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ptx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2.宗族3.巫术4.母题5.一国民俗学二、简答1.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2.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4.表演理论的意义三、论述1.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生活属性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2.20世纪初叶现代民俗学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这一运动包括哪些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民俗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宗族答: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
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宗族由家庭组成。
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巫术答: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
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
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
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
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
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4.母题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民俗学概论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 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 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 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 为以下四部分。
民俗学概论
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 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 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 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 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 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社会民俗 ,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 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 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 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 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论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
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 时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 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 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 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 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民俗学概论
3 、民间文学说。这种观点认为民 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 前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 (F . L .Utley) ,将民俗定义为“口 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 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前 苏联,民俗 (Folklore) 仅指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民俗信仰)【圣才出品】

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一、信仰对象(一)灵魂1.人类最初的信仰是从自身开始的,如对梦境和死亡的不解,导致人们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
2.在人们的意识中,最初的灵魂是有血缘、远近和亲疏之别的。
3.灵魂信仰不限于人,也涉及自然神、图腾,包括人类自身役使的牛马和使用的器物。
(二)自然神1.自然神是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2.自然神的种类(1)天体,包括天神、日神、月神、星神。
(2)自然现象,包括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火神。
(3)无生物,包括山神、土地神、水神、石神、海神、潮神,土地神,又称社神。
(4)生物,其中有两种,一种是动物神;一种是植物神。
(三)图腾1.每个氏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2.在同一图腾内禁止通婚。
图腾还有一定的祭祀和禁忌。
(四)祖先神1.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
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
2.祖先神包括不同层次:有远古祖先或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
(五)生育神生育神是主宰生育诸神的总称。
它们大都起源于史前时代的女神。
(六)行业神1.含义:行业神是指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2.起源:它起源于生产的发展。
最初的行业神就是生产神。
二、信仰媒介人类为了取得与鬼神的密切联系,就必须有沟通人与鬼神的桥梁,于是出现一种媒介—巫觋或萨满。
(一)灵媒由于人、鬼、神的分野,人类要经常求助于鬼神,因此曾有一个时期,人人为巫。
后来由于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
(二)巫的种类1.巫觋巫觋通鬼神的两种方式:(1)请神附体。
请神附体有请神、探源、抓鬼和谢神四个步骤。
(2)过阴,即“灵魂出走”。
2.祭司祭司是由巫觋发展来的,是一种高级的巫,即大巫,皆由男性担任。
3.术士术士,即专门巫师,主要包括山、医、命、卜。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练习第1章概述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____1846年创用的。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汤姆斯【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后来,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二、名词解释1.民俗(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物质民俗答: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民间游戏娱乐)【圣才

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特征、功能与分类(一)民间游戏娱乐的起源1.起源于宗教原始初民由于对自然界缺乏知识,认为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都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即“万物有灵”。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并有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自信力日益增强,宗教观念渐趋淡漠,祭祀活动也日益失去其严肃性,由娱神向娱人过渡,最终演变为民间娱乐项目。
2.起源于巫术(1)巫术与宗教的区别:宗教是通过祈祷祭祀,祈求自然与外界事物的恩赐;巫术则是操纵虚构的“超自然力量”,企图驾驭自然与社会,实现施行者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
(2)巫术是在科学尚不昌明时代,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用手段,不少娱乐项目与之相关。
随着岁月的流逝,巫术性减弱,娱乐性增强,演变为惊险动人的杂艺表演。
3.起源于劳动“劳动”,广义地理解,包括人类战胜自然、发展自身的一切生产活动,它是大量娱乐游戏项目得以萌发的源头活水。
4.起源于兵事“寓武于娱”的竞技项目的形成,大多与军队训练相关。
(二)民间游戏娱乐的特征1.娱乐性与竞技性——基本特征(1)娱乐性游戏竞技最根本的性质是它的娱乐性。
游戏娱乐不仅给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使人们的教育活动在愉悦的形式下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加强。
娱乐是游戏的灵魂,没有娱乐也就没有了游戏。
(2)竞技性竞技性,主要是就游戏娱乐活动中所包含的竞技心理即争胜心理而言的。
一般说来,游戏娱乐活动多含有程度不一的竞技心理。
2.阶层性与对象性(1)阶层性游戏娱乐作为生活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显现出阶层性的特征。
①在上层有宫廷游戏、文人游戏。
宫廷游戏娱乐多与宫廷的特定生活形态相关。
文人游戏较为古雅,以静态的文字游戏为主。
②社会中、下层的民间游戏丰富多样a.市民阶层的游戏娱乐第一,市民游戏的主要参加者:一为在城市居住的、有钱有闲的官宦富豪子弟,一为部分商人及某些无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民间口头文学(下))

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一)民歌的起源1.从客观着眼的有:劳动说、巫术宗教说、劳动与宗教说、性引诱之需说等。
2.从主观着眼的有:自发天籁说、模仿说、节奏中介说、心理说、性欲化装说等。
3.从出现先后着眼的有:歌、舞、乐始为一体,后分流独立说;劳动、音乐、诗歌三位一体,前者为核心要素,后二者为附加说;歌词先于音乐说;作品由散文向韵文形式转化说;由韵文退化为散文形式说等。
4.从作者着眼的有:群体共创说、个体创作说、个人与群体合作说等。
(二)民歌的传播1.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
它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也是保存和传播民歌的一种途径。
2.我国收集民歌的两种情况(1)官方派专人或设专门机构采风。
(2)文人学士出于对社会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如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3.到现代,日益增强的具有歌谣学学科自觉意识的采风,不论采录的理论建设、组织领导、人员组成以及采录的目的、地域范围、记录整理方法和所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或大的突破。
当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4.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的民歌,也随生活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二、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1.劳动歌(1)狭义的专指号子。
它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基本特征。
劳动歌多取一领众和形式,可分为仅有“咳”、“嗬”等劳动呼喊声,或者还有具体歌词两种。
(2)广义的还可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
广义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2.仪礼歌(1)含义: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
(2)分类:大致有诀术、仪式、礼俗三类。
①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多由巫师唱诵,也有老百姓自诵的。
②仪式歌,是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
③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一、农业民俗(一)含义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二)特点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三)内容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4.农业禁忌习俗(1)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2)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7.农业娱乐风习。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猎户、牧民的禁忌习俗,反映了他们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这些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求。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1.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
2.游牧习俗。
在一些游牧地区,牧民经常迁徙。
他们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在农牧并存的地区,人们对牲畜的饲养特别用心,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
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行。
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由于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很大,所以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和过程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
这就是渔业民俗既具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原因。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对渔具及操作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信仰、禁忌,以保障趋吉避凶。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逢福避祸。
三、工匠民俗(一)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原始市场的出现和交换生活用品的需要,一些手艺超群的能人便从最初的原始经济群体中独立出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变副业为主业,出现了各类专职工匠,这就有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民俗学》复习资料1.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D )A.祀蚕神B.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祭祀紫姑神D.汉武帝祀太乙神2.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A.洗三B.满月C.周岁D.抓周3.我国传统的物质生产民俗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D )A.狩猎民俗B.牧业民俗C.渔业民俗D.农业民俗4.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D )A.碉楼石室B.井干式建筑C.四合院D.干栏式建筑5.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B )A.纪念介子推B.纪念屈原C.纪念伍子胥D.纪念曹娥6.服饰的发展趋势:()( A )A.简便大方B.色彩富丽C.面料昂贵D.装饰繁复7.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被称做:()( C )A.民间文学B.大众文化C.民间风俗D.通俗文学8.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叫做:()( B )A.消费民俗B.物质民俗C.商贸民俗D.饮食民俗9.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被称做:()( C )A.民俗的扩布性B.民俗的集体性C.民俗的传承性D.民俗的变异性10.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 B )A.秦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 )A.尊亲敬祖B.原始信仰C.祛邪止恶D.伦理观念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C )A.避瘟B.吃粽子C.纪念屈原D.划龙舟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B )A.行商B.集市C.坐商D.马帮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A )A.幌子牌匾B.固定摊位C.营业时间D.专营商品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 )A.聚族而居B.设有堂屋C.设有神龛D.设有照壁多选题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ABC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民俗学研究方法)【圣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一)神话学派1.产生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是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2.基本观点(1)一切民间文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
(2)神话乃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
(3)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的集体心理,因此倘要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进行阐释,就非从神话人手不可。
3.格林兄弟的著作(1)民间文学作品:《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话集》)、《德意志传说集》等。
(2)专门论著:《德语语法》、《德语史》、《德意志神话学》。
(3)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成)。
4.格林兄弟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
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核心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
神话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是神话的载体。
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解宗教信仰,而且还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系的某些方面。
(二)语言学派1.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缪勒。
2.缪勒的主张(1)缪勒擅长的是印欧比较语言学,曾注释印度史诗《梨俱吠陀》,理论代表作是《比较神话学》。
在该书中,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点。
(2)他致力于复原印欧语系的“原始共同神话”,认为“民间故事就是古神话的现代方言”,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源头,即主张由今溯古的研究思路。
(3)他提出了区分民俗中固有成分与新生成分、外来成分的某些原则。
(三)人类学派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当时正在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
3.先驱者:泰勒。
4.主要代表人物:安德鲁·朗。
5.基本观点(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如何独特,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民间艺术)【圣才出品

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一、民间音乐(一)含义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民间。
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诸类音乐,统称民间音乐。
(二)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与宗教祭祀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音乐。
(三)民间音乐的门类1.民间歌曲(1)组成部分:由唱词(文学)和曲调(音乐)相结合而构成。
(2)体裁形式:“号子”、“山歌”、“田歌”、“小调”四大类。
①“号子”产生并使用于各种集体劳动场合a.唱词有历史传说、人物故事,也有即兴编就的生活内容。
同时加入大量的虚词衬字,使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b.曲调受到劳动的方式、节奏、速度的支配,大多具有鲜明、激奋、简洁的风格特征。
c.在歌唱方式上,号子大多采用“一领众合”(或“众领众合”)形式,由此形成此起彼伏,交错重叠的歌唱。
②山歌,即山野之歌a.传播环境:主要是山区、高原及草原,也在劳动生活中咏唱,多出现在砍柴、放牧、赶路之类个体劳动生活中。
b.特征:具有悠长、自由、奔放的体裁特征。
山歌体裁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它鲜明的地域性。
③田歌a.田歌是流传于长江、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的一种特殊的民歌体裁。
b.特征:它介于号子与山歌之间。
即在歌唱形式上,它运用“领合”手段,但音乐性格却十分自由,不受种田劳动动作的制约。
歌者不参与劳动,常常站在地头田边,一面敲锣打鼓,一面分节而歌,成为一种半职业性的歌手。
④小调a.小调是一种完全脱离了劳动,主要在城镇市民社会生活中流传的民歌。
而且,它也不再完全是“自娱”的艺术,常常由职业、半职业歌者在茶楼、酒肆、书场等处向听众演唱。
b.特征:在艺术上有明显的加工修饰痕迹,追求结构的匀整对称、旋律的婉转典雅和内容的世俗情调。
在形式上,分节歌唱的现象十分普遍。
2.民间歌舞含义:民间歌曲与舞蹈相结合,构成“民间歌舞”。
3.民间器乐(1)含义:民间器乐,即用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
它是民间音乐中唯一不直接与文学(唱的)相结合,仅通过乐器作为演奏工具构成的特殊类别。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 概 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 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 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 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第14章 中国民俗学史略——第16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一、名词解释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地方志,简称“方志”,是指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
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
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表现为:(1)有助于民俗史形态的研究传统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比较系统、详实、可靠以及时间脉络比较清晰的特点,为开展民俗史研究提供了便利。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编修的地方志同一类民俗记载的比较,有望获得其传承变迁的主要线索。
(2)有助于民俗形态研究民俗形态研究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志对民俗事象的记述注重程式和细节,这对于探讨民俗事象的内部构造和功能指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有助于不同区域民俗的比较研究地方性是民俗的一个根本特征,而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注、发现和解释民俗的地方性。
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述有着确切的区域定位的特点,为开展民俗的区域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4)有助于方志编修者的风俗观研究风俗观是关于风俗的性质、功能、特点、传承、变化等以及风俗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礼制等关系以及记录风俗的意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和见解。
汉代以降,代代都有士人学者表述自己的风俗观。
宋代以后的地方志往往志风俗,地方志的修纂者们往往就此发表对风俗的看法,遂使地方志成为风俗观的重要载体,也因而成为当代民俗学者考察传统风俗观的资料来源。
(5)有助于民俗事象记述书写的文本研究基于修纂者修志态度、观念、学力、精力、掌握资料多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就风俗部分而言,呈现出来的文本水平不一,风俗所涉内容不同,侧重点不一样,繁简差别也非常之大。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④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 历史。
⑤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 面的理论。
⑥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2)民俗学的任务 ①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②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 识。 ③作为一门既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考察人民现实生活的学问,有着多种实用价值。 a.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 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b.它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建设现实社会生活,自觉地运用民俗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 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概 述
一、填空题 “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1846 年创用的。 【答案】汤姆斯 【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由 英国学者汤姆斯 1846 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 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被 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2.简述民俗学的内容和任务。 答:(1)民俗学的内容 ①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 包括对其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②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 俗事象发展史。 ③民俗志: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民间科学技术)【圣才出

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一、民间科学知识(一)民间科学含义民间科学是一个历史概念。
就广义来说,民间科学可被界定为曾存在于民间的传统科学。
(二)民间科学知识1.算学知识(1)中国传统算学的特点:应用性、独特的筹算记数法、以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不发达。
(2)民间算学知识①七巧板。
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
它是由唐代的燕几演变而来,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
其原理便是古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②纵横图(亦称幻方)。
纵横图是把1到n2的连续自然数放在自有n2个小方格的正方形里,使同一行,同一列或同一对角线上几个数的和都是(1/2)*n(n2+1)。
③九连环。
这也是汉族民间传统智力玩具,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
④韩信点兵。
亦称“孙子算”、“鬼谷算”、“隔墙算”、“翦管术”和“秦王暗点兵”,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2.物理学知识(1)重心与平衡知识。
运用于杂技百戏中的走钢丝、单臂撑、顶竿;建筑中的燕子窝楼、开宝寺斜塔;器具中的“酒胡子“(不倒翁)、石磬等。
(2)运动知识体现在儿童玩具陀螺、空竹。
(3)香炉、火笼、灯球、香球等的设计,运用回转运动原理,与现代科学中的万向支架有异曲同工之妙。
(4)简单机械知识方面,如杠杆与桔槔、衡器运用的是杠杆原理、辘轳应用的是定滑轮省力原理,“大木为车”运用的是滚动摩擦原理,弹弓、锁、镊子等运用的是弹力原理。
(5)浮力原理的事例如皮筏子、竹筏(排)和浮桥等。
(6)有关物体比重知识方面,民间常用鸡蛋、莲子和桃仁测试液体如盐卤的浓度。
(7)气体知识在民间也有运用。
如船和车上的风帆。
(8)民间运用弦线振动,管振动和板振动的振动知识。
弦线振动知识主要集中在各种弦线乐器上,管振动知识集中在吹奏乐器上,而板振动知识则集中在打击乐器上。
(9)民间使用木燧、石燧和金属燧取火,包含有热力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