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
问题分析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产业上下游及配套设施不健全。

产业的配套性已经成为投资商衡量当地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县产业园区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产业无上游产业支撑,也没有下游就近销售渠道,加上配套产业不健全,导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困难。

如:贵州顺立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坯布仅为纺织行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原料线锭生产基地和下游印染工序均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产业生存发展存在问题。

2.承接产业转移成本过高。

产业转移企业外购配件的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中占了很大比重,贵州处于中国西南内陆省份,东部地区大部分产业需对外出口,虽然贵州对外交通设施日益改善,但廉价的海运、河运基本未享受,物流运输成本相对东部较高,抵消了转移过来后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客观上构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阻力。

3.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健全。

产业园区在污水处理、供电、供热、网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服务方面的配套条件未达到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使产业转移严重受限。

配套政策优惠不到位,影响东部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

如产业园区部分企业对于出口退税政策条件掌握
- 1 -
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

二、意见和建议
建议国家进一步给予贵州省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更多政策支撑,大力支持贵州省承接东部全产业链转移力度。

- 2 -。

珠三角产业转移

珠三角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技术创新
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具备 比较优势的地区和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 群效应。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绿色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推广绿色生产 技术和清洁能源,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深化与港澳及内地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产业基础雄厚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具备承 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人才资源丰富
珠三角地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 机构,人才资源丰富,为承接产业转 移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用地成本上升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 发展,用地成本不断上升, 给企业扩张和承接产业转移 带来压力。
03
比亚迪长沙雨花区项目
比亚迪公司在长沙雨花区投资建设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通过与当
地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产
业优势互补。
05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保障
劳动力流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推动产业转移
随着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地或 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劳动力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生态保护
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生 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资源节约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减少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可以减少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 体健康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探索

关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途径思考

关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途径思考

关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途径思考产业梯度转移是指将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途径。

首先,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途径。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能够提供高速、便捷、可靠的运输和通信条件,降低产业转移的成本。

同时,还需要建设先进的能源供应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力、燃气等供应,确保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吸引投资,还能够提升当地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培育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必要途径。

高素质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人才的素质。

此外,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引进人才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来到产业转移地区,推动其转型升级。

第三,加大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设立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基金,吸引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

此外,还可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结合,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转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第四,优化营商环境是吸引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途径。

营商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力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办理手续的成本和时间。

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法治化水平,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法律环境。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政府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区域协同是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途径。

区域协同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等集聚区,吸引不同产业的企业入驻,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同时,还可以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资源,在区域间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轨迹与展望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轨迹与展望

个市 ,凭借 其濒 临港澳 的地缘 优势 ,改革 产业 转移 ,是指一个 国家或者地 区为实现 自身产 和 东莞共 9 业进步 ,在资 源供 给或产品需求条件 等因素发生变化 开放 3 年来 ,保持 了连续2 年 中国第一大 经济体的地 0 0 后 ,将处于创新 、成熟或衰退等不 同发展阶段的产业 位 ,产业 发展形成 了以下特点 : 与行业 的产 品生产 、销售 、研 究开发甚至企业总部 向 1 . 区位和政策优势 珠 三角位于广东 省的东南部 ,珠 江下游 ,濒临港
浙 江省东南部 的温州地 区以家庭 工业和 专业 化市 业转 移的契机 ,中国大 陆沿海地区特别是珠 三角地区 场 的方式发 展非农产业 ,通过发展 个体私营 企业 ,借 成 为了主要 的受益区 ,逐 步推 动珠三 角从轻 纺 向重化 助 市 场 化来 促 进工 业 化 ,由个 人积 累 财富 和 支 配资 工 业的转型 ,兴起 了以汽 车 、石化 、钢铁 和装备制造 源 ,形成 了小 商 品 、大 市场 的发 展 格 局 ,即所 谓 的 业 为重 点的重工业 浪潮。
过 与 外来 资 源相 结 合 ,创 造 了 由地 方政 府 主导 的外 向型快 速 工业 化 经济 发 展模 式 ,即所 谓 的 “ 江模 珠 发展道路 。
策 ,借 助独特 的地 缘优势 、土地和劳 动力等优势 ,通 为三个阶段 : 2 世 纪 8 年 代 初 ,香 港 制 造 业 通 过 “ 来 一 0 0 三 移 ,形 成 了 “ 前店 后厂” 的格 局 ,使珠三角在 劳动密
其他国家或 地区转移的现象或 过程 。各国或地 区间由
于要 素禀赋 、技术差距和产 业分工不同而形成 的产 业 澳 ,与 东南 亚地区隔海相望 ,海 陆交通便利 ,三角凭借其濒临港澳 的地 我国 的 “ 南大 门” 。在改革开放 前 ,与港澳地 区形 成 缘 优势以及政策优势 ,承接 了香港和 台湾为主 的发达 了落差很 大的区域二元 经济 结构。18年 ,五 届全 国 90 地 区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转移 ,成为 了我 国经济发展最 人大 常委会批准深圳 、珠海 、汕头和厦 门设 立经济特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吴海文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6期吴海文(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永州 425100)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行政办事效率不高,人才难进,进来了却留不住。

对此,提出如下对策:中西部要转变思想观念、政府部门要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要惜才留人,从而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0-0059-02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全国各地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结合本地区特点紧锣密鼓地开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要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还需要正视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表现得很突出,如中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落后,行政办事效率不高,人才难进,进来了却留不住。

这些问题与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扎根不太适应,中西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又怎样让沿海地区的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扎根、开花、结果,必须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一、中西部地区要转变思想观念承接产业转移本来是使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一种产业在东部地区能得到较快发展而在中西部地区却遭拒绝或停滞、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落后就导致内心有抵触情绪,行动迟缓。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摘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

其中,既有产业转移规律所致的客观原因,也有西部地区生态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

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统筹管理国内产业转移,同时西部地区要做好生态规划,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技术承接机制等。

关键词: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生态困境;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7-0065-04西部地区有12个省(市、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占总人口的23%,总人口数量接近3个亿,但经济总量小,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很低。

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21081元、31469元、12999元,西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而且差距还在拉大。

有学者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在2010年至2020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相对差距仍将会继续扩大。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拉动力不强;西部地区突破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就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

因此,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但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

而西部又是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重要屏障。

只有认真研究这一困境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破解之策,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一)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低下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短板”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十分恶劣。

在历史上,西部地区曾有许多“富庶”之地,牛羊成群、河清草茂,如楼兰古国等。

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路径与对策

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路径与对策

将贵州建设成为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核心枢纽”成为必然选择,这是贵州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和核心定位,这一基本定位同贵州省委最新提出的要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也高度契合。同时,要将贵州建设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矿基地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也不可或缺。
——贵州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长期形成的东中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虽然长江经济带的下游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这一区域在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下,迫切需要进行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而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其转移的主要方向是长江中上游,转移的主要区域是纳入长江经济带规划范围的省市。从贵州的资源禀赋来看,无论是能矿资源,还是水资源,尤其是气候生态环境,都有着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条件,特别适合于聚集高端产业和高端专业人才。贵州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长江上游主要干流之一的乌江航运水道全线开通等现代交通网络形成以后,更加优化了发展空间和条件。贵州等省市的迅速崛起,可以为我国科学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贵州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而且是贵州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产业发展走高端引领、绿色环保的高级化路径是贵州唯一的选择。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贵州省人民政府咨询顾问)
深度参加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成为这一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快速推动贵州经济融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真正进入主流经济圈。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的影响,贵州的经济发展从未纳入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近年来,贵州省全力抢抓各种发展机遇,获得了“国发2号文件”、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客观评价,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贵州人的精气神,而且大大加快了贵州经济的发展。但是冷静分析后又会发现,这些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同国家的重大战略及其他省区发展的关联度并不大。而随着时间推移,国家这些支持某一个省区的发展政策,往往很快就会演变成为普惠政策,导致政策的含金量不断下降。而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贵州经济发展长期被边缘化的状态,融入经济发展的主流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充分显示贵州在能矿资源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贵州在长江经济带的各个省市中,能矿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其中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6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超过江南11个省市之和;目前已经发现矿产130种,其中有46种保有资源储量都居全国前10位。这些宝贵的资源,都是建设长江经济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该省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从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不平衡的原因,包括资源禀赋、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等方面。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优势产业等方面。

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大对落后地区支持力度、推动跨区域合作等措施。

总结反思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对策建议、政策建议、实施路径、反思、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资源丰富的省份。

近年来,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完善等方面。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各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贵州省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存在,既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本研究旨在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推动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贵州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及东部发达地区。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推动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以帮助深化对贵州省经济结构的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贵州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贵州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 一
元 。其 中2 0 年贵州实 际使用 外资金 额 1 9 08 . 亿美元 , 4 比上年增 长 1.%。 目前 , 78 贵州省 正 积极根 据东 部产 业转 移需求 , 优化 整个投 资环境 。 借独 特的 资源优 凭 势 、 阔的市场 空 间和优 势产业 项 目, 广 向东部 地 区和
中 贵 省 党 学 00 ( 2 期) 共 州 委 校 报21. 总1 2 6
思 理 双月 a 想 论 T J
4 3
贵 承接东 州省 部地区 转稆的对 产业 策研究
● 闰 鸿 鹂
( 贵州大 学 贵州 贵阳 502 ) 5 0 5
摘 要 : 随着 这几年 国家产 业政 策 的调整 和 中西部 地 区的产 业倾斜 政 策 的 出台 , 东部 地 区部 分产 业逐 渐 将资本 、 术 、 技 劳动等 向西部地 区转 移。 的产 业转移 形势给 贵州经 济发展 带来 了发展 的机 遇 。 新 因此 , 究贵 州 研 省如何承接 东部 地 区产 业转移 , 具有 积极 的现 实意义 。

多万 人 , 中剩 余 劳 动力 8 0 其 0 多万 , 中心 城 市 职工 月 平均工 资 在6 0 0 元左 右 , 动力 价格 很低 。加 上六 十 劳 年代 以来 , 家在 贵州投 资建设 了航 空 、 天和 电子 国 航 三大基 地 , 培养 出了一大批 优 秀 的专 业人 才 , 工程 技 术 人员 比重高 于全 国平均水 平 。 对东部 地 区而 言 , 相 贵州 的生产要 素价格 相对较 低 。 二、 制约 贵州承 接东部产 业转移 的 因素 贵 州 省 承 接 东 部 产 业 的 总 体 水 平 与 周 边 的 重
原材料 价格成 本上 升 以及产业 准入 门槛 逐 步提 高 的 影 响 ,多数产 业尤 其是 劳动 密集型 产业 的 比较 效益 下 降 , 业生存 、 展 的压力 日益增 大 。随着 国家产 产 发

贵州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贵州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重点领域
贵州省将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 经济发展;同时,也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产业 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预测结论
贵州省未来几年的生态环境发展将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 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 好的生态保障。
CHAPTER 04
贵州省发展策略状及未 来趋势分析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1
目录
• 贵州省发展现状概述 • 贵州省发展优势分析 • 贵州省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贵州省发展策略建议 • 结论
CHAPTER 01
贵州省发展现状概述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与四川 、重庆、广西、云南等省份接壤

预测分析
贵州省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几年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旅游 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将成为贵州省未来发展的重点。
重点领域
贵州省将重点发展旅游业,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和旅游品牌推广;同时,也 将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也将成为 贵州省发展的重要方向,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 煤炭、磷矿、锰矿等矿产资源,
以及农业、林业等生物资源。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适 宜发展旅游业和农业。
经济发展现状
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 近年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和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 。
贵州省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但 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正在逐步发 展。
贵州省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和农 村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 一定成绩。
能源开发潜力大
贵州省内的水能、风能、太阳能 等新能源开发潜力大,为未来能 源结构多元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与对策研究

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与对策研究

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与对策研究【摘要】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阶段,部分技术含量低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开始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贵州能否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复制东部地区的成功之路,仍需要不断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在风险及规避问题。

【关键词】产业转移;风险;对策;贵州省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实际上产业转移是一个资源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承接产业转移是一种接纳现象,这种现象对承接地来说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带来消极影响。

贵州是我国一个资源性省区,拥有十分丰富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

这些资源优势有助于贵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为贵州在承接资源型产业和农业产业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产业转移有利有弊,涉及因素众多,各种不确定因素使这一过程面临诸多风险。

贵州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会给贵州经济发展埋下更多隐患。

正确认识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并有效的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会对实现贵州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1.生态承载力下降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有过度依赖资源的危险。

一方面,人们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维定式,贵州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大打资源牌,致使资源过度被开发,破坏生态原有承载力;另一方面,进入贵州省的东部资本和产业实体,许多都看中贵州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

这样一来,随着东部企业的投资和产业西移的加速,贵州省经济的自然资源依存特征会越来越突出。

一旦资源衰竭或替代品出现,贵州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可能会消失,贵州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迅速下滑。

珠三角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分析

珠三角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分析

数 集 中在 将 集 群 内企 业 发展 与 世 界联 系 , 全球 价值 链 的 从 中端 向两 端 移 动, 即从 低 附 加 价值 的生产 制 造 向高 附加 价

产 业集群 升级 理论 与 内涵
作 为“ 产业 升 级 ” 一种 具 体形 式 。 业 集 群 的升 级 问 值 的设 计 、 发 、 流 、 销和 售后 服务 等方 向移动 。 的 产 研 物 营 以获得
维普资讯
■2 0 0 8年发展 战略
珠 三角产 业 转移 与产 业 集群 升级 路 径 分析
●张 公 嵬
摘要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表明: 产业集群在成熟后期, 如果不进行升级通 常会 出现衰退的迹象。 产业集群升级是 维持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的根本途径。 文章通过阐释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分别从产 业的转入和转 出两个角度 探讨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 问题 , 指出产业集群进行合理的产业转移 “ 腾笼换鸟” 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 , 产业集群层
格 里 芬 ( G rf 。9 4 1 9 ) 出 了全 球 商 品链 ( 模式 下 产业 升级 的特点 与 异 同 , 现在 欧 美跨 国公 司强大 G.eef 19 ,9 9 提 i G一 发
C Go a C mmo i h i) C。 l l o b dt C an 的概 念 , 根 据 主 导者 的不 同 y 并
了巨大贡 献 产 业 集群 作 为一 种 资 源 的空 间配 置 现象 , 有 其 固有 的 经济 竞争 优 势 . 节 约 交 易 成 本 、 进 技 术 创 新 如 促 群 的竞争 优势 随着 环境 的变 化也 会 渐渐 丧失 。 奥地 利经 济 学 家蒂 奇 ( ih ) Tc v 等根 据 弗农 的产 品生 命 周期 理 论 从 时 间 成 熟和衰退 这样 的 周期 。 东 的专业 镇 经济 经过 二 十几 年 广 的发展 . 出现 了衰 退 的 迹象 。外 源 型 集 群 出 现 了 “ 鸟 经 候 济 ” 导致 集群 “ . 空洞 化 ” 内源型 集群 由于 发展 过 程 中存 在 。 的 “ 径 依赖 ” 随 着 原有 的 比较 竞争 优 势逐 渐 丧 失 . 路 . 集群 展 中国 家 的产业 嵌 入 全球 价值 链 的 目的 , 为 获得进 入市 认 场 的机 会 、 产 能 力 的 提 升和 全 球 利 益重 新 分 配 , 驱使 生 是 全球 价值 链 治理 与 地方 产 业 升级 之 间 的关 系 , 出了治理 提 的 四种 基本 模 式 : 市场 、 络 、 层 制 ( eacy 和准 科层 网 科 Hir h ) r 的 四种 方 式 , 程 升 级 ( rc s prdn ) 产 品升 级 ( r 过 Po esU ga ig 、 P. I ou t nU ga ig 、 能升 级 ( u cin l p a ig 和链 d ci p dn ) 功 o r F nt a U g dn ) o r 条升 级 ( h i prdn ) C a U ga ig 。Hu he n mp ry和 S h t 认 为 升级 cmi z 的来 源主要 是 在 集群地 区 内部 。 提到 的集 群 的升 级有 两种

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黔中经济区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也即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是黔中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分析了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及现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黔中经济区,产业转移,政策1研究背景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按照以贵阳为中心、迅速培育黔中经济区的原则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2010年7月5日到6日在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黔中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已将黔中经济区列入安排部署。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作出了“工业强省”战略抉择,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工业强省中发挥着带动性的作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发2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

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基本概念2.1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公里的辐射圈,包括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其周边区域28个市县区。

2.2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企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移动的现象。

3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3.1是打造黔中区域增长极的迫切要求2010年黔中经济区就已经被列为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意在将其打造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承接产业转移是黔中经济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20•【字号】黔府发[2010]25号•【施行日期】2010.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0〕25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我省能源、矿产、生物、旅游、文化、劳动力等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我省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比较优势,有效参与国际国内分工、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抓手。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精神,积极承接国内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创新机制体制为动力,更加注重优化承接环境,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融合;更加注重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优势产业突出、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承接基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01
人才短缺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贵州人才短缺 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02
03
生态环境压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贵州生态环 境压力逐渐增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
02
贵州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农业结构分析
01
农业在贵州经济中 的地位
贵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农业在贵州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 提质升级。
05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展 望
“十四五”规划展望
01 02
战略定位
贵州省在“十四五”期间将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重点发展 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 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方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和设 计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 。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建设创新平台
支持贵州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区域 创新能力。
促进金市场发展
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完善金融市场监管等措施,以促进金融 市场的健康发展。
产业政策建议
优先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扶持传统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等措施,以帮助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 市场竞争力。
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实证分析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于优化全国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一、产业转移背景与趋势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陆省份转移。

与此同时,内陆省份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吸引东部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承接态势。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财税优惠、补贴、土地供应等,为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同时,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为内陆省份提供了更多的政策红利。

三、承接产业类型与转移路径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主要倾向于吸纳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环保友好型产业。

转移路径上,既有直接招商引进东部企业的模式,也有通过园区建设、产业链配套等方式,引导产业有序迁移。

四、产业转移对内陆省份经济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内陆省份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税收增长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产业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陆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避免陷入“污染天堂”陷阱,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产业转移中的挑战与应对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环保压力增大等。

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内陆省份应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环保监管,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深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六、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诸如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成功案例,如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等,它们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产业链培育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产业转移的顺利承接,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珠三角产业转移 趋势分析

珠三角产业转移 趋势分析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分析珠三角是中国南部一个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劳动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趋势愈发显露出来。

首先,人力成本上升是导致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供应饱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

相比之下,中国其他地区,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逐渐吸引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迁移。

其次,环境压力也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动因素。

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和资源紧张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将污染产业转移到相对不受污染的地区。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加大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压力。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也对珠三角产业转移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优化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逐渐减弱,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如东南亚和印度。

与此同时,一些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正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追求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好的市场接近度。

同时,中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上的政策导向也推动了珠三角产业转移。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由过于依赖投资和制造业推动的模式,向以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新模式转变。

为了吸引优质的投资和推动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加速了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然而,珠三角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和人才优势依然存在,这使得一些产业仍然在该地区保持竞争力。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背景介绍
二、问题分析
2.1 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2.2 缺乏高端技术人才问题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2.4 地域交通不便问题
三、对策建议
3.1 多元化产业转移
3.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4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3.5 制定优惠政策
四、案例分析
4.1 成功案例一:重庆市
4.2 成功案例二:陕西省
五、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地域交通不便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元化产业转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以及制定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可以发现,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可以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助力经济发展。

希望我国西部地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贵州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路径和策略探析.

贵州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路径和策略探析.

贵州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路径和策略探析□刘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贵州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在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汽车工业,成为贵州汽车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通过分析贵州的地理区位、市场、成本和政策优势,在借鉴传统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并对实施这一路径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汽车工业;路径;产业转移;策略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1105-0179-04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结构梯度特征,产业发展也存在梯度差异。

为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跨越式的发展,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替的关键时刻,贵州省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

汽车工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工业,在促进支柱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其他相关工业的发展,对其他配套工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带动作用。

据统计,汽车工业为其他配套工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2.5倍以上。

[1]良好的政策环境、显著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将越来越吸引东部地区汽车产业的转移,贵州将逐渐成为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更好更快地发展贵州汽车产业,为贵州工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契机,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一、贵州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条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连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处于中国西南地区连接发达的华南地区的前沿,作为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枢纽,辐射整个西南地区。

铁路交通方面,黔桂、贵昆、川黔、湘黔线在这里交汇,号称西南的“铁十字架”。

近年来新建的株六复线、内昆、水柏线、隆黄线和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已经投入运营,投资总额700多亿元的贵阳到广州的快速铁路,贵阳至长沙、昆明、重庆、成都的快速铁路也正在建设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 k l l 省 承 接 珠 三 角 产 业 转 移 路 径 分 析
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娅 马 红 梅
摘 要 :近年来 ,珠三角地 区为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 ,提 出 “ 产业转移和 劳动力转移”双转移战略 ,贵州省作为一 个欠发 达、欠 开发的内陆山区省份 ,又是 西南各省份 中距 离珠三角最近 的省份 ,如何把 握这一难得 的历 史机遇 ,以及通过 怎样的路径承接珠三 角的转移 产 业 ,本 文将 就 此 问题 进 行研 究 , 同 时对 产 业 承 接 路 径进 行 分析 。 关键 词:珠三 角;产业转移;产业承接 ;路径
2、承 接 路 径
( 1 )兴建特色 园区,招商引资 由政府牵头 ,结合贵州各区域发展实情 ,规划建设 与珠三角转移产 业对 口的产业 园区。由省政府统筹安排 ,统一布局 ,根 据各区域发展优 势和特色 ,制定各 区域产业承接方案和指导措施 ,从政 策层面和资金层 面 着 手 大 力 支 持承 接 产 业 特 色 园 区建 设 。 以 “ 省 政府 +地 方 政 府 +管 委 会” 的管理形式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各级管理部门联手完善园 区软硬件 设施 、优惠政策等 ,创新产业承接模式 ,构建 良好的园区环境承接珠 三 角转移产业 ;积极组织省际招商洽谈会 ,全力招商引资 ,引进珠三 角企 业人驻特色园区 , 各管理部 门协助人园企业顺利投产运营 ,以此吸 引更 多珠三角的大型企业 人驻 。 ( 2 )共建产业园区,协作管理 广东省在实施 产业转移战略的过程中 ,采取 了与辖 区内的县级政 府 共 同出资建设共同参 与管理产业 转移 园区模式 ,这一模 式值得 我省 借 鉴 。 贵州 省 政 府 可 与 广东 省 政 府 进 行 洽 谈 ,参 照珠 三 角 地 区 内部 共 建 产 业 园区经验和模式 ,双方协商一致 ,出台共 建产业转 移园区实施方 案。 共建产业 园区一方面可以学习广东省的先进管理模式 和经验 教训 ,另一 方 面可与珠 三角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 ,为以后的产业承接工作 奠定 良好 的基础,最终实现双赢。
然而分析近年来贵州省三产结构可知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技术水平以及对gdp的贡献率都不算太高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不完全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产物因此贵州省应通过抓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一契机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进而提高整体经济水1承接前提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机械和汽车石油和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医药有色金属八个大类在承接产业的选取方面首先要考虑我省的环境承载力
1、承 接 前 提
基于产业发展和区域分工的相关理论 ,在承接珠三 三 角 的转移产业 时 还要考虑净效益 ,即衡量产业承接形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造成 的 资源 消 耗 之 间 的 利 益 得失 ,要 使 形 成 的 总效 益不 小 于 资 源 的 消 耗 , 即 总 体上形成 的效益是带动就业 、促进 经济发展。结合贵 州 自身 比较 优势 , 承接 电子信息 、机械和汽车 、纺织 服装 、医药等产业有利 子扩大 就业 , 带动投 资,进而促进贵州 经济社会发展。
1 . 问 题 的提 出 2 0 0 8年 5月 2 9日广东省委 、省政府 出台 《 中共广东省委 、广 东省 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 移和 劳动力转 移的决定 》,为优化 产业结 构 , 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 发展县域经济以促进广东省 内区域协调 发展 ,进而 提出 “ 产业转移 和劳动力转移” 双转移 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 作为珠 三角的核心区域,是 国内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早 的地 区之一 ,通 过廉价劳动力 、政府优惠政策 、以及低物流成本 三大法宝 吸引外资并发 展成为世界工厂。此次双转移 战略 的提出是广东省为促进产 业优化和转 型 、缩 小 区域 间 差 距 的 重 大举 措 。 与此 同时 ,贵 州 省 作 为 一个 欠 发 达 、欠 开 发 的 内 陆 山 区 省 份 ,近 年 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贵州 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 的进步 ,呈 现 出强 劲 的发 展 势 头 ,基 础 设 施 不 断 完 善 、交 通 枢 纽 逐 渐 健 全 。 此 外 , 贵州省是 中国西南 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 ,是西南诸省离珠 三 角最 近的省份 ,具备 突 出的 区位优势 。因此 ,面对 这次难 得 的历 史 机 遇 ,贵州省在牢牢把握这 一契机的同时,应通过怎样的路径承接珠三 角 的产业转移 ,这对 于欠发达 、欠开发的贵州省而言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 义 和研 究价值 。 2 .产 业转 移 相 关 理 论 汤普森 ( T h o m p s o n J H, 1 9 6 6 )认 为任何产业 发展区域就像是 生命 的有机整体 ,都会 经历青年阶段 、成熟阶段以及老年 阶段 。不 同阶段的 区域拥有不同的竞争地位 和状态 。处 于老年阶段 的产业 区域 ,产业 结构 与产业布局调整是必然趋势 ,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该 区域必然 将走向衰 退 。德 国经济学家韦伯 ( We b e r A ,1 9 0 9 ) 出版 的 《 工业 区位 论》 中提 出 “ 产业区位理论 ” ,即决定T业区位的 因子包 括运输成本 、劳动力成 本和集聚成本。其中运输 成本对工业 布局的第一次 形成起关键 性作用 , 而产业转移实际上就是由运输成本 、劳动力成本以及集 聚成 本三个 因素 共 同作用促使企业的跨区域投 资和迁移 ,形成新的工 业布局的过程 。而 我 国的学者 陈建军 ( 2 0 0 2 ) ,认为产业区域转移 要具备两个 条件 :一是 经 济 发 展 达 到 一 定 阶 段 ,二 是 市 场 机 制 发 挥 作 用 。 王 先 庆 ( 1 9 9 8 ) ,认 为产 业转移不仅会使转移方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而且会使承接方 的产 业 结构得 到升级 ,是一种 “ 双赢 ”模式。 3 . 我省 承 接 珠 三 角 产 业 转移 路径 改革开放后 ,贵州省经济总量迅 速提升 ,国 民生产 总值 由 1 9 7 8年 的4 6 .6 2亿元上升到 2 0 1 2年的 6 8 0 2亿元 ,增长了 1 4 4 .7倍 ,年均增 长率为 1 2 % 。2 0 1 2年 ,第一产业 、第二 产业和第三 产业增加 值 占生 产 总值的 比重分别为 1 3 .1 % 、3 9 .0 %和4 7 .9 % ,三产结构依 旧保 持为 “ 三二一” 的布局 。按照库兹涅茨提出的 三次产 业演 变规律 ,贵州 省 自 2 0 0 6年起 已出现 l 丁业化高级阶段的特征 。然而 ,分析近年来 贵州省三产 结构可知 ,第二产业的资本密集度 、技术水 平以及对 G D P的贡献 率都 不算太高 ,第三产业的快 速发展并不完全是第二产业发展水 平较 高的产 物 ,因此 ,贵州省应通过抓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这 一契机 ,重点发展 第二产业 ,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进而提高整体经济水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