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规划在新时代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

城市建设规划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城市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标志着经济社会进入了新时代。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的要求,在新时代下,城镇化进程提出了“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即强调建设人民生活幸福、生态宜居、经济繁荣、城乡一体化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建设规划的任务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重要性。

二、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建设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任务,它是城市建设、发展与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它不仅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环境,还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建设规划在城市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建设规划思路1. 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建设规划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以科技为支撑,以统筹兼顾,以可持续为目标。

要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功能和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2.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城市建设规划的核心。

城市建设规划的目标要重视人的需求,关注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城市的规划要注重保证居民的生活便利和环境优美。

3. 社会参与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建设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市民的意愿和需求。

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增加民主性,让人民更好地参与城市建设规划。

4. 立足实际城市建设规划要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结合城市特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

同时也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五、结论新型城镇化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化建设规划作为这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新型城镇化2024年城镇发展的新里程

新型城镇化2024年城镇发展的新里程
能源互联网建设
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技术,实现能源的 高效、安全、清洁利用,推动城市能源变革。
信息通信技术普及和应用拓展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提高网 络覆盖率和传输速度,为智慧城市建 设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服务普及
智能化应用拓展
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城市 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
多样化文化需求。
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03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
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07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型城镇化成果总结回顾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较高 水平,城镇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城
乡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城镇体系更加完善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 市群、都市圈等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特点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推动 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与推动力量
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新型 城镇化建设,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 地管理制度改革、财政金融支持等。
推动力量
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推动新型城镇 化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推动力量。其 中,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市场发挥决 定性作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 新型服务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便捷性和可及性。
文化传承创新活动丰富多彩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01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

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

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作者:王景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一方而城镇功能和城镇规模不断扩人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索视城镇建设的发展质量,生态环境的优劣.新时代的背景下关于生态城镇的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点的话题,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展开讨论,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城镇化;规划建设;生态化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生态城市的概念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

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

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优势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已取得了重大成就。

城镇化率从解放初期的10.64%曾至现在的45.7%,按照十二五的规划要求,城镇化每年推进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要完成城镇化75%还需要二十年。

我国城镇建设的成效比较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到。

尽管如此,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并成为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末来中国城市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迁移大军给中国城市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

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

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生态化策略【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一方而城镇功能和城镇规模不断扩人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索视城镇建设的发展质量,生态环境的优劣.新时代的背景下关于生态城镇的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点的话题,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展开讨论,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城镇化;规划建设;生态化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生态城市的概念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

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

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优势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已取得了重大成就。

城镇化率从解放初期的10.64%曾至现在的45.7%,按照十二五的规划要求,城镇化每年推进一个百分点,那么我国要完成城镇化75%还需要二十年。

我国城镇建设的成效比较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到。

尽管如此,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资源、环境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并成为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末来中国城市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迁移大军给中国城市资源带来了巨大挑战,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态演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态演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态演变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而城市形态演变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形态演变的背后,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以及引领这一切的技术革新。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未来的角度,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形态的演变。

第二章:历史与现状城市形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世界各国古代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例如古罗马城墙、古希腊建筑和波斯城市的花园式设计。

在中国,古代城市也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比如城墙的修建、庙宇的布局和城市水系的建设。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经历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出现了城市扩张问题,城市规划开始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20世纪初,新兴的城市设计理念——城市现代主义开始崛起,代表人物卡罗·斯卡帕和勒·柯布修建了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品。

在中国,五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建筑师们设计了许多代表作品。

随后,城市规划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实践,如城市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等,也驱动了城市形态的不断演变。

现代城市往往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城市设施,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结合城市特点和未来需求,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促进城市形态的优化。

第三章:未来趋势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城市形态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A. 宜居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宜居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未来的城市形态应该会更加注重人民生活的品质,城市规划通常应注重慷慨的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经济实用、效率环保的公共设施、安全和健康的居住环境等方面。

B. 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未来城市形态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例如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

C. 生态城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人口流动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

其中,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就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家庭消费拉动了中小城市和县城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则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补。

通过消除城乡间的壁垒,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互信互动,进一步深度合作,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城乡融合发展还能将城市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带入农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还能够带动乡村旅游、乡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留住和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就业和生活,推动“城市群—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目前,中国国内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速,但农业的吸纳就业能力相对落后,许多农民还是被迫进入城市就业。

城乡社会服务也存在差异,如教育、医疗等,农村的服务水平落后于城市。

同时,中国的城乡分割的利益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城市追求的是高层次的产业数据和资本,而农村则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和文化消费。

此外,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五章: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双重推进。

在城市化方面,城市将继续扩大,城市化率也将进一步提高,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也会愈发明显。

在农村现代化方面,将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

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_开发机制和资源配置

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_开发机制和资源配置

第9卷 第9期2009年 9月 科 技 和 产 业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Vol 19,No 19Sep., 2009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开发机制和资源配置俞晓晶(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摘要:在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园区)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即战略规划—开发机制—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

其中,战略规划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城市建设的生态目标、实施步骤、实施内容以及具体的项目安排,开发机制决定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组织架构,资源配置方式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生态城市;战略规划;开发机制;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09)09-0011-04收稿日期:2009-07-13作者简介:俞晓晶(1981—),女,浙江瑞安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助理,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产业组织。

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加州伯克利、日本北九州、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澳大利亚的怀阿拉、新西兰的怀塔克尔、丹麦的哥本哈根、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英国的曼彻斯特等。

在我国,虽然提出“生态城市”概念比较晚,建设“生态城市”起步比较慢,但是已经许多城市开始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区等作为战略规划,力图付诸实践。

国内的上海东滩生态城、天津中新生态城、曹妃甸生态新城、廊坊万庄生态城已经初具成效,此外还有杭州、扬州、深圳等地都在筹划开展生态城市建设。

纵观这些城市的前期准备、战略规划以及实现路径等,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1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通过收集和整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以及国内各城市、区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区域的规划、措施的案例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和细节虽然各有差异,但是主要涉及三个重要版块的设计和组织,即:生态城市战略规划、开发机制、资源配置。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但是,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

如何实现高质量城镇化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背景、特征、阶段和发展路径等方面逐一论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城镇化背景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从1980年的18.9%提高到了2020年的60.6%。

但是,城镇化进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如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空气和环境污染等。

因此,中国必须寻找一种可行的城镇化模式,以应对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城镇化特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和发展。

城镇化应该是人们可以享受优质生活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政府进行城市扩张的手段。

在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下,城市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时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城镇化阶段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传统城镇化阶段,主要特征是土地扩张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方面的控制不够明确。

第二阶段为特征城市化阶段,此阶段重点从扩大城市规模转向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可以从一些已经建成的先进城市中获取经验,逐步向这一目标迈进。

第三阶段为综合型城市化阶段,此阶段强调科学、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将推进城市修补和城市再生,从而实现城市的动态平衡发展。

城镇化发展路径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需要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具体来说,这一发展路径应该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是制定能够实现平衡的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这一政策应该综合考虑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和各自的优势。

第二步是建设生态康养城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政策应该包括新型城镇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城市绿化等方面的措施。

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与未来路径选择

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与未来路径选择
2 未 来我 国水 土 资源 保 障 形 势 不客 乐观 、
环境中排放 的各种废物增 多 ,从而导致生态 环境的质量下 降 , 自然环境所能够提供 的生 态服 务减少 。一般 隋况下 , 市化水 城 平越高 , 对资源环境的索取就越 多, 资源环境 的压力也就越 大。 在资源环境容量的约束下 , 资源环境 的消耗 , 生态环境 的恶化 , 降低了资源环境要素 的支撑能 力 , 降低 了居住环境 的舒 适度和 投资环境的竞争 力, 从而反过来会抑制城 市化进程 。这 就是为
水平到 22 年将提高到 5 . %,0 0年提高为 6 . 00 4 5 23 4 1 %。预计从 6
23 00年开始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缓 l增长 的成熟阶段 。 曼


城 市 化 发 展 对 资 源 环 境 的 影 响
左右 的原煤 , 而创造 出的 G DP仅为全球 的 4 %~5 由于城镇 ‰ 发展过 程中的高消耗 、 高污染 、 高投入 、 低效益 问题 一直没有得
城市化的推进 , 有利于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和污染 的治理

量为 90亿 m,可供城 市建设用地量约 为 6 83 mz如果考虑 5 , 4 1k ,
效果 。城市化不可避免地会 占有和 消耗大量 的自然资源 , 但如 果放 在区域发展的背景 中考虑 , 城市化 这种集约的 发展 方式与 分散的 发展方式 相比 ,意味 着同样 的经济规 模 消耗的 资源 更 少 。在城市化过程 中 , 通过集聚效 应和规模效应可 以更加合理
二 、 国 城 市化 发 展 面 临的 资 源 环 境 形 势 我 1 未 来我 国能 源 矿 产 保 障 形 势 严峻 、
展历程 。同世界上其他大 部分国家一样 , 我国也基 本符合城市

2023年度中国城镇化进程报告

2023年度中国城镇化进程报告

2023年度中国城镇化进程报告【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3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再次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就。

本报告将对2023年度的中国城镇化进程进行全面分析和概述,以展示我国在城镇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城镇化进程的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逐渐增加。

2023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新的突破,城市化率达到了60%以上。

这一进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城镇人口增长及空间布局1. 城镇人口增长:2023年,我国城镇人口总量超过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65%以上。

这一数字显示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显著成果。

2. 城市空间布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的空间布局也在不断优化。

重点城市和经济发展区域实现了更加均衡的发展,形成了“创新增长极、特色小城镇、宜居乡村”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1. 交通网络建设:2023年,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地铁等快速交通方式得到迅猛发展,提升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和物流效率。

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1. 产业升级:2023年,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 创新创业环境: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创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在中国崛起。

五、生态环境保护1. 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 绿色低碳发展: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并加大对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当下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发展前景

当下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发展前景

当下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发展前景的探讨摘要:在我国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本文对生态城市进行研究,针对我国资源现状和城市资源消耗及利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发展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现状,提出了一些发展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生态、生态城市、资源、发展前景一、生态和生态城市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指家或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指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则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所谓的生态城市,广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而资源的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的城市,才算得上是生态的城市,足见资源的重要性。

二、城镇化进程与资源消耗城市化进程对资源的消耗有着巨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资源的消耗速度几乎是城市化速度的两倍。

而且,城市占有的资源在人类总资源中占有了很大比重:其中,城市能源消耗约占人类总能源消耗的75%,城市资源消耗则占 80%。

可见,城市化进程对能量的消耗、资源的消耗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然而,城市作为资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既消耗资源又产生新的资源。

传统城市中排出废物及流入的能源量都很大,而自我循环生产的能力不强;相反,生态城市自我循环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对外的排放和需求量也就明显减少了。

这很好地改善了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城市内部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实践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使城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消耗大幅度降低,很好地起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良好实效。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城镇化发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城镇化的研究背景在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城镇化的背景在于人口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就业,并改善生活条件,这就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同时,城镇化也是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状况。

其次,城镇化的背景在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迎接全球竞争。

发展城镇化可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连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第三,城镇化的背景在于资源环境压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扩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也相应增加。

为了应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城镇化必须以高效节约、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城镇化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多的财富。

同时,城镇化也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改善城乡差距和社会公平性。

城镇化还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另外,城镇化的意义还在于促进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城市是综合性大系统,涉及到政府、企业、居民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

城镇化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水平,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背景是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趋势,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经济结构升级、资源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和需求。

新型城镇化2024年城镇发展的新里程

新型城镇化2024年城镇发展的新里程
7
注重生态环保
绿色建筑:推广 绿色建筑,减少 能源消耗
生态规划:注重 生态规划,保护 自然环境
绿色交通:提倡 绿色出行,减少 交通拥堵
垃圾分类:实施 垃圾分类,提高 资源回收利用率
强调文化传承
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注重对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 和传承,保持城 镇的历史文化特 色。
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教育, 提高居民的文化 素养。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25
总结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城市化率提高: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崛起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社会福利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与经济 的融合发展,提 升城镇的文化软 实力。
加强文化交流: 加强与其他地区 的文化交流,促 进文化的多样性 和包容性。
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降低 能耗和碳排放
绿色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和绿色 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绿色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减少 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意义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 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PART 03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促进城 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全方位发展离不了城市化。

根据传统式城市化缺点,明确提出新式城市发展创新方式,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城市化优点,完成城乡一体化重要总体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会对新式城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为城镇化发展趋势给予对应的服务与公用设施,促进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在规章制度监管和中取得明显发展与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引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是科技创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计划将众多乡村人口转移至城市,推动经济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

城市化基本建设并不是对城市行政区域和各城市价值体现的典型方式,它肩负着整体城市住户和多元化工业化生产作用。

城市化人口并不意味着是城市人口,而是具有城市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设备的人口。

就中国经济经营规模来讲,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城镇化体系发展状况早已逐步完善,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发展,务必完成新式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一)一个新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合并为一体新型城市变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中国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即全国各地城乡设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发展,在全国各地加上城市的印记。

农户有着与群众同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收益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也有和城市相近的设备。

也包括互联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整体环境下,“技术含量高、经济收益好、能源消耗低、空气污染小、人力资本聚集”的产业体系,“以刚需为重、支撑点交易”的需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日益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因素体系结构。

1.新社会以新小区、新社会组织、新社会管理方法为基本前提,相处社会性、社会联系全球化、生活习惯智能化、住户多元性和流通性、橄榄型社会阶级宽容构建和谐社会。

2.新领域城市核心环境下的城乡,当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护优良,资源开发节省,生态环境保护合理,人与自然关系友善,一同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活环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路径探索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也开始深度的融合。

但是,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所以在后续实施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自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就与工业化建设同时进行。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中的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开发也同时进行。

在这种城市发展背景下,我国各大城市中的建筑越来越不明显,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要想改善这一现象,就必须要提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质量。

但是,如何提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质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一)建筑设计的依据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当中,城市建筑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虽然建筑设计只针对某一建筑物,但是在前期设计阶段,也应当对城市规划予以充分的考虑,确保建筑设计符合城市的规划标准与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应当以整个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情况为依据。

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以促进整个城市的有序运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所以需要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确保城市绿化、城市交通、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之间彼此协调[1]。

城市规划需要引导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

例如,城市规划可以给出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向,然后让建筑设计人员在这一方向上进行细化和延伸。

(二)城市规划的基础是建筑设计上文提到,城市建筑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建筑设计,既是城市规划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物之于城市,就像骨骼之于人体。

如果城市当中没有这些建筑物,那么城市的框架也将不再完整。

站在宏观角度考虑,城市规划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还涉及到了绿化园林设、交通运输以及排水管道等方面。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城市群阶段,城市群内部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城市群内部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初见成效(一)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党和政府对生态城市协同建设高度重视,并就此做出了相关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强城市群建设,并拟定了19个城市群作为重点发展目标。

[1]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城市建设要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路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2]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专门设置了“中国城镇化的城市群模式”分论坛。

为了配合生态城市协同建设,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相关政策。

例如,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通过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此外,还相继批复了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次级城市群,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中小城市群。

目前,已经基本确立了梯次结构合理、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城市群架构。

为了促进城市群的发展,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依照该《意见》标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共识别出上海、杭州、青岛、南京、银川、合肥等34个都市圈。

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报告》把34个都市圈划分为成熟型都市圈(如南京、杭州、深圳都市圈)、发展型都市圈(如合肥、成都、沈阳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如重庆、哈尔滨、乌鲁木齐都市圈)三类。

每个都市圈都编制了如《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等发展规划。

这些都市圈发展规划,都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重点在城市间一体化、同城化方面下功夫,努力打造30分钟快速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

(二)政府间合作越来越紧密区域内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合作办公室以及定期召开的会议、高端论坛、研讨会等是当前生态城市协同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第一章前言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进行探讨。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背景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和城镇化为主线,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新型路径和新型模式。

2.2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在于,可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2.3 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实施应当坚持绿色低碳、节约型、环保型、安全型、适用型原则,推动城市和人口规模合理化,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3.1 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理念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理念应当坚持和谐统一、科学合理、民主参与、市场化运作、持续发展的原则。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与国家的战略发展紧密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制定具体的城市规划。

(2)注重人居环境的质量,建立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城市环境建设。

(3)注重城市和人口规模的合理化,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

(5)注重市场化运作,吸引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3.2 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设计在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城市产业规划,尤其是新兴产业的规划。

(2)注重城市空间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发展。

(3)注重城市环境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

(4)注重城市功能规划,包括城市的文化、教育、医疗、商业等各个方面的规划。

(5)注重城市交通规划,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问题与对策4.1 城市规划理念过时当前,一些城市的规划理念已经过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规划第一章: 前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的全面、一体化、协同化城市化发展战略。

它是在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创新化、全球化和人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群、城市副中心、城市群、城市特色景观和生态环境、大数据、运输等方面的作用,建设以人为中心的、自主、安全、智慧、美丽、和谐的城市和城市群体,实现人与城市的共生共同发展。

城市更新与规划作为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好城市的关键所在。

第二章: 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是指在保持城市基本格局的条件下,对城市老旧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开发、建设、改造的过程。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将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城市形态等方面的要素融为一体,以成为适应城市化的发展新形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章: 城市更新的目标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发挥城市的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城市和人民的幸福与进步。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指制定有关城市用地的分配、布局、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具体规划与措施。

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城市规划方案。

第五章: 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制定明确的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和谐、可持续和有序,建设城市结构的科学、合理、规范和协调。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和美好城市的建设。

第六章: 城市更新与规划的关系城市更新与规划密切相关,城市更新需要依照城市规划方案进行,城市规划最终成果也需要通过城市更新得到落实。

城市更新和城市规划的目标相同,是耦合的关系,两者的协调融合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发展。

第七章: 建立健全的城市更新与规划机制建立健全的城市更新与规划机制是实现城市更新和规划目标的关键所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新型城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为基础,注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空间利用和资源配置,达到提高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功能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目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还要注重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人居环境。

合理的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精心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资源。

通过规划,可以形成多种产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产业格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城市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形象、风貌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塑造城市形象城市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和窗口,良好的建筑设计能够塑造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到访。

2.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不断丰富和补充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3. 提高建筑质量城市建筑设计要注重功能、美观、实用性等方面的要求,提高建筑质量,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实现建筑的良好运用效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划设计也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规划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安排,更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角度入手,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1.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2014年,中国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旨在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是城市人口持续增多,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加深,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逐渐加重。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2.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规划设计挑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划设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城市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加剧,如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建筑节能,绿色化城市,提高生态净化能力等手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其次,城市规划与现实的落差日益加大,城市规划的有效性和实际性亟待解决。

最后,城市规划设计很难与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如何从实际出发,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成为重要课题。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1.绿色化城市,提高城市生态净化能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绿化、亮化、水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环保能力,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绿色化城市也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减少人们生活的压力。

2.大力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新趋势,是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融入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让城市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

而这正是城市规划设计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城市规划设计者需要根据城市特点和人民需求,打造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城市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城市环境要求更高,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球的重要议题。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前提是要正确确立城市发展建设方针和观念, 生态城市因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然而,各种新的问题也浮现出来。

基于此,本文尝试就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所出现的相关问题,从生态城市环境可持续方面入手,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字:生态城市,城镇化,对策目录摘要 (I)关键字 (I)一、引言 (1)(一)研究的背景 (1)(二)研究基础 (1)1、生态城市理论发展史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二、生态城市的内涵和意义 (2)(一)生态城市内涵 (2)(二)发展生态城市的意义 (3)1、发展生态城市有利于优化环境 (3)2、发展生态城市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3、发展生态城市将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 (4)4、发展生态城市可催生生态文明 (4)三、天津城市生态城市治理现状与模式选择 (4)(一)天津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治理比较分析 (4)1、水质条件及污水处理状况 (4)2、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5)3、固体废物状况 (5)4、声环境状况 (5)5、辐射环境状况 (5)(二)天津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压力 (6)1、天津的整体环境现状仍不容乐观 (6)2、天津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生胁迫 (6)3、强劲的工业投资对生态建设形成的压力 (6)(三)加快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分析 (6)四、国外经验的借鉴 (7)(一)美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 (7)1、构建健全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7)2、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7)3、鼓励民间组织的参与 (7)(二)德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经验 (8)1、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 (8)2、治理大气污染 (8)3、加大污水治理力度、优化水源环境 (8)4、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8)(三)日本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8)1、环境保护的立法完善 (8)2、以环保技术创新为保障构筑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 (9)3、全民参与意识宣传 (9)五、我国生态城市对策建议 (9)(一)健全与完善地方有关法规与规章 (9)(二)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 (9)1、建立生态城市技术支撑体系 (9)2、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10)(三)建立节约型的资源利用体系 (10)(四)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 (10)(五)加大生态城市建设的投入 (10)总结 (11)参考文献 (12)一、引言(一)研究的背景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的向前发展,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重要议题。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大城市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

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

与此相伴随的,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事业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巨大的人口数量激化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

同时,我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特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也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建设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需要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具体国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二)研究基础1、生态城市理论发展史现代的生态城市思想展示了城市与自然的平衡,生态城市尽管是二十世纪才发展起来的,但其理念源远流长。

无论是欧洲的古代城市,还是中国的古代人居,甚至美国印第安人的古村落,都可以看到生态城市的影子。

20世纪依次掀起过两次城市生态学的热潮,促进了城市生态研究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20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并意识到环境破坏的后果。

其中,赛尔特的《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和赖特的《不可救药的城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芒福德也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城市发展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学者之一。

70年代以后,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日益高涨,具有代表性的有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

生态城市(Ecopolis)的概念于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提出,由“生态学”(ecology)和“城市”(city)复合而成。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1975年吉尔斯特成立的城市生态组织以及1992年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生态城市的思想推广开来,逐渐风靡全世界。

2、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Register R(1987)①认为: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①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y: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M].Berkeley: North Atlantic Books, 1987.承载能力份额的可持续子系统,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Calthorpe,R(2001)①认为:生态城市规划即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目前国际上已出现一大批生态示范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澳大利亚的悉尼、坎培拉、哈里法克斯和怀阿拉市,新西兰的怀塔克尔市,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华盛顿和波特兰市区,意大利的罗马,俄罗斯的莫斯科,日本的东京,西班牙的马德里,德国的柏林等②。

(2)国内1980年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提出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想③。

这种从自然生态系统到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反映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对我国生态城市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李建龙(2005)④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更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

刘悦秋(2010)⑤认为: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生态教育,生态教育的内容应涵盖生态系统、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哲学、生态工艺、生态美学等方面。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根据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

建设生态城市,在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环境,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还可以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和意义(一)生态城市内涵197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USCO)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它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工业化和工业城市的反思,同①Calthorpe,R, Fulton,W. The Regional City: Planning for the End of Sprawl [M]. Island Press,2001.②马交国.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61-66页③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9页④李建龙.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⑤刘悦秋.城市生态学.[M].气象出版社.2010:105.时也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没有一个被世人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对于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定义也仍然没有明确的说法。

从理论上分析,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联系上看,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的、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与周围区域紧密联系并且共生的系统。

它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地区,还囊括了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

(2)从牵涉的领域来看,生态城市涉及自然环境系统、人工环境系统、城市的经济系统和城市的社会系统,是一个以自然环境系统为基础、人的自身行为为导向、资源流与能源流为血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复合体,是环境、经济、社会统一的共生结构。

(3)从城市的环境方面来看,生态城市的能源和自然资源会得到高效合理的使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发展,生态容量进一步扩大,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消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从城市的经济方面看,生态城市不再只是一味地注重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规模,而是更加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

生态城市的规划,科学布局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潜能。

生态城市的生产是清洁的生产,通过采用节能降耗、再生循环、污染防治、信息管理等新技术新手段,调整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结构,使得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在良性循环的状态下,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效有机结合。

(5)从城市的社会方面来看,生态城市要求人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自觉的生态意识和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构建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生态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方便舒适智能的生活环境、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公正合理的民主法治、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蓬勃全面多元的文化发展、绿色健康的社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城市中生活,人的个性和才能将得到充分展现。

(二)发展生态城市的意义发展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1、发展生态城市有利于优化环境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其中最要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

城市的环境质量也愈加受到世人的关注,很多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都已经将城市环境作为提供经济援助、投资的重要考察内容。

2、发展生态城市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城市,将从经济系统的各个层面对城市经济体产生影响,最终通过彻底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