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合集下载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承担着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循环系统、血液的功能、血液疾病以及血液的检测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血液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血液的组成1.1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参预免疫反应,血小板参预血液凝固过程。

1.2 血浆: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起到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的作用。

1.3 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差异,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血型不匹配可能引起输血反应。

二、循环系统2.1 心脏:血液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实现了血液的循环。

心脏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的开闭调节血液的流动。

2.2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静脉将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回输到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2.3 循环过程:血液从心脏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动脉系统,经过毛细血管供给组织器官,然后通过静脉回流到心脏右心房。

三、血液的功能3.1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红细胞携带氧气通过血液运输到身体各组织器官,同时运输营养物质满足细胞的生存需求。

3.2 排除代谢产物:血液通过运输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到肺脏进行排除,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3.3 免疫功能:白细胞参预免疫反应,反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护机体免疫平衡。

四、血液疾病4.1 贫血:指红细胞数量或者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引起疲惫、气短等症状。

4.2 血栓病:血栓形成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4.3 白血病: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导致异常白细胞增生,影响免疫功能。

五、血液的检测5.1 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估机体的血液状态。

5.2 凝血功能检查:检测血液的凝血功能,评估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风险。

5.3 血型鉴定: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原和抗体,确定个体的血型,为输血和器官移植提供依据。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441流动的组织一血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为输血和义务献血树立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五、教学过程新 1.研究教材彩图,思考血浆中各成分及功能二.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知 2. 分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找到视野中的红细胞、白细胞3. 观察,思考讨论,代表发言4.积极自学,完成表格1. 指导观察教材中血浆成分示 意图2. 引导学生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复习显微镜用法3.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显示问题: 1) 什么细胞数量最多?2) 如何识别红/白细胞? 3) 能否找到血小板?为什么?4. 组织学生查阅课本,自学完成 表格,对比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 功能5.进一步巩固总结5.多媒体展示(1)红细胞(RBC :无核、两面凹的圆饼状。

含血红蛋白( Hb ), 呈红色。

功能:运输氧(2) 白细胞(WB ) 有核、数量少。

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3) 血小板(PLT ):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

功能:凝血、止血6 •同学们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第一节流动的组织一血液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功能「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运输氧气 血液《、课血作业 白细胞:吞噬病菌 细胞 [血小板:止血、加速凝血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学生几乎都有流血、 抽血和见血的经历, 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 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 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运输、防御、保护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因此,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着血常规化验单展开,结合实验观察,使学生对血液这一既熟悉又神秘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以往的一些疑虑。

通过对化验单的分析,令同学感觉到学为所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一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 教学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掌握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

1.2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参与免疫反应,调节体温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液的运输功能。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2.2 教学内容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双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多种形状,有细胞核。

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学生观察血涂片,识别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教师讲解血细胞的功能。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血浆的作用与成分3.1 教学目标了解血浆的作用及其主要成分。

3.2 教学内容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调节体温等。

血浆的主要成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浆的作用及其成分。

学生分组讨论血浆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浆的运输功能。

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浆作用与成分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血液的类型与输血原则4.1 教学目标了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掌握输血的原则。

4.2 教学内容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O型。

Rh血型系统:Rh阳性和Rh阴性。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避免血型不符引起的不良反应。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知识。

学生进行血型鉴定实验,了解自己的血型。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担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1.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1.2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

1.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2.1 氧气运输: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2 营养输送: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可以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2.3 废物排泄: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系统3.1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和调节血压。

3.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回收组织液和细胞碎片。

四、血液的凝血机制4.1 血管收缩:受伤后,血管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4.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4.3 凝血蛋白激活:凝血蛋白会在受伤处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血液凝结。

五、血液疾病与预防5.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12预防。

5.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凝块阻塞血管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定期运动和饮食控制预防。

5.3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进行治疗。

结语: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系统和凝血机制,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的血液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对血液这一重要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核心素养:通过研究血液成分,帮助学生了解血液化验单的基本常识,认识到血液与健康的关系,观察血涂片,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

教学背景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主要内容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学生通过“人体的营养与呼吸”的研究,会引发出这样的问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远离细胞?因此,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学生认识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大多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有腥味,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或者去医院看病时需要验血等。

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因此对于经常用到的血常规化验单不会进行科学的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2.说出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3.说出血细胞的种类、形态、数量等特点及其功能。

能力目标:1.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2.在研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血红蛋白的功能特性。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血常规化验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入本节内容。

学生活动: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交流从生活经验获取的有关血液的信息,初步感知血液和健康的关系,引出本节内容。

血液的组成】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经抗凝剂处观察出现分层的血液。

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1: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讨论2:分几层?各层颜色怎样?总结血液组成成分。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的原因。

2. 教学难点: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的循环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血液样本、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3. 分组安排,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血液的组成:介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血液的功能:讲解血液在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方面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血液在全身各处的流动特性。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2. 回答: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负责防御疾病,血小板负责止血。

3. 提问: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4. 回答:因为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为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养分,也负责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八、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

2.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3. 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生动地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血液的组成,讲解血细胞、血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为何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

2. 评价学生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演示。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多媒体课件。

2. 血液循环途径的图解或动画演示。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南。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血液的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血液组成:使用课件展示血细胞和血浆的图片,并详细讲解每种成分的功能。

3. 演示血液循环:播放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4. 小组活动:分发问题指南,让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循环途径图,标注主要器官和血管。

3. 收集关于血液健康的资料,如饮食、运动对血液的影响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2)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

【课时分配】一课时【学习方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教学资源】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设计】:一、导入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们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也许同学们感觉不到,在你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板书)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探索新知【过度】当我们去体检或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经常会做血常规检查,为什么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为什么失血过多的人会导致死亡?为什么失血过多的人,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呢?这都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关。

活动1:实验分析 (一) 同学请看投影,这是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离心静置后变成这样,请同学观察思考这四个问题:1. 加入抗凝剂的目的是什么?2. 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3.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二)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分为三层。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

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成过程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血液样本、图片、视频等;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等);3. 教材: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外观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血液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6.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血液健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2. 调查家庭成员的血液类型,了解血型的遗传规律;3. 收集有关血液健康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5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2. 网络资源,如血液知识讲解视频、图片等;3. 实验材料,如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二、新课教学一)血液的组成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会分层。

试管中的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淡黄色的液体,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意图)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含水分约90%,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

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思考:人体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用何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第一篇:《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多数都有流血、抽血的经验,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复习导入到具有运输功能的血液,并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血液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一节内容,它和血管与心脏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又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输。

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要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太熟练,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血液各成分的功能;2. 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流动的组织—血液》;2. 课件;3.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液样本、心脏模型等;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2)红细胞的作用:运输氧,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3)白细胞的作用: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

(4)血小板的作用:加速凝血,加速止血。

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七、课堂活动设计:1. 血液成分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加深对血液成分的认识;2. 血液循环路线大比拼:小组合作,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并进行讲解,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准确;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医生、护士等角色,模拟血液检测、输血等情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循环路线图;3. 观察家人的血液检测报告,了解其健康状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一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2. 让学生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血液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2. 血细胞的功能:红细胞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白细胞防御疾病,血小板凝血和止血。

3. 血液的作用:营养、保护、运输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结合讲解、讨论等教学方式。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详细讲解血细胞和血浆的组成,以及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3.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血液各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组成和功能的思维导图。

2. 家庭作业:了解血液健康的重要性,回家后向家人宣传相关知识。

第二章:血液的类型和输血原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类型及分类依据。

2. 让学生掌握输血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类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

2. 输血原则:同型相输,输入少量异型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考虑。

3. 输血注意事项:避免输血反应,注意血型的选择。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式,结合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输血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类型和输血原则。

2. 讲解血液类型:详细讲解血液类型的分类依据和特点。

3.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输血原则和注意事项,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类型的记忆卡片。

2. 家庭作业:了解我国无偿献血政策,思考如何参与到无偿献血事业中。

第三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3.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产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学难点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课前准备
教师: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学生:收集有关血液方面的材料
课时分配1课时
血浆:成分主要是水;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液红细胞:两面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含血红蛋白;运输氧;少贫血血细胞白细胞:较大、有细胞核;多有炎症
血小板:不规则、无细胞核;止血凝血。

流血不止或形成血栓;。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本章教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承《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后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节内容是该章的开篇节,能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这就为学习带来了困难,由此在教学时尽量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

三、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血胞。

(二)过程与方法1、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感知血液是人体物质运输的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难点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完成与重难点的突破策略(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1、教师的准备:(1)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收集几分血常规化验单、引导学科小组长完成血液分层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保留下来待上课使用;(2)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媒体资料。

2、学生的准备:(1)预习教材;(2)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二)重难点突破策略血液对于学生来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都有过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由此我的策略如下:1、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言、提问、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实验结果,分小组展示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的(1、2)题;3、将课前准备好血液化验单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化验单的主要内容,并将学生讨论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资料分析(3)题。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学生自主观察和研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的深度和全面性。

教学方法复导入、分组实验、自主研究、课堂练、讨论等。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复学生已学过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食物和氧气通过血液进行运输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二、引入血液构成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

教师可以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浆的作用和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三、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血液永久涂片,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自主研究让学生自主研究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师可以适时加强指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课堂练通过课堂练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总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和研究方面有更大的研究自主性。

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本章的研究中,我们将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其中血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血液具有什么样的成分又是如何完成运输功能的呢?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观察血液静置分层图、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以及实验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特点等方式来探究这些问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血液的成分。

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我们可以知道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的血细胞成分以及血浆组成。

在观察加入了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分层实验装置后,我们发现血液分成了三层:上半层半透明的是血浆,下半层暗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薄的一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多媒体导入)展示课件(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

)导言师:日常生活当中,穿梭的陆路,海上、航空运输,为不同地区的货物和人员的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后,通过这个“运输线”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

那我们人体的这个运输线是什么呢?(生回答)师:没错,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

这些运输线中的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如此重要。

你们对血液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导入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板书)(二)新课血液知多少:1、血液是什么颜色?什么形态?2.血液离开人体后,如果没有特殊处理,会凝固吗?3.如果一个人大量失血,会怎样?4.你认为血液()A重要 B不重要 C非常重要教师提问: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应如何进行抢救?学生:输血。

教师提问:(1)对于失血过的的人为甚么要去输血急救而不是输液?血液究竟由哪些成分组成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血液分层实验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师:现在请认真观察并思考:(出示课件)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

)生:试管中的血液分成了………………………………师:(给予一定评价和鼓励。

板书。

)很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到医院看病,有时医生会让我们做血常规化验。

通过血常规化验单,可以了解到病人的血液成分的变化,为病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

你们都知道血常规化验单上都有那些内容吗?生:(摇头)不太清楚。

利用课件展示常规化验单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出示课件)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本章教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承《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后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节内容是该章的开篇节,能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这就为学习带来了困难,由此在教学时尽量利用有利因素去克服困难。

三、三维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
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血胞。

(二)过程与方法
1、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感知血液是人体物质运输的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的完成与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收集几分血常规化验单、引导学科小组长完成血液分层实验并把实验结果保留下来待上课使用;
(2)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媒体资料。

2、学生的准备:
(1)预习教材;
(2)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二)重难点突破策略
血液对于学生来讲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都有过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由此我的策略如下:
1、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言、提问、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实验结果,分小组展示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的
(1、2)题;
3、将课前准备好血液化验单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化验单的主要内容,并将
学生讨论的内容记录在黑板上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资料分析(3)题。

4、对于血浆只做简要的介绍主要指出水占了血浆的绝大部分,这可以为后面
学习无偿献血做铺垫,注意血浆功能。

5、对于血细胞先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
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多少,再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我只对三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作介绍,同时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

如贫血、化脓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精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血液化验单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自己获取知识。

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2、学习方法:
通过完成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血液化验单的分析,达到自主学习、探究血液的成分的目的,并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课堂练习:(投影出示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评价)
1、血液及其组成:在新鲜的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血液会分层:上面是;中间一层是和;下面是。

2、血浆的功能:运载,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
等。

3、贫血:血液中过少或含量过少,导致血液运输的功能受影响,这种情况叫贫血。

4、血细胞及其功能:血液中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的是。

课堂小结:老师口述。

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