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探讨高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探讨高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业 阶段 的学 习 。学 校 派 遣机 械 工 程 学 院 分 管 实 践教 学 的副 院 部分实验 实训 、 见习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 长, 到 企 业 挂 职 锻炼 , 熟 悉 企业 生产 流 程 , 负 责学 生 在 企 业 阶 务 。 学校 派 专 任 教 师 带 队 指 导 ,同时 企 业 选 派技 术 骨 干 兼 任 段 的管 理 。 导师, 参 与 指 导 学生 学 中做 、 做 中 学及 其 考 核 , 包 括 直 接 参 加
文献标识码: A 高校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思路 与途径。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0
探索社会 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式方 学生实习效果评价 。机械工程学院实践管理副院长负责学生
法 ,创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具有重要 的研究意义。本 的 日常管理、 实习资料建设及网络建设 。
和 多 样 性 方面 显得 不 够 , 难 以适 应 不 同 的 需求 , 不 利 于 校 企联 律与政策需求, 探 讨 如 何进 一 步 下 放 学 生 教 育 的管 理权 限 , 向 导师和企业放权, 同时 改善 学 校 对 于 学 生培 养 的宏 观 调控 , 强 建 设 由企 业 负责 安 全 教 育 、 学 校协 同管 理 、 由社 会 保 险 作
合 的灵活办学和人才培养。因此 ,要深入 校企联合 的教育规 为保 障 的三 方 共 管 的 安 全管 理 模 式 。
2培育校企双向互动 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队伍 按“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原则 , 建设特色 实践教学师资队
实践教师” 制度 。学校吸纳企业理论功底 较深 厚、 化激励机制、 自我发展机制和约束机制, 实现“ 统” 与“ 放” 的平 伍 。建立 “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C o l l e g e o f M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 J i a mu s i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a mu s i 1 5 4 0 0 7 , C h i n a )
c o l l e c t e d wi t h k n o wl e d g e , a b i l i t y a n d q u a l i t y wa s b u i l t t h r o u g h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i n n o v a t i v e t r a i n i n g p r o g r a m, o p t i mi z i n g t h e c o u r s e s t r u c t u r e s y s t e m,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t r a i n i n g s y s t e m a n d c o o p e r a t i n g t h e s c h o o l - e n t e r p r i s e .
摘要: 根据装备制造业对 高校机械 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 才的需求 , 探 索机械类 专业工程应 用型创 新人 才的培养 目标, 通 过创新 人 才培养方案 建立 、 课程 结构体 系 优 化、 实践培 养体 系强化 、 校企深度合作 , 构建集素质 、 知识、 能力于一体 的高层 次机 械类专业应用 型创新人 才培 养的新模式
更为迫切。在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 的时代 , 机械 类专业教 科 的基 本理论 与方法 : 专业方向教育模块 主要从技术 角度 育面 临着重大 的历史性 发展 机遇 也面临着 前所 未有的挑 确 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 注重对学生专业 技

应用创新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创新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程意识 。 二、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 式
1 . 强化应 用创新 型人才培养机制 。 高等院校应在人 才 培养机制 和教育 体系构建 上进行 深入 系统 的研 究 ,
下 重庆 高校开拓 型旅游 创意 人才 培养模式 研究 》
( 10 2 12 5 )

化研 究 ; 樊信友 (9 8 )男 , 17 一 ,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 院讲 师, 主要从事 旅游经 济研 究 ; 涛 (9 6 )男 , 郑 17 一 , 重庆 交 通大学人 文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
【 改创新 】 教
应用创新型机械 类人才培 养模 式研究
李学艺 , 魏军英 , 丁淑辉
( 山东科技大学 , 山东
青岛
26 9 ) 6 5 0
摘要: 培养机械 类应 用创新型人才是 当前国家建设 和社会发展 的现 实需求, 也是 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
主要 目标。本 文分别从具体 目标 、 培养模式和 实施策略 三个方 面对应用创新型机械 类人 才的培养进行 了剖析和研
究, 明确 了具体的培养 目标 , 究了与之相应的培 养模式 , 研 最后提 出了切 实可行 的实施 策略 。 关键词 : 创新人才 ; 培养模 式; 实践教 学; 策略
中图分 类号 : 6 2 G4.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பைடு நூலகம் :64 9 2 ( 02 0 — 0 2 0 17 — 34 2 1 )9 0 6~ 2


标, 必须从 以下三个方 面着手 。 1 . 整体素质的培养 。 才的整体素质主要是指包括 人
对现有学科结构 、 课程体 系和实践环节进行 改革创新 , 增设创新类课程 , 加大应用性 教学力度 , 对现有教学体 系进行 优化 与重组 , 改变现 有重理 论 、 应用 、 轻 缺实 践 的教学模式 , 既要保证 理论 教学 的水平 与效果 , 又要强 化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 , 应整合 现有课 程 , 强课程 的综合 化 、 加 系统化 , 及时更 新课 程 内容 , 保证课程 的先进 性与时代特征 。对机械原理 、 机 械设计 、机械制造 技术 基础等 专业 核心课程要 注重基 础理论 与应用技 术并重 ,同时要 融人创新设计类课 程 教 学内容 ,通过 创新 设计训练 或竞 赛培养学生 的创新 意识 和创 新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 扎实的专业基 础理论 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也具 有一定 的创新 思维与创 新 能力 。 2 . 构建系统化能力培养体 系。 应用创新 型人才培养 模 式 旨在全方位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 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人才 , 因此 , 等院校需要构建 一套系统化能 高 力培养体 系 , 面提 升学生 的学 习能力 、 用能 力 、 全 应 创 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现有教学体 系侧 重于第一课 堂, 对于第二课堂重视 不足网 。要培养学 生的综合 素质 和 系统化能力 , 需要 两个课 堂相互 配合 、 相互 协调 , 更 需要第二课堂来有效增 加 。为 了提高系统化能力 培养 的效果 , 实现素质拓展课程化 , 应 即借鉴 第一课 堂的模 式, 构建完 善的课程 体系 , 形成完 整 的课 程教 学 内容 、 教学 与实 践纲要 , 实施方案 , 并形 成完善 的管理 体制和 评 价体 系 , 通过教学 、 讲座 、 活动 、 目、 项 竞赛等 多方位 、 多层 次的方式进行开展 ,打破 以往 的单一理论 型或单 应用型教学模式 ,以系统 化能力培养替代 系统性知 识 培养 , 使学生不仅具备综合 的专业知识 与技 能 , 还具 备 良好的人文素 质和较强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3 . 按大机械人才观实行 专业融合 。长期 以来 , 机械 类专业学生 的培养 注重学生专业技 能的培养 ,学 生按 专业分类培养 ,各专业 的培养计划 和课 程体系都专 注 于本专业领域 , 由于专业 划分过细 , 学生知识 面狭 导致 窄, 对后期 的发展有 影响。 因此 , 应在 强化应用能力 的

高校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要求的探讨

高校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要求的探讨

到合适 的人才 。 中的症结很多 , 其 例如 : 创新意识 不够 , 创新精 神不足 , 创新能力不强 , 办学定位不准 ,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 实 践能力不强 , 决工程问题能力弱 , 解 协作精 神、 协作能力不高 ,
工科教育与产业严重脱节等等。
收稿 日期 : 0 - 8 1 2 80—6 0
究 的重 要 课 题 。
全 国机械本科专业学生人数按专业排 序名列前茅 ( 在校
1 地 方高 校 机械 类 专 业应 用 型 创新 人 才 培 养 面 临
的课 题
创新 已成为社会 普遍关注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 2 0 06
年 召 开 的 全 国 科技 大 会 上 明 确指 出 :一 个 国家 ,只 有 拥 有 强 “ 大 的 自主 创 新 能力 , 能 在 激 烈 的 国 际竞 争 中把 握 先 机 , 得 才 赢
Equ p nt a fc rn c n l g . 20 i me M nua tig Te h o o y No 1 1, 08
_型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与 要 求 的探 讨
罗佑 新 , 晓毅 , 德 岗 , 车 廖 肖伟 跃 , 何哲 明
生达 20多万) 但学生 自律能力 、 0 , 体能 、 主动学 习精 神欠缺 ,
按大规模 的方式“ 生产 ”, 培养学生与市场多样化 的需求相悖 ,
没有特色没有个性 因而也就没有生命 。 高校办学规模扩大 , 学 生 群体出现多样化 , 不同学生个 体的学习兴趣 、 习能力 、 学 学 习需求 的差异 日显突 出, 如何针对这一变化组织好教学 , 培养 学生 主动学 习的能力 , 不仅是教学质量 的关键 , 也是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的重要突破 口。 在强调“ 口径 、 宽 厚基础 、

基于CDIO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CDIO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Va l ue Eng i n e e r i n g
… ! … : … t ㈣ | ! ! |

2 3 5・
基于 C D I O 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CDI O-b as e d Re s e ar c h o f Me c ha n i c a l Appl i e d an d I n no va t i ve Ta l e n t Tr a i ni ng Mo de
1 . 4模式标准化 引入 C D I O教育理 念和检验 测评标
要 是 为 工 程 教 育 创 造 出 一 个 合 理 的、 完 整 的、 通 用 的 教 学 准 后 , 基于 C D I O 的 应 用 型 创 新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提供 了一 个 隹 I 。而 实 际 上 , 基于 C D I O理 目标 , 注 重 学 生 对 工 程 基 础 理 论 和 专 业 知 识 的 掌握 l 。 本 普 遍 适 用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基 ; 文 旨在 以 C D I O工程教育理 念为切入点 , 全 力 推 进 各 项 教 念 的机 械 类 应 用 型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可 以根 据 人 才 需 求 , 以 形 成 培 养 应 用 型 创 新 人 才 学建设和 改革 , 试 图 弥 补 当前 传 统 教 育 存 在 的 缺 点 , 积 极 在 标 准 化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调 整 , 探 索 并 设计 出有 利 于 促 进 大学 生 创 新 思 维 和 创 新 能 力 培 的 特殊 的 培 养 机 制 。 养 的机 械 类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此 项 目的 研 究 和 实施 具 1 . 5 针 对 性 机 械 类 应 用 型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培 养 的 具 有 合 理 知 识 结 构 和 创 新 意识 、 创 新 精 有重要 的研究价值和现 实意义 , 可为其他应 用型工科专业 是 素 质 全 面 发 展 ,

现代制造背景下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现代制造背景下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现代制造背景下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摘要:面对现代制造背景下,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才能适应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求这一实际问题,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探索出提高应用型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新路。

关键词:现代制造;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一、现代制造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各个部门提供机械装备的重要行业,每年都亟需大量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现代制造业较传统制造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传统机床变为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加工方法变为数字化编程制造,设计变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

企业制造格局、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机械制造专业是全国高校各类专业中培养人数最多的专业,能否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需求接轨,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胜任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速度、水平以及机械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目前,工科高校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现代设计、制造新概念、新知识、新内容亟待补充。

实验、工程实践能力亟待加强,如何提高高等院校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专业素质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具体应通过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环节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本校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

国家经济发展和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本科应用型教育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自身特性,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
开拓创新 的能力 。
2 统一的实验课和教学 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能力和个性 化方 面的差异 , 生被动 地接 受教师 预先设 定好 的方 案 , 步 、 学 按
骤进行 , 缺乏主动参 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
3 专业基础课 和专业课 的课 程设 计 内容创新 和改革不够 , 、 在学生综合分析 、 决 问题 的能力培养上存 在明显欠缺 , 解 不 能很 好地适应 现代制造业 的飞速发展要求 。 4 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改革 , 、 学生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受企业生产任务 、 产品质量及生产安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很难 接触具体东西 , 学生看到的少 , 动手实践的更少, 更多的只是感性认识 , 实践已流于形式 。 5 机械类专业 的实验人 员的结构和素质 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实践 教学 的需 要 , 以承 担高 、 、 、 难 新 尖的综合性 实践教学任 务, 已严重影响到实验教学水平 的提高和实验教改 的进展 , 而对 实验技术 人员 的传统 认识 观念 和 目前人 事管理 制度也不
学提出了更新 、 更高 的要求 。
二、 机械类专业传统 实践教学存在的 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 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 是应 用型人才 培养 的重要 教学环节 。由于科学技 术 的迅猛 发展及信息时 代对人才知识结构提 出了新 的更 高的要求 , 机械类专业 原有的课程体 系已不 能很好地适 应应 用型人 才的培养要求 。作为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4期
Vo . 4. 1 2 No. 4

攀枝花学院学报
J u n lo n h h a U i e st o r a f Pa z i u n v ri y
20 0 7年 8月
Au . 0 7 g20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近年来,很多有远见的内地企业家已经调整了自己的人才质量观与人才引进策略,把“基础扎实有潜力、实践能力强上手快、思想稳定留得住”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把地方本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考察对象。

面对这种形势,我校基于工程应用与开发这一工程特征,将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机械、电子、计算机一体化的应用型工程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机电行业,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与技术开发能力,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基层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充分的研究论证,确定了“以工程素质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制造技术为主线,机电结合,校企联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地方企业培养基础好、上手快、能力强、留得住、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改革基本思路,通过不断的教改研究与实践,探索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步形成机械类专业的地方院校特色。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与举措在合理确定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

本着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强化素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和地方教育教学资源,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途径与实践教学机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从而从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达到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1.通过整合与重构,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1)拓宽课程的时空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了部分能力培养课程。

如在强化英语教学的同时,增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课。

把学生课外的自学活动与课外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强化了对隐形课程的管理。

如专业调查、实用技术文体写作、CAD/CAM软件应用等课程均由学生自学完成,并将课外科技制作、参加竞赛、发表论文和作品等均可记入相应的学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充分张扬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应用型本科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质 , 实践 , 创 新 ” 强 重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应 用 型 本科 机 械 大 类 专业 人 才培 养 体 系进 行 了有 益 的研 究和 探 索 。 对
【 关键词】经 济 、 息 时 代 的来 临 , 信 以及 社 会 经济 的变 革 , 众 化 教 体 系 . 革 与整 合 教 学 内容 . 分 注重 提 高 知识 的 互 联 性 、 通 性 、 大 改 充 贯 整 育 的推 进 , 我 国应 用 型 高 等教 育 的发 展 提 供 了历 史 机 遇 。社 会 需 要 体 性 以及 对 新 领 域 和 交 叉学 科 的辐 射 性 。 为
省 国 如 相 结 合 , 展 学生 学 习 与 实践 的时 间 和 空 间 以及 学 习 内容 的 深 度 和 广 校 级 、 级 、 家级 机 械 专 业 的 相 关 竞 赛 , 全 国 机 械创 新 设计 大 赛 、 扩 挑战 杯 ” 国大 学 生 课外 学 术 科 技 作 品竞 赛 等 , 院 建 立 了相 应 的 奖 全 学 度 ; 证实 验 与 综 合 实验 相 结 合 , 现 学 生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渐 进性 ; 验 体 实 “ 充分 调 动学 生 的 主 动 性 , 发 学 生 的专 业 学 习 与研 究 探 索 的 激 物 实 验 平 台 与仿 真 实 验 平 台相 结 合 , 现信 息 技 术 手 段 在 教 学 中 的 立 励 机 制 , 实 同 为 学 体 化 、 方 位应 用 ; 极 促进 自主研 学 , 力 于达 到 培 养 具 有 创 新 精 神 热 情 。 时 , 培 养 技 能应 用 型 高 等 人 才 , 院开 展 了 各种 职业 技 能 培 全 积 致 加 为 和 创 新 能 力 的新 时 代 应 用型 机 械 类 人 才 的 目标 。实行 “+ + ” 段式 训 与 考证 活 动 , 强 学 生 的 创 新 设 计 和 实 践 能 力 的训 练 , 申 报 省 部 2 11三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前 两 年 主要 开 设 通识 公 共 基 础 课 程 和机 械 类 专 、公 级学 生 创 新 性 实 验项 目创 造 条 件 。 即 共 基 础 课 . 学 生 接 受社 会 科 学 基 础 、 让 自然 科 学 基 础 和 学 科 平 台基 础 教 育 ; 三 年 , 照 “ 足 市 场需 要 , 虑 个 人 志 愿 , 优 分 流 , 合 平 第 按 立 考 择 综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销 等课 程 , 学生成为 既懂 专业 知识 , 使 又懂 得企业 管理 的综合
依 托机械行业” 的基础 上 , 力于培养在机 械工程领域 面向生 致 产一线 、掌握专业 岗位核 心技术 和关键 能力的高级工程应 用
型人才 ; 在培养 目标 中 , 体现 了与科技进步 和社 会发展相应 的
性人 才 , 面提高学生 的 自身素质 和社 会竞争力 。 全 ( ) 践教学 体 系 , 2实 包括 课程 实 验 、 综合 实 验 、 知实 习 认 等 。实验 实践教学 , 对培 养机械类专业 的学 生逐步树立工程 观 念 、 高解 决工程实 际问题 的能力 和创新能 力 , 提 有着极 为重要 的作用 。 应用型本科人才 的实践 教学 目标 , 应该是对学 生动手 能力 、 维能力 和创新 能力 的共 同培养 。为 此 , 思 在实验 内容的
程体 系。学院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 才培养方案 , 由课程教学体 系 和实 践教学体 系构成 ; 教学体 系设置 中 , 出应 用与实践 在 突
能力 的培养 , 并借鉴德 国应 用科技 大学人才 培养模式 , 九 实行
学期 制改革 , 加认知 实践学 期 , 加大 实践 教学 比例 , 增 并 把应
进行 的探 索和 实践 , 并从课程体 系、 实践教 学的设置等方 面阐述 了该人才培养模 式的特点。
关键词 : 机械 工程 ; 用型
中图分类号 : 4 G6 0 文献标 志码 : 1 3 文章编号 : 7 — 4 X( 0 0 - 1 9 0 1 2 5 5 2 1 3- — 2 6 0) 0 5
学 生 在 就 业 市 场 上 的 适 应 性 。同时 适 当 增 加 企 业 管理 、 场 营 市
程人才既要掌握生 产技术 和生产工艺 ,又要 具有适应科技 进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生创 新 意识 , 形成 工 程创 新 能力 的 重要 基 础I 是 3 1 。
2 树立创新信心
在学好《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 和《 课程 的基础上 , 进行《 机械 创新设计》 课程的学习 , 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创新信心, 利用机构
却是美 国和德 工程师的 1 0和 1 0 / 1 / ,导致我国工程人才众多 2
而对 国民经 济贡献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 , 许多工科毕业生缺乏动 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 2 l 。 机械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 和 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 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 的要 求, 尤其是对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而培养学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14 7
Ma h n r De in c iey sg

M a fc u e nu a t r
第l 0期 21 年 l 00 0月
文章 编 号 :0 1 3 9 ( 0 0 1 — 14 0 10 — 9 7 2 1 )0 0 7 — 2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探 索 木
- 一 — 一 一} -■一*— -+ 一 — +
T ah ge et eci c n f
÷
中图分 类号 :H1 文献标 识码 : T 6 A
当今的国际竞争 臼趋激烈 ,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 的竞 程。2工具课程 : () 工程图学、 三维造型、 有限元分析等课程。 3核心 () 争。胡锦涛总书记在 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 : 走中国特色 自主创新 课程 : 机械原理 、 机械设汁、 机械创新设计 、 机械制造等课程。 之路 , 建设创新型 国家_ I _ 。这一 目标的实现 , 键是创新人才的培 关 养。我 国高校中工科类院校 占有较大 的比重 , 目前在校学生 中有

我国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我国高校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中图 分 类 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A
在我 国高等教 育逐渐趋于普及 的今天 , 社会 全 对高等教育 的质量 也提 出了新 的要 求 , 随着世 界范
围 内的工业化 进程 的 加快 , 国作为 发展 中国家 , 我 今后大量需 要 的是应 用 型人 才口 。从 发达 国家工 ] 业化、 现代化进 程总 结 出的经 验 和数 据来 看 , 济 经 社 会发展对人 才 的需 求最终 将 呈现 出“ 橄榄 型 ” 趋 势, 即学术型 的拔尖 人才 和一 般 劳动 者 占少数 , 大
专 业 必 需 的 基 本 理 论 、 本 技 能 、 本 方 法 和 相 关 基 基
新课程体系 , 提高教学质量 , 加强 专业教 学改革 , 注 重专业特色 建设 , 从而找 出一条适 应我 国机械类应 用型 高级专 门人才 的培养 之路 。


改变教育理念 , 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
知识 , 具备工程 师基 本素 质 , 在船 舶 制造 业生 产 能
作 者 简介 : 滨 城 (9 2 , , 东青 岛 人 , 苏科 技 大学 副 教 授 , 士 , 李 1 6 一) 男 山 江 博 主要 从 事机 械 系统 动 力 学研 究 。
第 4 期
李 滨 城 : 国 高 校 机 械 类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探 索 与 实践 我
9 9
( ) 才 培 养 模 式 创 新 的 建 设 思 路 二 人 在 “ 基 础 、 口径 、 方 向 、 应 用 、 性 化 ” 重 宽 多 强 个
设 计 制 造 及 自动 化 专 业 制 订 了 专 门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因此 , 高校机械 工程本科专业 的教育要 适应经 济发展对人 才需 要 的要求 , 过转 变培 养 观念 , 通 更

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探索

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探索
快 , 国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提 升 了在 国际 的 程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 基 应 的 调 整 、 善 , 适 应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 我 以 厚 完 以 影 响 力 , 高 等 教 育 的 人 才 培 养 提 出 了新 础 、 专 业 、 实 践 、 能 力 、 创 新 、 重 满 足素 质教 育 , 养 复合 型 、 对 宽 重 强 突 注 培 创新 型 人 才 的 的挑战。 目前 , 等教 育 特 别 是 工程 教 育与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 指 导 思 想 进 行 人 才 培 时 代要 求 ; 课 程 内容 设 置 上 , 重 强 化 理 高 为 在 着 经 济 发 展 需 要 还 显 得 很 不 适 应 , 养 的 工 养 模 式 改 革 , 断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和 办 学 水 论 教 学 与 实 践 教 学 的相 辅 相 成 、 互 渗 透 , 培 不 相 程 技 术 人 才 远 不 能 满 足 现 代 企 业 的 要 求 , 平 , 力形 成 自己 的办 学 特 色 。 努 进 一步突出对知识 综合运用能力 、 系统 设
这 种 现 状 将 直 接 影 响 我 国的 国 际 竞 争 力 。 阔 、 尚 、 识 面 广 ; 知 识 广 而 不深 专 业 人 才 培 养全 过 程 的素 质 拓 展 与 创 新 教 育 工 具 备 制 造 工 程 的 知 识 背景 ; 代 信 息 技 术 时 知 但 现 知 识 不 扎 实 , 手 能 力 差 ; 乏 持 续 创 新 的 程 , 实 践 教 学 提 升 到 与 理 论 教 学 同等 重 必 须融 入 其 中 , 学 生能 掌 握 、 作现 代 工 动 缺 把 使 操 能 力 ; 生 熟 悉 工 作 需 要 在 企 业 工 作 3 要 的 位 置 , 实 践 教 学 与 实 际 工 程 背 景 紧 具 有 效 迅 速 地 解 决 工 程 问 题 ; 成 、 合 、 学 ~4 将 集 整 年 。 有 这 些 都 为 我 们 的 工 程 教 育 敲 响 了 密 相 连 , 德 智 体 美 全 方 位 的 素 质 教 育 与 深 化 已有 教 学 改 革 成 果 , 视 对 学 生 创 新 所 把 重 警 钟 , 们 必 须 进 行 教 育 改 革 , 教 育 理 创 新 教 育 贯 穿 于 人 才 培 养 的 全 过 程 。 设 精 神 、 践 能 力 和 创业 能 力 的 培养 ; 善 教 我 从 开 实 才 培 走 养 之 路 是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一 项 重 要

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难 满 足 社 会需 求 的 变 化 。 械 设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 化 专 机 业 的 培 养 方 案 为 模 块 化 设 置 ,分 别 为 公 共 基 础 课 模 块 、 业 基 础 课 模 块 、 业课 模 块 和 专 业 选 修 课 模 块 , 专 专
前 三 个 模 块 构 成 了机 械 设 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 化 专 业 的 人 才 培 养 的 方 向 。因 此 , 方 院 校形 成 具有 地 方特 色 理 论 基 础 。 业 选 修课 模块 , 宽学 生 专 业 知 识 面 、 地 专 拓 介 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其重要。 绍 机械 设 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化 领域 的新 理 论 、 技 术 和 新 相 关 的 交 叉学 科 知 识 。 机 械 设 计 制 造 及 其 自动 化 专 在 我国机械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 状

方 案 的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占 总学 时 的 1 . 远 没 有 达 到 2 1 %, 国家 教 育 部 的 实 践 课 时 规 定 , 时机 械 类专 业 传 统 的 同 实 验 教 学 侧 重 于 验 证 理 论 教 学 , 生 难于 从 实 验 教 学 学
中培养探求未来 、 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践教学的 内容


当前 我 国 正 努 力实 现 从 制 造 大 国 向 制 造 强 国 的 转 变 , 设 制 造 强 国 的 根 本 是 技 术创 新 。 中 国制 造 业 建 目前 的 自主 开 发 能 力 和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比较 薄 弱 。 机 械 工 业 作 为 制 造 业 的 基 础 行 业 , 国 民 经 济 各 部 门 提 为 供 技 术 装 备 , 的 发 展 必 须 适 当超 前 。 这 就 需 要 高 校 它 能及时培 养和输送一 批高级机械 技术人才 【 1 】 而, 。然 近 几 年 来 机 械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主 要 存 在 以下 两 个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 业 体 系 的重 要 基 础 ,为 整个 国 民经济 提 供技 术 装 育 , 一 学年 的 职业 技 能培 训 及综 合 实 践训 练 , 四 学 年
备。 目前 我 国正在努 力实 现 由制造大 国向制 造强 国 的 转 变 ,但 技术 创新 能力 和 自主开 发能力 还 比较薄 弱 。 的素 质培 养 。作 为实践 性最 强 的机械 专 业 , 在“ 1 2 1 4 ”
即“ 三 纲导 教 ” , 指 理 论 教学 大 纲 、 实践教学大纲 、 素
“ 三课 施 教 ” ,指 理论 课 课 堂 教学 , 作 为一 所 地 方 性本 科 院校 ,我 校 的 办学 定 位就 质 拓 展教 学 大纲 ; 是“ 突 出应 用 , 服 务基 层 ” 。为 此 , 我校 制 定 了 “ 1 2 1 4 ” 实 践 课 现 场 教 学 、素 质 拓 展 课 课 堂 现 场 结 合 教 学 ;
1 人才培养 的必要性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机械专业作为传 统的工科专业在很多本科院校
都进 行 了开设 , 但 普遍 的情 况是 : 学生 的实 际动 手机 运 城学 院作 为新 建 地方 性 本科 院校 ,其 定 位 主 会少 、 操作水平 差 , 创新能力普遍不高 , 在 毕 业 时许 要 立 足于 区域 经 济 , 面 向全 省 , 放眼全国 , 突 出应 用 ,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 0 文 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5 4 5 X ( 2 0 1 3 ) 0 5 - 0 2 2 4 - 0 3
即一学年 的通识教育 , 两学年的专业教 机 械 制造业 作 为制造 业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是 国家 的培养模式 ,
3 . 1 探索机 械 专业人 才培 养 的新模 式 ( 1 ) 改 革教 学管 理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是高校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关键依托。

在这一背景下,其人才培养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

本文就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机械类专业引言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实践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视,在主管部门和高校的推动下,应用技术型教育改革在不断完善,从职业发展要求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在技能与知识学习中所具备的实践素养。

1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1.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是一种以实际产品开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与创新。

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创新能力。

通过课堂上的模拟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产品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模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的产品设计、制造和应用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与同学合作、讨论和创意比赛,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沟通、合作和领导能力,并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学生的创新思维。

1.2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机械专业教师必须积极了解相关行业就业新闻,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实训教学,做好岗位技能、机械制造新动态和实训课衔接,优化实训课教学模式,如此才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k n o wl e d g e r e f r e s h r a t e . Th r o ug h e x t e n s i v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De Z ho u Un i v e r s i t y, a s o n e o f t h e l o c a l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r i e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 i n g mo d e l o f me c h a ni c a l d e s i g n a n d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u t o ma t i o n
Me c h a n i c a l De s i g n a n d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u t o ma t i o n Ma j o r
ZHAO Ya n
( S c h o o l o f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o n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D e z h o u S h a n d o n g 2 5 3 0 2 3 , C h i n a )
2 0 1 3年 1 0月
第 2 7卷 第 4期 总 9 4期
北 京 联合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j i n g U n i o n Un i v e r s i t y
பைடு நூலகம்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装备 、 制造工艺等技术性 内容外 , 增加数控机床加工 实习, 同时 了解企 业 生 产 、 悉 本 专 业 工 程 领 域 , 熟 加
强 现场 工程 意识 。加 强 校 内实 习基 地 建 设 , 校 外 将 实 习基地 调 整到 技 术 和装 备 先 进 的现 代 化 企 业 , 以 开拓 学生 的视 野 , 激发 学生 的学 习热
基本素质平台和素质培 养: 基本素质课 程 旨在 培养学 生基 本素 质 和 职业 道 德 , 由公共 课 和公 共 选 修课构成 , 也强调在主要传授理论知识 的基础上 , 通 过 实践 环节 来加 强应 用能 力 和素质 的培养 。
根 据 课 程 体 系 中 三 个 课 程 教 学 平 台 的 不 同要 求 , 紧 围绕 应用 型人 才培 养 实践应 用 能力 、 紧 创新 能 力 进行课 程体 系 的 改革 研 究 , 应用 能力 平 台课 程 对
围绕提 高学生动手能力、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能力、 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的培养 , 积极探 索机械 专业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 式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 色办学道路 。 关键 词 : 用 型人 才 ; 养模 式 ; 学改革 ; 应 培 教 工程 师基本 素质 ; 创新教 育 中图分类 号 : 6 8 2 G 4 .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6 1— 4 X(0 0 0 0 5 O B 17 7 9 2 1 ) 2- 0 6一 3
业, 以机为主 , 加强电、 、 信 计算机应用 、 外语与实践 教 学 J 。将课 程体 系分 为三 个 课 程 教学 平 台 , 全部
课程 以培养 目标为 导 向。
学科基础平 台和课程: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可分 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 该类课程一般 以课堂教学为主 , 实验 ( 实践) 教学 为辅 , 实验 大多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制造 等课程 应被加 强 , 条件 的要建 立现代 化 的机房 , 有 配 备 PoE U Mat C M、oiw rs等 现 代 设 计 与 r 、 G、 s r A S l ok / e d
制造 软件 ,实现对机 械零 件的三 维实 体造 型 、运 动仿 真、 工程 分析 、 数控加 工等 。 生通过 这些辅 助软件 , 学 可
在精 品课程 的建设 过程 中 。一 定要从 各个 方面 人
手进行 改革 , 比如新 教材 的选用 、 多媒 体教 学方式 的使 用 、 代教学 手段 的应用 等 。 现 在课 堂上 多给学生 观看实
体模 型的机会 ,以启 发式 的教学 方法 引导 学生 主动思 考, 使他 们成 为学 习的主人 。 通过 实际 的应 用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从而鼓 励他们 想象 .以培养创 新思 维能 力 。改进 实验 教学 , 加实 验课 的学生 , 增 增加 学生 的实 际动手能力 , 最好 的学 习方式 是理论 结合 实践 。 实践 在 环节 中提 高学生 的动手 能力 、分析 能力 和综合 处理 工
0 引 言
2 机械 专业课 程设置 的思 考
21 强 调 基 础 知 识 建 设 精 品课 程 .
机械 专业 是一 个传统 专业 。长期 以来 我们强 调 教 会学 生的设计 、 制造 工艺 等知识 。 但是 随着 现代工 业 的 快速 发展 , 特别 多种 学科交 叉应用 的 日益增 多 。 械专 机 业 的学 生缺乏 实际动 手能力 ,缺少 创新 思维 等特点 逐 渐显现 出来 。高校 的人 才培养 模式 直接决 定着 人才 质 量, 直接 决定着 学生将来 的工 作方 向 。因此 , 强机 械 加 专业 应用 型人才 的培养 已经迫在 眉 睫 ,现 代化 的工 业 发展 和广 阔的发展 空 间都需要我 们培 养更 多 的有创 新 精神 、 能够用 实践 实现 自己思想 的人才 。 1 机 械专 业方 向定 位与培 养 目标的思 考 机 械专业 是培养 具有机 械设 计 、制 造甚 至机 电一 体化技 术等知 识 的专业 , 通过 相关课 程 的学 习 . 学生 使 具备大 量 的机 械专业 知识 , 备看 图绘 图能力 、 构设 具 机 计能力 等基本 能力 , 了解 现代最 先进 的机 械设计 思 想 、 机械 制造技 术 ,能够在 更加广 泛 的机 械设 计制 造领 域 进行 科技 开发 、 用研究 甚至企 业管 理 。因此 , 应 现代 化 工业 发展 的方 向是全 球化 、 信息 化和智 能化 , 这就 决定 了我 们 的专业 定位一 定要 紧跟市 场 ,加 强学 生 的实 际 应用 能力 , 他们 能够与 时具进 , 让 跟上 时代 的发 展 。 就 机械 专业 而 言 , 随着 信 息时代 的来 临 , 械 工 机 程与信 息技 术 、 电子 技术 的 紧密结合 必将 使机 械 工业 进入 一个 高速发展 的新 时期 。 概念 、 设计 、 技术 、 新 新 新 新 工艺 、 新材 料将层 出不穷 , 以 , 大学本 科 短短 的 所 在 四年学 习时 间 中 , 已没 有必要 让学 生 花很 多时 间去 学 习专业 口径 很 窄 、 工艺 性 和实 用 性很 强 、 时效 性很 短 的专 业知识 ;而必须 让学 生学 习将来 能适应 市场 经济 和科 技高速发 展所必 需 的那 些基 础知识 。培 养 以应用 创新 能力为核 心 的各 种能力 。 基 于以上 的考虑 ,新 的培养模 式应 该是 以培养 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成果
组建了学院机械
能力和综合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设计能力
、动手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专业表达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等) 立体化成果,每个 参与的学生完成 1 个 机械产品制作,获
得至少 2 项省级以上
学科竞赛荣誉证书 ,至少 1 个专利证书
团队成绩
创新设计团队,
囊括了机械学院 最优秀的学生, 根据机械学科竞 赛类别,针对性 地参与,每年获 得5项左右省部 级以上学科竞赛 荣誉
2016年第十五届全国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报告
机械创新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
武汉轻工大学 孙亮波 博士,副教授
欢迎各位老师加入
机械创新和人才培养QQ群:146742821
交 流 内 容
1
2 3
我发现……
我践行……
我憧憬……
1,我发现: 要培养企业需要的机械创新应 用型人才,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学生个人成果
学生个人能力
和 1 篇学术论文发表
,教师的科研项目
可选择优秀学生参 与 , 团队学生几乎垄 断了学院所有高等 级荣誉,就业质量 好,企业中坚力量
3,我憧憬---虽千万人, 吾往矣
机械工程是国家工业基础, 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能是为祖 国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5,理论教学改革:依托理论课讲授知识,结合实际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和 科学分析(机械原理、理论力学),强调理论学习与机械产品研发结合。
6,实践教学改革:以工程观点,开展综合性、以产品为导向的实验教学 (机加工、机械设计、机构创新设计),探索自主开发教学仪器。
学科竞赛是以机械产品研发为主题,因此团队培 养的学生具备完整的、较强的机械产品独立研发
04
这种模式培养 的是本科精英 人才,不仅仅 体现在专业技 能培养上,而 是全方位的综 合能力培养。
05
“第二课堂”对 于“第一课堂” 的教学的反馈和 促进作用,对比 辅导员的苦口婆 心教导要好好学 习、任课教师的 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法改革,它实 现了自我激励学 生对知识学习的 渴望。
希望国家和教育部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规 程,高校在政策和制度上出台“第二课堂”的 具体可行的办法
01
基于“第二课 堂”的创新应 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它在本 科人才培养中 的作用、地位 和效应没有引 起广大教育工 作者的足够重 视,在高校中 不是主流。
02
对比其他人才 培养模式,它 是所有高校在 现有条件下, 都可以去践行 的。
03
目前高校对于 参与的主体--老师,有一定 量化的考核和 奖励标准,但 与老师的付出 差距较大,能 长期坚持下来 的老师较少。
2,我践行: 以第二课堂(课外科技制作)为切 入点,培养机械专业精英人才,实现以 点带面,全面提升机械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是以“崇尚科学, 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为宗旨,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制作是对课堂教 育的一个有益补充和互动环节,也是素质教 育活动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7月18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 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创新 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 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 重要指标。 创业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明确自己 的长处和短处,用专业知识去创业(学习—创新—创 业)
我的探索:
团队可持续 发展壮大
4
3
理论教学改革
5
以点带面
6
实践教学改革
1
2
创新设计团队建设
观念决定行动
我的探索:
1,“甘于平庸也是一种罪”---李培根语,观念决定行动,号召有志青年 行动起来,努力成为机械精英。学与不学不是问题,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什 么和怎么学。 2,组建机械创新设计团队,以导师制为基础,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能力 大小安排小项目,结合单项赛事以赛代练;探索学生传-帮-带的人才培养 模式。以机械产品研发组建小组,进行人才培养,针对性地参与大赛。 3,对团队外的学生,劝诫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侏儒”,身边的 榜样才可以促使大部分人行动,用身边学长的成功案例来帮助克服畏难情绪、 懒惰思想。以阶段性成果鼓励和培养“点”,以突出性成果影响“面”。 直接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学术型)高素质本科人才,影响和提高了 广大机械学子的专业技能。 4,从各个方面积极争取软硬件的支持(政策、场所、设备等),以立体化 成果(大赛获奖证书、专利申请、学术论文发表、小项目参与等)保障团队 的可持续发展壮大。
(1)呼吁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研究基于第二课堂的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秀教师+精英人才);进一 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活动;对比“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让参与老师获得较 高的认可(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提高广大优秀教师 的参与度,促使“愚公移山”的局面转型为优秀教师 “大显身手”的舞台。 (2)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参与教师奖励和考核 政策(全面权衡参与老师的付出、取得的成效等)、以 机械产品研发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大学生综合能力培 养规划等。
机械专业教学面临问题:
学生学与老师教
理论与实践环节
01 03
毕剩客
02 04
科学技术,应用为先
1
学生:理论学习很枯燥, 知识学习了没什么用 教师:说学逗唱,想方设法 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2 传统课堂(第一课堂): 理论环节存在课程数量多而不 精,不能深入讲解。 实践环节面向大众化,内容平 庸化,缺乏难度和综合性,对学 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作用不显著。
问题
3
如何解决毕剩客问题: 当前每年700多万毕业生, 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企 业觉得招入的新人动手 能力先”, 学生在大学课堂更多学到的 是基础理论,如何在大学教 学中传授一点学以致用的实 践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和学习效率。
论“两马一李”效应对当代大学 生的危害性
高校 教育 十三 五规 划语 录
1,加快创新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起来,培育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 3,培养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4,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5,深入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双一流的建设,其中一只脚就要落在创新应用性 人才培养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