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财政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1.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

(P127邓)2.财政: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

财政在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两个基本属性。

(P16邓)3.瓦格纳法则:由于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从而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于瓦格纳将财政支出的增长与国家活动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人将“瓦格纳法则”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P72邓)4.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的收入。

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P132邓)5.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

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P48陈共)6.税率:是指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在税基一定的前提下,税收负担的大小和政府课税的程度就体现在税率上。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因此,税率被看做税制的中心环节。

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还有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分。

在实际运用中,按照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税率可以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类。

(邓P137)7.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2.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3.混合经济: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的有机混合体。

4.市场失效:虽然满足充分竞争这一条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仍存在若干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正常发挥作用的现象。

5.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除非以他人处境的变差为代价,当一个社会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则此时社会资源配置处于最佳效率状态中。

帕累托改善: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一个社会能够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使某个人的处境变好的同时,却不导致任何他人的处境变差,则此时的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就提高了。

6.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服务。

7.外溢性:人们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成本影响。

8.财政职能:政府应当履行的经济职责和任务。

9.囚徒困境: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两个独立行动的当事人,是如何注定不会相互合作,并将给双方带来极大损失的负和博弈。

10.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1.经纪人假设:现实中的人是利己地、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

12.多数同意规则: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13.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

14.寻租:在政府管制行为下人为产生的租金的追求。

15.政府失效:政府行为或财政决策过程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在公平和稳定职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16.购买性支出:政府为了执行各种政府职能,用于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

17.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增长了。

财政与金融名词解释

财政与金融名词解释

财政与金融名词解释1、财政: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活动。

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又称公共物品,是指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劳务。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消极或影响的影响,却没有为之承担费用或获得报酬的情形,又称外溢性、外部性。

4、自然垄断:如果某个行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那么独家经营的效益远胜于多家竞争,这样一来必然形成垄断,这种垄断就是自然垄断。

5、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6、帕累托最优:对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已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的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7、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强调分配规则的公平,它要求经济主体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下,遵循相同的竞争规则,根据在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比例。

8、经济公平:社会公平强调分配结果的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至于什么是社会认可的收入差距,则取决于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或道德伦理观念。

9、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10、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等于零,也就是说,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享用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11、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使资源可以合理地配置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1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通过税收、转移支出等手段对参与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

13、稳定经济职能: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指的是政府必须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以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和任务。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利益3.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4.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一些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5.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7.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及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10.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

11.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12.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3.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

14.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15.公共选择:指人民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6.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支出。

17.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

18.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1免费搭车行为: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和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2投票规则:有两类:一致同意规则以及多数票规则。

前者指一项政策和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同意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后者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成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3寻租行为: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额利润的行为4政府失灵: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5 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进日常政务活动所需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体现为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6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体现为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7政府采购制度: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8成本-收益分析法: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9最低费用选择法: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10公共定价法包括两方面: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

前者指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后者指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价格11 就业创造标准: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12财政投融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的投资于公共性的领域13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14社会保障:政府通过专款专用税筹措资金,向老年人、无工作能力的人、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病人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计划15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16价内税与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为价内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的附加为价外税17 税收中性: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18 税负转嫁: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19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的函数关系的曲线,由美国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20 税制类型: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种税的税制21 税制结构与税制模式:税制结构――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税制模式――一国的税制结构中以哪种税为主体税种22分类所得税: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23综合所得税: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税所得综合征收24 税制改革: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26 国债发行市场:国债发行场所,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

财政与金融学 名词解释

财政与金融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财政:财政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

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是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称之为公共产品。

3.财政职能:指财政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4.税收转嫁: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购买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给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5.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利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权益分配关系。

6.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同时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7.税收饶让:是指一国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除的那一部分所得税,视同纳税,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征补。

8.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指维护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的经费的总称。

9.政府采购:是将财政支出管理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机结合,利用商业管理方法来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手段。

10.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1.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所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12.偿债率:指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表明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份额,可直接反应一国政府的债务清偿能力。

13.复式预算: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14.零基预算:指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只以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往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

15.政府决算: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效果的总结。

16.商业信用: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17.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信用。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财政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形态,即政府财政将按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来确定其职能和开支。

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安全、秩序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国家分配论:财政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借助于政府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资源来最好地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的学问。

经济人:即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官员追求选票最大化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依靠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即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不利或有利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因此提供补偿或取得报酬,这种现象就是外部性。

前者一般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后者一般称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正效应。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非排他性的产品。

财政职能:所谓财政职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本身固有的功能。

它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而非财政概念决定的;经济条件不同,财政职能也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

政府通过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所谓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整,通过收入转移或税收政策改变市场初次分配的结果,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所认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态。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国债:又称为公债,是政府根据信用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以及他国政府借款。

2.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不幸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所提供基本生活的保障制度。

3.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4.税收收入效应:由于征税使得纳税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的反应。

5.财政: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分配。

6.财政政策: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7.国家预算:是国家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家筹集和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是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8.财政补贴:是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9.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强制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10.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制度。

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11.税率: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12.转移性支出:政府把从市场体系中获得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的活动。

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公共产品: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14.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

表明高税率不一定就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又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获取同样的税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财政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财政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11. 财政幻觉
指的是现有财政税收制度使纳税人在做出财政选择时产生幻觉,或使他们认为所要缴纳的税收低于他们的负担,或使公共产品的受益者认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
9. 中间投票人定理
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则简单多数投票规则会反映中间投票人的偏好。如果投票人的选择是单维的,并且所有投票人都具有单峰偏好,按照简单多数规则必定能得到一个惟一的结果,该结果恰恰是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10. 财政补贴
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名词解释
1. 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其本质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2. 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也称外部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所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或者更广泛地说,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
7. 购买性支出
指的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的共同特点是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政府一手付出货币,一手得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购买性支出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两大类别。
8. 公共产品
指的是那些不能由私营部门通过私人市场提供的产品,就是与私人产品相比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3. 一致同意规则
是指一项集体行动计划,必须得到所有参与者的认可,即同意或者不反对(放弃)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的一种决策规则。
4. 互赞成票
某一投票者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同时,也赞成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稍有损害而对另一投票者至关重要的议案,以换取该投票者对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支持。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这种投票交易过程被称为“互投赞成票”。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 财政学(Public finance):研究政府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
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公共利益
和经济效率。

2.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
济活动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

它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控制通胀、调整收入分配等。

3. 税收(Taxation):政府从个人、企业等组织收取的强制性付款,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4. 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政府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
行的资源支出,包括社会福利、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国防等领域。

5.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
的情况,需要通过借贷或其他方式来弥补,导致财政状况不稳定。

6. 财政稳定(Fiscal stability):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收入和
支出能够保持平衡,避免财政赤字或财政盈余过大,以确保经济的
稳定发展。

7. 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指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最佳的资源配置和产出。

8. 税基(Tax base):指税收征收的对象,如个人收入、企业利润、消费商品等,对于税收的确定和征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9.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和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可用性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公共道路等。

10. 纳税者弹性(Taxpayer elasticity):指纳税人对税收变化的敏感程度,即纳税人对税收压力的变化作出的回应。

财政的名词解释大全

财政的名词解释大全

财政的名词解释大全一、财政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组织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和调控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一种行为体系。

它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征收税收、发行国债等手段,调配和利用国家财产,以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利益保障的活动。

二、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征税、收取利息、罚款等方式所获得的资金或物品。

它是财政支出的来源之一,被用于满足国家运行、发展和公共利益保障的需要。

三、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利益和民生需求,运用财政收入和借款等资金进行的开支。

财政支出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推动国家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四、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情况,编制出的具体数额和用途的计划。

财政预算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设立预算目标、控制支出和调控经济的手段,实现国家财政平衡和经济稳定。

五、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的出现可能是因为财政收入不足、支出过度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财政缺口。

财政赤字的存在对国家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六、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财政平衡的实现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财政平衡需要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管理措施,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关系。

七、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运用财政手段,通过调控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以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八、税收税收是国家或政府依法从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收取的一种强制性支付,以满足公共财政支出需要的经济手段。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国家财政调控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九、国债国债是指国家为了筹集财政资金,向投资者发行的一种债券。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和第二章1.外部效应: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2.公共物品:由国家或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3.资源配置:广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4.财政: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5.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第三章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3.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4.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5.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6.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7.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第四章第五章1.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五福所形成的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2.财政投资性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基础设施: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注:以下答案均来自《财政学》学习指导书1.财政:(1)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与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P1)2.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P2)3.影子价格:即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应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P16)4.BOT方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

是指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授予私营公司,由私营公司成立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

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特许期限内利用项目收益偿还投资及运营支出,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P28/55)5.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

(P34)6.梯度渐进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如战争、经济大危机或严重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

在正常年份人们可容忍税收水平比较稳定,公共支出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即使税率不变,税收收入也会自动增加,相应的公共支出水平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公共支出大幅度地上升。

当社会“剧变”时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就会下降,但政府会设法维持可容忍税收水平,结果公共支出水平虽有下降,但不会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调节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经济活动。

2、帕累托最优:又称经济上的效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的个人偏好、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损。

3、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已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和满意的收入分配的各种情况。

4、政府失灵: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的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的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资本的最优配置.5、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依据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有意识的采取特定的财政手段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缺口。

6、公共品:是具有公共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7、非排他性: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他的同等消费。

8:、非竞争性:是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9、俱乐部产品:是指一种混合类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做到排他性.10、外部性: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外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用公式表示为:Ua=Ua(X1,X2,X3,。

..,Xn,Y1)即活动主体a的活动不仅受其自身活动的影响,还受来自于类似Y1这类活动的影响。

11、矫正性税收:是实现外部性矫正的重要手段,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又被称为“庇古税”12、政治均衡: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投票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品的供给及其成本分摊达成的一致协议。

13、投票悖论:是指在多数票规则下的多个备选议案是不可能达成均衡的,而是出现投票结果循环 .14、单峰偏好:指一个人在一组按照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议案中对其中一个议案的偏好程度较高,对其他议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这个议案的偏好程度,即离开这个议案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其偏好程度是递减的。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1、财政:就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调节政府得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得经济活动。

2、帕累托最优:又称经济上得效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就是指在既定得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与要素投入量下,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其她人不受损.3、市场失灵:就是指在市场已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得作用下,仍不能带来经济效率与满意得收入分配得各种情况。

4、政府失灵:就是指由于存在政府内在得缺陷而导致政府干预得低效或无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与资本得最优配置.5、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就是指国家依据宏观经济得波动特征,有意识得采取特定得财政手段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缺口。

6、公共品:就是具有公共消费性质得产品或服务、具有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7、非排她性: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她得同等消费。

8:、非竞争性:就是指一旦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得消费不会减少其她任何消费者得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得边际成本为零。

9、俱乐部产品:就是指一种混合类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轻易做到排她性.10、外部性:只要某一个人得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得生产函数)所包含得变量就是在另外一个人(或厂商)得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用公式表示为:Ua=Ua(X1,X2,X3,、、、,Xn,Y1)即活动主体a得活动不仅受其自身活动得影响,还受来自于类似Y1这类活动得影响。

11、矫正性税收:就是实现外部性矫正得重要手段,核心内容在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得差额,又被称为“庇古税”12、政治均衡:就是指人们在一定得投票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品得供给及其成本分摊达成得一致协议。

13、投票悖论:就是指在多数票规则下得多个备选议案就是不可能达成均衡得,而就是出现投票结果循环 .14、单峰偏好:指一个人在一组按照某种标准排列得备选议案中对其中一个议案得偏好程度较高,对其她议案得偏好程度,都低于这个议案得偏好程度,即离开这个议案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其偏好程度就是递减得。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2、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3、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从事等价交换的经济活动,并运用这些商品或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4、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它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5、科教文卫支出: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

应归入非生产性范畴。

6、基础建设: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他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7、 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模式): 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机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政府收费:主要是使用费,按世界银行有关文件的说法,使用费是指“为交换公共部门搜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支付”。

此外,政府收费还有少量的其他收费。

10、前转:又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11、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12、“拉弗曲线”: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13、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14、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承担的债务,不依附于任何事件,是可以根据某些特定的因素来预测和控制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会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答案

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答案

第一章总论财政: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

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社会产品的总和。

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物品;或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

(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外部性:指个人或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享有其决策成效。

(市场参与者以市场机制以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

)问答题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其是如何产生的?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产生条件:1.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2.国家的产生2试述不同历史阶段财政的特点(考虑范围:财政管理水平高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分配形式)奴隶制国家财政:①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的收支没有严格的界限;②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占有奴隶劳动所得、贡物收入等;③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宗教和祭祀等方面支出;④财政分配形式基本上是实物和劳役封建制国家①国王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但仍然混杂不清。

②财政收入主要有:官产收入、诸候贡赋、专卖收入和特权收入。

③财政支出主要有:战争支出、行政支出、皇室享乐支出及封建文化、宗教等支出。

④封建社会末期财政分配逐步采取货币形式;⑤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国家预算、公债等财政范畴。

奴隶制国家财政和封建制国家财政为自然经济社会财政资本主义国家:①收入:税收、公债和通货膨胀等;②支出:满足国防支出、行政支出、社会支出及基础设施支出等公共需要的支出;③财政分配形式:完全货币化自由资本主义阶段:①节俭的财政(收支尽量少);②非生产性财政(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支出);③主张财政收支平衡。

垄断资本主义:①财政成为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显著增加;②财政支出不限于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有所加强;③主张发行公债和实行赤字政策。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1、财政的概念:“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概念: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暴力革命论)“公共需要论”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政府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的经济行为。

(契约论)A 公共性与阶级性:(阶级性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公共性)公共性①国家公共权力机关②满足公共需要 B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C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2、资源配置:广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生产要素的配置,其核心为效率问题,而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结构问题。

3、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为①纯公共物品:既具有非竞争性也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任何人均可以进行消费的物品)②准公共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只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指多一个人消费并不会增加成本)注:非排他性,一些人享有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取的利益。

非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断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消费或者说公众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

4、财政支出:①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②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①购买性支出体现市场性再分配,政府支出形成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转移性支出体现非市场性再分配,没有将换发生②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对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就业间接影响,但直接影响分配。

③购买性支出的安排,对政府的安排会产生较强的硬约束,转移性支出是一种软约束。

(有与没有,补贴现率变化都不确定。

5、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行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也称“政策性金融”。

6、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的行为和制度。

财政的定义名词解释

财政的定义名词解释

财政的定义名词解释财政,作为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管理与调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财政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解释,并探讨其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关系,以及财政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作用。

一、财政的定义与起源财政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pragmat éia",意味着国家的财务事务。

在古代,财政主要是指帝国或国家的金融管理和资源调配。

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的含义逐渐扩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现代国家和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财政的重要性财政在现代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具体而言,财政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调节和资源分配:财政通过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将资源从社会中收集起来进行分配,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2. 经济运行调控:财政通过调节财政政策,如控制通胀、促进就业、调节经济周期等方式,对国家经济进行运行调控。

3. 社会公共服务保障:财政的收入用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为公民提供基本保障和福利。

4. 国家安全和国防:财政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5. 促进社会发展:财政通过投资和支出,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三、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财政和经济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

财政作为国家经济管理和调节的手段之一,对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经济的增长会推动财政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收入和消费增加,从而提高了税收收入。

2. 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周期的波动,稳定经济的增长。

3. 投资和经济发展:财政的投资支出对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政府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技研究等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4. 货币政策与财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协调,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名词解释根据浙江省财政厅网站相关内容整理,供参考。

1、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2014年底,国务院发文部署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

税收等优惠政策是指地方和部门对特定企业及其投资者(管理者)等,在税收、非税等收入和财政支出等方面实施的优惠政策。

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就是要通过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统一,减少政府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切实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规范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统一税收政策制定权限。

坚持税收法定原则,除依据专门税收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外,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未经国务院批准,各部门起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发展规划和区域政策都不得规定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2)规范非税等收入管理。

严格执行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管理制度。

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严禁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权以及矿产等国有资源;严禁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减免或缓征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缴费,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允许企业低于统一规定费率缴费。

(3)严格财政支出管理。

未经国务院批准,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对企业规定财政优惠政策。

对违法违规制定与企业及其投资者(或管理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代缴或给予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坚决予以取消。

其他优惠政策,如代企业承担社会保险缴费等经营成本、给予电价水价优惠、通过财政奖励或补贴等形式吸引其他地区企业落户本地或在本地缴纳税费,对部分区域实施的地方级财政收入全留或增量返还等,要逐步加以规范。

2、PPP模式:全称为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为建设基础设施及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和制度安排。

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3、“三公”经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及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因公出国(境)费,指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指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用车指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包括领导干部专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

公务接待费,指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4、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及政府履职中所需的辅助性服务,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

5、竞争性分配改革:为进一步强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深化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考虑到按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资金有其特殊性,2013年起,实施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

改革措施有:一是适合项目管理的产业发展类和公共事业类两类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时引入竞争机制。

产业发展类财政专项资金,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分配,集中财力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企业的发展。

公共事业类财政专项资金,按照“公平优先”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分配,对实施条件最优、保障有力、时间最快、能力最强的项目进行支持,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机制,加快提升我省公共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是规范竞争性分配方式和程序。

纳入竞争性分配的财政专项资金原则上采用招投标法进行分配,包括标的发布、项目申报、评标、公示和确定分配结果等五个环节。

分配时,以市县政府为主体进行招投标,把所需支持的产业、企业或市县项目的综合性绩效作为主要标的,按规定程序评审、公示、公开后择优分配,由市县政府按规定范围和方向统筹安排。

三是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机制,实行全社会监督,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既定绩效目标的实现。

四是强化全过程绩效管理。

强化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评价或检查结果作为预算分配和调整的依据。

不按规定范围和方向使用的,省财政厅将扣回当年下达的资金,并在下一年度分配时作为扣减因素。

这项改革的实施,可有效克服“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跑部钱进”的现象,有助于营造“努力的孩子有奶吃”、“谁有绩效、谁得补助”的氛围,进一步约束和规范政府主管部门的资金分配权,强化资金分配的客观性、公开性和公平性。

6、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是指各级财政通过超收或清理整合结余资金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

7、债券还本支出:地方政府安排的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

8、地方政府债券: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地方政府债券。

2011年,财政部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四省(市)为自行发债试点省市。

2013年试点省(市)扩大为6省(市),增加江苏省和山东省。

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江西省、宁夏自治区和青岛市为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省(自治区、市)。

自发自还是指试点地区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本地区政府债券发行、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机制。

9、中央各项补助收入:是指中央对我省的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

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指中央对承担委托事务、共同事务的地方政府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事务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奖励或补助。

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是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均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不指定资金用途,由接受转移支付的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转移支付。

10、转移性支出:反映政府间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以及不同性质资金之间的调拨支出。

包括:税收返还支出、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专项转移支付支出、调出资金、债券转贷支出等。

11、转移性收入:反映政府间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以及不同性质资金之间的调拨收入。

包括:税收返还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调入资金、地方政府债券收入等。

12、中央税收返还收入:是指中央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以及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时,将上划中央收入中原属地方的部分以一定的返还方式归还地方的收入。

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等3项。

(1)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1994年国家进行分税制改革,实行按税种划分收入的办法,原属地方支柱财源的“两税”收入(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100%)上划为中央收入,中央财政给予地方税收返还。

(2)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2002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所得税收入中央与地方50:50分享,2003年起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分享60:40分享。

地方上划的所得税收入大于中央下划的所得税收入的差额部分,由中央作为基数返还给地方。

(3)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同时,提高价内征收的汽油、燃油等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

国家以2007年地方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收入为基数返还地方。

13、基本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

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等。

14、支出经济分类:即财政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做的分类。

在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基础上,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现行政府支出经济分类设置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等9类科目,类下再设款级科目。

15、支出功能分类:即财政支出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所做的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花的钱做了哪些方面的事。

现行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等26类科目,类下再分款、项两级科目。

16、一般公共预算: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17、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8、分税制: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公共财政的理论确立的一种分级财政管理制度,是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一种财政分配体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一种较为规范的方式。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其基本内容有四点:一是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二是按照收入与支出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收入范围,将各项税收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是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与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征收;四是逐步建立起规范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相对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框架。

随后,在保持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中央又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2002年实施了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2004-2005年改革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推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

19、稳健的财政政策:即理论上的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20、积极的财政政策:即理论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指财政通过减少税费或增加支出,扩张总需求,避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财政政策。

21、经常性收入:指财政收入中除因政策性、特殊性因素带来的一次性、特殊性收入之外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