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春教案11 人教版

【初中语文】春教案11 人教版
【初中语文】春教案11 人教版

9 春(之一)

一、总体构思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还应在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扩展,既不拘泥教材,又立足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内容浅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宜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又因该篇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的美感,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以读带赏,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通过对《春》的阅读,带动其他几篇文章的学习。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转,风云如何变幻。有这样一篇文章,它总是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心底,牵动着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愫,引导着我们走向充满希冀的明天。是怎样的文章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春》,下面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三)朗读、初步感知

1、配乐朗读,初步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学生从朗读中说说这篇文章该怎么读?教师总结朗读技巧。

A、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

B、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

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3段是文章的重点,也是点晴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的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2、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朗读,边读边划出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概括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学生找出来读给同桌听,进行交流讨论。

②学生发言后归纳明确:第一段:用反复与盼望之切,热爱之深。第四段:用“母亲的抚摸”写春风拂面的感觉,若是不爱,何以充满激情?最后三段:三组有力的排比句,写出不同的时段的不同景象,用一个成长的过程,赞美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歌颂春天。

(四)细读,理清思路,边读边完成下列表格。(见“板书设计”,横线上的内容要学生填写)

(五)品读,赏析文章

1、自主探究:盼春

①你盼望春天的心情是怎样?为什么?用一段话描写出你盼望春天的心情?

②轻声吟诵。朗读时,要表达出“盼”的感情。“盼望着”“盼望着”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来了”“近了”用重音强调。

③作者用反复手法,写出了心情之急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春

天的脚步近了”一句,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

④同学们看了很多描写春天的文章,直接描写切题,我们这里是否也可删去,说出你的理解。

2、赏读“春草图”,探究:

①“钻”“嫩嫩的”“绿绿的”写出春草怎样的特点?应当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些词语?

②“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怎样的特点?应当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些词语?

③写孩子们草地上嬉戏与春草有什么联系?朗读时应当强调哪些词语?

④写风与写草有什么关系?应当怎样的语气朗读“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两句?

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放声朗读。注音引导学生朗读时,头脑中映现出作者描绘的画面,表达出

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齐读全文,找个别同背诵

(二)品读赏析

1、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征,把春天写活了,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充满诗情画意,所以在

感受春草的生机勃勃时,同样感受到春花、春风、春雨有情有味。

①学生自主阅读春花图

A、体会作者比喻、拟人手法运用精妙,

B、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请一学生反复诵读第四段,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春天百花争艳的情景——再想象蜜蜂和蝴蝶在花下追

打嬉闹的情景,——由花联想到树上的累累硕果。

③学生独立阅读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体会春雨的轻柔、细密的特点,去感受

春天给人们带的希望和生机。

(三)创读延伸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

勃勃的动人景象,你能给这四幅图配上你熟知的古诗吗?请大家任选一幅春景图,为其配上能反映其特点

的诗句,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老师可准备一些资料:

春草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花图: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日出江山红似火;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风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

(四)阅读比较

春色赋

近了,近了,我倾听到了春天轻盈的脚步声。燕子在呢喃,大雁掠过蓝天,潺潺流水捎来了春天的信

息。不知从哪里溜来一抹新绿,接着,就象早约好似的,树上绽开了新芽,山坡披上了绿装,到处是诱人的绿。真的——春天来了!{

南国春色,春意盎然,展现出一幅姹紫嫣红的灵秀画卷:

春雷一声,春雨悄无声息地飘临大地,雨丝儿如烟似粉。竹林里新拔节的翠竹,田野里芬芳馥郁的青苗绿草;池塘边黄眉绿眼的垂柳;刚吐蕾的粉红色桃花,白色的梨花,微微摇曵于雨雾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切植物都贪婪地争吸这大自然所赐的甘露琼浆。别看这细小的春雨那么纤细,正是她粉碎了冰层的顽抗,瓦解了积雪的防线,把冰层积雪化作袅袅飘升的水雾,化作了淙淙的小溪……

经过雨水的滋润,各种花次第结苞吐蕾,将大地装饰成一个花的海洋,花的天地。放眼望去,平畴绿野,万紫千红,香气袭人。不见此景,是不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儿轻轻地拂着柳枝,也轻柔地抚摸着我们。随风送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还混着嫩嫩的青草味儿。畅吸一口春天的新鲜空气,好惬意!这温馨的春风恰如春天的绣花针,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了一片片的清新和翠绿,也有点透明的金黄。快绣吧!春风。绣出嫩生生、绿莹莹的新蕾新葩;绣出草木吐翠,山水含香。

春风也绣出了绿绒似的小草。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绿带点青,青含点嫩,嫩夹点黄,这可爱的小草啊,真象一个个顽皮稚拙的小孩,挨挨挤挤地探出个小脑瓜。这时,我才品味到“缓寻芳草得迟归”这又一咏春佳句的妙处。

春风送去了花草清香,引得蝶舞蜂喧,围着鹅黄嫩碧,桃红柳绿的菜园和树木飞个不停,来往穿梭,嗡嗡直响,好一派阳春三月景色。

温煦的阳光下,春天在田野上,在庭院里都描绘出一幅五彩斑谰的“春景图”,柳树婆娑,迎春花开,鸟声宛转,芳草连天,野花烂漫……

春天的温暖也给人们注入了新的活力。看,山坡上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生,大概正过队日吧!有的在草地上竖蜻蜓、翻跟头;有的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还有的在植树。蓝天白云下,队旗招展,春天里美好的时光,也赋予了祖国生机勃勃的新一代。

春天到了哪里,哪里就呈现出生机和光明。祖国的春天无限美好,“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珍惜这大好春光,茁壮成长。

美好的春天,我希望你永驻人间!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和《春》都写了春风、春雨、春草,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2、这是一篇学生作品,他从《春》这篇文章中模仿了什么?

3、两篇文章都是写春,作者的感情也是一样,如果要你去描绘春天,你会怎样写春。

(五)总结

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伴着春的旋律一起走进春天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和希望,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七)作业:寻找春天的足迹

板书设计:

一切 刚睡醒

盼 春 总轮廓 山 朗润起来 、水 涨起来 、太阳 红起来 。 春 草 图

春 花 图

春 风 图

春 绘 春 春 雨 图

迎 春 图

像 娃娃

颂春 像 小姑娘

像 青年

教学探讨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处理好语速、语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对五幅图采用讲读、诵读、想象、自主阅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去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用学生已积累的有关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的诗句进行拓展。

三、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五幅图的阅读运用了讲读、诵读、想象、自主阅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去品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诗句对春草、春风、春花、春雨进行赞美,用“寻找春天的足迹”作为作业,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

(江西省万载县康乐中学 王成平)

四、专家点评

新课标的理念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得到落实和体现。整个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多种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朗读指导到位、不仅仅是停留在整篇课文的朗读上,还细微到课文中文中句子及词语的朗读指导。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诗句进行拓展,使学生积累的资源得以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积累知识的兴趣。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可操作性强。

(江西省万载县教委教研室 蓝寿明)

五、教学札记

春(之二)

一、总体构思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作者描绘“春”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采用多种手法,表达美好的感受。《春》是本单元首篇精读课文,学好首篇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本单元其它课文,为学生学习写作写景抒情散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据此,《春》的教学重点为:学习朱自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体会比{ { {

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作用,真切感受景与情相结合的“美”,运用本文写景方法进行一次小练笔,体验人人都能将文章写生动的快乐。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写景抒情散文讲究声、色、味、情,教学要教出散文的“美”,要给予学生以享受,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此效果。教师可选择关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闹春”图片或动画,配上音乐录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全身心感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散文的“美”感,应通过“诵读”体会出来,“诵读”讲究灵动,如齐读、赛读,小组读、单个读等。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教师精到的引导、点拨,引起学生讨论、探究、想象、写作实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以诗引入

教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谁的诗句?描写了哪一季节的来临?答:贺知章,春天。引入本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谈朱自清印象后,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鼠标,现出朱自清照片及简介朱自清的文字。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大学后期,开始写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从事散文创作。1931留学美国,次年回国。他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著作等26种,结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以语言洗炼、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春》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点击鼠标,启动多媒体课件,动画、音乐、朗诵声起,学生感受。

引导:你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亮出下列内容(给加点字注音):

朗润.(rùn)赶趟.儿(tàng)酝酿

..(yùn niàng)宛.转(wǎn)

应和.(hè)黄晕.(yùn)披着蓑.(suō)发酵.(jiào)

抖搂

..(hōng tuō)

..(dǒu sǒu)烘托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亮出下列内容(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酝酿——原指造酒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绝句》中句子。春风吹在脸上,没一丝寒意。杨柳风,指春风。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宛转——常写作“婉转”,声音高低起伏,抑扬动听。应和——回响,反响,指互相配合。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朗润——明亮润泽。

卖弄——贬词褒用,有意显示、炫耀。静默——安静沉默不声不响。

3、明确体裁:写景抒情散文。

归纳学习方法:由上面教学过程,已经感受到了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是哪些方法?明确:主要是整体感知法,想象法。

4、理清思路:全文写了什么景?写了几幅画?可分几部分?

教师点击多媒体,听朗诵;告诉学生在心中默默地跟着朗诵。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后,全班交流,学生回答,形成板书(多媒体一步一步展示)(板书见后)。

5、引导探究:你们喜欢《春》吗?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请放声朗诵一篇后告诉我。

(四)作业请用三四百字阐述一下你喜欢或不喜欢本文的原因。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1、学生交流:谈谈你是喜欢或是不喜欢《春》的原因。

2、引导:请找出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段落,请谈谈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学生找出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当学生谈到写“春花图”时,师生共同品析,其要点是:①抓住景物(春花)特点:争相竞开,艳丽多姿。②采用多种修辞:拟人、排比、比喻、通感等。③写实与想象结合。④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⑤精选动词:赶趟儿、闹、飞、散、眨。⑥采用以上写法的作用:形象生动地描绘春花之美,突出春花可爱,抒发作者赞美春花之情。

3、赏析比赛

教师:学着以上品析“春花图”方法,第一大组品析“春草图”,第二大组品析“春风图”,第三大组品析“春雨图”,第四大组赏析“闹春图”。请各大组前后桌小组讨论后大组讨论,看哪组谈得好。各组讨论完后,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上讲台交流研究成果,其它同学补充。

“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闹春图”品析要点:(1)春草图:①抓特点:绿、嫩、多、柔。

②用修辞:拟人、排比、夸张等。③精选词语,如动词:钻,突出小草生命力强,有一股向上的冲劲;如叠词:嫩嫩的,绿绿的。④间接描写,如“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写草给人们带来乐趣,突出草的可爱。(2)春风图:①抓特点:温暖。②用修辞:拟人、引用、比喻等。③精选动词:抚摸、带、混、酝酿、卖弄、唱、应和。④间接描写:气息、鸟儿、短笛。⑤调动多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等。(3)春雨图:①抓特点:细、密、轻盈。②间接描写:树叶、小草儿、夜雨。③精选动词:逼。④用修辞:比喻、排比。(4)闹春图:①怎样闹春?放风争、舒活筋骨、忙着工作。②用修辞:引用。③用叠词。④句式短小活泼。

3、赏析“赞春”,朗读,探究以下问题:

①“赞春”段赞美了“春”的什么特点?新、美、力。②“赞春”段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能颠倒吗?为什么?共三句话。不能,此按人一生中生长发展过程来排序。③举例说明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排比、比喻等。

4、教师:透过字面,你看到了春天有什么样的精神?请大家讨论以后回答这个问题。

(六)总结归纳

采访全班同学,你觉得写好写景抒情散文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多媒体一步一步展示)。

(七)写作训练

1、教师:看得出同学们很羡慕朱自清的高超技法,心动不如行动,拿起你的笔来描写景物。

2、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依次闪现出四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幅图片,每组选一幅将它描绘下来。字数200左右。

2、用投影仪展示出学生作文来,师生共同评析。

(八)作业同学互改作文,再自改,然后将作文填写于作文本交教师批阅。

附:学生作文(1)盛夏,池塘美。翠柳柔长的枝条倒映在清水中,随风摇摆,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对镜含笑,梳妆打扮。白杨像庄严的卫士挺立岸边,一身绿生生的叶子,直刺青天。沿岸大小蝌蚪拥在一块,黑压压的一片,蠕蠕游动,引得我和小伙伴专溜到池塘边偷偷地去摸摸蝌蚪。蝌蚪们挤在一块干啥呢?没准她们正赶着建设新生活哩!纤尘不染的碧水中,总有条条活泼的小鱼儿游来游去,一会儿浮在水面,瞪着眼睛,吐着水泡,忽又“拨拉”一声潜入水底,无影无踪了。十几只大花鸭在波光闪闪的水面,一会儿张开翅膀扑打,溅起美丽的浪花,一会儿“红掌拨清波”,清波荡起一圈儿一圈的波纹,一会儿引吭高歌“——嘎嘎嘎”,一会儿扎入水中,叼起鲜嫩的小鱼儿。多有诗情画意呀!(陈伟琦)(2)“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妖。”这千古佳句常激起我对莲的倾慕。炎热的夏天,万物都似乎失去了精神,可池塘里的莲却长得精神抖搂,雪白的花瓣间闪出金灿灿的莲子,周围有绿得发亮的荷叶包围着。一阵小雨过后,荷叶上留着无数珍珠似的小水珠,像顽皮的孩子滚来滚去。(阳思敏)

板书设计(多媒体一步一步展示)

盼春写作技法

总绘1、修辞拟人排比比喻引用

绘春春草图2、用词精当叠词动词拟声词

春花图3、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

春细绘春风图4、写实与想象相结合

春雨图5、抓住景物特点

闹春图

赞春

教学探讨《春》是经典名篇,家喻户晓。建国以来的中学语文各套教材均选录了《春》,不少名家都探讨、设计、实践过《春》的教学。因此,教学设计突破“名家”,推陈出新,实属难点。不过就我认为,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产生了“美”的感觉,尝到《春》的技法之“妙”、《春》的“句句美”“段段美”,美不胜收,就可取。但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这就要敢于“忍痛割爱”。如何突破“名家”,如何“忍痛割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设计亮点点拨品析得法,先整体感知,再细处品析;细处品析,又有学生自品、互品,然后谈品,品析步步为营,逐步深入。教师不仅善于将学生引入课文,也善于带学生走出课文,设计中安排的“师生共同”品析“春花图”后,学生比赛品析其它景物图,以及学习名家多种技法后运用名家技法作文,这就真正达到了读写的完美结合。

(江西省万载县康乐中学郭春根)

四、专家点评创新教学有一个“知识活用原则”,即是说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而必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推陈出新,本设计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赏析‘春花图’后,采用比赛方式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分析法分析其它段落”,这达到了语文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创新教学“知识活用原则”。设计中自品、互品(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和学生团结合作互动探究精神。

(江西省万载县教委教研室蓝寿明)

五、教学札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部编教材 九上 语文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教案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 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重点: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难点: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沁园春?雪 二、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读这首词两遍,要读得正确,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中考复习按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按知识点考点来进行复习 第二轮复习——中考试卷模拟强化训练 第一轮复习——知识点考点 一、总体安排 安排内容指导 用时 训 练 用 时 测 试 用 时 第一讲拼音、汉字、词语、标点 1 1 3 第二讲句子(病句、修辞、成分、单复句、句式变换) 1 2 第三讲语言实际运用(得体、连贯、仿写等)0.5 1 3 第四讲诗文的背诵,默写0.5 3 第五讲文言文 2 3 3 第六讲记叙文 4 8 第七讲文学作品 1 3 3 第八讲议论文 1 3 3 第九讲说明文 3 6 3 第十讲小写作 1 3 3 第十一讲大写作 2 5 注:总用时共67课时,六个周的时间。 二、第一讲——拼音、汉字、标点、词语 (一)、考点提要: 1、拼音:汉语拼音规则;多音字;音近字以及口语和书面上常见但又不易读准的 字等。 附拼音规则: 项规则示例 y.w 的使用Y,w只用在拼写没有声母的音节。韵母中”I”是唯一的 元音时,i前加上y yī(衣)yīn(音) yīng(莺) 韵母为I领头,后面还有其他元音时,i改写为y yā(鸭)yān(焉) yāng(秧)yào(要) yòng(用)yōu(悠)

韵母为u领头,不论后面有没有其它元音,u前均加上y,u两点省去。yǔ(宇)yuān(渊)yua(越)yǔn(陨) 韵母中u 是唯一元音时,u前加上w Wù()wǔ()wú() 韵母中u领头,后面还有其他元音时,u改写作w wēi(崴)wēn(瘟)wang(瓮)wō(倭) 省略韵母iou.uei.uen前加声母,省去中间的元音,分别写 成iu.ui.un miù(谬)xiū(休) zhuī(椎)zūn(遵)韵母u与j.q.x相拼时,前加y.w,u省去上面两点 jù(锯)qū(躯) xù(酗) u为领头韵母时,前加y.w,u上两点省去。yuē(约)yún(匀) 标调韵母中只有一个元音时,声调标在元音上 dá(达)hū(呼) kē(科)bó(舶) xī(稀) 韵母中有两个以上元音,标在主要元音上,依次为 a.o.e.i.u.u liáo(寥)guà(挂) gòu(够)qia(惬)i.u韵母中两个元音相拼时,标在后一元音上guì(贵)niú(牛)调号标在u上时,u上的两点省去huì(会)dīng(钉)轻声不标调xiānsheng(先生) 隔音符号a.o.e开头的音节连在其他音节后,如果音节界限混 淆,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Hǎi’ōu(海鸥)(长 安)jī’a(饥饿) 大写句子开头第一个字母和诗歌每一行的第一字母大写 Wǒmen shì hǎo xu ēsheng(我们是好 学生) 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Zhōngguó(中国)由几个词组成专有名词或短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大 写 Běihǎi Gōng yuán (北海公园) 专有名词与普遍名词连写,按一个专有名词处理,第一 个字母大写 Běijíxióng (北极 熊) 姓和名开头字母要大写 Zhōu shùr?n(周 树人) 儿化韵母用韵尾时,写成,如huānr(花儿)2、汉字:其主要内容有汉字的书写规范、正确和工整;形声字;根据拼音写汉字;错别字;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和字词典。 3、词语:其主要内容有词语的结构、词性和色彩;词语的释义;同义词选择;反义词的综合运用;短语的类型。 附:解释词语的基本方法 方法说明示例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3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一 课文内容分析: *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介绍画作内

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

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初中语文教案大全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2 3 4 【篇二: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涞水四中孙建英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 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 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 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 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 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 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 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

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 理解必然有一定难 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 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 做到兼顾全体,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 强调和协调知 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 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 知错必改的情 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 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 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 节课的时间,第一 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作者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来,一齐读他的名字。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 (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藤野先生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 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 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教学预设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初中语文教案一:《梦回繁华》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

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学期) ------设计教师:孙家祥 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题材:战争主题。 体裁:以叙事用品为主。 阅读教学: 1、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情景,品味语言(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 2、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注重技巧,经常自测)。 综合性学习: 1、主题:“界何时铸剑为犁” 2、活动:古今战争知多少 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文艺作品与战争 铸剑为犁应有日 教学计划用时:22课时 第一课新闻两则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电子教案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 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附:诗歌知识大全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写山村风光。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了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护”、“绕”二字显得极有情致。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引申为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初中语文老王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庄晓彤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题:《老王》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者通过介绍了老王的身世,描写与老王相处的几个故事以及对老王的愧怍之情,鲜明地刻画了老王善良的底层光芒,表达了作者对卑微者的关心、同情。并且含蓄地提出人人平等的观念和关怀弱势群体的问题。 本文处于七年级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作者叙述了自己一家与孤苦老王的交往。社会底层卑微的小人物在艰苦的生活中,仍能以善良淳朴的心,以亲人般的无私关爱着“文革”中遭遇不幸的知识分子作者一家人。作者的“愧怍”既表达了知识分子面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豁达淡然态度,又表现出其善良的美德,同时引起读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并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接触社会机会少,而且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在父母的宠溺下长大,普遍生活比较优越,这年龄段叛逆并且自私,难以体会人情冷暖,所以比较难体会到作者刻画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因此需要老师借助这篇文

章引导学生关怀社会弱势群体,这是个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契机,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如“镶嵌”“强笑”“愧怍”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探究合作等环节,体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 揣摩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从而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以小见大的手法作用; (三)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四、教学策略设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pdf

表格式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沁园春?雪》 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学生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黄元 一、教学内容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 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与态度: 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 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 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 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 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 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 中成长。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 的看法。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且使学生对毛泽 东又一个整体的认 识:既有雄才武略,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下语文教案大全

部编初中语文七下教学设计大全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