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小调的“显性”风格制造——兼论江浙小调对中国民歌的贡献

合集下载

民歌小调的名词解释

民歌小调的名词解释

民歌小调的名词解释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小调则是民歌中的一种曲调模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民歌小调的概念、特点以及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概念解释民歌小调指的是中国民歌中以小调曲式为基础的音乐形式。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演变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调的定义是一种以特定的音阶和旋律为基础的曲调。

它与大调相对,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小调的音域偏低,音色柔和且富有表现力,对于表达民间生活和情感体验具有独特的功效。

二、特点分析民歌小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韵律简约:民歌小调往往采用简约的旋律结构,使其易于记忆和传唱。

这种简约的韵律使小调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成为人们传颂的对象。

2. 情感真挚:民歌小调是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的表达。

它抒发了民间百姓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和命运的体验和思考。

3. 国家地区特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小调在音乐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北方的民歌小调更为豪放激昂,南方的则更为柔和细腻。

这种地域特色使中国民歌小调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三、民歌小调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歌小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文化传承:民歌小调通过世代口头传承,帮助人们了解和感受古老的中国文化。

它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2. 情感交流:民歌小调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沟通和共鸣。

无论是在喜庆的节日聚会上,还是在悲伤的送别场合,人们都能通过唱起民歌小调来诉说内心的情感和思念。

3. 艺术创作:民歌小调在中国音乐艺术的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中都运用了民歌小调的元素,使得这些作品更具中国风格和独特的美感。

4. 文化交流:中国民歌小调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也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许多国际音乐节和演出中都可以听到中国民歌小调的音乐,使得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兴趣并有更深入的了解。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

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

浅谈浙江民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以《孟姜女》为例

浅谈浙江民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以《孟姜女》为例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

,浅谈浙江民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以《孟姜女》为例冯莉云(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000)摘要:随着生活背景和环境的改变,处于浙江的传统民族音乐衍生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音乐文化。

由这些音乐文化组成了浙江民族音乐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了浙江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浙江人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通过对浙江民歌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与继承,有助于促进浙江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加强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促进传统音乐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

本文以浙江民歌《孟姜女》为研究对象,结合浙江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通过研究浙江民歌《孟姜女》的歌词,音乐,演唱,来研究浙江民歌的基本特征。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孟姜女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介绍浙江民歌的起源和历史。

第三章以浙江淳安民歌《孟姜女》为载体,通过研究浙江民歌《孟姜女》来对浙江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性介绍。

第四章是对浙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浙江民歌;《孟姜女》;多元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1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75一、前言本章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中国神话故事《孟姜女》和浙江民歌《孟姜女》的故事。

然后介绍了本文的总体安排。

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是最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从古至今,它一直以歌曲,舞蹈,戏剧的形式广为流传,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各个民族影响极大。

孟姜女的故事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故事也从最初的记载到后来慢慢的对其内容进行了部分神话,使得在人们心中有成为信仰。

故事最早记载在春秋时期由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故事介绍的部分的内容为:齐国侯要攻打莒国,杞梁被杀。

对江浙民歌中的小调音乐分析

对江浙民歌中的小调音乐分析

这些修辞手法 ,将原来短小精悍的音乐意境进行 了无限拉伸 。
歌而言 ,也 同样属于一件幸 事。众所周知 ,异 己文化 的排斥 与认同
(二 )情感 丰富 ,优美婉转
并没有我们想 象的那样简单 ,比如在 “徽汉合 流”的基础上 ,京剧
在情感表达方 面 ,江浙小调不 仅细腻 ,还十分 丰富 、炽热 。上 才 被 认 同 ,实 际 上 ,二 者 的 道 理 是 一 样 的 。 当 江 浙 小 调 闻 名 于 海 内
花 》与 《无 锡景 》全 曲跨 度都是十度 ,将 细腻的旋律与宽广 的音域 它 是一个 品牌 ,也 不能在 中国民歌体 系中一枝独 秀 ,应该与其它 民
进行有效结 合 ,发人深 省。对于歌词而 言 , 《茉莉花 》采用 的是 比 歌 共同发展 。
喻 ,将 鲜花 比喻成人 的美 丽 ; 《七朵花 》采用的是反衬 ,第 一句直
在 历史 与文 化等 的作 用下 ,江 浙小 调在 得 天独厚 的地 理环 境
三首歌 曲在旋律 方面的特点是 圆润细腻 。对 于节 奏形态而言 , 《茉 下 ,衍生 出大量歌 体 ,并 以其独 特 的音乐 风格 红遍全 国 , 《茉莉
莉花 》属 于大 切分 节奏 。 《七 朵花 》属 于大 小 附点 的结 合 涌现 , 花 》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 子。从艺术发展 的层面来看 ,每种艺术形式
述 三首歌 曲的重要 特点之一就是音 符密集 ,很多情 况下都是一字对 外时 ,也 正是其沉淀后 的厚 积薄发与历久 弥香。江浙小调 在我 国民
多音 ,特别是 四十六分音织体 的出现 ,使得音乐好 似浪花迭起 ,弹 歌体 系中可以葱郁至今 ,也 足 以说 明其具 有崇高 的品质 ,属于我 国
八度 两种音程跨度 ,但是这两种跨度位 于句和句之 间的衔接处 ,所 过贺绿汀改编之后 ,形成 了 《天涯歌女 》,并且 一直传 唱至今…。

江南小调的名词解释

江南小调的名词解释

江南小调的名词解释江南小调是指流传于中国江南地区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温婉细腻的旋律和优美动听的歌词而闻名于世。

江南小调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它通常由一位歌手演唱,伴以传统乐器,如扬琴、笛子等。

江南小调的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上。

它的旋律优美、流畅、多变,常常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舒适感。

这是由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所形成的。

江南地区以其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世人所称赞。

江南小调的旋律经常体现这种美景和文化特点,使人们在聆听时仿佛融入了江南的风土人情。

江南小调的歌词一般以诗词为基础,表达了人们在江南地区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歌词深入浅出,虽然简短,但却能准确地表达出江南人民的思考和情感。

这些歌词往往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农田劳作、家风家训、乡村风情等,以及江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歌词的表达,江南小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江南地区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精髓。

江南小调在演唱时常常需要配以传统乐器。

这些乐器作为江南地区音乐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与歌声相辅相成,增强音乐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

扬琴是江南小调演唱中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它能够通过琴弦的不同演奏技巧,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此外,笛子、二胡、古筝等乐器也常常用于演奏江南小调,为其赋予更加丰富的音乐色彩。

江南小调在演唱传承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它通常由传统民间艺人传承,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江南小调保持了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同时,江南小调的演唱者也会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江南小调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江南小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它承载了江南地区人民的情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音乐的方式展现给世人。

江南小调代表着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无锡景 (3)

无锡景 (3)

歌曲范唱
歌曲伴奏
简线谱转换 作品介绍 音乐常识
实践活动
无锡景
歌曲范唱
歌曲伴奏
《无锡景》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南部地区 民间小调,俗称《侉侉调》、《一支更儿里》等。此曲 调在我国各地有多种变体,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
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细腻地表 达了当地民众对家乡眷恋、赞美的情怀。旋律细腻优美, 衬词亲切温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 “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等; “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
• 《紫竹调》 • 江南丝竹介绍
与同学讨论后写出本书第26页演奏图中丝竹乐队的9件 种乐器名称(自左至右)。
乐器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1234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音乐常识
1234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 曲,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所以称为丝竹乐,在这些地 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 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 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 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的呈现很有 即兴演奏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 音乐,也有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类别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课堂小结
同学们,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 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让我们在今后的 学习中进一步去接近和了解江南的民歌和音乐, 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特质剖析及其传承与发扬

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特质剖析及其传承与发扬

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特质剖析及其传承与发扬作者:俞岚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9期【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身专属的民歌,并通过本民族独特的音乐体裁、歌唱形式和歌唱内容来反映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性格以及文化传统等。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有利于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当前民族文化融合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形下,民歌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但当前民歌音乐还不能很好地随时代发展而作出有效调整,导致一些民歌音乐缺失传承,慢慢消失。

并且由于民歌的的区域性特征,区域内年青一代往往更向往现代城市生活,以及民歌传承教育的不到位等,都使民歌音乐的传承发展面临困境。

从目前的民歌音乐日益没落的实际出发,要不断加强对民歌音乐的注重程度,不断增强民歌音乐在当前的音乐文坛中的影响地位。

本文研究了民歌音乐传承发展路径优化,从江浙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文化特点对民歌特质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歌音乐。

一定要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提高浙江地区年青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歌兴趣,以此加强对浙江民族民歌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扬,让优秀的区域民歌文化绽放光彩,重焕生机。

【关键词】江浙文化语境;民歌音乐;特质剖析;传承发扬【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43-03【本文著录格式】俞岚.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特质剖析及其传承与发扬[J].北方音乐,2020,10(19):43-45.我国民族繁多,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歌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衍生产品,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特征。

在各民族学校开办的相关音乐课程中,传统音乐占了很大比重,民族自身的民歌所占范围较小,甚至缺失。

不同的学校专门教学民族音乐的课程较少,传授知识有限。

因此即使民族民歌音乐丰富多样,在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大力推广中,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五河小调的艺术品质及其在汉语境中的历史地位

五河小调的艺术品质及其在汉语境中的历史地位

五河 小 调 的艺 术 品 质及 其 在 汉语 境 中的历 史 地 位
别、 辰
( 蚌埠学 院音乐与舞蹈学 院 , 安徽 蚌埠 2 3 3 0 0 0) 摘要: 五 河小调 以活泼欢快、 幽默风趣 的音乐风格 以及 充满 温情的人 文 关怀流行 于广 大的淮 河地 区, 是 淮河流域 汉族 民 歌 文化 的典 型代 表。 自明代开始 , 五河小调 开始见诸 于各类记 载 , 并得到 广泛 流传 , 在 历 史积淀及 流传过程 中形 成 了 良好 的 艺术品质而成为汉族 小调 家族 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有别 于其 它汉语境 下的 小调 特 色。本 文着 眼于五 河小调 中的典
化 价 值 的 同 时亦 为 中 国 民歌 注 入 了 一 股 新 鲜 的 活
的一 张名片 。这 首 歌 曲 的 曲体 结 构 短 小 精 悍 , 带 再 现 二段 体 的句式 当 中体现 出小 调结 构 的规整 、 匀称。 第 一段 三句 , 前长 后 短 , 前 两 乐 句 各 为 四个 小 节 , 后

乐句 变为 二加 四的六个 小节 , 第 二段转 意 明显 , 后
句 以 同样 的长度 再现 首段第 三 乐句 。虽 然在 句 子上 有 长短 之别 , 但结 构整 体 构架 围绕 着 “ 四” 的长 度 模 式 进 行 依 然 明 确 。在 旋 律 上 , 三度、 二 度 的 音 程 级
铺 陈叙 事 的 同时挥 发 出歌 唱 性 的 爽 朗 , 喜悦 之情 溢 于 民朴 实而 真挚 的情 感 , 也 体 现 出青 年 男 女 在 爱情 面 前 的不拘 小节 、 尽情 释 放 。
1 五 河 小 调 的 音 乐 特 点
句性 质 , 长短 句 的句 式 特 色 与 《 摘石榴》 异 曲 同工 。

浅析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与发展作者:李芳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众多的音乐文华中,最为璀璨的是小调,而小调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江苏小调。

江苏省被誉为“鱼米之乡”。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正因为这些有利的因素,使得江苏的经济繁荣,音乐文化突出,江苏民歌发展迅速,特别是劳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小调。

本文从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发展传承与保护来论述将这些瑰宝传承下去并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江苏民间小调;音乐特点;传承与保护一、江苏民间小调的起源江苏民间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民歌主要体现在《诗经》和《楚辞》上。

(《诗经》记录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近五百余年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到了汉代就发展出了“乐府民歌”和“相和歌”。

小调的源头之一就是相和歌(即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即无伴奏的形式),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与相和歌不同的新的体裁——时序体的乐府民歌如《从军五更转》、《子夜四时歌》、《月民间小调节折杨柳歌》,对后来流传较广的几种传统小调有深远的影响,为其提供了新的体式结构,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等。

小调发展到了隋唐时期,逐渐有更多的民歌加了进来,随着民歌的发展小调也得到了演变,宋元之后小调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成熟的时期。

而明清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瓦解。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表达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社会,人民创造出了一系列体裁,如《洪秀全起义》、《怀念忠王歌》等。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民歌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民歌也随着这些步伐也相对演变。

江苏民间小调几乎遍及苏南苏北,分布相当广泛。

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创造了许多艺术产物。

例如《孟姜女》、《十杯酒》、《哭七七》、《探清水河》、《剪靛花》、《码头调》、《放风筝》、《四季歌》、《梳妆台》、《无锡景》等,它们之间既保持着承传的派生关系,又自成一曲,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建国以来浙江地域文化对音乐创作影响的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原创

建国以来浙江地域文化对音乐创作影响的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原创
2 0 1 7 年第十二期 《 音乐创作》
建 国以 来浙 江 地域 文化 对 音 乐创 作 影 响 的研 究
以浙 江 省部 分 原 创 民 乐作 品 为例
张 泽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浙 江 省 具 有 悠 久 的 发展 历 史 和 独 特 的 地 理 环 境 ,由此 产 生 了较 有 特 点 的 地 域 文 化 特 征 自新 中 国建 国 以来 ,浙 江 省 的 作 曲 家们 , 受到 浙 江 地 域 文 化— — 尤 其 是 民 间音 乐、 戏 曲等 不 同 类别 的 传 统 文 化 影 响 , 创 作 了一 大批 优 秀 的 民 乐作 品 。 并 凸显 了地 域 文 化 在 音 乐创 作 中的 重 要 作 用。 关 键 词 :浙 江省 :地 域 文 化 : 民 乐创 作
自建国 以来 , 浙江 省涌 现了许 多高质量 的原创 民乐作 品,他们在音乐语言上的精巧,同时音 乐风格上所高度具有的本土 化风格特征 ,使这 些作 品很清 晰的体现 出所深受到地域性文化 的渗透 ,并成为经久不衰 的精 品之作 。而创作这些作品的作 曲 家本人 ,有些是深 受浙 江文 化影 响,土生土长 的本土作 曲家 。也不乏深 谙浙 江地域文化 内涵而创作 出具有本土化音乐特点的 外埠作 曲家 。无论 对地域 文化精 华之处的直接汲取还是 受到地域文化 中某一个层面 的投射 ,继而 转化成为 全新 的素材 ,他们 都在用具有创新性的手法展示 出地域文化对 音乐 以及 音响本身的创造力 与感 召力 。 而这些作 品中那些独具特色的“ 浙江味道 ” 归根到底都是源于这些本土地域文化的固有影响 。 浙 江 省 因 其 地 理 位 置 的特 殊 ,使 他 同 时 具 有 海 洋 和 内 陆 文 化 的 双 重特 质 。一 方 面 , 由于 他 紧紧 与东 海 相 连 , 自古 以来 , 发展经济的思维较为活络 ,人 民生活也相对富足安康、心平气和 ,也是外来文化和观念的首先接入地,而另一方面,浙江 内 陆多 山地 ,生活在那里 的人 民勇敢 、务实,敢 闯敢拼 ,善于为生存突围、寻找新的 出路 。两者结合在一起 ,形成 了 “ 典雅柔 美、闲适安逸 ”与 “ 刚健务实 、重利超远” 的文化性格 。所 以 “ 浙江 文化 可以说是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有机组合 ,也是 山的文化与水的文化的完美组合。这种组合 ,主要得益于长久 以来浙江大地上平原与山区、沿海与 内陆两种文化 的不断碰撞 与融合 ” 。 作为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中心。浙江拥有 优秀的传 统文 化、并保 持着 良好 的历史传承 。仅就音乐和戏 曲方面: 民间小调、丝竹音 乐、 越剧 、婺剧、浙派琴艺、浙派古筝等艺术形式至今仍然是我 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重要遗 产和组 成部分 。 这些艺术 门类 ,源 自民间、传播于 民间,有着深厚的地域风格特 点。她与生俱来 的本土化气 息也正是源 自于前文提到过 的浙 江双重 的文化性格与本土 的语言、审美观念等因素相互结合的作用 。此外 ,浙江 自古 以来重视文化的发展 ,无论在文学、诗 歌、书法和绘画还是建筑与雕刻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更可贵的是,浙江 省一直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继承和传播 ,并为艺 术形式的拓展开放 了相当大的延伸空间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鼓励 发扬 文化传承 并对文艺新作 品的产 出加 以投入 , 由此涌现 出一批优秀的音乐艺术佳作 。 而 这其中,对于浙江风土 的描绘 以及受到浙江地域文化因素影响的作品格 外突出,如 徐肇基的交响组 曲 《 西湖素描 》 、钱兆熹 的民乐合奏 《 原始狩猎 图》 、翁持更创作 的舞剧 《 白蛇传 》以及近几年 的原创新作 如 王天 明 《 春闺梦》 、刘谖 《 富春 山居图随想》 、叶小纲 《 临安七部 》 、陈牧声 《 西湖》 、陆培 《 山・ 海 ・ 经》等。在对这些代表 性作 品进行研究观察并发现 , 地域文化对于作曲家的影响在这里较 为集 中的体现 在两 点: 对戏剧和 民间音乐的借鉴与对文学、 绘画等艺术 门类 的全新领悟 。 本土戏 曲与民间音乐元素在音乐创作 中的传承 戏 曲是地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最具有民俗特色 与地方风土精 神的民间艺术 项 目,浙江有两大地方戏曲:越剧 与 婺剧 ,而这两者首当其冲 的成为 了作 曲家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建 国以来 ,浙江省早期在专业音乐创作人才上较为 匮乏,演 奏家在演奏为主 的同时涉足创作领域 。以赵松庭先生为例,他是浙江省建 国以来原创 民乐作 品发展第一阶段时期 ( 建 国至 改 革开放前 )重要 的演奏家和作 曲家 。在上世纪 五十年代 ,为响应党和政府 的号 召,向民间音 乐家学 习,从优秀 的民间音 乐传 统 中吸取营养 ,他创作 了大量富有时代气息 的作 品,尽管在这个时期 ,主要的音乐创作是整理和改编 民族 民间音乐,尤其 是 戏 曲。但作 为一位竹 笛演 奏家 ,他创作 了 3 2 0多首 民乐作 品。其 中 《 三五七》 ,《 二凡》是 以浙江婺剧作为基本素材 ,对传 统 曲牌直接 的借鉴与改编 “ 三五七 ”是戏曲 “ 乱弹 ”声腔 中的一支曲牌 ,由三五七的词句组合而得名。“ 曲牌 《 三五七》本 身 的风格粗狂激越 ,极具宏伟大气 。其主旋律跌宕起伏 。 ”。 赵先生 的这部作品借鉴 了戏 曲中的 “ 导板、平板 、游板 ”相结合 , 并加入 了笛子 的循环换气技术 ,成就 了一首著名 的笛子独奏 曲。这种对于戏剧 的直接借鉴 以及对戏剧结构的变化继承 手法 , 较 为完 整 的继 承 了婺 剧 音 乐 中 的主 要 曲调 与 风 格 。 与 此 手 法 不 尽 相 同 的是 刘 建 宽 近 几 年 创 作 的 的 民族 管 弦 乐 作 品 《 古戏 台 追 忆 》则是对 越剧音乐元素的另一番传承:这部作 品中,将生 、旦、净 、末 、丑 的主要形象用戏 曲中的原腔与音乐创作技术相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民乐作品创作回顾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民乐作品创作回顾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民乐作品创作回顾与分析田刚【摘要】By comparing and summariz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musical language, this paper divides into four main stages the creation of Zhejiang folk music in the 65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summarizes the creative features of the composers in different stages.This is as good a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music in Zhejiang Provi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he past 65 years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music cre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guiding its future development.%通过对音乐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与归纳,将新中国成立后65年来浙江民乐创作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作曲家以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特色进行概括.这是对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65年以来民乐作品的创作发展进行的回顾和分析,着眼于探索浙江省本土文化特色对于音乐创作的影响,并希望对未来整个浙江的音乐创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导向作用.【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7(008)002【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浙江省;民乐创作;本土文化;地域特色;作曲技法【作者】田刚【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浙江杭州 31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48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也是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中心。

生活民歌——小调

生活民歌——小调

课堂小结:
小调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 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其中又以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长江下 游的江苏等地在数量和品类上更具有代表性。小调在流传过程中, 其曲调由于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 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著不同的情绪和表现 性能。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它不受某个特定的社 会阶层和具体劳动环境的制约,它所反映的不仅包括农民,而且还 有城市小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乃至流浪行乞者等各 种阶层的爱情婚姻、离别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常识、 民间故事等,几乎无所不包。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於 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 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 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 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
小调的总体风格:
结构:工整、对称。 节奏:归整,有较强的节奏感
内容:多写景、重抒情,主要表现广大劳动 人民的内心情感,和劳动本身关系不 大,有较大的叙事成分。
风格:音乐比较细腻,擅长描绘人物的内心 世界,受地域影响风格不尽相同。
蓝花花
歌曲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歌曲描述了蓝花花的悲惨身世和遭遇。
曲调怎么样?
由 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 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 “俗曲”、“小令”等。 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 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小调的分类:
抒情歌 诙谐歌 儿 歌
风俗歌
无锡景
《无锡景》是一首歌咏无锡城 历史与自然风光的小调。 全歌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 曲调优美细腻,具有说唱叙事特点, 反映了无锡人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民间小调总结

民间小调总结

民间小调总结1. 引言民间小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词和琅琅上口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本文将对民间小调进行总结,探讨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2. 发展历程民间小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歌时期,其形式和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最早的民间小调往往以单调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为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朴实态度和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调逐渐融入了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丰富了表现手法和风格。

到了现代,随着电子媒体的迅速发展,民间小调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民间小调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欣赏到各种类型的民间小调,其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3. 特点3.1 朗朗上口的歌词民间小调的歌词通常简单、直接,往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使人们容易记住。

这种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得民间小调在广大民众中流传度较强。

3.2 简单的旋律民间小调的旋律通常简单易学,常常以五度音阶为基础,在一定的音域内循环播放。

这种简单的旋律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迅速记住和模仿,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3.3 表达真挚情感民间小调的歌词和旋律往往能够直击人心,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对爱情的渴望或失落,对乡土人情的思念,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民间小调都能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打动人心。

3.4 反映社会现实民间小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它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记录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状态。

通过民间小调,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社会的变迁和民众的心声。

4. 社会作用4.1 传承历史文化民间小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通过传承和演唱,可以将历史文化传递给后代。

它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承载着乡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4.2 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民间小调是宣泄情感和寄托精神的重要方式。

小调鉴赏总结

小调鉴赏总结

小调鉴赏总结1. 背景介绍小调是一种音乐形式,源自于民间音乐。

它通常由简单、朴实的旋律和情感丰富的歌词组成,旨在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小调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有许多不同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意义是相似的。

2. 小调的特点小调的音乐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2.1 悲伤的情感小调的基调通常是悲伤和痛苦。

它通过音乐的结构和旋律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和伤感。

这种悲伤情感经常与爱情、失去或离别等主题相联系。

2.2 简单的旋律和节奏小调的旋律通常是简单而朴实的。

它们往往采用一些常见的音符和音程,使曲调易于记忆和演唱。

此外,小调通常以较慢的节奏进行,以突出悲伤情感。

2.3 深入人心的歌词小调的歌词往往与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经历密切相关。

它们经常以直接、真实和坦诚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感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共鸣。

3. 小调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小调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许多变化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几个国家中小调的特点:3.1 美国蓝调美国蓝调是小调音乐中的一种特殊风格。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非裔美国人社区,表达了他们在奴隶制度和社会不公正中的痛苦和苦难。

蓝调以其深情和感人的旋律而著名,经常使用吉他、口琴和钢琴等乐器来演奏。

3.2 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小调在中国古代音乐中,也有一些小调的表现形式。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琵琶曲《十面埋伏》,它用深沉、悲切的旋律描绘了历史上的战争场面和人们的悲伤。

另一个例子是《广陵散》,这是一首悲伤的古筝曲,以其深情和优美的旋律而闻名。

4. 小调的鉴赏与享受鉴赏小调的音乐需要一定的欣赏力和情感共鸣。

以下是一些鉴赏小调的方法和建议:4.1 仔细聆听音乐通过仔细聆听小调的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其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

注意旋律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感受其中的细微之处。

4.2 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有时,了解小调歌词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阅读歌词,探索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4.3 与他人分享和讨论与他人分享和讨论小调的鉴赏体验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中国小调音乐特征(音乐特征)

中国小调音乐特征(音乐特征)

中国小调音乐特征(音乐特征)
在各类民歌中﹐小调是一种基本上摆脱了实用性功能的制约﹑成为独立的以表现性功能为主的音乐体裁。

其音乐特征是﹕
①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它的旋律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波状旋律线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

同时﹐在歌唱艺人的长期实践和加工之下﹐旋律的装饰性犟﹐乐汇﹑乐句之间衔接自然﹐富有逻辑﹐很善於表达那些既有叙述性又有浓厚的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如《五哥放羊》﹑《画扇面》﹑《妓女悲秋》﹑《五更鸟》等)。

多数小调在演唱时都有器乐伴奏﹐并加上前奏﹑过门﹑尾声等﹐使之更加完整。

②小调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根据旋律进行本身的内在要求﹐追求词曲协调一致的均衡性和表现手段的灵活性。

因此﹐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不犟烈。

它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地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富有很犟的动力感。

③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基本上分成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

非对偶性的3﹑5句单曲体结构也较常见。

一些地区还有由若干单曲构成的“套曲”(民间称“大调”)。

无论篇幅长短﹐小调的曲体结构内部都以对应和起承转合为原则﹐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末句常具有总结性分量﹐稳定感较犟。

④小调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在分节演唱时﹐虽然每段唱词不同﹐但衬词﹑衬腔却是原样重复﹐成为加强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现在流行音乐很流行,很多人只喜欢流行音乐,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民族还有很多动听的民族歌曲。

远古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主要是反映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

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局限于劳动,还有反映祭祀的祭歌,婚恋等等,美的意识的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的学习,我觉得我们民族的音乐是如此博大精深,接下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一、劳动号子号子又称为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号子的功用:一方面,起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这二者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劳动的强度越大,对号子的音乐表现的限制就越大,反之,劳动强度较小,唱者就有较大的余力去发挥号子的艺术表现。

号子的演唱形式,最常见的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的劳动的指挥者。

号子的种类:搬运号子: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起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等作用,直接与劳动的安全和效率有关。

如东北的《哈腰挂》工程号子:在打夯、打硪、伐木、采石等劳动中使用。

——学唱《黄河打硪号子》;《打夯歌》农事号子:一1/ 5般在农事劳动中唱。

如打麦、舂米、车水、薅草等。

如《舂米号子》船渔号子:其所伴随的劳动有水运、打渔、船务等。

如《黄河船夫曲》、《川江船工号子》号子的艺术特征:1.表现方法直接简朴,音乐性格坚毅、粗犷;2.节奏的律动性;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4.领与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交替呼应式;重叠式;综合式。

5.曲式结构的简朴性:其结构特点有二:简单、规整,多为平叙性和对应性的段式;乐段独立性不强,为配合劳动而反复唱,段落感不强,随劳动结束而结束。

二、山歌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以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传统山歌最常见的内容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述。

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其中纯朴的感情、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生动鲜活,真挚感人。

民歌小调的特性

民歌小调的特性

民歌小调的特性作者:许孔轩曾小芽来源:《艺海》2008年第04期小调是民歌体裁的一种,但又区别于其他民歌,可称其为民歌中的“经典”,市井中的“城市音乐”。

民歌小调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民间俗称很多,如小曲、俚曲、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俗小令、俗曲、时调、丝调、丝弦小唱等,小调是晚近才通用的一种统称。

1、小调的产生和发展。

《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

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 (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

至隋、唐,有许多的民歌得到选择、提炼,而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它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

宋、元之后,伴随着中国城镇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

一方面,从广大农村传入城市的许多民歌曲调经艺人演唱、加工而变为小调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而逐渐同体式严格的南北曲分道扬镖,变为一种通俗易懂、流畅优美、仍保留着曲牌名称的小曲。

这部分小曲汇入小调,使其更加丰富多采。

明、清时期,在一部分文人学士中兴起了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

据统计,清中叶时,已刊印的俗曲就有6044种(见刘復、李家瑞《中国俗曲总目稿》)。

其中大多数属于小调体裁。

2、小调的曲目:影响较大的刊本有《霓裳续谱》、《白雪遗音》、《时尚南北小调万花小曲》、《粤风》、《粤讴》等。

其中,有不少小调。

其唱词,往往能够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锐的批判锋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使主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其中存在着一部分具有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和低级庸俗的内容。

特别是在茶馆酒肆、青楼书场等环境中传唱的一部分城市小调,往往被某些无聊文人,纨绔子弟加以篡改,成为矫揉造作、轻浮娇媚的靡靡之音。

江南小调阅读理解及答案

江南小调阅读理解及答案

江南小调阅读理解及答案江南小调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

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

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

它虽然发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

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样,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

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

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

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

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

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

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

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

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

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

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

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

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

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

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

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民族小调《绣荷包》的器乐传承与发展

民族小调《绣荷包》的器乐传承与发展

民族小调《绣荷包》的器乐传承与发展声乐歌曲运用器乐演奏的现象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的。

古时候,由于传统的民间乐器在整个音乐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戏曲、曲艺等表演时通常以为声乐伴奏的形式而出现,导致器乐的独奏曲目较少。

同时,在一些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乐合奏的小乐队形式中,其表演的曲目也通常是根据地方音乐曲调而创作的民乐曲而不是直接选用民间歌曲进行演奏,就使得器乐演奏声乐作品的模式在古时很少出现。

然而,随着人们对于音乐的不断探索,这种跨界表演的形式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仅大量的声乐曲被直接移植到器乐进行演奏,同时不同器乐之间的作品也在互相演奏,这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贡献。

笔者希望通过对民歌《绣荷包》器乐化的分析,探索出一条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道路。

一、《绣荷包》概述中国传统的民歌文化博大精深,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长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绣荷包》作为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民间小调,主要以女子的口吻表现了对于心上人的思念与眷恋之情,他的起源可大概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

当时的民歌曲集《霓裳续谱》中便这样写道:“绣荷包(秦吹腔花柳歌):姐在房中绣荷包,忽听得门外吵闹闹……”。

《绣荷包》按照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表现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类型的《绣荷包》主要讲述的是未出嫁的姑娘偷偷将自己亲手绣制的荷包送给小伙子以暗表心意,或者是描写在丈夫走西口后,独自呆在家中的妻子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无限眷恋而为他绣制荷包。

另外一种则是单纯歌颂美好的爱情故事而不描写男女之间的细微感情。

在音乐方面,各地的《绣荷包》也有所不同。

其中,山西地区的《绣荷包》音乐起伏较大、音域较为宽广。

这是因为山西地处黄土高坡,因此形成了当地人粗犷、豪迈的性格特点,这也影响到了当地的民歌音乐。

而山东地区的《绣荷包》则是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体现了鲁地人民的豪爽与朴实。

相较于前两种《绣荷包》,江苏地区的绣荷包则显得委婉动听,千回百转,这也与江浙地区的柔情似水的音乐风格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的地理 因素虽 然 最 终不 能 决 定 文 化 的所 有 特 质 ,
{ { 壹 l§ 。 主 喜 . 主I { . § 垂i l 毛 8 . { 5
诸 公 各 位 静 ( 呀 )静 静 心 ( 呀) .
但 地 理 的 文 化 因 子 中 却 一 定 包 含 着 区 域 性 的 地 理 特
乐品牌 。
关 键词 : 江 浙小调 ; “ 显性 ” 风格 ; 诗性 精神 ; 贡 献 中图分 类- N - : G1 2 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5 ) 0 8 - 0 0 7 8 — 0 4
江 浙 小 调 的 地 理 归 属 在 本 文 中 特 指 现 代 地 理 区 划 中 的江苏南 部地 区( 苏南) 和浙 江 省 全境 , 也 就 是 我们 通 常意义 所指 的太 湖流域 、 江南 水 乡 , 在 文 化 归
族 民歌提 4 J -  ̄ , - 了丰 富 的 养 料 , 作 出了高质量 的贡 献 。江浙 小调 这种 “ 显性 ” 风 格 的 形 成 离 不 开 中 国 大 文 化环境 的 滋补 、 熏 陶, 又 与 自我 特 殊 的 地 理 文 化 特 质 紧 密相 关 , 从 而 形 成 具 有 鲜 明 地 域 特 色 的 音

釜星璺§曼璺l璺 I 量 . 曼s宣 I!至妻至 !曼! I s— l


带 ”, 这 自然 是 一 种 广 义 上 的 “ 江南” _ 】 。 。 景 遐
一秉莱
,_ 、
| 靠
花,
f— 、
好一 采莱
厂、

花,
东 对狭 义“ 江南 ” 的 界定 则 是 “ 苏 南 地 区 和 浙 江 地 区 所 处环 境相 同 , 又有着 久远 的吴越 文化 历史 渊源 , 是
8 8曼 璺 窑 l'鐾 璺 5 I 8 ' '


1 8 5 e I 1

我 有 一 段 情
,—、 . , — —_ 、
( 呀> 。嘴 拨 挝 诸


昕,
,— — 、
, —— 啊 形 成 的 原 因 。 文
^ ^ f、 ./ —— 、 . . . ^
南” 的地理界 定有 广义 与狭义 之说 , 刘士林 认 为 , “ 江 南 的 地 理 区 域 相 当 宽 泛 … … 它 往 北 可 以 延 伸 到 皖 南 、 淮 南 的缘 江 部 分 , 而 往 南 则 可 以 达 到 今 天 的 福 建
情 操 不 可 或 缺 的 精 神 养 分 。 江 浙 小 调 是 中 国 民 歌 小
调 中的一支 , 它 有 着 其 它 地 区 小 调 的共 性 特 征 , 也 有 自我 的 “ 显性 ” 风格 , 这种 独立 于其 它小 调 之外 的“ 显 性” 风格正是 江浙小 调 的特有 品质 , 我 们 通 过 对 三 首 代 表 性 歌 曲 片段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 即 可窥 见 一 斑 。 谱 例 1: 江 苏《 茉 莉花 》 , 1 一 E 2 / 。

置量 5量 I !至耋 !曼§ l 量 置 一 皂 _ 王l 上曼 I・ l
游 罔 籀 开 簪 也 香 不 过 宦;
/一 、
个独 立 的文化 区域 ” [ 2 ] 3 。 把 江 浙 小 调 的 研 究 置
谱 例 2: 江苏《 无锡景 》 , 1 = : = C 2 / 4 。
第 l 3卷
第 8 期
淮 海 工 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一 。 I
l ‘‘ 000一
于 狭 义 的“ 江南 ” 地 区是 基 于 音 乐 本 体 共 性 特 征 的 考

I 。

0 一

『、

I .

量 而 使 研 究 目标 更 具 有 明 确 的 指 向 性 , 把 江 浙 小 调 置 于 中 国 大 文 化 背 景 结 合 吴 越 文 化 的综 合 分 析 更 有
质 。江浙 小调 正是 在 气候 温 润 、 四 季 如 春 的 江 南 水
属 上 属 于 中华 大 文 化 关 照 下 的 吴 越 文 化 圈 。在 这 一 文 化 圈 内盛 行 的 吴 方 言 语 言 环 境 对 于 江 浙 小 调 “ 显 性 ” 风 格 的形 成具 有 积极 的 影 响 。 中 国学 者 对 “ 江
流 布 在 中 国 的城 市 、 乡村 中 , 成 为 人 们 休 闲娱 乐 、 陶 冶
V o 1 . 1 3 N o . 8
Au g .2 0 1 5
2 0 1 5 年 8月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5 . 0 8 . 0 2 2
江 浙 小 调 的 “ 显性" 风 格 制 造
兼论 江 浙 小调 对 中 国 民歌 的贡 献 *
周 媛
( 连 云港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前 教 育 与 音 乐 学 院 , 江苏 连云港 2 2 2 0 0 6 )
摘 要 : 在 浩 如 烟 海 的 中 国 民歌 系 中 , 江 浙 小 调 以 其 特 有 的音 乐 品 质 、 深 厚 的人 文 底 蕴 而 广 播 四 方 。 它在 历 史 进 程 中兼 收 并 蓄 其 他 地 区 的 民族 音 乐 , 厚积 薄 发 , 以千 年 沉 淀之 芬芳 辐射 四 围, 为 中 国 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