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秦兵马俑》导学案.docx
秦兵马俑导学案

秦兵马俑导学案
14、秦兵马俑
一、自主预学
(一)资料链接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
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
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
(二)自主学习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多读几遍课文,做到读正确流利。
2、读读下面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所向披靡南征北战
目光炯炯跃跃欲试若有所思鸟瞰颔首
3.从课文的阅读,我知道这篇课文的结构是:
二、交流展示
1、文章的哪部分具体讲兵马俑的?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是:
起的作用是:
2、第二段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在书中勾画出来。
3、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体现在课文哪些部分?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注在词语下面),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类兵马俑,用“读”、“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个性特点。
4、阅读第九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马俑神态的词语,用“﹏”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
三、实践应用
回顾全文,课文带领我们欣赏了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秦兵马俑,你能从课文中发现一些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写法吗?
我能用我发现的方法写一段话:。
秦兵马俑导学案

《秦兵马俑》导学案学校:中寨小学年级:四年级教师:冉茂兰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积累四个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兵马俑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作者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1、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2、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教师点拨。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反馈(组长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并汇报。
)1、我来介绍兵马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查字典,我认识了这些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积累课文中的这些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还发现了一个多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针对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我来帮他解决。
)1、兵马俑是什么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兵马俑》导学案

过渡:将军俑是如此的唯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那么,你所喜欢的其他俑呢?她们又有怎样的特征?
1.学生抓重点词领悟。
2.学生读
3.小组合作交流。
展示评学(15分钟左右)
(2)武士俑:威武凝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身高、体格、服饰、动作神态)
“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想像让眼前这位武士俑有了神韵,更显英勇。
小结:兵临城下,战鼓擂动,武士们毫不畏惧,只待一声令下,就会冲上去与敌人作殊死搏斗,英勇无畏,斗志昂扬,能把你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吗?
(3)出示:骑兵俑:勇猛善战
1.学生回忆答复。
2.学生齐读句子。
个体自学(5分钟左右)
1.出示学习方法。
2.分小组自学填表。
3.派一名代表交流发言,并说明理由,别的同学作好补充。
4.交流:你对哪种类型的兵马俑印象深刻?
1.学生回忆。
2.小组合作填表。
3.交流提问。
同伴助学(10分钟左右)
(1)出示:将军俑
师:每一种类型的兵马俑都有不同的穿着打扮,也有着不同的动作神态,而这些恰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
5.齐读游人的反应(出示: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自由读,思考,交流。
(出示: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学生进行说和读,展开想象,感受更丰富。
学生体会拟人的妙处。
3.学生互相欣赏读。
提升延学(5分钟左右)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过渡段的作用,并且感受到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兵马俑的另一个特点我们到下节课再去探究。
14秦兵马俑导学案

14.《秦兵马俑》导学案姓名:年级: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预习导航:(熟读课文至少五遍)需要家长签字1、我知道知识链接:秦兵马俑,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
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
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2、我会读,并标上拼音享誉世界鸟瞰统率南征北战颔首低眉身材魁梧头戴鶡冠身披铠甲所向披靡目光炯炯殊死拼搏战车千乘3、我会写⑴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词语。
世界罕见,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处。
()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
()在文中是指秦军力量强大,征战所到之处,十分顺利,战绩辉煌。
( )⑵熟读课文后我们发现,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合作探究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句,使你想到了什么?并且读出恢弘气势。
2、秦兵马俑一共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特点是什么?3、组内演一演,你最喜欢的秦兵马俑造型,其它同学猜一猜是什么俑。
4、感受自豪:我们小组合作读: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惟妙惟肖的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四、拓展延伸做一次小导游,将课文编成导游稿,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资料,向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秦兵马俑导学案

19秦兵马俑导学案(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9* 秦兵马俑教师寄语: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自觉地保护!【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预习案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反复读文,运用学过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梳理课文内容。
【资料链接】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
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
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预习自测】1. 读一读,再组词。
jiān() chéng() mó()间乘模jiàn() shèng() mú()供()吏()弋()跪()拱()史()戈()桅() 2、我能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有名的成语。
如:举世闻名、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文主要从()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
总面积达()米,坑内有兵马俑近()个。
类型主要有将军俑、()、()、().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2.作者怎样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兵马俑的有什么特点?课文时怎样进行描写的4.“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句话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读课文,完成填空。
秦兵马俑_导学案[1]
![秦兵马俑_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760e2d07bed5b9f3f90f1c1e.png)
《秦兵马俑》导学案第一阶段自学阶段一.确定目标,自主预习1.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秦始皇图像) 猜一猜,他是谁?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师补充:在1974年的春天,西安临潼县的农民杨志发和别人一起去挖井,结果一个锄头下去,竟然意外发现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
2. 揭题,引导质疑①.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后师引导: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西安,看看古代的兵马俑是个什么样子?②.(出示兵马俑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3. 明确学习目标我觉得这节课我要学习(),将这些目标写在自己的预习本上。
(预设:“规模宏大”表现在哪些方面?“类型众多”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二.自学指导,组内存疑1.发放阳光预习单,对比自己的预习本,发现两者有何不同之处。
(预设: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简单的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借助字典或注释来完成。
)2.完成预习本,明确学习目标。
3.检查反馈①.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参评。
②.组内多种形式学习生字,认读词语,根据上下文猜出词意。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朗读。
4.汇报交流,组内存疑第三自然段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导学阶段三.导学释疑1.检查自读,展示初读情况。
2.汇报本课词语(课件出示相关重点词语)3.指名读作者评价兵马俑的句子,说说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作者对秦兵马俑的高度评价?(预设:①.第一自然段,点拨理解词意:举世无双、享誉世界②.第三自然段,点拨理解过渡段的作用③.第二——八自然段,点拨学生在文中抓重点词语的能力④.第九自然段,点拨:结尾与开头呼应,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4.小结:总分总的结构四.导学提升1.感悟“规模宏大”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②.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下。
③.假如你在博物馆,看到这么大的展厅里站着一行行一列列排成的巨大军阵,你会想到什么?2.联想“个性鲜明、类型众多”①.这就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请同学们迅速在文中找找,画出有关描写兵马俑武士鲜明个性的句子。
19《秦兵马俑》导学案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栏
1.导——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课前三分钟,汇报学生收集的名胜古迹资料。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个别读,评议交流。
4.检——小结学法,拓展延伸;
学了本课,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质疑,讨论解决问题。
个人批注后,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分好工,准备小组展示。其他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5.练(用)——迁移运用,巩固练习
我是小导游。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向大家介绍兵马俑。
1.学生汇报收集的名胜古迹资料。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议)——反馈质疑,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用5分钟时间,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把体会写在书上。
学生自读体会过程。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结合兵马俑的相关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3.展(评)——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指名读,评价,并谈谈自己的体会,随时板书,适时指导朗读。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
主备人
林琴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导学案

秋季期小学校本课程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知识链接】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认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漏字。
2.读准生字的读音。
特别是“瞰、率、靡、魁”等字,还有多音字“称、着、撒”等。
3.积累本课中的四字语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惟妙惟肖:
: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从()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兵马俑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悟。
1.研读内容:画出文段中的中心句或过渡句,想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过渡句来展开描写秦兵马俑的。
2.感悟内容:讨论为什么说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有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来感悟体会。
)
3.学习写法:课文在描写兵马俑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兵马俑》导学案 赵镇中心小学 郑兵雷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 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 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 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 彖感。 教材中配有三幅插图,一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 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 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 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 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 组
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 兵马俑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受屮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 慧,激
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 特点。 学习难点: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激发民族口豪感。 课前预习: 1、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不错字,不漏字。
2、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把它们多读几遍。
3、 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4、 默读课文,仔细想一想,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作者
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呢? 5、 初读课文,你有什么疑惑?在书中写下来。
6、 查资料,了解秦兵马俑。
(学习小贴上:借助网络或工具书,了解秦兵马俑,看看图片及 介绍,并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摘抄。) 秦 兵 马 俑:
知识链接: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 挖出陶 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 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 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 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 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预习反馈: (-)我会读 荣誉 鸟瞰 统一 率领 征战 风靡 魁梧 拼搏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南征北战 身材魁梧 (二)我知道 若有所思 惟妙惟肖
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词语。 1、世界罕见,在全世界没有第二处。( )
2、 打仗时拼着性命,竭尽全力。( )
3、 形容经历了许多战斗,作战经验丰富。( )
4、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在文中是形容战马准备岀征的样
子。( ) 5、 在文中是指秦军力量强大,征战所到之处,十分顺利,战绩 辉煌。
(三)我能行 在小组内朗读课文,小组成员给以成绩评定。(☆ ☆ ☆) 以上作业完成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学习组组长给以评定。(☆ ☆ ☆) 合作探究 1、 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的呢?
2、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 在文
屮起着什么作用?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体现在课文哪些部分?用“读”、“演” 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 3、 阅读第八自然段,“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用横
线划出能表现“艺术珍品”的句了;用曲线画出作者联想的句了。 你还能仿照作者的写法,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吗? 4、 回顾全文,课文带领我们欣赏了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秦兵 马俑,
你能从课文中发现一些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写法吗?
(学习小贴士:读一读课文,先在文中做批注,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 小组内的同学听) 当堂检测 一、择优录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V”画出来) 擎着(qing jing)模拟(shi ni ) 战车千乘(cheng sheng) 军吏(shi li) 战靴(xi。xue) 惟妙惟肖(xiao xiao)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从( )和( )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兵马俑的,课 文第四至第九
自然段分别描绘了()()()()()()的 样子。 2、用线将兵马俑和它相应的特点连起来。
将军俑 配合默契 武士俑 利箭在弦 骑兵俑 龙腾虎跃 车兵俑 骁勇善战 弓弩手 威风凛凛 马俑 训练有素 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你的收获怎样,给自己做个评定吧。
课后作业 一、补充下列成语,并选择填空。 )世无双 所向披() 南()北()
)无仅有 若有所() ( )妙()肖 )死搏斗 神态自() ( )()欲试
口己评价(☆ ☆ ☆) 同伴评价(☆ ☆ ☆) 1、 齐白石擅长画虾,他画的虾( ),充满活力。
2、 飞将军李勇英勇善战,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在战场上
( 、 ),令敌人闻风丧胆。 3、 ( )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凝聚着古
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4. 面对突然
而来的灾难,见多识广的警察( ),有条 不紊地指挥大家迅速撤离了现场。 5. 在决赛前,双方球员在(),准备最后一搏。
二、 我会填。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 )作用。它概括了全文的主要
内容,其中( )、( )、( )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 俑突出的特点。 2、我也会用不仅……而且……写一句话。
三、 小练笔。 今天我们一起用语文课独有的形式到秦始皇兵马俑走了一遭,你 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也试着题词留言。
)首挺胸 养精()锐 ()()有神 温馨提示:作业完成后仔细查看一下,然后你对自己的作业的做个评 定(☆ ☆ ☆)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举世无双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 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 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 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 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 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 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 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 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 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 兵马俑们进行 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 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 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 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1 9 1 2 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 总数近8 0 0 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 3 0米、宽6 2米、总 面积1 4 6 2 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 0 0 0个左右;三是介 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 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 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我们的教 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 吗?他们说挺大的。我又问他们我们学校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接 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 0多个平方米,我们全校学生数大概 在1 0 0 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 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儿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 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 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 5 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 于7 1 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
兵马俑总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 人数的8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倍。看 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 俑坑竟然这么大啊! ”“这么多兵马俑啊! ”“果然规模宏大! ”…… 可见,教科书屮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 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耍注意挖掘 身边的教学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