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淮河文化是指沿淮河流域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华北平原主要的水系之一,流域范围包括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
淮河文化因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淮河文化进行研究和介绍。
淮河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根据考古学研究,淮河流域的文化遗址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遗址表明,在早期文化发展中,淮河流域是人类聚居和活动的重要地区。
此后,淮河流域成为周、秦、汉、唐等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淮河文化独特的特点之一是其多样性。
由于淮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淮河文化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在艺术和建筑方面,淮河文化体现了多个地区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安徽的徽派建筑,江苏的水乡文化等。
淮河流域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为淮河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另一个淮河文化的特点是其丰富的农业文化。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因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而闻名。
淮河文化中农耕文化的表现最为明显。
淮河流域的农民通过灌溉、种植、养殖等方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
例如,盐城的盐业、扬州的种瓜文化等。
此外,淮河文化还体现了丰富的民俗和传统文化。
淮河流域的人们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庙会,如扬州的东关大庙会、安徽的庐州月季花会等。
同时,淮河文化也保留了丰富的民俗习惯,如婚礼、葬礼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淮河流域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淮河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
其多样性、农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对象。
对淮河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也可以促进淮河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淮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淮河 文 化 是 一 种 地 域 文 化 。上 个 世 纪 八 十年 代, 是政府 为 制定社 会 经济 发展 战略 , 把它 作 为地情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简答题”部分三、简答题1、何谓文化和地域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定义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文化的概念,如《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就是“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文化,包括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3、安徽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安徽文化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4、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
安徽地域文化五个特点解析
安徽地域文化五个特点解析安徽地域文化五个特点解析省文史馆项目组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域,安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一个特定地域的文化,有必要找出它相异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富有个性的特点。
为此,我们在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时,从发展趋势、发展路径、发展内因、学术取向、影响时空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反复推敲,认为安徽地域文化有如下五个特点:第一,三大亚文化区域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安徽地域文化可分为处于淮河流域的涡淮文化、处于长江流域的皖江文化和处于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等三个亚文化区域。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
三大亚文化区域的差异性,使安徽文化显示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三个区域的文化也有趋同性。
如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不仅流传于淮河流域,也在徽州和皖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安理学先哲的程大昌,就是融合儒家思想和老子学说构建其思想体系的;皖江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戴名世,就是从道家思想得到启示,并吸收道家的“精”、“气”、“神”概念以论文的;姚鼐所著的《老子章义》和《庄子章义》不仅开了桐城派诸子学的研究之风,直到现在,仍然是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而姚鼐与戴震虽然学术上有争论,甚至成为乾嘉时期汉宋学之争的主角,但姚鼐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交相为用的论文主张时,与戴震所说的“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
义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
熟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就很接近。
而在道家思想发源地的淮河流域,到宋代,儒学也开始兴起,由颍州知州蔡齐奏请始建、经晏殊续修和欧阳修扩建的西湖书院,俨然成了淮北地区的儒学中心。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
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和历史文化沿线淮河,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中国第三大河流。
它源自山东省的石成山,穿越安徽,河南和江苏三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河水丰富,因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地区之一。
沿着淮河流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观,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自然美景淮河流域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自然美景。
首先,淮河流域平坦开阔,河水湍急,河岸两侧常年绿意盎然,构成一道壮丽的景色。
其次,淮河周边的乡村风光也别具一格,民俗风情浓郁,古朴典雅的农田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大片的湿地和湖泊,为大量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吸引着许多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
总的来说,淮河流域的自然景观独特而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二、历史文化遗产除了自然美景外,淮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首先,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分布在这片土地上。
例如,安徽的阜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
其次,河南的周口,作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淮河流域还有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如颍川大堤、淮安灌溉工程等,这些工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为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三、生态环境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加强水资源调配、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环境监测等。
通过这些措施,得以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其流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美景。
淮河流域的独特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安徽地域文化”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二、名词解释: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圈: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江文化(七)|南北文化的桥梁——“江淮文化”
长江文化(七)|南北文化的桥梁——“江淮文化”“天下财赋,十九江淮”,这是唐朝时的话语。
后来成了“十九江南”。
“江淮熟,天下足”,后来也演化成了“苏湖熟,天下足”。
江淮地区,历经沧桑。
而生活在这地区的人们,也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鲜明性格特点。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江苏、安徽——江淮文化江淮文化区又称两淮文化区,以巢湖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境地。
这里北与黄河文化的齐鲁文化区、中原文化区接壤,南与两湖文化区、吴越文化区隔长江相望。
她处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
历史追溯江淮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苏秉琦先生在1977年10月14日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说:“淮河流域在中国考古学中确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这个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
”夏商时期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徐淮夷文化'',并在西周达到了顶峰。
其文化强烈受到黄河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曾给南方的楚文化、吴越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夔纹簠进入春秋时期随着楚文化的东渐和吴越文化的北上西传,江淮地区的徐淮夷文化迅速改弦易辙,向楚文化、吴越文化靠拢,出现了文化大融合,其文化风貌已趋于一致。
如春秋中期或晚期的徐国铜器,''大都制作精良,铭文字体秀丽,纹饰细致优美,为长江流域的风格,与北方的庄穆雄浑不同''。
徐国青铜-令尹烤炉盘到战国末年淮水南岸的寿春曾一度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江淮地区的徐淮夷文化也溶入楚文化之中了。
秦汉时期江淮地区是全国文化发达区域之一。
特别是淮南王刘安定都寿阳,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对本地文化的发展予以深远的影响,其文化总体水平当在同时期的吴越文化之上。
淮南王刘安魏晋时期由于江淮间大批豪族士人大规模南迁和曹魏的移民,使这一地区的文化迅速衰落,仅靠政治力量维持着畸形的文化繁荣。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
为什么淮河会成为重要的地理界线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这主要源自于其在中国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从地理角度来看,淮河自北向南贯穿中国大陆,将中国东部地区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北部是以黄河为中心的黄淮平原,而南部是以淮河为中心的江淮平原。
这两个地区在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可以说,淮河是连接中国北方平原和南方平原的重要界线,分割了中国东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从历史角度来看,淮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它曾经是中国古代诸侯国和列国时代的南北分界线,长期处于南北战争的前沿地带。
淮河沿岸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曾经是各种王朝争夺的焦点。
因此,淮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地理分界和文化交流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淮河沿岸地区是中国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地带。
河流的交通作用使得沿岸地区成为了南北商品和人员交流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古代,淮河沿岸是敦煌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总而言之,淮河的重要性主要源自于其在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多重作用。
作为中国南北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其地位不可忽视,对中国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淮河的存在,中国南北方在自然资源、气候环境、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上存在了一定的区别。
在自然资源方面,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和水域资源,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粮仓”。
而淮河以南的江淮平原则更适合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受益于水资源较丰富。
这两个地区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淮河成为了这一自然资源分界的标志。
在气候环境方面,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寒夏热,年降水量不足。
而南部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雨量充沛。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淮河南北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渔业等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影响了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淮河以上的地区主要以中原文化为主,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而淮河以南的地区则以江南文化为主。
安徽文化的特点
安徽文化的特点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
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
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
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
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
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有着的不同特质: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体现出“山”一样的凝重、厚实,文化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则犹如“水”一般飘逸、空灵,感染力强,召唤性强,文学艺术成就尤为卓著。
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
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
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
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
浅议淮河流域的思想文化特性
[ 基金 项 目 】 埠 学 院 淮 河 文化 研 究项 目, 目编 号 : B Y wH o4 蚌 项 B x HH c0 。
[ 作者 简 介 】 业 生 (9 4一) 男 , 师 , 士 , 胡 17 , 讲 硕 主要 从 事 科技 哲 学研 究 。
第 4期
胡 业 生 : 议 淮 河 流 域 的 思想 文化 特性 浅
民之难 治 , 以其 智 多 ” 。因 此 , 主张 “ 使 民无 常
知无欲 ” 【‘ 。] 啪
容为 考试 题 目, 思 想 产 生 了很 大 的束缚 。 近 对 代 以来 , 国 的落后 致 使人 们 对 中 国文化 作 出 中
第3 3卷
第 4期
哈尔 滨 学 院学 报
J OURN AL OF HARB N UN VE I Y I I RS T
V0 _ 3 NO 4 I3 .
Ap . O1 r2 2
21 0 2年 4月
[ 文章 编 号 ]04 55 【0 2 O — 02 — 0 10 - 8 6 2 1 )4 0 2 6
2 3
弥少 。是 以圣 人 不 行 而 知 , 见 而 名 , 为 而 不 不 成” 。他 还 宣扬 “ 除玄 鉴 ” 直 观 方 法 , 人 涤 的 教
发展 , 形成 了新 儒家 思 想 。在 汉 朝 的儒 家 思 想
普及 过程 中 , 多社会 问题 得到解 决 。 很 儒学 在魏 晋时期 演变成 玄学 。唐代 政权 基 本 上 以儒 家 思想 为 主导 , 也 渗透 了道教 和 佛 但
贱 为 本 , 以 下 为 基 ” “ 兮 福 所 倚 , 兮 祸 所 高 ,祸 福
、
淮 河流 域 历 代 思 想 文 化 构成
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 2
淮河文化概念的进一步思议摘要: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 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
因此, 讨论淮河文化概念, 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 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加以概括的方法。
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 我们尝试着给淮河文化一个初步的概括,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而平原文化的特质是为淮河文化基本的或主体的方面。
关键词:淮河文化概念; 研究方法; 界说一、淮河文化概念与特点的讨论至今未曾充分展开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我们曾提交了《淮河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论纲》[1]一文, 通过对淮河流域地理状况、文化源头、历史文化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论证了淮河文化概念可以成立。
这一方面过去较少集中的讨论。
文中也涉及到淮河文化的一些特点, 但较简略, 尤其是没有把淮河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加以界定, 而概念的界定又是必需的, 无论从整体把握上讲, 还是从对于内涵的理解上说都是需要的。
做这个工作的人很少, 在淮河文化研究近20 年的历史上, 没有几个人讨论过淮河文化的概念、内涵与特质。
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曹天生教授发布了《关于淮河流域文化定义问题的探讨》[2], 他提出淮河流域文化是域内各种文化样态的总和, 是以流域文化为特质的、以水利文化为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定义。
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没有人专门就淮河文化概念进行系统研究, 会上学者们只是在概念的提法上, 如淮学、淮文化、淮河文化等问题上有些议论。
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有人就淮河文化概念发表议论, 但系统研究者也没有。
最近召开的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 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第三届的情况大致相近。
淮河文化专门的四次研讨会上, 对于淮河文化概念的讨论非常之少, 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如果把它和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研究相比较, 更能够看出淮河文化研究者对于淮河文化概念本身的不太关注, 甚至可以说是冷处理。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转载)
淮河文化的成因与特色(转载)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i,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
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
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
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
关于淮河文化的文章
关于淮河文化的文章淮河文化: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淮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之一,也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地区。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淮河文化就开始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淮河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本文将通过对淮河文化的介绍,展现其在中华文化中所占重要的地位和其独特的魅力。
一、淮河文化的发展历程淮河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淮河流域内的各类人文活动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文化现象和风貌。
在商周时期,淮河流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里成为了许多帝王宫廷和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
从鲁公、孔子到唐代文学巨匠李白、苏东坡、辛弃疾,无数名人和文化精英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二、淮河文化的地域特色淮河文化的地域范围主要囊括了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形、气候、民俗和历史遗存,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
例如,淮河流域的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曾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麦类、棉花和水稻主产区之一,在中国的农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同时,这里的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着众多精美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
三、淮河文化的文化特点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她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赞誉。
首先,淮河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这里,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并存,形成了一种多元而鲜明的文化特质。
其次,淮河文化具有包容性。
这里吸纳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种浓重的文化土壤和风貌。
第三,淮河文化具有创新性。
这里大量的文人墨客、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里创造了许多文化佳品和艺术精品,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无数光彩。
四、淮河文化的代表作品淮河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珍品,不仅有许多无形文化遗产,也有着诸多的文化艺术精品。
锦绣河山、灵动之姿,代表着淮河文化的艺术价值。
淮河文化概论
淮河文化概论胡四红10市场营销(2)班摘要:淮河,古称淮水,是中国古四渎之一,是一条文化味道很浓很浓的河。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不易把握,这是由多种文化决定的。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
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习俗民间艺术人的诗淮河流域有“七十二河归正阳,三十六湖在颍上”之说。
正阳关是淮河第二名关,此处淮河岸边有座迎水寺,寺里有幅楹联曰:“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渔歌”。
我们从寺的名称和楹联的含意,可以看出淮水之美、淮河之幽。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这首《送郭司仓》,试图用门前碧绿的淮水来留客,也是希望羁旅在外的游子不要辜负了这一河好水。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淮,水。
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
从水,佳声。
”佳是美好之意,佳水自然是美水、好水。
从甲骨文“淮”字的构造来看,是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
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所以,“淮河”是水鸟的天然乐园。
“淮”则表示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如此佳水曾给淮河两岸人民带来无限的福祉,“江淮熟,天下足”正是淮河流域丰收、富足和兴旺的写照。
这里地处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雨量适中,光照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区。
《《》称其“地平壤厚,得中土之和气,百物以蕃,众庶以集”。
《颍州志》称其“土壤沃饶,风雨和会”,“有鱼稻之饶”。
所载“珍珠秫”,也就是玉米,是我国关于玉米种植的最早记录。
据2001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发现,早在9000多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就已经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由此推断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淮河文化
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中国从西向东有三条江河北方的一条水是黄色的,炎黄二帝又出生在那里,人们就称它为黄河;南方的一条,水系很长很长,而且水流的很快,人们就叫它为长江;中间的一条按照方位人们叫它中河,由于这条河富饶秀美、气候宜人,"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引得古人类纷纷来此集居;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开始觉得中河名只能反映它的位置,而不能反映它的自然形美,于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就依据古淮河比长江、黄河都短,而且淮水美如"鸟之短尾"的意境,用象形字"水"与"隹"(zhui,短尾鸟名)合并,创造了"淮"字,并将中河之名改为淮河。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
淮河流域,不仅是我国闻名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由于淮河是我国东部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域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
所以,淮河文化便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
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
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淮扬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是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扬地区一直以來都是封建国家漕运和盐业的中心,是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域之一。
淮扬地区凭借历史上的数度繁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区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绚丽多彩的文化成就和雅俗共赏的文化物质载体是淮扬文化最鲜明的历史特色。
南北运河的开凿是淮扬文化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对淮扬文化的发展定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淮扬文化;地域文化;运河淮扬地域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江苏中部的扬州、镇江、淮安、泰州四市的市区,以及宝应、江都、仪征、高邮、扬中、涟水、灌南、沭阳、泗阳、泗洪、盱眙、洪泽、金湖、阜宁、建湖、姜堰、泰兴、兴化等区县、地级市。
淮扬文化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是“淮”、“扬”现于古文献的最早记载,“扬一益二”、“七省通衢”、“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是历史上淮扬地区数度繁华的真实写照,而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则是淮扬文化最直观的物质载体。
不管是作为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本身的价值属性,淮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成因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一、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淮扬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开始,淮扬地区就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据考古资料显示,大约七千至五千年前,江淮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
江淮原始居民——淮夷,凭借着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精神,在淮扬地区建立了古国徐国、邗国,古城邗城、棠邑,这种不屈不挠的英雄品质早已融入了今天淮扬人的血脉之中。
封建时代是淮扬地域文化发展和定型的重要时期。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
淮河文化研究报告范文淮河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淮河文化是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区域内,淮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等地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淮河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深入挖掘和研究淮河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为淮河流域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淮河流域概况淮河是中国第五大河流,全长约1,100公里,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区域。
淮河流域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湿润温和,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三、淮河文化特点1. 农耕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区域,深深扎根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
在淮河文化中,农业生产被赋予了特殊的重要性和尊崇,农耕文化在淮河流域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习俗中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河流文化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形成了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河以其广阔的流域和丰富的水资源,给淮河流域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
河流文化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风格、民间艺术等方方面面。
3. 宗教信仰与文化淮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多个宗教传入的重要地区,其中儒教、佛教和道教影响最为显著。
宗教信仰与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深厚的宗教文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宗教信仰的精神慰藉和指引。
四、淮河文化的价值1. 历史价值淮河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淮河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2. 艺术价值淮河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古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社会价值淮河文化作为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对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保护和传承淮河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淮河文化传承与保护1. 加强研究与教育加强对淮河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从根本上增强人们对淮河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淮河文化简介
淮河文化简介
淮河,从源头起到入海口,全长6380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是我国南北水系的分界线,也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淮河流域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季风区,由季风环流和非季风环流构成。
它具有南北气候过渡、东西气候差异的特点。
淮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划分为:上游地区——大别山、伏牛山;中游地区——桐柏山、大别山;下游地区——大别山、大别山以北的淮河干流及其支流的中上游地区。
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主要由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构成。
淮河流域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2%;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
淮河流域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为平原、洼地和河谷阶地。
淮河流域的地貌类型分为五种:山地——丘陵、低山区——丘陵区、中低山区——平原区、低丘平原——丘陵区和冲积扇——平原。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但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 也难改变“黄淮一体”之说。 黄河与淮河两个流域,在中国许多江河中确实
有着特殊而密切的关系。按照水利学科以支流进入
干流的地理范围划分流域的原则,近代以来的黄河 下游已成悬河,只有干流而几乎没有支流。下游南 岸除山东半岛外,均在淮河流域内。因此,当许多学 者以“黄河文化”取代“淮河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可 以把人们认为属于黄河流域的孔孟之乡及其儒学,
1关于淮河文化相关概念的辩析
迄今为止,以中华文明为研究对象的许多论著, 常常并不把淮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将它从
属于黄河流域文化或黄河文化之中。对地域文化的
分区,习惯按照东北、内蒙、黄河、长江、闽南、云贵等
划分旧J。即使在目前我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中,也
开充分讨论,尚需要继续交流沟通。 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献与考古成果研究,结合对
两岸,一时可能找不出什么差异来。有时要走到数 百里之外,才能反映出来。 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如同自然界 的变化一样,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从量变转化 为质变,也就是所谓的“临界现象”。它在相邻两个 不同的地带之间,有一个犬牙交错的景观。凤台花 鼓灯那铿锵有力的节奏,与定远凤阳之间形成的委
of north and south cultural and
breeds
a
distinctive culture of the Huaihe river.It forms three cultural sections,”Huaihan culture”in
Xinyang.”Wanhum culture”in Bengbu and”Huaiyang culture”in Huaian.After long history of
地域所产生的文化,我们称之为“淮河文化”。从文
化”。这种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的局面,都有确凿依 据:首先按照现在的流域版图划分,由于黄河下游南 岸的历史文化基本上属于淮河流域;其次,由于历史
上黄河夺淮,汇流入海,流域空间相应发生变动,地
化溯源的角度,首先应当考察淮河南北分界意识产
生的过程。
域文化兼属两个流域之内;最后,先秦至两汉时期开 始,黄河从河南孟津到人海口,西段为中原文化,通 过颍水、涡水进入淮河干流;东段为齐鲁文化,通过
们对它的自然地理、经济开发、水利、交通、军事等进
行研究。地域文化常常是以范围不等的自然地理单
元,或者是参照行政区域,约定成俗④,互不侵疆犯 界,其目的在于突出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应用性价值。
眼底。而在气候上亚热带与暖温带之分,稍经一个 过渡区域就能感受出来。至于人文方面,跨过淮河
万方数据
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4月
方言区,在社会风俗方面,也与接壤的蒙城迥然不
同。正是这些跳跃变化的文化现象形成了临界现象
的突变带。淮河两岸地区就处于这样一个突变地 带。
分别用河南话或苏北方言,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这里 既有北方的豪放与强悍,又有南方的委婉与细腻。 为此出现了争相树立“南北分界标志”的现象。所
以,我们把这条淮河南北过渡带产生的文化,冠以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 and South Transition Zone of Huaihe River
GUO Xue—dong
(Anhui
Provi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History,Hefei,230001,Anhui)
以它们都处于淮河支流的泗水上游为由,归之于淮 河流域历史文化的范围,甚至简称它为“淮河文
对安徽的三个文化圈作进一步解释,认为“徽文化”
是一个圈,“淮河文化”实际是一个带。这就更科学 地说明了“淮河文化”的地域特征。
2淮河南北过渡带是淮河文化生存的空间
“淮河南北分界带”是淮河流域一个特殊地理 空间,它以淮河干流两岸为主要区域。由于这一带 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既是自然地理南北过渡 带,同时也是南北文化过渡交融的典型地区,对这个
Abstract:”North and south transition
in Huaihe river region.It is also
a
zone
of Huaihe river”is
a
special natural and physical geography
zone
zone
of cultural blend transition
沂、沐、泗流域进入淮河干流。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也 随水势而下,进入淮北一带。因此,“黄淮文化”自 有道理。
淮河作为一条南北分界,缘起并非是自然气候 的原因。夏商之前,黄淮地区气候温暖,与江南相 似,不仅有水稻种植,还有成群的大象。商周文字中 出现“象”字以及河南省简称“豫”,都与此有关。南 北分界意识最初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军事政治领域。 楚人从汉水流域北上,跨越淮水上游,争霸中原,才 有了以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的空间意识,并成为中国 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H J。“橘生淮南则
2 0 1
2年4月
蚌埤学院擎稚
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
Apr.201 2 V01.1,No.2
第1卷第2期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郭学东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淮河南北分界带”是淮河流域一个特殊自然地理区域,同时也是南北文化过渡、交融地带,蕴育了特色鲜 明的淮河文化。它在千里长淮上下。形成了以信阳为中心的“淮汉文化”、以中游蚌埠为中心的“皖淮文化”、以淮 安为中心的“淮扬文化”这三个板块。漫长的历史变迁,在淮河两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沃土。提升淮河文化研究的 应用价值。是我们当前重要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淮河;过渡带;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2—0121—05
文化传播流动的过程中,它是通过叠加和流失这两
种形态,积淀了淮河南北过渡带的文化沃土。
长城为界。西周立国后,淮汉流域内楚人与土著等 势力相互博弈,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 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使淮河南北形成的不同的
政治文化传统融为一体H J。 皖淮文化区:淮河中游以北,包括皖西北的阜阳 地区,皖北宿县、灵璧、五河、泗县及苏北盱眙。这一
化。北宋以后,淮海地区共同经受着黄河改道夺淮
地区,对此始称“淮上”。在南人心中,最初出现以 淮为界,分上北下南的意识。唐宋至元明,淮水常常
作为一条军事或行政界线,强化了以淮水分南北的
带来的历史命运,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着相同的阶段。
这对于我们研究淮河中游特别是皖北地区的历史文
意识。到本世纪初,张相文提出“唯淮水发源于北
这三个区域虽然地跨三省,而从东西横向来分 析,均处于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空间。大家都把 淮河当作自己的母亲河,又都以南北过渡兼融的特 色作为文化标识。淮源桐柏自豪地把淮河称为“中
国南北风水河”;无论在上游还是在下游,大家都会
淮之间仍然饮着白酒,都好像人体血压中扩张压和 缩张压的临界两端。怀远地跨淮北,但它却属江淮
淮水两岸泾渭分明吗?
从人文地理研究角度来研究,用流域文化很难表达 淮河干流地区的文化特征。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
把淮河流域作为完整的水系地域空间,更适合于我
其实情况很复杂。对许多人来讲,可能会是一 团迷雾。从地貌景观来看,当我们在上游南岸罗山 县与北岸的息县,登上中游的八公山、涂山以及下游
的浮山,南岸的丘陵与北岸平原的确截然不同,尽收
尽管李学勤先生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方面,针 对淮河中游一带出土的尉迟寺和蚌埠双墩遗址,肯 定了淮河文明在黄河08 作者简介:郭学东(1948一),男,安徽蚌埠人,研究员。
万方数据
122
郭学东
淮河南北过渡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欧远方先生在《弘扬皖 文化遗产》中正式提出用“淮河文化圈”来概括皖北
评估方式,把南北过渡带变成一线,在淮河中游的分
界线定在北距蚌埠市区约4.67公里处。
度划分地域文化的概念,如淮河水利委员会编纂出
版的《淮河人文志》的内容范围,就是按照流域现状 界定的。由于淮河以北支流覆盖的南北空间较大,
我们最初研究淮河文化的特征时,曾用过“南 米北面,南茶北酒,南舟北车,南蛮北侉”等说法加 以概括。这些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难道真的能以
淮河流域的田野考察,立足淮河南北分界带这个地
是以甘青、燕辽、中原、山东、长江、江浙来划分
的旧1,很少把淮河流域作为独立板块,甚至直接用 “黄河文化”或“黄淮文化”的概念,包容淮河流域文
域空间,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确立淮河 文化学术概念有所参考和借鉴,并借此机会求教于
学界同仁。
化,实际上代替了“淮河文化”。
像长江上游四川盆地那样生长出“巴蜀文化”。在
苏三省,这条南北过渡带与长江黄河一样,因其经过
的地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板块:以上游 信阳为中心的“淮汉文化区”;以中游蚌埠为中心的
“皖淮文化区”;以下游淮安为中心的“淮扬文化
区”。
淮汉文化区:它是楚国从汉水流域北上跨淮,以 战争方式占领淮河上游以北中原地区,从而实现的 淮汉文化融合区域。南起豫鄂交界的武胜关,北达 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地区,以当年修筑的楚
to
promote
淮河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 代,是政府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把它作为地情 研究而提出的。它以鲜明的地域性和应用性,吸引 了地方政府及学者,投入这项文化研究活动。但人 们对淮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多说并存,始终希望能
有较为统一的共识。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组曾对地域 文化学科建立,提出应具备的标准ol J。由于未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