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鹤壁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A. 秦朝丞相B. 汉朝刺史C. 元朝御史台D. 明朝提刑按察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难度较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刺史就是“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A选项是位高权重;C选项权力也很大;D选项是三司之一,所以权力很集中。
因此本题答案选D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名师点睛】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2.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A.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 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 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田氏代齐表示原贵族姜氏的地位被田氏取代,即原有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田氏代齐是战国时期开始的标志之一,所以不可能是分封制度逐渐恢复的表现;D选项错误,仅从田氏代齐无法看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时间成就战国都江堰漕渠、白渠、龙汉代首渠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A. 注重农业精耕细作B. 农业成就最为突出C. 重视农业生产发展D. 农业工具不断更新【答案】A【解析】题干表格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可以判断其作用在于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A选项符合题意。
仅从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是不能得出农业成就最为突出的结论的,B选项排除。
灌溉工具属于民间发明的水力灌溉工具,与统治者重视无关,C选项排除。
农业工具不断更新的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排除。
2.战国时代的手工业,有作为农业副业的家庭手工业,有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有“豪民”经营的大手业,也有各国封建政府经营的官营手工业。
这说明当时手工业A. 种类多样B. 分工协作C. 竞争激烈D. 规模庞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家庭手工业、个体手工业、大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可知体现的是当时手工业种类多样,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分工协作,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当时手工业竞争激烈的问题,C选项排除。
家庭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规模较小,D选项排除。
3.唐代农村,出现了行市、草市、亥市、腊市、市、集、墟等各种定期的集市和鱼市、市、蚕市、扇市等专项物品集市。
这一现象的出现A. 说明农村市场规模扩大B. 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C. 表明政府抑商政策松动D.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各种集市的出现主要和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得出农村市场规模扩大的结论,A选项排除。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原因,B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
4.汉武帝时,将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
这一举措A. 解决了国家财政危机B. 是抑商政策的反映C. 消除了富商大贾势力D. 意在维护小农利益【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盐铁官营措施限制了民间商业的发展,是统治者抑商政策的反映,B选项符合题意。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辉煌属于希腊!”古代希腊在众多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A.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B. 希腊人对知识独特的渴求和探究C. 以伊索为代表的奴隶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D. 民主政治的繁荣和公民地位的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民主政治重视与强调公民人权、自由与责任感、注重文化教育,极大地发挥了公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
故选D。
ABC项都不是最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梭伦死后,后人在他的塑像上刻下这样的铭文:“摧毁过无端骄横的波斯侵略者的萨拉米斯岛生育了梭伦,这位伟大的立法者。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梭伦改革时得到所有阶层的拥护、认可B. 梭伦改革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完成的C. 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的国力,提高了雅典的地位D. 梭伦改革的主要功绩得到认可【答案】A【解析】A项错在过于绝对,梭伦改革的折中色彩,使贵族和平民双方都没有完全满意,到改革后期,遭到他们的排斥。
尽管如此,通过立法形式展开的梭伦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它增强了雅典的国力,奠定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基础,梭伦改革的功绩得到雅典人的认可。
故BCD三项排除,A项符合题意。
点睛:否定式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根据题意,逐一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3.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
这意味着当时的雅典A. 民主政治压制个人自由B. 公民受到城邦的优待C. 社会崇尚弱肉强食D. 公民具有奉献精神【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的城邦限制住了人,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答案】A【解析】夏商政治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材料中的“‘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表明商朝的王权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商朝尚未建立皇帝制度,排除C项;“家天下”在夏朝已经确立,排除D项。
2.《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 消除诸子矛盾D. 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故A正确。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与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直接关系,故B排除。
消除诸子矛盾,过于绝对,且属于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本质,故C排除。
实现长治久安,过于笼统,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故C正确。
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不符合题意。
“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BD。
河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表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B.分封制凸显中央集权C.分封制以宗法关系为基础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C.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3.《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观察上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形成B.神权与王权结合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王位世袭制确立7.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每小题1分,共54分。
)1.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秋七月,初税田”C.“除井田,民得卖买" D.“昼出耘田夜绩麻”2.西汉政权建立后,一方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准工商者衣丝乘车、不准工商子弟做官;另一方面“弛商贾之律”,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
这反映出汉初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C.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3.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用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B.生产工具不断改进C.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D.生产资料投入增多4.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
据此可知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5.如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据此表呈现的变化可推断出A.社会安定导致疆域不断扩大B.长江流域已经占据经济优势C.地方行政体制出现重大调整D.行政区划以人口基数为依据6.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
"这一变化表明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D.经济重心己经完成南移7.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总人口达0。
727亿,明末全国总人口达1。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命题人:审核人: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28小题共56分)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2.历史解释能力是学习历史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3.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4.北宋前中期,在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篱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债力”,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则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5.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
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
”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6.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
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3.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6.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这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7.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河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2.观察上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山东省的“富民兴鲁”政策深得民心,齐鲁大地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这一称谓来源于()A.山东半岛自然地理特征B.宗法制下嫡长子的族姓C.母系氏族公社母系的族姓D.西周的分封制4.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些“遗产”不包括()A.统治权B.制定继承人的权力C.财富与爵位D.封地和人口5.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①负责管理全国军事②负责监察百官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④掌握群臣奏章A.①B.②C.③D.③④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7.秦朝确立的丞相制度在唐朝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这主要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设枢密院,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君权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9.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中期设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
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2.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
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
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A.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B.出现了“一年两熟”制C.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D.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3.古代有诗歌描述一种农用工具:“它是由一个转轮构成,随着流水而转动,水随着轮子的转动被转到高处后,随后随着轮子转到低处又倾泻下来。
”该农用工具是A.水排 B.末耜 C.水车(筒车) D.耧车4.“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产物;它常用三种基本色:黄、白、绿作为釉彩。
”该陶瓷是A.东汉青瓷器具B.宋代白瓷枕C.汉代绿釉陶器D.唐三彩5.据出土于平壤的汉墓漆耳杯上的铭文记载“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蜀西工,长广成、丞何放、护工卒史胜、守令史母夷、啬夫索喜、佐胜,髹工当、洀工将夫、画工定造。
”材料表明此杯A.出于封建官营手工业作坊B.流通于汉初的国内外市场C.由中朝两国合作生产D.代表工场手工业最高水平6.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其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皆沿袭这一制度。
推行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是A.稳定国家物价水平 B.控制商业经营规模C.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抑制商人牟取暴利7.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
唐宋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
这反映出中国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8.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本试卷共两部分。
第Ⅰ部分为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第Ⅱ部分为材料题,共2小题,共50分。
第Ⅰ部分选择题1.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两图,其中图二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图一图二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农业文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C.有利于安排农事,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3.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5.宋代农学家陈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C.小农经济的延续 D.农业技术的积累6.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企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0分)1.下列物质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H2 B.Na2O C.CH4 D.KOH2.下图中表示吸热反应的是()A. B. C. D.3.现有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W分别与X、Y、Z结合生成甲、乙、丙三种化合物,每个甲、乙、丙分子中均含10个电子且甲的水溶液显弱酸性,Y和Z化合生成丁,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W<Z<Y<XB.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为强酸C.化合物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乙>甲>丙D.Y与W、Z都能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4.A、B、C、D、E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A的一种原子不含中子;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C与A处于同一主族;D的原子序数是B的2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B、D、E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离子的还原性最强B.B与C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共价键C.D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E的气态氢化物强D.1 mol E的单质与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完全反应时,转移2 mol电子5.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z、e、g、h,常温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浓度0.01 mol·L-1)的pH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A.离子半径大小: e>g>h B.g位于第三周期VA族C.e2g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 D.同浓度简单氢化物溶液的pH值: h >g> z6.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两种为非金属元素。
W的气态氢化物遇到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产生“白烟”,Z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电子层数的2倍,W和X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Z的族序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本试卷共两部分。
第Ⅰ部分为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第Ⅱ部分为材料题,共2小题,共50分。
第Ⅰ部分选择题1.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两图,其中图二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图一图二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农业文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C.有利于安排农事,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3.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5.宋代农学家陈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C.小农经济的延续 D.农业技术的积累6.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企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四次周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从出土的画像石内容看,“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
当然,有时也用一牛一马抬杠耦耕,但这只不过是二牛抬杠的一个变种而已”。
这表明汉代A. 铁犁工具已经成熟B. 畜力普遍用于生产C.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D. 农业实行精耕细作【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汉代的耕作,以二牛抬杠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可知,C正确;材料说的是牛耕,没有体现耕犁的材质,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技术使用牛耕,没有涉及其他生产领域,B以偏概全,B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材料强调的是牛耕技术的发展演变,D错误。
【点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将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拨给农民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
这一规定A. 合理调整了生产结构B.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 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D.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将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拨给农民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 正确;材料说的是鼓励农民种地,未涉及生产结构的调整,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农民的措施,没有体现土地兼并问题,B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差距就已经存在,朱元璋的这一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C以偏概全。
3.下面是战国时期魏国所铸的启封(开封)令戈的图片。
戈之内正背两面有铭文,正面刻三行十二字“一年启封令廱(雍),工师金,冶者”;背面刻二字“启封”。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201903140278
鹤壁市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周考试卷高一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具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农耕生产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2.“牛拉三大犁铧,由一人操纵,滴下种子,并同时握住条播机。
这样,一天内可播种667公亩。
”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 )3.从图一到图二变化的说明错误的是( ) 图一 图二A.图一反映的是耒耜锄耕,图二反映的是铁犁牛耕B.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金属的变化C.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由人力到畜力的变化D.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化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这是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隋唐时期的大运河 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战国时期的郑国渠5.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是一次重大改革。
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这次改革的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6.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①牛耕 ②花楼机(花机) ③翻车 ④水排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耕的是“王田”②纺的是棉布③反映“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③8.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其发展2.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制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
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
这反映了当时江南( )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3.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阶级矛盾尖锐B.雇工数量增多说明晚清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晚清小农经济有破产趋势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5.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入清后又充当皇商而获得商业特权,清季又因为清政府代垫和汇兑军协饷等而执金融界牛耳。
这说明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B.政府重视商业C.为封建政府服务D.商品经济繁荣6.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两部分。
第Ⅰ部分为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第Ⅱ部分为材料题,共2小题,共50分。
第Ⅰ部分选择题1.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两图,其中图二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图一图二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下面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农业文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是()A.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畜牧业是农业的基础C.有利于安排农事,发展生产 D.家禽饲养,自成体系3.对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C.重农抑商政策D.封建土地私有制5.宋代农学家陈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
”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
”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C.小农经济的延续 D.农业技术的积累6.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企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
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
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 )A.看到有粉彩瓷器B.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8.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
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
这说明明朝前期()A.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闭关锁国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D.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9.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
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A.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极高重视程度B.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C.体现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极力提高生产效率D.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10.“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11.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谕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虽禁海,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便利故也。
”道光十年(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
”这说明当时()A.英国在中国贸易畅通无阻 B.清廷放弃实行“海禁”政策C.广东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D.“海禁”政策并未严格执行12.《元史》记载,1278年诏谕福建行省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由材料能够直接得出()A.元朝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兴盛 B.周边各国非常崇尚中华文明C.东南沿海成为元朝重要财源地 D.当时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13.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瞚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4.明代冯梦龙和凌蒙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表现出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等品质,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
这反映出()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 B.文学创作摆脱了儒学的束缚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15.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
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16.“嫂嫂织布,哥哥卖布。
卖布买米,有饭落肚。
……土布粗,洋布细。
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首近代民谣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纺织业的发展17.近代,汉口原先主要销售土布的大布店,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兼营广庄竹布(由西洋布匹在广东加工染色而成),汉口开埠后,又转营洋布生意,“大布店”也逐渐为“布匹店业”所替代。
由此可知,当时我国()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强烈冲击C.商业发展呈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18.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
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这说明()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人内地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解体19. 1894年,华盛纺织总厂投产之后,李鸿章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综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键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
”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保证洋务派企业在民用工业中的垄断地位B.反对在传统手工业领域发展近代机器生产C.通过限制生产规模抵制外商企业的经济渗透D.满足帝国主义通过在华投资垄断中国工业的要求20.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21.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2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3.下表反映了 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该表说明( )A.民族工业地理布局规划科学B.民族工业发展比例趋于协调C.日本大举侵华破坏民族工业D.军事需要影响民族工业结构24.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
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对此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A.农业生产已经基本使用机器B.农业近代化发展缓慢C.民国政府积极倡导农业机械化D.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机具的发展25. 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
这一方针 ( )A.有利于经济危机的缓和B.导致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二、材料题26.(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体的产物。
《说文》中记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
这些传统城市都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单元。
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并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
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0分)27.(26分)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
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屯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