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2019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小题狂刷09 说“木叶”(含解析)
09 说“木叶”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袅袅(niǎo)陆厥(jué) 王褒(bāo) 橘颂(jǔ)B.翩翩(piān) 司空曙(s hǔ)卢纶(lún) 缠绵(mián)C.萧萧(x iāo)沈佺期(quán)庾信(yù)寒砧(z hēn)D.皎皎(jiāo)灼灼(zhuó)亭皋(gāo)柳恽(yùn)【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 项,“橘”读jú;C项,“庾”读Yǔ;D项,“皎”读j 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究竞钟爱大概千古流传B.洗练干躁精彩绵密之意C.鲁莽奥妙排斥翩翩起舞D.繁茂缠绵冉冉秘秘层层【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
其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即是.B.宣称常吃绿豆、拍打拉筋等便能包治百病,其实是借此大肆骗财。
此类“神医”之所以前赴后继,有关部门查处不力是重要原因.C.《中国好声音》一反某些选秀节目“泛娱乐化”的特点,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D.近日,网上出现不少两折左右的阳澄湖大闸蟹团购券,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同样的螃蟹,在网上和网下会有两种大相径庭的价格?【答案】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杜甫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句子,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着危险,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应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说木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说木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第09课说“木叶”·知识概览·【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林志钧之子。
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
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重点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
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九课说“木叶”学业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20190401411
第九课说“木叶”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453(C)①上海书展没有繁文缛节,只在书展闭幕时,出版人、志愿者、活动负责人站在书展会场门口,欢送读者,爱书的人在现场得到了尊重。
②最近天气变化无常,五风十雨,人们又开启了“乱穿衣”的模式,有人早早地穿上了薄衬衫,甚至短袖短裙,而有的人还穿着小棉袄。
③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溘然长逝,余先生的一生,常怀赤子之心,光风霁月,永远让人景仰。
④2018年,网络直播依然火爆,为吸引粉丝推高流量,网络直播无所不用其极,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监管部门必须从重从严进行处罚。
⑤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崇拜的态度,创作的各种山水画作,总能体现出山高水长、山静水动的特点,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奥妙。
⑥自从《舌尖3》播出后,章丘铁锅一夜爆红,济南“同盛永”手工锅体验店挤满了前来“寻锅”的人,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A. ①③⑤B. ②③⑥C. ②④⑤D. ①④⑥【解析】①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
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使用正确。
②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
形容风调雨顺。
此处望文生义。
③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使用正确。
④铤而走险:是指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
此处没有“险”,不合语境。
⑤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
此处对象不当。
⑥始料未及:最初的设想没有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让人感到突然和意外的惊讶。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454(D)A.目前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销售对象大多以老年人为主,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强身健体的愿望,打着“健康讲座”的旗号,对其进行精准“忽悠”。
B.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节省下来的钱,用在为人民谋利的“刀刃”上。
新课标2019春高中语文第九课说“木叶”第2课时针对性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九课说“木叶”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125( C )A.亭皋.(水边的高地) 万应锭.(锭药)B.寒砧.(捣衣石) 枭.雄(勇猛,强悍)C.寒伧..(害怕) 歧.路(不一致的)D.戏谑.(开玩笑) 暴殄.天物(灭绝)【解析】“寒伧”是“丑陋,丢脸,讥笑”的意思;“歧路”中“歧”是“岔”的意思.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449( A )①许多搞笑段子看起来似乎不会触动人们的笑点,但一经郭德纲、于谦绘声绘色地表演,常会给人以不亦乐乎....的感觉.②一名学生找到了本书的作者,热情地说:“您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尤其是您在书中多有一孔之见....,让我很受启发.”③参加本次学术年会的专家都是海内外知名学者,针对国内、国际焦点问题,他们纷纷坐.而论道...,积极建言献策.④面对黑恶势力的迅猛抬头,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反而任其发展壮大,这无异于为虎傅翼....、助纣为虐.⑤近40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复兴在望,我们能够躬逢其盛....,实在难得.⑥昨天,国产航母在拖船的牵引下开始海试,几代科研工作者殚精竭虑....、公而忘私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解析】①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用来表示程度极深.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作补语;形容动作、状态到了极端地步.此处望文生义,使用不当.②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使用对象不当.③坐而论道:空谈大道理.与“海内外知名学者”“积极建言献策”语境不合.④为虎傅翼: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贬义词,使用正确.⑤躬逢其盛:亲自参加了盛典或亲身经历了盛世.使用正确.⑥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褒义词,符合语境,使用正确.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450( B ) 发展要讲节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的节奏,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发展要讲成本.农谚讲:谷雨前后,种瓜点豆②否则就会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出现不切实际的“大跃进”③才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④改革发展也如此,要学会依时而动⑤这也启示我们发展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⑥这说的是谷雨节喜雨,种豆育秧正是时候,一旦错过,费时费力,事倍功半A.②⑥③④⑤①B.③⑤②①⑥④C.③⑤②⑥①④D.②⑤③⑥④①【解析】通读所给文段和六句话可知,整个语段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发展要讲节奏,后一部分说发展要讲成本.横线前的语句先是总说“发展要讲节奏”,然后举自然界的事例予以说明,所给六句话中②③⑤与“节奏”有关,应放在前三空,据此排除A项.③是“该发芽时发芽,该结果时结果”的结果,应放在第一空,据此排除D项.⑥是对①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具体解释,故①在⑥前,据此排除C项.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16502451( A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官员辞职归家.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解析】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导学号 1650245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答案】(1)示例: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2)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导学号 16502130要说明“木”它①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②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③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④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⑤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1)①—⑤五个“它”字分别指什么?(2)两个“此”字指什么?【答案】(1)①指“木”这个字;②指暗示性;③④⑤均指暗示性与概念中意义的交织组合而形成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2)两个“此”都指暗示性.。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课件: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第三单元 映日荷花别样红——第9课 说“木叶”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7)得鱼忘筌( )(8)寒砧( )(9)桅杆( )(10)漂泊( )(11)袅袅( )(12)疏朗( )1.读准字音(1)征戍( )(2)橘颂( )(3)落木萧萧( )(4)涔阳( )(5)无妨( )(6)陇首(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一(13)窸窣( )(14)迢远( )(15)亭皋( )(16)冉冉( )(17)门栓( )shùjúxi océnfán al Òn a quán zh n wéi bó ni Îo sh k x +tiáo a o r În shu n2.理解词义(1)无妨:(2)歧路:(3)迢远:(4)翩翩:(5)灼灼:(6)亭皋:(7)冉冉:(8)绵密:(9)窸窣:没有妨碍,没有关系;不妨。
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遥远。
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形容明亮。
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慢慢地。
(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稠密。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0)景况:(11)疏朗:(12)寒砧:(13)缠绵:(14)袅袅:(15)万应锭:(16)相去无几:(17)不落于言筌: 情况;境况。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秋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绵长不绝。
万能药。
锭,锭药。
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9课《说 木叶 》赏析2
林庚先生又称: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天才的杜甫却宁愿”云云,意思似“落木”为杜甫匠心独运。其实,他自己都举庾信《哀江南赋》作为“落木”用于文章之例,而“落木”著于诗篇,不晚于初唐。薛稷《秋朝览镜》“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薛稷是书法家,魏征外孙,时代早于杜甫)。可见“落木”一词,乃是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借鉴。
《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不用“树叶”而用“木叶”?因为 “木”代表的是下植于土、上擎树冠的树的具体形象;而“树”是一类事物的通名和总称。那么,他要描摹的是一种形象,还是一种概念呢?无疑是前者。用“木叶”恰当不过。
“树”从“木”中而出,渐渐的两个词可以并用和互换。在现代汉语“树”完全代替“木”成为高大植物的最通用名称之前,古人不会像我们对“木”与“树”的本义产生混淆,有屈原的佳作在前,后代诗人就很自然的袭用了“木叶”这个词汇了。
古典诗歌重在继承中创新,诗人必须在大量模仿消化前人作品、掌握基本规律后,才能上升到自由阶段。可以说,“木叶”一词在古典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骚是后代不可逾越的经典,诗人们自觉接受了屈原的影响的缘故。
林庚先生文章的主体,乃是对“木叶”的微言大义的阐发,可以把这视为诗歌微观赏析的范例,对创作也不无启发,但是他立论的基础,恐怕是靠不住的。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必须来辨析一下“木”与“树”的辞源。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九课说“木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重点列表】【重点详解】重点1:概括内容要点【要点解读】“概括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对议论文来说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考向】概括内容要点【例题】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又考查归纳概括要点能力。
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
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对点练习】(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唐文治:“读经”养正气徐百柯唐文治,清光绪进士,官至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
1905年,他力促的《商律》颁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法,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布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公司,且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商部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领域,为一时之“肥缺”。
唐文治为遏止官场贿赂之风习染商部,拟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规定商部官吏不得自营商业,严禁贪污纳贿,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减轻担负为主要”。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
《说“木叶”》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结合文中所用带有“木叶”的诗句,你感受到了“木叶”怎样的艺术魅力?明确:带有“木叶”诗句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
“木叶”“落叶”这些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
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
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4.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那么,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时候,它所表现的情感一致吗?举例分析体会一下。
明确:不一定,甚至诗人会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2)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2)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①”了。
(①万应锭:中药名称,指一种万能药。
锭,锭药。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①,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①黄庭坚:北宋诗人。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南朝诗人。
柳恽是吴均的朋友,他在远赴边塞之时赠吴均诗三首,吴均写了此诗作为酬答。
所引诗句描写了一幅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边地秋天的肃杀气氛,暗示友人行旅的艰险。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魏晋建安时诗人。
此诗塑造了一位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诗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发端,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内心的愤恨不平。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①”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①枯桑知天风:出自《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也就是“木”所塑造出来的第一个艺术形象:叶落。
作者先分析“木”所在的具体语境,指出“木”都是用来描写“秋风叶落”的景象,然后举例并对比分析“木”与“树”的形象的不同。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说木叶》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文解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
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南朝诗人。
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南朝诗人。
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
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
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原为南朝梁大臣,梁为西魏所灭,王褒被俘北去,途中作《渡河北》一诗。
开头这两句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对南国无限思念的感情。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一段,开门见山,径奔主题。
作者列举读者习见的古代著名诗文为例说明一个现象: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那么,“木叶”有什么诗意,为什么会受到诗人们的钟爱呢?读完本段,读者自然会带着这样的问题,饶有兴致地随着作者继续深入探讨。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9 说木叶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9 说木叶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9 说“木叶〞一、语基落实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袅.袅(niǎo)照浦.(bǔ)褒.贬(bāo)B.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àn)C.涔.阳(Chén)言筌.(quán)万应锭.(dìng)D.窸窣.(sū)迢.远(tiáo)翩.翩(piān)思路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
答案D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疏朗绵密广为传诵明月皎洁克敌致胜B.熟能生巧落叶萧萧丰富多彩千古留传C.不假思索一言难尽一盖而论枝繁叶茂D.蒙蒙细雨浮想联翩相去无几无人问津思路解析A项,“克敌致胜〞应为“克敌制胜〞;B项,“千古留传〞应为“千古流传〞;C项,“一盖而论〞应为“一概而论〞。
答案D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微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微妙思路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说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根据“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可以确定(1)句选“启发〞。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2)句选“钟爱〞。
“奥秘〞,名词,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微妙〞,形容词,(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根据句意,(3)句应选形容词“微妙〞。
答案B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2018-2019年高中语文09说“木叶”含解析
精做09 说“木叶”【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在母语的屋檐下彭程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说“木叶”二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2021/5/ 12021/ 5/12021/5/1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2021/5/12021/5/15/1/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 12021/ 5/1May 1,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5/12021/5/12021/5/12021/5/1
谢谢大家
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 性的特点的呢?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 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 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 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 性和启示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殿堂中,诗歌始终象一颗璀 璨的明珠,放射出经久不衰、灿烂夺目的光彩。在 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 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折 柳”、“蟋蟀”等表示赠别的意象,常可见于赠别 类诗歌中。文中“木叶”如此。本课,我们了解了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领会了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
“木”的艺术特征之一——“木”被钟爱的第一个
原因。
论述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赏析第二部分
4.作者除了论述了“木”的质地的暗示性之外,还论述了 “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颜色的暗示性。
5.“木”的颜色到底有哪些暗示性? ——黄色、干燥。
“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木”被钟爱的第二个 原因。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09课 说“木叶”(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9 说“木叶”(课时2)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
(1)美国在超音速武器的研究方面全球领先,然而其他一些国家也不落于言筌。
()(2)不过她饰演的安安仍然被许多粉丝喜爱,而一个独立、可爱、美丽的白领姑娘,也已经是她熟能生巧的角色。
()(3)羽绒服价格太贵了,我们会向客人推荐‘假羽绒’,原材料是棉布,保暧性能相去无几,价格更有优势。
”一家温州企业的客户经理说。
()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必须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理由:)“不落于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语境中指其他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的意思,理解句意错误。
(2)×(理由:)“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与语境不符。
(3)√(理由:)“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适合语境。
2.(1)(病因:)重复赘余。
“必须”与“不能不”只能保留一个。
(请修改:)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2)(病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无论是“相去无几”还是“一字千金”,都是指它们之间的差别,所以应该为“概念上的差别”或“这里的差别”。
(请修改:)“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9说木叶解析
9说木叶解析第一篇:9 说木叶解析说木叶说课稿《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并积累古诗句。
2、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1、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的特点,来解读诗歌语言的内涵和意境。
2、走出课文,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三、本文的课时为1课时四、教学方法为:归纳总结,讨论交流,拓展延伸教学流程:一、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辽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众多名句,为何如此青睐木叶呢?什么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怎样的气息呢?此导语在于用书中优美的诗句入题,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再进行设疑,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
课前学生做过预习,提出的问题采用先宏观,后微观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先把握住文章的大方向,再在细枝末节上去深入地求证、印证中心,进而对课文有个准确的理解。
2019年秋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古诗中写叶之名句可谓多矣,有不知谁裁出的细叶,有灯下白头人看到的雨中黄叶;有未落时沃若的桑叶,又有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千古名句,在用衰叶纷落表现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无尽愁思时,为何用“落木萧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在用树叶飘落表现情感的同时,为何用了“黄叶”落地?“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在用寒叶表达复杂感情的同时,为什么用了“霜叶”已醉?古诗中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众多名句,为什么最受青睐的是木叶呢?由木叶又可嗅出古代诗歌怎样的气息呢?课内素材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学者,尤其是对中国诗的研究,有其独到的理解、欣赏和观点。
在《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正如林庚先生所说:“诗歌能于一瞬间千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我们超越有限直面无限。
”“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欣赏,融入诗境中,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读出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
[运用角度]“诗歌的美”“阅读”“欣赏”等。
精彩运用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升个人素养的香茗。
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诵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说“木叶”(课时2)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得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
(1)美国在超音速武器的研究方面全球领先,然而其他一些国家也不落于言筌。
()(2)不过她饰演的安安仍然被许多粉丝喜爱,而一个独立、可爱、美丽的白领姑娘,也已经是她熟能生巧的角色。
()(3)羽绒服价格太贵了,我们会向客人推荐‘假羽绒’,原材料是棉布,保暧性能相去无几,价格更有优势。
”一家温州企业的客户经理说。
()2.找出下列句子的错误之处并修改。
(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必须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理由:)“不落于言筌”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语境中指其他一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的意思,理解句意错误。
(2)×(理由:)“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与语境不符。
(3)√(理由:)“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适合语境。
2.(1)(病因:)重复赘余。
“必须”与“不能不”只能保留一个。
(请修改:)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2)(病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无论是“相去无几”还是“一字千金”,都是指它们之间的差别,所以应该为“概念上的差别”或“这里的差别”。
(请修改:)“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褒奖(bāo)漂泊(pō)袅袅(niǎo)不落言筌(quán)B.亭皋(ɡāo)招徕(lài)橘颂(jú)心有余悸(jì)C.窸窣(sū)迢远(tiáo)征戍(shù)蛊惑人心(ɡǔ)D.寒砧(zhēn)桅杆(wěi)疏朗(shū)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疏朗绵密广为传诵明月皎洁克敌致胜B.熟能生巧落叶萧萧丰富多彩千古留传C.不假思索一言难尽一盖而论枝繁叶茂D.蒙蒙细雨浮想联翩相去无几无人问津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语句中的横线处。
①许多为人________(传诵/传颂)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②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_______(凝练/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③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_______(偶然/偶尔)的了。
④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________(赋予/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⑤“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______(典范/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一季度我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同比增长12.7%,总收入同比增长19.9%,增长数据令人侧目,显示出我国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
B.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发人深思;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级、业绩考核的敲门砖,是否完全合适?C.仕途失意的孟浩然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在昔日庞德公的栖隐地,感受着晨钟暮鼓的幽静和寂寥。
D.这场价格大战不会是精彩的战斗,无论是叫战的京东还是应战的苏宁、国美,还有旁边鼎力相助的当当,都基本上在虚张声势,因为价格战除了带来虚热的数字以外,并没有给行业发展带来理性。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国庆前夕,武汉各界人士近百人齐聚武汉抗战纪念园,举行抗战烈士公祭活动。
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
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
7.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内容,最正确的一项是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
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
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8.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下列各项中,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