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的体制

合集下载

第十九章 元代散曲

第十九章  元代散曲

《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 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 人何在,门掩残红。
《雪中游虎丘》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何阑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 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 碑休打,宝剑羞看。
《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 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 灯夜雨,白发秋风。
《吴门怀古》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 鲈脍银丝。白家池馆,吴王花草,长似坡诗。可人怜处,啼 乌夜月,犹怨西施。
《春日湖上》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 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 花心事,残柳眉梢。
2.曲中李杜—乔吉
《折桂令·荆溪即事》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 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鸟鼠当衙。 白水黄沙。倚偏阑干。数尽啼鸦。
《折桂令·西湖忆黄氏所居》
多时不到儿家。想绳挂秋干。弦断琵琶。眉淡兰烟。钗 横梭玉。粉褪铅华。软龙绡尘蒙宝鸭。烂倩脂雨过金沙。隔 个窗纱。梦断东风。门外啼鸦。
《折桂令·客窗清明》
【南吕 红绣鞋】《 西湖雨》
删抹了东坡诗句,糊涂了西子妆梳,山色空蒙水模糊, 行云神女梦,泼墨范宽图,挂黑龙天外雨。
【中吕 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璧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黄中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 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 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散曲的体制

元散曲的体制

元散曲的体制
元散曲的体制主要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三种形式。

1.小令:又称为“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

小令的特点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通常一首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小令起源于唐代的酒令,它简洁明快,表达的内容较为单一,但韵味十足。

小令除了独立存在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即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为大令、散套,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二是通常在结尾部分有尾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各曲在形式上要求有一定的规律和协调性。

3.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属于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要小得多,也没有尾声。

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这三种体制各具特色,小令短小精悍,套数富赡雍容,带过曲则介于两者之间。

它们共同构成了元散曲丰富多彩的体制风格,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

元代散曲知识点总结元代散曲的特点1. 体裁多样:元代散曲包括了词、曲、曲调等多种体裁,体裁之多丰富其形式更加灵活。

2. 体裁宽泛:元代散曲的题材广泛,不仅有以爱情、生活、山水为主题的散曲,还有以历史、宗教、名士等为题材的散曲。

3. 语言优美:元代散曲在语言上追求优美、精炼,句子流畅、动人。

四平骂秦惟韵殷重4. 艺术表现:元代散曲更加讲究起承转合,言简意赅,充分发挥了散曲的艺术表现力。

元代散曲的风格1. 民族风格:元代散曲受到了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2. 浪漫主义:元代散曲中普遍存在着浪漫主义思想,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3. 抒情性强:元代散曲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直接、深刻,抒情性更加突出。

4. 博大精深:元代散曲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具有博大精深,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

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品1. 《龙凤呈祥》:这是一部元代散曲经典,作者是元太祖忽必烈。

在《龙凤呈祥》中,歌颂了忽必烈的功绩,表现了对皇权的崇拜。

2. 《西河》: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王实甫。

《西河》以西河故事喻元朝的得天独厚,寓议中华中流对的藩镇(西河)打败朔方宿将的故事。

它的艺术成就无愧最为元代散曲的一部佳作3. 《青玉案·元夕》:这是元代散曲中的又一部经典之作,作者是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欢乐情感。

总之,元代散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它丰富多彩的体裁和丰富的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元代散曲在文学和文化领域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张可久



[中吕· 普天乐]《西湖即事》: 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 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 紫箫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 火西东。 朱权《太和正音谱》称赞张可久散曲“清而 且丽,华而不艳”。
[中吕· 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 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 声长叹。
周德清《中原音韵》
赞其为“秋思之祖”, 确是“深得唐人绝句 妙境”(王国维《人间 词话》)之作。
白朴

〔双调· 沉醉东风〕《渔父》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liǎo)滩头。 虽无刎劲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白朴
[阳春曲]《题情》
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

卢挚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 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 湘画里。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元前期散曲的分类: 1、志情文学:感叹人世间的繁华相替、荣 辱变迁;抒发散诞逍遥的隐逸之志。 2、花间文学:以闺情为基本题材的文学。 3、市井文学:具有市井生活内容和趣味风 格的作品。
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 (疑当作“尽”)是严,越间阻 越情忺(xiān) 。
卢挚

卢挚(约一二四二--一三一五以后),字处道, 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涿郡(今河 北涿州市)人。 贯云石评其曲"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 笑傲"(《阳春白雪序》)。著有《疏斋集》, 明初尚存,后佚。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 存》。

6.元代散曲

6.元代散曲
宫调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①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缀 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②每套末有尾声,如以带过曲作结, 尾声可略;③全套同押一韵。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
曲牌至多不超过3首,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在 小令之后,意犹未尽,借同一宫调再写一曲,不超过3调。
二、散曲的兴起
四、散曲内容与分期

内容: 1、黑暗社会下的愤世嫉俗之作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咏史怀古,同情人民。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抨击名利场上的丑恶。睢景臣《高祖还乡》讽刺 衣锦还乡的皇帝,大胆挑战君权。


2、概叹世情险恶,向往归隐田园之作
如对挂冠、归隐、山居、修道的咏唱,不满现实,不与世 沉浮,具有消极避世的悲观情绪。
【分析】 张可久的咏史之曲,抒发了 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 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 对于项羽、孔明、周瑜和曹操, 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 一概加以否定。 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 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 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 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 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 争频仍的元朝社会,还是有它 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积极意义 的,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四、散曲内容与分期

后期作家:代表人,张养浩、睢景臣、张可久、 乔吉、贯云石。渐失本色特征,多含蓄蕴藉的诗 味,形式上追求严整,风格典雅工丽,通俗的散 曲走向雅化。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可久
[中吕卖花声]《怀古》

后期内容:缺乏前期的牢骚不平,艺术上刻意 求工,词句典雅华美,风格由豪放转为清丽。


3、歌咏爱情和闺怨之作
富有民歌风格,直率挑战礼教,不乏庸俗浮艳。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辽金元文学-元代的散曲名词解释:散曲1.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1.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

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风波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

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

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

文学史:元代散曲

文学史:元代散曲
而 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 还有【尾声】。

带过曲:由三个以下同一宫调不同曲牌 组成,押同一韵。介于小令、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没有尾声。
四、散曲的风格。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贯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 海涯,号酸斋,畏吾儿(维吾尔族)人。 贯云石的作品以豪放为主。


徐再思,号甜斋,与贯云石散曲合称为 “酸甜乐府”。贯云石以豪爽俊逸为主, 徐再思却以清丽工巧见长。 散曲多归隐、写景及恋情题材。
五、内容

叹世、咏史、归隐、恋情和写景题材的 异常兴盛
五、散曲分期及代表作家

元散曲分前后两期。以元仁宗延祐年 间来分期。前期创作中心在北方,后 期南移至杭州一带。

前期: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 朴、马致远、卢挚、张养浩等。从总体 上说,前期散曲则以“本色”为主。
马致远——元曲之冠冕(曲状元)


号东篱,有《东篱乐府》。 他的作品表现了愤世厌世的思想,为豪 放派的代表。 ①咏史、②隐逸、③写景

后期: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如 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 中,贯云石、徐再思等。后期作品总的 创作倾向趋于雅正典丽,渐失前期的生 命力。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华丽工整, 是清丽派的代表。

睢景臣有【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套数

刘时中有【正宫· 端正好】《上高监司》 套数

元散曲
一、“散曲”

散曲是一种合乐可歌的诗体文学, 无念白、科介,只用于清唱,故 又称“清曲”。通常分为小令小 套数两种形式。
三、散曲的体制

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

元代散曲简介一、散曲的兴起元曲包括元代杂剧与元代散曲。

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里得到高度的发展,但南宋后期由于文人远离现实社会,片面追求形式美而日趋衰落。

相反,同样起源于敦煌曲子词的民间长短歌词,从中晚唐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金灭北宋以后,吸收了不少著名的南北民歌和多种曲艺演唱形式,又借鉴了金、蒙古以来的不少北方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明显南北之分的新的诗歌形式,在南方称为南曲,是宋代流行的大曲与南方的里巷之曲结合而成的曲词;在北方和中原称为北曲,是将少数民族马上弹奏之曲与河北激昂悲壮的音乐结合而成的一种曲词,二者合称散曲。

我们今天所讲的散曲主要是指北散曲(金元时期大发展),由文人正式填写的南散曲要到元中叶以后才开始出现。

北散曲形成的音乐基础,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指出“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之弦管。

南人亦遂尚北,上下风靡”,此话道出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散曲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北宋亡后,汉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江南一带,周邦彦等人创制的大晟乐谱也因战祸失传,于是在北方,宋词势力大减,原来即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又大量涌现,许多曲牌被文人吸收,填以新词,这些曲子有些出自农村,如[山坡羊]、[豆叶黄],有些则与唐宋词同出一源,如[木兰花慢]、[生查子]等,它们保留了早期词调的单片小令的形式。

北散曲形成的语言基础。

从辽在北京建都,历金元两朝,使北京成为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流行的语言也就成了北方语言的中心,终于形成了一种语言体系,即北方语言体系。

元代散曲发展及代表作家复习(白朴马致远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

元代散曲发展及代表作家复习(白朴马致远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

元代散曲发展及代表作家复习(白朴马致远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一、散曲兴起与体制:(一)兴起:(1)是元曲的另一种形式,最初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

金元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兴起的音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产生散曲。

(2)语言上,吸收大量的民间口语,不避俗词俚语,生动活泼,诙谐幽默。

(3)内容上,写的最多的是男女爱情,其次归隐、闲适以及山水自然。

(二)体制:(1)小令:单独的一支曲子(2)套曲(套数):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二、前期散曲作家:(一)关汉卿:(1)散曲内容:①描写男女恋情和离情别绪②感物抒情之作③描写自然风光(2)散曲特色①质朴自然,真率爽朗,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市俗情趣②无论何种题材,都写得肆意畅情,肆无忌惮③艺术的风格多样,主导风格为本色自然,并融入诙谐之趣(3)代表作《不伏老》:自述心志性情的套曲,也是他风流放荡生活的自我表白和桀骜不驯性格的真实写照。

作品艺术特点:①把真切的现实与浪漫的夸张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刻划出一个理想化、性格化的“浪子”形象。

②行文挥洒自如,风格豪放明快,气势磅礴有力,情感浓烈奔放。

③语言诙谐洒脱,活泼生动,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补充: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采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掮过桥东。

分析:此曲运用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只大蝴蝶的形象,讽刺贪色的花花公子的劣迹恶行。

全曲构思巧妙,想象奇特,风格恣肆朴野,语言浅近通俗。

(二)白朴:(1)内容:分叹世、写景和描写恋情三类(2)风格:朴实俊秀,文字清丽婉约,具有较为浓郁的诗意。

(3)代表作:《渔夫》(三)马致远:(1)《东篱乐府》,题材广泛,叹世归隐一类作品最多(2)号为曲状元,为元曲豪放派主将。

(3)代表作: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选取旅途秋暮的多种富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悲秋思乡的情怀。

7元代散曲(共25张)

7元代散曲(共25张)
❖ 1、分期:
❖ 元代散曲始终(shǐzhōng)与杂剧保持着同步的节奏。和杂 剧一样,它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 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
❖ 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吉、贯 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 1、散曲的体制: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 ❖ 小令又叫叶儿,是以一支曲牌为独立单位的散曲,它是散曲的基本
单位,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 ❖ 除单支曲牌的小令之外,它还有带过曲、重头曲等特殊形式。带过
曲为小令的变体,是同一宫调的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曲 名之间加一“带”或“过”字,作为标志,如【雁儿落带得胜 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重头曲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16页,共25页。
❖ [夜行船]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 罚盏夜阑灯灭。
❖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 四、白朴
❖ 白朴今存小令37首,套数四篇。作品较多叹 世归隐之作。如[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 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占秋江白鹭(báilù)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候,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14页,共25页。
❖ 五、马致远 ❖ 马致远的散曲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套,大都辑入《东
第7页,共25页。
❖ 2、主要(zhǔyào)特点 ❖ 前期散曲作家特别是前两类作家继承了民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第八章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期兴起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入乐的新诗体。

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曲词)而言的。

元代多称“乐府”、“街市小令”等,“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但专指小令。

直到20世纪初,散曲才作为包含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下来。

(明中叶后散曲已包含有小令和套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著作最终确定)杂剧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艺术;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

早期散曲与杂剧中的曲词一样,都是配乐的歌词,但是不具有表演内容,因此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

到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2、散曲的兴起词的衰微:散曲和词一样,都是来自民间的合乐歌唱的长短句。

词发展到南宋时期,在文人手里变得典雅化,文辞韵律华美而内容空虚,逐渐走向衰落。

而民间的“俗谣俚曲”,却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结合而得到发展。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宋金对立时期,北方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与汉族北方地区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产生了散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

开始在民间流传,以后又传到知识分子中间,特别受到为瓦肆勾栏艺人写作的书会才人的重视和热爱。

可以说,散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文学形式推陈出新的结果。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主要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1、小令也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除了单片只曲的基本形式外,还有一种联章体,也叫重头小令。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的数支小令组成,与带过曲不同,重头小令的支数不限,最多可达百支。

每支各押一韵,且各支相对独立,故仍属小令的范畴。

散曲的名词解释

散曲的名词解释

散曲的名词解释
1、散曲的名词解释: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

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2、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第九章 元代散曲创作

第九章  元代散曲创作

第九章元代散曲第一节元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一、何为散曲:作为一种文体,“散曲”的内涵是逐步确定下来。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如今存元人所编散曲选集称《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乐府新声》、《乐府群珠》;今存元人散曲别集称《小山乐府》、《月湖今乐府》、《沈氏今乐府》等)。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在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只是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如王骥德在《曲律•杂论下》中说:“散曲绝难佳者,北词载《太平乐府》、《雍熙乐府》、《词林摘艳》,小令及长套多有妙绝可喜者。

”所列举的三部书都是兼收小令和套数的。

王氏概称“散曲”,显然是把套数也视为散曲了)。

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如吴梅著有《顾曲麈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中国戏曲概论》,大东书局1926年版,其中设有《元人散曲》一章;《曲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任讷著有《散曲概论》,中华书局1931年版。

),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才被最终确定了下来。

“散曲”之所以被称之为“散”,是相对于元杂剧的整套曲目而言的。

元杂剧中使用的曲,粘连着科白和情节。

而散曲只是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和情节无关,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散曲”是元代韵文家族中出现的新成员,是中国文坛上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

二、元散曲的兴起: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

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

如曲牌中有[中吕••叫声],据《事物纪原》“吟叫”条记载:“嘉祐末,仁宗上仙,四海遏密,故市井初有叫果子之戏……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以为戏乐也。

今盛行于世,又谓之吟哦也。

”可见该曲即是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根据叫卖声衍生的市井俚歌。

其他如[仙吕•太平令]、[仙吕•拨不断]、[货郎儿]、[豆叶黄]、[采茶歌]的情形也基本如此。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 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 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 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这两曲转而陈述自我人生 哲学:离绝是非、与世无 争、自得其乐。
最后一支曲是全曲的高潮和总结,分前后两层。
生而倜傥, 博学能文, 滑稽多智, 蕴藉风流, 为一时之 冠。 ——元· 熊梦祥《 析津志》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 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玩的 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 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 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 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 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 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 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 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 上走。
◇散曲的分期: 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有名姓可考的散曲 作家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散曲的发展分前后期
◇前期以大都为中心 ,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白 朴、马致远等,他们的作 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 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 气息,体现散曲通俗化、 口语化的当行本色。
【南吕▪四块玉】 《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 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 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小令:又叫叶儿,是一种短小单支的曲子。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两 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连缀而 成的曲子。
◇套数的三个特征: A.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的曲子 联缀而成;B.全套必须押韵相 同;C.有尾声。
【双调· 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 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 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 他是魏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富家儿更做 道你心似铁,争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不争镜里添白雪, 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 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 年是彻。……

元散曲与诗文

元散曲与诗文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一反中国诗歌含蓄酝藉的传统而代之以豪辣直露的取向。 “快人情者,要毋过于曲也。” (王骥德《曲律·杂论 下》) “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王 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 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关汉卿《仙吕·一半 儿·题情》) 弹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难道风流 种,吓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 )
散曲 元曲
小令 (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 (散曲+“科”+“白”)唱+演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一、散曲的含义: 散曲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 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 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 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曲牌填写 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越调〃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周德清:“秋思之祖”; 王国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
”(《人间词话》)
马致远 套数【双调】夜行船· 秋思 :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 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 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 分半腰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 天教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了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 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莫笑巢鸠计拙, 葫芦提一就妆呆。

散曲文学常识

散曲文学常识

散曲文学常识散曲文学常识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属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散曲合乐不用锣鼓,元代只有弦索、笙笛等伴奏。

散曲起源于民间,主要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与散套两种。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套即散曲套数的别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

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

早在词十分兴盛的北宋,就产生了与词不同的俚曲,同时,词调在民间的流传,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发生变化。

金代初年,北方涌现了大量具有地方色彩的歌调,结合了中原的兄弟民族音乐而具有新的特色,这对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起了重要影响。

宋、金之际是散曲的萌芽、发生时期。

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著名诗人元好问开始创作散曲,这是散曲成为当时新兴的重要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

至元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又被称为清曲、乐府,它可分为两类:小令与套曲。

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

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但必须同一宫调,并且音乐衔接,同押一韵。

重头小令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支数不限,每首可各押一韵。

而且各首可以单独成立。

套曲的体制有三个主要特征:①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者,也可借宫。

9第八章 元代散曲

9第八章  元代散曲


王和卿,大名(今属河北)人。为人滑稽佻达。 现存小令11首,套数1篇,另有2个残套。 王和卿的散曲从总体上选材粗俗,更多地表现 了市民意识和文化中庸俗的一面。代表作〔仙 吕· 醉中天〕《咏大蝴蝶》。
二、平民及胥吏作家。

他们的作品往往抒发出于对昏暗世道的强烈愤 慨,流露出生不逢时的满腹牢骚及慕隐乐道的 消极情绪,可以白朴、马致远为代表。
二、乔吉
1 、乔吉( 1280 ~ 1345 ),撰有杂剧《两世姻缘》 等。散曲今存小令209首,套数11篇。他在散曲 创作上与张可久并称,也是元散曲清丽派的杰 出代表。
2 、他的散曲多为寄情山水和青楼调笑之作,也 有一些愤慨现实的作品。 3 、其曲清丽秀雅,婉约多姿,注重音律的和美, 讲究字句的锤炼。与张可久相比,乔吉较多地 保留了前期散曲质朴直率的传统,雅俗兼备; 其想象也更为大胆丰富,往往出奇制胜,具有 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张养浩
1 、张养浩( 1270 ~ 1329 ),字希孟,号云庄, 山东济南人。累官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 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存小令161 首,套数2篇。
2、张养浩的散曲有的揭露了仕途险恶、世态炎凉,有的 抒写了归隐林泉的超脱闲适,有的表现了对民生疾苦 的关怀与同情,尤其是他把咏史怀古引入散曲创作, 扩大了散曲的表现内容。 3、张养浩是元散曲豪放派的大家,风格豪放飘逸,行文 自然朴实,散文化和诗化的迹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 度上显现出文人雅化的特色。小令[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其代表作品。
第八章 元代散曲

李昌集著 《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是金末元初兴起的一种新型诗体。它最初 是从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金元之 际,北方少数民族新起的音乐与汉族地区原有 的慷慨粗犷的民间歌曲相结合,便逐渐产生了 散曲。

第八章 元代散曲

第八章  元代散曲

(二)、艺术特点 1、吊古伤今的感情引发和联系自然紧 密。怀古是有感于现实,伤今是揭 露现实,感情悲痛深沉,思想相当 深刻。 2、用语雄浑,意境壮阔,气势奔放。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各句关联照 应,用字精辟,也显示出作者的艺 术功力
第三节:元后期散曲作家元初的 诗歌望理论及诗歌创作 一、愤世嫉俗: (一)、睢景臣·[般涉调]高 祖还乡
(二)、[双调]夜行船秋思 艺术特点 1、这套曲子思想虽有消极之处,但感 情激愤而强烈,与之相应,形象极 为鲜明,色彩非常绚丽,对读者具 有较强的感染力。句子多 采用排句 形式,也加强了这种力量。
2、作品语言豪辣动宕、明爽流畅,不 遮掩含蓄,不吞吞吐吐,对封建王 朝的灭亡,对富家儿的守财,尽情 痛骂、诅咒;对乡村和隐居生活, 尽情赞美;对争名夺利行为,极端 厌恶。可谓快语如飞,一泻无余。 这种语言风格与散曲特有的鼎足对 ( 三句对 ) 和博喻 ( 众多的比喻 ) 应用 有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心选 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2、用有限的字句,塑造了丰富的 意象。 3、时空关系的处理,也最适合于 表现秋思
白朴《天净沙· 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 红叶黄花。
第二节:元代前期散曲创作元散 曲作家分类 一、书会文人: 关汉卿、王和卿,以及乔吉、 睢景臣等,其曲多愤世嫉俗、男 女之情之作,放诞不羁的精神风 貌,反传统的叛逆精神,追求个 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二、下层官吏: 马致远、白朴,以及郑光祖、张可 久、徐再思等。沉抑下僚,不甘仕 途失落,追求传统文人价值,但屡 屡受挫、理想幻灭,所以愤世嫉俗, 叹世归隐成为主要创作倾向,虽有 消极人生之不足,实际是对元代社 会不平的反思,感情往往表现得非 常激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散曲的体制
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散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散曲在元代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等。

散曲成为了元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而散曲的体制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一、散曲的分类与体制
散曲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体裁,具有词、曲、舞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元代,散曲被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长短句”,一类是“板头曲”。

其中,“长短句”是指以七言或五言句式为主的散曲,又称“南曲”或“长曲”;“板头曲”则是指以板头为主的散曲,又称“北曲”或“短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包括曲种、曲调、曲牌、曲式等方面。

在曲种方面,散曲主要分为七种:破题曲、拍板曲、咏史曲、抒情曲、行吟曲、说话曲、杂剧曲。

在曲调方面,散曲的曲调多样,包括高亢、悠扬、悲凉、欢快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曲牌方面,散曲的曲牌也非常多样,如“西江月”、“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在曲式方面,散曲主要有“双调”、“细乐章”、“大乐章”等多种不同的曲式。

二、散曲的发展与演变
元代的散曲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在宋代,散曲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元代,散曲的发展更加迅速。

元代散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题材广泛
元代的散曲题材十分广泛,既包括政治、历史、传说等大众化的题材,也包括抒情、爱情、性情等私人化的题材。

这些题材的涵盖范围很广,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2. 形式多样
元代的散曲形式非常多样,不仅包括长短句和板头曲两种形式,还有不同的曲牌、曲调、曲式等。

这些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散曲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3. 风格独特
元代的散曲风格独特,不同于宋代的散曲。

元代的散曲风格受到了元代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于宋代的独特风格。

三、散曲的流传与影响
元代的散曲在当时就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南曲北曲皆精,元人音韵大胜”。

散曲的流传与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人雅士的推崇
元代文人雅士对散曲的推崇是非常高的。

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散曲,还对散曲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使得散曲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一大热点。

2. 民间艺人的传唱
散曲在元代不仅被文人雅士所推崇,也被民间艺人所传唱。

他们在街头巷尾、市井村落中演唱散曲,使得散曲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

3.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元代的散曲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散曲的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影响。

例如,元曲的产生就与散曲有着密切的关系。

散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元代的散曲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不仅是当时文学界的一大亮点,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散曲的体制完善和发展,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