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石门寨地区综合地质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1节野外实习简介 (2)
第2节实习区地理概况 (3)
第二章地层与相分析 (5)
第1节实习区地层概况 (5)
第2节地层与相分析 (5)
第三章岩浆岩与变质岩 (16)
第1节岩浆岩 (16)
第2节华北地区火山活动史 (18)
第3节变质岩 (19)
第四章构造特征 (20)
第1节实习区概况 (20)
第2节构造特征 (20)
第五章柳江盆地地质发展史 (26)
第1节实习区概况 (26)
第2节地质发展简史 (26)
第六章特殊地质现象描述 (29)
第七章结束语 (30)
第一章绪论
第1节野外实习简介
一、实习地点及地区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柳江地质实习基地。
秦皇岛石门寨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是国家地质公园——“河北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
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端、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管辖。
二、实习范围及路线
实习范围:在石门寨地区的柳江盆地内,东西长约10km。
南北长约20km。
实习路线:
路线1:实习区踏勘;
路线2:张岩子—东部落Ar-Pt3地层观测;
路线3:东部落—潮水峪寒武系地层观测;
路线4:石门寨西门—瓦家山C-P地层、岩石路线;
路线5-6:石门寨西门—瓦家山O-C-P地层剖面实测;
路线7:亮甲山奥陶系地层剖面实测;
路线8:黑山窑“柳江叠加褶皱”和T-J1地层观测路线;
路线9:鸡冠山构造(含沉积构造)观测路线;
路线10:吴庄褶皱—断层构造观测路线;
路线11:义院口褶皱构造和火山岩观测路线;
路线12:潮水峪—砂锅店断层、岩脉侵入期次、岩墙、岩溶观测路线;
路线13:板厂峪火山岩类型、溶洞充填作用及古夷平面观测路线;
路线14:山羊寨构造地貌观测路线;
路线15:南戴河现代海洋作用观测路线;
路线16:燕塞湖南—大石河大桥下—老龙头现代河流沉积作用和侵入岩观测路线。
三、实习时间:
7月12日-------8月1日
四、完成工作量
第2节实习区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北纬39°24′~ 40°37′,东经118°33′~ 119°51′,东北接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建昌两县和朝阳市的凌源市,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西靠唐山市的滦县、迁安、迁西、滦南四县,南临渤海。
东距沈阳404公里,西南距石家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
图1-1石门寨地区交通位置图
实习所在的石门寨地区,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西、东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高山主要由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构成;而在地质构造上则形成一个比较宽缓的向斜,故名“柳江向斜”。
前者是地貌形态,后者为地质构造概念。
故又通称谓“柳江向斜盆地”。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流入渤海。
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米。
南部大石河河谷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300米。
二、气候
实习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但受海洋影响较大。
冬季长,春、夏、秋季较短。
年平均气温11.3℃,最冷为一月份,月平均气温-29℃,最热为七至八月份,月平均气温24.8℃。
本区年降水重为400~l000毫米,多集中七、八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三、工农业简介
本区工农业并重。
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梁等,山坡多种果树,尤以桃树较多,盛产蜜桃。
海滨地区有丰富对虾、海蟹等水产资源。
工业以采掘业为主,
有煤、铝土矿、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其中煤矿开来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局部为劣质煤,总储量2-3亿吨。
第二章地层与相分析
第1节实习区地层概况
本区地层特征属华北型。
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缺失中元古界的长城系、蓟县系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的下马岭组),化石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元古界的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碳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的第四系。
第2节地层与相分析
一、太古界(Ar)
1.分布特征:
石门寨地区太古界地层出露较为广泛,在张岩子---东部落、鸡冠山等地均作较为重点的观察,出露地层由于出露时间的不同,变质情况不同,岩性有差别。
2.岩性:
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混合花岗岩,表面颜色不均一,浅色矿物主要为乳白色的石英(约30%)和肉红色的正长石(约45%),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表面风化现象明显。
由于变质程度的不用,在两处观察点的岩性特征略有差别,其中一处颜色为灰绿色,绿泥石化严重。
3.成因分析:
是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可见交代结构。
二、元古界(Pt)
1.分布特征:
石门寨地区元古界的地层主要为上元
古界的地层,与太古界地层成角度不
整合接触(如图2-1所示),主要分布
在张岩子---东部落、鸡冠山地区。
出露
地层主要为青白口系龙山组、景儿峪组。
图2-1 Ar-Pt3不整合接触
2.岩性:
(1)龙山组:下部石英砂岩,颗粒大,表面因氧化而呈深红色,内部呈黄色。
上部为紫色泥页岩,呈层性好,表面光滑。
(2)景儿峪组:青灰色泥灰色,滴酸后气泡明显,局部呈灰白色,表明有白云岩,泥质纹层间断排列。
3.结构构造:
在龙山组的砂岩中发育明显
的明显的羽状交错层理(如
图2-2所示)、槽状交错层理
及平行层理。
图2-2 龙山组羽状交错层理
4.沉积环境:
龙山组:早期为河口---滨岸---潮间带环境,晚期为浅海环境,气候干燥。
景儿峪组:浅海潮下低能环境。
三、古生界(Pz)
(一)寒武系(∈)
1.府君山组(∈1f)
(1)分布特征:
府君山组在石门寨地区出露较少,仅在张岩子---东部落地区有观察到。
与景儿峪组是平行不整合接触。
(2)岩性:
深色灰岩,沥青含量较高,又叫臭灰岩。
有白色的方解石填充脉,表
面有溶蚀作用留下的孔洞,局部颜色呈灰白色,显示该部分的白云岩
含量较高。
(3)沉积环境:早期为潮间,中期为潮下,晚期为潮上带。
1、毛庄组(∈1m)
(1)分布范围:
毛庄组在东部落---潮水峪地区有较好的出露,与上覆的徐庄组为平行
整合关系。
(2)岩性:
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中含少量云母片和金云母,其颜色暗于徐庄组
的砖红色,呈猪肝色。
(3)沉积环境:早期为干燥炎热条件下潮上环境,晚期为潮间、泻湖环境。
2.徐庄组(∈2x)
(1)分布范围:
徐庄组在东部落---潮水峪、吴庄地区有较好的出露,与上覆的张夏组为平行整合接触关系。
(2)岩性:
以黄绿色含白云母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粒灰岩透镜
体(在此处未见)。
3.张夏组(∈2z)
(1)分布范围:
张夏组在东部落---潮水峪、吴庄地区有较好的出露,与上覆的崮山组
为整合接触。
(2)岩性:
下部鲕粒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
部鲕粒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
叠
层石在纵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
或锥形的叠层状(如图2-3所示)。
图2-3 叠层石素描图
(3)成因分析:
藻席主要形成在潮间浅水地带,分泌大量粉液捕集碳酸盐岩颗粒和泥,
形成富含碳酸盐岩的纹层。
相反,在非风暴期,则主要形成富藻纹层。
(4)沉积环境:为正常海潮下带浅海高能环境夹局限海潮下低能环境。
4.崮山组(∈3g)
(1)分布范围:
崮山组在东部落---潮水峪地区有较好的出露,与上覆的长山组为整合
接触。
(2)岩性:
上、下部为紫色砾屑灰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灰岩。
本次实习主要
观察到灰色的竹叶状灰岩,竹叶颗粒小,有红色氧化边。
(3)成因分析:
在浅水海洋环境中,半固结或已固结的薄层碳酸盐岩经强大的水流、
潮汐或风暴作用,发生破碎、磨蚀、搬运并堆积而成,呈斜交或垂直
以及叠瓦状或旋涡状排列的竹叶,反映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5.长山组(∈3c)
(1)分布范围:
长山组在东部落---潮水峪地区有较好的出露,与上覆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2)岩性:
砾屑灰岩、粉砂岩及页岩互层。
本次实习主要观察到比崮山组
粒屑大的竹叶状灰岩且不含氧
化圈(如图2-4所示)。
图2-4长山组竹叶状灰岩素描图(9)
6.凤山组(∈3f)
(1)分布范围:
凤山组在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地区有较好的出露,与上覆的野理组为整合接触。
(2)岩性:
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岩。
由于泥质含量较高,成层及成块性较好,块状规整,两条边夹角可达90o左右。
图2-5东部落—潮水峪寒武系信手剖面图(11)
(二)奥陶系(O)
1.冶里组(O1y)
(1)分布范围:
冶里组在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地区有较好的出露,与上覆的亮
甲山组为整合接触。
(2)岩性:
以灰色巨厚层豹皮灰岩及泥纹层灰岩为主,上部夹灰色薄层纹泥灰岩、
竹叶状灰岩及少量黄绿色页岩,以巨厚层的豹皮灰岩出现为标志。
(3)沉积环境:朝下浅海低能环境。
2.亮甲山组(O1l)
(1)分布范围:
亮甲山组在石门寨、潮水峪---砂锅店地区出露较为广泛,在亮甲山地
区、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2)岩性:
以中、厚层的豹皮灰岩为主,有变质变黄的白云岩夹在灰岩中,叫金
钱豹灰岩。
此外,在亮甲山组中还可观察到泥质条带灰岩,也可观察
到竹叶状灰岩,有溶蚀现象(如图2-6所示)。
(3)成因分析: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为CaCO3,在水中和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溶于
水的Ca(HCO3),空洞形成并会逐渐扩大。
(4)沉积环境:潮下开阔海环境。
图2-6 砂锅店东山梁北岩溶图
3.马家沟组(O2m)
(1)分布范围:
马家沟组在石门寨地区出露较为广泛,在亮甲山地区、石门寨西门---
瓦家山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与下伏的亮甲山组为平行不整合。
(2)岩性:
灰色厚层---巨厚层燧石条带的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3)成因分析:
水体中Si的含量较高且接近饱和,当水体稳定时,形成燧石条带;当
水体动荡时,形成燧石团块且在同一层位上。
(4)沉积环境:
初期为海侵开始的的蒸发云坪环境,早期为潮上---潮间环境,晚期为
潮下静水环境。
(三)石炭系(C)
1.本溪组(C2b)
(1)分布范围:
本溪组主要在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与下伏的马
家沟组为平行不整合。
(2)岩性:
本溪组主要以砂岩为主,还可观察到泥页岩,不整合面上由于流水等
作用,使得易溶于水的物质流失而残留下不易溶解的Al、Fe,形成土
黄色的铝土矿,含泥量较高。
2.太原组(C2t)
(1)分布范围:
太原组主要在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2)岩性:
由海陆交互相的页岩夹砂岩、煤、石灰岩构成。
砂岩主要为粗砂岩,
颜色为黄绿色。
在本溪组内,球形风化现象显著(如图2-7所示)。
(3)成因分析:
在砂岩、泥灰岩、辉绿岩和花岗
岩等结构较均匀的块状岩体中,
若有三组接近正交的裂隙发育时,
可将岩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立方
体岩块,岩块中的两组裂隙相交
的棱和三组裂隙相交的棱角处,
岩石自由表面最大,易受温度、图2-7 太原组砂岩球形风化(13)
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首先遭到风化破坏,经过一段时间后是
岩块的棱角逐渐消失而圆化,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4)沉积环境:海陆交互相沉积。
(五)二叠系(P)
1.山西组(P1s)
(1)分布范围:
山西组主要在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2)岩性:
由陆相砂岩、页岩、煤构成的多个旋回层。
山西组是含碳量较高,颜
色较深的煤系地层。
(3)沉积环境:为滨海平原沉积环境,受河流作用控制。
2.下石盒子组(P1x)
(1)分布范围:
下石盒子组主要在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2)岩性:
旋回性强(如图2-8所示),粒度
都是有由粗到细,颜色为黄绿色
下部为砾石,向上变为中砂岩,
表面因氧化而部分变紫,顶部为
紫红色泥页岩。
图2-8下石盒子组砂岩韵律性素描图(14)
3.上石盒子组(P2s)
(1)分布范围:
上石盒子组主要在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2)岩性:
下石盒子组与上石盒子组的岩性基本相同,在下石盒子组的顶部出现紫色泥岩,上石盒子组主要为中、粗砂岩,颜色为红色,与下石盒子组的颜色不同,反映了气候变得干燥炎热。
(3)沉积环境:近海平原河湖相沉积
4.石千峰组(P2sh)
(1)分布范围:
石千峰组主要在石门寨西门---瓦家山、黑山窑地区均有较好的出露。
(2)岩性:
石千峰组主要为砾岩、紫红色砂岩,砾石成分复杂,颗粒大,磨圆程度不同,多数较差,成层性一般,灰岩、火山岩颗粒较多。
图2-9石门寨---瓦家山石炭系、二叠系地层信手剖面图
四、中生界(Mz)
(一)三叠系(T)
1.黑山窑组(T3h)
(1)分布范围:
黑山窑组主要在黑山窑地区较好
的出露。
与石千峰组是角度不整
合接触(如图2-10所示)。
(2)岩性:
黑山窑组主要为土黄色粗砂岩,图2-10黑山窑组与石千峰组接触关系图
向上过渡为黑色含碳质的泥页岩,岩层近于水平。
(二)侏罗系(J)
1.北票组(J2b)
(1)分布范围:
北票组主要在黑山窑地区较好的出露。
与下伏的黑山窑为角度不整合
接触(如图2-11所示)。
(2)岩性:
下部为砾岩和含砾粗砂岩,夹少量粉砂岩、页岩;上部为粉砂岩、页
岩,含煤线,底部为砾岩。
图2-11黑山窑T-J2b信手剖面图
五、新生界
(一)第四系(Q)
(1)分布范围:
第四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现代河流、支流河谷中,构成河床、河
漫滩,本次实习主要在堰塞湖及山羊寨汤河对河流“二元结构”作了
重点分析。
(2)a)堰塞湖地区的河流属于辫状河,河边岩石为鹅卵石沉积。
辫状河有“二元结构”,最显著的特点为水浅流急,发育心滩,多河道,河流多次分
叉又汇聚。
河道宽浅,弯度小,宽深比值大于40,弯度指数小于1.5,
河道坡降大,沉积物搬运量大,粒粗,不稳定,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上游。
b)汤有河为典型的单河道河,有
最为典型的“二元结构”,有由
粗变细的韵律性变化,且有多期
性。
砾石有定向排列,显示了水
流的方向,砾石保存不完整。
图2-12 汤河二元结构示意图
(3)标准河流二元结构相模式,由下到上有4个沉积单元:第一单元为块状含砾砂岩或砾岩,属于河床滞留沉积,底部有明显的冲刷面;第二
沉积单元为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的中、细砂岩,中间夹有平行层理的粉
砂岩,为心滩沉积;第三沉积单元由粉细砂岩组成,发育小型交错层
理和上攀层理,为点沙坝或边滩沉积;第四沉积单元主要由断续波状
交错层理的粉砂岩和水平纹理的粉砂质泥岩及块状泥岩组成,块状泥
岩中常发育泥裂,钙质结核或植物的立生根,属于天然堤和泛滥盆地
沉积。
第三章岩浆岩与变质岩
第一节岩浆岩
一、火山碎屑岩类
1、集块岩
(1)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板场峪、义院口地区。
(2)特征:
义院口地区的集块岩主要为紫红色的安山质,由火山弹及熔岩堆积而
成,也常混入一些火山管道的围岩碎屑,一般未经过搬运而呈棱角状,
具有集块结构,由细粒级角砾、岩屑、晶屑及火山填充压实胶结成岩。
分布在火山通道附近构成火山锥或充填于火山通道之中。
(3)结构构造:气孔杏仁构造
(4)成因分析:
岩浆喷溢出地表后,在冷却的过程中,岩浆中尚未溢出的气体,上升
汇集于岩溶顶部,冷凝残留形成气孔;当气孔被岩浆后期矿物填充则
形成杏仁构造。
填充物为次生矿物集合体,火山喷发类型多为中心喷
发式。
2、火山角砾岩
(1)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板场峪、义院口地区。
(2)特征:由大小不等的熔岩角砾组成,分选差,不具层理,为火山灰充填并经过压实胶结作用,多分布在火山口附近。
在板场峪地区有柱状
节理。
(如图3-1所示)。
(3)成因分析:
板场峪地区的节理主要为非构造
节理,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原生
节理,为岩浆冷凝作用中形成,
冷凝时平面上呈五边或六边的规
则图形。
图3-1板场峪原生柱状节理
3、凝灰岩
(1)分布范围:主要分布在板场峪、义院口地区。
(2)特征:
义院口地区的凝灰岩主要为紫色的安山质,粒度小于2mm,成分主要
为火山灰。
二、侵入岩
1、岩基
(1)分布范围:张岩子---东部落、鸡冠山地区有较好的出露。
(2)特征:是太古界地层,有花岗岩特征,变质明显,为混合花岗岩。
2、岩株
(1)分布范围:堰塞湖地区。
(2)特征:
堰塞湖地区的岩体主要有两期侵
入,第一期为碱性的正长岩侵入
且为深层侵入岩的岩株,使原岩
被剥蚀或覆盖为不复存在。
第二
期为浅层侵入的正长斑岩的岩墙。
两期岩体接触处有烘烤边和冷凝图3-2正长岩烘烤边、冷凝边及捕掳体
边(如图3-2所示)。
烘烤边颜色由深变浅,冷凝边颜色由浅变深。
正长岩内可见捕掳体。
(3)成因分析:
捕掳体是围岩破碎,岩块易混入岩浆。
混入岩浆的围岩碎块可能部分
或完全被融化,部分未融化的部分即为捕掳体。
形状不规则,有烘烤
边,岩性与周围岩性不同。
三、脉岩
1、岩墙
(1)分布特征:亮甲山及堰塞湖等地有较好的出露。
(2)特征:
亮甲山地区的岩墙主要为巨厚层
的辉绿岩侵入于灰岩之中。
岩墙
在野外大小、厚度不同,厚从几
厘米至几米都有。
多发育在在断
层区且成群出现。
图3-3 亮甲山地区岩墙素描图
2、岩床
(1)分布范围:亮甲山地区有较好的出露。
(2)特征:
亮甲山地区的岩床主要为巨厚层
的辉绿岩侵入于灰岩之中。
岩床
在野外岩性多种多样且长度、宽图3-4亮甲山地区岩床素描图
度不等。
岩床内可见捕掳体、烘
烤边、冷凝边等现象。
第2节华北地区火山活动史
总述:在华北地区两次较大的火山运动发生在太古界及燕山时期。
目前,太古界出露的地层已为变质岩且各地变质程度不同;侏罗纪出露的
火山岩成分复杂,分布广泛。
一、太古界时期的火山喷发
太古宙的岩浆作用指内生成的岩浆侵位,主要岩性为种类花岗岩及云母
闪长岩类。
这些岩体源于上部地壳及大陆溢出的火山岩,因某些地质条
件的改变,使其达到重熔的温压条件,形成了花岗岩类的侵位,称为壳
熔花岗岩。
这类岩层对太古宙地壳演化及硅铝壳的不断增生具有重要意
义。
二、燕山时期的火山喷发
本次实习主要是对侏罗纪的北票组着重观察,北票组代表的是火山喷发期后的相对宁静的阶段,当时地形高差不大,气候温暖潮湿,岩断裂带发育了小型湖沼环境,称为重要的含煤层位,北票组沉积之后地壳运动又趋于强烈。
上覆的蓝旗组代表依次规模更大的火山喷发,岩浆分异更趋于复杂。
第3节变质岩
总述:实习区变质岩总体来说相对较少,观察到的主要有太古界的混合花岗岩、吴庄的由泥页岩变质成的板岩等。
这里对太古界的混合花岗岩做重
点说明。
一、混合花岗岩
张岩子---东部落地区的混合花岗岩,表面颜色不均一,浅色矿物主要为乳白色的石英(约30%)和肉红色的正长石(约45%),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表面风化现象明显。
由于变质程度的不用,在两处观察点的岩性特征略有差别,其中一处颜色为灰绿色,绿泥石化严重。
是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可见交代结构。
第四章构造特征
第1节:实习区概况
柳江盆地是一个晚元古代青白口系、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说明柳江向斜受到两期构造作用最终形成:第一期为受到东西挤压形成的近南北走向的向斜;第二期为受到南北走向挤压的东西向的弯曲,之后侏罗纪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向斜之上形成如今的地貌。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部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的山地。
东翼产状平缓稳定,断层多为北西或北东走向;西翼由于花岗岩侵入造成的挤压,地层出露较窄,岩层进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较大可达直立甚至倒转;向斜核部为燕山时期的安山岩,有地形倒置的现象出现。
第2节:构造特征
一、褶皱
1、“九龙壁”东壁褶皱组合
地层为徐庄组地层,褶皱两翼外部为细
沙,核部为粉砂,砂层成层性好。
为直
立箱状背斜、斜歪背斜及近直立的向斜
(如图4-1所示)。
箱状背斜核部尖锐且
与上部脱节可能是两套地层之间为泥岩,
泥岩质软,易变形。
图4-1 “九龙壁”东壁褶皱组合图
2、断层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是断层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或与断层作用相关的褶皱。
可分为三种: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滑脱褶皱)。
(1)断层转折褶皱
上盘地层通过断坡或拐点处形成的褶皱。
断层由下断坪、段坡、上断坪组成。
褶
皱形成在上断坪段(如图4-2所示)。
图4-2 断层转折褶皱示意图
(2)断展褶皱(断层传播褶皱)褶皱与断层形成时间大致相同,所形成的背斜,较底层位呈现尖棱状,较高层位平顶,断层端线位于前方不对称褶皱的最下枢纽处(如图4-3、4-4所示)。
图4-3 断展褶皱示意图图4-4 断展褶皱野外素描图
(3)断滑褶皱(滑脱褶皱)
是逆冲折断断层前锋,当压应力逐渐减弱,位移终止,顺层滑脱前的局部构造,发育在一个或多个滑脱层上(如图4-5所示)。
断滑褶皱的特点:
a)断层核部有一个加厚的、软弱的、
韧性的底部岩石单元,没有课件
的逆冲断坡。
b)一个拆离断层处在断滑褶皱向下图4-5断滑褶皱示意图
尖灭的部位。
c)如果在前生长地层中有能干层,其地层厚度一般保持不变。
d)如果存在生长地层单元,其地层厚度一般向褶皱的顶盖方向变薄,并存在
扇形褶皱翼。
3、义院口背斜
义院口背斜由核部到翼部由老到
新依次为C2b、C3t、P1s、P1x、P2s。
南翼可观察到太原组的粗砂岩,
表面呈紫红色,内部呈土黄色,4-6 义院口背斜素描图
成层性好。
另一翼为碳质泥岩,成层性好,表面为红褐色灰褐色交互,质软。
图
二、断层
1、石门寨西门断层
地层为马家沟组,岩性为灰白色灰岩夹
薄层黄绿色泥页岩,断层右侧有方解石
晶体的充填,延伸方向垂直于地层面右
侧断层以后层灰岩为标志层,断距约在
1m左右。
图4-7 石门寨西门断层素描图
2、鸡冠山断层
(1)鸡冠山——汤河地堑:
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
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
组合而成。
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
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
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
部位发育的。
图4-8 汤河地堑示意图
(2)断层的“顶牛现象”
有不整合面的重复出现,实际上为一个正断层,不整合面下部为Ar的绿泥
石化的基底,颜色为灰绿色;上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