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文化概论
胡四红
10市场营销(2)班
摘要:淮河,古称淮水,是中国古四渎之一,是一条文化味道很浓很浓的河。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不易把握,这是由多种文化决定的。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习俗民间艺术
人的诗淮河流域有“七十二河归正阳,三十六湖在颍上”之说。

正阳关是淮河第二名关,此处淮河岸边有座迎水寺,寺里有幅楹联曰:“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我们从寺的名称和楹联的含意,可以看出淮水之美、淮河之幽。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这首《送郭司仓》,试图用门前碧绿的淮水来留客,也是希望羁旅在外的游子不要辜负了这一河好水。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

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

从水,佳声。

”佳是美好之意,佳水自然是美水、好水。

从甲骨文“淮”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

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所以,“淮河”是水鸟的天然乐园。

“淮”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如此佳水曾给淮河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的福祉,“江淮熟,天下足”正是淮河流
域丰收、富足和兴旺的写照。

这里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雨量适中,光照
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

《《》称其“地平壤厚,
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

《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
“有鱼稻之饶”。

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
录。

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
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
的起源地。

这里也是我国豆类种植较早的地区,《淮南子》记述了豆类的种植时
间和生长规律。

我国制造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用淮河之畔八公山泉水制造的八
公山豆腐,闻名遐迩,被称为中国一绝。

明代有《咏豆腐》诗赞曰:“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时至今日,淮南八公山豆腐仍在全球享有盛誉。

《晏子春秋》上说:“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有“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之说佐证。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血液流成了淮河,毛发长成了森林,骨架形成了山脉,双目生成了日月。

《诗经》曾有诗赞美:“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鼓钟喈喈,淮水皆皆。

”淮河被称为“华夏风水河”,夏商开始,历代帝王都派大臣祭祀淮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秦始皇在淮河源头修建了“淮渎庙”,后来历代帝王都对淮渎之神累累加封,为其戴上“长源公”、“长源王”、“东渎大淮之神”等桂冠。

淮渎庙也按王侯的规模屡加修缮,以至规模宏大,巍巍壮观。

康熙32年,朝廷还委派礼部员外郎、内阁中书敬奉康熙亲笔题写的“灵渎安澜”匾额刻石前来淮渎庙祭祀。

淮源还建有禹王庙,相传当年大禹治水,遇到巫支祁在淮河兴风作浪,大禹就命令太阳神之子庚辰用定水神针将巫支祁拿住,用铁链锁于淮井之中。

这位治水功臣还娶了淮河女儿涂山氏为妻,但为了疏导淮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受到淮河人民的万分爱戴,淮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都建起了禹王庙。

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功成身退,化而为熊,妻子也化而为石,最后石破天惊,又生出了夏朝的第一个帝王夏启。

虽是传说,但却表达了淮河人民的丰富想象和美好愿望,也充分说明了淮河流域历史的厚重。

淮河流域的先民被称为“淮夷”,《诗经》、《春秋》、《左传》都有关于淮夷的记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夷”的解释是:“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可见淮夷部落英勇、强悍、善射。

夏、商、周三朝都与淮夷部落发生过交往与战争。

被称为中华人文之祖、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从渭水之滨
来到淮河流域,并在淮阳建立都城。

另一位“三皇”神农氏也曾在泗水之畔的曲阜建都。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冲撞与磨洗,历经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终于形成了贯通东西、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

淮河流域的习俗很有特色:平时重忌讳”是蚌埠淮河船民生活的一大特色。

各帮忌讳有大同小异的,也有迥然不同的。

“排船”(造新船),普遍认为前挡浪缝不能和后挡浪缝对接上,必须两缝破开(避开),否则认为前舱进财,后舱就会流走,不吉利。

卖船,不卖跳板,否则就把自己生财的路子卖掉了。

不卖“子孙门”(正中舱门),不然就会无儿无女断了后代。

人不能坐在“跳”头上,否则生意受阻不顺利。

妇女不能跨船头,认为晦气(北河帮不忌讳),故南河帮的船都搭“侧边跳”。

买锅,不能空锅上船,要在锅内装上豆腐等东西。

南河帮买猪头、尿马子(即马桶)、锅等,不能直接从别人家船上经过,必须在水上漂过去或用自己家的划子划过去。

拎油壶上别人的船,意味过湖常遇风暴,出不了湖面,“油”在“湖”里。

洗被、套被,不能在别人船上晒、套,“被”谐音“背”,会使人家背时,不走运。

船家不外借发面头,不借给别人火,怕自己家的“发势”、“旺火”被别人借走了。

船民结婚习俗在婚姻上,淮上船民严格遵守封建礼教,严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船民春节习俗过腊八阴历腊月初八晚上,船民用青菜、花生米、黄豆、粉丝、米或面做成“腊八饭”,做为全家晚饭。

从此开始筹备过春节的物品,俗语: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祭灶传说祭灶要按社会等级进行。

即“官三、民四、帝王五六”,就是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别进行。

但船上仍按民间通常二十三祭灶。

这一仪式主要由船上主妇负责操办。

民间传说灶王爷在这一天要上天“汇报工作”,年三十晚上再回来。

烧晚饭时,把贴在后廒的灶王爷像取下来焚烧,磕头烧香祷告,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船民观察风雨经验长期的水上生活,使船民形成了一套观察风雨的经验,基本保存在谚语中,但也掺杂着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西风不过晌,过晌跟着太阳长”,意为早晨刮西风时,一般不到中午时即停,如果中午后仍不
停,则随着太阳西落越刮越大。

“南风腰里硬,越刮越有劲”,意为刮南风时,越刮越有劲。

中国是剪纸艺术的故乡。

淮河流域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为该地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剪纸艺术在淮河流域十分流行,各地都有不少剪纸名家,从风格上看,虽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总体上讲,淮北地区的剪纸艺术还是明显地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具有我国南北剪纸艺术风格的兼容性。

这一地区的剪纸艺术题材多样,构思新颖,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特征,又有南方精巧秀丽的风格。

由于淮北地区的剪纸艺术主要流行于民间,作者也多为地方农民,所以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与其它造型艺术相比更具有民俗性。

淮河流域的民俗剪纸题材主要有富贵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花鸟鱼虫、田园风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

花鼓灯作为一种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她那悠久的历史、翩跹的舞蹈、动乐、铿锵的锣鼓令人迷恋,在江淮大地为人熟知,在神州中华倍受推崇,就是在异国他邦也享有盛誉。

凡此云云,或许有助于你理解名人学者何以如此青睐花鼓灯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东方芭蕾”;
中外文艺界誉她为“河畔幽兰”;
舞蹈界奉她为“民族舞蹈的国宝”;
评论界赞她为“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
花鼓灯这样广受欢迎,主要因为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和鲜明的社会和历史特点。

“花鼓灯”在演出中的主要道具有:
岔伞,伞象征吉祥如意,也意味着权利。

饰有红色或黄色伞衣,下沿缀各色彩条,伞衣外亦可罩五彩丝线结成的网络,伞顶缀彩球或花,十分美丽。

折扇,解放前多用纸折扇,现广泛采用带绸边的折扇。

手帕,即绸、布方巾。

民间演出有时也用毛巾。

挎鼓,与一般腰鼓相同。

“花鼓灯”的角色,总的分两类: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或“腊花”,俗称“包头的”、“絷头的”)。

几百年来,花鼓灯是淮河人民最要好的朋友,是他们抒发情感、享受乐趣的最好形式,人们始终爱着她,丰富她,须臾不离。

经过一学期对淮河文化的学习,慢慢感受到淮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的长河流逝着,这片可爱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劳作的淮河儿女,我坚信伟大的淮河儿女定会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诗经》《亳州志》《颍州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