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论淮河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邵小妹淮河地域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人们把淮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纳入了“吴楚文化”的范畴而未加关注。
淮河地域文化虽源于“吴楚文化”,但又别于“吴楚文化”,在自然变更和后期的人为动荡之后,经过长期的融汇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其自身的鲜明特征。
一、淮河地域文化的形成淮河地区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同时还具备了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三个方面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淮河地域是中原地区的南部咽喉,古颖州(今阜阳)又是极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而淮河又为运粮、运兵提供了运输大通道,淮河流域历史上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古以来淮河上游地区属“西楚”,而下游地区则属“东楚”。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诸侯政治、军事长期争战,更是“诸侯文化的异彩纷呈”时期。
楚国灭亡前,曾迁都寿州,而蔡国后期亦迁都州来,称“下蔡”。
楚文化在和其它诸侯文化的竞争中,以其独特的道家思想为依据,创造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楚辞文学”,充满了浪漫和乡土意识。
汉淮南王刘安率八公编撰的《淮南子》更是道家学说的重要总结。
淮河地域出土的文物中也大都保留了鲜明的楚文化特征,特别是寿州出土的连版“楚爱”金币更证明了这一地区不仅是商贸流通的重要地区,而且应该是楚货币的铸造地区之一。
上窑“古寿州窑”的发现,更证明这一地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而手工业的发展正是文化发达的象征。
由此可见,楚文化在此地区的繁荣程度,所以我们说淮河地域文化的底蕴应该是以楚文化为基础的。
由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黄河的二次夺淮入海,加之淮河流域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不断,如“淝水之战”、“南圹之战”等,造成了大量的灾民和难民南下。
这些灾民和难民的南下,不仅使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大融合,而且把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淮河地域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淮河地域文化特征。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中国第三大河流。
它源自山东省的石成山,穿越安徽,河南和江苏三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河水丰富,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地区之一。
沿着淮河流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自然美景淮河流域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自然美景。
首先,淮河流域平坦开阔,河水湍急,河岸两侧常年绿意盎然,构成一道壮丽的景色。
其次,淮河周边的乡村风光也别具一格,民俗风情浓郁,古朴典雅的农田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大片的湿地和湖泊,为大量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吸引着许多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
总的来说,淮河流域的自然景观独特而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二、历史文化遗产除了自然美景外,淮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分布在这片土地上。
例如,安徽的阜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
其次,河南的周口,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淮河流域还有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如颍川大堤、淮安灌溉工程等,这些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为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三、生态环境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加强水资源调配、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环境监测等。
通过这些措施,得以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其流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美景。
淮河流域的独特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文化(七)|南北文化的桥梁——“江淮文化”
长江文化(七)|南北文化的桥梁——“江淮文化”“天下财赋,十九江淮”,这是唐朝时的话语。
后来成了“十九江南”。
“江淮熟,天下足”,后来也演化成了“苏湖熟,天下足”。
江淮地区,历经沧桑。
而生活在这地区的人们,也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鲜明性格特点。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江苏、安徽——江淮文化江淮文化区又称两淮文化区,以巢湖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
这里北与黄河文化的齐鲁文化区、中原文化区接壤,南与两湖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隔长江相望。
她处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
历史追溯江淮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苏秉琦先生在1977年10月14日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说:“淮河流域在中国考古学中确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这个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
”夏商时期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徐淮夷文化'',并在西周达到了顶峰。
其文化强烈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曾给南方的楚文化、吴越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夔纹簠进入春秋时期随着楚文化的东渐和吴越文化的北上西传,江淮地区的徐淮夷文化迅速改弦易辙,向楚文化、吴越文化靠拢,出现了文化大融合,其文化风貌已趋于一致。
如春秋中期或晚期的徐国铜器,''大都制作精良,铭文字体秀丽,纹饰细致优美,为长江流域的风格,与北方的庄穆雄浑不同''。
徐国青铜-令尹烤炉盘到战国末年淮水南岸的寿春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江淮地区的徐淮夷文化也溶入楚文化之中了。
秦汉时期江淮地区是全国文化发达区域之一。
特别是淮南王刘安定都寿阳,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对本地文化的发展予以深远的影响,其文化总体水平当在同时期的吴越文化之上。
淮南王刘安魏晋时期由于江淮间大批豪族士人大规模南迁和曹魏的移民,使这一地区的文化迅速衰落,仅靠政治力量维持着畸形的文化繁荣。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这主要源自于其在中国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从地理角度来看,淮河自北向南贯穿中国大陆,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北部是以黄河为中心的黄淮平原,而南部是以淮河为中心的江淮平原。
这两个地区在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可以说,淮河是连接中国北方平原和南方平原的重要界线,分割了中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从历史角度来看,淮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曾经是中国古代诸侯国和列国时代的南北分界线,长期处于南北战争的前沿地带。
淮河沿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曾经是各种王朝争夺的焦点。
因此,淮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地理分界和文化交流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淮河沿岸地区是中国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地带。
河流的交通作用使得沿岸地区成为了南北商品和人员交流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古代,淮河沿岸是敦煌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总而言之,淮河的重要性主要源自于其在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多重作用。
作为中国南北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其地位不可忽视,对中国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淮河的存在,中国南北方在自然资源、气候环境、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上存在了一定的区别。
在自然资源方面,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水域资源,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粮仓”。
而淮河以南的江淮平原则更适合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受益于水资源较丰富。
这两个地区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淮河成为了这一自然资源分界的标志。
在气候环境方面,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寒夏热,年降水量不足。
而南部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雨量充沛。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淮河南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渔业等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淮河以上的地区主要以中原文化为主,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而淮河以南的地区则以江南文化为主。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转载)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转载)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i,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
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
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
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
关于淮河文化的文章
关于淮河文化的文章淮河文化: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淮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之一,也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地区。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淮河文化就开始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淮河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本文将通过对淮河文化的介绍,展现其在中华文化中所占重要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魅力。
一、淮河文化的发展历程淮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淮河流域内的各类人文活动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风貌。
在商周时期,淮河流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里成为了许多帝王宫廷和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
从鲁公、孔子到唐代文学巨匠李白、苏东坡、辛弃疾,无数名人和文化精英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淮河文化的地域特色淮河文化的地域范围主要囊括了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形、气候、民俗和历史遗存,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
例如,淮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曾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麦类、棉花和水稻主产区之一,在中国的农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这里的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着众多精美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
三、淮河文化的文化特点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
首先,淮河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这里,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并存,形成了一种多元而鲜明的文化特质。
其次,淮河文化具有包容性。
这里吸纳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浓重的文化土壤和风貌。
第三,淮河文化具有创新性。
这里大量的文人墨客、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里创造了许多文化佳品和艺术精品,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无数光彩。
四、淮河文化的代表作品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珍品,不仅有许多无形文化遗产,也有着诸多的文化艺术精品。
锦绣河山、灵动之姿,代表着淮河文化的艺术价值。
论淮河在中国古代南北方的分界地位
论淮河在中国古代南北方的分界地位内容提要:中国古代南北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大致是以淮河为分界的。
本文从气候、农作类型、九州四渎和分裂时期南北对峙等4个方面,论证淮河在中国古代为南北方分界的地位。
认为:淮河南北气候的不同,奠定了南北差异的自然地理基础。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农作类型的不同,为南北人文差异提供了物质条件。
淮河在九州中的分界特征,对秦以后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淮河在四渎中自然标识特征的突出,使其更有资格成为南北的分界线。
同时,在分裂时期的南北对峙局面出现时,淮河多为分界线或准分界线。
以上多种因素在长期历史中形成了淮河的分界地位,这对关于中国古代大一统疆域的考察有深刻的意义。
原文出处:古代文明一般而言,在我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黄河,也不是长江,而是淮河。
淮河介于中国两大河流之间,因为它“不仅包括可以表现出来的自然的影响,还包括一个有助于形成地理环境,即整个环境的人类自身的影响”,所以能够成为界于南北的河流。
①淮河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方的分界线,是建立在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地缘关系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从气候、农作类型、九州四渎和分裂时期的南北对峙等4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②一、“橘逾淮而北为枳”从气候上看,淮河是我国古代南北方分界的重要自然地理标识。
中国古代南北方界限的形成,或者说南北方不同区域的划分,首先应当注意到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差异又直接体现为纬度的不同。
中国河流多为西源而东流,这种河流的纬度流向,为气候的差异提供了自然地理标识,而淮河正体现了这一点。
除了现代地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淮河和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之外,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淮河南北气候不同的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淮河文化概论
淮河文化概论胡四红10市场营销(2)班摘要:淮河,古称淮水,是中国古四渎之一,是一条文化味道很浓很浓的河。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不易把握,这是由多种文化决定的。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习俗民间艺术人的诗淮河流域有“七十二河归正阳,三十六湖在颍上”之说。
正阳关是淮河第二名关,此处淮河岸边有座迎水寺,寺里有幅楹联曰:“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我们从寺的名称和楹联的含意,可以看出淮水之美、淮河之幽。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这首《送郭司仓》,试图用门前碧绿的淮水来留客,也是希望羁旅在外的游子不要辜负了这一河好水。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
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
从水,佳声。
”佳是美好之意,佳水自然是美水、好水。
从甲骨文“淮”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
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所以,“淮河”是水鸟的天然乐园。
“淮”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如此佳水曾给淮河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的福祉,“江淮熟,天下足”正是淮河流域丰收、富足和兴旺的写照。
这里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雨量适中,光照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
《《》称其“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
《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有鱼稻之饶”。
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录。
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淮河文化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i,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
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
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淮河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淮河文化是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区域内,淮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等地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淮河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深入挖掘和研究淮河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为淮河流域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淮河流域概况淮河是中国第五大河流,全长约1,100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区域。
淮河流域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湿润温和,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三、淮河文化特点1. 农耕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区域,深深扎根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
在淮河文化中,农业生产被赋予了特殊的重要性和尊崇,农耕文化在淮河流域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习俗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河流文化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形成了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河以其广阔的流域和丰富的水资源,给淮河流域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
河流文化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等方方面面。
3. 宗教信仰与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多个宗教传入的重要地区,其中儒教、佛教和道教影响最为显著。
宗教信仰与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深厚的宗教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宗教信仰的精神慰藉和指引。
四、淮河文化的价值1. 历史价值淮河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淮河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2. 艺术价值淮河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古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社会价值淮河文化作为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对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保护和传承淮河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淮河文化传承与保护1. 加强研究与教育加强对淮河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从根本上增强人们对淮河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淮河文化简介
淮河文化简介
淮河,从源头起到入海口,全长6380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是我国南北水系的分界线,也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淮河流域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季风区,由季风环流和非季风环流构成。
它具有南北气候过渡、东西气候差异的特点。
淮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划分为:上游地区——大别山、伏牛山;中游地区——桐柏山、大别山;下游地区——大别山、大别山以北的淮河干流及其支流的中上游地区。
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主要由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构成。
淮河流域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2%;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
淮河流域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为平原、洼地和河谷阶地。
淮河流域的地貌类型分为五种:山地——丘陵、低山区——丘陵区、中低山区——平原区、低丘平原——丘陵区和冲积扇——平原。
—— 1 —1 —。
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初探
2019年5月第28卷第3期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M a y.2019V o l .28N o .3收稿日期:2019-02-04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点项目 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点研究 (S K 2016A 068)作者简介:刘海涛(1974-),男,安徽潜山人,滁州学院图书馆副研究员,博士㊂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初探*刘海涛(滁州学院图书馆,安徽滁州239000)摘 要:江淮分水岭区域是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广大丘陵和山冈地带,方圆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多万㊂江淮分水岭区域属于中国南北气候㊁地理㊁经济的过渡地带,也是连接长江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圈之间的文化过渡地带㊂人们在这个相对巨大的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思考问题的习惯㊁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江淮分水岭文化㊂江淮分水岭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灵活包容㊁务实革新㊁奋斗理性㊂关键词:江淮分水岭;文化特质;务实革新;奋斗理性;灵活包容中图分类号:G 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9)03-0127-07D O I :10.19747/j .c n k i .1009-2463.2019.03.018A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 o f t h e C u 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J i a n gh u a iW a t e r s h e d L I U H a i t a o(L i b r a r y ,C h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C h u z h o u 239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J i a n g h u a iW a t e r s h e d i s t h e h i l l y a n dm o u n t a i n o u s a r e a b e t w e e n t h e Y a n gt z e R i v e r a n d t h eH u a i h e R i v e r ,c o v e r i n g 20t h o u s a n d s q u a r e k i l o m e t e r s a n d h a v i n g a p o pu l a t i o n o fm o r e t h a n 10m i l l i o n .T h e w a t e r s h e d i s a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z o n e o f c l i m a t e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e c o n o m y be t w e e n t h e n o r t h a n d s o u t hof C h i n a ,a n da l s oa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z o n eo f c u l t u r ec o n n e c t i ng th eY a n gt z eR i v e r a n d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 c u l t u r a l c i r c l e s .I nt h i sr e l a t i v e l y l a r g ea r e aa n dr e l a t i v e l y i n d e p e n d e n t g e o g r a p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e o p l e f o r mau n i q u eh a b i t o f t h i n k i n g ,d o i n g b u s i n e s s a n d l i v i n g ,a n dc r e a t e t h eu n i q u e J i a n gh u a i W a t e r s h e dc u l t u r e .I t s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a nb es u m m a r i z e da sf l e x i b l e n e s sa n dt o l e r a n c e,p r a c t i c a l n e s s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s e v e r a n c e a n d r a t i o n a l i t y.K e y wo r d s :J i a n g h u a i W a t e r s h e d ;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p r a c t i c a l n e s s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s e v e r a n c ea n d r a t i o n a l i t y;f l e x i b l e n e s s a n d t o l e r a n c e 一㊁区域文化及其形成条件 文化 这个我们每时每刻使用的概念,在不同视角㊁不同价值观的关照下有不同的理解,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㊂在中国语言系统中, 文 与 化 最早并联使用在‘周易㊃贲卦㊃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㊂文明以止,人文也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㊂ 这里的 文 指的是人伦思想等精神领域的成果, 化 是动词,教化的意思, 文化 是指用人伦㊁道德思想来教育㊁教化和治理普通民众㊂在西方语系中 文化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 u l t u r a ,有耕作㊁居住㊁动植物培育等和人类物质劳动相关的意思,从16世纪开始延伸到神明祭拜㊁品德教化等涵义㊂广义上 文化 是跟 自然 相对应的概念,着眼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实践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即自然的人化,是 人类为了生存,将自然人化㊁人类化㊁对象化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1]㊂人类正是在认识㊁适应㊁利用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也创造了自身㊂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一切文化都是属于人的,是自然向人的转化,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创造活动及其结晶[2]㊂文化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 两分说 三分说 四分说 等[3]81㊂主流观点认为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㊁规则文化(制度文化)㊁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㊂精神文化是指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价值观㊁思维方式㊁道德情感㊁宗教情感㊁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㊂规则文化是人们将自然㊁社会的理解理性化㊁条理化的产物,既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需要遵守的制度规则,也是人们理解自然㊁改造自然得到的系统知识体系㊂行为文化是特定人群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是人们头脑中特定价值观㊁思维方式在行动㊁行为上的彰显,集中体现为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㊂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观念㊁思想和制度文化的浓缩物,体现着观念形态的文化[3]81㊂文化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人和环境㊂人生活㊁活动的结果产生文化,人群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文化㊂人是社会性存在,以群体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以群体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㊂因此,一个群体长时间在一起生活,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就会大致相同,形成特定的㊁有别于其他人群的世界观㊁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生产㊁生活方式㊂这种世界观㊁人生观㊁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就是文化㊂拥有不同文化的人群称为民族,不同民族认识自然㊁改造自然的过程和结果的结晶就是民族文化,如中华文化㊁俄罗斯文化等㊂人必须从自然环境里获取资源来生存和发展,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认识㊁适应㊁利用和改造特定的自然环境㊂由于自然环境千变万化,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知就会多种多样,人们对沙漠环境与海洋环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沙漠里和在海洋里的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这就形成沙漠文化和海洋文化㊂世界上很多文化的定义都是以地域来命名,如沙漠文化㊁海洋文化㊁草原文化㊁黄河文化㊁长江文化㊁大汶口文化㊁二里头文化等㊂在广泛意义上,在所有不同特色的地域上,只要有人长期固定生活,这个地域就可以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㊂但一个地域是否能够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与所在地域的大小㊁承载的资源多寡和地域的封闭性有关㊂地理环境越是封闭,人们跟外界交流越少,人们对自然㊁社会和人本身的理解就会越趋同,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越趋同,并具有某种独特性,这个地域内就越有可能形成地域文化㊂如果此块地域太小或者自然条件太恶劣,承载的资源不足以养活足够多的人,则此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不具备代表性,就不能产生独特的文化,如南极洲虽然地域很大,也足够特别,虽然也有人如科学家和少数探险家在那里长期生活,但也不能形成南极洲文化㊂因此,判断一个地域是否形成某种独特的文化,至少有两个条件:第一,该地域是否具有某种独特性㊂如果某地域具备某种统一性㊁封闭性,则在该地域生活的人们在长时间内会形成某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特定的生产方式㊁生活方式,具备形成地域文化的条件㊂如果该地域没有某种封闭性和独特性,则该地域难以形成某种地域文化㊂第二,该地域承载的资源能够养活足够数量的人群㊂如果地域太小或者自然条件太恶劣,无法承载足够数量的人群长期生活,也难以产生地域文化㊂按照这个标准来考察江淮分水岭区域,就会发现,这个区域具备形成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的基础,可以形成独特的江淮分水岭文化㊂二㊁江淮分水岭:地理㊁经济与人文概念(一)江淮分水岭:地理概念分水岭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㊂分割两个流域的最高的山脊连线称为分水线,是相邻两个流域的分界线㊂以分水线为中心向两侧自然延伸的区域叫分水岭,即分割两条河流流域的山岭或者高地㊂江淮分水岭,即分割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丘陵和岗地㊂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干流流经河南㊁安徽,在江苏省注入洪泽湖后主要水量经大运河汇入长江,剩下部分水流经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汇入黄海,全长1000公里㊂长江和淮河之间宽300公里的区域是一片丘陵地带,主体海拔从100米到300米㊂按照地形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西段的山地丘陵区㊁中段的丘陵岗地区和东段的平原缓岗区㊂西段的山地丘陵区主要包括伏牛山㊁桐柏山和大别山;中段的丘陵岗地区主要为大别山以东㊁淮河入江水道以西的江淮丘陵区;东段的平原缓岗区主要是淮河入江水道以东的长江北侧低缓岗地㊂[4]此地区大致包括安徽省中部和江苏中部部分地区,主体部分在安徽,大82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致包括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六安㊁合肥㊁淮南㊁滁州4个市的部分山地丘陵地带,东西延绵约600公里㊂和江淮分水岭相关的概念有 江淮丘陵 ,江淮丘陵是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低矮山地和岗地,是秦岭和大别山向东自然延伸的部分,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㊂江淮分水岭和江淮丘陵的地理涵盖范围大致相同,本文将这两个概念等同对待㊂(二)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概念由于江淮分水岭区域是山区丘陵地带,多为低矮的岗地,与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㊁长江中下游平原㊁长江以南的山区自然环境都大不相同㊂该地域历史上农业生产方式跟淮河以北和长江以南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㊂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以大麦㊁玉米等平原旱地作物为主,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以水稻等水田作物为核心作物,而分水岭区域的低矮岗地水稻和小麦等都无法成为核心作物,而是因地制宜种植水稻㊁小麦㊁玉米㊁甘薯等杂粮㊂因此,江淮分水岭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活跟北方平原和南方山区都有明显的不同㊂本区域夹在中国南北两大政治㊁经济中心之间,无论从长安㊁洛阳或北京南下还是南方的杭州㊁南京北上,江淮之间都是战略通道㊂长期战乱和农业开发导致该区域森林覆盖率极低,本区域夏秋之际经常有暴雨,暴雨冲刷导致该地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㊂为了加快此地区的发展,安徽省政府将江淮分水岭区域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单元进行单独规划,综合开发治理㊂1997年,安徽省委㊁省政府专门成立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办公室,并在合肥㊁六安㊁淮南㊁滁州四市及下辖县㊁市㊁区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治理开发规划纲要“㊂2004年12月24日发布‘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修订版)“,2008年4月11日发布‘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2008 2012年规划纲要“,2015年4月,安徽省再次出台‘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5]㊂经过20年的发展,江淮分水岭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经济发展区域逐渐为人所熟知㊂在2004年文件‘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办[2004]96号)“里,将江淮分水岭和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两个概念做了区分㊂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 主要包括合肥㊁六安㊁滁州㊁淮南4市14个县(市㊁区),含308个乡镇㊁4818个行政村㊂ 江淮分水岭地区 指我省长江㊁淮河之间隆起的狭长地带,包括合肥㊁六安㊁滁州㊁巢湖①㊁蚌埠㊁淮南等6市22县(市㊁区) 400多个乡镇,国土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9万亩㊂显然分水岭区域范围大于易旱区[6]㊂1997年的易旱区治理目标是: 把水留住㊁把树种上㊁把结构调优 ,2004年 易旱区 治理路径是: 把水留住㊁把树种上㊁把结构调优㊁把路修通等 四把 工程 ,这两个规划的基本着眼点是植树造林修复自然环境,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㊂2015年 江淮分水岭区域 的发展规划是在前面 4把 的基础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调 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岭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 ㊂[7] 易旱区 综合治理,着眼点是自然环境的修复和农业开发, 分水岭区域 着眼点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修复,还包括区域综合治理和开发㊂ 江淮分水岭区域 作为社会区域发展概念逐渐被认可和接受㊂(三)江淮分水岭:人文概念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来自于安徽高校滁州学院成立江淮分水岭研究中心,将 江淮分水岭区域 作为一个包含自然㊁经济和人文的学术概念进行研究㊂滁州学院早在2011年即成立校级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并于2013年获批安徽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成为安徽省高校重点研究智库㊂该中心以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㊁经济与管理学院㊁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为依托,有包括校外专家在内专兼职研究人员30多人㊂该中心联系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办公室和各地市㊁县区分水岭综合治理办公室,从事江淮分水岭的自然㊁经济与人文研究㊂研究方向包括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㊁农村城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江淮分水岭区域历史文化㊁生态文化和创意文化产业研究等3个方向,涵盖自然环境㊁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等3个方面㊂该中心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区域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加强平台建设㊂ 安徽地理信息集成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获批省级 2011协同创新中心 ; 江淮分水岭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获批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每年921第28卷第3期刘海涛: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初探发布科研课题招标,作为省级重点项目;组建并获批了 滁州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等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欧阳修研究中心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所㊁凤阳花鼓音乐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建设;搭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框架㊂中心经常组织专家学者到江淮分水岭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状况;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分水岭区域困难的农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㊂在中国知网学术检索平台,以 江淮分水岭 作为主题词检索得到630个结果;以 江淮分水岭 作为篇名检索,得到文献168篇,其中包括硕士毕业论文3篇㊁期刊论文118篇㊁报纸34篇㊁国际会议论文2篇㊁国内会议论文11篇㊂研究主题除了本区域的自然条件㊁经济社会发展㊁农业综合改造等,也包括本区域的历史文化研究[8-11]㊂通过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个平台,人们逐渐了解㊁认可和接受了 江淮分水岭区域 作为一个人文概念的存在㊂三、江淮分水岭区域特点由于大河流域在自然气候㊁经济和文化形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几大古老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下游,形成大河文明,如尼罗河文明㊁中亚两河文明㊁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㊁长江文明等㊂两个大文明之间的分水岭区域往往由于地势较高,雨水缺乏㊁土地贫瘠等,人口相对稀少,是两个相邻大河文明的中间地带,既起着链接文明的作用,也起着阻隔文明的作用㊂因此,分水岭区域是个相对特殊的地理单元㊂我国由于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河流众多,大河流域之间的分水岭也比较多,比如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为巴颜喀拉山和秦岭,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是南岭㊂和这些分水岭相比,江淮分水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较大的面积和人口,决定了它独特的地理㊁经济和文化特点㊂(一)江淮分水岭区域自然与气候特点:过渡性中国的自然地理中秦岭 淮河是一条特殊重要的分界线㊂在自然气候方面,它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湿润㊁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㊁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分界线㊁一月份平均气温0ʎ分界线,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㊂众多的分界线意味着本区域具有典型的过渡地带,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逐渐过渡到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从南方湿润多余地区过渡到北方半湿润少雨地区㊂在经济地理方面,它是北方旱作区和南方水田区的分界线,是小麦和水稻的分界线,主要农作物从南方典型的水稻产区逐渐过渡到北方的小麦主产区㊂本区域既种南方主要品种水稻,也种北方主要品种小麦㊁玉米,小麦㊁玉米和水稻在本区域分布相对均匀㊂而黄河流域水稻逐渐稀少,江南地区玉米和小麦基本找不到大片种植㊂其他杂粮诸如花生和芝麻等北方作物到本区域以南也逐渐减少,南方主要油料作物油菜在本区域以北也开始减少㊂因此,此线南北,无论是自然条件㊁地理风貌㊁农业生产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有明显过渡性质㊂(二)江淮分水岭区域社会发展特点:交融与冲突江淮分水岭区域位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位于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交汇之处㊂中国两条大河分别诞生了两大文化:北方的黄河文化和南方的长江文化㊂黄河文明以黄河中下游河洛区域为中心,我国上古夏㊁商㊁周到隋唐时期,政治㊁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首都在黄河沿岸,以山东㊁河南㊁陕西为中心㊂南方长江文化以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和中游的楚文化为代表㊂隋唐以前黄河文化高度发达,到北宋时期,由于黄河流域连年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战争破坏,经济文化发展受到破坏,而南方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流域开始高速发展,大量人口南迁到南方,江淮分水岭地区是北方黄河文化向南方转移的第一站㊂北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首先影响到江淮分水岭区域㊂到宋朝以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南方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北方渗透,第一站也是江淮分水岭区域㊂因此,江淮分水岭区域是南北方生产㊁生活方式最早的交融地带,北方和南方的生产㊁生活方式在这里都能很好地保存和发展㊂如北方人喜欢的馒头㊁饺子面食和南方人喜欢的汤圆㊁糍粑等在这里都比较能接受㊂但馒头㊁饺子等面食在长江以南就不那么受欢迎,而汤圆㊁糍粑等面食在黄河流域受众也比较少㊂北方人多粗犷豪迈,南方人多温柔细腻,江淮分水岭区域既有淮河沿岸勇猛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明03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初朱元璋㊁徐达等,也有文笔细腻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的吴敬梓,精通科学的王贞仪和温良敦厚的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等㊂本区域的凤阳花鼓,就既具有北方大鼓的豪迈和南方花鼓的清丽㊂江淮分水岭区域也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是南北方势力相互对冲的缓冲地带,是南方势力抵御北方战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北方政权向南进攻的咽喉要塞㊂历史上南北势力多次以长江或者淮河为界据守,如三国时期,江淮流域的合肥地区是魏㊁吴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㊂前秦和东晋之间爆发的决定性战役淝水之战,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促进了自 五胡乱华 后中华文化在南部的发展㊂南宋时期以淮河为界拒守,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达150年㊂元末农民大起义和近代太平天国运动㊁捻军起义等,江淮分水岭区域都是主战场㊂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中原大战㊁千里跃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等决定性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解放全中国的决定性胜利㊂总之,江淮分水岭区域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南北宽300多公里,东西长500公里,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㊂如此众多人口在此地生产和生活㊁思考和建设,具备成为一个文化圈的基本条件㊂相对独特的地理㊁自然环境,相对独特的经济㊁社会活动和相对独特的文化历史积淀,加上周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润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㊁生活习惯㊁规则体系和价值观体系和方言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 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㊂这种文化既体现在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体系,更体现在本区域人们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㊂下面试图分析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特质㊂四、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前文论及,由于 文化 跟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无法精确描述㊂但基本上学者认为文化的内核更多与精神文化有关,区分一个文化的特征有多样,既可以从表面的衣食住行㊁行为举止来区分,更核心的是该文化的精神内核,即价值观㊁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区分㊂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具有中华文化的典型特征㊂同时,她还具有某些明显的有别于中华文化其他分支文化的特质,或者说某些特征更为凸显㊂因此,本文以下重点论述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的某些精神特质㊂江淮分水岭地区上古居民为 东夷 诸部落,也称 淮夷 ,是当时 华夏 部落周边的附属部族㊂到春秋战国时期此地逐渐跟中原文化交融,前后被吴越和楚国占领,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㊂本地区地处南北交界之处,本地文化逐渐受到北方黄河文化和南方长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特质㊂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由若干小的区域文化构成㊂包括六安皋陶法制文化㊁皖西红军文化㊁寿县的楚文化㊁沿淮的淮河文化㊁滁州琅琊山儒释道交融文化㊁凤阳的改革文化等㊂总结这些小的区域文化,得出江淮分水岭文化的精神特质:崇礼尚法,奋斗革新,灵活包容㊂(一)崇理尚法崇理尚法指体现在人们是根据理性精神和规则意识,制定公平的法律来治理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处理矛盾纠纷㊂不能因人废法㊁徇私枉法㊂崇法尚理体现在六安皋陶文化和庐州文化中㊂史籍记载,皋陶是公元前21世纪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辅佐了尧㊁舜㊁禹三代帝王㊂‘春秋㊃元命里“载: 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㊂ ‘尚书㊃虞书“载: 帝舜三年㊂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㊂ [12]317后辅助大禹治水,管理国家,获得巨大功劳㊂‘大禹谟“记载: 禹曰: 朕德罔克,民不依㊂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㊂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㊂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12]317㊂‘史记㊃夏本纪“云: 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㊂ ‘史记正义“引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称: 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地因之而赐姓日偃,尧禅舜㊂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㊂未及禅,会皋陶卒㊂ [12]314皋陶与尧㊁舜㊁禹齐名,被后人尊为 上古四圣 ,东汉王充在‘论衡“里将他和五帝㊁三王㊁孔子并称 人之圣 [13]㊂皋陶死后,葬在六安,大禹将他的子孙分封在六安,永世祭奠,守护墓地㊂皋陶主要功绩是创 五刑 ㊂‘尚书㊃虞书“载: 帝舜三年㊂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㊂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淮南子㊃修务训“中说: 皋陶马喙,是谓至信,决狱明白,察于人情㊂ ‘白虎通㊃圣人“中说: 皋陶鸟喙,是谓至诚,决狱明白㊂察于人情㊂ [12]314五刑即 甲兵㊁斧钺㊁刀锯㊁钻笮㊁鞭131第28卷第3期刘海涛:江淮分水岭区域文化特质初探。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淮扬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是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扬地区一直以來都是封建国家漕运和盐业的中心,是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域之一。
淮扬地区凭借历史上的数度繁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区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绚丽多彩的文化成就和雅俗共赏的文化物质载体是淮扬文化最鲜明的历史特色。
南北运河的开凿是淮扬文化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对淮扬文化的发展定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淮扬文化;地域文化;运河淮扬地域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江苏中部的扬州、镇江、淮安、泰州四市的市区,以及宝应、江都、仪征、高邮、扬中、涟水、灌南、沭阳、泗阳、泗洪、盱眙、洪泽、金湖、阜宁、建湖、姜堰、泰兴、兴化等区县、地级市。
淮扬文化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是“淮”、“扬”现于古文献的最早记载,“扬一益二”、“七省通衢”、“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是历史上淮扬地区数度繁华的真实写照,而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则是淮扬文化最直观的物质载体。
不管是作为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本身的价值属性,淮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成因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一、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淮扬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开始,淮扬地区就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据考古资料显示,大约七千至五千年前,江淮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
江淮原始居民——淮夷,凭借着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精神,在淮扬地区建立了古国徐国、邗国,古城邗城、棠邑,这种不屈不挠的英雄品质早已融入了今天淮扬人的血脉之中。
封建时代是淮扬地域文化发展和定型的重要时期。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
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一、引言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交界处,是一片绵延数百公里的丘陵地带,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民歌的发祥地之一。
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歌曲,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思想,是一种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对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以探索这片土地上的民歌文化,揭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二、江淮分水岭区域民歌的地理背景江淮分水岭地处我国中部地理分界线,北依淮河,南邻长江,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
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葱茏,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民风淳朴,勤劳善良,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文化。
1. 民歌的种类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山歌、水歌、田歌、梁歌等。
这些歌曲大多是流传于农村,由农民们在耕作生活中创作,内容涉及农田劳作、爱情婚嫁、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 民歌的特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真挚,讴歌了农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传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与眷恋。
民歌的演唱方式自由灵活,有些歌曲是由两个或多个人合唱的,有些是由单独一人演唱的。
这些歌曲在流传过程中,往往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则,而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创造力来诠释。
这种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增加了民歌的魅力和感染力。
1. 民歌的历史渊源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民歌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在楚国浏阳沱江边创作了《离骚》一诗,这首诗在历史上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被后人称为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而在江淮分水岭地区,也有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歌,这些歌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之一。
2. 民歌的社会功能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功能。
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
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是指在中国这样一个广袤的国土上,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国南北方在文化风俗、人文传统、饮食习惯、语言方言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既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群体多元和丰富生活方式的表现。
本文将从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表现、形成原因和文化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表现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在各个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
在饮食方面,南方人民饮食偏甜,偏好米饭、酸辣风味,如广东粤菜、四川川菜等;而北方人民饮食偏咸,以小麦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
在饮食口味和食材选用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建筑风格方面,南方多使用青砖灰瓦,注重雕刻和画工,风格多为曲折细腻;而北方多使用黄土建造,以方正、厚重为主,突出雕梁画栋。
在语言方言方面,南方以广东话、闽南话、客家话等方言为主,而北方则以官话方言为主,同时北方方言的种类也更多样。
在服饰民俗方面,南方民族服饰多以色彩鲜艳、绣花多样为主,而北方则多以深沉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为主。
二、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形成原因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地理环境差异是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南方多山地、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生长,因此南方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而北方地势平坦、干旱气候,适宜畜牧业,因此北方人民以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历史遗留也是南北分明地域文化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地域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南北方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也是南北分明地域文化的重要原因。
南北方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南北地域文化的不同。
三、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文化交流互动南北分明的地域文化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着交流和融合。
历史上南北方的政治交流逐渐加强,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从而促进了南北方地域文化的融合。
淮河历史人文概要
淮河历史人文概要淮河(人文历史概要)古老的淮河,它发源于桐柏山,沿途纳千河百川,以丰富的支流水系,象一把展开的扇面,铺满中原大地。
淮河干流从源头到入江出海,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从桐柏山源头到洪河口为上游,长达364公里;从洪河口至洪泽湖为中游,长达490公里;从洪泽湖到三江营的入江水道是下游,仅有157公里。
全长1000余公里。
淮河流域辖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面积共计27万平方公里。
1990年全流域共有23个地级市、12个地区、26个县级市,155县,拥有1·5亿人口,两亿亩耕地。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悠悠东流的淮水,在黄河长江之间,流淌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淮河中游方国林立,涂山氏国较早进入了奴隶社会。
这个文明古国,为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创立治水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地。
禹会诸侯于涂山,从而使涂山成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山。
公元前16世纪,继夏王朝之后,商汤建立了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发达的奴隶制国家。
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经初步检索发现已有多片刻有“淮”字。
周王朝几度东征,迫使部分淮夷南迁,他们把“淮水”这个名字带到这时,成为今天“淮河”名称的来由。
先秦时期,夏末汤王在涡河上游择高地、建商都,在亳州留下了成汤故垒。
西周之后,楚霸中原,亳地归楚,商楚文化的大汇流。
淮风楚韵,滋润着涡淮大地。
中华民族的最伟大的先哲——老子和庄子在涡河流域诞生了。
荆楚东进淮上,以寿春为郢都,为这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寿春由此成为历史文化古城。
以黄河为标志的中原文化,在淮上与长江文化交汇,成为中国南北文明的融合的起始。
从此,中国真正进入了“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自从隋唐大运河开通以来,地处“天中之`势”的淮河流域,就流传了这首古老的歌谣。
改天换地的历史人物大禹治水自淮河源头桐柏开始,劈开长淮三峡,使淮水入海,禹会诸侯于涂山,地平天成,九州一统,并留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德,名扬千秋。
安徽文化的特点
安徽文化的特点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
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
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
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
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
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有着的不同特质: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体现出“山”一样的凝重、厚实,文化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则犹如“水”一般飘逸、空灵,感染力强,召唤性强,文学艺术成就尤为卓著。
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
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
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
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
淮河文明不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而是唯一
淮河文明不是华夏文明源头之一,而是唯一淮河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心地位,长期被忽视;在华夏历史文化研究中仅仅把它作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融合地,但事实是,淮河文明却是中国南北文化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形成、发展中心;淮河是华夏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摇篮(编者按)。
(作者:金荣权)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越来越多的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在史前时代,淮河流域不仅有着灿烂的史前文明,而且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一方面持续地吸纳周边文化的精华而得到充实、发展,同时又对其他文化序列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先秦淮河流域地区既是一个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发展与融合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淮河流域早在旧石器的不同时期便有多支先民在此生息。
至新石器时代,由于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温润的气候,更适合人类居住和文化上的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上游有距今约9000—7000年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中游有距今8000—7700年的小山口、侯家寨、双墩文化;下游在距今8500—5000年之间分别有顺山集文化、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
这些文化类型无论在时代的久远方面还是在文明程度上都不亚于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以及屈家岭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等也毫不逊色。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秉琦先生就曾经提出注重淮河流域文化的独特性,不应将淮河流域的文化淹没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化之中。
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都说明,在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文化虽然也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并与之进行交流碰撞,但却一直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
要确立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独立性和历史地位,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一区域史前文化的主源文化和其后续的继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 文 化 是 一 种 地 域 文 化 。上 个 世 纪 八 十年 代, 是政府 为 制定社 会 经济 发展 战略 , 把它 作 为地情
研 究 而提 出的 。它 以鲜 明 的地 域性 和应 用 性 , 吸引
1 关于淮河 文化相关概念 的辩析
迄今 为止 , 中华 文 明为研 究对象 的许 多论 著 , 以
GU0 e d n Xu - o g
( nu Poic eer ntueo u uea dHio , f ,30 1A h i A h i rv eR sa hIstt f l r n s r He i2 0 0 , n u) n c i C t ty e
Ab ta t ” r n o t r n i o o e o ah v r i p c a a u a n h s a e g a h sr c : No t a d s u h t st n z n fHu i e r e ” s a s e iln t r la d p y i lg o r p y h a i i c
常 常并不 把淮 河 流域 作 为 一 个 独立 单 元 , 将 它 从 而 属 于黄河 流域 文化 或黄 河文 化之 中。对地 域文化 的
了地 方政 府及 学 者 , 入 这 项 文化 研 究 活 动 。但 人 投 们 对 淮河 文化 的内涵与 特征 , 说并存 , 终希 望能 多 始 有较 为统 一 的共识 。安 徽省 社科 联课 题组 曾对 地域
文 化 学科建 立 , 出应 具 备 的标 准 J 由于未 能展 提 。 开充 分讨 论 , 尚需要 继续 交 流沟通 。
分区, 习惯按照东北、 内蒙、 黄河 、 长江 、 闽南 、 云贵等 划分 J 。即使 在 目前 我 国新 石 器文 化 的分 区 中, 也
是 以 甘 青 、 辽 、 原 、 东 、 江 、 浙 来 划 分 燕 中 山 长 江 的 j很少 把 淮 河 流 域 作 为 独 立 板 块 , 至直 接 用 , 甚 “ 黄河 文化 ” “ 或 黄淮 文化 ” 的概念 , 包容 淮 河 流域 文 化 , 际上代 替 了“ 实 淮河 文化 ” 。 尽管 李学 勤先 生 从 中华 文 明探 源 考 古 方 面 , 针 对淮 河 中游一 带 出土 的尉 迟 寺 和蚌 埠 双 墩 遗 址 , 肯 定 了淮河 文 明在 黄河 与 长 江 之 间 的独 立 地 位 , 且 并
摘
要 : 淮河 南北分界 带” 淮河流域一个特殊 自然地理 区域 , “ 是 同时也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北文化过 渡、 交融地 带, 育 了特 色鲜 蕴
明的淮河文化 。它在 千里 长淮上 下, 形成 了以信 阳为 中心的 “ 淮汉 文化 ” 以 中游蚌 埠为 中心 的“ 淮文化 ” 以淮 、 皖 、 安为 中心 的“ 淮扬 文化 ” 这三个板块 。漫 长的历 史变迁 , 在淮 河两岸积 淀 了丰厚 的文化 沃土。提 升淮河文化研 究的 应用价值 , 是我 们 当前重要 的历史使命 。 关键词 : 淮河 ; 过渡 带; 文化特 色
中 图 分 类 号 : 0 G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2 1 )2— 1 1 5 (0 2 0 0 2 ~0
Culur lCh r c e itc fNo t n ut a sto Zo fHua he Ri e t a a a t r si so r h a d So h Tr n ii n ne o i vr
20 12年 4 月
蚌埤学院 学稚
J u a fB n b olg o r lo e g u C l e n e
Ap .20 12 r
第 1 卷
第 2期
Vo.1, . 1 No 2
淮 河 南 北 过 渡 带 的地 域 文 化 特 色
郭学东
(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 , 安徽 合肥 2 00 ) 3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