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上海市十四校高三第二次(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7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含答案)

2017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含答案)

2017上海语文高考试卷(含答案)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常识和理论○1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2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

17届高三语文二检卷答案

17届高三语文二检卷答案

2017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每小题3分)1.D(说法绝对。

原文中“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只是推测,因此不能说“明人则将月饼引入中秋节……”)2.C(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晋代郭璞《<山海经>图赞》中‘昆仑月精’的说法”依据只是“西王母为月神,居于昆仑山”,不包括西王母“后演变为月神嫦娥”。

)3.B(理解有误。

从《中秋月》其诗及上文语境来看,《中秋月》是抒发“人生变化无常”的“浩叹”,并无思念友人之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 D(3分)(A项“用通俗的比喻”理解错误,该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理解错误,从文中看,老人们坐在这里表面是享清福,实则是活受罪;C项“让他内心深感愧疚”理解错误,从文中“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来看,保斤并没有为此深感愧疚)5.(5分)①更能体现保斤内心的孤独。

保斤始终不言语,并不是他没有话说,而是他没法与儿子以及其他人交流,他们不理解,也没考虑他的想法和感受。

②有助于表现保斤沉默内敛的性格。

将外部的语言转化为“心想”“心说”等心理活动,更有助于表现其思想观念和心理感受,也表现了他沉默的性格。

③有助于突出保斤的无奈和苦闷。

让保斤的不言不语与儿子的不断催促、唠叨、埋怨和其他人的善意嘲讽形成鲜明对比,在不说与说的对比之间突显其苦闷。

④增添了小说的悲凉意味。

保斤的不言语是一种无声的坚持和抗议,也是一种无奈的隐忍和妥协,一个只是不想闲坐等死,只是不想荒废土地,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尽一份力的老人,面对儿子的“孝顺”,能说什么呢?[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意图”1分,“分析”1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6分)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

2017年上海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及解题分析)

2017年上海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及解题分析)

2017年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7.4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孟子》)(1分)(2)“忽魂悸以魄动,”出自李白的《》。

(2分)(3)苏轼《水调歌头》中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的两句是“”。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每年春日桃花节,小明踏青觅胜,都会给各处留影配诗。

下列诗句和春季赏花场景不匹配的一项是()。

(2分)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小明代表校学生会接待联谊学校的同学,以下开场白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3分)A. 各位同学,上午好,欢迎来到××学校。

B. 感谢各位大驾光临,希望你们多多指教。

C. 大家好,我叫小明。

欢迎关注我的母校。

D. 很高兴认识大家,我会尽心尽力提供服务。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8题(16分)为什么要重新评价冯梦龙?①冯梦龙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家,但。

在明清文人眼中,他那些优秀的话本小说、传奇戏曲等俗文学作品,根本不算文学,更不能登大雅之堂。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的通俗文学受到肯定,但总体评价依然不高。

②很多人看到冯梦龙的小说中有一些忠孝节义的说教,就认为他宣扬封建思想了,这种评价方法并不合理。

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保皇党,在他的小说《人间喜剧》中却表现出先进的民主主义思想。

文学不是科学,它有其特殊的表现内容——感情。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艺术是交流感情的工具,艺术的主要特性是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感情。

”实际上,感情中包含着思想倾向。

2017届上海市十四校高三第二次(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届上海市十四校高三第二次(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积累应用(1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3)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借用过往历史来表达世事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迷花倚石忽已暝(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间关莺语花底滑(4). 吴宫花草埋幽径(5). 晋代衣冠成古丘【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暝”“间”“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 诗歌通常会含蓄地抒情、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B.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C. 旧地烟霞在,多时草木深。

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抒情特点的。

结合题干提示“含蓄抒情、言志”,B项“云在意俱迟”“欣欣物自私”,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直抒胸臆。

C项“云与我无心”,直抒胸臆。

D项“潭影空人心”,直接表达。

点睛:古诗词中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本题主要考查间接抒情。

常见的类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的至道,就是一般人所时时行的道,所以谓之“庸”。

朱子注说:“庸,平常也。

”又引程子云:“不易之谓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7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上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新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 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谏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

《孝经》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被视为天、地、人三才之“道”,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例如,传统孝道将“孝”与“顺”等同,认为孝道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从而演化为严格的父权制,违背了孝文化的道德本性,扭曲了人性的发展。

又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祭亲”思想被逐渐演化为传统礼教,而成为重形式轻内容、重礼数轻情感的仪式,一些思想甚至被演变为封建迷信,等等。

但是,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传统社会,孝文化作为家庭伦理最重要的规范,调节着自天子至庶人的行为,并逐渐升华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行为,促进了家族和睦与社会和谐。

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

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以此为逻辑起点,经过推衍和演化,逐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浦东2017高三语文二模卷参考答案

浦东2017高三语文二模卷参考答案

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积累应用10分1.(1)间关莺语花底滑《琵琶行》(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每空1分)2.(1)C(2分)(2)D (3分)二阅读7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3.限制(制约)自由(每空1分)。

4. C(3分)(AB两项其实都是文中提到的某一学派的观点,并非本文作者观点。

D项的例子在文中不是论证导演受限制的大小,而是论证导演的自由度)5. B(3分)6.答案示例:《窦娥冤》(1分)叙写了善良孝顺的窦娥蒙冤致死的故事(1分),反映了封建社会草菅人命、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1分),寄托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美好愿望(1分)。

评分说明:涉及教材中作品,又如《雷雨》《哈姆雷特》(1分);作品的相关内容(1分);反映的文化内涵(2分)。

7.答案示例一:论证并不充分(1分)。

欧阳予倩第二次导演《日出》的事例只论证了演员对导演制约(1分),而没有明确论证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作用(1分)。

答案示例二:论证充分(1分)。

重点通过欧阳予倩两次指导《日出》的事例(1分),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阐释演员对导演创作的制约,(1分)也兼论了舞美条件对导演效果的影响。

(1分)评分说明:只答充分或不充分,不阐述理由的不给分。

选择答论证不充分的,最多给3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8.“海”既是余光中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之泉(1分),也是他诗歌中表现乡愁的重要意象,(1分)文章从余光中善结“海缘”写起(1分),通过“海”引出余光中的《高楼对海》(1分),为下文写露台眺海和余光中与“海”的深厚情缘作铺垫(1分)。

(答出四点即可)9.画线句反复递进地描写余光中持久的沉默(1分),实则此时无声胜有声,更突出了余光中不平静的复杂内心——既有对大陆日益沉甸的乡思(1分),更有对海峡两岸长期分治的痛惜与无奈。

2017届高三年级十四校联考(含答案)

2017届高三年级十四校联考(含答案)

2017届高三年级十四校联考(第二次)语文试题(2017.03)一、积累应用(1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3)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借用过往历史来表达世事变迁的两句是: ,2.诗歌通常会含蓄地抒情、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2分)( )A.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B.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C.旧地烟霞在,多时草木深。

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圣人的至道,就是一般人所时时行的道,所以谓之“庸”。

朱子注说:“庸,平常也。

”又引程子云:“不易之谓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这就是恰好,恰好也就是至善。

这是极难能的。

《中庸》说:“中庸其至矣乎!”①但又是人所不可须臾离的,所以是不可易②圣人亦行此道而又将其行至于极至③这就是说,将其行至于恰好之处,恰好就是所谓中④因其是一般人所本来行的,所以是平常A.②③④①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

(15分)音乐性的美李泽厚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浦东2017学年高三语文二模卷参考答案

浦东2017学年高三语文二模卷参考答案

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积累应用10分1.(1)间关莺语花底滑《琵琶行》(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每空1分)2.(1)C(2分)(2)D (3分)二阅读7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3.限制(制约)自由(每空1分)。

4. C(3分)(AB两项其实都是文中提到的某一学派的观点,并非本文作者观点。

D项的例子在文中不是论证导演受限制的大小,而是论证导演的自由度)5. B(3分)6.答案示例:《窦娥冤》(1分)叙写了善良孝顺的窦娥蒙冤致死的故事(1分),反映了封建社会草菅人命、是非颠倒的黑暗现实(1分),寄托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美好愿望(1分)。

评分说明:涉及教材中作品,又如《雷雨》《哈姆雷特》(1分);作品的相关内容(1分);反映的文化内涵(2分)。

7.答案示例一:论证并不充分(1分)。

欧阳予倩第二次导演《日出》的事例只论证了演员对导演制约(1分),而没有明确论证布景、效果等舞台艺术条件对导演的制约作用(1分)。

答案示例二:论证充分(1分)。

重点通过欧阳予倩两次指导《日出》的事例(1分),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阐释演员对导演创作的制约,(1分)也兼论了舞美条件对导演效果的影响。

(1分)评分说明:只答充分或不充分,不阐述理由的不给分。

选择答论证不充分的,最多给3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8.“海”既是余光中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之泉(1分),也是他诗歌中表现乡愁的重要意象,(1分)文章从余光中善结“海缘”写起(1分),通过“海”引出余光中的《高楼对海》(1分),为下文写露台眺海和余光中与“海”的深厚情缘作铺垫(1分)。

(答出四点即可)9.画线句反复递进地描写余光中持久的沉默(1分),实则此时无声胜有声,更突出了余光中不平静的复杂内心——既有对大陆日益沉甸的乡思(1分),更有对海峡两岸长期分治的痛惜与无奈。

《全国市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

《全国市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

《全国市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17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1)别有幽愁暗恨生(2)玉簪螺髻(3)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却话巴山夜雨时(4)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幽”“簪”“螺”“髻”“著”“鹭”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平时还要注意多多积累常见的名句名篇。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句中,哪两项蕴含的哲理最相近A.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好友在一次重大考试中受挫,你想要送他一句话,下列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答案解析】(1)AD(2)B试题分析:(1)A项“芒鞋踏遍陇头云”可用来比喻对某一理想影像的追求,历尽千辛万苦仍执著不舍。

和D项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意思相似。

(2)B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就是实现理想的那一天会来到的,到那时我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适合用来激励友人。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目前国内网络微电影由于生存形态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纪实微电影、剧情微电影、广告微电影和实验微电影。

无论是哪种类型,网络微电影这一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影像小品文”,是除网络外无法通过其他媒体或以其他方式体验的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是艺术发展尤其是影像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2)中国古典艺术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的成果。

从表面上,看网络微电影与中国古典艺术相距甚远,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是,网络微电影既然被称之为艺术,就包含在艺术体系之中,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有必要接受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艺术因素,并将之内化于自身的创作美学。

(3)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艺术发展中,绝句因其简洁的篇幅、巧妙的审美思维、高效的情感表达,一直深受诗人们的宠爱。

上海市十四校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十四校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十四校2017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日常感觉:智慧栖身之地唐韧①人类一切智慧(包括理论)的原初栖身处,正是人类的日常感觉。

//②曾有欧洲某国的一个妈妈把教给她孩子读字母“O”的幼儿园老师告上法庭,罪名是老师剥夺了孩子的想象权——孩子本可以从一个小圆圈想到许多许多,现在只剩了一个字母“O”。

这个母亲告赢了。

③我们的孩子一学话,家长就急急如敕地命他们背唐诗,幼儿园也忙于让他们学写字学英文,为的是叫他们比别人早些钻进知识技能中去,在未来的升学就业竞争中多持一个筹码。

④此举的结果也许是,背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孩子,对枝头的鸟啼丧失了感觉。

⑤苏格兰哲学学派把“日常感觉”称为“来自日常感觉的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提法,含义就是日常感觉对人理智的长成,其意义绝不低于书本智慧。

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曼讲到他自幼所受的教育,说曾有孩子指着一只黑颈鸫,问他这鸟叫什么,他答不上来,那孩子就不以为然地说:“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费曼回忆道:其实情况正相反。

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只鸟儿了吗?”他说,“我可以教你怎么称呼这只鸟,可还是一点儿也不懂得它。

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

”⑦费曼说,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⑧这也正好是会背诵“处处闻啼鸟”和会欣赏、分辨各种鸟啼两种能力的区别。

⑨费曼的父亲比一般家长更洞悉人类理智发育的生态,他更珍惜儿子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力:能积累提取日常感觉的能力是高于万物、唯人才有的生态优势。

“理论之树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他聪明地避开高踞灰色树上的虚荣,给儿子预留了充足的理智发育的空间,轻松地指点幼子仰视“正常人类理智哲学”的常青树风景。

将来别的孩子拼尽全力爬到灰色树顶时,费曼却可能从容地攀上了常青树。

//⑩自然,所有的比喻都有缺陷。

2017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2017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

2017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附答案及解题说明)浦东新区2017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7.4考生注意:1.本考试分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总分为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脚著XXX,(赋得古原草送别)。

2)天下莫不知,然后为之者众,(XXX《鱼我所欲也》)。

3)秦观《踏莎行》中的“,”,是引用了“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XXX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则典故。

2.按要求选择。

(5分)1)某校举行了一场小型义卖活动,当地报刊记者对此进行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稿,以下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义卖活动如期举行》B.《今天增是因吹斯汀》C.《情满天下爱溢乾坤》D.《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XXX顺利通过了春考,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以下诗句最适合他此时心情的一项是()(3分)A.若教仙桂在平地,更有何人肯苦心。

B.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

C.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D.年年下XXX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社会性别”一词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XXX提出,主要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它在社会环境的反应中形成,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

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者普遍采用这种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

近年来,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重视。

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1]

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1]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1.(2分)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3分)指每个姓氏宗亲或祖先可追溯的渊源和历史。

3.(2分)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4.(4分)(1)蜂拥趋附(趋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样的时代政治符号,简单得只剩有口号和追风的标记,不见任何情趣与素养);(2)人名文化传承载体的丧失;(3)大量的名字简单直白;(4)起名不讲究,甚至非常草率。

5.(4分)(D )(E)(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

(23分)6.(2分)原文:贫穷而伟大的诗人!7.(4分)忧郁:指但丁流亡、客居他乡,内心愁苦;游历意大利时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看到了人们生活的悲惨遭遇,因而内心痛苦等。

深邃:指但丁因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等。

8.(3分)不能去掉。

因为这是作者的一种猜测,不一定真实;其中还包含者对佛罗伦萨当局无理迫害诗人的讽刺。

9.(6分)(A.E.)10.(4分)“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提示我们本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游综,于是我们通过段首“黄昏的佛罗伦萨”、“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我走到小楼门前”、“我来到但丁广场时”这些句子,就可以理出文章的思路。

(2分)“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提示我们作者以游综为线索,但同时插入了有关但丁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的叙述和议论,使文章内容充实,主旨凸显。

(2分)11.(4分)略。

可研究的角度有:曲折的人生使诗人内心忧愤,需借助诗文来宣泄,使诗人的创作力非常旺盛;曲折的人生增加了诗人对社会真实情况的了解,使诗人的创作题材丰富;曲折的人生磨练了诗人的意志,提高了诗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作者的创作内容深刻;曲折的人生逼迫诗人摆脱困境,从而去进行各种尝试,其中可能使作者的创作形式创新。

2017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超级全能生”浙江省2017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在光阴深处,捻(rěn)一瓣心香,将时光走过留下的清喜翻了又翻,看了又看。

走过的路,留下的心情,在心间慢慢开出了一朵风雅,丰莹了时光,旖(yǐ)旎了幽香点点.B.如果拷问雾霾“成因”,机动车尾气排放、焚烧秸(jiē)秆等等都是,但其实我们才是罪魁祸首.因此,面对雾霾肆虐(nüè),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抱怨、责骂、急躁,只会徒增烦恼、平添纷乱. C.红尘太多美丽的初见,宛若人间四月天,它不仅有花开的嫣(yān)然,也有花香的萦绕;它不仅有诗情的浮动,也有诗意的摇曳(yì),它能带给人无限绕指揉肠的情愫.D.看似平常的云淡风清,恰是时光沉淀了的厚重,漫漫时空里的书信往来默契(qì)成了一世的情长,不掺杂任何欲望的脉脉温情倏(sū)然渗透到我所有的血脉之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那年,旱獭很多,打谷场上的麦垛遭了殃,[甲]为了避免再受其害,我同两个舅舅、小姨去捉旱獭。

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时,[乙]每当旱獭刚到洞口,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反反复复折腾半天,惹得舅旱獭早已逃得不见踪影.响彻山谷的笑声,舅们也是捧腹大笑!然后..仿佛还在昨天,却又不是昨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累应用(1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3)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借用过往历史来表达世事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迷花倚石忽已暝(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间关莺语花底滑(4). 吴宫花草埋幽径(5). 晋代衣冠成古丘【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暝”“间”“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 诗歌通常会含蓄地抒情、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B.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C. 旧地烟霞在,多时草木深。

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抒情特点的。

结合题干提示“含蓄抒情、言志”,B项“云在意俱迟”“欣欣物自私”,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直抒胸臆。

C项“云与我无心”,直抒胸臆。

D项“潭影空人心”,直接表达。

点睛:古诗词中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本题主要考查间接抒情。

常见的类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的至道,就是一般人所时时行的道,所以谓之“庸”。

朱子注说:“庸,平常也。

”又引程子云:“不易之谓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子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这就是恰好,恰好也就是至善。

这是极难能的。

《中庸》说:“中庸其至矣乎!”①但又是人所不可须臾离的,所以是不可易②圣人亦行此道而又将其行至于极至③这就是说,将其行至于恰好之处,恰好就是所谓中④因其是一般人所本来行的,所以是平常A. ②③④①B. ②①④③C. ③④①②D. ④①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结合③句中“这就是说”可知,是对②句内容的进一步阐述,①中的“但”,结合“平常”“不可易”等内容,可以判断①在④的后面。

综合D项衔接恰当。

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性的美李泽厚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

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

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

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

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稚,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

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

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

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

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

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俭期)、宋(之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

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4. 第①段中某艺术形式成为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衡量标准是。

5. 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是为了。

6. 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初唐的书法由于宫廷的大力提倡,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其风度体貌如同当时皇室倡导的齐梁宫体诗歌一样。

B. “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具有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特质。

C. 盛唐是一个音乐高潮,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的乐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

D. 五古、五律、七律等体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

8.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

【答案】4. 此艺术形式为时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形式。

5. 表明初唐诗歌风流、潇洒的特点,以此类比冯、虞、褚书法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进一步说明初唐的审美理想(或趣味标准、艺术要求)。

6.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初唐书法之漂亮,开启下文盛唐书法抒情浪漫特点的论述。

7. C8. (1)音乐性的美表现为浪漫性、抒情性,是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

(2)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进盛唐各艺术部类,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成为盛唐时艺术的美的灵魂。

(3)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结合题干要求,立足文本第一节,某艺术形式成为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衡量标准,结合文本内容“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可知,此艺术形式为时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形式。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

A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可知,“如同当时皇室倡导”篡改文意。

B项“根本原因”错误。

D项结合文本内容“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可知,“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修饰“七律”。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标题的内涵。

主要分析标题的本意和比喻义。

“音乐性的美”的内涵,主要抓住“美”的内容,围绕“美”的形式、表现力等方面分析。

点睛: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本题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倾听风沙的低吟孤岛①我又听到风沙了。

②风沙是这么突然地来临的。

它那么急切而匆促地敲打我的门窗,敲打我沉睡的梦境。

而现在才三月。

三月,风沙就来叩响我们所居住的塞上边城了。

③我的屋子似乎被风沙所围困。

望窗外,在黑沉沉的大西北之夜,作一副称臣状。

④我感到无比的孤独。

我感到无可奈何。

唯有忍着心去倾听这来自遥远国度之暴徒的倾诉……听着听着,一会儿如雷鸣虎啸,一会儿如雪崩龙吟;一会儿引吭高歌,一会儿低音抽泣;一会儿像跌宕起伏的鼾声,一会儿又如浑浊不清的鼻息……千百年来,这风沙从没有失过约,一如既往地降临大西北的各个村庄和城市、草原和森林,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欢迎不欢迎。

⑤总是在春天,这样一个短如昙花美如昙花的季节。

匆匆而来。

匆匆而去。

一溜烟似地消逝……⑥大西北是沙的王国,也是风的领地。

而花朵则只能从风的脚印里脱胎而出,一如灵魂摇曳在空旷的荒野。

⑦在春天,风沙匆匆掠过大地。

⑧我是被那样触动过的。

我来自多风雨多湖海的地方,柳烟如愁,拱桥如梦。

依稀中,记得“江南春来早”的意境。

细若飘丝的雨溅湿黑油油的土地,春苗、树木、草在一片湿漉漉中露出勃勃生机。

百鸟啼唱,春燕剪云,完成一部春的协奏曲。

而这里不是,这里是大西北,首先来报春的是风沙,是它的喘息、愤怒、倾诉。

它既是报春者,又是携眷者,同时又是葬春者。

你看不见它,假如它没带来黄沙的话。

⑨在空空荡荡、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你只能听见交战上空发出的金戈铁马声响,感觉到一阵阵无形无色无味的呼呼呼的气流拉扯你又冲撞你,吻你摸你打你,让你站也站不稳,逼得你屏住呼吸,想将头埋入双手里。

但是你看不见它,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谁,又是受了谁的支使的?还有,它从何而来,面目是可爱可怜还是可憎?你都不知道,你只能感觉到那种无处不见又无处不在的金戈铁马的声音在你体外的任何一个地方轰鸣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