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基本知识
一、心理学的定义
情绪情感、意志是随着认识产生的。
认识也受到情绪情感、意志的影响。
2、个体心理差异
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
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
三、关于心理源自先天与后天之争
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由物质发展演化产生的。
四、人的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反射是一切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它是有机体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问答。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马克思:(心理活动)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
同时,人也积极的作用于周围世界。
拓展思考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3、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密切关系
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形成态度的基础。
心理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指针。
不同的客观现实条件结合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理特点,就造成不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克思:
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时,现实世界的宗教才会消失。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身心合璧快乐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
2、良好的情绪
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
情绪注意—自觉
情绪反应—适当强度
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
3、健全的意志
明确的目标追求
善于自制
4、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
5、正确的自我观念
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
贵在“自知之明”
6、适度的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
7、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
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
三、积极行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
种相对的尺度
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
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
2、压力与健康:
1)、什么是压力
压力是伴随可预测的生理变化、生物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经历连续的压力事件以及伴随压力的生理变化,会使整个生理系统遭受伤害。
2)、压力的来源
任何一件需要个体做出判断、做出改变或者需要使用资源的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压力事件。
负性事件重于正性事件
不可控、不可预测事件重于可控、可预测事件
模糊事件重于清晰事件
3)积极应对,促进心理健康
完美和喜悦在我心中!
第三章为了幸福开展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将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个人或群体之间进行传递、理解和交流,并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
双向信息传递完善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的类型
二、人际交往的意义
马斯洛于1954年提出五种需求层次
1、现代生活的困扰
从静态农业化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化社会,人们的自由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原有的精神食粮显著减少,安全感显著降低,于是感到惊慌、恐惧乃至厌恶。
种种摆脱方式
2)、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倾向于记住批评的表情,而非接受的表情。
过分压抑自己以致泛化
遗传、负性联想、社交创伤
3)、摆脱社交恐惧
认知疗法:
揭露、改变社交恐惧者的自动或无意识的错误认知。
暴露疗法:
模拟引起焦虑的社交场合,助其放弃消极预测。
3、积极开展阳光社交
1)、善良正直的动机
阳光社交——增进双方社交利益
黑色社交——只考虑自己忽视甚至损害社交对象利益
灰色社交——不遵循社交原则,根据感觉行事
2)、完善自我
3)善待他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让对方在你面前喜欢他们自己。
今天我微笑了么?感恩了么?赞美了么?
第四章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认知
一、自我概念
1、定义:
自我概念是我们对自己的整体意象或者意识,包括对
“我”的知觉、感受、信念和评价。
一般说来,我们总以一种或褒或贬的态度看待自己,它
决定着人的自尊或自卑。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人们便趋于维持它、保护它。
2、自我概念包括的内容
3、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
1)自己的观察
社会中的比较:
目的是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
总是趋向于和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歪曲的倾向性:
为了得到他人好感,我们总是朝能够产生肯定的自我评价方向歪曲自己的行为。
也有人以违背实际的否定态度来评价自己。
2)、别人的反馈
童年,反馈主要来自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随年龄增长,
反馈的来源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都易于接受肯定的反馈,而排斥否定的反馈。
自信心不足的人易于接受否定的反馈。
2)、文化影响
左右着价值观的文化直接影响我们对自己行为观察的歪曲方式。
独立的自我观:
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式。
相互依存的自我观:
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经常会受到别人的想法、感受及行动的左右的方式。
文化间的差异会随着人际交往的加深而减少。
二、社交形象与自我障碍
1、社交形象指人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
社交形象,展示在交往中的是一种“变体”。
社交形象的数量和差异性会影响人的个体概念甚至心理健康。
2、自我妨碍
人为制造困难并为自己找借口,以减少事情发展不如人意时的负疚感。
自我妨碍的两种方法:
1)故意制造障碍或者不做事先准备,降低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例如:减少行动中的努力
2)事先准备好理由,以防止万一出现的失败。
各种借口:身体不适、睡眠不好、心情较差。
三、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
1、能够积极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表现自我的信息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2、对环境的暗示非常敏感,能深刻理解别人想看到什么行为,善于察言观色。
3、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非语言信号。
4、作为优秀的演员,能精彩地理解和搞定自己的角色。
5、关注自我表现,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给别人留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第五章人际知觉
——对他人的印象
•一、人际知觉概述
•1、定义:
人际知觉是在交往中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
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还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和解释。
•2、人际知觉的一般规律
1、观察者以少量信息为基础,迅速对他人形成印象,并赋予他人通常的特质。
2、观察者特别关注对方与众不同显著特征和品质。
3、观察者参考情境来推导对方行为的意义。
4、观察者将对方看做团体中的一员,而非个体。
5、观察者使用自身评价系统来理解他人的行为。
6、观察者自身需要和个人目标影响对他人知觉。
•二、人际知觉中的归因理论
•1、归因的过程
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心理学称之为“归因”,包括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
例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
•2、凯利的“协变原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1921—2002 ),
提出归因协变原理。
•在可能的那些原因中,结果本身随哪
一个发生变化,哪一个就是引起这种
结果的真正原因。
•三种基本信息
•三种归因结果
•三、人际知觉中常见偏差与应对策略
1、现象:旁观者大多过高估计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忽略客观因素。
对策:换位思考,分析客观原因。
2、现象:先入为主,重视第一印象。
对策:理解信息的多样性。
3、现象:强烈需要、愿望干扰客观归因。
对策:分清个人期望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4、现象:贬低受害者以缩小遭遇类似挫折的可能性。
对策: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5、现象:假性一致导致归因偏差。
对策:冷静内省,承认差异。
6、现象:传统偏见导致的对某类人的错误认识。
对策:与时俱进,宽以待人。
•第六章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概述
•1、定义:
即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相互亲密的
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2、按吸引程度,人际吸引分为:
亲合(较低层次)
喜欢(中等程度)
爱情(最强烈)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空间距离近,见面机会多,彼此了解方便,易相互喜欢。
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2、相似性
•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3、互补
需要、社会角色、人格特征(内向与外向),三者同时出现互补关系,产生强大的吸
引力.
•4、外貌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吸引作用很大,尤其在交往初期。
“美的就是好的”并不符合实际。
•5、才能
未给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的能力,有助于人际吸引。
《红楼梦》脂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
•6、人格品质
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结论是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品质是真诚,虚伪最被人厌恶。
•三、人际吸引的基本理论
•1、强化情感理论
人际吸引可以被看作一种基本的学习过程。
我们喜欢奖赏我们的人,不喜欢惩罚我们的人。
奖赏引起积极的情感,使我们积极评价对方。
•2、社会交换理论
交往中,人们把报酬或收益与代价进行比较,对另一方的积极情感和受其吸引的程度将随着收益超出代价的程度而增强。
对照现存关系超过预期最低标准,令人感到满意。
现存关系的满意度,影响着人们对新关系的态度。
•3、公平理论
交往中,考虑自己的得失,同时顾及对方得失。
如果对方的收益远远大于或小于自己的收益,我们都会感到不安,于是在行动或认知上做出调整。
第七章人际信息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四要素
•信息源
•接受者
•信息
•通道
•1、信息源——信息的发布者
信息源的不同个性影响着交际过程。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信息源的可靠性、能力、魅力、地位、职权。
•2、信息——交际的内容
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的有机结合。
•3、通道——传递信息的方式
视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
•4、接受者——信息的传递对象
每位信息源或接受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以及参照系统,并且影响着交际过程。
二、社交距离
1、定义:
人们在社交中,依据人际关系和情境的需要,与他人保持的空间距离,是无形的空间圈。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隐藏的维度》一书中,最早提出“空间关系学”。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空间距离都有传播信息的意义。
2、社交距离与人际关系
•1)亲密距离
0-15-46cm
父母与孩子或爱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语言交流少,情感互动强烈。
•2)个人距离 46-120cm
大多数场合下,朋友保持的最近距离,也是我们身体控制对方的极限。
•3)交际距离 1.2-3.6m
适合公开、正式的语言沟通活动,眼神接触十分重要。
•4)公开距离 3.6m-
将他人看作整体的组成部分,比较容易摆脱对方而又不显得无礼。
3、社交距离的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
建立缓冲区域,保护私人空间。
2、维持人际关系
关系越好,距离越小;关系越差,距离越远。
3、调整亲密程度
对方打破“期望距离”时,将发生接纳或抵抗。
三、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表露
1、定义:
是交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们与他人分享隐秘信息和感受的过程。
是自我表露是使关系更加亲密的重要途径。
分为:
描述性表露和评价性表露。
1)自我澄清
获取他人意见,理清个人思路。
2)发展关系
关系由浅入深,话题逐渐广泛。
亲密程度的发展,来自自我表露的累积。
3)喜爱与互惠
我们愿意向喜爱与信任的人自我暴露。
我们喜欢相互之间彼此表露的人。
4)性别差异
女性对朋友自我表露更坦率,陌生人面前,男性自我表露更主动。
2、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
•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概说
•1、定义:
一种由过去经验形成的心理和神经系统的准备状态,它引导着或动态地影响着个体对这些经验有关的事件、情境的反应。
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是什么?我们做什么?)
•2、态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1)认知成分:
是指人们形成的对某一对象的想法和观点。
2)情感成分:
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反应。
3)行为成分:
是指人们会对该对象实施何种行为。
•二、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1、预测自发行为
只有当态度能够迅速在脑中呈现,态度才能预测自发行为。
人们对于态度对象的经验越直接,自发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越高。
•2、预测有意行为
有计划行为理论:当人们还有时间思考即将做出的行为时,最好的预测方法是考察他们的意向。
包括:
特定态度、主观规范、控制感。
1)特定态度:
指向行为的特定态度才能预测行为,一般性态度没有考虑可能影响行为的其他因素。
2)主观规范:
是人们对自己关注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的特定行为的信念。
3)控制感:
人们的行为意向受到自认为表现出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知觉到的控制感。
•1、角色扮演
当人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觉得虚假,但很快就会适应。
角色塑造了我们的态度。
•2、语言印证
人们倾向于根据听众的好恶调整讲话内容,并在之后相信这些歪曲的信息。
•3、实现行动——登门槛效应
满足别人一个小的要求,也会满足其后的更多要求。
有两个前提:
一是最初要求足以使一个人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含义。
二是这个人要有自我选择的感觉。
如果人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第九章亲情
•一、引子——漫画带来的思考
•漫画作者:朱德庸
其实……
我们还不错……
真正的痛苦:
不再爱和不再被爱
•二、亲情——我们最初的人际关系
•1、先贤名言
•《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孝经》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2、人际关系的起点
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情感就是家庭关系。
个体生命、人际交往从家庭开始。
•三、百善孝当先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
——《论语》
•第十章友谊与爱情
•一、友谊—亲戚命定、朋友自选
1、友谊的特征
忠诚、无私、关爱、包容
互利互惠、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视对方为真诚的不可替代的人。
朋友的实质是喜爱的人。
表现为信任、情感支持和利益分享。
2、友谊的类型
互惠型:
付出收获平衡、地位平等。
接受型:
付出与收获分开,关键是身份不同。
交往型:
短暂的友好关系,热诚而不强烈。
3、友谊的发展
接触:有选择的表露、
谨慎地预期。
交往:“我们”的意识,
坦诚表露。
亲密:被视为排他的整体,
情感互相支持。
•4、友谊的性别差异
同性朋友之间,女性比男性更加亲密,自我表露更多。
•二、爱情——紧密、关怀、亲密、激情和责任
•2、爱情中的公平性
•交换关系:
受到公平需要(即寻求收益和成本的均衡)支配的关系。
•共有关系:
彼此高度认同,对他人需求积极做出反应。
•共有关系下,人们相信关系最终会走向平衡状态。
•3、在爱情中学习
个性秘密的交流方式
深入的自我表露
准确的判断对方
目光与沉默
悦纳对方、完善自我
禁忌言行的隐与显
•第十一章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
•一、人际冲突浅说
1、冲突的发生
以某种方式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互相意识到彼此目标不可调和(非此即彼)察觉到对方是自己实现目标的障碍。
•2、关于冲突的误解
最好避免冲突,时间会解决所有问题。
冲突意味着双方关系陷入困境。
冲突是消极的,暴露了消极自我(琐碎、失控、奢望。
)。
冲突必有胜负。
1、冲突不可避免
冲突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你我相异,导致冲突。
冲突广泛,且相当个人化。
•2、冲突的正负效应
•负面效应
加重负面感受,彼此受伤害,且消耗能量
彼此疏远,另觅亲密关系。
贬低对方,关系破裂。
•正面效应:
敦促双方检查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解决冲突,意味着你认为这份关系值得维护。
•3、内容冲突与关系冲突
•内容冲突:
关于具体人、事的分歧,外显的因素。
•关系冲突:
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内隐的因素。
关系冲突经常是隐蔽的或者是被当做内容冲突。
•1、赢——输策略和双赢策略
双赢的优势:
双方满意、避免怨恨、保住面子、遵守承诺
2、消极与积极应对策略
•2、消极与积极应对策.
• 3、强迫和交谈策略
强迫是感情上或身体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胜施加了最大的力量,却回避了问题。
交谈:认真倾听、换位
思考、真诚告白。
•4、伤害颜面和保全颜面的策略
积极面子:
别人对自己正面评价,受到别人喜爱。
消极面子:
有自主权,做自己想做的事。
•伤害颜面:贬低、强迫
保全颜面:赞美、请求
•保全对方颜面,拳击“腰带”以上。
• 5、语言攻击和辩论策略:
•语言攻击:
制造心理伤害和打击对方自我概念以赢得争论的低效冲突策略。
否定对方,令他颜面扫地。
•辩论:
建设性的、积极、产生关系的满足感(即使是上下级)、预防暴力、重诺守信、善辩属于领导者的素质
•第十二章压力的应对
•一、人际交往的压力
1、压力定义:
当一个人感到无法应对环境中的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观念。
人际交往的压力带给人们负性的体验和观念,容易使人产生失控感觉,紧张、焦虑,甚至沮丧。
•2、压力的种类
1)身体方面的压力
2)心理(情绪)上的压力
3)寻求工作、生活与学习之间的
平衡而带来的压力
4)人际冲突的压力
5)个人技能不足带来的压力
6)突发事件带来的压力
1、迁怒于人
冒犯他人,以毫无牵连的人为宣泄对象。
以此引起的新的紧张会增加原有压力。
2、灰心放弃
排除以合适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表现出灰心、绝望的消极情绪。
3、自我谴责
归咎于个人缺点,忽视正面反馈信息,对未来悲观失望。
4、防御性的应对办法
将事实进行歪曲,降低其压力强度,以缓解焦虑、愤怒、自责和悲伤。
常用方式:
有意遗忘、否认、自我推理、幻想等。
•三、人际交往压力的建设性应对模式
•1、以评估为中心的应对模式
1)合理情绪ABC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激发事件 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信念 B(belief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行为后果 C(consequence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a、我必须得到某些人的爱和感情。
b、我必须表现得很出色。
•第一个步骤:
分析问题性质,避免过分集中于反面的情感。
•第二个步骤:
制定各种行动方案,不是解决方案。
•第三个步骤:
衡量行动方案可行性、代价、危险性。
•第四个步骤:
行动灵活机动,不拘泥于细节,失败中更要思考。
•3、以感情为中心的建设性应对模式
1)缓解被抑制的感情
以成熟的、公众接受的方式发泄情感。
2)移情
将注意力转移至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3)先学会放松
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南北朝陶弘景
•第十三章求职面试
•就业形势有目共睹
•求职法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九变篇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
•用人单位的兴趣点:
•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有事业心、
•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
•有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有奉献精神、创新能力
•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类型:
•成绩优但无特长
•计较名利、追求享受
•未老先衰、暮气沉沉
•大学时代学无所成
•头脑简单、缺乏内涵
•口齿木讷、不善交际
•身体状况欠佳
•以自我为中心
•志愿、动机模棱两可
•给人第一印象不深
•发出有针对性的求职信
•开头:使用接收者的姓名
方便的话,说明信息来源
吸引读者注意力(个人能力)
正文:表明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
突出自己优势所在
提及个人简历
结尾:请求给与面试机会
便于对方答复
简历中包含一封求职信
•我要脱颖而出
•衣着仪表大方
•整洁
•不标新立异
•不要随便
•预早计划
•不要穿新衣
•不要浓妆艳抹
•不要挑逗暴露
•最后检查
•面试的目的
求职者:使雇主相信你的潜力
了解更多关于工作和公司的信息
进一步阐述求职信和简历中的信息
面试官:评价你是否具有所聘岗位要求的能力
更详细了解你的经验、知识、能力、教育背景
了解你的应聘该岗位的动力
决定你是否能融入该团队
•面试中应该避免的表现
1、不要迟到或太早到。
2、不要粗鲁无礼。
3、不要祈求提供给你工作。
4、不要指责任何人或任何事。
5、不要让面试官感到威胁。
6、不要表现得很外行。
7、不要强调工资或待遇。
8、不要把话题集中在你的缺点上。
9、不要打断别人的话。
10、不要让人陪伴。
11、不要显得不耐心。
12、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
•面试中的语言交流
•“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谈谈你的家庭情况”
•“你有什么业余爱好?”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谈谈你的缺点”
•“谈一谈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如果我录用你,你将怎样开展工作”
•“你希望的薪金水平是多少?”
•“你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如何能胜任这项工作?”•“你希望与什么样的同事一起工作?”
•“您在前一家公司的离职原因是什么?”
•应该避免的话题
•先前雇主的机密资料
•自己或他人的情史
•内心的性别歧视
•政治话题宗教话题
•任意褒贬憎恶
•吹嘘抬高身价
•漫无边际闲扯
•狂赞主试人
•行贿嫌疑
•面试后的联系
•要写一封感谢信给那家给予面试机会的公司
•主动打电话可以表示出你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