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结合实验探究过程,撰写一篇关于溶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等内容。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溶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有所抵触。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些作业,进一步巩固溶液知识。如果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溶液的形成、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液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组成和用途。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介绍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记忆。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9.1溶液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我们都知道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观察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溶液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也离不开溶液,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除水以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溶剂?为什么厨房中用洗涤剂就可能把带油污的碗筷洗干净?等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想探究的。
二、学情分析深入学生,了解学情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三、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
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科学思维】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学习归纳知识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1.学会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交流合作能力。
【价值观】课前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新闻,调查等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并能用适当的文字及有关化学用语表达相应信息;五、教学重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 视频资源:
- “溶液的形成过程”(科普视频)
- “溶液的应用与生活”(科普视频)
- “溶液的制备实验”(实验操作视频)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提高对溶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溶液的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包括均一性和稳定性。
2. 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液的制备方法。
3. 区分溶液与其他分散系统:学生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内容为主线,通过实验、讨论、思考等环节,使学生在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溶液的特征及其制备方法。同时,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与实践、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模型建构与创新思维、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溶液的形成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溶液的形成内容,强调溶液的形成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溶液的形成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和溶液的形成重难点。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
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溶液的形成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溶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答案:溶液的制备方法有溶解、稀释、混合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布的过程,原理是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稀释是指增加溶剂使溶液浓度降低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混合是指溶剂和溶质直接混合的过程,原理是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两部分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溶液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这两个重点。对于溶液的制备和性质理解这个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混合物等概念,同时他们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溶液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和探索新知识 generally 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验和实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混合物等概念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混合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溶液,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溶液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运用科学思维,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制备和性质,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验。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疑惑给予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将食盐、糖等溶质分别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溶解实验中的观察结果,探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小组讨论:为什么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溶解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液概念、特征、溶质溶剂判断等知识点的掌握。
3.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实验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交流展示:鼓励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思维碰撞。
5.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融入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练习题:区分溶液、悬浮液、乳液;判断下列物质中的溶质和溶剂。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实验操作方法。
-总结: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基本特点、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悬浮液:由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不具有均一性,静置后会分层。
-乳液:由液滴分散在液体中,不具有均一性,静置后会分层。
2.讲解溶质、溶剂的定义,通过实例演示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一、教学背景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化学溶液的有关知识。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溶液这部分内容主要以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对于乳化现象的要求较低。
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理解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整合思路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叙述性内容多,不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溶液的形成时,采用卫星收视模式下的多媒体配套设施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影像、动画效果,给学生展示了丰富、真实、直观的信息资料,达到了使静态内容动态化,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学生难以触及到的事物在课堂上显示。
课件图文相互交映,形象直观、对比鲜明。
通过直观感知、讨论、实验,有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大通五中集体备课定稿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九年级化学主备人:李生莲审核人:王昌芳授课教师:李生莲授课班级:九三班课堂助学考点梳理:1、制备的原理、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氧气(O2)二氧化碳(CO2)药品①装置A②装置B反应原理①②③实验装置A、固固加热型B、固液不需加热型固液不需加热型装置特点固固加热型装置的特点是:①试管口略向倾斜。
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处③导气管伸入试管不宜④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瓶固液不需加热型装置的①长颈漏斗下入,止液面以下。
③不需酒精④导气管应伸入到集气何时收集收集原理和方法①向排空气法(O2的密度空气且不与空气反应),此法收集到的气体比排水法收集到的干燥。
②排法(O2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此法收集到的气体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纯净。
只能用法收集(CO2密度空气,于水)检验方法氧气:带火星的木条;要求:描述方法,现象,结论.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要求:会描述过程验满方法①排空气法收集的:②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二氧化碳逐一分析2、装置气密性检查:制取气体时,必须先检查,后装入。
以独立思考加小组讨论先完成,然后由提问形式逐一检查掌握情况。
植 物 油 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①连接装置,把导管的一端浸没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
(固固加热型制气的发生装置)②将导管连接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往长颈漏斗注入水,使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水柱,数分钟后,水柱不会下降,则装置不漏气。
(固液不需加热型的发生装置)。
此外,还可将装置放入冰水混合物中,观察现象,也可在胶皮管外连接一个注射器,推或拉活塞观察现象。
当 堂 检 测1、精讲P80,6题(2014青海)14题(2014西宁)2、.(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
(3)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CO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此外,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 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此法来制取CO 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案
(2)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溶液具有广泛的用途 【要点诠释】 1.一种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但可以有多种溶质。 2.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 CuSO4 溶液);透明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3.SO3、CaO 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溶质不是 SO3、CaO,而是 H2SO4、Ca(OH)2。 4.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 就不能计算在内)。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 100 mL 酒精和 100 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0 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知识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 (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 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 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4.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
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分析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活动与探究1】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
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交流现象】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反思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反思教
案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初中化学相对独立的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本课题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又是本单元的基础,同时学习溶液的知识,掌握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具有重要意义。
2.本课题要求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通过认识溶液的特征为下一步酸碱盐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学生能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能举出身边常见和以前学过的溶液,如糖水、盐水、可乐、硫酸铜溶液等。
但是对于溶液形成的微观认识还是难以理解。
本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授课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强和组织学生全面参与实验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溶液的组成;
(3)了解溶液的重要用途;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判断。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教学过程。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引入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溶液的存在。
听讲
实物
录像文本
创设学习情境。
了解溶液在生活的存在和简单介绍。
文本
讲授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听讲、观察、记录
录像
文本
从生活中提取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表格、图线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
文本
分组实验
个别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固体混合
小组合作
体会溶液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引导学生应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归纳溶液的概念
讨论、分析、表述
观察、分析、总结
文本
巩固从实验现象中得到信息---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形成溶液的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说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能说出常见的溶液的组成。
2)能例举一些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和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从实验中得到信息---归纳---概括得出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建立溶液在科学实验、工农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溶液的知识产生兴趣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在本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知道一些溶液的实例,而且大多数学生知道溶液是物质溶解于水以后得到的,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9-1-1
了解
视频
图片
溶液的形成
B
A
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与条件
6
网络
下载
9-1-2
领会
图片
文本
生活中的溶液
D
E
生活中的溶液存在
4
自制
9-1-3
应用
视频
文本
溶液在工农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E
H
从科学探究过程中,感知溶液在工农生产和生活的应用的广泛和重要性。
溶液、溶质、溶剂、浊液的概念,并能说出Βιβλιοθήκη 见的溶液的组成。9-1-2
理解
例举一些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9-1-3
应用
常见的乳化现象和乳化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通过实验得到信息---归纳---概括得出概念
教学难点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第九单元 课题一
学科
化学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共分三个课题,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较为科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本节课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6
网络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通过实验及录像视频得到信息---归纳---概括突破难点。
教学环境设计
多媒体设备: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工农生产和生活)的视频、图片资料
实物展示:装有无色液体的注射液瓶。
实验设备:氢氧化钠固体、硫酸铜固体、烧杯、药勺、玻璃棒、研钵、碘、高锰酸钾、酒精、水、植物油、洗涤剂、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沙土。
增加溶液配制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的教学,着重辅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尽完整地表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迁移,巩固重点。体会化学与生活和社会的密切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溶液的特征
得出溶液的概念
溶剂与溶质
常见常见的溶液
教学流程图
N
Y
N
N
Y
Y
N
Y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在完成探究实验及实验数据处理后,着重让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分析与评价方面,要求使用物理术语表述结论。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初始能力:
不能准确理解溶液的特征以及溶解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应注意引导。对浊液学生在生活中也并不陌生,如果和溶液进行对比学习,更有利于对溶液特征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溶解和乳化的区分。
信息素养:
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9-1-1
了解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课题1、溶液的形成(Solution)
一、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中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Solute)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
溶剂(Solvent)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乳化现象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信息---归纳---概括得出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体会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采用小组合作协作学习,学习支架,示范与模仿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