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时间知觉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知识经验,对感知的刺激物进 行加工,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 示出来,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1、使知觉更为深刻; 2、使知觉更为精确; 3、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虽然距离、照明度、 缩影比例等发生变化,但人们对事物的 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 恒常性。
舒适性的来源: (1)商品属性的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 (2)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参与、人的情绪
情感对感觉的参与,是产生舒适性的主要原 因; (3)舒适感的产生因人而异,个体感觉系 统的敏感性、性格特点、当时的需要等因素 会影响到舒适感。
4、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3.时间知觉心理感受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年龄、所从事活动的内容 (2)主观因素: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和兴趣、情绪状态
二、旅客旅行时间知觉的心理特征
1.旅客旅行时间划分
计划 内时 间
等待服务时间
旅客旅行时间
接受服务时间
正常等待时间
非正常等待时间
服务中断的等待时间
预计之 外时间
服务时间
旅客运输 中冲突产 生频率最 高的时间 段
注意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感官来实现,其中以视 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最多,约占80%以上
2、注意的品质(1)
注意范围
指注意的广度,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 到对象的数量

'
'
'
''
想' '
'
' '张' '
''

时间的知觉名词解释

时间的知觉名词解释

时间的知觉名词解释时间,这个似乎无法触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存在。

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来衡量和记录事件、过程和变化的持续。

然而,时间本身并非实体,而是我们对周围世界中事件顺序的感知和组织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非常关键的,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了解时间知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时间的两个基本层面: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由宇宙中的自然运动和物质变化所决定的。

例如,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被定义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周则被定义为一天。

这些客观事件形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基准。

然而,主观时间是指我们个体在经历和感受事件时所产生的时间感。

主观时间常常与客观时间不一致,比如当我们在等待时,时间似乎会变得缓慢,而当我们忙碌时,时间可能又会飞逝。

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知觉,这是因为时间知觉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首先,注意力是时间知觉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任务时,我们的时间感会变得模糊,我们可能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相反,当我们感到无聊或者在等待中时,我们的时间感可能会变得冗长,每一秒都仿佛是一分钟。

其次,情绪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当我们兴奋和愉悦时,时间似乎会快速流逝,而当我们焦虑和不安时,每一分钟可能都被拉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度假时,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快,而在工作紧张的时候,时间却变得漫长。

再者,时间的预期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当我们期待着某个事件或者活动时,时间似乎会变得特别缓慢。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思考和想象这个事件,让我们产生了等待的感觉。

而当我们没有预期和计划时,时间却似乎会瞬间流逝。

此外,我们的记忆也会在时间知觉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那些充满意义和重要性的记忆片段会被我们放大,让我们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相反,当我们经历无聊和重复的日常生活时,我们的记忆片段相对较少,时间也就会被我们感知为飞逝。

最后,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我们的时间知觉产生影响。

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

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

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一、本文概述时间知觉是人类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和理解,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时间知觉已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时间知觉的理论基础和实验范型,以期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和特性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概述时间知觉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时间知觉与认知活动的关系,以及时间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介绍时间知觉的主要理论,包括内部时钟理论、注意闸门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并对这些理论进行评价和比较,指出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介绍时间知觉的实验范型,包括时间复制任务、时间产生任务、时间比较任务等。

这些实验范型通过操纵时间刺激的呈现方式和任务要求,揭示时间知觉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文章还将讨论这些实验范型在时间知觉研究中的应用和限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时间知觉的理论和实验范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时间知觉的理论基础时间知觉,即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认知,是人类心智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是我们理解世界、规划行动和决策的基础。

对于时间知觉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机制。

一种主流的理论是内部时钟模型。

该模型认为,大脑内部存在一个类似于时钟的机制,不断发出脉冲信号。

我们通过感知这些信号的频率和数量来感知时间的流逝。

这种模型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例如,当内部时钟的脉冲频率发生变化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

另一种重要的理论是认知模型。

该模型强调时间知觉的认知过程,认为时间知觉受到我们的注意力、记忆、期待等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

知觉的分类二

知觉的分类二

总之,幼儿的社会知觉,不论对他人 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或对自己的知 觉都有明显发展。但在社会知觉发展总过 程中,幼儿还处在较低水平,必须教育培 养,促使进一步发展。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 性和速度的反映。实际上人们是通过某种 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一活动本身,能促进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但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原 因是时间知觉没有直观的物体供分析器去 直接感知,不像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的 依据。另外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 性,这对于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 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幼儿入园前,和别人的接触面比较狭小,入园 后,和别人的交往增加,形成了比较广泛的人际 关系。幼儿和别人交往中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 尤其和班上的教师特别亲近。他们最听教师的话, 教师的话有绝对权威,往往胜过父母的话。 幼儿入园后,逐渐和同班的小朋友交往,建立 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最初的友谊并不深刻, 也不持久。 幼儿中晚期的儿童逐渐和兴趣爱好相同的小朋 友建立起比较固定的友谊,常在一起游戏学习。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 南、北的辨别。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 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 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2)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 远近。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 确认识。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 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儿童自我意识(自我知觉)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幼儿前期就已经开始 发展,进入幼儿期后继续发展。幼儿喜欢 得到成人的赞扬、尊重,不喜欢受批评。 幼儿早期儿童也还不会评价自己,完全 听信成人的评价 。 到幼儿晚期,逐渐认识自己,逐渐能自 己评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会感到 不满,而且提出异议。 幼儿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也逐渐发展。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四章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感知觉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何一种感觉或知觉的缺失都会对人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本章将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在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感知觉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最直接联系的途径,离开这一过程,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都不可能发生。

学前阶段儿童探索外部环境,了解主客观世界的活动都依赖于动作的发展。

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儿童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运动能力的每一次提高都使他获得了控制和探究环境的新手段,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因比,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甚至把运动能力的发展看做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是感知觉的发展,或是运动能力的发展,还是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相互作用,都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个体后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感觉是人类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主要依赖于分析器的正常运作。

当儿童的分析器发育成熟并能够接触到刺激物时便产生了相应的感受。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视觉:会清楚物体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组织关系。

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

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教育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对声音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方面。

第二,幼儿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年龄之间纯音听觉的敏锐度和言语听觉的球锐度差别程度较大。

小、中、大班的幼儿分辨语音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不同的,小班幼儿还不会分辨,中班幼儿开始会分辨,大班幼儿已能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12岁以前一直是增长的,成年时会稳定一段时间,以后逐年下降。

人的衰老常常是从听力开始的。

时间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

时间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

时间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
时间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时间知觉包括时序知觉、时距知觉和时间点知觉三个方面。

1.时序知觉
时序知觉是指人们感知事件发生顺序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先后顺序来描述事件,例如“先吃饭,然后看电视”。

时序知觉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事件的流程和顺序,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2.时距知觉
时距知觉是指人们感知事件持续时间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时间单位来衡量事件的持续时间,例如“一分钟”、“一小时”等。

时距知觉能够帮助人们估计事件的持续时间,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和反应。

3.时间点知觉
时间点知觉是指人们感知特定时间点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日期和时间来标记特定时间点,例如“明天上午十点”。

时间点知觉能够帮助人们确定事件的特定时间点,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时间知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环境中的事件和情境。

同时,时间知觉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情绪状态等。

因此,对于时间知觉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深入探究人类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觉的分类(二)

知觉的分类(二)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 年龄班而增高。认识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正确辨认的百 分率逐年提高。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 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 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辨 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 面: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 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 椭圆形。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幼儿活动范 围逐渐扩大,和周围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 进入幼儿园后参加集体活动,受到集体教 育,这些都促进幼儿社会知觉的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不论对他人的知觉或 对自己的知觉都明显发展着。
幼儿对他人的知觉,首先表现在对集体的知觉。 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还没有明显的集体意识, 有些幼儿虽曾在托儿所和其他儿童共同生活过, 也还不懂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不懂得自己是班 集体的一员;不理解自己对集体的作用。 入园之后,在有组织的游戏和学习等集体活动 中,在教育影响下,逐渐理解自己和班集体的关 系,因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努力为小组和 全班争取荣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 (1)方位知觉 (2)距离知觉 (3)形状知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 南、北的辨别。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 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 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二)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1)内容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并非 感觉的简单相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 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 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 性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 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时间知觉的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
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
例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物理重量相等,但 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 花重。这是以视觉之“形”影响到肌肉感觉之 “重”的错觉。
(三)方位错觉
例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 海上飞行经验不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范围, 往往会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如海中的事故。
此外,还有运动错觉(月亮走我也走)、时间 错觉(同样长时间的不同知觉)等。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 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知觉

知觉

(一)定义: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二)基本特征:(1)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或完整性)举例: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绿叶是一部分刺激,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理上所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解释: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

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

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2)恒常性:像这种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但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即为知觉恒常性举例:我们都有经验,雷声或火车的鸣笛声,如只按生理的听觉资料判断,远处的雷声或火车笛声,其音强未必高于近处的敲门声。

可我们总觉得雷声或火车笛声较大。

这就是声音的恒常性。

(3)组织性:在感觉资料转化为心理性的知觉经验过程中,显然是要对这些资料经过一番主观的选择处理,这种主观的选择处理过程是有组织性的、系统的、合于逻辑的,而不是紊乱的。

因此,在心理学中,称此种由感觉转化到知觉的选择处理历程为知觉组织(perceptual organization)。

(4)相对性: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必须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5)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或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6)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举例: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7)知觉定势:知觉定势(perceptual set)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

知觉的分类

知觉的分类

知觉的分类1.根据所反映事物的特性不同分类根据所反映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

(1)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获得的知觉,即空间知觉。

对个体生活而言,空间知觉显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因为个体生活在三维空间内,在一切活动中,必须随时随地对远近、高低、方向做适当的判断,否则就难免发生困难甚至遭遇危险。

动物的猛虎跳涧、猴子攀登、飞鸟归巢,人的上下台阶、穿越马路、工具操作等,无一不是靠空间知觉的判断。

空间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协同活动的产物,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的活动及相互联系,其中视觉系统起主导作用。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

空间知觉是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也称时间感(time sense),是指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个人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等变化的感受与判断。

时间知觉的特殊之处是它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也没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

在缺乏计时工具作为参考标准的情况下,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可能来自以下两方面:①外在线索,如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或生活、工作中的工作程序,都为人们判断时间提供了参数。

②内在线索,如人体自身的呼吸、脉搏、消化以及生物节律等,也可成为判断时间的依据。

时间知觉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类发明了许多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

某些自然界客观现象也存在时间印记,如树木年轮、动物牙齿、化石等。

时间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

儿童年龄越小,对时间估计的准确性越差。

另外,职业不同以及不同的情绪状态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

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在心情烦闷时,时间过很慢。

例如,买好票在影院门口等人10 min,会觉得时间很长;在旅途中看电影2 h,可能觉得时间很短。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

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

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

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

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
乎在其附近来回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自动现象。
2.动景运动 动景运动是指两个刺激物依一定的时空间隔相继作用于视网膜时所知觉到的运动。例
如,看电影、电视时人知觉到的人或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和领域
5
1.3 运动知觉
3.诱发运动 诱发运动是指由于运动物体的作用而将不动的物体看成向运动物
体相反方向运动的现象。
4.运动后效 运动后效是指长时间注视一个运动的物体,再看静止的物体,会
感觉到原本静止的物体在向反方向运动。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和领域
6
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和领域
4
1.3 运动知觉
(二)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 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的现象。似动现象形式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动现象 在暗室里,如果出现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在注视片刻后,就会觉得这个亮点似

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和领域
3
1.3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反映。
(一)真动和真动知觉
真动是指物体以一定速度和轨迹做连 续位移,由此引起的物体运动的知觉称为 真动知觉。运动速度与空间变动所经历的 时间有关。运动知觉也有阈限。刚刚可以 辨认出物体运动的最慢速度称为运动知觉 的下阈;速度大到刚刚辨认不清物体时的 运动速度称为运动知觉的上阈。
(四)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空 间关系位置和对自身在空间所处 的位置的知觉,如前、后、左、 右、上、下、里、外、中间等方 位词所标志的空间相对关系。
2
1.2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延 续性与顺序性的直接反映。时间知觉最显著 的特点是它的一维性,它无始无终,从无限 的过去走向无限的未来。人总是通过某种量 度时间的媒介来感知时间的。量度时间的媒 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它们都可为 人们提供关于时间的信息。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2024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2024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时间知觉是人类感知时间的能力,它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时间知觉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时间知觉的原理和特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时间知觉提供参考。

正文:一、时间知觉的心理学基础1. 时间知觉的定义和概念2. 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研究3. 时间知觉与大脑活动的关系4. 时间知觉的发展和变化5. 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二、时间知觉实验的设计和方法1. 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选择2. 实验参与者的招募和筛选3. 实验过程的具体设计4.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5.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三、时间知觉实验的结果与讨论1. 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时间知觉实验结果分析2. 时间知觉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探讨3. 实验数据与现有研究结果的对比与分析4. 实验结果中的误差和偏差源的检测与修正5. 实验结果对时间知觉研究的意义和贡献四、时间知觉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1. 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潜在偏差和错误2. 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和可改进之处3. 实验样本的限制和扩大样本规模的建议4. 实验条件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考虑5. 进一步研究时间知觉的方向和可能性五、总结与展望1. 对所进行的时间知觉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2. 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3. 对未来时间知觉实验的展望和建议4. 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的总结5. 实验结果和结论的综合概括和总结总结:通过本实验的进行,我们对时间知觉的心理学基础、实验设计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对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希望这些实验结果和分析能够为时间知觉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知觉训练

知觉训练
(3)预知,是指当事件尚未发生或别人尚未表露思想之前而能预 先知晓该事件的发生或别人的思想;
(4)心灵致动,是反映以心灵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物质对象的现 象。
第六感的一些日常表现: 曾经做过一些梦,梦境果然真的发生了。 曾经到过一个新地方,发现那里的景物都是熟悉的,但
从前未涉足过此地。 在别人正要开口说话之前,常知道他要说什么。 常会有很正确的预感。 有时身体会有奇异的感觉,例如皮肤或体内器官的刺痛
社会知觉效应(二)
•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
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 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 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 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 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四)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 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如幻肢痛、幻想 症等。
说明:幻觉是一种不正常的、虚幻的知觉,毫 无利用价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般是由于心理的病变或 药物作用造成的。
• (二)社会知觉 •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
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
识。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
觉以及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
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312版●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三种作用:●1.觉察:●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

●2.分辨:●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来。

●3.确认:●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他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围。

●三者的关系:●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事物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阈限值是不一样的。

●(三)知觉和感觉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1)两者都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

●感觉和知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一旦客观事物离开感觉器官所及范围,感觉和知觉也随之停止。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纯粹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属性或特性,总是作为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或特性而存在。

事物的个别属性和事物的整体不可分割,因而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2.区别:●(1)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2)知觉虽然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要比感觉复杂得多,它并不是感觉的简单集合。

●(3)感觉是单个分析器作用的结果,知觉需要多个分析器共同作用。

●(4)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可分为:●(1)视知觉;●(2)听知觉;●(3)触知觉;●(4)嗅知觉;●(5)味知觉。

●2.(详情如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分为:●(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

●3.根据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1)阈上知觉;●(2)阈下知觉:●阈下知觉也叫做无觉察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什么是时间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什么是时间

第三节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深度知觉一、时间知觉(一)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不同于空间知觉,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如下: 1.空间知觉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 2.空间知觉有规定刺激;3.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即时反映。

衡量时间的媒介有两种,即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它们为时间知觉提供线索,是形成时间知觉的依据。

(二)时间知觉的依据1.自然界的周期现象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和其它客观自然现象及计时工具是时间知觉的外在标尺,人类根据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作为媒介知觉时间。

2.生理节律时间知觉的内在标尺主要指人体本身有许多生理活动具有节律性和周期性。

例如,人在正常情况下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7次;心跳和脉搏每分钟约60-70次;女性月经周期约为28天;进食到饥饿约为4-6小时;睡眠到清醒一般周期是24小时。

包括人的消化与排泄、血压与血糖等都是周期性的、有节律的生理活动,人们就依据它们来估计时间的长短。

人身体内部的生物节律性活动或生理生化过程,形成了“生物钟”,它能够时刻给人提供时间信息。

除此之外,人主动进行的节律性运动,或者有意计算某种活动过程,也能够用来估计时间是短暂或长久,并由此促进大脑皮层对时间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从而提高个体对时间知觉的知觉能力。

3.周期性的社会活动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时间知觉时间预测时间分辨时间确认持续时间估计人类有许多活动具有社会周期性,如清晨锻炼、午间休息、晚看电视等;每天工作八小时;学生每学期考试;每年正月欢度春节等。

个体从出生开始,不断地重复这些活动而逐渐发展出时间知觉。

(三)时间知觉的特征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它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1.时间知觉对时间间隔判断的精确性受感觉通道性质的影响;2.时间知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3.时间知觉受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的数量与性质的影响;4.时间知觉受个体情绪、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的时间与知觉名词解释

心理的时间与知觉名词解释

心理的时间与知觉名词解释时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刻都由时间所决定。

然而,时间并非只有单纯的物理属性,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层面。

心理的时间是指我们主观上感知和经验时间的方式,它可以是我们的情感、记忆和意识等的产物。

在心理学中,心理的时间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它与我们的感知、认知和行为密切相关。

在心理学中,时间知觉是指我们对时间长度的感知和认知。

就像物理上的时间一样,时间知觉也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征。

例如,人们通常会觉得短暂的时间更快过去,而较长的时间则会被感觉为过得更慢。

这种主观体验,即心理时间的流逝,可能与一些认知过程有关。

比如,当我们的大脑被任务或活动充分占据时,我们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速度减慢,因为我们对时间细节的注意力较少,导致我们对过去时间的记忆相对模糊,从而感受到时间过得更快。

另一个与时间知觉相关的概念是时间压缩。

时间压缩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感觉时间过得比实际要快。

这种现象在我们投入到一项有趣的活动中时最为常见。

当我们完全投入其中、享受其中时,时间似乎会飞快地过去。

这种经验与“全神贯注”状态有关,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一种时间失真的现象,使我们感觉时间过得更快。

除了时间流逝的感知,时间的记忆也是心理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通过记忆来回顾过去经历的时间,这种记忆有时会导致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发生变化。

例如,当我们回顾一段令人愉快的时光时,我们倾向于觉得那段时间过得更快。

相反,当我们回忆一段难熬或无聊的时间时,我们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这种记忆的时间扭曲可以影响我们对过去的情感体验和评估。

心理时间还与情感和行为相关。

人们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可能不同。

例如,当我们感到快乐或激动时,我们对时间的评估倾向于缩短。

相反,当我们感到沮丧或焦虑时,我们可能会感觉时间过得更慢。

此外,心理时间也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当我们感觉时间紧迫时,我们可能会做出更冲动或更容易受诱惑的决策,而当我们感觉时间充裕时,我们可能会更加理智和谨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闸门模型图示 (采自 Zakay & Block, 1997)
• Buhusi和Meck提出了一个扩展的资源分配模型, 认为时间信息加工和背景加工共享注意和工作记 忆资源(Buhusi & Meck, 2009)
扩展的资源分配模型 (采自 Buhusi & Meck, 2009)
记忆衰减模型
• 在运动计时任务中,需用按键、敲击等方 式产生时距或节奏,产生法和复制法是典 型的运动计时任务; • 在知觉计时任务中,需对感觉信号的呈现 时间进行知觉分辨,比较法和口语报告法 是典型的知觉计时任务(凤四海 & 黄希庭., 2004;Coull & Nobre, 2008)。
运动计时
复制节奏
复制时距
• 该模型强调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具有分段性,不同 的时距具有不同的表征。神经机制研究已经发现 ,微秒范围、毫秒范围、秒分范围以及天范围的 时间信息加工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Buonomano, 2007)。
•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还强调个体无论对 哪一种时距的认知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刺激的物理特征、认知因素和人 格特征,并均已得到了实验证据的支持。 • 分段综合模型还认为时序、时距和时点是 同一时间经历不可分割的三个属性,应该 将三个属性统一起来进行多维度的研究(王 振勇 & 黄希庭, 1999; 黄希庭 et al., 2003), 该模型是目前唯一将时序、时距和时点信 息综合起来研究的理论。
• 分段综合模型还认为时序、时距和时点是 同一时间经历不可分割的三个属性,应该 将三个属性统一起来进行多维度的研究(王 振勇 & 黄希庭, 1999; 黄希庭 et al., 2003), 该模型是目前唯一将时序、时距和时点信 息综合起来研究的理论。
时距知觉的研究方法
• 时距知觉可以分为运动计时(motor timing) 和知觉计时(perceptual timing)
标量计时模型 (修改自Allan, 1998; Gibbon, Church, & Meck, 1984)
同步-检测模型
• 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认为,在皮质-纹状体回路上 中,对皮质中神经元振荡的同步检测,是时间信 息表征的神经基础(Matell & Meck, 2004)。
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示意图 (采自Meck, Penney, & 距
2秒
……
知觉计时
比较时距
>=<
口语报告

1.5秒
谢谢!
资源分配模型
• 对事件的呈现时间越注意时,该事件的时间显得 越长。加工时间模型也称为注意模型认为一个刺 激可以由视觉信息加工器和计时器进行加工。 (Thomas & Weaver, 1975)。
注意资源分配模型图示 (采自Zakay, 1989)
• Zakay和Block将注意资源分配模型和标量计 时模型整合起来,提出了注意闸门模型 (attentional-gate model) (Zakay & Block, 1997)
状态依赖网络模型
• 状态依赖网络模型认为 神经网络状态的变化反 映了时间信息加工, Buonomano等构建了神 经网络模型拥有许多分 子和网络的特性,能够 分辨毫秒范围的空时距 ,以及复杂的时空模式
(Buonomano, 2000; Buonomano & Merzenich, 1995)。
状态依赖网络模型(采自 Karmarkar & Buonomano, 2007)。 (a)100 ms空时距诱发的神经元的激活。(b)单独一个声音刺激诱发的神经网络状态。 (c)一个空时距诱发的神经网络状态,ISI被第二个刺激诱发的网络状态所表征。
分段综合模型
•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range-synthetic model of temporal cognition)吸收了目前时间认知研究的合 理部分,并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时 间的理论框架(黄希庭, 2001; 黄希庭 et al., 2003; 黄希庭 & 徐光国, 1999)。
时 间 知 觉
顺序阈限
时距知觉 时序知觉
同时性阈限
顺序阈限
2毫秒到5毫秒
30~40毫秒
时距知觉
• 时距知觉是时间知觉的重要部分,它是仅 限于5秒内的持续性知觉,该尺度范围内的 时距信息被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加工,持 续性和整体性是时间知觉的两个重要特征 。
• 在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框架下,提 出了时距知觉的理论模型。
• 毫秒范围的时间信息加工是运动控制、语 言、音乐知觉等行为的基础;
• 秒、分和小时范围的时间信息加工涉及决 策、觅食和有意识的时间估计; • 生物钟负责天范围的时间信息加工(Buhusi & Meck, 2005; Buonomano, 2007)。
• 时间信息加工研究的核心是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它研究毫秒至5秒内的时间信 息加工,而大约5秒以上的时间信息加工称 为时间估计(time estimation)(Fraisse, 1984) 。
• 多重时间尺度模型(mutiple time scale model, MTS) 是一个建立在感觉记忆痕迹衰减基础上的时间信 息加工模型。刺激的记忆强度会以艾宾浩斯遗忘 曲线的形式进行衰减,即开始衰减快,随后衰减 的速度逐渐减慢 (Staddon & Higa, 1999)。
遗忘曲线与时间测量示意图 (采自 Staddon, 2005)
时间心理学I
陈有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cyg1001@ QQ: 691630560
第二章 时间知觉
• 时间信息加工(tempo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 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微秒至数十年的时间尺度 均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是其他认知加工的基础。
• 微秒范围的时间信息可以用于定位发声源
500 400 300 200 100 0
论 文 数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出版年
1952–2009年每年发表时间知觉相关论文的数量 (根据Web of Science网站数据绘制)
时间知觉的研究内容
3-5秒
知觉到的现在 同时性阈限 时间知觉阈限
起搏器-累加器模型
• 起搏器-累加器(pacemaker-accumulator)的思想来 源于机械钟表,最早是由Treisman所提出来的 (Treisman, 1963),这一思想成为随后所提出来的 一系列时间信息加工模型的基础。
内部时钟模型 (采自Treisman, 1963)
• 标量计时理论(scalar timing theory) 在内部时钟模 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名称来源于时距估计 的标量属性,即时距的内部表征并非完全与物理 时距一样,而是符合正态分布,其标准差除以平 均值为一常数 (Gibbon, 1977)。
• 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是建立在神经解剖基础上的 时间信息加工模型,得到了解剖学和电生理研究 的支持。
皮质-纹状体/海马回路 (采自Meck,2005) D1–多巴胺D1受体亚型, D2–多巴胺D2受体亚型
• 人脑存在着皮质-纹状体-海马回路,额叶皮质神 经元通过谷氨酸向纹状体输入信号,黑质致密区 向纹状体输入多巴胺,这是同步-检测的基础 (Meck, 2005)。 • Jin等发现猕猴的额叶皮质和纹状体中存在一种神 经元,可以精确地编译和储存时间信息(Jin, Fujii, & Graybiel, 2009),为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提供了 电生理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