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人格理想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理想化生活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理想化生活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理想化生活1. 引言1.1 概述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作品《归园田居》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村理想生活的典范。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本文将探讨《归园田居》中所表现的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理想化生活,并分析其美与意义。

同时,文章还将考察当代社会中归园田居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实现这种理想化生活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概述,并说明了文章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标。

第二部分将介绍陶渊明的背景并深入探讨他在《归园田居》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第三部分将讨论该诗作中所呈现出来自然与人文融合、简朴生活追求以及修身养性等方面的美与意义;第四部分将探讨当代社会中归园田居的定位和价值认知,以及它对人们精神世界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后,文章将通过总结对归园田居主题的探讨,强调其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并展望归园田居的未来发展。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探讨田园诗以及理想化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了解这种理想化生活如何影响当代社会。

同时,本文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并鼓励人们关注并传承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

2.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理想化生活:2.1 陶渊明的背景介绍: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间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

他出身于士族家庭,曾在政府担任官职,但因忠于民生而多次辞职。

面对乱世动荡和官场腐败的局面,他决定放弃政治生涯,返归田园,并将自己的理想表达于田园诗中。

2.2 归园田居的情感表达: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深邃而纯朴的情感打动着读者。

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以及与之相融合的人类活动,表达了对和谐共处、简朴自然生活和内心安宁与平静的向往。

在《归园田居》一诗中,陶渊明以婉约唯美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回归乡村、种植农作物、养鸟鱼等愉快而恬静的生活,这种深切而真挚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归园田居·其一》备课札记

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归园田居·其一》备课札记

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归园田居·其一》备课札记《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写成的组诗的第一首。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弃官归居田园的原因,描写了诗人归居田园之后的村居生活,表达了诗人重返自然后的愉快心情。

作为一种常规的解读,这些内容自然需要涉猎。

但是,要想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以上的解读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观照和审视陶渊明,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一、批判与抗争的声音诗歌的前四句,诗人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不“适俗韵”而“爱丘山”。

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和与世不合的性格。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一个“少有高趣”且熟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改变世俗与澄清天下一直是他不灭的理想。

这些,从四十一岁归居园田到六十二岁辞世,他未曾有一日忘记过。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都是明证。

鲁迅曾经提醒人们要注意陶渊明冲淡平和背后的刚猛雄放。

这其实就是要我们理解诗人少年时的抱负一日也不曾淡忘的情怀。

由此看来,”误入尘网中”一句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叙述,“误”字中还饱含了诗人无尽的愤激之情——对丑恶世道,尤其是对丑恶官场的深切批判。

接下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诗人用两个比喻句集中描写了做官时的心情,再一次表达了对污浊昏朽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我们不能对诗人提出过高的要求。

陶渊明若能不同流合污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何况他还选择了“守拙归园田”这条彻底放逐的路。

很显然,这种远离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合作,就是对丑陋现实的一种抗争。

二、倾诉与构建的心曲回到诗歌文本,开篇出现的冲突在“归园田”里已经得到解决。

接下来,“方宅十余亩”八句,诗人以欣欣之笔,为我们描述了所居之所一带的风光。

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从《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陶渊明的精神次序

从《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陶渊明的精神次序

从《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陶渊明的精神次序作者:原俊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14期【内容摘要】《归园田居(其一)》昭示了陶渊明矛盾的心路历程:有着决绝的态度,却迈着踟蹰的脚步;笔下是诗意的生活,面对的却是残酷的现实;看似淡淡的喜悦,却有稳稳的幸福。

《归园田居(其一)》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

【关键词】陶渊明心路历程矛盾道家文化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和辞赋家,为人所赞叹的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就是陶渊明。

在山水田园诗中,诗句清新淡雅,给人意韵悠然之感。

然世人多从其诗歌中发掘深远的诗意,却很少了从诗歌的意象里烛照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殊不知诗歌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

文字是一个人的精神表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归园田居(其一)》中领悟深藏于其中的诗人陶渊明的思想情感。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陶渊明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咏叹、煎熬;又挣扎着试图超脱痛苦,突破心灵的困境。

一、决绝的态度,踟蹰的脚步陶渊明为什么回归田园?可以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总结。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一句诗娓娓道出了缘由。

“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说自己在小时候就仿佛与世俗人间格格不入,不爱这热闹的世俗。

“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天性就说这般,喜爱自然是天性难掩。

“守拙归园田”是说带着自己的拙见归往田园自然之中,不勉强地混于俗世。

这些是回归田园的内因。

陶渊明所在的官场则是他归隐田园的外因。

他有两个比喻形容官场:“尘网”、“樊笼”。

“尘”字乍然便想到了“灰尘”、“尘土”,有污浊之感,而“网”字仿佛牢笼,使人难以挣脱。

“樊”与“笼”两字意义相同,指被禁锢在一方天地之中,失去自由。

陶渊明对于自己曾身处的官场,则用了“羁鸟”、“池鱼”来进行指代。

羁鸟受缚,难以徜徉天际;池鱼被阻,难以畅游海洋。

陶渊明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辞官的坚决。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他六十一年的人生历程中,有十三年是在官场度过,仕、隐徘徊多达五次。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浅析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浅析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形象浅析陶渊明29岁时才出来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之后又断断续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一些小官。

41岁时,他又辞去了仅任八十余天的彭泽令,从此,远离官场,过着归隐田园、农耕自给的生活。

南朝钟嵘称他为“古之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

他把田园风光作为自己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开创了田园诗这种诗歌体裁,从而在诗歌史上光耀千古。

在以“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文人普遍理想的时代,陶渊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从时代背景上考察,在东晋,门阀制度非常严苛,出身寒门的陶渊明不可能步入上流社会,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所以,在仕途中,屡遭挫折的他,便萌生退意。

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固然跟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作为一个个体,他特别的性情,特别的形象。

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试做探讨。

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樣,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

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代表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

”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此。

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

”“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

”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二、厌恶束缚,渴求自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尘网”来比喻污浊的尘世,形象地写出尘世对人的束缚,而束缚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

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明悔恨、厌恶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

在这里,诗人对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个结论:错误。

如果说以前为了生计多次去做官,诗人还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而此时,诗人用一“误”字,充分表达了对官场决绝的态度。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的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 的人格之分析 摘要: 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 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 “,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 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 析其原因, 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 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 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 能力、 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 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 有人认为是“寡默与 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 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陶渊 明是“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 迹拘。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

《庄子·渔父篇》说:“真者所以 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在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家瞻姆士将人的“自我”分析为“客我” 和“主我”。

“主我是行动的自我,人格的动力和独特性均来自于主我;客我则 是社会的自我,以及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 。

”渊明想保持自然就必须任“主我”而同“客我”进行斗争。

这种斗争的 力量来自向往自由的生命本性, 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心灵。

所以对 生活在两汉经学统治相对松弛的陶渊明, 出于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追求, 言 行举止表征为对自然的向往热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篇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

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

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首先来看一下本诗的大意。

我这个人从小就不喜欢而且没有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我向往那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和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

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幸地“误落”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懊悔与感慨。

我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重获自由。

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间,在南野过着农耕生活,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刚直不阿。

住宅周围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安宁静谧,娴静优美,清新喜人,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由与美好,谁又能体味我那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呢!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我的门庭里没有尘世间的琐事,娴静的屋子里,我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的时光。

这次我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

他处于晋宋之际的复杂环境中,却高蹈遗世、傲然独立。

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歌散文,更有那娴静优游的田生活、饮不完的酒、赞不尽的菊。

李白有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亩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陶渊明身上具有世人难以达到的精神世界,他看尽了人间的纷扰,形成了自己豁然的胸襟。

然而并非陶渊明生来就有这样的境界,他的傲然、他的清高率真、他的豁达、他那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也是在不断的锤炼思考与抉择中形成的。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唯一的田园隐逸赋。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一往情深的赞美依恋田园,将满腔的情和爱倾注在田园上。

这就是此赋与六朝其它隐逸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

《归园田居》对田园生活图景进行描绘,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这是六朝一系列隐逸赋所不可能表现的内容。

陶渊明的归隐,乃是实实在在的投身到田园生活当中的。

《归园田居》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这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辞官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在那之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要归隐,心情矛盾异常。

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

"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

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

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

儒雅风度,尤其值得今人学习。
习热情 ,活跃 了课堂气氛 ,达到 了预期 的教学 目的 ,也再
但 是 ,再 好 的课 文也 要落 实 到教 上 。然 而提 到 文言 次验证 了前 人所言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 头活水来 ”
文 , 不 少 学 生 、甚 至 老 师 都 会 皱 起 眉 头 。学 生 常 常 说 “ 一 的 正确 性 。
中,引导学生想象 、假 设、思考 、抉择 ,从而得 到比较真 有 的 时 候 , 我 们 不 应 该 只 知道 前 进 的 目标 ,还 要 去 探 索 有
切 的体 验 。 在 这 个 过 程 之 中 , 学 生 轻 轻 松 松 就 把 握 了 那 段 没 有 更 好 的途 径 ,更 有 效 的方 式 。这 也 需 要 广 大语 文 老 师
含 蓄 地 表 达 了 自 己 的 君 臣观 : 君 可 以择 臣 , 臣 亦 可 以择 确 引导 学 生 感 受 、学 习 乐 毅 儒 雅 理 性 品格 的 重 要 性 ,也 是
君 。能在两千 多年前就不为世俗 的愚忠观念所束 缚,实在 老 师适 时、 适 当对 学 生 进 行人 格 教 育 的 良好 契机
历史 故事 的主要情节和 人物之间 的关 系,带着这种理 解再 走近学生,贴近生活,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 去看 背景提示 ,其 实 已经不需要老师 再去讲解 了。以相对
轻松有趣 的方式达 到严 肃的学 习 目的,不仅化难 为易,而
且 化 烦 为趣 。 另 外 ,在 这 个 情 景 体 验 中 , 教 师 也 可 以 通 过
然 。他把 田园风光作为 自己诗 歌描写 的主要 内容 ,开创 了 挫折 的他,便萌 生退 意。陶渊 明选择 辞官归隐 ,固然跟他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对陶渊明的历史评价素材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对陶渊明的历史评价素材

对陶渊明的历史评价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

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道: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陶渊明(陶潜,365-42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和人格特点的简要分析:1.归隐思想:陶渊明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归隐思想。

他强调返璞归真,远离尘嚣和权谋的激烈竞争,重拾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纯粹。

他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隐居退避世俗的向往,抒发了对自然、宁静和纯真生活的欣喜之情。

2.自然与人道的和谐:陶渊明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自然与人道的和谐统一的思考。

他重视自然和人的相互关系,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生态环境,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慰藉和启发。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自然事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

3.忧国忧民的情怀:陶渊明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心和忧虑。

他深感时代的动荡和政治腐败,对国家社会的状况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爱,呼吁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祝愿。

人格特点:1.温和宽厚:陶渊明以温和宽厚的人格著称,他待人和善,乐于助人。

他倡导以和为贵,主张不争不抢,与人为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

2.清高洁白: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追求心灵的明净和思想的清高。

他以傲然自持的姿态,不受外在的诱惑和压力,保持自己清白的人格。

3.审美情趣:陶渊明鉴赏力极高,对自然美和人文美有着敏锐的感受。

他的作品展示了对诗歌和文学的执着追求,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诉求。

综合而言,陶渊明的思想强调归隐理想、自然与人道的和谐,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忧愁;他的人格特点包括温和宽厚、清高洁白和审美情趣。

这些思想和人格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道德楷模。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兼谈《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思考

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兼谈《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思考

2020/06•教I材硏讨陶渊明诗中“田园”意象的三重内涵——兼谈《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思考◎湖北/吴萧萧摘要: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自然质朴并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

诗中的田园具有丰富的内涵:真实的田园、理想的家园、民族的文化符号、心灵的绿洲。

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寓意丰厚。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理想家园《归园田居》一共5首,它包括五个部分: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回归田园、洁身自好的代表作,其笔下的田园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魅力,明明是最为简单、最为常见的农村景色却饱含浸润人心的美感和入耳入心的人生哲理:一方面,对诗人自己而言,田园是与污浊功利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天地,是作者身与心的栖居之所,从中可以感受诗人超脱世俗的生活理想和伟岸高洁的人格情操;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沉淀及后世不断赋予田园新的涵义,田园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华文化中对正宜本性的坚守和捍卫的君子之风。

听课时了解到,一些教师在执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多以“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着“从何而归”“因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个问题去学习,然后再结合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理解隐居田园中诗人的人生态度,最终以讨论隐居田园是逃避还是自守而结束课堂教学。

笔者以为这样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田园,理解陶渊明,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必须把握田园在时间变迁中不断丰富的内涵。

一、风光优美、自然和谐的诗意田园诗人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为我们描绘了简单却不单调的田园景象,放眼望去尽是习以为常的景致,但却有着一种清新典雅、恬淡闲适的意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粗笔的勾勒,主人生活简单质朴,虽无富丽堂皇的住宅,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在屋后,桃花李花竟艳于堂前,素雅与绮丽相映成趣。

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都蕴含情味:荫——榆树柳树为人们遮风挡雨,似乎有情;罗——桃李似乎在有意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本无情的景变得有情致了。

从陶渊明《归园田居》观望真实人生论文

从陶渊明《归园田居》观望真实人生论文

从《归园田居》看真实人生——陶渊明[摘要]:《归园田居》以篇幅短小的五个片段,以简朴自然的语言,写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闲适的田园生活,记录了陶渊明从官场转向乡村的人生历程,从中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渴望;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真实人生,可以从中看到以贫傲世,猛志长存的陶渊明,也可以看到无奈走出官场的陶渊明,它以朴素的语言写出陶渊明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

[关键词]:《归园田居》、陶渊明魏晋以来,全国处于分裂状态,面对着政权变换、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反抗避世之举②。

酣饮者以酒傲世, 佯狂者以狂傲世, 其本心, 都是藉此不与昏暗之世合流, 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风靡于此期。

其中,陶渊明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是造化所钟的“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宠儿,为了在一个世风衰微, 道义无存的社会里, 保持自己高洁的自我人格,他在暮年笃守固穷之节,用一种相当激烈的态度来刻意维护自我, 亦可称之为以贫傲世,较之嵇阮等前贤, 陶渊明所为, 可谓方式不同而其道一也。

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故有“田园诗人”之称②。

而自然与自由相关,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他辞旧的别词,迎新的颂歌,诗中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②中做到以诗表情,情融诗中。

他在诗中描绘的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常景, 却让人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人生态度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

作为大力创作田园诗的第一人,在他的作品中,田园诗占了相当大一部分。

所以后人往往又称他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一、由积极出仕到向往隐逸仅仅是回到农村,开始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为什么就足以让陶渊明如此高兴呢?这就不得不谈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然而,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其他大的士族相比,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生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因此,纵使陶渊明再有才华,在当时重视门阀的社会里,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很困难的。

所以他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任的还是祭酒之类的小官,而且因为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自解归田”。

后来被召为主薄,他未就任。

直到他三十五岁时,又再次出仕,投桓玄门下做幕僚。

后因为桓玄阴谋夺权和丧母而再次辞官。

后来桓玄举兵攻入京师,篡夺王位,改国号为楚。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朝带来了一丝希望。

于是,陶渊明再次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次年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出任八十余天,便辞官而去。

以辞彭泽令为界,陶渊明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而他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也由积极出仕转变为向往隐逸。

而《归园田居》其一,正是他对自己十几年宦海沉浮的最好写照和总结。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间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隐居,心情很矛盾。

但是在辞彭泽令之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正如他的诗句:“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等,都表明了他与官场决绝,隐居的决心。

此后,无论是来自生活的艰辛还是来自官场的邀请,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心,一直过着躬耕隐逸的生活。

《归园田居》文学短评

《归园田居》文学短评

《归园田居》文学短评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佳作,全诗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隐逸情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评价。

首先,从主题上看,《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繁忙都市生活的厌倦。

在诗中,他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田园世界,与都市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隐逸主题贯穿全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恬淡生活的向往。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陶渊明运用了生动而简洁的语言。

他的文字如同自然景色一般清新、宁静,读来令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理想世界。

同时,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境。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感官色彩。

在《归园田居》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宁静的山川、和煦的风等自然景色,这些描写使人陶醉于自然之美,反映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特点。

同时,这些描写也体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使诗歌充满了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总的来说,《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之一,它表现了文学创作中的优美与哲学思考,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和隐逸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美学思想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的美学思想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美学思想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

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在官场上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世俗与自己的性格本性相违背,他不能为了适应世俗而改变本性。

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思想。

在其佳作中蕴含着他对自然、真实、直率、高远旷达美学思想的倾向。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诗歌创作中一组很重要的作品,是他田园诗中著名的代表作。

他的美学思想首先表现在质朴自然的审美情趣中。

要谈质朴自然的美学追求,先要明析庄子的贵真思想。

在庄子这一美学思想里,含有两重意思:一方面他崇真、推崇人性的无伪,以“真”为理想人格之美;另一方面,他又崇尚自然之美。

庄子的这种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审美情趣,陶渊明在其诗文中表白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以及“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等,这都表明了他笃好自然,喜爱素朴,向往淳厚朴实世风的志趣和好尚,而且正是靠着这种志趣和好尚,才得以形成他那尚真为主的诗文风格。

在陶渊明的思想里,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才是真人,才能展现人性的全部,在此之中的文学艺术才是尚真的艺术,才能升华人格、诗意栖居。

陶诗虽然平淡却不浅薄,虽然质朴却有韵味,初看起来是极普通的“田家语”,细品来却是高度提炼的“艺术语”。

朱光潜先生这样评价:“一般人认为渊明诗平淡……苏东坡说它‘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姜白石说它‘散而庄,淡而腴’,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

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是化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3.我们应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观点一: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有其消极的一面。 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 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不能因憎恶黑暗而避世。
观点二: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 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 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 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我们应像他那 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然 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 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 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于是他辞官回乡,过着躬耕自 给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这组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后, 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两句诗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 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领悟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后悠然闲适 的生活及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艺术特色:
首先,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 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 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 以“久” 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 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 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归园田居其一意象

归园田居其一意象

归园田居其一意象归园田居其一意象《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园田居其一意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其一意象尘网,樊笼,方宅,草屋,榆树,柳树,远村,炊烟,狗吠,鸡鸣……归园田居其一意境本篇写诗人离开仕途,归隐田园的简朴生活,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归田后的喜悦安适的心情。

这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人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

如诗中我们所感触到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

将这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便又构成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图景,并从这图景中体会到诗人那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这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与反思-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与反思-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语言建构与运用)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3.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从诗歌中把握陶渊明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反思其精神在当下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从诗歌中把握陶渊明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反思其精神在当下价值。

教辅手段:多媒体课件、《归园田居(其一)》名家朗读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每年10月,宝鸡人民公园都有一场盛会——菊花展。

每年10月底,在人民公园内,各种菊花集体亮相、精彩纷呈。

它们高洁的气质、傲冷的芬芳、舒淡的风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宝鸡市民慕名而来,驻足观赏,那么应该说,菊花展是宝鸡市菊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说到菊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位诗人,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真正领略菊花高洁、清雅、坚贞的文化气息,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设计意图:通过菊花展自然引出作者陶渊明,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二、师生互动整体感知1、知人论世: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公布答案。

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

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

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

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

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人格理想
作者:吴平波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的田园不只是写景,其中蕴含了诗人面对田园质朴生活的安宁感与自在感,寄托陶渊明所追求的保持自我节操,获得自由心灵的人生境界,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原因所在。

“归园田居”其实是陶渊明构建的安置自我人格,理想,情操的“桃花源”。

关键词:文人阶层个人主义人格美人生境界桃花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时期,南方政治上偏安,文化出现大发展,文人阶层开始涌现。

这个阶层不是农民,但也不一定去做官,而是夹在两者之间的读书人,比较追求个人主义,代表一种生活的品位,生命的态度。

陶渊明就是文人阶层“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有我们熟识的几重名片:其一“田园荒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但我们不要就此误认为陶渊明要去做农民,他的归隐更像一种行为艺术,追求一种个人主义,一种世俗之外的生活品位。

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采菊东篱下易,悠然见南山难,“悠然”本质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是对自由,自我,自在的寻找。

其三“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实质是追求一种人格美,也成为日后中国文人士大夫仕途失意后的精神归宿。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进入《归园田居(其一)》品评其中陶渊明流露的人格理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讲少小时没有附和世俗的气韵,自己的天性本就热爱自然。

“无适俗韵”表露了作者的清高孤傲、超凡脱俗,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其中“少无”“性本”是诗人日后进入官场最终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尘网,意指尘俗之网,仕途之路。

讲诗人失足落入尘俗罗网,离开田园多年。

“三十年”概述很多年,一说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开始做官到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诗人性非如此为何会误落尘网?其实作为一个官宦世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常态;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书的文人,学而优则仕也是正统;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日常,仍需要做官。

但也正是多年官场尘俗的耳濡目染,才使得陶渊明真正发现了自己的性本之情,明确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讲笼之中鸟依恋往日的山林,池里之鱼向往从前的水渊。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羁鸟,池鱼起兴引出误落尘网中的诗人最终“守拙归园田”。

同时两个比喻连用,构成对偶句,强化诗人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虽是“误入尘网”,但是“本爱丘山”的性情未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讲在南野开垦荒地,保持拙朴本性归耕田园。

这句诗平淡中有深味:结构上,“归园田”点题“归园田居”;同时“守拙”呼应“性本”,“归园田”落实“爱丘山”;内容上,开创性的将“开荒,归田”这样的土地劳作审美化,诗意化。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入诗,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第一人,堪称中国乡村歌手的鼻祖。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为中国诗歌新添了一种题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讲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方,方圆;方宅,指宅子周围。

荫,名词作动词讲,荫蔽。

讲房宅周遭方圆有十余亩开垦的荒田,还有搭建的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堂屋前,前后交掩成趣。

诗人用白描笔法勾勒出田园生活的简朴,却让人感到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上升。

讲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这两句远景描绘出南野开荒的诗人田园生活的原生态,画面给人以安静安宁没有纷扰的感觉。

可以说陶诗中描写的田园不只是写景,其中蕴含了诗人面对田园质朴生活的安宁感与自在感,寄托陶渊明所追求的保持自我节操,获得自由心灵的人生境界,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原因所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讲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声声啼唤。

这两句化自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却将原诗描绘的盛世之景化用出农村独有的生活气息。

同时鸡犬之声相闻的动景与堂前屋后的静景有机结合,使得恬静的田园画面生动活泼起来。

陶诗在文学史上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在一个以感情极尽夸张、辞藻极尽华丽的骈俪文炫技时代,独辟蹊径发现了一种简单朴素的美。

这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隐隐也渗透了《老子》“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道家理想社会观念。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讲田园庭院内没有那尘俗杂事,乡野静室里有的只是安适悠闲。

这句诗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流露出诗人在安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没有尘俗杂事,自由而从容。

可见“归园田居”其实是陶渊明构建的安置自我人格,理想,情操的“桃花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自然的田园,又是顺适本性的简单生活。

讲久困于羁绊的官场樊笼里,终又返归田园乡野。

这两句对比手法的运用,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陶渊明的简朴的田园生活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讲过的“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瓦尔登湖》记录梭罗一个人在湖边独自生活两年的所思所感以及跟自然的关系,这本书被认为是当代人本主义的启蒙之作。

但很少有人知道梭罗决定走向瓦尔登湖的开始独处生活的那一天,正好是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日。

梭罗觉得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独立日,真正的以自己独立的姿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面对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日,展现自我生命的态度,完成对自我的寻找,构筑自己的桃花源。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文学》.中信出版社
[2]孙绍振.《月迷津渡》.上海教育出版社
[3]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上海三联书店、文汇出版社
(作者单位:深圳实验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