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一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3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

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

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①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

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

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

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

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

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

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

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

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

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四年三月,余党悉平。

进贯太师,徙国楚。

(选自《宋史·方腊传》,有删改)【注】①花石:指宋时的“花石纲”之事。

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木,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艘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B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阅读(二)3.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其中赏字词指赏析诗中锤炼字词的功夫,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语句体现为赏析诗中锤炼语句的功夫,一般这样的语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

赏语言风格的题目要求考生熟悉古典诗歌的常见诗风,比如婉约、豪放等等。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④诗中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⑤简要赏析诗歌的某联。

⑥请指出本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赏析。

⑦有人评价这首诗体现了……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4.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对于这类试题要记住几个关键词:手法+作用+情感。

即:首先,答出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手法);其次,答出这种表达技巧(手法)的作用;然后是分析这样的表达技巧(手法)传递了诗人(诗中蕴含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简要分析“犹有花枝俏”中“俏”字的表达效果。

2.请分析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主要表现手法。

3.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前有一句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学生通过古代诗歌的学习,可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语言的感知力,启发形象思维,同时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

接下来X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解析试题分析:回答第(l)小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

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第(2)小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2019030411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20190304112

古代诗歌阅读(一)本单元选取的古典诗歌的代表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与现代诗歌相较,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但从鉴赏的角度来说,与现代诗歌区别不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的形象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所要表现的人物。

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对于鉴赏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3)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对于鉴赏事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如何理解诗中描写的这几个意象?②本诗选取了哪几个典型形象,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歌表达的情感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所以阅读诗歌,总会涉及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态度问题。

这也是诗歌阅读题必考的题目。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理解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关注诗歌的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一、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渔歌子·荻花①秋【五代】李珣②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

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

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

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

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

【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

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

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一)
本单元选取的古典诗歌的代表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与现代诗歌相较,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但从鉴赏的角度来说,与现代诗歌区别不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的形象
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所要表现的人物。

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对于鉴赏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3)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对于鉴赏事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如何理解诗中描写的这几个意象?
②本诗选取了哪几个典型形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所以阅读诗歌,总会涉及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态度问题。

这也是诗歌阅读题必考的题目。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理解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
二是关注诗歌的作者、朝代、注释;
三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一、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渔歌子·荻花①秋
【五代】李珣②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

②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③垂纶: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渔歌子”为本词词牌名,“荻花秋”为词题。

词牌名提示,本词描绘的是江边渔人的生活:从词题则可知,本词内容是描写秋日风光。

B.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C.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辽阔苍茫的意境不同。

D.词作上片写景。

“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

“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飘渺,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

E.词作下片重在议论抒情,“鱼羹稻饭常餐也”一句,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长安秋望①
赵嘏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③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④。

[注] 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

②云物:云雾。

③“鲈鱼正美”:《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④“南冠”“楚囚”:出自《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南冠”即楚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锺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夜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E.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AE
2.词作上片精致地描画了潇湘秋夜荻花蒙蒙、云烟缥缈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词作下片记叙自己在水乡的简朴恬淡生活,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惬意;整首词作借美景与乐事表达了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旷达隐逸情怀。

【解析】本词上片写景。

开头三句写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

点明时间、地点。

“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

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
喜爱赞美之情。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

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

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


3.B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 项,“颔联描绘的是秋夜的场景”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是指天将亮时的星星,故不是夜景而是拂晓。

C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诗人以“静”赋菊,以“愁”
状莲,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

故选BC。

4.情感: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

意象:①南归之雁;②篱菊;③寥落晨星;④哀婉笛声;⑤枯荷(落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