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合集下载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
二、挫折容忍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受挫折程度的影响 • 第二,挫折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的强弱:
(1)人的生理条件 (2)过去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以往经受挫折
的情况 (3)人们对挫折的主管判断 (4)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
林肯的一生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29岁),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
功。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前往华 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一、运用强化理论,提高管理效能 (一)正确运用奖励手段应注意的原则和要求 1.奖励要公平合理,奖励的程度要与对组织的贡献相当 2.奖励的评选要坚持群众性和民众性 3.奖励要注意时效 4.奖励应该具体明确 5.奖励要充分注意受奖者的需要特点 6.要正确处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关系 (二)正确运用批评和惩罚手段应注意的原则和要求 (三)重视不可预期的间歇性强化
3.一位女士在生气时大吵大闹,其丈夫走 过来安慰她,她才安静下来。以后,此女 士再生气时,吵闹更甚,其丈夫也费更大 的精力安慰她。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
第二节 挫折理论
人生就如同股市一样,没有一帆风顺,只有曲曲 折折。人的一生会经历大大小小的逆境、挫折甚 至磨难……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
1809.2.12, 诞生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全文]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全文]

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一节强化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系统理论。

一、强化的基本类型1、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优良行为能够重复出现,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也叫回避指预先告诉某种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并说明对这些行为所采取的奖惩措施,以便使这些行为减少或根本不发生,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强化理论3、自然消退指对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任其自然发展,既不给予正强化,也不给予负强化。

这时员工会感到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承认,便会使这种行为慢慢的自然消失掉。

这也是减少不想要行为可用的方法。

4、惩罚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与正强化不同的是,惩罚要维持其连续性,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应该及时予以处罚。

第一节强化理论二、强化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的原则是:—正确地使用强化方式—依照强化的对象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物—分阶段设立目标,不断强化行为—奖励要及时,方法要创新第二节归因理论一3></a>.归因理论的内容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ieider)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 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第二节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胡孝德《组织行为学》教案第六章激励理论

胡孝德《组织行为学》教案第六章激励理论

归因偏差
指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错误或偏见,如基本归因错误、 自我服务偏差等。了解归因偏差 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和自己
的行为动机。
05
综合型激励理论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
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 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
03
过程型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
期望值
效价
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特 定结果的可能性的估计。
个人对某一特定结果的 偏好程度。
期望理论公式
激励力 = 期望值 × 效 价。
应用
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整期 望值和效价来影响员工
的激励水平。
公平理论
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参考对象的选择
员工会将自己的投入(如努力、经验、技 能等)与产出(如薪酬、晋升、认可等) 进行比较,以评估是否公平。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该流派认为激励的目的是改造和修正行为,以达 到组织的预期目标。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 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过程型激励理论
该流派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豪 斯的“激励力量理论”、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 ”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 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 的报偿是否公正。
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豪斯综合激励力量模型
内外激励同时存在,内在激励是主导因素,外在激 励是辅助因素。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pptx

管理心理学第八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pptx

斯金纳箱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传承了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通过 动物实验提出影响深远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是指增强某人前面的某种行为重复出现次数的一种 权变措施。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个体 为了得到所期望的结果,学会有意地作用于所处 环境。儿童是否会重复一种行为,取决于该行为 所伴随的结果。被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在未来重 复出现,而未得到强化或遭受惩罚的行为则会减 少,甚至就此停止。
第八章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讨论的重点:
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
如何转变和改造人的消极行为 变消极论 挫折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强化理论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将女儿放在自己 设计的育婴箱中抚育。在这个育婴箱 里,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 射进来,环境干燥,自动调温,无菌 无毒、隔音;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 无多余衣物,幼儿可以睡觉、游戏; 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在育 婴箱里长大的女儿过的很快乐,后来 成为颇有名气的画家。这位心理学家 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子女教育
店经理小孩3岁以下随本人生活的,每月300元补助 店长小孩每年12000元教育津贴。 店长以上干部,公司帮助联系其子女入学并代交入学赞助费 简阳有海底捞私立的寄宿制学校,员工子女均可免费上学, 只需要交书本费。
• 假期
所有店员,每年12天的带薪年假、以及回家往返的火车票
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可以享受婚假及待遇;工作满3个月以 上的员工可以享受父母丧假及补助;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可 享受产假及补助。
(三)惩罚
• 惩罚指的是以某种带有 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 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 至痛苦的环境,以示对 某一项不符合要求的行 为的否定。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013100822 吴燕
激励理论
内容型
研究需要的内 容和结构如何 推动人们的行 为
过程型
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 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 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使这种 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 的发展过程
行为改造型
研究如何改造和 转化人的行为, 变消极为积极的 一种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1958年海德最早提出归因问题。 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或者个人。 环境原因如他人、奖惩、运气、学习工作难易等; 个人原因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 海德关于环境与个人、外因与内因的归因理论成为后来 归因研究的基础。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预先告知某种不符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 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 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4 自然消退(衰减)
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正强化,即对这种行为 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 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长期得不到正强化,会逐渐消 失。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理原则指出了人们用于推断行 为的内在素质起因的特殊化过程,然而,这些原则一 般只用于对行为的单一观察。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看到行为的孤立的情节,而且 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重复地看到人们行为的实例。 凯利(1967)所提出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我们分析人们如 何内在地加工复杂的行为观察资料。
二、归因理论ຫໍສະໝຸດ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1965年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发展了海德理论,认为人们在根据行为进 行原因推断时,首先要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 的,原因推断的主要依据是非共同效果。 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 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 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作用于一定环境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作用于一定环境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作用于一定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方式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的三种理论: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896年2月18日-1988年1月2日)在有关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

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挫折理论挫折具有两重性,它可以是坏事,也可以是好事。

挫折可以使人失望、痛苦;使人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使人产生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甚至走上绝路。

挫折也可以给人以较益,变得比较聪明和成熟;可以使人从错误中猛醒,认识错误,接受教训,真正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励人发奋努力,从逆境中奋起。

可见挫折是坏事,但如能正确对待还能变成好事,过于平静的舒适生活,反而会在挫折发生时手足无措。

从这一点说,有挫折比无挫折更能锻炼人、培养人。

强化的基本方式强化方式是指根据职工行为的情况不同采用的各种奖惩方式,它主要分为连续的和间歇的两种.连续强化就是指每次发生的行为都受到强化.例如:一个装配袖珍计算器的工人,每当元件通过质量检查时,就得知他的行为是正确的.间歇的强化就是指非连续的强化,不是每次发生的行为都受到强化.这种间歇的强化—般有四种形式:固定间隔,固定比率,可变间隔和可变比率.固定间隔就是在经过不变的或固定的—段时间以后才给予强化物.最简单的例子是周工资和月工资.固定比率则是在—定数量的所希望的积极行为发生以后才给于强化物.例如:一个家具商店的家具设计师知道,每销售一套家具给用户,他将收到12%的佣金.这比率是固定的12%,但收入的总数则依靠他的工作成绩的好坏.可变间隔是根据经过的时间给予强化物,但时间的长短围绕某一个平均数而变动.例如:一组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知道,他们在连续的全日工作一年左右,有可能被提升为部门助理.有些可能在10个月后被提升,另一些在12个月以后被提升,还有一些在14个月以后才被提升.然而,这组人平均是12个月以后被提升.可变比率是在一定数量的所希望的行为出现以后才给予强化物,但行为的数量是围绕某个平均数而变化的.使用口头表扬,承认或奖金是典型的例子.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受到表扬,在给予表扬以前出现的行为的次数,在这一次表扬和下一次表扬之间是不同的.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根据强化理论对强化类型效用的阐述,我们在运用强化激励,要坚持"两个结合","两个为主",即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因为,多运用将奖励,少运用惩罚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也符合人们的"尊重需要".物质奖励主要满足人的低层次需要,而精神奖励则主要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管理工作中,奖励和惩罚的收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管理者能否正确地,有效地运用这种手段..本文作者:张友春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私人雇主,在中期经营中就指出了“员工第二,领导第三;门户开发:让员工参与办理;离了职,还是顾客”的标语。

管理心理学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基本概念:自我 决定理论是管理 心理学中的一种 激励理论,强调 个体的内在动机
和自主性。
主要观点:自我 决定理论认为, 个体的内在动机 和自主性是影响 其行为和表现的
重要因素。
理论框架:自我 决定理论包括三 个核心要素:自 主性、能力感和
归属感。
应用:自我决定 理论在管理实践 中的应用包括: 提高员工的自主 性、增强员工的 能力感和归属感, 从而提高员工的 工作绩效和满意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创始人:B.F. Skinner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主要观点: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行为 应用领域:教育、企业管理等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 他人的行 为及其结 果,学习 新的行为
强化理论: 通过奖励 或惩罚来 改变行为
自我效能 理论:相 信自己有 能力完成 某项任务
对实践领域的指导意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应用于实际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 关注员工需求: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注重团队协作: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 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优化激励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员工需求
稻壳学院
THANK YOU
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
目标设定:明 确个人发展目 标,激发内在
动力
行为改变:通 过行为改变, 实现个人发展
目标
反馈与奖励: 及时反馈与奖 励,强化个人
发展行为
自我激励:培 养自我激励能 力,实现个人
发展目标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认知
来改变行为
心理动力学疗 法:通过分析 潜意识来改变
发展: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激励理论得到快速发展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一种以行为改变来实现激励的理论。

它将激励分为三个领域:外在激励、内在激励和调节激励。

外在激励指的是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奖励、惩罚等。

内在激励是指个体自身对特定行为的需求或愿望,是内心的动力,如兴趣、目标等。

调节激励是指个体对行为的调节、自我调整能力的开发,如社会技能、抗压能力等。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调,要想有效激励个体,就要从外部到内部,从短期到长期,从行为外到行为内,进行行为改变,以此来促进个体持续性的激励。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管理学_[共3页]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管理学_[共3页]

177第七章 激 励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O p / I p <O c / I c 。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小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者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小,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O p / I p >O c / I c 。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酬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

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O p /I p =O h /I h其中:O p ——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O h ——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 p ——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I h ——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O p /I p <O h / I h 。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2)O p / I p >O h / I h 。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酬,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

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公平理论对我们有以下重要的启示。

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即使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四节改造型激励理论

四节改造型激励理论

第五节 综合激励模式
激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些学 者试图探讨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激励的 过程,提出了综合激励模式。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式
在应用时注意
• 制定合适的目标 • 进行指导与培训 • 及时转化结果 • 公平奖酬
迪尔综合模式
M
M内
M外
M
M活
M成
M外
M
V活
E1
E1 ∑E2 Vi
V成
在管理中应用注意
纳(Skinner BF)提出来的。
强化的提出
• 强化最早是由巴弗洛夫提出来的, 在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中,强化是巩 固条件反射的一种。
•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 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 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 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 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 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 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 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 经过实验,斯金纳认为,强化不是 避免条件反射消退的措施,而是保 持行为和塑造行为必不可少的关键 因素,是增强某种反应和某种行为 概率的手段。
强化 是指人的行为发生
之后的某种结果对该行为的 反馈作用。
强化过程的三个因素
• 刺激:即给定的工作环境 • 反应: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绩效 • 后果:指奖励或惩罚等刺激物
第四节 改造型激励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内容
• 强化的概念 • 强化的类型 • 强化的安排方式 • 强化在管理中的应用 • 了解两种综合激励模式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注重 研究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 强调人的行为结果对其后续 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 论是强化理论
理论的提出

行为改造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其应用[内容概要]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

强化理论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衰减四种类型,具体的方式有固定间隔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可变间隔强化、可变比率强化。

挫折理论主要包括挫折产生的原因分析、挫折的行为表现形式、挫折的容忍力、消除挫折的方法等。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真正涵义;理解强化理论、挫折理论的实质内容;掌握强化方法使用的技巧和消除挫折的方法。

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一切有意识的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支配。

而人的心理的积极能动作用的发挥,也必须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实现。

因此,研究如何激励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问题,应把研究人的内隐的心理活动与研究人的外显的行为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在管理活动中,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使被管理者在生产、工作中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增加,消极的破坏性行为减少以至消失。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正是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系统理论。

关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改造和转变人的行为的问题,各学派试图从不同的途径去分析和解决。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就可以达到改造行为的目的;归因理论认为,是人的内在的思想认识指导和推动着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挫折理论则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的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目的。

以上三种理论,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解决行为改造问题,为管理工作培养和发展被管理者的积极行为,削弱以至消除被管理者的消极行为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多种方法。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

第一节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13.3 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学习材料

13.3 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学习材料

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试图避免涉及人的复杂心理过程而只探讨人的行为,研究某种行为及其后果对人们以后行为的影响,其代表性理论是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

强化理论研究的是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激励的内容和过程,因此它主张对激励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刺激。

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奖励或惩罚)。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

(一)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对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奖励,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加强,并持续保持下去,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刺激物既有物质方面的奖励,如提高工资、发放奖金等,也有精神方面的奖励,如表彰、晋升、改善工作条件等。

补充说明:为了使强化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实施不同的强化方式:(1)连续、固定的,譬如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强化,或每隔一固定的时间都给予一定的强化。

(2)间断地、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即管理者根据组织的需要和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实施强化,使每一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的效果。

(二)负强化负强化是指对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使这些行为减少或者不再出现,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负强化的刺激物包括:减少奖酬、罚款、批评、降职等。

补充说明:要注意批评的方法:(1)要注意对事不对人(2)要注意选择适当的用语:批评语言要尽量使对方感觉到你在帮助他,而不是在批评他。

(3)注意选择适当的场合: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提倡在公开场合“杀鸡儆猴”,因为这样容易使受批评的职工难堪,从而极易引起反感。

注意选择适当的批评时间:西方有些企业管理学家认为,不要在午饭前和下班后批评工人。

强化理论的实践意义(1)正强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行为激励方式,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组织中的主要强化手段。

但是也不能过多地使用正强化,因为当强化强度不变时将减弱其刺激作用,也可能使人们产生错觉,把所得的奖励视为理所应当得到的,从而降低强化手段的刺激效应。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管理学原理(第二版)_[共5页]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_管理学原理(第二版)_[共5页]

第九章激励有歉意地说确有这么回事。

但他试图解释公司的处境:“亨利,编程分析员的市场相当紧俏。

为使公司能吸引合格的人员,我们不得不提供较高的起薪。

我们非常需要增加一名编程分析员,因此,我们只能这么做。

”亨利问能否相应调高他的工资。

主任回答说:“你的工资需按正常的绩效评估时间评定后再调。

你干得非常不错!我相信老板到时会给你提薪的。

”亨利离开了他的办公室,边走边不停地摇头,对自己在公司的前途感到疑虑。

3.对管理实践的启示(1)尽管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很难把握。

因为个人的主观判断对此有很大的影响,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投入,而过低估计自己所得的报酬,对别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估计则与此相反。

由于一个人所得的相对值比绝对值更能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故管理者在运用该理论时应当更多注意实际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同时帮助员工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的投入和报酬。

(2)加强管理,建立平等竞争机制。

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相对报酬的影响。

人们在主观上感到公平合理时,心情就会舒畅,人的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就启示管理者必须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把员工所做的贡献与他应得的报酬紧密挂钩。

(3)教育员工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认识不公平现象。

公平理论表明公平与否都源于个人感觉,个人判别报酬与付出的标准往往都会偏向于自己有利的一方,从而产生不公平感,这对组织是不利的。

因此,管理者应能以敏锐的目光察觉个人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偏差,适时做好引导工作,确保个人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与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以促使其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则着重研究通过结果反馈改造、修正行为,也称反馈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一)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怎样转化和改造,如何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遵循互惠互利原则。想要在困难的时候得到朋友的精神 支持和其他的帮助,就应该在他人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此 外,应多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
Thank you . The end.
预先告知某种不符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 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 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4 自然消退(衰减)
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正强化,即对这种行为 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
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长期得不到正强化,会逐渐消 失。
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例如,有的 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时,会象小孩子那样 装病不起或嚎啕大哭。某些领导者因遇到挫折而对下 级发脾气,也属于倒退之列。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④妥协。人们在受到挫折时,会产生心理或情绪上的紧
一、强化理论
强化的时间安排
1 连续的强化
每次发生正确的行为都予以强化。
一、强化理论
强化的时间安排
2 间断的强化
①固定间隔的强化:强化的时间固定不变,如:计时工资、月度奖 、年终分红等 ②可变间隔的强化:没有固定时间,随时都可能实施的强化,如: 口头的表扬、临时性奖励 ③固定比例的强化:按预先规定的一定比率进行强化,如:计件工 资 ④可变比例的强化:没有完全固定的比率,对行为的强化具有较大 的随机性,如分等综合奖
二、归因理论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 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
案的特点。 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
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 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
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 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二、归因理论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1965年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发展了海德理论,认为人们在根据行为进 行原因推断时,首先要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 的,原因推断的主要依据是非共同效果。 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 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 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
2 惩罚
当某一不合要求的行为发生以后,即以某种带有强 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 除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 的令人愉快和令人满意的条件,以示对这种不合要求的 行为的否定。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的目的。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3 消极强化(逃避型学习)
标而产生的挫折。 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的健康状况,个子的高矮
和身体上的某些缺陷所带来的限制。 ②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人的能力、智力、知识经验
的不足。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1 理智性反应 理智性反应包括继续加强努力,反复尝试,改变行为,
调整目标和改变目标等行为。挫折对理智的人来说往 往是事业成功的先导。
二、归因理论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最基本结论: 2 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 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
受到最低评价。
三、挫折理论
挫折,就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 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因而产 生焦虑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② 固执。固执是指当一个人一而再,再三地受到挫折,
便逐渐地失去了信心,感到茫然、忧虑,甚至冷漠、 固执、悲观厌世,无所作为,进而失去喜怒哀乐,对 什么事都无动于衷。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③ 倒退。倒退又称为退化或回归。人们在受到挫折时,
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往往令人很难承受。为了摆脱 这种状态,人们往往采取妥协性措施,可以减少在挫 折时由于心理或情绪的过分紧张而给身体造成的损害 。 妥协措施常见的表现形式:文饰、投射、反向、表同
三、挫折理论
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 :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美国心
理测验专家 罗森茨威格),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
一、强化理论
此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 (B.F.Skinner)提出。
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 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用改造 环境(包括改变目标和完成工作后的奖惩)的 方法来保持和发挥积极作用,减少或消除消极 行为,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1 积极强化(正强化)
在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即 物质的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的作 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强以后行为反应的频 率。
正强化的因素: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奖 品,分配干有意义的工作等。
一、强化理论
四种基本的强化类型
凯利指出:“如果条件存在,特定的结果也存在,这 种条件消失结果也随之消失,那么这种结果就归因于 这种条件。”(Kelley,1973)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立方体归因模式 凯利认为归因者在感知到某种行为之后,一般就从个
人、客观刺激物和时间三个方面根据有关的一致性、 一贯性和区别性综合信息进行归因,这就形成了其立 方体归因模式。
三、挫折理论
挫折后的表现
2 非理智性反应 非理智性反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消极的适应或防卫。 ① 攻击。攻击又称侵犯和对抗,它是当一个人受到挫折
以后,对客体产生的强烈的敌对性情绪反应。攻击可 以分为两种情况,即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所谓直接 攻击,就是指攻击行为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 所谓间接攻击,就是指把愤怒的情绪发泄或转嫁到毫 不相关的人或物上。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根据看法不同分为三类: 一、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 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即创造一定的操作条件),就可以 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强化理论 二、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的思想认识指导和推动的结果 ,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 的。——归因理论 三、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在思想认识相结 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挫折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013100822 吴燕
激励理论
内容型
过程型
行为改造型
研究需要的内 容和结构如何 推动人们的行 为
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 过程,即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 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使这种 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 的发展过程
研究如何改造和 转化人的行为, 变消极为积极的 一种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们具有对行为进行个人归因的偏好。 (why?)
解释一 :海德指出,我们之所以倾向于作个人归因,是 因为我们通常难以适当地在行为和它们的潜在起因二 者之间作出区分,这种失败引导我们作个人归因,用 海德的话说就是我们趋于“使行动与人相似”。
解释二:人们感性地更加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周围的环 境。这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关注行为本身,从而忽视了 环境因素,行为一般比情境更显著,更引人注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归因中的三条关键信息: 一贯性是指行为是否随地点和时间而变化; 一致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和其他人的行为相比; 区别性是指行为作为其目标的一种机能,如何变化。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协同原则 凯利认为,人类归因过程是一个合理的、逻辑的过程
。人类归因所依据的主要手段就是分析原因和结果之 间的协同变化,以便从多种可能的原因中找出和行为 事件共存亡的条件,并把它确定为特定行为的原因。
归因的最基本结论:
1 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 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学习任务容易和 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 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 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 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 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 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 鼓励。
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冰雪洪水、地震山崩等。 ②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到的政治 、经济、风俗、习惯、宗教、道德等等的限制。 另外,外在因素还包括组织者的管理不善,教育不力以 及工作环境中缺乏良好的设施和人际关系等等。
三、挫折理论
产生挫折的原因
2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又称内因,主要是指主观因素阻碍人们达到目
对付挫折的能力。
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条件 (二)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三)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四)挫折频率
(五)个性因素
(六)社会支持
三、挫折理论
挫折承受力
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1 适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常见的自我防卫机制:压抑、投射、认同、合理化、反向、升华 、补偿
2 正确认识自己 肯定自己 增强自己;调节抱负水平
二、归因理论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立方体归因模式
二、归因理论
(四)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B.Weiner)是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和同事在1972 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