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的关键一刻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上的关键一刻钟
【摘要】数学课上的关键一刻钟从以下3点论述:数学课教学的结构;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的转移。
【关键词】关键;一刻钟;兴趣;注意力;转移
俗语话:“有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都知道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质量,而教师的工作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前十五分钟。
一、数学课教学的结构
从数学教学课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三种,传授新知识,练习课及复习课。
课堂传授新知识的数学课的结构大概为复习已有的知识,认识新知识,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等环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认识新知识。
复习已有知识为引出新知识铺平道路,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系统学科,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
而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和启发下尽可能让学生对本节要学习的主要
知识有一个清晰的,鲜明的认知,即认知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它的定义,弄清定理的条件、结论及证明方法,总结出解题的规律等。
如果做到了这些,学生就很容易地把课堂的练习做完,达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同时对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就不难解决。
反之,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的话。
那么学生在做课堂练习时,错误就会充分显示出来,学生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课后的作业。
下面我
们通过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说明上述的观点。
在这一节课中,复习提问一般有两个问题: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求根公式。
②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启发得出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的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
围绕着以上的结论去解决例题1:已知方程5x+kx-6=0的一根为2,求它的另一个根为k的值就很容易了。
如果对以上的概念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那么解例1题就无从下手,同样道理,如果没有提问中的求根公式,那么要引入根与系数的关系也就没有依据。
因此可以说:一堂传授新知识的数学提问与教师的讲解是多么的重要,而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大概需要十五分钟,因而我们称之为关键的一刻钟。
二、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培养
在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从学生的心理年龄来分析,他们处于好动阶段,注意力集中大概能维持十五分钟左右,我们知道数学这一门学科不是每一节新课都是有兴趣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从心理学上讲,有意注意又叫做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有些数学课缺乏新异和兴趣,不引起注意,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又必须学习,这就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学生为了获得知识,他
们的有意注意也就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首先,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人对于所从事的活动目的,任务愈明确,理解愈深刻,完成任务得到愿望和决心就越大,意志越坚,同时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我们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开始都是把这节课的目的,要求交待清楚,使学生能够明确理解目前的任务。
这样使学生产生有意注意。
有句话说得好:“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听过这样的一个教师,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
上课开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
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
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
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
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
得最多。
”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
”“他真呆!”等等。
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
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三、学生的注意力的转移
我们知道,课堂的教学时连续的,有些课的兴趣大,有些兴趣小。
上完兴趣大的课,接着上兴趣小的课。
学生的情绪老是安定不下来。
例如上体育课后接着上数学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那么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课上呢?那就需要我们广大数学
老师灵活应用上课的导入部分。
例如,我刚上到《初步统计》这一章节时,学生刚上完图画课,情绪思维不能转到数学课上。
我脑子转了一下,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昨天我买了一张体育彩票,今天有可能中大奖,想请教同学们我能有几分把握”。
学生听到我这么说都觉得很好奇。
我接着说:“等我们学完了这一章:统计初步
就知道答案了”。
通过这两,三分钟的一问一答,我们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数学课上了。
从上述三个方面看,无论是从教学的结构,学生的注意力的培养,还是注意力的转移等。
这些都需要在教学的十五分钟左右交待和传授完毕,因此课堂前十五分钟是数学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学》
[2]《中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