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教师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绪论高等教育方法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方法。

实施高等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完成教育任务,使他们成长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高级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方法。

运用高等教育方法时,要注意如下原则:一、要注意影响选择高等教育方法的各种因素,如大学生自身特点、教育内容、接受教育的经历、具体教育情景等。

二、高等教育方法只有被恰当地使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三、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要注意创新与常变。

四、选用教育方法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效果。

五、本书以介绍高等教育方法基础知识、提高教师在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方法方面的感悟能力为主,而不是规定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用什么方法。

六、高等教育方法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这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的成长主要依靠“两个育”:养育和教育。

养育是为对象提供物质环境,而教育则是为对象提供信息环境。

第一章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第一节大学课程的类型一、概述课程也称教育科目,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专指一门教学科目,往往简称为“课”,如政治课、外语课、高等数学课等。

课程概念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指某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体系。

课程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课程。

我国南宋朱熹所著《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有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提到课程,指学习的范围、期限、进程。

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知识或观念的系统。

二、课程的类型大学课程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课程基础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按学生修习的必要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又可以把课程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提纲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一、学生观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三)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

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

二、教师观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2.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开放性的教师(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自我反思4.团结合作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与“责任”是其核心与灵魂(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乐于奉献。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举止文明,团结协作,廉洁奉公,平等对待学生家长。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钻研教学业务,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水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一)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概论复习资料第五章

教育概论复习资料第五章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作为专业化职业的现代教师的内涵;现代学生的基本属性;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其建设。

难点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现代教师一、现代教师的内涵㈠现代教师的作用和地位1.现代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韩愈●“传道”●“授业”●“解惑”从教学功能看●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 现代教师的地位●一是教师的地位决定于自身的作用与社会支持(主要是经济);●二是教师隶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当然,在不同社会,教师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三是教师地位的内容——政治、经济、职业声望等。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优良传统,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有很大差别的。

●古代教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对教育空前重视,教师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文化大革命”对教师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教师的地位得到明显的改善思考衡量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教师地位与社会文明程度有什么关系?(二)现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权利的体现●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教育自由权——制定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育评价等)。

●教师的权利(教育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一)教育学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

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

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完整word版)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完整word版)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

教育学概论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定义答:①广义:凡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什么是“苏格拉底法”答: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

他在教学活动中,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提出各种问题让他们回答。

学生即使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再提问题,直至学生自己认识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

后人将他倡导的这种问答法称之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法”。

3.教育功能的定义答:教育功能也称为“教育作用”,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般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发面。

4.教育目的的定义答: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集体来讲,它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师生关系的定义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6.课程组织地定义答:所谓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各种成分按一定的方式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一致、相互增强,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的累积作用与迁移作用。

7.教学的定义答: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8.德育过程的定义答: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素质教育概论复习提纲

素质教育概论复习提纲

素质教育概论复习提纲1.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教育观念办学思想。

2.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

4.教育的功能:具有多维性:具有发展人的功能具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5.应试教育是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过程中出现的“误区”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是对本来意义上教育的否定。

6.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具体区别(1)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同。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选拔淘汰式的教育(2)面向的教育对象不同。

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差生观代替差异观(3)选学的教育内容不同。

智育缺乏活动课选修课基础性普遍性时代性(4)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同。

灌输式启发式(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分数考试成绩升学率7. 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关系的认识导致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偏颇,甚至将素质教育简单化、庸俗化,表现:1、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增加活动课、开设选修课,将素质教育单一化。

2、认为素质教育是一门学科。

3、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取消考试,不要负担,甚至有人认为就是淡化智育。

4、面向全体与培养尖子生是相互矛盾、互相对立的。

素质教育是拉平水平,培养特长素质教育与升学是对立的,5、全面发展和学有所长两者是矛盾的。

6、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全盘否定过去的基础教育等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简要回顾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夸美纽斯:健全个人卢梭顺应儿童的本性自由发展;裴斯泰洛齐:在于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欧文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二)人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心理素质是指稳定体现个体心理品质与风貌,自我意识起核心作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复习重点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复习重点

中学物理教学论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2.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3.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

STS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的英文缩写。

物理课程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通过良好的物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愿望,体验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认识物理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经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过程,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物理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5、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和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深化认识和探索自然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敢于坚持真理、用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6、物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及特点(见课本P20)7、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认识与发展统一的过程;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多个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8.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工具。

(完整word版)教师专业发展复习提纲(公共课)

(完整word版)教师专业发展复习提纲(公共课)

教师专业发展复习提纲名词解释\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活动方案设计题第一章1.专业化的内涵: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动态上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静态上讲,专业化则是指一个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指一个职业专门化的静态发展程度或结果。

2.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内容和途径内容:教育知识技能的体系化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教师资格的制度化教师活动的团体化途径:1.职前教育2.入职教育3.在职学习第二章1. 教师角色隐喻分析蜡烛:无私奉献甘于牺牲,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园丁:对自己的培育对象细心的爱护,辛勤耕耘,精心护理,使其茁壮成长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工作性质的隐喻,指的是“如何为人”的精神层面一桶水的角色: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科知识要进行有效的传递2.当代教师具有的多重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3.教师角色的含义!指的是在社会结构中对于教书育人这一特定职位者的一些期待与规范第三章1.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1.普通文化知识2.专业学科知识3.教育科学知识4.实践性知识2.教师专业知识:又称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门学科知识,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难以对其进行清晰陈述和表达3.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途径:1.坚持学习,善于学习 2.在实践中反思 3.与他人交流与分享第四章1.人文精神及如何应用:侠义的人文精神主要指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时:1.情感的对象应广博宽泛。

2.情感的触发应敏感细腻 3.情感的内涵应浓烈厚重 4.情感的表露应该灵活生动 5.情感的形态应五味俱全2.科学精神及如何应用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精神,客观精神反应在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求老师要避免科学性错误,教学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出发,对于理性精神是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各种客观现象的内部规律,教师要学会学和术并重,还要始终怀有理智好奇心和批判意识。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范围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什么是广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4页)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8页)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4-17页)4、大学生怎样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0-21)第一章1、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27)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28-29)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9)2、什么是物质和意识?(30-31)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31)3、什么是运动、静止、时间、空间及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2-33)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33-34)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3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344、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34-35)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38-39)6、联系的概念、特点(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40)这一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41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41-42)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43)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44)8、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4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5)9、什么是质、量、度、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46)10、什么是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46-47)10、什么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47)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4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5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什么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50-52)11、规律及其特点是什么?(54)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56-5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57-)第二章1、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6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64-65)2、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68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辩证联系是什么?68-693、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的一元性?72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73-74)把握这一原理有什么意义?75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76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7 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78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4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95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95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98这一原理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指导意义?(自己理解和发挥)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构成)是什么?100 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101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什么?103-104这一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104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05 政体和国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106-10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108 这一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108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097、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112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13-1158、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争?115-116 阶级斗争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118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是什么?119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12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123-124什么是科学技术的两重性?1259、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12810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是什么?127 什么是人民群众?13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30-131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32什么是个人和历史人物?133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134-135第四章1、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其途径主要是什么?14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理论考试复习提纲(简答题含答案)——教师网会员资料

教师理论考试复习提纲(简答题含答案)——教师网会员资料

教师理论考试复习提纲(简答题含答案)——教师网会员资料一、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二、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三、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四、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五、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六、课程类型主要有哪些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特点如下: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九、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服务社区2、走进社会3、珍惜环境4、关爱他人5、善待自己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教育概论(1-9)复习提纲

教育概论(1-9)复习提纲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①萌芽阶段:⑴《学记》,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人类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⑵《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昆体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②独立形态阶段:⑴16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⑵1762《爱弥儿》,卢梭,法国,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⑶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⑷180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学者,③多样化阶段:⑴《明日之学校》,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代表学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

⑵《教育学》,凯洛夫,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1930《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④理论深化阶段:⑴1963《教育过程》,布鲁纳,⑵1958《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1975《教学与发展》,赞科夫,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⑶巴班斯基,苏联,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最优处理教学问题3、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的本质)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4、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服务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内容④教育活动方式6、现代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7、未来教育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它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生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标志着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心理:(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劳动:马克思4、教育起源神话(最早):朱熹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概论统考复习提纲

教育概论统考复习提纲

成人教育本科教育学专业统考《教育概论》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启发式教学最早可见于(孔子)A.孔子B.柏拉图C.杜威D.卢梭2.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3.教育生物起源论和教育心理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A.阶段性B.社会性C.永恒性D.继承性4.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A.言行一致B.衣着整治C.个人魅力D.举止端庄5.评定学生操行是班主任工作的(方法)A.前提B.基础C.方法D.中心6.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各科教学)A.课外活动B.各科教学C.政治课D.班主任工作7.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动力作用的主要因素是(道德情感)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8.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A.直接感知事物B.间接经验C.学生的实践活动D.交往9.在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11、12~14、15岁)A.10、11~11、12岁B.11、12~14、15岁C.13、14~15、16岁D.7、8~9、10岁10.我国封建社会官学的最显著特点是(等级性)A.封闭性B.垄断性C.等级性D.阶级性1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A.生物现象B.心理现象C.自然现象D.社会现象12.教育学的源泉是(教育实践)A.教育理论B.教育规律C.教育实践D.教育需要13.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A.布鲁纳B.赫尔巴特C.罗杰斯D.赞可夫14.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A.生产力B.政治制度C.经济制度D.意识形态15.古希腊的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多方面发展教育)A.军事体操教育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D.多方面发展教育1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A.1862年B.1901年C.1911年D.1949年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A.备课B.上课C.作业检查D.成绩评定18.研究德育过程,主要是探索德育的(规律)A.目标B.内容C.方法D.规律19.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班主任工作)A.社会实践B.各科教学C.班主任工作D.课外活动20.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主要应训练学生思维而轻视传授知识的理论被称为是(形式教育理论)A.现代教育理论B.传统教育理论C.形式教育理论D.实质教育理论21.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德育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按一般教育顺序,开端于(知)A.知B.情C.意D.行22.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倡导的教育起源理论被称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A.心理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意识起源论D.需要起源论2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A.上层建筑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社会生产力24.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是(谈话法)A.考核法B.谈话法C.调查法D.观察法25.义务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普及性)A.全民性B.基础性C.强迫性D.普及性26.“分组教学”的分组主要是按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A.年龄B.学习成绩C.智力发展水平D.学习兴趣27.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更新教学观念)A.更新教学观念B.采用现代教学技术C.改革教学内容D.实施个别教学2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A.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C.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9.经常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这所体现的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A.独立性B.多样性C.实践性D.自愿性30.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是(生产力)A.生产力B.政治制度C.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3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学记》)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3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3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3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环境)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3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3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3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38、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39、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40、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填空题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教育概论_____。

历史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历史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历史教学概论复习提纲1.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①面向全体学生。

这一理念是指历史课程要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②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历史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公民教育功能两个方面。

③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这一理念是指历史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面向社会实践。

④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这一理念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教学方式,重视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⑤建立综合评价系统。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建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历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

2.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课程目标是指开设历史课程预期要得到的教育结果。

包括两个层次:①史教学目的:学校历史教育的总目标。

②历史教学目标:一个学期、一个历史教学单元、一节历史课所要达到的具体历史教育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初中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感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意义,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具体目标可分为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通常简称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新课改提出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丛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提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

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答: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前途和步骤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步骤: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先占农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改造的历史经验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经验: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错)
2. 正确处理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表现为: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
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要妥善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其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和要求是:
(1)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大力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加强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新的经济经济增长方式。

(4)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力度,摒弃先污染再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

4.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3.提升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解放文化生产力。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

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