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研究
本文作者(王玉霞张斌彬)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为防止经济下滑,在出口低迷、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实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启动内需的最根本方法是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这需要增加居民收入和加快住房、医疗、教育方面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巨额投资引擎拉动下,我国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经济复苏。但针对目前的国情,仅靠投资拉动经济,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以总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增长,国内消费的不足使我国消费品市场过度依赖出口,经济发展严重缺乏动力。本文从启动内需的角度探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需不足
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特性,故内需一般指居民的消费需求。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为35.3%,而同期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的平均消费率约77%。可见,我国消费需求还远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疲软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也得到一定改善,但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与GDP的高水平增长还很不匹配。与此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200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9年更是突破0.49,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又进一步阻碍了内需的增长。另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又导致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居民新增收人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消费需求,出现内需动力不足的状况。过去的十几年里,仅靠政府为主体的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为抑制了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直接导致供给和消费的比例失衡。继续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政府的财政负担势必加重,又会继续挤压居民收入与企业收入的增长空间,使居民消费能力和民间投资能力下降。
(二)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在2002~2008年的7年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增幅均处于9%~13%之间,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已严重失衡。当前的投资即为未来的供给,供给增长持续快于需求增长,必然造成日后的产能过剩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大量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与此同时,国家实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地铺摊子、上大项目,使产能有可能进一步过剩。工信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显示,我国原材料、船舶、纺织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极其严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达1.7亿吨,而且产能仍在盲目扩张。
(三)政府投资过于偏向国有企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上,尤其是低端产品的出口,而出口这些产品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因此,我国民营企业是这次危机的最主要受害者。而在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政府各项投资计划主要依托国有企业进行,财政资金、投资项目大部分都给了国有企业,并没有为民营企业预留
多少空间,而真正需要资金扶持的却是民营中小企业。同时,一些行业对民间投资设置过高的进入门槛,民营企业根本无法企及,所以民间投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损失较重。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投资增长31%,其中国企投资增长40%~50%,民间投资只增长27%,民间资本有被弱化的倾向。而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会使国家投资更多地从行政导向而非市场的角度来考虑资金使用问题,没有将最终需求放在第一位。当这类投资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时,可能会因没有市场需求而最终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国民营经济在经济刺激政策中明显被忽视,如果民间投资不能启动,单靠政府投资和信贷增长等刺激性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就会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
(四)就业问题严峻
失业率是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衡量经济是否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只有积极促进就业,保证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才能刺激居民消费,使经济驶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保增长就是要保就业,而投资不同的行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有显著的差异。一些对GDP拉动大的行业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如投资重工业会有效地拉动GDP,但相对于投资轻工业来说,每1亿元投资,用在轻工业能创造1.6万个就业岗位,用在重工业只能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2008年底实体经济的下滑导致2009年初返乡的农民工达2000余万人,2009年底未就业的大学生达到上百万,就业形势可谓相当严峻。“四万亿”投资计划从企业类型上看主要投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力度较小;从行业角度来看更注重对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的投资力度不大。而真正能吸纳就业的并非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企业,不是“铁公基”,而是服务业。截至2009年6月,我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6431.7万人,城镇其他集体企业为647.08万人,与2007年同期相比,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减少12.78万人和104.62万人。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目前,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已达1.5亿人,而且每年还在继续吸纳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可见,对国有企业的高投资并没有有效拉动就业。因此,这种偏重国有企业的投资方式不利于就业的增加,如果继续采用这种投资模式,保增长的政策可能与保就业的目标冲突。
(五)资产价格泡沫增大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自2008年末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信贷资金投进市场。这些资金难以在实体经济中找到合适的投资增长点,大量的资金只有一个“出”就是冲击虚拟经济领域,最终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出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的局面。200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路走强,备受各路资金青睐。实体经济环境的恶化更加催生巨额资金进场,使房价越发脱离其原有的价值,形成房地产泡沫。如果不能对这些资金进行有效疏导,改善实体经济环境,使房地产市场实行“软着陆”的话,当泡沫越来越大,现有的资金及需求无法继续支撑泡沫时,就会出现“明斯基拐点”,即资产价值急速减缩的恶性爆发。
二、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内需不足是引起我国经济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内需不足,我国消费品市场过分依赖出口,国外消费者控制主动权,他们通过挑起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以获得最低的进口价格。我国企业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下获得的利润必定十分有限,无法给予工人过多的工资,也没有能力搞研发,导致我国经济难以摆脱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