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现状

合集下载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一、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近30年来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990年以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心血管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比均居首位。

2015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为264.84/10万和298.42/10万;心血管病死因构成比分别为42.61%和45.01%[2,3]。

全国33个省监测资料[4]显示,2013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372.4万,比1990年增加46%,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分别增加91%、143.3%和18%;根据生命损失年估计,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国早期流行病学研究[5,6]表明,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低,而卒中发病率较高。

冠心病、卒中发病率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总趋势为北方高于南方。

近年来一些地区监测报告显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仍在增高,而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有所下降[7,8,9];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也在持续增高,且中青年男性增幅较大[10,11]。

2012-2013年全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NESS-China)[12]显示,20岁以上人群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246.8/10万人年,估计我国每年新发卒中人数2 400万。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2],目前主要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

二、我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自1980年以来,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迅速。

2015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数1 887.7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87%。

2015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153.40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

中国2023年心血管病患现状报告

中国2023年心血管病患现状报告

中国2023年心血管病患现状报告概览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中国2023年心血管病患的现状和趋势的
详细分析。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以下是对该领域的一
些关键发现和建议。

1. 心血管病患人数
根据预测,到2023年,中国的心血管病患人数将进一步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加所致。

预计心血
管病患人数将超过XX万人。

2. 风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食不健康和缺乏运动等因素是导致
心血管病患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高压工作和
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

3. 政府政策和措施
为了应对心血管病患的增加,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包括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心血管病防治体系等。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管。

4. 医疗资源
尽管中国的医疗资源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2023年,我们建议继续加大对心血管病防治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5. 科学研究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病患问题,科学研究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鼓励支持相关研究项目,并加强国内外科学合作,以促进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技术的进步。

结论
中国2023年心血管病患人数将继续增加,这对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

通过加强政府政策和措施、提高医疗资源配置、加大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投入,我们有望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简介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一类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些疾病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疾病负担,并成为引起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目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机制: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心脏病的心肌细胞损伤和修复过程,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损伤和斑块形成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2. 风险评估:通过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相关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可以评估个体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

这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治疗方法: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近年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冠脉介入治疗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发展趋势未来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个性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个体化治疗将成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通过针对个体的基因特征和分子机制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

2. 全球合作: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全球性的疾病负担,跨国合作和资源共享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

各国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将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前沿研究,并推动新治疗方法的推广和应用。

3. 多学科融合: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如心脏病学、血管生物学、基因组学等。

未来的研究将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推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综合治疗策略的发展。

结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表明,我们对于这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

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指向个性化治疗、全球合作和多学科融合。

这些将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专项报告

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专项报告

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专项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以便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通过收集大量的医疗数据和统计信息,我们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风险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和趋势,我们提出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脏衰竭等。

这些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头号杀手之一。

分析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2.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惯、缺乏体育锻炼和过度的压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3. 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普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患病率在中国人口中呈现上升趋势。

预测基于当前的趋势和风险因素,我们对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做出以下预测:1.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将继续增加,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

2.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将继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3.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将进一步扩大,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的普及。

策略为了应对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1.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压力管理,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2. 加强早期预防和筛查:通过普及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知识和筛查方法,发现和治疗疾病的早期阶段,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3. 提高医疗水平和资源分配:加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以便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疾病的挑战。

结论中国2023年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将继续恶化,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摘要心血管疾病(CVDs)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本报告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主要风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策略,以及相关政策和挑战。

1. 引言心血管疾病包括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等,其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加重。

2. 流行病学现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已超过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约2.7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

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0%以上。

3. 风险因素3.1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饮酒,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3.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约25%的中国成年人患有高血压,而且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

3.3 糖尿病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快速增长,对心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4 吸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

吸烟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4. 预防和治疗策略4.1 公共卫生政策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4.2 健康教育通过媒体、学校和社区,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认识。

4.3 药物治疗规范药物治疗,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4.4 非药物治疗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5. 政策和挑战5.1 政策中国政府正在实施多项政策以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包括全民健康保险、慢性病防治行动计划等。

5.2 挑战尽管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广泛流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慢性病患者管理不善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要点解读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要点解读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要点解读《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是一份关于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重要研究报告。

该报告综合了大量数据和研究成果,全面解读了我国心血管健康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为我们制定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下是本文对该报告的要点解读。

首先,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是我国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30%左右,而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中持续攀升。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和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超过40%。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等严重后果的主要危险因素。

报告强调,高血压的防控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需要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早期筛查及早期治疗。

除了高血压,其他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也在报告中得到了重点关注。

报告指出,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和长时间久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膳食中盐的摄入量普遍过高,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同时,我国人均每日运动时间也明显不足。

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健康,还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此外,报告强调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报告指出,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习惯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

教育公众正确的饮食结构、鼓励积极的生活方式、加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是有效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此外,发展信息技术和远程医疗也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报告强调了多部门合作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才能取得有效的防控效果。

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以及媒体等都应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性疾病而跃居第一。

据卫生部公布的医学统计资料报告,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状态人群”竟高达70%以上。

近年国人死亡人员中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占到40%,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死亡人员中,就有1个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死因,成为危害国人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

情感障碍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在慢性疾病患者中,抑郁发病率为9.4%,而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23%。

在XXX的心血管科门诊调查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而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5.8%和47.2%。

情感障碍对心血管科疾病的影响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全球心血管处方药销售额超过了750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

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例如基于遗传学的个体化治疗和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的新型药物研发等。

同时,心理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抑郁和焦虑症状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中,约有18%出现重度抑郁,而重度抑郁病人中16%~20%发生急性心梗。

在做冠脉造影和电生理检查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病人中,一年内发生急性心梗或死亡的危险增加2倍。

在心肌梗死后伴随抑郁的病人,其死亡率明显增高。

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情感障碍,焦虑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胸痛、胸闷、气急、心动过速等症状。

抑郁常会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失眠伴胸闷、气急、绝望感等症状。

躯体化症状发作的特点是变化多端,无器质性病变的客观依据,常会累及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和组织。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数据报告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数据报告

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数据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2023年最新数据,对中国的心血管疾病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心血管疾病(CVDs)是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对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病因、治疗及预防策略的详细信息,为政府、卫生部门及社会各界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心血管疾病管理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1. 心血管疾病的定义与分类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

这些疾病多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有关。

2. 流行病学特征2.1 发病率与死亡率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心血管疾病在中国居民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

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2.2 性别与年龄分布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

2.3 地域差异中国不同地区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

3. 危险因素3.1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约有一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

3.2 高胆固醇高胆固醇血症的普遍存在加剧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CVD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两倍以上。

3.4 吸烟与饮酒吸烟和饮酒在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控制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4. 诊断与治疗4.1 诊断技术中国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日新月异,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4.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有效控制了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

4.3 手术治疗心脏手术治疗技术提高,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5. 预防策略5.1 健康教育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心 血管病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 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实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增加运动
鼓励人们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和胆固醇水平。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降低患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采 取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来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患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戒 烟限酒,以保护心血管健康 。
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
人群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差异,提示针对不 同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3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设计和实施过程
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心血管病现状、危险 因素及防治情况。
调查对象
全国范围内的人群,包括城乡 居民、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 人群。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结合 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 检测等方法。
死亡率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给社 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主要危险因素和流行趋势
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流行趋势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呈 年轻化趋势。
地区和人群差异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 源分布等因素有关。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中国心血管病现状 • 调查结果分析 • 影响因素探讨 • 预防和治疗措施建议 • 结论和建议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在2023年的心血管疾病情况,并提供相关统计数据和趋势分析。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的首要死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中国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统计数据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以下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关键指标:-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在整个中国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稳定增长,预计在2023年将达到XX%。

-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由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其致死率在中国仍然很高。

预计2023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将达到XX%。

- 主要风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不良饮食惯是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的主要风险因素。

- 区域差异: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趋势分析根据过去几年的数据和趋势,我们可以预测中国的心血管疾病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心血管疾病预防意识提高:随着健康教育和宣传的加强,中国人民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将逐渐提高,可能会减少一部分患病率。

- 控制主要风险因素:通过加强公众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中国政府将致力于控制主要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不良饮食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

- 医疗技术改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将能够提供更先进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术技术,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结论中国在2023年的心血管疾病情况仍然严峻,但随着预防意识的提高和风险因素的控制,我们可以期待心血管疾病在未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以上为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的简要内容。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

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
理想危险因素状态:腹围<90cm,胆固醇< 5.18mmol/L,HDL-C≥1.04mmol/L,血压< 120/80mmHg
危险因素及预防管理措施
一、生活方式干预
膳食营养干预(I B)
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体重,腹型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 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推荐: 18.5kg/m2≤BMI<24kg/m2
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
评估工具:
网站()或“心脑血管 风险”手机APP评估工具 例如:40岁男性,现居北方,城市,腰围 80cm,TC 5.2mmol/L,HDL-C 1.3mmol/L,血压 145/80mmHg,未服用降压药,无糖尿病,不吸 烟、有冠心病家族史
生活方式干预
• 习惯久坐且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在剧 烈运动前进行临床评估。(IIa B)
控制吸烟,吸烟与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戒烟,
避免被动吸烟(I B)
限制饮酒,适当饮酒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减
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对饮酒者应严格控制(摄入 量≤100g/周,或男性<25g/d,女性<15g/d), 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房颤、怀孕、青少年不 应饮酒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
(2019)
18级全科宁珂妍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
人口增长 老龄化 城镇化
心血管疾病负 担逐年升高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病率上升
不合理膳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
现状:
我国心血管防治形势严峻
2016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434.4万人,其中脑卒中死 亡209.8万人,冠心病死亡173.6万人。
效、联合不同作用机制药物
危险因素及预防管理措施

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报告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本报告对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危险因素、诊断技术、治疗手段及预防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心脏和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中风等。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沉重。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最新数据和趋势,并讨论相关的健康政策和管理策略。

2. 流行病学数据2.1 发病率与死亡率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新发病例数预计将超过2000万,死亡病例数则将达到150万人左右。

这表明心血管疾病依然是中国人的主要健康威胁。

2.2 疾病类型- 冠状动脉疾病(CHD)- 高血压- 中风- 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3. 危险因素3.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遗传背景3.2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吸烟- 不健康饮食- 缺乏运动-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4. 诊断技术4.1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造影- 磁共振成像(MRI)- 计算机断层扫描(CT)4.2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 心脏生物标志物检测5. 治疗手段5.1 药物治疗- 降压药- 降脂药- 抗凝血药- 抗血小板药- 心脏糖皮质激素5.2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5.3 外科手术- 心脏瓣膜置换- 先天性心脏病修复6. 预防策略6.1 一级预防- 健康教育-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管理6.2 二级预防- 定期体检- 控制已知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6.3 三级预防- 疾病晚期干预与康复治疗- 减少再次发病的风险7. 结论与展望202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引言: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全球死亡人数居首位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国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病率仍在上升,给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负担。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本文将介绍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的概要内容,并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

一、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但农村地区也在逐渐受到影响。

这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另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三大主要病种,占据了心血管疾病总发病率的绝大部分。

二、中国心血管健康促进与防控的现状本报告评估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促进与防控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健康扶贫等措施,促进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改变。

然而,存在着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不平衡以及预防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报告建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心血管疾病防控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

三、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食结构和缺乏体力活动。

这些因素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报告建议通过全面禁烟、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四、中国心血管健康的发展策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中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心血管健康挑战。

本报告探讨了中国心血管健康的发展策略,包括健康教育和宣传、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科技应用、提高医护人员素质等方面。

报告指出,中国需要加强系统性的心血管健康管理和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加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和治疗能力。

2023中国心血管病发病报告

2023中国心血管病发病报告

2023中国心血管病发病报告摘要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

本报告基于广泛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涵盖了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此外,还提供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医疗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中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本报告提供了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全面概述,旨在促进对心血管病流行现状的理解,并指导未来的预防和管理策略。

2. 心血管病发病情况2.1 发病率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率持续走高。

城市与农村地区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发病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

2.2 死亡率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同样令人堪忧。

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导致的死亡占据较大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仍呈现上升趋势。

2.3 心血管疾病类型分布各类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如下:- 高血压:约2.5亿成年人患有高血压,占总人口的约18.8%。

- 冠心病:估算有1000万成年人患有冠心病,占总人口的约7.7%。

- 心肌梗死:每年新发心肌梗死患者约50万人。

- 心力衰竭: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约为1000万。

- 脑卒中: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300万人。

3. 危险因素3.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以及家族史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在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性别差异也较为明显,男性患者数量远高于女性。

3.2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心血管健康状况受到广泛。

近年来,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本报告将详细分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趋势,旨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患病率持续上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城市高于农村,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危险因素流行: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中国普遍存在,且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呈加剧趋势。

防治措施:中国政府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

防治挑战: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

趋势:预计未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将保持上升趋势,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望逐步降低。

建议:加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鼓励科研创新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工作,例如在城市地区加强慢性病管理体系建设,在农村地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现状、特点和未来趋势,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提高人民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本报告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最新数据、趋势、挑战以及防控策略。

1. 引言心血管疾病包括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2. 流行病学数据2.1 发病率据202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约2.7亿,糖尿病患者约1.1亿。

2.2 死亡率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45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近40%。

3. 危险因素3.1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高盐饮食、吸烟、缺乏运动和过度饮酒,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数据显示,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10%左右。

3.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CVD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迅速增加,对心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4. 医疗资源与服务质量4.1 医疗资源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4.2 服务质量虽然心血管病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但规范化治疗和质量控制仍有待加强。

5. 挑战与对策5.1 公共卫生政策加强心血管病预防政策制定与执行,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5.2 医疗体系改革优化心血管病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5.3 科学研究加强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

6. 结论心血管疾病在中国仍面临重大挑战。

通过全面加强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本文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是一份全面反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现状、流行趋势、防治策略及研究成果的权威报告。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量流行病学数据、临床试验结果、政策分析和专家观点的综合梳理,揭示中国心血管健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推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报告不仅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传统指标,还深入探讨了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早期诊断技术、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首先对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标准进行明确,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接着,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描述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包括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如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在防治策略方面,本文总结了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文章还介绍了国内外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包括新型药物、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期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强调了心血管健康与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心血管健康,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共同推动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200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在心血管健康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心血管健康水平仍然较低。

一方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且控制率较低;另一方面,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普及率也有待提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病症发展报告202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病症发展报告2023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病症发展报告2023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病在我国已成为导致死亡率和残疾率高居不下的高发疾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和病症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参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心血管健康状况分析
1. 我国心血管病暴发的趋势持续增加,2019年心血管病相关死亡人数已经超过300万人,经济负担逐年增加。

2. 个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 而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3.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心血管病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之一,人们的饮食以及体育锻炼惯均需加以改善。

心血管病症预测
1.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的增加,心血管病
患病率将会逐年上升。

2. 心血管病发展的预测表明,I型和II型糖尿病患病率将持续
上升,高血压的患病率也会逐年增加。

3. 预测发现,心血管病对家庭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逐年
增强,需要加强预防,防治一线的力度和手段。

结论与建议
1. 针对心血管病高发的现状,推出更多的健康宣传,鼓励人们
改善生活方式。

2. 加强心血管病基础研究,推出新的用于心血管病治疗的药物,加强针对性的临床治疗。

3. 实施健康管理计划,完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为促进全民健
康发挥卓越作用。

4. 改进诊断、治疗和预防科学化水平,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就医率,使患者受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现状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刘爱萍王培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包括冠心病事件(Coronary heart disease)和脑卒中(stroke)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等;健康风险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鉴别高危人群的方法;风险评估本身也是一种健康管理的激励机制;对危险因素的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健康风险,从而延缓疾病发生。

一、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

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

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多因素模型法,它建立在多因素数理分析基础上,即采用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得出患病危险性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能同时包括多种危险因素,常用的有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和 Cox回归)。

二、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进展心血管疾病预防实践的进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对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的研究,其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何根据各种危险因素水平综合评估个体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危险,以便对处于不同危险等级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力度的干预是目前心血管防治领域的热点,而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就是以是否发病或死亡作为因变量,以危险因素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和 Cox回归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个体在未来某个时间(5年或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的可能性(即绝对危险度),由于方程的结果反映了个体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发病或死亡危险,也被称为综合心血管病危险(total risk )。

绝对危险度是以人群的平均危险因素水平和平均发病率对Cox 生存函数进行调整,如10 年发病危险概率( P ) 的计算公式为:其中,β1 至βp 为各危险因素不同分层的偏回归系数,x 1…x p 为每个人各危险因素的水平,M 1…M p 为本人群各危险因素的平均水平。

S 0 ( t ) 为在t 时间(如10年)的平均生存函数,即危险因素平均水平时的生存函数。

1993年,新西兰成为最早引入“综合风险”进行高血压管理的国家[2]。

同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 )提出将血脂管理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结合起来[3]。

之后,欧洲心脏病协会、欧洲动脉硬化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提议将多个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作为冠心病防治指南中进行降压、降脂治疗的主要标准[4],而且,国际上多家心血管病协会都在疾病防治指南中采用了综合危险的概念,并在实际中应用[5-8]。

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典型代表是Framingham 心脏研究建立的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9],该模型被用于预测不同危险水平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如10年)发生冠心病危险的概率。

西方国家多以Framingham 心脏研究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为基础,制定适合本国的综合危险评估指南[10]。

由于Framingham 心脏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白人,有研究显示其预测结果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的人群)[11-12]。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利用自己的研究队列建立了适宜本民族人群特点的预测模型[13-15]。

三、我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现状 在我国,由于人群心血管病的疾病谱和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16-17],为此,于2003年开始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的危险预测模型。

主要研究有:1.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以1992年建立的 “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的多因素分析[18],以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作为预测指标,以年龄、血压、TC 、HDL-C 、吸烟和血糖6个危险因素为主要参数对男女两性分别建立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危险水平(即()[]()M x f t S P ,exp 01-=()()()p p p M x M x M x f -++-=ββ...,111上述6个危险因素不同组合)个体10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绝对危险,结果显示: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我国35~6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分布情况是: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95.4%,发病危险概率≥10%者占4.6%,发病危险概率≥20%者只占0.8%。

而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25.5%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10%的人群中,表明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度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时不应仅看危险因素的个数,还应考虑危险因素的不同组合。

该研究组同时采用Framingham模型评估我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的冠心病发病危险[19],发现Framingham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于是以“中国11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男女两性冠心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

2.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20-21]。

该协作组考虑到我国是冠心病相对低发、脑卒中相对高发的国家,如果采用冠心病发病危险来衡量个体或群体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显然会很大程度的低估其危险,而不足以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并发现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二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种类基本相同,各危险因素对发病的贡献大小顺序也相同,为了更恰当地反映我国人群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该研究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将冠心病事件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合并后的联合终点称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即如某一个体兼患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则仅记为1例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

该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作为预测模型的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SBP)、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是否糖尿病(GLU)和是否吸烟等6个主要危险因素为自变量,拟合分性别的最优预测模型。

进一步将各连续变量危险因素转化为分组变量拟合出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该工具是根据简易预测模型中各危险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时所对应的回归系数,确定不同危险因素水平的分值,所有危险因素评分之总和即对应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10年发病绝对危险。

例如:一个50岁的男性,血压150/90mmHg,BMI 25kg/m2,血清总胆固醇5.46mmol/L,吸烟,无糖尿病。

评估步骤如下:第一步:年龄50岁=3分,SBP150mmHg=2分,BMI 25kg/m2=1分,TC5.46mmol/L=1分,吸烟=2分,无糖尿病=0分。

第二步:评分求和3+2+1+1+2+0=9分。

第三步:查表9分对应的10年发生ICVD的绝对危险为9.6%。

同时该研究通过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证实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强,能很好的反映中国人心血管病的综合发病危险。

2005年青岛人民医院利用该评估工具对2287名中年干部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探讨了该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该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对危险度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相对危险度[23]。

此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所以4400名男性首都钢铁工人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3.5年,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建立了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22]。

随着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向综合危险高危人群策略的转移,疾病发生危险度预测模型研究领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参考文献]1. 陈君石,李明.个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30-32.2. Jackson R, et al. Management of raised blood pressure in New Zealand;a discussion document. BMJ,1993, 307:107-110.3.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 Summary of the secon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JAMA 1993; 269: 3015-31.4. Pyorala K, De Backer G, Graham I, Poole-Wilson P, Wood D.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therosclerosis 1994; 110: 121-161.5. The six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Arch Intern Med, 1997,157: 2413-2446.6. 27th Bethesda Conference: matching the intenslty of risk factor management with hazard for coronary disease events. J Am Coll Cardiol, 1996,27(50):964-1047.7. Smith SC Jr, Amsterdam E,Balady GJ, Bonow RO, Fletcher GF,Froelicher V,Heath GDHSc, Limacher MC,Maddahi J,Pryor D,Redberg RF,Roccella E,Ryan T,Smaha L, Wenger NK. Prevention Conference V: Tests for Silent and InducibleIschemia.Circulation, 2000, 101(1): e12-16.8. Assmann G, Carmena R, Cullen P, Fruchart JC, Jossa F, Lewis B, Mancini M, Paoletti 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ducing The Risk: A Worldwide View.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irculation, 1999,100(18): 1930-1938.9. Wilson PWF, Agostino RBD, Levy D, et al.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 factor categories (Framingham).Circulation,1998,97:1837-1847.10.Grundy SM, Balady GJ, Crigui MH, et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uidance from Framingham: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s Task Force on Risk Reduction (AHA scientific statement ). Circulation,1998,97:1876-1887.11.LiaoY, McGeeDL, Cooper RS, etal. How generalizable are coronary risk prediction models? Comparison of Framingham and two national cohorts. Am Heart J,1999,137:837-845.12.Orford JL, Sesso HD, Stedman M, etal. A comparison of the Framingham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prediction models in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Am Heart, 2002, 144:95-100.13. Menotti A, Lanti M, Puddu PE, et 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European study for a European coronary risk chart. Heart, 2000,84:238-244.14.John JM, Peeters A, Liew D, et al. A model fo predicting the futur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in perentil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J Cardiovascular Risk, 2001, 8:31-37.15. Jackson R. Updated New Zeal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benefit prediction guide. BMJ, 2000,320:709-710.16.Zhou B, Zhang H, Wu Y,et al.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Chinese populations. CVD Prevent. 1998,1:207-216.17.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监测结果.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 25: 255-259.18.王薇赵冬刘静吴桂贤曾哲淳刘军秦兰萍孙佳艺吴兆苏. 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02-908.19. Liu J, Hong Y, D′Agostino RB, Wu Z,Wang W,Sun J,Wilson PWF, Kannel W, Zhao D.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he Framingham CHD risk assessment tool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hort Study.JAMA,2004,291:2591-2599.20.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893-901.21.Wu Y, Liu X,Li Xian, Li Y,Zhao L, Chen Z,Li Y,Rao X, Zhou B,Detrano R,Liu K. Estimation of 10-Year 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 Circulation,2006,114:2217-2225.22. Zhang XF, Attia J, D’Este C, Yu XH, Wu XG. A risk score predict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a Chinese cohort. J Clin Epidemiol, 2005, 58: 951–958.23. 李慧凤王萍王鸿雁徐莉杨德胜贾少丹.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青岛地区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 33(2):178-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