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人生命之歌——散曲

合集下载

散曲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散曲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散曲名词解释古代文学1.引言1.1 概述散曲,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它以独特的旋律、词曲融合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散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而在元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它并不是一种固定的音乐形式,而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曲子类型,如骈文散曲、纯音散曲等。

这些曲子既可以是纯音乐,也可以是配以唱词的音乐作品。

散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浓郁的民间歌曲色彩,往往是以民间旋律为基础进行创作。

其次,散曲融合了词曲,既有琅琅上口的曲调,又有婉转动人的唱词。

这种融合使得散曲成为了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此外,散曲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对人生百态的描绘,也可以是对爱情、友情等情感的表达。

这种多样性使得散曲具有了广泛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力。

最后,散曲的演唱方式也十分独特,常常以吟唱的形式进行演出,结合舞蹈动作,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

散曲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音乐享受,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深入了解散曲的定义、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展开,以便全面介绍和探讨散曲的各个方面: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散曲,并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探讨散曲的定义、起源、发展以及其艺术特点、影响与传承。

- 散曲的定义:对散曲的概念进行解释,包括散曲的音乐形式、艺术特征和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 散曲的起源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散曲的起源、流派分布以及演变发展的阶段。

可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变迁,展示散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与衰落。

结论部分:对散曲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强调其独特之处,并分析散曲对音乐界的影响和传承。

同时,探讨散曲在当代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中国诗歌的第三个高峰--元代散曲

中国诗歌的第三个高峰--元代散曲

中国诗歌的第三个高峰--元代散曲摘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朋友,从十二世纪前期到十三世纪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形式,这就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

在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节目里,我们就向您介绍一下元曲。

按照传统的看法,“元曲”包括杂剧、散曲两部分,但杂剧是戏剧,而散曲才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

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合乐歌唱的。

因此,有人把那种用于清唱的曲也称为散曲。

但实际上只有那些按谱填词的独立唱曲,才是真正的散曲。

做为诗体的散曲的出现,可追溯到十二世纪前的宋辽时代。

这时,在中国的北方,流传着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民间歌曲,这些民歌具有尖锐泼辣、质朴鲜明、音韵粗犷、语言流畅等特点。

相传,当时的百姓踏着“蓬蓬”的鼓声节奏来歌唱这些民歌。

在这期间,一些文人吸取了这些民歌的营养,革新了原来的歌词,创造了新的歌曲形式,这就是流行于当时的讲唱文学“鼓子词”、“大曲”和“诸宫调”。

散曲兴起于元代。

到了元代,散曲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异花独放。

据考证,元代有名有姓可考的散曲作者达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套曲四百多套。

这只是流传下来的。

因为散曲是民间歌唱形式,在当时不被一般文人所看重,因此,散佚的作品也很多,不足以全面反映当时散曲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

元代散曲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这一时期是散曲的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达官贵人、杂剧作家,还有民间艺人。

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不同,思想感情各异,使这一时期的散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

到了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南方的杭州。

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他们研究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写出了一些好作品。

后期在创作数量上虽然比前期多,但总的创作倾向,却趋于雅正典丽,失去了前期的生命力。

元代散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元代散曲介绍

元代散曲介绍

元代散曲介绍元代散曲介绍散曲。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有关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发展与沿革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为界。

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帘秀等。

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

在各类作家中,那些地位高、有才名的文人雅士如杨果、姚燧等人,对新兴的诗歌体裁虽有兴趣,但只在游宴应酬场合小试才情,而且常以词的写法绳曲,所以尽管也有清新之作,却不能充分表现散曲的艺术特点。

至于教坊艺人的作品,一般说来题材较窄,艺术上也较为粗糙,加之散佚甚多,不能探其全豹。

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

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文艺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的意趣,又经过锤炼开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们的小令等。

他们对于散曲成长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体裁,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

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

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

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

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不论对杂剧还是散曲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也被称为“散曲”或“曲子”,是在元代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结合歌唱和音乐的艺术形式,通常由诗歌和音乐元素组成,是一种集音乐、诗歌、戏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文学形式。

元散曲主要由曲词和套曲组成。

曲词是以五、七言绝句为基本句式,并以白话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诗歌形式,常常配合着曲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套曲是由多个曲词组成的一组曲子,通常由前后相连的多个曲词组成,它们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关联。

元散曲的代表作品包括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郑光祖的《倩女幽魂》、白朴的《天仙子·夜雨思家》等。

元散曲具有语言简练、形式灵活、情感真挚等特点,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散曲名词解释

散曲名词解释

散曲名词解释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既有意境又有表达情感的歌曲。

散曲在唐代开始逐渐兴盛,宋代达到鼎盛期,元代继续发展。

它不仅在音乐形式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词曲结合上更加精致。

散曲的名词解释如下:1. 散:散曲中的“散”一词源于唐代的“吹散”,意指以吹奏乐器伴奏的歌曲。

后来演变为以古筝、琵琶等乐器伴奏的诗歌歌曲。

散曲的歌词以散文形式为主,因此得名。

2. 曲词:散曲的歌曲一般由词曲两部分组成。

其中,曲指的是音乐旋律,是以律味和格调为主的音乐构成;词则是歌词的内容,一般以七字句或五字句为主,内容多为抒发情感、描写景物或叙述故事。

3. 套数:散曲中的套数是指指定的曲目,与曲牌有关。

曲牌是指散曲的通用音乐结构和韵律体制。

每个套数通常由两首或四首曲子组成,称为“两段”或“四段”。

每一段曲子都有相对固定的旋律,但在演唱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的增减、变化。

4. 曲牌:曲牌是散曲的音乐结构和韵律体制的规范性命名。

散曲中常见的曲牌有“半夜雷轰”、“长翠幕”、“折红杏”、“玉蝴蝶”、“轻移玉玎”等。

每个曲牌都有其独特的旋律,能够唱出相应的情感和意境。

曲牌在散曲中起到了指导演唱和区分不同作品的作用。

5. 律味:散曲中的律味是指音乐旋律的特点和风格。

律味分为深情、婉转、娇丽、搔首、伤感、豪放等多种类型。

每种律味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和音乐语言,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散曲的意境和情感。

散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和精致的词曲结合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古代文人雅士传承文化的重要表述方式,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的瑰宝之一。

在现代,散曲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音乐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来说,它仍然值得认真研究和欣赏。

【宋元音乐】元代散曲.doc

【宋元音乐】元代散曲.doc

【宋元音乐】元代散曲散曲是元代知识分子在杂剧、南戏盛行以后,利用其只曲与套曲的形式创作的一种艺术歌曲。

散曲的体裁一般分为小令与套数两类。

小令一般是指小型的曲式,它可以是单个的只曲,也可以由三、两个相同的只曲联成,或者用几个不同的只曲的整曲或几句联成一个“带过调”,如《黄蔷薇带上庆元贞》、《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等等。

套数一般指合一个宫调的几个只曲为一套的较大型的曲式。

其形式以缠令最多,如马致远的《秋思》就是由“《夜行船》、《乔木查》、《庆宣和》、《落梅花》、《风入松》、《拨不断》、《离宴亭带歇拍煞》等联成的。

其次则有鼓子词、缠令兼鼓子词、缠令兼缠达,合几个缠令为一套以及缠令兼缠达与鼓子词等形式,例如刘时中的《端正好》前套(《上高监司》)就是由下列各曲联成的:《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伴读书》、《货郎儿》、《叨叨令》、《三煞》、《二煞》、《一煞》,《尾声》此曲显然以《端正好》、《倘秀才》、《滚绣球》、《伴读书》、《货郎儿》、《叨叨令》、《尾声》的缠令形式为主,吸收了缠达与鼓子词的结构特点组成的。

它与其妹妹作(刘时中的用了二十四个曲牌的《上高监司》、《端正好》后套)同是散曲中少见的大型曲式。

元代的散曲创作,虽不无优秀的篇章,如关汉卿的《不伏老》通过对自己坚韧、顽强的性格的表白间接地表现了他的敢于反抗、敢于战斗的精神。

又如雎舜臣的《高祖还乡》,则以刘邦贫贱富贵的变化扯下了封建统治者神圣尊严的假面具。

再如姚守中的《牛诉冤》、曾瑞的《羊诉冤》,则借牛羊的悲惨命运隐寓了农民在剥削掠夺下的痛苦。

但是,更多的却是一些山水景色,风花雪月,以及消极叹世或者歌功颂德,甚至庸俗色情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马致远的《秋恩》对不择手段争名夺利的否定与对“排兵”、“争血”的小人的不满,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人生若梦”、“与世不争”的消极思想却是需要否定的。

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一、散曲的兴起元曲包括元代杂剧与元代散曲。

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得到高度的发展,但南宋后期由于文人远离现实社会,片面追求形式美而日趋衰落。

相反,同样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金灭北宋以后,吸收了不少著名的南北民歌和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又借鉴了金、蒙古以来的不少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南北之分的新的诗歌形式,在南方称为南曲,是宋代流行的大曲与南方的里巷之曲结合而成的曲词;在北方和中原称为北曲,是将少数民族马上弹奏之曲与河北激昂悲壮的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曲词,二者合称散曲。

我们今天所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金元时期大发展),由文人正式填写的南散曲要到元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

北散曲形成的音乐基础,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出“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之弦管。

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此话道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散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北宋亡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江南一带,周邦彦等人创制的大晟乐谱也因战祸失传,于是在北方,宋词势力大减,原来即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又大量涌现,许多曲牌被文人吸收,填以新词,这些曲子有些出自农村,如[山坡羊]、[豆叶黄],有些则与唐宋词同出一源,如[木兰花慢]、[生查子]等,它们保留了早期词调的单片小令的形式。

北散曲形成的语言基础。

从辽在北京建都,历金元两朝,使北京成为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语言也就成了北方语言的中心,终于形成了一种语言体系,即北方语言体系。

散曲(名词解释)

散曲(名词解释)

散曲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

早在词十分兴盛的北宋,就产生了与词不同的俚曲,同时,词调在民间的流传,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发生变化。

金代初年,北方涌现了大量具有地方色彩的歌调,结合了中原的兄弟民族音乐而具有新的特色,这对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起了重要影响。

宋、金之际是散曲的萌芽、发生时期。

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著名诗人元好问开始创作散曲,这是散曲成为当时新兴的重要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

至元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小令与套曲。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

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但必须同一宫调,并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

而且各首可以单独成立。

套曲的体制有三个主要特征:①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者,也可“借宫”。

②一般说来应有尾声。

③全套必须同押一韵。

套曲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既可用来抒情,也可以叙事。

散曲与诗、词相比,在诗歌形式上有以下特点:①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

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②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

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

但是,四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

③对仗形式比较丰富,除了诗、词的偶句作对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联珠对等名目,使散曲在字句参差变化中,具有端饬严谨的气度。

此外,散曲还有“务头”、“俳体”等形式特点。

总之,散曲是有严格格律的倚声填词的诗歌形式,比起诗、词来,它比较自由,但也有些方面更为复杂了。

7元代散曲(共25张)

7元代散曲(共25张)
❖ 1、分期:
❖ 元代散曲始终(shǐzhōng)与杂剧保持着同步的节奏。和杂 剧一样,它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 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
❖ 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贯 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 1、散曲的体制: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 ❖ 小令又叫叶儿,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它是散曲的基本
单位,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 ❖ 除单支曲牌的小令之外,它还有带过曲、重头曲等特殊形式。带过
曲为小令的变体,是同一宫调的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曲 名之间加一“带”或“过”字,作为标志,如【雁儿落带得胜 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重头曲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16页,共25页。
❖ [夜行船]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 罚盏夜阑灯灭。
❖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 四、白朴
❖ 白朴今存小令37首,套数四篇。作品较多叹 世归隐之作。如[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 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占秋江白鹭(báilù)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候,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14页,共25页。
❖ 五、马致远 ❖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
第7页,共25页。
❖ 2、主要(zhǔyào)特点 ❖ 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

简单介绍一下元散曲的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一下元散曲的创作背景

元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

其创作背景如下:
词在金元两朝逐渐衰落,脱离民众,进入文人的象牙塔。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音乐与汉族地区的音乐融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即北曲。

北曲用于杂剧,成为剧曲,作为独立的乐歌,就是散曲。

元初废除科举,断绝了文人仕进的道路,他们被迫流入社会底层。

散曲为文人提供了一种更能自由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他们中许多人出入秦楼楚馆,大量创作散曲。

在此背景下,散曲得以蓬勃发展,获得与诗、词比肩而立的地位。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 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 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 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这两曲转而陈述自我人生 哲学:离绝是非、与世无 争、自得其乐。
最后一支曲是全曲的高潮和总结,分前后两层。
生而倜傥, 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 为一时之 冠。 ——元· 熊梦祥《 析津志》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 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玩的 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 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 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 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 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 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 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 上走。
◇散曲的分期: 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有名姓可考的散曲 作家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散曲的发展分前后期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白 朴、马致远等,他们的作 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 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 气息,体现散曲通俗化、 口语化的当行本色。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 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 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小令:又叫叶儿,是一种短小单支的曲子。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两 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连缀而 成的曲子。
◇套数的三个特征: A.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 联缀而成;B.全套必须押韵相 同;C.有尾声。
【双调· 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 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 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 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 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 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 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 年是彻。……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散曲一、基本概念散曲:散曲是在唐宋词乐的基础上融合民间俗乐形成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体,包括小令和套数。

散曲在元代叫“乐府”或“今乐府”。

之所以称为散曲,是相对于剧曲而言的。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的一种,与套数相对,指用一个曲牌独立歌唱的曲子。

每首小令,一调成文。

套数:又叫散套,是散曲的一种,与小令相对。

一个套数,是由两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

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由[耍孩儿]、[五煞]、 [四煞]、 [三煞]、 [二煞]、 [一煞]、 [煞尾]七支曲子组成。

散曲与词、杂剧比较散曲与词:词叫“诗余”,散曲叫“词余”,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文学。

不同有二:一是散曲用韵比词更密,甚至句句用韵,而且不论平仄,可以互叶;二是散曲可以加衬字。

附:衬字:曲子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尾声”首句为本为七个字即“我是一粒铜豌豆”,加上了“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十六个字长的“衬字”。

散曲与杂剧:“杂剧属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特殊的诗歌”。

关于散曲与杂剧的关系,人们尚存争议。

或以为散曲出现实较剧曲为早(郑振铎),或以为“散曲不是杂剧的先声,而是杂剧的余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二、元代散曲的数量、名家和分期数量:元散曲作家共200人左右,作品4300余首,其中小令3800余首,套数470余套。

以小令为主,使元散曲在总体风貌上与诗、词已相接近。

名家:关汉卿、王和卿、白朴、马致远、卢挚(以上前期)、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睢景臣、刘时中、张养浩(以上后期)等。

分期:元散曲的发展大抵与杂剧相同,可以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8)年间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活动中心为大都,作品风格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杂剧作家的散曲成就最高。

后期活动中心为杭州,作品风格以清丽为主,张可久、乔吉等为后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其中张可久为清丽派的代表,睢景臣、刘时中的作品则以通俗活泼、直白犀利见称。

元代的散曲

元代的散曲

元代的散曲孔令彬一、元散曲概说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

我们通常所称的“元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散曲的兴起比杂剧要早,但其成就不如杂剧高。

散曲和词一样,来自民间,都是合乐歌长的长短句。

单词发展到南宋时,在文化人手里典雅化因而走向了衰落,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得到了发展。

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和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形成了散曲这种形式,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散曲是在词的乐曲衰亡,文字僵化之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民间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一种新体抒情诗。

散曲和剧曲的区别:剧曲是用于演出的,除了歌唱,还有说白和动作;散曲则只是歌唱,只用管弦乐伴奏。

剧曲一定要具备人物和故事;散曲则主要用来抒情(少数套曲也叙事,如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散曲的体制: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之中还有重头和带过曲。

小令:又叫…叶儿‟起源于词中的小令,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重头:又称重头小令,是指用同一个曲调重复来歌咏一些类似的景色或一个连续的故事。

是一种联章体,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

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

带过曲:是一支曲子不足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就再用一支或两支不同曲调的曲子续成一篇完整的歌词,最多只能三支,且须是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套数:则起源于宋代的大曲、鼓子词和诸宫调。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曲的区别:小令是以一支曲子为单位的;套数则是由同一宫调之中至少两支以上,按照音乐上排列顺序的规律,联合成套。

《元代散曲》PPT课件

《元代散曲》PPT课件

❖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和争名夺利者的两种生活
❖ “万中无一”之作 ——《中原音韵》
❖ “马致远‘百岁光阴’,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

——王世贞《曲藻》
10
马致远 小令
❖ 《越调天净沙·秋思 》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
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
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
❖ 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
❖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
❖ 各曲同押一部韵,
❖ 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 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如[双
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南吕][骂玉郎带感皇恩比)
15
2. 乔吉
❖ 乔吉(1280-1345),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笙 鹤翁,别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后寓居杭州。一生 潦倒,放荡江湖,自称“烟霞状元,江湖醉仙”。 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大家
❖ 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数十一套 ❖ 内容:多为吟咏山水、寄情诗酒、青楼调笑
之作,也间有一些不满现实的作品 ❖ 艺术上:雅俗兼备,独具特色。
❖ 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 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 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 动性,更为酣畅淋漓;如
❖ 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 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
❖ 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 以此见长;
❖ 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4
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情趣 ❖ 其中[黄钟尾]一曲最著名(P92)
❖ “关汉卿词,如琼筵醉客。” ——《太和正音谱》 8

第二章 元代散曲

第二章 元代散曲
第二章
元散曲
第一节
概念
1. 元曲:元代的流行歌曲,包括散曲 和剧曲(杂剧)。 2.散曲: 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 包括小令和套数。 3.杂剧:元代戏曲的主要形式。
杂剧 元曲 散曲 小令 套数 寻常小令 带过曲
4.小令:“叶儿”,独立的只曲,调短字少。
例如:无名氏 《寄生草》
有几句知心话,本待要诉与他。对神前 剪下青丝发,背爷娘暗约在湖山下。冷清清 湿透凌波袜,恰相逢和我意儿差。不剌,你 不来时还我香罗帕!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补充材料
(一)叹世颂隐类
1.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
思》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 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 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 腰里折,魏耶?晋耶?
5.无名氏 [越调·小桃红]〈别忆〉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伤心事, 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思量往 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请谁似, 似俺那人儿。
6.徐再思 [双调·水仙子]《春情》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 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几遍成 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三秋 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 一世害一世风流。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 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二)男女风情类:
1. 无名氏[仙吕·寄生草]《相思》
有几句知心话,本待要诉与他。 对神前剪下青丝发,背爷娘暗约在 湖山下,冷清清湿透凌波袜。恰相 逢和我意儿差,不剌,你不来时还 我香罗帕!
2.白朴[越调·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 叶黄花。

名词解释 散曲

名词解释 散曲

名词解释散曲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

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元代文学散曲

元代文学散曲

元代文学散曲元代文学散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元代社会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元代文学散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

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引领着元代文学的潮流。

它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固定的格律规范,采用七绝、五绝、七言诗、五言诗等不同的诗体形式,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更加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主要在戏曲演出中表现,形成了与舞蹈、音乐、戏剧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态。

元代文学散曲的发展历程既有源于民间的素材创作,也有从宋代文学传统中发展而来的继承创新。

在元代以前,民间曲艺中的笙歌、套数等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元代文学散曲则借鉴了这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文学元素。

同时,元代文学散曲又继承了宋代文人的文学传统,许多元代文学散曲作品以宋代的词作为参考,融入了更多的意境和情感,达到了优雅婉约的艺术效果。

元代文学散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元代文学散曲在形式上的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元代文学散曲的影响下,明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词曲发展得更加充分,清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其启发。

其次,元代文学散曲注重音乐与文学的融合,鼓励了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这对于今天的跨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元代文学散曲所展现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综上所述,元代文学散曲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元代文学的亮点和代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元代文学散曲的精髓,借鉴其创新精神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当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元散曲 元曲

元散曲 元曲

元散曲元曲
元散曲和元曲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形式,与元朝(1271年-1368年)文化相联系。

1.元散曲:元散曲又称为“元曲散曲”,是元代以散文形式写
成的诗歌作品。

它以语言讲究、意境独特、表达感情深沉而著称。

元散曲广泛流传于元代及后世,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2.元曲:元曲是元代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结合了戏剧和音
乐的特点。

元曲包括四种主要形式:杂剧、历史剧、花间词和散曲。

元曲以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音乐与演唱的重要性,以及对社会题材的关注而闻名。

其中,散曲是元曲的一部分,也指元代散曲。

元散曲和元曲在元代的文化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他们的出现与当时的宫廷文化、民间艺术和文人雅士的交流相关。

元散曲和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古代文学和戏曲的珍贵遗产之一,并对后世文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元散曲的名词解释

元散曲的名词解释

元散曲的名词解释元散曲,是指元代时期产生并流传的一种文艺形式,其以曲调婉转而悠扬,歌词深刻且富有情感而著称。

在元代,散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其以抒发情感、描绘生活和表达社会现象为主要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元散曲的起源、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这一文艺形式进行较为详细地解释揭示。

元散曲起源于元代的教坊,由宫廷音乐家和文人士族共同创作,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因此元散曲融合了多种音乐和文化元素。

它不仅吸收了南方和北方的音乐风格,还借鉴了民间歌曲、曲艺和戏剧等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曲调和唱词。

元散曲的曲调多样,既有快板又有慢板、欢快的曲调也有哀怨的曲调。

这些曲调都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准确地表达歌词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悲怆的曲调常常配合着悲伤的歌词,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而欢快的曲调则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无论是何种曲调,元散曲都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吸引着听众。

元散曲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现象。

有些散曲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表达了人们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期盼;有些散曲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抨击了社会不公和权贵专横;有些散曲歌颂了英雄和忠臣,赞美了正直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这些歌词以其深刻的内涵、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感动着听众,引发人们共鸣。

元散曲对后来的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时期,散曲逐渐融入了戏剧演出,成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和清代时,以散曲为基础的戏曲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京剧和评剧等多种曲艺形式。

在音乐方面,元散曲不仅对后来的民间音乐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元散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曲调和歌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元散曲,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元代时期的文化和生活,体验到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而它对于后世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为中国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选刊
2 1 年 1 月 下旬 刊 0(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 系
散 曲
4 10 ) 2 0 5
湖南衡 阳
【 摘
璨 所在 。
要 】元散 曲迥 异于秦 汉唐 宋的文 学繁华 , 元朝 文学在 史上的地位也 因此奠定 , 其歌咏 生命 的主调 也一直成为元散 曲璀 生命 主调 散曲
天梯 ” 的慨叹 。那么 , 元代文人要想施展 自己的抱负 . 只有“ 吏
进 ” 一 条崎 岖 坎 坷 的路 。 民族 歧 视 的政 策 下 , 这 在 由小 吏 而做 到 上 品是 异 常 难 的。 正 因 为如 此 。 代 文人 经 世 济 民 的政 治 理想 元
水环境 之幽 . 风景之美 以求解脱 . 从而获得心灵 上的愉悦和抚
有 千 钟 粟 ” “ 中 自有 黄金 屋 ” “ 中 自有 颜 如玉 ” 、书 、书 的劝 学 声 。
然而到了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代 , 文人传统的思想观念被
社 会现 实击 得 粉 碎 方 面 是 根 深 蒂 固 的“ 一 唯有 读 书 高 ” 的思想
人传统 的人生位置” “ ,虽然社 会将文人贬为平民 ,但在精神上
和经世济民的宏 图大志 . 另一 方面却是“ 门第卑微 , 职位不振”
的严酷 的现实。 在元代 . 取民族压迫的政策 。 采 将全国人分为四
他们依 然是 不折不扣的文人 . 他们所 向往 、 追求的真正人生 所
乃传统文人 价值实现 的最佳形 式一 建功立业 、垂名青史 ”而 , 传统文人的思想又使得他们难 以混沌到与平 民真正合为一体 “ 读书破万卷 ” 的儒家文人 , 他们渴望建功立业 , 有所作为。 马致 远从早年“ 写诗曾献上龙楼 ”到晚年的“ . 至治华夷 . 正堂堂大元
是 很 难 的 。因 为 在 元朝 , 走人 官 场 有 三 个 途 径 : 是靠 “ 一 根脚 ” .
名”绋反映 了元代文人意识深处经世安 民的儒家心理 , , 即心系
即社会 出身 : 二是靠吏进 , 即先从小吏做起 , 由吏 而官 , 由下 品 而上品 ; 三是儒士 , 主要是通过科举 。“ 根脚 ”这一为官的途径 : 主要是对 蒙古贵族及勋臣的子弟 ,一般的文士是企望不上 的 元代初期 , 制度迟迟未能恢 复。 科举 对于生活在元代初、 中期的
文 人 来说 , 过科 举 走 上 仕 途 的 路也 是 没 有 的 . 只 有 通 而 恨无 上
“ 修齐治平” 情结 . 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放下过“ 功名 ” 二字。可
惜元代文人致力 于为元朝 效命 的热心与 民族政权对文人 猜疑 和钳制的制度是截然相反 的
三 、 情 山水 寄
历 代文 人 骚 客 , 官 场失 意 . 怀 才不 遇 , 或 或 他们 往 往 是 借 I I 1
代。 自开国初就确立 了文治的国策 , 依赖文官治理天下 并开设
词 赋 科 , 学 士 以词 赋 即可 走 上 官 场 , 文人 出将 入相 。在 宋 代 , 文
的背后元代文人表面超逸旷达 . 其实内心隐藏着无 比的痛苦和
愤世嫉俗的悒郁 . 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 的精神解脱。 文人极力避世 、 世, 了大量 的隐逸 、 玩 写 纵酒 、 纵情题 材的 散曲来表达他们超逸旷达 的处世态度 . 但他们到底是 中国的文

出 仕 之难
“ 学成文武艺 . 于帝王家 。” 货 是封建时代文人传统的价值
观 念 。千 百 年 中 , 人 学 士寒 窗苦 读 , 学 诗 书 , 为 了 达 到经 文 饱 是 世 济 民 的政 治 理想 . 是 在 为统 治 阶 级 服务 的过 程 中 实 现 自身 也
价 值。隋唐始设科举 . 为文人拓宽 了走上仕途 的道路。到了宋
文人也是以人世 为起点的 , 面对着现实的黑 暗、 贤愚的颠倒 、 竞 功名 的艰 难、居官的危险 ,他们 回首历史——怀古 ,观照现 实——叹世 .在痛苦 的思考中找到 了人生的最佳生存方式 , 找
到 了生 命 的 价值 所 在 : 隐 逸 中 感 受 自然 山水 之 美 。 超 逸 旷 达 在
朝 世 ” 而乔 吉 的 “ 衫 矮 帽 书 生 , 取 鹏 程 , 意 风 云 , 手 功 : 轻 趁 快 唾
等, 依次是蒙古 、 目、 色 汉人 和南人 , 规定 了不 同等级 的民族 在
政治、 法律上的不 同地位 。 元代文人却牌“ 九儒十丐” 的最底层 . 连 娼妓都不如 , 使得他们心 中的屈辱感 , 变成 了难 以排遣 的心 理症结 。而对于想民出仕之道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来说 . 也
人 .中 国儒 家 文 化 已 经成 为 他 们 潜 在 的性 格 .他 们 的 思 想 、 “ 人 格 是 千 年之 久 的传 统铸 成 的 。 ‘ 为百 姓 除 害 。 天 子 分 忧 ’ 文 替 是
人 的地位可 以说是相 当的尊崇。 那个时候 , 看到的是“ 学而优则 仕 ”“ 、万般 皆下 品. 唯有读书高” 的社会现实 , 听到的是“ 书中自
考现实时习惯 于以历史 为参照物 . 以古探 今 , 寻求生存的最佳
【 关键词 】 元文人

代有一代之文学 . 元散f体 现了元朝迥异 于秦汉唐宋 的 f f 1
卓越的文学成就 如果我们从作 品深入 到作 家心灵深 处去窥
视. 蒙古族统治者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文人的人生失落和文 化危机 。 而且还有生存的威胁 . 因而体验人生 、 感悟生命就成 了 元 代文人散 曲创作的主旋律 。

方式 。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 、 陶渊明 、 韩信 、 伯夷 等人有 自己独
特的见解 。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 . 元代文人认 为人生最高 的生存境界是“ 适意”倘佯 山水 , . 留连诗酒 , 沉醉情爱是“ 适意 ”
的最好方式。 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 最耀人眼 目。 元 散曲中隐逸 是作 家感悟人生后选择 的一种生命存 在方式 。 元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