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屈原的评价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汉代对屈原的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所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主要有:(1)贾谊、刘安、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总体上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①贾谊: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写作《吊屈原赋》。
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
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②刘安:多方位的肯定屈原及其作品继贾谊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
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a.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b.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c.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③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司马迁和屈原一样,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他强调《离骚》是悲愤哀怨之作。
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2)扬雄、班固、王逸对屈原的评价从西汉后期至汉末,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①杨雄: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
怎样评价屈原
怎样评价屈原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列在前几位的,当有屈原。
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他在漫漫长路上的执着求索,在颠沛流离的坎坷境遇里的不断歌吟,在青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一、屈原所处的时代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这个时期,曾经辉煌灿烂过的泱泱楚国开始逐渐显出颓败的景象。
屈原降生的半个世纪前,令尹吴起鉴于当时楚国“贫国弱兵”的现状,向楚悼王提出了变法主张。
楚悼王不顾贵族的反对,采纳了吴起的建议,“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可是,悼王不久病死,楚国贵族集团乘机起而政变,杀掉吴起,使变法归于失败。
楚国从此更加走向没落。
相反,公元前361年楚国的对手秦国任用商鞅,积极推广新法,“居五年,秦人富强”。
秦孝公死而商鞅被车裂后,新法仍然贯彻了下去,结果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
屈原生活的楚怀王、顷襄王两朝,“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怀王朝,权臣佞幸“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并且“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使楚国滑到了危亡的边缘。
顷襄王朝,“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
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疎,百姓心离,城池不修。
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最后弄得郢都陷落于秦军之手。
屈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走上了政治舞台。
二、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出生于楚国王室的贵族之家,为楚王的同姓。
其生卒年据郭沫若考证,为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
他青年时代就开始从政,《史记》本传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一段时期,他身居要职,颇受信任,极力施展济民匡世的雄才大略。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
屈原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和人民:屈原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他无时无刻不以国事为重,以民安为念。
2.高尚的道德情操: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人格精神是高洁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卓越的文学才华:屈原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
4.坚韧不拔的毅力:尽管屈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中常遇挫折,但他坚韧不屈,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5.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屈原都怀有深厚的责任感,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乐,人民的安乐。
总的来说,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卓越文学才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责任心的人。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正直:屈原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正直,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他在楚国政治腐败、国家危亡之际,多次上书劝谏楚怀王,但都被奸臣排挤,最终被贬谪流放。
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2. 坚持理想:屈原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即恢复楚国的强盛和尊严。
他不畏权贵,不惧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即使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用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怀。
3. 才华横溢: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悲愤和对人民的关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4. 坚韧不拔:屈原在遭受贬谪和流放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品质和精神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评价
屈原的评价屈原,中国南方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
他的诗作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屈原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1. 诗人之才屈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出了南方楚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
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
屈原的代表作之一《离骚》以其浩渺壮丽的诗情和深邃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屈原心系楚国、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他希望楚国富强、人民幸福的愿望。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神奇、广阔世界的渴望,对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通过优美的语言、寓言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意象,将爱国主义情怀和个人的痛苦体验相融合,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2. 政治家之智除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屈原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曾在楚国负责国家的外交和军事事务,对于推动楚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倡导改革政治体制,提出“宽政惠民”的政策主张,力图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
然而,屈原的坚持和追求并没有得到当时的政治家们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嫉妒和排斥。
最终,屈原被迫离开楚国,在归宁途中,他写下了《离骚》这首深情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思念和关怀。
3. 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屈原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观。
他的诗歌从自然景物到社会生活,从个人体验到政治理念,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主题和精神追求。
他的思想和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主题之一,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创作源泉。
4. 对屈原的评价和地位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和政治理念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关于屈原的名家评价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卓越贡献和悲剧命运受到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评价:
1. 汉代评价:
- 汉武帝非常热爱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皇室对屈原作品的认可。
- 文学理论家刘安称赞屈原的《离骚》兼具《国风》、《小雅》的优点,认为屈原的人格风采可以与日月争辉。
2. 司马迁:
-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作传,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将其《离骚》与孔子编纂的《春秋》相提并论,指出屈原的文章精炼、辞藻微妙、志向纯洁、行为廉洁,体现了其伟大而完美的个性。
3. 近代名家评价:
- 近代学者梁启超赞誉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批判精神。
- 闻一多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完全具备条件被称为人
民诗人的作家,他与腐败的贵族集团斗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4. 鲁迅:
- 鲁迅评价屈原敢于直言、敢于对抗权贵,他在作品中打破常规,直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愚忠思想。
对屈原的评价
一、对屈原的社会评价(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屈原的精神品质
屈原的精神品质
屈原有着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
1、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屈原为了实现楚国统一的大业,他帮助楚怀王变法强国对抗外敌,使楚国富强起来。
后来虽被流放,但他始终惦记着国家的兴衰,在面临危难时,他并没有选择离开楚国。
2、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
在屈原的政治生涯中他坚持美政的治国思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表达了他坚持真理的无私和无畏。
流浪后,人不忘初心,时刻鼓励自己。
3、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
在屈原的任职期间,他的品行廉洁,同情百姓为百姓谋利。
限制特权,与腐朽的楚国旧贵族作斗争。
明知会遭到贵族的打压,但仍旧坚持初心,宁死不屈。
我眼中的屈原精选范文
我眼中的屈原精选范文我眼中的屈原精选范文你眼中的屈原是怎么样的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眼中的屈原精选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我眼中的屈原】屈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一颗闪耀着光辉的明星,屈原是一位心有博大志向却因遭小人毒害的公正之人。
千古的疑问,千古的传承,千古的叹息,就在屈原投入汨罗江之后融入了历史之中,那从如今的角度去看屈原,又会是怎样的呢?把栏杆拍遍,古今多少事,时空回转,流转到战国时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之中,无数的人为了所谓帝王手中的权力而丧失了生命,而屈原这位楚王的左徒却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你知道,有无数的生命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你能做到的只能是叹息。
想一想你的朋友,和你同一时代的人,合纵家之苏秦身配六国相印,官为六国联合国部长,手中掌握着无比的权利,一曲合纵,使秦国数年不敢出函谷关,他拯救了黎民;再想一想你的敌人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大施连横,破敌于千里之外,达到了攻心为上的最高境界,玩弄六国与掌股之中,就像阳明说的那样“知行合一”。
一曲合纵,一曲连横如同两位剑客在风花雪月的战国舞台上比剑术,比亮剑精神,试问屈原你的剑在哪里,是时候拔剑了。
就像郭沫若的《雷电颂》一样,一丝晴空霹雳劈开了战国乌云密布的天空,劈出了一丝光明,那光明那晴空霹雳的闪电就是你的剑吧,屈原!你也想像张仪、苏秦、孙膑、庞涓那样吧!在战国的舞台上挥刀呐喊,亮剑出鞘,烽烟起是来自浪淘沙,遇见他如春水梦里花。
可是,你梦里的他也只是“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你也只能像李白那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屈原你虽作《离骚》,但你的愁字有谁能理解。
屈原你的心中如果有怒火就燃烧吧,烧掉这个世界,烧掉这个战国,烧掉这些东皇太一,土偶木梗,大司命,少司命,燃烧吧,燃烧吧。
烧掉这人间的一切邪恶。
【篇二:我眼中的屈原】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很有头脑,他就是屈原。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答: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是: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表达对屈原才能的赞扬。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达对屈原人格的赞扬。
3、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表达了对屈原作品的赞扬和理解,以及对屈原的下场感到悲哀。
对屈原的评价
一、对屈原的社会评价(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我眼中的屈原
我眼中的屈原介绍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眼中的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
屈原是楚国人,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和楚辞的创始人。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很多美丽而独特的诗篇,以及代表性的作品《离骚》。
早年生活屈原生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
他拥有优良的家世和良好的教育背景,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智慧。
屈原在年轻时就显示出了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深受周武王和商纣王的故事影响,对于国家的命运和治理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政治事业屈原曾在楚国担任过重要的行政职务,他积极参与国家政务,试图推行一系列改革来振兴楚国。
然而,由于他的改革观点与当权派的利益相冲突,他遭到了冷遇和排挤。
这使得屈原陷入困境,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一次重要的政治斗争中,屈原的政敌设下了陷阱,诬陷他为奸。
楚怀王相信了这些谣言,对屈原失去了信任,最终他被贬黜成为一名普通百姓。
文学贡献屈原在政治生涯的失败之后,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民苦难的触动促使他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他对楚国的山水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人民的真实生活情况进行观察和描写,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其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
屈原的代表性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篇长诗以自传体的形式写就,透露了他内心深处对国家兴衰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离骚》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被广泛传颂至今。
影响和意义屈原的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学、诗歌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传统,对后来的文人和诗人产生了启发和影响。
他的思想精神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后世浪漫派文学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于现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屈原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他的作品和思想在千百年来一直发出光芒。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一、引言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一位张扬着改革的理想,闪耀着人格光芒,高举着爱国旗帜的历史伟人。
人们在如何评价屈原的生死去就以及为人方面曾引起了许多争论。
现在,我仅就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谈一点自己的浅见,还望方家指正。
二、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1.贾谊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最早评价屈原当属汉文帝时代的贾谊。
他对屈原的评价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吊屈原》。
贾谊被贬到长沙作太傅,心情抑郁难平,耳边回响着屈原《离骚》悲愤地叹息:" 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
"两颗痛苦的心灵,一下子相互碰撞,激起了贾谊对屈原崇敬之情。
贾谊称颂屈原为"贤良"、"方正"。
他说"呜呼哀哉,逢时不祥……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屈原所处的社会是黑白颠倒的,没有才能的政治庸人身居显贵的地位,擅长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飞黄腾达。
" 嗟苦先生兮,独离此咎" ,他十分同情屈原的遭遇,但并不认同屈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他从道家观点出发,认为统治者如果昏庸不纳忠言,就应该与他决绝,可以学凤凰" 缥缥其高逝",学神龙"?八渊潜以自珍","远浊世而自藏",也可以"历九州而相其君",不必直谏而死。
贾谊不理解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坚定不移的处世态度。
总之,贾谊认为屈原是不明智的贤人。
2.刘安对屈原的评价根据《汉书?淮南王安传》的记载,刘安曾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
《离骚传》如今虽已不存,但其中重要的语句收进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刘安从道家人生的处世态度出发,赞美屈原"其志洁" 、" 其行廉" 。
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时代,干谒诸侯,以谋取卿相之尊,施展政治抱负已成为时尚。
对屈原的看法对屈原的看法
对屈原的看法对屈原的看法对屈原的看法对屈原的看法屈原__这个端午节不得不谈的历史人物;屈原是高尚的,是爱国的更是伟大的.....他的死重于泰山,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但:个人对此却有点不同的看法.....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以伟大的爱国者的身份出现。
我们赞颂屈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因为屈原的死与当时楚国有关,他的对楚国的忠贞被称为爱国行为;他的死重于泰山,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刘安,王逸,司马迁等很多文人志士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屈原已经,成为很多国人心目中的精神楷模。
然而,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其本质还是个有着常人心态的凡人。
屈原对楚王如和楚国忠心耿耿,"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什么最终去选择跳江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这种结束生命的方式是升华了屈原人格还是舍弃的只是屈原的生命?屈原在当政之时深得楚怀王的赏识。
对楚怀王也是竭尽忠诚;被谤放逐后依然不改初衷,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在战国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楚国虽有一定的势力,但还不足以统天下;楚国的腐败,奸臣的横行;天下当然不会属于楚国。
历史最终宣告了楚国的灭亡与屈原忠君时代的结束。
在无君可忠,无国可爱,在情感上,楚国,楚王已经成为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屈原无法拯救楚国,更无力挽救那个时代,最后绝望而投入汩罗江。
宁愿跳江,葬身鱼腹,也不愿蒙世俗的尘埃。
屈原不想离开楚国与楚王,然而他最终还是离开了;因为他忠于的楚国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历史原因的被动;屈原虽然无奈,但他终于还是跳江自沉了,这却是一种主动行为。
在"是生存还是死亡"面前他当时肯定作过痛苦的思想选择。
他为什么不选择活下来,以屈原这样的人才,到了其它任何国家,都会是需要的。
为什么就不愿去国就远,完成自己的宏伟理想抱负呢?屈原主动选择了死亡,很多人说死的高尚,死的其所;但它也是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令亲者痛仇者快;于国是毁灭,于军是溃败,于人是摧残。
王夫之评价屈原的句子
王夫之评价屈原的句子1. 王夫之说屈原“忠贞之志,坚贞之操,真可与日月争光。
”嘿,你看那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不管风雪如何肆虐,它就坚守着自己的那份高洁。
屈原在那浑浊的世道里,不也像这梅花吗?众人皆醉他独醒,坚守自己对楚国的忠贞,这种品质就像那日月的光辉,永远闪耀。
2. 王夫之觉得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打个比方,就像那清澈的溪流,即使流经满是淤泥的地方,它也不会被污染。
屈原身处乌烟瘴气的官场,周围的人都在追逐名利、阿谀奉承,可他呢?他就像那溪流一样,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行,多让人钦佩啊!3. 王夫之评价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心里总是念着自己的母亲。
屈原对楚国的眷恋,对怀王的牵挂,在他的文章里不停地体现。
就像我们写日记,心里有个念念不忘的人或者事,那笔下肯定会反复提及,屈原对楚国那是满满的深情啊。
4. 王夫之讲屈原“其为性褊狭,而不能自克也。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在批评屈原。
可是你想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精致小盒子,它只能容纳那么多,因为里面装的都是宝贝。
屈原心里装满了对楚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他容不得那些损害楚国的人和事,这在某些人眼里是褊狭,但在我看来,这恰是他纯粹的体现。
5. 王夫之提到屈原“以绝世之姿,处离乱之世。
”哇塞,这就像一朵绝世的花绽放在战火纷飞的战场。
那花儿的美是那么独特,可周围却是一片混乱与破坏。
屈原有着非凡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璀璨星辰,格外耀眼,却又显得那么孤独。
6. 王夫之指出屈原“怀沙之赋,辞情哀恻。
”你感受过那种深深的悲哀吗?就像你最心爱的东西被夺走了一样。
屈原写的时候,那悲哀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
他对楚国的绝望,对自己命运的无奈,都在这篇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哭泣,那哭声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7. 王夫之评屈原“忠君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多像那些勇敢的战士啊。
古人评价屈原的诗句
古人评价屈原的诗句
1.屈原的诗句充满了激情和情感,令人陶醉。
2.屈原的诗句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3.屈原的诗句流露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4.屈原的诗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5.屈原的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6.屈原的诗句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人的情感。
7.屈原的诗句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打动人心。
8.屈原的诗句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9.屈原的诗句反映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10.屈原的诗句充满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理解。
11.屈原的诗句饱含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12.屈原的诗句展示了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和理解。
13.屈原的诗句揭示了他对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14.屈原的诗句中有着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内涵。
15.屈原的诗句直击人心,触动思绪和情感。
16.屈原的诗句构思精巧,用词贴切,意味深长。
17.屈原的诗句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18.屈原的诗句富于艺术感染力,鲜明而深刻。
19.屈原的诗句充满了对理想追求和精神力量的呼喊。
20.屈原的诗句犀利而坚毅,展示了他对人生的坚守和勇气。
对屈原的评价
一、对屈原的社会评价(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名人对屈原的评价?
名人对屈原的评价?名人对屈原的评价有哪些?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要大张旗鼓地举办屈原暨端午文化节?屈原究竟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屈原研究专家、学者。
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认为,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
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
他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
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屈原人格范式的当代意义长江大学文学院孟修祥教授认为,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正规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三个方面,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李中华说:“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屈原并不是为发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发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对今人有启迪意义的东西。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是一位传奇般的诗人,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九歌》和《离骚》更是经久不衰,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经典”。
著名诗人李白曾说:“屈原把江湖的悲情写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把古人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曾说:“屈原的诗歌不仅是抒发悲哀的诗歌,更是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悲情,他的诗歌把江湖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说:“屈原的诗歌不仅是抒发悲哀的诗歌,更是把古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屈原是一位传奇般的诗人,他的诗歌把古人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序班固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 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 其真„„ 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 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 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 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 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 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 谓不能及也。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汉书· 扬雄传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 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 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 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 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 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 屈原,名曰《反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固知《楚辞》者,体慢(宪)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 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 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 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 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 《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 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自《九怀》以下, 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 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 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 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史记· 屈原传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 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 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 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 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 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 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