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前冲刺

合集下载

专题14.13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三-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13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三-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愤怒出诗人”,这是西方流传的一句名言。

它从创作的心理角度谈到了诗人往往诞生于愤怒,诗作往往是人的愤怒情感的发泄。

这句话在我国古代的《诗经》中也能找到它,《诗经》中的无名氏已在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良”“心之忧,故歌且谣”。

尽管“忧”和“愤怒”在情感的强度上有别,但如与欢愉、和平、宁静的心理相比,毕竟还是可以把它归为一类,即属于创作性的经历和情绪。

这可以说是古文人“发愤著书”说的先声。

(2)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道感叹:圣贤的写作“皆意有所郁积”的缘故,所以是“发愤之所为作”。

于是,“发愤著书”就作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不断地为世人所发挥、发展。

后汉何林《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中写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怨恨是歌的原因,歌可以解除或至少可以减轻人们胸中的怨恨。

在“相从而歌”的热闹场面中,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歌者心中的不平和怨恨随歌声消散了、飘逝了。

(3)白居易曾说:“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须及鲍、谢之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

观其所自,多困谗冤遣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古今,计八九焉。

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矣。

”“情发于中”,故“文形于外”,诗人又多是薄命之人,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作品流传于世。

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4)“发愤著书”之说在《读唐人愁诗戏作》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两句这样的诗:“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也就是说,无愁便无诗,因此,愁是诗的好材料,是诗的熔炉。

明代的王慎中在他的《碧梧轩集序》中写道:“不得志于世,而寄于诗,以宣其怨忿而道其不平之思,盖多有其人矣”;清代的尤侗又在《叶九来乐府序》中写道:“古之人,不得志时,往往发为诗歌,以鸣其不平”。

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

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新课标全国卷)(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卷全国卷【配套新教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是我国学术发展成果丰硕的时期,沈从文先生深耕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服饰、丝绸、染织、瓷器、家具等物质文化史专题都有所建树,《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是其代表作之一。

它尤其注重寻找文物背后的文化与史实,揭示服饰和穿着者背后的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信息,进而探寻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沈从文首先在博物馆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就算是在北京数九寒天、滴水成冰却没有增暖设备的艰苦条件下,沈从文硬是“转了十年”。

其间他研究过的丝绸、铜器、玉器、瓷器、绘画等诸类文物数不胜数,由此大体掌握了这些文物的基本特征和变化发展规律。

随后,他又在不同类别文物研究过程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总结、提炼。

沈从文在研究商代服饰时,发现安阳殷墟墓出土人形雕像“辑录了较多用不同材料反映不同衣着体型的商代人形”,“这些人形,不仅反映商王朝不同阶层,可能还包括有甲骨文中常提到的征伐所及,当时与商王朝对立各部族”。

他注意到,在殷商时期,殷王朝“主要征伐的对象有两个,即西南的戎羌和东南的淮夷。

至于荆蛮成为征伐对象,时间似较后。

这些在玉、石、铜上的人物形状,可能有一部分正是各个敌对而又强有力的西羌和东夷人形象。

特别是铜器上的卷发人形,必有寓意,不会是偶然出现的”。

他通过对稍早时期商代人形雕像服装的研究,不仅搞清楚了当时服饰的阶层信息,同时也加深了对商代社会历史环境状况和早期民族分布的了解,而且还令之前的推断更加真实可信,可谓以小见大。

古代社会中治史者世代延续,史籍文献内容虽然比较多,但是大多都并未从当时历史环境角度对服饰名物进行记述,其记载带有一定的简单性和片面性。

面对这类问题,沈从文坚持细致研究,去伪存真,得出结论。

譬如,唐代妇女中十分流行的披帛,在多种文献和壁画等资料中都有记录和体现,但不同记载中披帛出现的时期出入较大。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及例题讲解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题技巧及例题讲解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要点梳理1、考查重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考查文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3、阅读文本1)浏览:文本、出处、题干、选项标序一分钟2)细读:逐字逐句地细读快读标读标记五分钟标记是为了迅速把握文本的中心和思路:标记关键词:概念词、范围词(部分、全部、仅仅)、程度词(基本、非常)、数量词、时态词(未然、已然、将然)、判断词(肯否、可能一定、大约绝对)、指代词(这、那)、关系词(因果、转折、并列、递进、条件、主次、举例、分类)标记关键句:中心句、思路句、论点句、论据句3)对读:圈定、比较、筛选、排除标号六分钟比对选项与题干(不符合题意的)、比对选项与选项(有矛盾关系的)、比对选项与原文(有增添改换的)4、选项转述方式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举个例证)、同义变式转述(换个说法)5、选项设误手段偷换概念、答非所问、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夸大缩小、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混淆肯定否定、混淆必要充要、颠倒强加因果。

6、分析论点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可有两到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中心论点可出现在题目、开头、中间或结尾等处;如没有明确的表述,则需将各段观点整合起来把握。

7、分析论据事实论据(事例、数据)道理论据(格言、原理、定律、公理)8、分析论证论证角度:立论、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论证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提出论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正反、主次)结论(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总结全文、重申论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归纳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相同属性的类推、类比)、归谬法(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对方的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一个很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来的论题是错误的)二、重点题型1、2019年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1)全国卷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高考最后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最后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最后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附答案及解析)(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杨利英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精神是文化的一个表现层面,人的精神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

革命、改革、创新、科技等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不论是革命改革还是创新科技,这些行为的实践主体都是人。

只有人具备了改革精神、创新精神,才能通过革命、改革或科技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为社会进步提供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基础上的支持,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能够让人进行价值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自身的进步都有推动作用。

二是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首先是人认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进而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践,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是目标定位的作用,文化让个体对价值与道德进行反思,并以文化形态的方式在社会内部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是为社会进步提供创新支持。

只有文化深植于个体内心,社会才会形成创新思潮,而人类不断创新的过程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更多是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没有实质的进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市场的逐利性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倾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便弱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撕裂。

因此,尽管我国在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但传统文化却没有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而且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入经济建设,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文化建设,当个体从传统的集体组织脱离出来后,却又缺乏共同的价值信仰,加之很多个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导致人们容易陷入封建迷信甚至是邪教思想中。

在进入新世纪后,这种西方文化的涌入从早期的自然行为变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行为。

当前由于我国本土文化建设的滞后,西方文化思潮获得了渗透空间,一部分受蛊惑的民众开始在网络等媒体平台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质疑社会主义制度、质疑执政党。

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考前冲刺卷一

统考版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考前冲刺卷一

考前冲刺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中国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一个“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的“以小见大”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先秦的以大为美,到六朝时期逐渐转变为对小的推崇的发展阶段。

六朝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士大夫阶层开始返归于内,成就心性的圆满,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

印度宗教哲学和思想信仰的传入发展也是“以小见大”得以在六朝时期流行开来的重要原因。

诗词中的“以小见大”,包括以小物写家国情思,以细节揭示深刻主题。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从饥鼠、蝙蝠、灯、雨、风、破窗户纸等富有典型意义的小物小景构筑的意境中,见出词人所处环境的荒凉恐怖、萧瑟孤寂,以及生活的潦倒孤独,从而体会到社会环境的残酷,领悟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的最后,一对燕子呢喃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史,进而使人产生时代变迁、盛极而衰的感慨。

诗人陶渊明在物质短缺、孤独寂寞的情况下,仍然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在于诗人的心灵体验是充满圆足的,心灵的圆足和超越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贯通人伦。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通过调配假山、泉水来创造意境。

大到皇家园林,小到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从横向或纵向让游人扩展视野和联想,才可以“以小见大”。

清代所建的颐和园,就借用了玉泉山和玉峰塔的景致,来达到丰富本园的目的。

在园林设计中,分割渗透方法也体现了“以小见大”思想。

利用游廊、树木花草等作为景区或景物之间的间隔,以阻挡人们的视线,当人们走出间隔,眼前就会突现一处美妙不凡的景观,让人眼前一亮;而透景则完全是一种隔而不断、可见而不可及的设计方式,从而诱发人们对另一空间的无限遐想,激发探寻参观的愿望。

空间的调配选择是中国古代园林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有限的园林中让园中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然意境,是每一个造园人心中的最高理想。

秘籍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

秘籍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贾梦雨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溺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

全社会的消费思潮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

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

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

物质日益丰富,而精神正在日益萎缩,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前冲刺-通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前冲刺-通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前冲刺方法讲解(一)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联系语境。

解释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不能“就词解词”,应该联系句子本身及上下文。

.分析手法。

命题人常常选择带有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与象征、对比、讽刺、幽默等表现手法的概念设置考题。

考生可通过分析这些“手法”来解释相关概念的含义。

对比喻,就要找出其本体;对象征,就要找出象征对象;对反语,就要进行褒贬互换。

.借助中心。

命题人选做考题的概念常常与文章主旨、文段中心有密切的联系,或呼应标题,或暗示中心,或紧扣文段中心。

分析这类概念的含义,如能借助文章主旨或段落中心就方便得多。

有的概念表达比较隐晦,但无论怎样隐晦,作者总会在文中露出蛛丝马迹,这也是解释相关概念的重要线索。

.注意背景。

有些文章有很强的时代感,只有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才能弄懂有关词语的含义。

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开头部分写道:“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有一道考题问:“‘这个特殊的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考生如果注意到写作时间为年(副标题),又注意了文末注解坟墓主人托尔斯泰生于年,就很容易知道“这个特殊的日子”就是托尔斯泰诞辰周年。

(二)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注意位置。

首句,一般领起下文,有时点题明旨;尾句,一般收束前文,有时升华主题;过渡句,自然承上启下。

这些句子的特殊位置,有助于启发考生对句意的理解。

.弄清关系。

一个句子在一个具体的段落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几个句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重要的句子与其他句子在逻辑上或情感上总是存在着某些关系。

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该句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联系主旨。

命题人选做考题的句子常常与文章主旨、文段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点明中心,或暗示中心,或点击标题,或揭示中心原因或结果。

联系与借助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也有助于解释相关句意。

.分析手法。

【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提分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提分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考前冲刺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共9分,每小题3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语文专题一论述类阅读训练

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语文专题一论述类阅读训练

专题一:论述0类阅读训练例题〔1〕【202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限时10分钟〕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b5E2RGbCAP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那么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表达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那么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那么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风格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局部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及考前冲刺专项训练

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及考前冲刺专项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

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

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

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

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

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

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

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

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

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专题14.11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11 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年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4·论述类文本阅读(浙江专版)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

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

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

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

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

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

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

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

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

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

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

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

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前冲刺
划出下列与选文对应的选项错在何处,并分组归纳其错误类型:
第一组:
1、(山东)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1)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2、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2)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3、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4、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4)《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5、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5)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6、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6)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7、“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7)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概念理解)
第二组、
8、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

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

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8)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9、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9)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语句理解)
第三组:
10、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10)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11、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

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11)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

同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12、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12).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13、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
滥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13)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及解析:
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共涉及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

在上述的六个考点上,作为课改区的考查,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

以上13个文段,均出自2012年高考试题,
第一组重在考查对概念的理解,
1、2两段均是将可能当作必然。

3段将“基本课题”作为“全部内容”,是“以偏概全”
4段没有联系的只是内容,而非“思想”,是“无中生有”,理解概念注意其外延。

5段注意“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在选项中被偷换成“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7段注意对概念的限定:6“方面”与“层级”不同,7“选择”与“修正”不同。

第二组重在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8句是说“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后,“就该忘掉“,而非排斥
9句划线句子是说扬子津已不为人知,且胡三省是为《资治通鉴》做注的人,不会读得有困
难。

第三组重在考查句间逻辑关系。

10句“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是条件,“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和“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是并列的结果,二者之间有“并”联结。

选择项混淆了这个关系。

11句因为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选项将因果倒置。

12、原文没有说这是根本原因,
13、科技黑箱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科技黑箱滥用的现象,只能使就是
坏的那一刃变得更加锋利,注意因与果的对象不能混淆。

一、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
1、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3、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5、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6、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7、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8、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

9、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0、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