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48张 PPT课件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48张 PPT课件 )


7、“一定要成功”这种内在的推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神奇最有趣的东西。一个人要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这种力量,因为这种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人生的旅途中,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所以,别畏惧暂时的困顿,即使无人鼓掌,也要全情投入,优雅坚持。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来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 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 等)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 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讨论厅
想一想
知识结构探究: 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 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 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 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 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 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 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4)改革开放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 生变革?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 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 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 对粮食、食用油、棉花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 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 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53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53张PPT)

A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 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
设的奋斗目标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衣: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列宁装、布拉吉、灰蓝色) 食:简单;凭票证购物
住:拥挤;陈设简单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①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 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② 1950年正 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 生活的重大变革。
2、改革开放后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影响 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
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哪些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 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 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 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 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 民族特色。
1、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 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 2、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 3、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衣: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 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食: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 构和营养配餐 住: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 房为主 社会风俗: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28张PPT)

变化特点:宽松肥大、
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
原因:
政局变化
西方习俗的传入 思想观念的转变 审美观念的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 的变迁
近 代 中 国 男 子 服 饰 之 一
近 代 中 国 男 子 服 饰 之 二
近 代 中 国 男 子 服 饰 之 三
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 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 翎顶、朝珠,一概束之 高阁”
社 交 礼 仪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新俗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Hale Waihona Puke 风俗礼仪以一种非物质的方式记录着一个社 会规范,它的变化同样也记录着社会政治、 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 1.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 程。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 着民族特色。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 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 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根据材料说明近代男子服饰变化的原因近代中国男子服饰服饰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中西合璧多元并存变化特点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原因政治局势国家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第1组图片近代男子服饰第1组图片近代男子服饰第2组图片近代女子服饰第2组图片近代女子服饰读图回答问题读图回答问题1从以上两组图片可以看出近代男女服饰各有何变化
课堂小节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 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与前者相比,后 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在这个 过程里,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 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 更有力量,他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 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 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精美历史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精美历史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NO.1 “竞尚洋装”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
1、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开始于世界接轨;
2、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3、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促进了中国服装业的发展。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NO.1 “竞尚洋装”
(2)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因此,女子要 放足,就必须先要解放男人的思想,而这并不容易。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NO.4 “习俗的革新”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结果: 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
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
然相沿成习。 原因: 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 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 女才彻底解放。

握手,鞠躬
(3)意义: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NO.4 “习俗的革新”
>>近代婚姻的变革概况 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1) 变化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2)原因: 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3)范围: 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丧葬礼仪的变革
变化: 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 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感悟: 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 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 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 一例说明即可)。 (2)根据史料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结论②加 以阐述。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5.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 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解析20世纪60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 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与这一时 期的政治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答案D
杂多样的景象,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②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化进
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
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提示(1)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 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区别: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 理, 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 中国:追求美味为首要目的。(中国菜讲究 色、香、味)
2、新中国成立后: 勤俭节约成为主流:物资匮乏,凭票供应。 食物比较简单。 3、改革开放后: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政府 提倡“菜篮子工程”,物资供应丰富。
四:习俗风尚
1、旧中国社会风俗。 婚丧礼俗。 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 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子地位低 下。 2、近代习俗风尚变革
(1)主张婚姻自主,解放后,恋爱自由, (2)丧礼趋于简化,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 信,公历、点头鞠躬、握手;女子也开始步入社会。 3、改革开放后:注重环保、讲究卫生、健身休闲、赈济 灾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旧式婚礼步骤】
六礼: • 纳采 • 问名 • 纳吉 • 纳征 • 请期 • 迎亲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
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 为政》:“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 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 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 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 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 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现代服装
二 :

高一历史精品课件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精品课件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 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 私宅,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 层。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解读: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请思考:在你的印象中,哪些是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反映?
物质生活: 衣 食 住 行 社会习俗: 婚丧嫁娶、社会风尚……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主要表现: (1)城市: A、社会生活的变迁:
B、风俗习惯的变迁:
近代维新派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主张 辛亥革命前 “断发易服”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后
民国临时 政府成立
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 自由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 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 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主要表现: (1)城市: A、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变化表现:
a、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 b、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c、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 的日常着装;
食 住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 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 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 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 过。(完全新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0张PPT)

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40张PPT)
⑴变化: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 流(20世纪50-70年代) 。 ⑵变化原因:物质匮乏,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 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巨变
1.变化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 奋斗目标.
2.表现: 衣
单一到多元 休闲时尚

八大菜系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居室建筑的变迁
观察下列图片,分析这些图片反映的建筑变迁过程及其
内在的特点?
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
完全现代
旧式家具
新式家具
居室建筑的变迁
❖ 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 2.外国人来华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中国的居
室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 4.家居西化。
困难。
现代服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1、表现: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3、时代特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多元社会。
4、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 更新。
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 “封闭” 走向“开放”。(个性化)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时代缩影:从溥仪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近代中国男子的服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 (1840—1949年)
1、表现: (1)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女子: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2、服饰特征: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3、变化原因:西方侵略,服饰传入; 政府在变革服饰方面的作用。
要变化?
(中西合璧 )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5)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解析:本图所示的是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 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 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答案:B
2.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 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 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 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生活 方式发生变化。
(6)西方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 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欧美文明传入我国,从方方面面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据材料,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 穿中国传统褂子的;30年代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 装,有的则穿长袍。
史论总结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 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 带来了近代文明。
史论要旨·晨读晚记
1._鸦__片__战__争___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 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 着中国社会生活。
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 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渐进的历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 _中__西__合__璧___的特征

高中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变迁原因
分析影响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变迁影响
探讨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 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02
物质生活变迁史
古代物质生活概述
古代物质生活特点
在古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简单, 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和手工劳动。衣 食住行等方面均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 水平和社会制度。
农业社会的影响
现代习俗的发展与影响
01
现代习俗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习俗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这些新
的习俗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02
现代习俗的特点
现代习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交方式和娱乐方式,如网络
社交、虚拟游戏等,这些新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
03
现代习俗的影响
现代习俗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交方式产生了深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 迁历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概述
01
02
03
04
物质生活变迁
介绍中国近现代服饰、饮食、 居住等方面的变化。
习俗变迁
探讨婚姻、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庆等习俗 的演变。
影响,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
04
影响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
社会经济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变化对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 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生活和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城市化的加 速,人们开始追求时尚、品牌和个性化,消费观念和习惯也随之改变。

高一历史课件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高一历史课件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

“__________”。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 、“废止缠足”。 断发易服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一、单项选择题 1.19
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
)
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有钱的资产阶级
的特权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2.新中国 (1)新中国成立后: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

物资匮乏。 (2)改革开放以来
①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1)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 伴随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2)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 过程(如服饰的变化) (3)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别 极大 (4)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 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始终保持着中国 民族特色
川菜
徽菜
鲁菜
苏菜
闽菜
湘菜
粤菜
浙菜
中国八大菜系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徽菜
符离集烧 鸡 红煨鱼翅
川菜
香辣炒蟹
金牌烧乳鸽 迎宾花篮 清炖蟹粉 狮子球 西湖醋鱼
粤菜 鲁菜
浙菜
苏菜
西餐的传入
◆中国传统住宅
南方“排屋”
(北方“四合院”)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逐 渐 西 化 中 西 合 璧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 至四层。
苏式服装(列宁装 布 拉吉) 中山装 绿军装
改革开放以来
时尚服装五彩缤纷 衣 式样繁多 物质匮乏,统购统 解决了温饱问题;实 食 销,使用粮票 施“菜篮子”工程 高楼林立, 城市住房拥挤 人均居住面积增加, 住 家具陈设简单 启动“安居工程” 娱乐休闲多样化, 生活 勤俭节约,无私奉 注重环保、讲究卫 习俗 献是社会风尚的主 生、赈济灾区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 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旗袍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 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 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 化糅合具象。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
传统饮食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中国 “八大菜系”
2. 新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 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 (2)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把 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实行 改革开放,调动了人民积极性,发展了生 产力。
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间 历史背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 “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 化大城市崛起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布拉基”是俄语音译,即连 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 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 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 的布拉基。
工装背 带裤是 新时尚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衣 服都以蓝灰色为主调,被称为“蓝色的海洋”。
60和70年代蓝黑装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婚姻习俗的变化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 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自由恋爱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2.订婚 3.会亲(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 4 .请期(男家备糕点、 人、主婚人依次入席; 1.自由恋爱 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 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 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 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 各种注意事项) 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 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 5 .纳采(男家备礼纳之 印章,新郎、新娘交换 词,各种答谢。 女家,俗称“过大礼”) 饰物;行三鞠躬礼;来 6.过妆(送嫁妆) 宾贺词,各种答谢。 7.娶亲 8.回门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5课 第16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化(1840—1949) 1.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2.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 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4.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 1.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2.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
2. 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 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2)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如清末“新 政”、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 生活习俗的变化; (3)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不断传播和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生活 的变迁;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近代化也推 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 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 立

义 礼

《北大钟声》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 国成立以后 主义制度建立
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 改革开放以后 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 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
小结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①近代时期:西方影响明显,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化、独立化 ③改革开放后:国际潮流化 总特征:传统、保守 开放、近现代化
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服饰
防寒保暖
美观 时尚个性
现代服装
粮票、布票和油票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 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 些票证呢?
改革开放后的饮食结构
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 拥挤的住房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 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
(1)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促进了 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发展; (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 束缚,革除弊端。 总之,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 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类别
改革开放前
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1840—1949)
变化主要在城市,近代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 闭塞状态,传统生活习俗沿袭下来。 (1)物质生活:衣:食:住: (2)社会习俗:
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受欢迎;20世纪二三十 年代西服、旗袍、学生装流行鸦片战争后西餐馆、 面包房、咖啡馆出现, 食: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建筑在通商口岸增多 社会习俗: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 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采用新式社交礼仪、新称呼;采用西方历法,增添 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人们作揖的一种 姿势,将双手举到额 头前面,以示对别人 的尊重。
晚清妇女的坐相,双脚必须并拢,双手合放在膝上。
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逐渐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 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及其特征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表现: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与政治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休闲旅游
娱 乐
再 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