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吸引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探讨

引言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广西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虽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目前广西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2005年全区GDP为4075.8亿元,2006年全区GDP为4828.51亿元,在全国GDP排名中处在中下游位置。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落后,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落后。三大产业中第一、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似乎与配第-克拉克理论相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广西是旅游较发达,服务业还很落后;同时第二产业还不发达,所占比重不大,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26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32.8%,比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了十几个百分点。从第一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广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增长最直接且最有决定意义的方式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升级。广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处在华南、西南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促进经济的发展,应积极吸引和承接各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本文重点探讨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吸收和承接。

1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可能性

1.1 产业转移理论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于资源供给、市场需求或竞争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移动,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产业顺应竞争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使产业表现为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动机等差别,产业转移可分为扩张性产业转移和撤退性产业转移[1]。

那什么产业发生转移?产业为什么转移?回顾一些产业转移理论,将较好回答这些问题,对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有更深刻的理解。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2],该理论对区域间或国际间产业与产品的周期性发展进程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和产品转移做出了系统描述和理论总结。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包括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新产品阶段,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在成熟产品阶段,企业开始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阶段,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60年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它是一种提示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的理论。赤松要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发展到出口的过程进行考察后得出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应遵循“进口一国内生产一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其理论模型在图表上酷似飞行中的雁阵。然而该理论存在缺陷,该理论所倡导的产业分工结构实质上属于典型的垂直型分工,处于雁阵低梯级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将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调整产业结构,而不可能赶上发达国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通过对劳动密集塑产业区际转移现象的探讨后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这种成本的变化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可见,在阿瑟·刘易斯看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3]。该理论认为:产业输出国应该从该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很明显,小岛清十分强调产业转移的主体是比较劣势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劣势产业仍然存在的某种潜在优势。应该说,小岛清的观点反映了日本战后经历的“引进现代产业部门——创造了比较优势——失去比较优势——向外转移”的过程。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要按照比较成本及其变动依次进行,并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转移。

梯度转移理论[3],所谓梯度转移是指无论在世界或一国范围内,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社会历史基础等原因,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的梯度,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地区间是不断转移的。通过产业转移,低梯度地区可以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高梯度地区则可以为本地区发展其他新型产业提供更大空间,避免资源抢占和浪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上述的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和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可以认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动因进行了解释:如果一个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只能进行产业转移。

1.2 现实可能性

1.2.1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承接了以香港、台湾为主的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随着该地区人工费、土地使用费的上升,珠三角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使原来依靠外商投资,依靠低素质人力资源来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低成本的优势和比较利益也越来越少。珠三角必须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欠发达地区转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只有这样,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增强。加上普遍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等生产要素短缺、价格上涨、投资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也直接遏制了珠三角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资源约束与成本不断上升,不断促使珠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