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学讲义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结缔组织风湿性疾病课件

第七章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1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
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
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病。
(一)病因病因尚不明。
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感染因子如支原体、分支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HTLV—I和其他逆转录病毒都曾被怀疑为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但均未找到确证。
2.易感性本病的易感性是与遗传基础即Ⅱ类HLA有关。
(二)发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延绵不愈是病原体和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有以下假设可说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①HLA可以作为某些病原体的受体;②病原体的抗原片段与HLA分子的氨基酸进行结合;③分子模拟作用,即与疾病相关的HLA分子和病原体具有相似结构的基因片段,如HLA DR4某些亚型与EB病毒壳抗原(gP110)间则有一段相同的氨基酸,使抗体对病原体的反应转为对其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或巨噬样细胞所吞噬,经消化、浓缩后与其细胞膜的HLA—DR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的受体所识别,则该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激活B淋巴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类风湿因子是免疫球蛋白IgGFc端的抗体,它与自身的IgG相结合,故又是一个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和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造成关节局部和关节外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病理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
在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性和细胞浸润性,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细胞间隙的增大,间质有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当病变进入慢性时期,滑膜变得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
这种绒毛在显微镜下呈现其滑膜细胞层由原来的1~3层增生到5~10层或更多,其中大部分为具有免疫活性的A型滑膜细胞,有巨噬细胞样功能。
西医综合(研究生考试)-内科学-第八章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题库

西医综合(研究生考试)内科学-第八章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题库[单选题] 1、患者,女,28岁。
既往有习惯性流产史,1年前因脾梗死行脾切除。
近1月出现散在双下肢瘀斑、瘀点。
查外周血:PLT 4.5×109/L。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B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C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活动期,临床表现:①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②习惯性流产。
③血小板减少。
根据患者习惯流产史及脾梗死病史,结合其血常规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性大。
[单选题] 2、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标准之一就是:每天晨僵持续时间至少1小时,病程至少()。
A 1周B 3周C 6周D 12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晨僵持续至少每天1小时,病程至少6周。
②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至少6周。
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⑤有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⑦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升高。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单选题] 3、在风湿疾病中,下列哪一种疾病肾脏受累相对较少见?()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系统性硬化症C 类风湿性关节炎D 干燥综合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在风湿病中,①SLE和系统性硬化症均可在疾病的早期累及肾小球导致蛋白尿或血尿的出现。
②结节性多动脉炎的45%~83%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
③干燥综合征可累及肾间质,出现肾小管酸中毒或低钾血症。
C项,类风湿关节炎很少侵犯肾。
[单选题]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抗ENA抗体的是()。
A 抗Sm抗体B 抗RNP抗体C 抗SSA抗体D 抗dsDNA抗体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抗ENA抗体谱包括: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抗体和抗rRNP抗体。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ppt课件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1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RA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了解RA的病因、发病机制。
2
讲授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3
概述
▪ 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 ▪ 滑膜炎反复发作,导致关节破坏,甚至残废。 ▪ 60%~70%的患者在活动期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
上述各抗体对RA的敏感性较RF低,但特异性较RF高,达90 %以上。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
19
类风湿关节炎的自身抗体
名称 阳性率(%) 特异性(%)
RF 60~78
86
AKA 44~73
90
APF 48~66
92
AFA 47~69
93
anti-CCP 47~82
96
20
其他免疫学检查
▪ 免疫复合物 (immunocomplex, IC) 70%患者血清中出现各种类型的免疫复合物,尤其是 活动期和RF阳性患者。
18
抗角蛋白抗体谱
▪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ies, AKA) ▪抗核周因子(anti-perinuclear factors,APF)抗体 ▪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 (anti-filaggrin antibody,AFA)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
▪ C反应蛋白 (C reactive protein,CRP) 观察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
【精品医学】西医综合-内科学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C.抗 SSA 抗体
D.抗 rRNP 抗 体
E.抗 dsDNA 抗 体
(分数:1.50) A.
B. C. D. E. √
解析:[解释] 抗 ENA 抗体包括:①抗 Sm 抗体: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标记抗体之一,特异性达 99%.,但敏感性仪 25% ,而且不代表疾病活动性;②抗 RNP 抗体:常与 SLE 的雷诺现象和肌炎相关,对 SLE 诊断特异性不高;③抗 SSA 抗 体:常出现于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SLE 合并干燥综合征时;④抗 SSB 抗体:其临床意义与抗 SSA 抗体 相同,但阳性率低于抗 SSA 抗体;⑤抗 rRNP 抗体:Ⅲ现此抗体则代表 SLE 的活动,同时往往指示有神经精神狼疮 及其他重要内脏损害。而抗 dsDNA 抗体也是诊断 SLE 的标记抗体之一,而且与 SLE 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但是不属 于抗 ENA 抗体。 5.下列哪个基因被认为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和发展无关
(分数:1.50) A. B. √ C. D. √
解析:[解释]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乙肝相关抗原肾炎均为免疫复合物病,免疫复合物可结合并消耗补体而使 C3 下降。而高尿酸 血症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均非免疫复合物病。 17.女性,20 岁,间断低热伴关节痛半年,1 周来高热,关节痛加重,轻度头晕。查体:血压 120/80mmHg,皮肤 无出血点,肝肋下 1cm,脾侧位可触及,化验血 Hb95g/L,Ret0.065,WBC4.2×109/L,Plt76×109/L,尿蛋白( +++),RBC3~8 个/HP,偶见颗粒管型。为明确诊断,下列血液学检查中最有意义的是
解析:[解释] 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无关。 2.继发于 SLE 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西综之贺银成内科
学讲义结缔组织病和风
湿性疾病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一章 总论
【风湿性疾病分类】 风湿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特点可作以下分
类:
风湿性疾病主要包括:
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
(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系统性硬化病(SSc)、多肌炎/皮肌炎(PM/
DM);
②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AS)、Reiter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炎症性
肠病关节炎;
③退行性变如:骨性关节炎(OA);
④痛风、假性痛风;
⑤感染因子相关性如: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
⑥其他如纤维肌痛、周期性风湿、骨质疏松症等。
【实验室检查】
1.抗核抗体(ANA)谱ANA 包括抗双链(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可提
取核抗原(ENA)抗体谱。抗dsDNA抗体多出现在活动期SLE,其特异性强。
2.类风湿因子(RF) 见于RA、pSS、SLE、SSc等多种CTD,但亦出现于急性病
毒性感染如单核细胞增多症、肝炎、流行性感冒等,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
等。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对血管炎病尤其是Wegener肉芽肿的诊断和
其活动性有帮助。
4.抗磷脂抗体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磷脂抗体包括抗心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
血清试验反应假阳性等。本抗体与血小板减少、动静脉血栓、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有
关。
5.抗角蛋白抗体谱 是一组不同于RF而对RA有较高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抗核
周因子(APF)、抗角蛋白(AKA)的靶抗原为细胞骨架的基质蛋白,即聚角蛋白微丝
蛋白,其抗体AFA与APF、AKA均可以出现在RA的早期。
【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变病情抗风湿药。
另有些辅助治疗可应用于某些病况。
一、非甾体抗炎药(NSAID)
二、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许多结缔组织病的一线药物但非根治药物。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
【病因】
一、感染因子尚无被证实有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
菌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
二、遗传倾向 除HLA—DR外,DQ以及HLA以外的基因如T细胞受体基因、TNF
基因、性别基因、球蛋白基因亦被证明与RA的发病、发展有很大关系,总的说RA是
一个多基因的疾病。
【发病机制】 RA滑膜组织有大量CD4+T细胞浸润,其产生的细胞因子IL一
2、IFN一7也增多,所以认为CD4+T细胞在RA发病中起重要和主要作用。
【临床表现】在成人任何年龄都可发病,80%发病于35~50岁,然而60岁以上
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者。女性患者约3倍于男性。
最常以缓慢而隐匿的方式起病,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数周的低热,乏力、全
身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典型关节症状。
一、关节表现:
(一)晨僵 病变的关节在夜间或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至少l小时)的僵
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出现在95%以上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呈
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指标之一。
(二)痛与压痛关节痛 往往是最早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
近端指间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受累
关节的皮肤出现褐色色素沉着。
(三)关节肿 常见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等关节,亦多呈
对称性。
(四)关节畸形 天鹅颈样畸形等。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
重。
二、关节外表现
(一)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出现在20%~30%的患者,多位
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鹰嘴突附近、枕、跟腱等处。其大
小不一,结节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它的存在表示本
病的活动。
(二)类风湿血管炎
(八)血液系统本病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贫血因病变本身所致或因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而造成胃肠道长期少量出血所致。Felty综合征是指类风湿关节炎者伴有
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的甚至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自身抗体
(一)类风湿因子(RF) 是一种自身抗体,可分为IgM型RF、IgG型RF和
IgA型RF。
在常规临床工作中测得的为IgM型RF,它见于约70%的患者血清,其数量与本
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呈比例。但RF也出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
统性硬化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慢性肺结核、寄生虫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
病,甚至在5%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现低度的RF。因此RF阳性者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
能诊断本病。
(二)抗角蛋白抗体谱 有抗核周因子(APF)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
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AF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二、关节x线检查本项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关节病变的分期、监测病变的演变均
很重要,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手指及腕关节的X线片。
【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药物性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和糖皮质激素等。
(一)非淄体抗炎药(NSAID) 具镇痛消肿作用。是改善关节炎症状的常用
药,但不能控制病情,必须与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同服。这类药借其抑制环氧酶
(COX)的作用,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
(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
1.甲氨蝶呤(MTX)
2.柳氮磺吡啶
5.金制剂
7.雷公藤总苷
8.硫唑嘌呤抑制细胞的合成和功能。
9.环孢素
(三)糖皮质激素本药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使关节炎症状得到迅速而明显的缓
解,改善关节功能。
第三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
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以女性多见,尤其是20~40
岁的育龄女性。
【病因】
一、遗传
易感基因 经多年研究已证明SLE易感性与多个基因相关。有HLA一Ⅲ类的C2或
C4的缺损,HLA一Ⅱ类的DR2、DR3频率异常。
二、环境因素
1.阳光紫外线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
2.药物、微生物病原体等。
三、雌激素 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在更年期前阶段为9:1。儿童及老人为
3:1。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活动期患者大多数有全身症状。约9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各种热型
的发热,尤以低、中度热为常见,此外尚可有疲倦、乏力、体重下降等。
二、皮肤粘膜8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皮疹,包括颊部呈蝶形的红斑、丘疹,盘状
红斑,指掌部或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其中以颊部蝶形红斑最具特
征性。
三、浆膜炎
四、肌肉骨骼关节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出现在指、腕、膝关节,伴红肿者少
见。
五、肾 几乎所有患者的肾组织有病理变化。但有临床表现者仅约75%,可表现
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可以出现在SLE的活动期。其临床表现为动脉和(或)
静脉的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不止一次出现抗磷脂抗
体。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抗核抗体谱
1.抗核抗体(ANA) 是筛选结缔组织病的主要试验。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
者。
2.抗dsDNA抗体 诊断SLE的标记抗体之一。多出现在SLE的活动期,抗dsDNA
抗体的量与活动性密切相关。
3.抗Sm抗体:诊断SLE的标记抗体之一。特异性达99%,但敏感性仅25%。它
不代表疾病活动性。
二、补体目前常用的有总补体、C3、C4的检测。补体低下,尤其是C3下降是表
示SLE活动的指标之一。
【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 一般选用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只有鞘
内注射时用地塞米松。
二、免疫抑制剂 活动程度较严重的SLE,应给予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
者常用的是环磷酰胺(CTX)或硫唑嘌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