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2说课稿

合集下载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的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内容为酸和碱的中和(滴定)反应演示实验改进。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说课:λ说教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内容是在学习常见酸和碱的知识后,有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的应用、酸碱度的测定— —pH 两个局部。

教材没有简单将其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为一个课题来说明。

说明此内容有其重要性和独特性。

从教材体系来看,中和反应既是对酸碱化学性质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又引出另一类化合物——盐,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为今后高中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从教育目的看,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能更好表达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

从研究方法看,学生已经学习酸和碱的一些性质,通过实验来理解中和反应比较自然。

本课题采用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然后对实验实行分析、讨论、归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水平。

由此可见此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酸与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水平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培养对绿色化学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反应原理λ说学情对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以及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有所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不会发生什么反应,怎样反应?如何通过具体的实验来探究呢?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所以需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的酸碱的知识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实验情境。

λ说学法和教法学法:明确问题——创设情境—— 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形成概念—— 理解迁移教法:激疑——探究——形成具体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形成概念归纳概括,小结巩固知识点λ说设计思路我以教材为平台,对教材实行创新处理。

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说课

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说课

问题教学 教
兴趣激发 师
引导帮助 主 导
鼓励评价
自主建构 学 生 实验探究
主 讨论合作 体
类比学习
环节1

• 定性认识酸碱中和过程中pH 的变化
、 教
环节2

• 定量探究酸碱中和过程 中pH 的变化

环节3

• 体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环节4
• 思维凝练
环节1 定性判断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pH变化 【创设情境】
0
10
20 30
40 V(NaOH) / ml
环节3 体验酸碱中和滴定 【过渡提问】
中和反应一般没有明显现象 ,但我们学会了判断中和 反应的终点之后,能否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 溶液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呢?
【创设情境】
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就有一瓶0.100m o1.L-1的标 准 NaOH 溶液。但盐酸是未知浓度的,如何测定?
室温下,向装有20.00mL0.100mol.L-1稀HCl的锥形 瓶中逐滴加入0.100mol.L-1NaOH溶液30.00ml。
0.1mol·L-1 BaCl2 1mL
环节1 定性判断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pH变化 【提问】
描述整个过程中溶液的 pH 如何变化? 以NaOH 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0.1,mpoHl·L为-1 纵坐标,画出pH 变化的 图像(标出起点和终点BaC坐l2 1标mL。已知 lg5=0.7)。
定性转向定量,理论付诸实践
《酸碱中和滴定》 第二课时 说课
说课主要内容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法 学法
教学过 程设计
板书 设计
一、教材分析

8教案(酸碱中和滴定第2课时)

8教案(酸碱中和滴定第2课时)

8教案(酸碱中和滴定第2课时)[复习提咨询]什么叫酸碱中和滴定?[生]用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师]中和滴定要用到哪些仪器?[生]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

[师]现有食盐、NaOH、盐酸三种无色溶液, 只用酚酞试液该如何中鉴不呢?[生]取三支试管分不取三种无色溶液, 再分不滴入酚酞, 变红的为NaOH溶液, 然后向该试管中滴加另外两种溶液中的一种并过量, 能使红色褪去的为盐酸, 反之为食盐水。

[师]专门好, 假如刚好能使红色褪去, 现在酸碱恰好完全中和, 如此, 就能够利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操纵酸碱中和滴定的终点。

[过渡]中和滴定, 先选好了周密的仪器和合适的指示剂, 而没有准确无误的实验操作, 同样可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那么应该如何操作,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咨询题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一咨询题。

[板书]4.操作步骤[师]滴定开始之前, 有一些预备工作必须做好, 下面请大伙儿认真看录像, 注意滴定前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放录像]〔仪器的洗涤过程〕[看完录像后学生回答]滴定前要先用水洗涤锥形瓶和滴定管并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再用水蒸馏水洗涤, 最后用待装的溶液分不润洗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2~3次。

[咨询师探究]什么缘故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还要用所盛放的溶液润洗呢?假设盛放标准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对实验结果有何阻碍?[学生讨论后回答][生甲]假如不用所盛溶液洗涤, 滴定管内壁附着的水会使标准液及待测液浓度变小, 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生乙]假设盛放标准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测量结果偏大。

因为标准液的浓度, 假设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 会使标准液实际浓度减小, 消耗标准液体积增大, 依照c〔B〕= , 假设A为标准液, 由于V(A)增大, 会使B的浓度的测量值增大。

[师]锥形瓶蒸馏水洗后, 是否需要用待测液洗?什么缘故?[生]不需要。

因为假设用待测液洗, 会使量取的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增大, 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增大, 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化学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教案

化学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教案

浓度变化
溶液浓度不同 滴定消耗液体量不同
实验数据分析
通过滴定实验,可以 推断未知溶液浓度, 计算溶液化学量。实 验数据分析能够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 中和反应的原理。
感谢观看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实 验的操作步骤,掌握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培养 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同时,讨论与结论部分可 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结果,反思误差来源, 提出改进建议。
● 04
第4章 实验结果展示与分析
实验数据图表展示
01 数据图表制作
详细记录实验数据
02 数据趋势分析
分析数据变化规律
操作细节
加液速度
控制滴定速度
终点判定
观察颜色转变
指示剂选择
视觉颜色变化
● 02
第2章 酸碱中和反应与滴定 原理
酸碱中和反应的 基本概念
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 的概念,酸具有酸性, 碱具有碱性。酸碱中 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 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 反应,其中酸的氢离 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 发生结合。在滴定过 程中,酸碱指示剂可 以帮助确定滴定终点。
探讨学生在实验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和 困惑
了解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 问题和困惑,可以帮助教 师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 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困扰。
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
参与度。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教 师角色和学生角色
通过总结教师和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 以检视教学中的互动情况 和角色定位是否合理。 合理的教师和学生角色分
总结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评价和建 03 议
评价和建议
教学总结
在教学总结中,教师应当对整个酸碱中和滴定实 验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回顾,通过总结取得的成 果和收获,进一步推动未来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 和目标。通过反思、改进和反馈,不断完善教学 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满意度。

酸碱中和滴定——说课稿

酸碱中和滴定——说课稿

酸碱中和滴定——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加必修).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

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这个知识点,掌握科学原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属于分析化学的内容,主要讨论定量分析中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并且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2、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重点是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难点是(1)中和滴定的准确操作;(2)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与计算。

疑点是(1)指示剂的选择与作用;(2)误差的结果分析与误差的避免。

3、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使学生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使学生了解有关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果断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灵活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装置美和颜色突变)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操。

二、解决办法1、采用中和反应为知识基础,通过旧知识的延伸、增长,使学生掌握、理解反应的实质与变化过程中相关化学量的变化规律。

推导出一元强酸与一元强碱反应时,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A与体积VA和碱的物质的量浓度CB与体积VB的关系。

CA.VA=CB.VB。

2、引出中和滴定的定义:在定量分析中,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酸(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酸)的方法就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3、应用例题分析加深理解。

4、通过边讲边操作突破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难点,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酸碱中和滴定-2

酸碱中和滴定-2

如:把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 与CH3COOH混CH3COONa溶液显
碱性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三、滴定管: 1、优点:精确度高。 用途:用于精确测量溶液的体积,其精确度为0.01mL。 量筒、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分别是 0.1mL 、 0.1克 。
2、滴定管的种类: 酸式滴定管:活塞是玻璃,不能装碱液
第四节 酸碱中和滴定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一、学习目标: 1、学生掌握酸碱中和的有关计算。 2、认识酸碱中和滴定的意义和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实 验操作方法。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一、酸碱中和滴定: 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第二课时
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
1、什么是误差?
2、釆用指示剂时会不会是恰好完全反应?不是,但不考虑。 [例]用o.1 mol/L盐酸滴定15 mL 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 NaOH 溶液――通过碱式滴定管放在锥滴,滴加到锥形瓶中 真实反应情况:C酸V酸=C碱V碱
思考:向0.1mol/L (pH=13)25mLNaOH溶液中加入 0.1mol/LHCl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值如何变化? 1、当还差一滴(每20滴为1mL)时,溶液的pH=10 [近似计算]还差一滴时,二者反应时NaOH过量一滴,相当于把 一滴0.1mol/L氢氧化钠稀释到50mL。(每20滴约为1mL) C(OH-)=(1mL÷20)×0.1mol/L÷50mL=1×10-4mol/L, 即pH=10 2、当加入25mL HC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7 3、当过量一滴(每20滴为1mL)时,溶液的pH=4 [近似计算]过量一滴时,二者反应时HCl过量一滴,相当于把 一滴0.1mol/L 盐酸稀释到50mL。 C(H+)=(1mL÷20)×0.1mol/L÷50mL=1×10-4mol/L, 即pH=4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酸碱中和滴定说课资料

酸碱中和滴定说课资料

第3环节:体验活动,实验探究 【活动与探究】
按照下列实验方案测定盐酸的浓度 (1)向酸式滴定管中注入的未知浓度的盐酸,调节页面至“0” 或“0”刻度以下,记录读数。 (2)取一只洁净的锥形瓶,从酸式滴定管中放出约20mL的盐酸于 锥形瓶中。 (3) 向碱式滴定管中注入0.1mol/L的NaOH溶液,调节页面至“0” 或“0”刻度以下,记录读数V1,放置于滴定管夹中待用。 (4) 向盛放盐酸的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将锥形瓶移至碱 式滴定管下,轻轻挤压碱式滴定管的玻璃球,向锥形瓶中慢慢滴 加NaOH溶液,边滴加边振荡锥形瓶,至溶液恰好出现红色且半分 钟内不褪色,记录滴定管读书V2. (5)重复以上实验2-3次,并将数据填入表中。
指示剂选择原则: 1.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变色越明显越好。 2.变色范围应全部或一部分在突跃范围内。 3.指示剂变色点PH与恰好中和时的PH越接近,误差 越小。 因此:强酸与强碱的互滴,终点呈中性,可选酚酞 或 甲基橙、甲基红。 强酸与弱碱的互滴,终点呈酸性,应选甲基橙 或甲基红等酸性变色的指示剂。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问题探究,学生思考的形式,随 弱酸与强碱的互滴,终点呈碱性,应选酚酞等 着问题由浅入深一个个的提出,让学生由难到易,由简单到复 杂,一层层的思考,深化了对滴定过程中 PH突变的理解,明确 碱性变色的指示剂。
【思考】
问题1.滴定终点消耗碱溶液多少?PH等于多少? 问题2.滴定终点时多半滴和少半滴,溶液性质发生怎样改变?PH 怎么变?(半滴=0.002mL) 问题3.如果以NaOH溶液为横坐标,以PH值的变化为纵坐标,绘制 中和滴定曲线图。
第5环节:问题探究,深化理解
【展示曲线图】
pH
中和滴定曲线
分析PH值的突变范围及滴定终点。 设问1:如果酸碱指示剂在PH值的 突变范围内变色,误差会很大吗?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中和反响〔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响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响及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愿景八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和反响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根底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根底。

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根底。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响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响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响、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响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响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滴定说课稿

滴定说课稿

高二化学酸碱中和滴定说课稿教学内容:酸碱中和滴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有关计算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能力培养: 通过酸碱中和滴定相关量的关系、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等知识点的介绍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有关计算 2.仪器的简介教学难点 : 误差分析课堂模式: 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及问题解决模式 课 时 数: 2课时(新课1课时,习题1课时) 教学过程一、酸碱中和滴定: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

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中和滴定的原理:酸提供的H +和碱提供的OH -恰好完全反应(等物质的量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H ++ OH - =H 2O 如用A 代表酸,用B 代表碱,则有: )()()()(B v A v B n A n = 又因c =Vn 所以n =cV则上式可表示为:)()()()()()(,)()()()()()(B V A V A c A v B v B c B v A v B V B c A V A c ⋅==如为一元酸和一元碱中和时: 由于1)()(=A v B v ,则有:c (B)=)()()(B V A V A c说明:1、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2、酸和碱的中和能力是指一定物质的量的酸(或碱)完全中和所消耗的碱(或酸)的能力,而不是指酸碱中和后溶液的pH =73、酸碱中和反应指示剂选择:强酸和强碱之间的滴定,在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前后,溶液的pH 会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于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具有重要意义,只要变色范围在突变范围内的指示剂都可选择(一般从甲基橙、甲基红、酚酞中选择而不选石蕊)。

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

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于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来显示微观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二、说学法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往稀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次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溶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这是为什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说课稿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说课稿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实验内容,它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定量分析酸碱反应的方法。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酸碱中和的本质,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和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和滴定的原理,即利用酸碱中和反应,通过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来测定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

然后详细阐述了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逻辑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

但是,对于定量分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

此外,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中和滴定的原理,掌握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学会使用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能够准确读取滴定管的读数。

(3)掌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中和滴定说课与上课课件

中和滴定说课与上课课件

二、教学方法 1、学法引导 (1)通过阅读,了解中和滴定的定义、属性、特点 和应用;
(2)教师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推导 中和滴定的计算依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使 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
(3)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从中体会滴定液 速度的控制以及终点判断。 2、教法: (1)通过边讲边操作突破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难点, 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2)通过多媒体投影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指示剂的正 确选择和误差分析的方法
3、计算 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
依方程式求C (待). C(标)·V(标)·n(标)=C(待)·V(待)·n(待) (C、V、n分别表示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溶 液体积、酸或碱的元数)。故
C(标)·V(标)·n(标) C(待)=
V(待)·n(待)
三 指示剂选择:
一般用甲基橙、酚酞作指示剂
定,大的 时因,刻 ,为全度 所下部, 用端容 0 溶有积刻 液一大度 不部于在
2、试剂
标准溶液、待测溶液
指示剂
作用: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确 定滴定终点
选择:变色要灵敏、明显(终点尽可 能与变色范围一致)
3、滴定操作 ⑴滴定前准备 查漏、洗涤、润洗、注液、排气泡、调液面、读数 ①滴定管:
a.检验滴定管是否漏水, b.洗涤滴定管后要用标准液润洗2~3次; c.用漏斗注入标准液至“0”刻度上方2cm~3 cm处; d.将液面调节到“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一刻度) 并排除管尖嘴处的气泡;记下刻度。 ②锥形瓶:只用蒸馏水洗涤,不能用待测液润洗。
(2)滴定操作
①用移液管(或滴定管)取一定体积待测液于锥形瓶中, 滴入2~3滴指示剂,并垫上一张白纸。
②用左手握活塞旋转开关[或挤压玻璃球],右手不 断旋摇振荡锥形瓶(注意管嘴与锥形瓶口的位置)

教学设计1:酸碱滴定(第2课时)

教学设计1:酸碱滴定(第2课时)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酸碱滴定第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定量实验之一,它承载着传达分析化学中容量分析基本原理方法的任务。

要认识容量滴定法,可以围绕三个基本要素展开:一是方法的依据,即作为分析方法的基础的是相应的化学反应理论;二是方法的工具,即实施分析方法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三是方法的判据,即相应的指示剂。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比较深入地学习了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依据,对于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量”有明确的认识。

本课时重点分析第二和第三要素。

第二、第三要素是对方法的具体化。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重要环节:确定实验操作步骤、根据实验操作步骤确定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通过这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头脑中原本抽象的实验原理与具体的实验仪器、药品和实验过程联系起来,实现了由抽象到具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最后,在对具体实验过程的种种要求和规定理解之后,在观察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后,学生对于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的认识才能真正深化,把握容量分析的本质,为今后学习容量法中的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判断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滴定终点(C)。

(2)滴定管操作技能(C)。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用已知浓度盐酸测定未知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实验的步骤、药品、仪器的讨论,经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感触容量分析精准、严谨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酸碱滴定的操作流程。

2.教学难点将实验方案具体化、可操作化,实现抽象到具象的思维转化。

三、教学用品滴定管、滴定管夹、铁架台(或滴定管架)、锥形瓶、烧杯。

浓度均为L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酚酞、甲基橙。

四、教学流程1.流程图2.流程说明引入:在上一节课的背景下提出课题。

学生活动I:分小组讨论测定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步骤师生讨论I:共同交流和讨论学生设计的步骤。

学生活动II:根据酸碱滴定步骤,确定实验药品,以及指示剂的选择。

342《酸碱中和滴定》教案(旧人教第二册)

342《酸碱中和滴定》教案(旧人教第二册)

3—4—2 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练中和滴定实验有关仪器〔锥形瓶、移液管和滴定管等〕的根本操作标准。

〔2〕理解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选择、使用。

〔3〕理解中和滴定实验过程要记录的实验数据。

2.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掌握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中和滴定实验,理解化学定量分析实验中有关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取舍、实验结果的计算等方法。

〔2〕通过酸碱中和实验,理解化学实验中测定酸或碱的浓度的根本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中和滴定终点时指示剂的颜色突变等感受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感受化学实验中的色彩美。

〔2〕通过中和滴定实验过程“先快后慢〞、边滴边振荡等的把握,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习惯。

〔3〕通过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培养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中和滴定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误差的分析。

[教学过程]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1.给滴定管中注入标准溶液的方法,正确的选项是〔〕。

〔A〕借助于玻璃棒〔B〕借助于漏斗〔C〕借助于胶头滴管〔D〕直接注入2.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有以下的实验数据:①用托盘天平称取11.7g食盐,②用量筒量取5.26 mL盐酸,③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是3.5,④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用去23.10 mL NaOH溶液。

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④3.用浓度的强酸滴定未知浓度的强碱溶液时,会导致待测碱液浓度结果偏低的操作是〔〕。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装待测液〔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注入标准液〔C〕滴定前仰视读数, 滴定后俯视读数〔D〕配制碱液时, 称量后固体吸湿4.20 mL 0.1mol·L-1H x RO n 溶液和16 mL 0.25mol·L-1的Z(OH)y溶液完全中和,那么x:y 的值为(设该酸为x元酸, 该碱为y元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说课稿(长乐中学陈周芹669634)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陈周芹,来自长乐中学,我说课的主题是《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选自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是选修四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与必修模块中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和选修模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等实验一起承载着课程标准中“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的功能。

苏教版在专题3继《溶液的酸碱性》之后单独设立栏目介绍酸碱中和滴定,着眼于研究测定和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编写者将其设置在实用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且安排了“活动与探究”环节,以凸显化学学科特点,发挥定量实验的教育功能。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溶液的酸碱性》、《中和滴定》的第一课时,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和计算同事具备一定的酸碱指示剂使用的知识,对中和滴定使用的仪器也有初步的了解。

能力基础:高二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对定性实验现象的分析、描述、探讨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少量定量实验的基础。

潜在困难:在学生的观念中酸碱中和到pH = 7才算恰好完全反应,但教材中介绍的指示剂并不适合实验的要求,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

选择这样的指示剂能否准确判断滴定的终点呢?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

2.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认识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知道酸碱中和过程中pH突变的存在,能绘制简单的pH变化曲线,初步学会使用滴定管。

了解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重要性。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未知盐酸的浓度的实践活动,提高实验设计和反思的能力;通过分析酸碱中和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感受定量研究的重要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进一步感受到定量实验的严谨之美和化学的实用价值,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这里重点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过程和方法中才能落实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我将在实践环节渗透介绍。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和滴定的操作和误差分析教学难点:滴定终点的判断如何突破重难点,如何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选择一定的教法学法作为支撑。

4.教法学法教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反馈过程,而问题解决的结果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污染问题是可防可治的,而解决的主要方法还是靠发展化学,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定性分析,贴近学生实际,便于自主研习。

既揭示研究的课题,复习旧知,又为下一环节创设情境,留下伏笔;第二个环节是定量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数据、绘制图像等方式发现酸碱中和过程中pH变化规律及表征滴定终点的方法,直观与抽象结合、定性与定量对比,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渐渐引入新的高度;第三个环节将理论付诸实践,以测定未知NaOH的浓度为任务驱使,教师提供仪器和药品,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验。

第四个环节误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因操作不当引起V(标)及C(待测)的变化。

整个过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和提升,培养合作精神和反思意识。

四、教学过程1.定性认识酸碱中和过程中pH的变化创设情境:室温下,向装有20.00mL、0.1000mol.L-1HCl的锥形瓶中逐滴加入0.1000 mol.L-1 NaOH溶液30.00 mL。

提问:描述整个过程中溶液的pH如何变化?以NaOH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pH为纵坐标,画出pH变化的图像(标出起点和终点坐标,已知lg5=0.7)。

交流:学生展示的图像均能体现溶液的pH由小变大的趋势,起点坐标为(0,1),终点坐标为(30.00,12.3)但细节上却不尽相同,如图1。

过渡:图像的正确性教师暂时不做评价,请学生先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主要有三种,它们的颜色变化是在一定pH范围内发生的,变色范围如下表:提问:在上述实验中,如果预先在稀盐酸中分别加入2-3滴以上指示剂,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颜色变化?交流:甲基橙红色——橙色——黄色石蕊红色——紫色——蓝色酚酞无色——粉红色——红色评析:本段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以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问题为先行组织者,提示学生用图像研究变化过程。

当学生展示的答案有争议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留下悬念,为下一步的探究预留可对比的素材;接着介绍酸碱指示剂,引导学生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说明溶液酸碱性的变化,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为中和滴定实验中指示剂的选择留下伏笔。

2.定量探究酸碱中和过程中pH的变化活动与探究:P75投影:pH计及使用说明演示实验:用酸式滴定管准确量取20.00mL 0.1000mol/L稀HCl,注入锥形瓶中,再滴加2滴酚酞溶液。

在碱式滴定管中装入0.1000 mol/LNaOH的溶液,用pH计测定锥形瓶中溶液的pH,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V(NaOH)/mL 0.00 10.00 15.00 19.00 19.96 20.00 20.04 21.00 30.00pH 1.00 1.48 1.85 2.59 4.00 7.00 10.30 11.39 12.31提问:按照上表数据,请以NaOH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pH为纵坐标,重新画出pH变化的图像。

对比第一次画出的图像有何区别。

交流:学生展示的图像如图2:酸碱中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并不是均匀的,刚开始变化较小,终点附近pH突然变化,碱过量以后,pH增大得也较慢。

(学生)追问:酸碱中和的终点是哪一个点?能否用pH计来判断滴定的终点?过渡:对于通常没有外观变化的中和反应,除了用pH计还能用酚酞或甲基橙作指示剂判断滴定的终点。

但其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为什么又能用来判断滴定的终点?对待测液浓度的计算是否有影响?问题解决:从实验可以看出,很少量(0.04mL,约一滴)的碱就会引起溶液pH的突变,从4.00变化为10.30,而指示剂在此范围内变色明显,便于我们观察、判断。

对于待测液的浓度是否有影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与完全反应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20.00 mL相比,少加一滴,计算盐酸浓度?小结:(1)在滴定终点前后,溶液的pH发生突跃,指示剂在此范围内变色即可判断达到滴定的终点;滴定终点的规范表达:当加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由……色恰好变为……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2)按pH突跃范围内的体积计算,结果是可以达到足够的准确度。

酸碱中和滴定是一个非常精确的定量实验。

引申:如果上述实验反过来进行,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所得中和滴定的曲线会有什么不同?交流:(略)评析:在学生定性分析酸碱中和过程中pH变化的问题出现困惑时,适时引入测定pH 的精确仪器—pH计。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定量测定pH,揭示变化的规律,解决心中的疑惑。

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分析,体现了思维应有的轨迹,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定量分析在学科中的价值。

前后两次作图的对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感性平台,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却可真实感受到pH突变的存在。

紧接着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pH的突变范围,进而突破指示剂为什么可以判断滴定的终点以及指示剂的选择这一难点问题,层次分明,水到渠成。

3.体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

我布置课后作业1:实际工业上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环境治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知识不一定都产生于课堂内。

作业2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即从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迁移到一类物质性质的能力,也为下节课继续学习酚的性质提供铺垫。

三、我的反思当完成本课教学后,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 宋心琦教授认为,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本课教学中,如何学习苯酚的性质?结构预测,实验探究是两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如何正确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基团性质,因为不同基团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完善的结构观。

如何看待化学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化学的发展是两条腿走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化学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减少并消除污染,发展绿色化学,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化学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后,原来有机物是用这样的结构观去认识的,用这样的实验观去探究的,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对待的,学生也就具备了较高的学科素养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寻的目标吗?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