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述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五)论述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五、论述题
(一)
1、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材料一定要多,个别的少量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全面的情况。材料一定要真实,因为虚假的材料不仅不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造成假象,使认识脱离实际。要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是从事实直接得来的,同实际最贴近,反映实际也最深刻。其次,对于收集来的材料还要作认真的研究,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进一步确定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其二是从材料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
答: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试述辩证否定观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业中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7..试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与差别
(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②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③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④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⑤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②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③社会主义社会存公有制范围内的个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原则。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涮节。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⑥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同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同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⑦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彤态和道德观念,但仍
高中哲学试题及解析答案
高中哲学试题及解析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对立C.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D. 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对立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可知性D. 多样性3.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质量互变B. 否定之否定C. 对立统一规律D. 矛盾的普遍性4.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体现了()。
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辩证法观点5.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性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
A. 唯物史观B. 唯心史观C. 形而上学史观D. 辩证法史观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体现了()。
A. 唯物史观B. 唯心史观C. 形而上学史观D. 辩证法史观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
A. 哲学的终结B. 哲学的新纪元C. 哲学的开始D. 哲学的变革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
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2.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2. 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C4. A5. A6. A7. A8. D9. B10. D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答案: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二、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案: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答案:(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四、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哲学经典试题
哲学经典试题库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复合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D、理在事先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5.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世界是物质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复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5.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辩证唯物主义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有()A、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C、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运动变化中的过程D、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E、否认世界的可知性7.哲学上的二元论()A、既是唯物论,又是唯心论B、最终必然导向唯心论C、本质上属于唯物论D、不能把自己的主张坚持到底E、是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派别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E、自然唯物主义9、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是()A、否认世界可知性B、机械性C、否认自然规律客观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10、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人的主观意识B、人的主观感觉C、人的心D、宇宙精神E、绝对观念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笛卡尔D. 康德2. 庄子的“庄周梦蝶”寓言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A. 人生的意义B. 主观与客观的界限C. 道德的相对性D. 宇宙的起源3. 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区分了“现象”和“物自体”,这一区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A. 知识的来源问题B. 道德的本质问题C. 美的本质问题D. 宗教信仰的问题4. 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唯物史观B. 辩证法C. 阶级斗争D. 剩余价值理论5.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什么?A. 理性的存在B. 社会的存在C. 在世界中的存在D. 抽象的存在6. 尼采的“超人”概念是对什么的批判?A. 宗教道德B. 资本主义C. 平等主义D. 传统哲学7.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指什么?A. 个人的精神追求B. 宇宙的终极真理C. 社会的最高价值D. 艺术的完美境界8.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强调了什么?A. 个体的自由选择B. 社会环境的决定性C. 人类理性的局限性D.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9. 佛教中的“无我”是指什么?A. 个体的不存在B. 个体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C. 个体与宇宙的合一D. 个体的自我牺牲10. 下列哪位哲学家不是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A. 维特根斯坦B. 罗素C. 胡塞尔D. 奎因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内容。
12. 阐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3. 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的“在世界中的存在”概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4. 论述康德的“先验哲学”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15. 分析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回归”概念,并探讨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A4. D5. C6. A7. B8. A9. B10. C二、简答题11.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和多变的,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解答简答题(每小题1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
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必须采取特定的方式。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人”,并且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有些人就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创造剩余价值,请分析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1).“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3)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并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哲学论述题
【一】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总之,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本来是窖观存在的。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或错误地去满足欲望时你会感到痛苦。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烦恼来源于欲望,无欲无求了就没有烦恼了。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欲求是不可能的。
尽量降低自己对人和事物的期望值,要用平常心来对待。
有道是:"拾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放下",就会心无罡碍,身无牵挂,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因而也就没有了烦恼.【二】人不仅能认识规律,还能利用规律一天,农夫在田间劳动了一整天,天黑时正准备回家遇见了魔鬼,魔鬼对农夫说魔鬼说,“只要你肯将两年内一半的收成给我就行了。
钱,我有的是,但我更喜欢地上的果实。
”农夫答应了这桩交易,并说:“为了避免在我们分配时出现纠纷,凡泥土上的东西归你,泥土下的归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简答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高中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本质的关系问题C.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于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 精神的B. 物质的C. 形式的D. 观念的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一观点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
二、简答题1. 简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答案: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量变质变规律阐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2. 什么是实践?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是什么?答案: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在认识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论述题1. 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答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上。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联系的、发展的,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对立统一;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静止的、孤立的,忽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主张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练习,同学们可以加深对哲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哲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考世界和生活的方式。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高中试题及答案
哲学高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笛卡尔- D. 康德2. “存在即合理”这一观点与哪位哲学家的思想相关? - A. 黑格尔- B. 尼采- C. 马克思- D. 斯宾诺莎3.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A. 物质决定意识-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D. 个人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简答题1. 简述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2. 描述康德的“先验”与“后验”知识的概念。
三、论述题1. 论述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矛盾”概念,并分析其在现代哲学中的意义。
2.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概念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例子说明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 C. 笛卡尔2. A. 黑格尔3. D. 个人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简答题1. 庄子的“齐物论”是其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主张万物平等,认为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应以人的主观判断来区分高低贵贱。
庄子通过“齐物论”提出了“物我一体”的观点,强调人应超越自我中心,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2.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区分了“先验”与“后验”知识。
先验知识是指不依赖于具体经验而能够获得的知识,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后验知识则是基于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它依赖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三、论述题1. 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矛盾”概念,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通过矛盾的解决,事物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升华。
在现代哲学中,这一概念被用来分析社会现象和个人心理,强调对立和冲突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是指人们通过劳动和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社会发展中,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5专接本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1、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直观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实践及其对哲学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并把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革命的,又是科学的。
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其一,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它在对一切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而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变革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它是完备的、彻底的、毫无片面性的唯物主义,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和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为基础的,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存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它通过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世纪,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它可以避免和减少失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试用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正确性。
答: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相统一的哲学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要靠党的正确领导,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哲学试题及答案
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 下列哪项不是哲学的基本范畴?A. 物质B. 意识C. 价值D. 能量3.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A. 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B. 事物的发展是循环的C.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D. 事物的发展是随机的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认识的唯一来源C. 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D. 所有以上5. 以下哪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A. 世界是由神创造的B. 世界是意识的外化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6.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最终状态是:A. 绝对精神B. 绝对理念C. 自由王国D. 永恒不变7.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 先验的B. 社会规定的C. 自由选择的D. 神赋予的8. 以下哪个不是分析哲学的特点?A. 重视语言分析B. 重视逻辑分析C. 重视经验研究D. 重视概念分析9.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体现在:A. 人不能认识物质的本质B. 人不能认识绝对真理C. 人不能认识超验世界D. 所有以上10. 下列哪个是结构主义的特点?A. 强调整体性B. 强调个体性C. 强调主观性D. 强调经验性答案:1. A2. D3. C4. D5. C6. B7. C8. C9. C10. 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解释“形而上学”这一概念。
答: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经验的、抽象的、普遍的问题,如存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母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这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为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学说?(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3.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4.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哲学概论》答案
《哲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的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哲学思想和理论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哲学的个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
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一向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理解和把握人类性的问题。
2.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最后,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它对世界的、自然的、历史的全部看法,最终所关注的不过是怎样理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
所以人是哲学的真实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哲学的要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
哲学的实质就是人性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就构成了不同个性的哲学。
超越物化的“世界观”、也超越抽象的“人性论”,通过具体的人、实践中的人去看人性,是我们所追求的哲学个性。
人性从其生成性上看,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在体现和发展人性的时候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按着各自的特点去实现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不同个性的哲学。
哲学的个性是在人类创造的思想活动中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是区别于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活动,哲学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模式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人的个性和哲学的个性,不仅仅是它的独立性;“自我”的绝对化不等于哲学的个性。
哲学的个性存在于人的丰富性、社会性、传统性、历史性之中。
哲学的个性只有在人类化、世界化中才能存在,个性化的哲学形态既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
4.《中庸》中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中庸之道”。
“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其中”之“中”,“中道”即“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和”之“中”,也即不偏不倚的“中”。
“仁道”既平常又高远,“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还认为“仁道”的特点是“诚”。
《大学》把孔子之道分解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哲学考试题及答案
哲学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A. 科学B. 美学C. 世界D. 社会2.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A. 笛卡尔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康德3.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什么?A. 实在和现象B. 主观和客观C. 质和量D. 形式和内容4.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 机械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5.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个观点属于哪位哲学家?A. 亚里士多德B. 孟德斯鸠C. 弗洛伊德D. 康德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阐述宇宙的起源问题。
2. 解释一下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区别。
3. 什么是伦理学?列举两个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4. 简述一下尼采的“超人”理论。
5. 解释一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论述:1. 解释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结构三元模型,并分析其对个体的影响。
2. 以康德的“为人之道”为例,谈谈你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价值。
答案如下:第一部分:选择题1. C2. A3. D4. D5. A第二部分:简答题1. 宇宙的起源问题是哲学关注的核心之一。
它探讨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存在于宇宙中的各种事物的起源和本质。
从古代神话和宗教的角度看,宇宙的起源通常与创造神话有关。
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宇宙起源问题涉及到宇宙大爆炸理论、量子力学等领域的研究。
2.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关注的问题不同。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存在本身的本质和规律,研究事物的本源、本质和根本关系。
而认识论则关注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规律性。
形而上学主要研究客观存在,而认识论主要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3. 伦理学是哲学的分支之一,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
它包括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两个方面。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道德的本源问题(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判断问题(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道德的)。
哲学考试题及答案
哲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人与自然的关系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C.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D. 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可感知性C. 可变性D. 多样性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唯心主义答案:D4.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A. 对立统一B. 质量互变C. 否定之否定D. 矛盾的普遍性答案:A5. 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A. 绝对精神B. 存在即合理C. 辩证法D. 现象学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强调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也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它忽视了物质的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7. 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
答案:这一命题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从而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8.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实践性,它强调哲学应该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二是阶级性,它公开申明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科学性,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哲学史简答论述题 复习题 含泪分享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一》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哲学简答论述题整理集锦
哲学简答论述题整理集锦什么是人类?人类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道德的高等动物。
人类相信道德和公正,渴望和世界,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什么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人类在做出某个决策时的自主能力和选择能力。
它反映了人类的独立思考和个人选择的能力。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不仅来自物质财富和享乐,还来自于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体认。
一种坚定而积极的生活态度,满足自我实现的渴望,以及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都是真正的幸福感的来源。
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为自然和社会作出有意义的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超越,以及维护人类尊严和人权。
人类应该如何思考和面对死亡?面对死亡,人类应该有一种淡然而从容的态度,认识到生命有限而更加珍惜时间和生命本身。
同时,应该思考和反思个人所处的人生境地,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以帮助自己成长和超越。
的存在是一种还是一种事实?的存在是否是一种还是一种事实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
尽管有很多和宗教传统都承认的存在,但从科学和哲学角度来看,存在与否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理性探讨。
什么是正义?正义是一种道德或法律上的准则,反映了公平、平等和合理性等价值观。
它要求对个人和社会的利益进行平衡和权衡,保障每个人都有基本的人权和尊严。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人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反映了善恶、美丑和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等价值观。
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中遵守一定的规则和,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所认同的道德、美学、宗教和实践价值。
它影响了人类的思想、行为和应对社交环境的方式,是塑造个人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②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蓬勃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③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由收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④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德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它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即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它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它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分别包含哪些内容?答:(一)、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含的两个基本内容是: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源。
第二:思维和存在或事物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二)、原因: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四:是哲学争论的焦点。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答:科学内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定义的三个含义:a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B 具体物质形态的高度抽象性,c物质的可知性。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定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答:(一)、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们的意识。
(二)、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第二,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主观形势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三)、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换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事物就是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着的事物分为既对立有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绝对的斗争性总是要突破相对的同一性,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
它的意义是,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质量互换规律:内容: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的互换的规律性。
意义: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础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向新事物的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不仅揭示了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实质内容,而且指出了发展的道路的曲折性。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答:(一)、1.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人要通过实践来满足人的需要,所以,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所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运动形式,它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更不同于纯粹自然物质形态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正如马克思说的,实践“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总之,实践是人类超越动物世界,规定和创造了人的一切特征。
(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答: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事物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3.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1)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有继承。
意义:第一,从理论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第二,从实践上讲,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我国当前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答:1.两者之间的联系:第一: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第二:都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2.两者之间的区别:第一,自然规律无须人的参与而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有意识参与而起作用。
第二,自然规律可完全重复出现,社会规律不可完全重复出现。
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科学规定,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之本质。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就对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在这些理论上,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合理因素,但在总体上,都未能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以往认识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唯一科学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所谓具体的统一,就是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统一,就是主观认识要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第一,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
3.真理绝对性,一、凡是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主体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
4.真理相对性,一是:任何真理的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是:任何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一)、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人们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结果才能加以验证。
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标准。
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一是指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一)表现: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二)意义: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生长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大发展起推动作用;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大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意义: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再次,这一规律是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一)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师和经济基础就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首先,这一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