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话语体系

合集下载

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

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话语体系是一个社会、文化、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交流、推动国家发展、加强国际传播和实现教育育人的重要使命。

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话语体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话语形式,人类将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使得后人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个健康、开放、多元的话语体系,能够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2. 社会交流话语体系是社会交流的必要工具。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话语体系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一个准确、流畅、富有表达力的话语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 国家发展话语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话语体系的支撑和推动。

一个科学、规范、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4.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

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话语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5. 教育育人话语体系是教育育人的重要工具。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话语体系则是教育活动中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重要工具。

一个富有启发性、引导性的话语体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一、本文概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一文旨在探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需求,实现创新与发展。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包括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快速化、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等,指出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内涵、目标、原则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观点和策略。

本文旨在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涵与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用以传递思想、观念、价值、道德等内容,以及受教育者接受、理解、反馈这些内容的语言符号系统。

它涵盖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风格以及话语效果等多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体现,其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再次,它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核心内容,还广泛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元素,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话语体系。

它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检验和完善,通过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和有效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话语体系建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介绍了中国话语体系的特点,讨论了全球化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分析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发展趋势,以及话语体系建构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深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化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现实情况,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话语体系、特点、影响、发展趋势、挑战、建构、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话语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话语体系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中国的话语体系不仅包括汉语言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这使得中国的话语体系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话语体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利和文化多样性的碰撞,这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与此全球化也带来了西方话语体系的影响,中国的话语体系在与西方话语体系的互动中逐渐演变和发展。

中国的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的话语体系不仅要与国际话语体系接轨,还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观。

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话语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国话语体系的繁荣和发展。

2. 正文2.1 全球化的背景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交流的加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

全球化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深受其影响。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其话语体系的创新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思想活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就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一、现状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有讲义解读、经典诵读、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这种话语体系传统而古板,缺乏新意和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教育水平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面临着创新的迫切需求。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应当向大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创新思路1. 强化互动交流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小组讨论、学生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话语的交流和共建,使学生在话语交流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要成为话语的参与者。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结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实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

3. 借助多媒体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构建一个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对于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并非易事,需要深入研究和多方合作。

本文将探讨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要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就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传播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媒体技术设施、人才队伍、政策支持等方面全面推进。

要加强媒体技术设施建设,提升国际传播的技术水平。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要加强对媒体技术设施的更新和改造,提高传播效率和质量。

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传播队伍。

只有有了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政策支持也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国际传播,保障其发展需求,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就需要不断创新传播理念和方式。

传播理念的创新促进了传播方式的转变,使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更加丰富多样。

要紧跟时代潮流,开拓创新,推动传媒形态的更新换代。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也是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的传播平台,开发新的传播工具,提升传播渠道,实现更加广泛高效的国际传播。

要注重传播理念的创新,注重质量,注重民生,增强传播的公益性,提升传播话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要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就需要加强国际传播的内外联动。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借助国内外资源,实现内外联动,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要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伙伴,发挥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建设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与此要注重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相结合,既传播本国文化,又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传播经验,实现国际传播的双向互动。

只有加强国际传播的内外联动,才能够构建更加开放、融合、共享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难 改变他们 的认 知模 式和 思维 习惯 。我们要 了解学 雾里 、文字游戏 ,生怕别人不明 白,其实 自己也是


头雾 水。邓小平 的话 ,言简意骇、简洁 明了。比
如他提 出 ,解决世界矛盾要走和平与发展 的道路 ; 解决中 国矛盾 ,发展是道理 ;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 了二十六个字 。古文观止收文两百余 篇 ,都是精短 文章。道德经仅五千言 ,却成为千 古传诵 的学术经
中提 出过 四 点主 张 :一 要 有 话说 ,方 才 说 话 ;二 有 什 么 话 ,说什 么话 ,话 怎 么 说 ,就 怎 么说 ;三 要 说 我 自己 的话 ,别说 别 人 的话 ;四 是什 么 时代 的人 , 说 什 么 时 代 的 话 。 说 自 己 的话 ,说 时 代 的 话 , 说
0 1 3 年8 月 期 第4 期2 总第 二十一
高 校 辅 导 员
创新 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 系
◇田建 国木

要 :创新话语体 系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魅 力的有效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 育话语体 系,
要说短话 、说 明白话 、说管用的话 、说 带问题意识 的话 、说有 事实的话 、说有故事的话 ,以此增
典。 说 明 白话 。大 学 问 家 、 大 理 论 家 说 的 话 都 是
通俗 易懂、深入浅 出。深入而不深奥 ,浅 出而不浅
解释力、影响力。
说短 话 。用 最短 的 时 间、最 短 的话 ,把 要说 的道理表达明 白,这是真功夫 。俗 话说 : “ 台上一
薄 ,生动而不生硬 。我们思想政治教 育容易 出现 的 问题 是 ,把 本来并 不难 懂 的问题 ,经 过理论 “ 提
界搞乱 的说法 ,底气十足 ,体现 出一个领导人 的真

话语体系研究的创新之作

话语体系研究的创新之作

话语体系研究的创新之作作者:陈金龙来源:《邓小平研究》2021年第05期话语体系是近年来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亦有研究者从各自的相关学科论及话语体系问题,但从哲学上对话语体系作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还很少见到。

近读吴汉全教授202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话语体系初论》,深感此书是近年来专门研究话语体系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之作,为推进话语体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文本解读上的创新话语体系皆以文本为载体,没有离开文本的话语体系,这是学术界在话语体系研究中业已形成的基本共识。

吴汉全在《话语体系初论》中强调话语体系的研究要凸显文本的基础地位,要求立足文本并在文本视域之中开展研究工作,形成全新的著述架构和叙述系统,藉以创建独特的话语体系。

故而,该著不仅以文本的创新性解读为研究工作的前提,而且利用在解读中所形成的广义文本论来架构著述体系。

何谓文本呢?学术界通常认为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由具有完整、系统及含义明晰的一个或多个句子组合而成。

故而,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

西方诠释学常用文本这个范畴来表达其意义,但大致是一种狭义的层面。

吴汉全对文本的理解有独特性,在承认文本具有狭义的前提下,更主张从广义上来界定文本,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一部著作可以是一个文本,一门学问或一个学科,只要是具有内在的体系性和外在的相对独立性,整体上亦可以视为一个文本”。

由此,著者提出在研究文本与话语体系的关系上要有新视角:一是要认识文本是如何产生的;二是要进行文本内容的相关分析;三是需要考察文本最终所呈现的逻辑谱系面貌。

著者主张在广义上理解和认识文本,其所说的文本乃是体现主客关系统一的文本,亦即文本中内蕴着研究者的主体性诠释活动,体现了研究者独特的诠释体系;这种文本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包括结构系统、话语体系、价值体系及传承体系等方面;这种文本还是有着逻辑谱系和基本维度的文本,这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话语体系时既要研究话语体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及理论逻辑,也要研究话语体系的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民族维度、世界维度和实践维度,并尽可能地将这种研究与结构体系和传承体系的三大逻辑展开和五大维度呈现相比较,从而进一步把握话语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体系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坚持发展第一、民生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5.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7.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8.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9.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合作。

10.坚持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

11.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1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决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

1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15.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1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17.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18.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9.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2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2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民生改善。

25.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6.坚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7.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城镇化。

28.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29.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0.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1.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国际传播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既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需要,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选择以下路径: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基础。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播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和媒介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内涵、构建原则和实施路径,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制度建设。

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需要有严密的制度保障。

我们可以加强国际传播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制定相关的准则和规范,推动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增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国际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传媒人才,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力。

第四,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网络建设。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工具,开展全球化的传播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数据媒体中心,建设对外传播的网络传播平台,实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全方位和多渠道覆盖。

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跨学科研究。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需要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努力。

我们可以加强学术界、政府和媒体界的合作,组织相关研究项目和论坛活动,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全球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制度建设、软实力提升、网络建设和跨学科研究,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目标,为中国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2023-11-06•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概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思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方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挑战与对目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案例分析录01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概述•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指在特定领域、针对特定群体,运用恰当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手段进行思想传达和价值引领的完整系统。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和优化。

定义与特点定义与特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特点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受众的思想实际,运用新颖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手段进行思想传达和价值引领。

1. 时代性强调对受众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通过话语表达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2. 导向性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及时反馈受众的需求和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思想传达和价值引领。

3. 互动性社会共识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传播,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思想引领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对受众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通过话语体系的传承和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

例如,如何适应新时代受众的需求和口味,如何运用新颖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手段进行思想传达和价值引领,如何提高与受众的互动性和反馈等。

机遇新时代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可以利用新的媒介和技术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和平台,可以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反馈进一步了解受众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思想传达和价值引领等。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思考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思考

党的建设202f.05 •思想理论教育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思考王广义高哲(吉林大学马免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新时代推动中共党史学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担负的使命。

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决定了学科体系的边界、话语体系的规范。

新时代中共党史学要建成具有独特范式、边界意 识、价值追求的学术系统,拓宽学科体系、深化学术体系、创新话语体系势在必行。

在唯物 史观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推进中共党史学学科体 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协同发展,方能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共党史学体 系,开创新时代中共党史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21)05-0075-06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 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全党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 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 然要求。

111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孕育 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的智慧与力量。

新 时代学好党史,亟待构建中国特色党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 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 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 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 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21持续加强中共党史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建设,有效解决中共 党史学科体系边界意识不清、学术体系主体意识 薄弱、话语体系针对意识不强等问题,方能牢记 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解时代之惑、发中国之声。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摘要:一、引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背景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特点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成果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特点1.创新性: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2.本土化: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3.时代性:紧跟时代发展,回应时代关切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1.加强理论创新,提升研究水平2.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交叉学科平台3.培育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学术共同发展五、结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正文: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学术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背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走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一理念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以及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自觉探索。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特点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2.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3.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成果,推动我国学术与世界接轨,提高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特点1.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注重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为我国学术发展注入新活力。

2.本土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立足于中国实践,关注解决中国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话语体系,因为它既
受到现代化理念的影响,又融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思想方式。

这个话语
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关注国家
的经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强调人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这种话语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国家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而非个人或个别群体
利益。

2.借鉴西方现代化理念:为了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国借鉴了许多西方
的现代化理念,包括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工业化、资本主义等。

这些理
念融合到中国的文化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代化理念体系。

3.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在追求现代
化的同时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例如,中国将儒家文化的思想
融入到现代治理中,强调了家庭、社区、自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传统价
值观。

4.注重崇尚民族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同时也注重崇尚民族
精神,强调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有精神,如勤劳、团结、自立、
自强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既继承了西方现代化理念,又吸收了
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精华。

这种话语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
展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认知和理解,是独具特色和价值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与特点三、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立足中国实践,总结经验3.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1.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倡导全球合作,传播中国声音3.创新话语表达,提高国际影响力五、结论正文:【引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其主要特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倡导和平发展等。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学术体系。

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立足中国实践,总结经验,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多学科协同创新的学术体系。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首先,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其次,倡导全球合作,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最后,创新话语表达,提高国际影响力,使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所认同和接受。

【结论】总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实践,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倡导全球合作,创新话语表达。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概述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社会知识的三大主要体系,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却经常被我们忽视,一般也不容易理解。

学科体系由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系统组织结构组成,学术体系以理论、方法、技术、实践为基础,利用研究、创新、思维等活动综合组织结构,话语体系反映社会认知水平,以言语、文字、文化为基础,形成既反映过去又展望未来的符号系统。

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是由多个学科或领域的有机联系组织而成的系统结构,它由若干学科之间联系及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而形成。

学科体系一般由不同层次(如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学科构成,并由狭义学科和较广泛学科的交叉组成。

它会为学者提供一个框架来理解更广泛的知识,使其能够从一个学科跨越到另一个学科。

学科体系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学术体系
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研究、创新、思考、使用等活动组成的系统,以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为基础,利用研究、创新、思维等活动综合组织结构。

学术体系不仅提供理解和沟通的基础,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知识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学术体系是一个自我学习、理解和沟通的体系,它可以帮助学者不断探索和深入思考,为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由言语、文字、文化等不同的符号表达系统(事物及其间的关系)构成的体系,是构成社会认知的基本工具。

它不仅反映了过去的语言现实,而且还体现了未来的思维方式。

话语体系不仅可以用来传达知识,而且还可以用来传播文化、价值观、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等,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生活提供参考和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历史文化传统的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首先需要考虑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话语体系的影响。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时,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以保持中国特色和独特性。

2. 科学技术的引入与创新:现代化的推进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应该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例如,在信息技术方面,中国可以借鉴互联网的发展经验,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3. 社会变革与制度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还需要考虑社会变革和制度建设的因素。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制度建设密不可分。

因此,在建构话语体系时,需要关注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

4. 文化创新与交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还需要注重文化创新和交流。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在建构话语体系时,应该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吸收国际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社会变革与制度建设、文化创新与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发展。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第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的现状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德育和思想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其话语体系的建构和运用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传统教育观念依然存在。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和活力,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

2. 话语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话语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缺乏与时代接轨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代接轨,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表达方式也单一,缺乏新意。

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进行创新和完善。

立德树人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职责。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通过话语体系创新,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创造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创新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3.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而创新话语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路径选择
加强政策引导是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选择。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通过引导和支持,推动媒体机构和传媒人员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政策引导
可以包括资金支持、优惠政策、法律保障等方面,以鼓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参与国际传播。

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国际传播研究机构,加强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从而
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提高传播技术能力是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关键路径选择。

在数字化时代,
传播技术的发展对国际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应积极推进传媒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传播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这包括加强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传媒人员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国际
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以更加多样化和创新的形式传播中国声音。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

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提高传播技术能力和强化文化自信。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
声音,展示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 在实际工作中尤其要抓住灵魂、抓住纲,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这 个重大实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个重要属性,牢牢把 握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这个重大国情,牢牢把握中国是一个走向 复兴的开放大国这个重大趋势,着力构建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立场、中 国立场、人类立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 体系、话语体系。
二、当前我国话语体系建设面临 的挑战
5、西方话语霸权的挑战:长期 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 技优势,垄断了国际话语权
6、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偏见: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背景 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
7、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提升: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的舆论引导 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
8、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9、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提高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 天
参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维护 宪法尊严、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3、话语体系建设与传播中国理念:话语体系建设是传播中国理念的重要途径。 只有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政治主张、发展 道路、价值观念等重要信息,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4、话语体系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话语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 力。只有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在对外交往中更好地展示中国的文化底蕴 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话语体系作者:刘慧来源:《理论导刊》2014年第12期摘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展开多维度的思考。

话语体系的建构事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进程的发展。

在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理论对现实的有力阐释是基础,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统一是关键,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的融合是新方向。

三者共存共生方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传播;维度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2-0066-03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义剩余价值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3BKS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慧(1984-),女,山西吕梁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党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逻辑。

本文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提出若干对策。

一、理论对现实的有力阐释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恩格斯告诫在美国帮助搞工人运动的德国工人时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会越深入他们的心坎。

”[1]受众的主观感受是决定其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直接取决于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而态度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话语困境是改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首要问题。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存在以下两方面突出问题:第一,实际传播话语与受众思维内容的契合度存在差距。

对大多数受众而言,“马克思主义”意味着“高大上”,日常的生活所亟需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现有的传播内容是存在偏差的。

或者说,当前我们所要传播的是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而部分受众固有思维体系中仍将其视为革命理论。

受众试图以现有的生活状态作为衡量理论优越与否的标准。

由于理论基础的匮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片段式的理解,用现实之“矢”射理论“未来”之“的”,从而导致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下降,销蚀了理论的魅力,从而延缓了理论人际传播的速度。

这一延缓必然导致对理论的反馈率降低、传播话语体系基础的弱化;第二,理论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协调性较差。

“马克思主义是富有创造性的,……那种躺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离开了创造性,就不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进程。

这不仅包含方式方法的创新,更蕴含内容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讨论更多是处于“平行线状态”。

内容的创新更倾向于传播者,形式的创新却过度以受众为中心。

因此,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大众化传播几乎都是换汤不换药,不能对症下药。

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群众根基,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的动力来自民众,依靠民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了民众。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内容的创新方面必须契合民众的需求,反映民众的要求。

新兴媒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群体传播”的时代。

群体传播“是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

传播的自发性、平等性、交互性,尤其是信源不确定性及由此引发的集合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主要特征。

群体传播之所以活跃,正因为其传播主体的群体性——不被约束、自发、平等、匿名,而它的弱点,也恰恰在于它的传播主体是没有中心、没有管理主体的群体,群体的盲从性、群体的感染性可被利用”。

[3]大众传播是中心化的单向传播,群体传播是去中心化的传播。

去中心化销蚀了对权力中心的迷恋、消除了阶级差异的不规则信息传递,推动大众平等参与传播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中,始终会遭遇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矛盾,二者交叉点在于对时政问题的处理。

对时政热点的关切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升传播效果的切入点。

但是时政传播要求受众对其作出顺从式解读,而群体传播中受众对其的解读往往是协商性或者对抗性的。

群体传播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碎片化、无序性特点,在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解读中充满情绪化和非理性。

群体传播会表明其批判精神和对其权利的主张,会选择颠覆某个权威对象。

因此,传播方式与传播信息的相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来缩小惯有的大众传播与新兴群体传播之间的差距,最大程度地降低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对权威传播的销蚀。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传播语言的转变。

准确翻译是科学传播的基础。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缺乏专业的翻译人员,致使理论本身与国际的衔接出现差距。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中设置具有相关背景的专业翻译人员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极为有效的方法;第二,传播信息的生活化。

当前群体传播对权威传播的销蚀来源于群体(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质疑,质疑源自于对信息不切实际的表述。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亟需解决传播信息与受众生活有效衔接的问题。

当然,传播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庸俗化,而是更加接地气,增强理论本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宣传,另一方面也要运用新兴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生活化研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从历史出发研究其现实意义,还是从现实问题和观点出发反观其思想体系?以往和现在的研究中,从现实观点和立场出发,到马克思文本中寻找论据支持者居多,这无疑使历史文本变为论证现实观点的工具。

严肃科学的马克思研究需要把其文本以及相关文献作为最重要的依托和客观对象,以避免把马克思文本中没有的东西加在马克思身上的做法,避免根据文本中的片语只言演绎马克思的做法,避免离开马克思思想精髓孤立地突出某些观点的做法。

”[4]对理论的信仰源于对理论的掌握。

“当着我们刚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之间,互相矛盾着。

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的马克思主义。

”[5]仅以点断面式的理解显然并不适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要求。

因此,一方面需要注重领导干部的理论修养。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以此达到理论传播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针对青年受众群体,“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二、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统一是关键真正让受众掌握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官方还是学界?若是官方,那么如何扭转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学界范”的固有认知;若是学界,民众对这种理论的需求是否便是现已存在的供给?失学界,官方便丧失理论支撑;失官方,学界便失去实践的最终意义。

长久以来,导致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分离的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解。

从“国家主导”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往往导致社会对政府、民众对权力的依附关系。

在此语境下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必然引出权力至上的观点。

导致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在某种程度上的分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不佳的部分原因在于传播者职责与定位的错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仍然是理论者,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单纯的学术研究,而不注意这种平衡的处理,致使倾向民众的宣传缺乏充足的学理支撑,缺乏说服力。

学理基础深厚的学院派研究最终不免沦为玄而又玄的“经院派”。

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传播内容过于学术化,理论没有实现与受众日常生活的完美对接,使其依然停留在书斋式的话语逻辑层面。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政治宣传中,话语本身受众易于理解,但是长期以来传播中的灌输手段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受众的日常实际,加之政治文件式术语本身就使部分受众“逃之夭夭”,致使政治宣传常常事倍功半。

习近平同志指出,“准确把握所处时代的根本问题和发展趋势,用融通中外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对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解释力、支撑力和引导力,已成为中国理论界学术界亟需研究和应对的紧要问题。

”[6]因此,我们亟需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学术话语的境遇,找准理论本身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位置,以此防止我国和平发展中的理论缺席和学术话语主体性失落。

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实践为基础,凝聚新的中国话语,准确传播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才能提升理论对现实的指导力。

伸而论之,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由学术性的理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生活的大众语言转换。

打造中国的学术话语,这一学术话语是我国融入世界的通行证,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力。

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统一的介质在于当下中国的发展实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要凸显“特色”。

“特色”的要害在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或学说都应该有学术思想来源、现实观照和未来期待。

”[7]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这种偏差包括对理论所能实现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本身应对的策略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调和。

简单而言,主要是指大多数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思想来源并不十分明确,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一种“药剂”作用的理解。

而企图通过“药剂”的“疗效”作为自身认同与否的主要标准。

而在衡量“药剂”作用之时,又过分期待未来,致使对其现实观照的把握并不十分恰当。

值得注意的是,“药剂”的用量直接取决于对“现实观照”的把握,针对现实的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是提高整个效果的有力途径。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真正的落脚点应是现实观照。

三、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的融合是新方向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必须使它为广大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走出去”。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就包括积极开展思想理论领域的对外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