2019届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3)
河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2.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3. 康熙在 1711 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 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职此事也。
”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 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 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 维护皇权,稳定统治4.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增强了民族意识B. 推翻了封建帝制C. 确立了共和政体D. 实现了民族独立5.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A.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 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C.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6.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有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7. 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A. 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 梭伦改革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C. 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 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8.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时,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
2019年最新高三题库 2019年河北省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从治国理念来看,此材料选自A.《道德经》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3.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此处“都邑之移转”应是指政治中心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4、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6. "凡厥衣冠(冠族华胄),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 A.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大小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河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
河北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 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 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 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2. 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3.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4. 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5. “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
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
”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 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B. 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6.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
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 周王室安全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 王位世袭制D. 嫡长子继承权7. 在甲骨文里,“帝”字所象的是架起木柴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于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2019届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小袁和同学成立学生公司参加“模拟创业大赛”,考察到茶叶市场供需两旺的背景,同学们选择了开发无糖茶饮料这一项目,在论证该项目具有广泛的产品需求方面,以下发言具有合理性的是A. 甲同学:国家鼓励创业,政府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已达一千多支,规模超过5.3万亿元B. 乙同学: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迅速扩大,调查显示出健康理念,他们更青睐无糖饮料C. 丙同学:我国茶园面积从1041千公顷增长到1989千公顷,茶叶产量不断提高D. 丁同络电商的兴起,吃茶饮料能直达终端消费者,厂商无需担心销售问题【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关键信息“论证该项目具有广泛的产品需求方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总量就越大。
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增长也较快。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正迅速扩大,他们注重健康与养生,会青睐无糖饮料,需求增加,B适合题意;A是鼓励创业,不适合题意;C是生产的发展,不适合题意;D是交换领域,不是消费,排除。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 (2019高三上·颍上月考) 春秋时期的战事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划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
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
战车的作用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则相应地提高了。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 传统道德日渐沦丧B . 战争惨烈程度加深C . 社会转型不断加剧D . 争霸战争方式增多2. (2分) (2020高一下·丰县月考) 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了()A . 北宋造纸业发达B . 北宋印刷技术先进C . 金属货币数量不足D . 商业的高度发展3. (2分)《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A .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B .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C .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D . 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4. (2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 .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 .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 .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 .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5. (2分) (2019高二上·杭州期中) 维新变法期间,在思想界引起极大震荡,被称为“火山大喷火”的,是康有为撰写的《孔子改制考》。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II).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II)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语》记载“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4.《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
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
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5.“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6.根据所学知识及右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A.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B.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C.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D.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7.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
这说明()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8.《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请把答案填写在后面的答题卡里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 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2020届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河北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实验部高三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透过三代兴亡,周人认识到夏殷之亡的原因在于他们“唯不敬厥德”。
《尚书·梓材篇》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于先王;肆(故)天维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 统治者曾推崇德治理念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C. 宗法制中包含仁政色彩D. 实现了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的政治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
周人认为夏商灭亡的原因是他们不重视行德。
《尚书·梓材篇》这句话大意是指,上天既然把中国的人民和疆土付给了我们的先王,所以先王就要实行德政,只有“敬德”,才能长久维系家国——对疆土和民众拥有权力的命运,这反映了周王德治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血缘关系的内容,故B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与仁政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与顺民意,D项错误。
2.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
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B.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D. 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多种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研究视角不同,比如秦亡于暴政是从阶级史观角度得出结论,而秦朝抑制多元文化发扎导致灭亡是从文化史观出发,因此选项C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河北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 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
这表明当时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B.人的主体意识增强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唯物思想初步形成2 . “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3 . “盟”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表明春秋时期A.分封制崩溃B.礼乐制遭破坏C.民族融合加强D.国家权力下移4 . 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
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5 . 钱穆在《秦汉史》一书中说到:秦始皇帝灭六国,一天下,其政治措施之重要,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
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府之中,封建制新坏,即郡县制新推行,三者相因,本属一事。
”钱穆旨在说明A.春秋时期已普遍推行郡县制B.春秋时期郡县制就已经存在C.秦始皇开创郡县制推行全国D.郡县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6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
这一现象说明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7 .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
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
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1--16 每 1.5 分, 17--40每1分,共48分)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于宗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疏之法也。
”而王国先生指出:“殷从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可以有宗法”。
以上资料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宗法制在西周从前已生B.嫡子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照C.宗法制只存在于治中D.对于宗法制的发源当前存在着争【答案】 D【分析】【解】王国先生指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可以有宗法”,表示周代从前的商代并没宗法制,故 A 。
资猜中只波及嫡庶之制,但其实不特指“嫡子承制”,二者不可以混一,且嫡子承制不过宗法制的一个部分,其实不可以就以它作依照,故 B 。
资料没有体宗法制所波及的象范,故C。
丁山先生宗法制其实不是开始于周代,王国先生商代期没有宗法制。
所以对于宗法制的发源,不一样学者的见解不一致,存在必定的争,故 D 正确。
2.追忆中国姓氏的发源,有的以官姓,如司、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等都是A.以氏族姓B.以国名姓C.以居住地姓D.以祖先的字或名姓【答案】 B【分析】剖析:本考用所学知的能力,、、等都是以国名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地,西周初年更是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侯国遍及九州,些国名便成其国子后辈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成立鼓国,后辈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此后外邦人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眠。
故C正确;其余均不是资料要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礼》:“故天子有田以其子,侯有国以其子,医生有采以其子,是制度。
” 资料主要反应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制D.禅制【答案】 B【分析】剖析:本主要考学生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尊敬资料是做史目的独一秘笈。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16每题1.5分,17--40每题1分,共48分)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王国维先生指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表明周朝之前的商朝并没宗法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只涉及嫡庶之制,但并不特指“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且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宗法制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就以它作为依据,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故C项错误。
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并不是开始于周朝,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时期没有宗法制。
因此关于宗法制的起源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故D项正确。
2.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 以氏族为姓B. 以国名为姓C. 以居住地为姓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故C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教育最新K12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16每题1.5分,17--40每题1分,共48分)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王国维先生指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表明周朝之前的商朝并没宗法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只涉及嫡庶之制,但并不特指“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且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宗法制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就以它作为依据,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故C项错误。
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并不是开始于周朝,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时期没有宗法制。
因此关于宗法制的起源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故D项正确。
2.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 以氏族为姓B. 以国名为姓C. 以居住地为姓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故C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河北省安平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16每题1.5分,17--40每题1分,共48分)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 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王国维先生指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表明周朝之前的商朝并没宗法制,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只涉及嫡庶之制,但并不特指“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且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宗法制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就以它作为依据,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故C 项错误。
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并不是开始于周朝,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时期没有宗法制。
因此关于宗法制的起源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故D项正确。
2.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卫、许、陈等都是A. 以氏族为姓B. 以国名为姓C. 以居住地为姓D.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卫、许、陈等都是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卫、许、陈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故C项正确;其他均不是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天子、诸侯、大夫均是在分封制度中所涉及到的政治名词,材料所描述的现象也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所以该材料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
故选A。
【名师点睛】分封制(“封邦建国”)(1)概念: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原因: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②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巩固政权。
(4)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氏族首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其中,周王是天下共主,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②受封诸侯有服从王命、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5)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开发了边疆。
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6)消极影响: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崩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以分析得出皇权至高无上、大权独揽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
材料中未涉及秦始皇的功绩、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相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皇帝制的特点5.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
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
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B排除。
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6. “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
”这种现象是指A. 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B. 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C. 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D. 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由于科举制以考试为主,推荐为辅,相对公平,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民间精英进入体制打开通道,克服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阻塞,故C项正确。
“布衣将相”的出现是个案,是“布衣”凭借个人能力和历史时机而实现的,并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机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察举征召是汉朝的选官制度,选官以地方推荐为主,以考试为辅,由于地方推荐容易出现弊端,并不能带来很良性的社会管理,故B项错误。
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并不能体现让民间精英向体制流动,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7.宋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官员不入酒肆”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来看,政府作此规定是为了防止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其积极作用是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中的“遏止”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信息反映的措施只是反腐机制的组成部分,不能因此得出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实施这一措施的效果,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8. 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行省制的推行B. 丞相制度的废除C. 内阁地位的上升D. 军机处的设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的强化,导致了君主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制的推行和君主权力的加强无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丞相制度的废除是明太祖而非材料中的嘉庆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内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9.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以及商业活动来看,诗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
故答案为C项。
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不符合材料中“有忙事”等信息,均排除。
10.《周礼》中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楚辞》中也提到“五谷六仞”。
后世经学家将文中的“五谷”分别注释为“麻、黍、稷、麦、豆”和“稻、稷、麦、豆、麻”。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 古代社会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 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D. 古代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答案】D【解析】从对“五谷”的注释来看,前者有黍无稻,后者有稻无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这体现出古代农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故D项正确;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故B项排除;“五谷”泛指粮食类作物,说明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没有体现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故C项排除。
11.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答案】C【解析】据材料“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的取消,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与工商业不可能处于平等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农业的衰败,故D项错误。
故选C。
12.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C项正确。
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礼乐制度遭到各诸侯国的冲击,排除A。
在西周时期不可能出现“标准化器物生产”,排除B。
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排除D。
点睛: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是解题的关键。
13.汉昭帝始元六年,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