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曲线生成算法

合集下载

129512786937031250实验四 实现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

129512786937031250实验四 实现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

实验四实现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一、实验目的1、熟悉CDC图形程序库;2、掌握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3、掌握利用Bezier曲线生成复杂形状的曲线;二、实验性质验证性三、实验要求1、认真阅读本次实验的目的,了解本次实验要求掌握的内容;2、能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内容;四、实验内容(一)生成绘图应用程序的框架(如下图)具体实现见第一次实验,过程不再详细说明。

(二)在应用程序中增加菜单完成相关菜单的设计,具体的效果如下图所示,并设置好相关菜单消息的映射,具体的实现在前面的实验中介绍过,再此不在详细说明。

(三)在绘图函数中添加代码通过以上步骤,得到了与菜单对应的消息映射,就可以在函数中添加代码绘制图形了。

1、利用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实现二次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的详细原理见教材)。

void CBezierV iew::OnBezier2(){// TODO: Add your command handler code hereCDC*pDC=GetDC();//得到绘图类指针RedrawWindow();//重绘窗口CPen bluepen(PS_SOLID,2,RGB(0,0,255));//创建画实线、线宽为2的蓝色画笔CPen *old=pDC->SelectObject(&bluepen);float x0=100,y0=100,x1=200,y1=50,x2=150,y2=250;float i,x,y,dt,t,n=30.0;dt=1/n;for(i=0;i<=n;i++){t=i*dt;x=x0*(1-t)*(1-t)+x1*2*t*(1-t)+x2*t*t;y=y0*(1-t)*(1-t)+y1*2*t*(1-t)+y2*t*t;if(i==0)pDC->MoveTo(x,y);pDC->LineTo(x,y);pDC->MoveTo(x0,y0);pDC->LineTo(x1,y1);pDC->LineTo(x2,y2);pDC->SelectObject(old);ReleaseDC(pDC);}由以上代码绘出的图形如下:2、利用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实现二次Bezier曲线的生成(算法的详细原理见教材)。

实验报告四bezier曲线

实验报告四bezier曲线

实验四Bezier曲线的绘制1. 实验目的练习Bezier曲线的绘制和de Casteljau算法。

2. 实验内容和要求按要求完成如下一个作业,提交纸质实验报告,同时提交实验报告和代码的电子版。

实现Bezier曲线的de Casteljau递推算法,能够对任意介于0和1之间的参数t计算Bezier曲线上的点,然后依次连接这些点生成Bezier曲线。

要求:对[0,1]参数区间进行100等分。

控制点的数目至少为5个,即Bezier曲线的次数不低于4次。

de Casteljau算法用一个函数单独实现。

绘制Bezier曲线的同时还要绘制其控制多边形。

至少绘制两条Bezier曲线,具有不同的次数,颜色和曲线宽度。

3.算法描述Bezier Curve(贝塞尔曲线)是应用于二维图形应用程序的数学曲线。

曲线定义:起始点、终止点、控制点。

通过调整控制点,贝塞尔曲线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1962年,法国数学家Pierre Bezier第一个研究了这种矢量绘制曲线的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因此按照这样的公式绘制出来的曲线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称为贝塞尔曲线。

以下公式中:B(t)为t时间下点的坐标;P0为起点,Pn为终点,Pi为控制点。

一阶贝塞尔曲线如下,意义由 P0 至 P1 的连续点,描述的是一条线段:二阶贝塞尔曲线(抛物线:P1-P0为曲线在P0处的切线):原理:由 P0 至 P1 的连续点 Q0,描述一条线段。

由 P1 至 P2 的连续点 Q1,描述一条线段。

由 Q0 至 Q1 的连续点 B(t),描述一条二次贝塞尔曲线。

4. 源程序代码#include<C:\Include\GL\glut.h>#include<stdlib.h>#include<math.h>GLsizei winWidth = 600, winHeight = 600;GLfloat xwcMin = -150.0, xwcMax = 150.0;GLfloat ywcMin = -300.0, ywcMax = 300.0;class wcPt3D{public:GLfloat x, y, z; };void init(){glClearColor(1.0, 1.0, 1.0, 1.0); }void plotPoint(wcPt3D bezCurevePt){glBegin(GL_POINTS);glVertex2f(bezCurevePt.x, bezCurevePt.y);glEnd(); }void binomiaCoeffs(GLint n, GLint * C){GLint k, j;for (k = 0; k <= n; k++)C[k] = 1;for (j = n; j >= k + 1; j--)C[k] *= j;for (j = n - k; j >= 2; j--)C[k] /= j; }void computeBezPt(GLfloat u, wcPt3D * bezPt, GLint nCtrlPts, wcPt3D *CtrlPts, GLint *C){ GLint k, n = nCtrlPts - 1;GLfloat bezBlendFcn;bezPt->x = bezPt->y = bezPt->z = 0.0;for (k = 0; k<nCtrlPts; k++){bezBlendFcn = C[k] * pow(u, k) * pow(1 - u, n - k);bezPt->x += CtrlPts[k].x * bezBlendFcn;bezPt->y += CtrlPts[k].y * bezBlendFcn;bezPt->z += CtrlPts[k].z * bezBlendFcn; } }void bezier(wcPt3D * ctrlPts, GLint nCtrlPts, GLint nBezCurvePts){wcPt3D bezCurvePt;GLfloat u;GLint *C, k;C = new GLint[nCtrlPts];binomiaCoeffs(nCtrlPts - 1, C);for (k = 0; k <= nBezCurvePts; k++){u = GLfloat(k) / GLfloat(nBezCurvePts);computeBezPt(u, &bezCurvePt, nCtrlPts, ctrlPts, C);plotPoint(bezCurvePt); }delete[]C; }void displayFcn(void){GLint nCtrlPts = 5, nCtrlPts2 = 6, nBezCurvePts = 1000;wcPt3D ctrlPts[5] = { { -135.0, -59.0, 0.0 }, { -59.0, 95.0, 0.0 }, { 0.0, -40.0, 0.0 }, { 70.0, 120.0, 0.0 }, { 78, -125.0, 0.0 } };wcPt3D ctrlPts2[6] = { { -118.0, 20.0, 0.0 }, { -85.0, 45.0, 0.0 }, { -26.0, -126.0, 0.0 }, { 38.0, 88.0, 0.0 }, { 58.0, 188.0, 0.0 }, { 108.0, 98.0, 0.0 } };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glPointSize(6);glColor3f(0.0, 1.0, 1.0);bezier(ctrlPts, nCtrlPts, nBezCurvePts);glPointSize(5);glColor3f(1.0, 0.0, 1.0);bezier(ctrlPts2, nCtrlPts2, nBezCurvePts);glColor3f(0.0, 0.0, 1.0);glBegin(GL_LINES);glVertex2f(-135.0, -59.0);glVertex2f(-59.0, 95.0);glVertex2f(-59.0, 95.0);glVertex2f(0.0, -40.0);glVertex2f(0.0, -40.0);glVertex2f(70.0, 120.0);glVertex2f(70.0, 120.0);glVertex2f(78.0, -125.0);glVertex2f(-118.0, 20.0);glVertex2f(-85.0, 45.0);glVertex2f(-85.0, 45.0);glVertex2f(-26.0, -126.0);glVertex2f(-26.0, -126.0);glVertex2f(38.0, 88.0);glVertex2f(38.0, 88.0);glVertex2f(58.0, 188.0);glVertex2f(58.0, 188.0);glVertex2f(108.0, 98.0);glEnd();glFlush(); }void winReshapeFcn(GLint newWidth, GLint newHeight){glViewport(0, 0, newWidth, newHeight);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glLoadIdentity();gluOrtho2D(xwcMin, xwcMax, ywcMin, ywcMax);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void main(int argc, char *argv[]){glutInit(&argc, argv);glutInitDisplayMode(GLUT_SINGLE | GLUT_RGB);glutInitWindowPosition(50, 50);glutInitWindowSize(winWidth, winHeight);glutCreateWindow("yxl 实验四 Bezier曲线");init();glutDisplayFunc(displayFcn);glutReshapeFunc(winReshapeFcn);glutMainLoop(); }5. 实验结果6.实验体会最后一次实验报告了,老师要求我们做Bezier曲线,需要我们对函数去理解的一次实验,对于数学比较差的我来说还是很有困难的,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标准曲线的制作

标准曲线的制作

标准曲线的制作
标准曲线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曲线,它可以用来分析和比较实验数据,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

本文将介绍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实验样品、标准溶液、试剂、仪器等。

在进行实验前,要确保所有的材料和设备都是干净的,并且准备充分,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其次,我们需要按照实验方法依次进行实验操作,得到一系列的实验数据。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

通常情况下,标准曲线是通过
绘制曲线拟合实验数据点得到的。

在绘制曲线时,要选择合适的曲线拟合方法,如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等,以确保曲线与实验数据点的拟合程度较高。

在绘制标准曲线时,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坐标轴范围和刻度,以便清晰地展
示曲线的变化趋势。

此外,还可以添加曲线标签、坐标轴标签等,以增强图表的表达力和可读性。

最后,我们需要对标准曲线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标准曲线的形状、斜率、截距等特征,可以得到对实验数据的更深入理解,为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总之,标准曲线的制作是科学实验中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和利用实验数据。

在进行标准曲线制作时,我们需要准备充分、操作规范、数据准确,并且对曲线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解读,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标准曲线制作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实验四Bezier曲线生成算法实现

实验四Bezier曲线生成算法实现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报告(实验四,.Bezier曲线生成算法实现、实验目的及要求三次Bezier曲线及de Casteljau算法以及b样条曲线、理论基础详见教材!三、算法设计与分析Bezier 曲线生成算法int degree=3,i,x,y;float t;float coeff_x[4]={50.0,200.0,200.0,500.0};float coeff_y[4]={50.0,300.0,50.0,200.0};pDC->MoveTo(coeff_x[0],coeff_y[0];for(i=1;i<=3;i++ pDC->LineTo(coeff_x[i],coeff_y[i];for(t=0;t<=1;t+=0.001 x=hornbez(degree,coeff_x,t;y=hornbez(degree,coeff_y,t;pDC->SetPixel(x,y,RGB(0,0,0;float CMy2View::hornbez(int degree,float coeff[],float t int i,n_choose_i;float fact,t1,aux;t1=1.0-t;fact=1.0;n_choose_i=1;aux=coeff[0]*t1;for(i=1;i fact =fact*t;n_choose_i=n_choose_i*(degree-i+1/i;aux=(aux+fact*n_choose_i*coeff[i]*t1;aux=aux+fact*t*coeff[degree];return aux;de Casteljau 算法void CTuView::bezpoint(int degree,int npoints,float *coeff,float points[] float t,delt;int i;delt=1.0/(floatnpoints;t=0.0;for (i=0;i points[i]=decas(degree,coeff,t;t=t+delt;float CTuView::decas(int degree,float *coeff,float t int r,i;float t1;float coeffa[10];t1=1.0-t;for (i=0;i<=degree;i++ coeffa[i]=coeff[i];for(r=1;r<=degree;r++ for (i=0;i<=degree-r;i++ coeffa[i]=t1*coeffa[i]+t*coeffa[i+1];return coeffa[0];主函数:void CTuView::OnDraw(CDC* pDCCTuDoc* pDoc = GetDocument(;ASSERT_VALID(pDoc;// TODO: add draw code for native data here int degree=5,npoints=1000,i;float coeffx[]={10,40,265,300,400,500};float coeffy[]={20,130,160,90,300,100};float points1[1000],points2[1000];for (i=0;i pDC->MoveTo((intcoeffx[i],(intcoeffy[i];pDC->LineTo ((intcoeffx[i+1],(intcoeffy[i+1];bezpoint(degree,npoints,coeffx,points1;bezpoint(degree,npoints,coeffy,points2;for(i=0;ipDC->SetPixel((intpoints1[i],(intpoints2[i],RGB(123,12 3,123;B样条曲线void CBView::bsp(int degree,int l,float*coeff,float *knot,int dense,float *points,int *point_num int i,ii;float u;*point_num=0;for(i=degree-1;i if(knot[i+1]>knot[i] for(ii=0;iiu=knot[i]+ii*(knot[i+1]-knot[i]/dense;points[*point_num]=deboor(degree,coeff,knot,u,i;*point_num=(*point_num+1;float CBView::deboor(int degree,float *coeff,float*knot,float u,int i int k,j;float t1,t2;float coeffa[30];for (j=i-degree+1;j<=i+1;j++ coeffa[j]=coeff[j];for (k=1;k<=degree;k++ for(j=i+1;j>=i-degree+k+1;j-- t1=(knot[j+degree-k]-u/(knot[j+degree-k]-knot[j-1];t2=1.0-t1;coeffa[j]=t1*coeffa[j-1]+t2*coeffa[j];return coeffa[i+1];}主函数:void CBView::OnDraw(CDC* pDCCBDoc* pDoc = GetDocument(;ASSERT_VALID(pDoc;// TODO: add draw code for native data here int k,n; int degree,i,a;int dense=290,l=5;float coeffx[]={10,40,265,300,400,500,600};float coeffy[]={20,130,160,90,300,100,300};float points1[2000],points2[2000];float knot[]={0,0,0,0,0,1,2,2,2,2,2};int *point_num;k=5,n=5;/*n+1 个点*/ degree=5;a=0;point_num=&a;for (i=0;i<6;i++ pDC->MoveTo((intcoeffx[i],(intcoeffy[i]; pDC->LineTo ((intcoeffx[i+1],(intcoeffy[i+1];}bsp( degree,l,coeffx,k no t,de nse,poin ts1, point_num;bsp( degree,l,coeffy,k no t,de nse,poin ts2 ,point_num;for(i=0;i<2000;i++ p DC->Set Pi xel((i ntpoin ts1[i],(i ntpoin ts2[i],RGB(123,123,123;四、程序调试及结果的分析1、de Casteljau图形曲线四、实验心得及建议由于最近考试,这次的实验报告提交的比较晚。

自由曲线的生成算法

自由曲线的生成算法

实验四:实现自由曲线的生成算法一.实验目的:掌握计算机图形学中各种常见图形的各种算法及其实现。

特别要求直线,二次曲线,自由曲线,区域填充,二维图形裁剪,图形几何变换,自由曲面二.实验内容(1)巩固图形学中关于自由曲线的绘制算法;(2)编写程序实现Hermite,Bezier,B样条曲线个各一条;(3)综合利用直线,圆,自由曲线的算法设计生成一个卡通图形和或图案;注:本次实验要求不能直接使用系统提供的绘制二次曲线函数,但是可以调用相应的画点或画线函数。

三.实验原理使用VC环境开发实例步骤:打开VC++6.0运行界面;选择文件菜单—新建—工程—MFC App Wiaard[exe]:在右侧添加工程名称,单击确定。

单文档—点击完成,确定在View类中添加成员函数名(如:line);在新添加的函数(void CDDALineView::line())下添加程序实现过程;void CDDALineView::Ondraw(CDC*Pdc){CDDALineDoc=GetDocument();ASSERT_VALID(pDoc);//TODO:add draw code for native data hereline();}四.实验环境硬件环境:PIII以上,内存为128M以上PC机即可.软件环境:开发平台为Windows或DOS,开发语言为C或C++,可以使用其他编程语言,相关知识自学掌握。

五.实验方案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直线,圆弧的形成算法熟悉所使用的开发环境,能够利用C所提供的绘图函数自行编写一个程序,使用相关函数完成图形的初使化能够编写程序实现Hermite,Bezier,B样条曲线个各一条;六.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Hermite曲线:void CMy050401huqingguo04View::Hermite(){CClientDC dc(this);dc.TextOut(150,70,"Hermite曲线");dc.TextOut(500,40,"实验4:实现自由曲线的生成算法");dc.TextOut(500,70,"班级:计算机0503");dc.TextOut(500,100,"姓名:方磊");dc.TextOut(500,130,"学号:7");CPen pen1,pen2;pen1.CreatePen(PS_SOLID,2,RGB(255,0,255));pen2.CreatePen(PS_SOLID,3,RGB(0,0,0));inta1[9][2]={100,300,120,200,220,200,270,100,370,100,420,200,420,300,220,28 0,100,300};inta2[9][2]={70,-70,70,-70,70,-70,70,-70,70,70,70,70,-70,70,-70,70,70,-70};for(int i=0;i<8;i++){dc.SelectObject(&pen1);dc.MoveTo(a1[i][0],a1[i][1]);dc.LineTo(a1[i+1][0],a1[i+1][1]);dc.MoveTo(a1[i][0],a1[i][1]);for(double u=0;u<1;u=u+0.01){ double x,y;x=(2*u*u*u-3*u*u+1)*a1[i][0]+(-2*u*u*u+3*u*u)*a1[i+1][0]+(u*u*u-2*u*u+u)*a2[i][0]+(u*u*u-u*u)*a2[i+1][0];y=(2*u*u*u-3*u*u+1)*a1[i][1]+(-2*u*u*u+3*u*u)*a1[i+1][1]+(u*u*u-2*u*u+u)*a2[i][1]+(u*u*u-u*u)*a2[i+1][1];dc.SelectObject(&pen2);dc.LineTo(x,y);Sleep(2);}dc.SelectObject(&pen1);}pen1.DeleteObject();pen2.DeleteObject();}Bezier曲线:void CMy050401hiqingguo04View::Bezier(){CClientDC dc(this);dc.TextOut(5,50,"由七个控制点绘制的Bezier曲线(心型结构),其中起始点和终止点相同");dc.TextOut(500,40,"实验4:实现自由曲线的生成算法");dc.TextOut(500,70,"班级:计算机0503");dc.TextOut(500,100,"姓名:方磊");dc.TextOut(500,130,"学号:7");CPen pen1,pen2;pen1.CreatePen(PS_SOLID,3,RGB(255,0,0));pen2.CreatePen(PS_SOLID,1,RGB(255,0,255));inta[7][2]={{300,220},{200,100},{100,250},{300,400},{500,250},{400,100},{3 00,220}};for (int i=0;i<4;i=i+3){dc.MoveTo(a[i][0],a[i][1]);dc.LineTo(a[i+1][0],a[i+1][1]);dc.LineTo(a[i+2][0],a[i+2][1]);dc.LineTo(a[i+3][0],a[i+3][1]);dc.MoveTo(a[i][0],a[i][1]);for (double u=0;u<1;u=u+0.01){double x,y;x=(-u*u*u+3*u*u-3*u+1)*a[i][0]+(3*u*u*u-6*u*u+3*u)*a[i+1][0] +(-3*u*u*u+3*u*u)*a[i+2][0]+u*u*u*a[i+3][0];y=(-u*u*u+3*u*u-3*u+1)*a[i][1]+(3*u*u*u-6*u*u+3*u)*a[i+1][1] +(-3*u*u*u+3*u*u)*a[i+2][1]+u*u*u*a[i+3][1];dc.SelectObject(&pen1);dc.LineTo(x,y);Sleep(20);}dc.SelectObject(&pen2);}pen1.DeleteObject();pen2.DeleteObject();}卡通图:void CMy050401hiqingguo04View::duck(){CClientDC dc(this);CPen pen1,pen2;pen1.CreatePen(PS_SOLID,2,RGB(0,255,0));pen2.CreatePen(PS_SOLID,2,RGB(0,0,0));int a[50][2]={180,200,190,130,235,120,280,135,300,150,320,185,310,200,300,240,260,285,230,290,255,285,300,290,320,293,360,310,400,310,480,270,435,320,410,340,380,380,370,400,330,420,300,420,240,420,210,410,170,350,160,310,140,290,180,235,170,232,160,234,140,236,138,235,138,234,140,233,155,228,160,226,180,220,160,220,150,222,130,220,128,219,128,217,130,216,160,210,170,205,180,200};//小鸭子的外型线框dc.SelectObject(&pen1);for(int i=0;i<=44;i=i+1){dc.MoveTo(a[i][0],a[i][1]);dc.LineTo(a[i+1][0],a[i+1][1]);}pen1.DeleteObject();//Bezier曲线dc.SelectObject(&pen2);dc.Arc(215,185,245,215,245,215,245,215);dc.Arc(228,198,232,202,232,202,232,202);dc.MoveTo(250,340);dc.LineTo(320,340);dc.MoveTo(250,350);dc.LineTo(320,350);dc.MoveTo(250,360);dc.LineTo(320,360);dc.Arc(230,310,330,390,330,285,330,400);for(i=0;i<=44;i=i+3){dc.MoveTo(a[i][0],a[i][1]);for(double u=0;u<1;u=u+0.01){double x,y;x=(-u*u*u+3*u*u-3*u+1)*a[i][0]+(3*u*u*u-6*u*u+3*u)*a[i+1][0]+(-3* u*u*u+3*u*u)*a[i+2][0]+u*u*u*a[i+3][0];y=(-u*u*u+3*u*u-3*u+1)*a[i][1]+(3*u*u*u-6*u*u+3*u)*a[i+1][1]+(-3*u*u*u+3*u*u)*a[i+2][1]+u*u*u*a[i+3][1];dc.LineTo(x,y);Sleep(1);}}pen2.DeleteObject();}。

曲面和曲线的生成算法

曲面和曲线的生成算法

实验报告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07软件2 姓名学号实验组付光亮,邹艳实验时间2010-5-17 指导教师成绩实验项目名称曲面和曲线的生成算法实验目的掌握常用曲线和曲面的生成算法,为几何造型打下基础。

在MFC上实现基本算法。

学会相关的矩阵运算实验要求Visual studio VC++ 6.0实验原理1.掌握算法原理;2.依据算法,编写源程序并进行调试;3.对运行结果进行保存与分析;4.把源程序以文件的形式提交;实验环境Visual studio VC++ 6.0实验步骤实验内容(1).绘制Hermit曲线。

给定直线的两个端点:P0,P1,及两端点处的切线:R0,R1,则三次Hermit 曲线方程为:用于实现画Hermit的代码如下:用于实现该算法的C++代码如下:32332232132231()()23()2()TTt tF tF t t tFF t t t tF t t t⎡⎤-+⎡⎤⎢⎥⎢⎥-+⎢⎥⎢⎥==⎢⎥⎢⎥-+⎢⎥⎢⎥⎢⎥-⎣⎦⎣⎦()()[]()()()()()()()()3210()00112233H H HP t x t y t T M B F Bx yx yF F F Fx yx y===⎡⎤⎣⎦⎡⎤⎢⎥⎢⎥=⎢⎥''⎢⎥⎢⎥''⎣⎦实现该功能的接口如下:(2)Bezier 曲线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组折线集(Bezier 特征多边形)称为Bezier 曲线: 曲线的起点和终点与多边形的起点和终点重合,多边形的第一条边和最后一条边表示曲线在起点和终点的切矢量方向。

曲线的形状趋向于Bezier 特征多边形的形状。

当给定Bezier 特征多边形的n+1个顶点P i 时, Bezier 曲线的插值公式为:(权B i,n (t) i=0,1,2,3,…n+1称为基函数) Bernstein(伯恩斯坦)基函数:三次Bezier 曲线矩阵表示:调合函数:()()()()ni in t t C t t i n i n t B iin in in i ,...2,1,011!!!,=--=--=-TTZZ B B B B t t t t t t t t t TMB ⎥⎥⎥⎦⎤⎢⎢⎢⎣⎡=⎥⎥⎥⎦⎤⎢⎢⎢⎣⎡+-+-+-+-==3210323232333363133Bezier 曲面的算法 接口如下()PTMt C Z=⎥⎥⎥⎦⎤⎢⎢⎢⎣⎡-=000 1 00 3 03 6-3 13-3 1-3ZM[]⎥⎥⎥⎦⎤⎢⎢⎢⎣⎡=⎥⎥⎥⎦⎤⎢⎢⎢⎣⎡==z yxz y xz y x z yxT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33322211100032103210(3)B样条曲线当给定特征多边形的n+1个顶点P i(i=0,1,2,..,n)时,K次B样条曲线的插值公式为:实验结果(1)。

计算机图形学Bezeir算法实验报告

计算机图形学Bezeir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四 自由曲线绘制算法1. 实验目的:1.掌握曲线的表示形式、曲线的连续性条件、拟合和逼近的基本概念2.掌握Bezier 曲线的性质3.编程实现Bezier 曲线生成算法2. 实验描述:绘制三次Bezier 曲线,可以采用公式法或德卡斯特里奥(De Casteliau )算法绘制。

3. 算法设计:在空间给定1n +个点012,,,,n PP P P ,称下列参数曲线为n 次Bezier 曲线:,0()(),01ni i n i P t P B tt ==≤≤∑其中,()i n B t 是Bernstein 基函数,其表达式为:,!()(1)!()!i n ii n n B t t ti n i -=--,接着我们讨论3次Bezier 曲线,我们也采用将表达式改写为矩阵形式的方法,我们得到:3303!()(1)!(3)!i i ii P t P t t i i -==--∑32230123(1)3(1)3(1)t P t t P t t P t P =-+-+-+01323232323331,363,33,P P t t t t t t t t t P P ⎡⎤⎢⎥⎢⎥⎡⎤=-+-+-+-+⎣⎦⎢⎥⎢⎥⎣⎦01322313313630,,,133001000P P t t t P P --⎡⎤⎡⎤⎢⎥⎢⎥-⎢⎥⎢⎥⎡⎤=⎣⎦⎢⎥⎢⎥-⎢⎥⎢⎥⎣⎦⎣⎦4. 源程序://1)TestView.hclass CTestView : public CView {…….protected:bool Flag;//标志CPoint *pt;//顶点int CtrlPoint;//控制多边形顶点……..}2) //TestView.cpp#include "math.h"//数学头文件#define N_MAX_POINT 10//控制多边形的最大顶点数#define ROUND(a) int(a+0.5) //四舍五入。

实验曲线绘制方法

实验曲线绘制方法

实验曲线绘制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曲线绘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帮助我们理解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实验曲线绘制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1. 数据收集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

然后,根据实验设计采集数据。

数据可以是实验过程中直接测量的量,也可以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量。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2. 数据处理收集到数据后,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数据转换等。

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后续的曲线绘制做准备。

3. 绘制曲线根据处理后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图形类型进行绘图。

常见的图形类型包括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等。

在选择图形类型时,需要考虑数据的特性和实验目的。

例如,如果数据具有相关性,可以选择折线图;如果数据分布不规律,可以选择散点图。

4. 曲线标注在绘制好曲线后,需要对曲线进行标注。

标注包括图形的标题、坐标轴标签、图例等。

这些标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形。

此外,还可以添加文本框或注释,对图形中的特殊点或区域进行解释。

5. 误差分析误差分析是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绘制曲线时,需要将误差考虑在内,并使用误差线或误差棒来表示误差范围。

这有助于展示数据的可信程度和实验的精度。

6. 结果分析在完成曲线绘制和误差分析后,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目的和预期结果,对实际曲线进行评估。

如果结果符合预期,那么可以得出结论并解释原因。

如果结果不符合预期,那么需要重新审视实验过程并重新采集数据。

此外,还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评估实验结果的可信程度和显著性水平。

计算机图形学Bezeir算法实验报告

计算机图形学Bezeir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四 自由曲线绘制算法1.实验目的:1.掌握曲线的表示形式、曲线的连续性条件、拟合和逼近的基本概念2.掌握Bezier 曲线的性质3.编程实现Bezier 曲线生成算法2.实验描述:绘制三次Bezier 曲线,可以采用公式法或德卡斯特里奥(De Casteliau )算法绘制。

3.算法设计:在空间给定1n +个点012,,,,n P PP P ,称下列参数曲线为n 次Bezier 曲线:,0()(),01n i i n i P t PB t t ==≤≤∑其中,()i n B t 是Bernstein 基函数,其表达式为:,!()(1)!()!i n ii n n B t t t i n i -=--,接着我们讨论3次Bezier 曲线,我们也采用将表达式改写为矩阵形式的方法,我们得到:3303!()(1)!(3)!i i ii P t P t t i i -==--∑32230123(1)3(1)3(1)t P t t P t t P t P =-+-+-+01323232323331,363,33,P P t t t t t t t t t P P ⎡⎤⎢⎥⎢⎥⎡⎤=-+-+-+-+⎣⎦⎢⎥⎢⎥⎣⎦01322313313630,,,133001000P P t t t P P --⎡⎤⎡⎤⎢⎥⎢⎥-⎢⎥⎢⎥⎡⎤=⎣⎦⎢⎥⎢⎥-⎢⎥⎢⎥⎣⎦⎣⎦4.源程序://1)TestView.hclass CTestView : public CView {…….protected:bool Flag;//标志CPoint *pt;//顶点int CtrlPoint;//控制多边形顶点……..}2) //TestView.cpp#include "math.h"//数学头文件#define N_MAX_POINT 10//控制多边形的最大顶点数#define ROUND(a) int(a+0.5) //四舍五入。

实验四 Koch曲线的生成11

实验四 Koch曲线的生成11

实验四 Koch曲线生成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会自己编程实现Koch曲线的画图二、实验内容和要求1.选择自己熟悉的任何编程语言, 建议使用VB,VC或JAVA。

2.创建良好的用户界面,包括菜单,参数输入区域和图形显示区域。

3.实现Koch曲线的描画。

4.将生成算法以菜单或按钮形式集成到用户界面上。

5.递归深度和生成元的初始角度等参数可以用对话框输入。

三.实验报告1.用户界面的设计思想和框图。

2.各种实现算法的算法思想。

3.算法验证例子。

4.上交源程序。

四.Koch曲线生成程序设计的步骤如下:1.创建工程名称为“Test”单文档应用程序框架(1)启动VC,选择“文件”|“新建”菜单命令,并在弹出的新建对话框中单击“工程”标签。

(2)选择MFC AppWizard(exe),在“工程名称”编辑框中输入“Test”作为工程名称,单击“确定”按钮,出现Step 1对话框。

(3)选择“单个文档”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出现Step 2对话框。

(4)接受默认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在出现的Step 3~Step 5对话框中,接受默认选项,单击“下一个”按钮。

(5)在Step 6对话框中单击“完成”按钮,即完成“Test”应用程序的所有选项,随后出现工程信息对话框(记录以上步骤各选项选择情况),如图1-2所示,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应用程序框架的创建。

图1-2 信息程序基本2.建立菜单2.1编辑菜单资源设计如图1-1所示的菜单项。

在工作区的ResourceView标签中,单击Menu项左边“+”,然后双击其子项IDR_MAINFRAME,并根据表1-1中的定义编辑菜单资源。

此时VC已自动建好程序框架,如图1-2所示。

表1-1菜单资源表2.2.添加消息处理函数利用ClassWizard(建立类向导)为应用程序添加与菜单项相关的消息处理函数,ClassName栏中选择CTestView,根据表1-2建立如下的消息映射函数,ClassWizard会自动完成有关的函数声明。

标准曲线制作方法

标准曲线制作方法

标准曲线制作方法
标准曲线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标准曲线可以准
确地测定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下面将介绍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准备标准溶液。

选择纯准的目标成分,按照一定的浓度
比例,分别配制出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

通常情况下,至少
需要3个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便绘制出一条较为准确的标准曲线。

其次,进行实验测定。

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别加入相应的
试剂,进行反应后进行测定。

通常情况下,测定的方法包括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根据不同的目标成分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然后,绘制标准曲线。

将实验测定得到的各个标准溶液的浓度
和相应的测定数值进行配对,利用绘图软件或者手工绘图,绘制出
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通常为一条直线或者曲线,其斜率和截距与目
标成分的浓度成正比。

最后,进行样品测定。

将待测样品进行相同的实验测定,并利
用标准曲线来计算出目标成分的浓度。

根据标准曲线的方程,将待测样品的测定数值代入方程中,即可得到目标成分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标准曲线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实验误差的影响。

在配制标准溶液时,应该使用精密的量具,确保浓度的准确性;在实验测定时,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减小实验误差的发生;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拟合方法,确保曲线的拟合度较高。

总之,标准曲线制作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正确的制作和应用标准曲线,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标准曲线制作方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利用个人电脑绘制物理实验数据曲线的方法

利用个人电脑绘制物理实验数据曲线的方法

利用个人电脑绘制物理实验数据曲线的方法在物理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各种物理量,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以便更好地理解现象和规律。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大大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图形表达的质量。

接下来,将介绍一些利用个人电脑绘制物理实验数据曲线的方法,帮助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

市面上有很多专门用于科学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的软件,例如Matlab、Origin、Excel等。

这些软件都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可以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其次,我们需要导入实验数据。

无论是通过实验仪器采集的数据还是手动记录的数据,都需要将其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

通常,数据处理软件都支持常见的数据格式,如txt、csv等。

可以使用软件提供的数据导入功能,将数据导入到软件的数据表中。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在实验中,通常我们需要进行数据平滑、滤波、拟合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处理软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处理函数和算法,可以方便地对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适当的处理,可以去除噪声、修正异常数据,得到更加准确的数据结果。

然后,我们可以开始绘制曲线。

数据处理软件一般都提供了图形绘制功能,可以选择合适的图形类型,如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等。

在曲线绘制之前,需要在软件中设置坐标轴的范围、标签和刻度,以便更好地展示数据。

在绘制曲线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线型、颜色和符号,以区分不同实验数据点。

另外,数据处理软件还支持添加图例、注释和标题等功能,以提高图形的可读性。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的实验曲线,我们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数学处理和分析。

例如,某些实验数据需要经过数学模型的拟合,以得到数学表达式和相关参数。

对于这类实验,数据处理软件提供了各种拟合函数和最小二乘法等数学处理方法,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拟合和参数提取。

标准曲线制作方法

标准曲线制作方法

标准曲线制作方法在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中,标准曲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确定未知样品的浓度或者其他特定性质。

制作标准曲线的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严谨的实验操作和精确的数据处理。

下面将介绍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标准溶液、实验仪器(如分光光度计、色谱仪等)、试剂瓶、移液器、试管等。

确保所有设备都已经清洁并且无残留物。

接着,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的浓度应该覆盖到你所感兴趣的未知样品的浓度范围,通常需要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标准溶液稀释成不同的浓度。

在每个浓度下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使用实验仪器对每个标准溶液的特定性质进行测定。

例如,对于光学测定,可以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对于色谱分析,可以使用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

在测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包括温度、pH值、溶剂选择等。

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才能得到可比较的数据。

得到实验数据后,应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通常情况下,会将测定值与标准溶液的浓度进行对应,然后绘制标准曲线图。

标准曲线图通常是以浓度为横坐标,特定性质的测定值为纵坐标,通过拟合曲线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标准曲线图,可以通过测定未知样品的特定性质值,然后通过标准曲线图来确定其浓度或其他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未知样品测定时,也需要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以减小误差。

总之,制作标准曲线是一个严谨而重要的实验过程。

只有通过精确的实验操作和准确的数据处理,才能得到可靠的标准曲线,从而用于未知样品的浓度或特性的确定。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实验曲线流程

做实验曲线流程

雷若数Re在前排作为X轴数据,λ在后排作为Y轴数据,选取你的数据然后点击工具栏的‘图标向导’,点击XY散点图,如下
点击下步至步骤之3,添加主次网格线,然后确定,如下
鼠标选中X轴,双击显示坐标轴格式窗口,然后选刻度,修改最小值为1000,交叉于1000,如下
鼠标选中Y轴,双击显示坐标轴格式窗口,然后选刻度,修改最小值为0.01,最大值为0.1,交叉于0.01,如下
点击曲线图中任一点,右键后选窗口中的添加趋势线选对数类型,然后点击选项可以选‘显示公式’显示曲线的方程,如下。

广工图形学实验Bezier曲线生成

广工图形学实验Bezier曲线生成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7 班学号3109006191姓名刘英双协作者教师评定实验四Bezier曲线生成1、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实验掌握理解并会自己编程实现二维Bezier曲线的画图;2.实现二维2、3、4阶Bezier曲线的绘制。

3.将生成算法以菜单或按钮形式集成到用户界面上。

4.坐标参数可以用鼠标或键盘输入。

2、实验方案1.实验1:○1Bezier曲线定义:给定n+1个控制顶点Pi(i=0~n) ,则Bezier曲线定义为:P(t)=∑Bi,n(t)Pi u∈[0,1]其中:Bi,n(t)称为基函数。

Bi,n(t)=Ci nti (1-t)n-iCi n=n!/(i!*(n-i)!)○2Bezier曲线性质✧端点性质:a)P(0)=P0, P(1)=Pn, 即:曲线过二端点。

b)P’(0)=n(P1-P0), P’(1)=n(Pn-Pn-1)即:在二端点与控制多边形相切。

✧凸包性:Bezier曲线完成落在控制多边形的凸包内。

✧对称性:由Pi与Pn-i组成的曲线,位置一致,方向相反。

✧包络性:Pn (t)=(1-t)Pn-1 (t)+tPn-1 (t)2.实验2✧实现了在菜单【曲线】->生成,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求用户输入Bezier曲线的次数。

✧实现了在菜单【曲线】->计算,去掉点,计算生成Bezier曲线的控制点✧在界面中用鼠标左键点击,确定控制点,输入完控制点后,系统自动生成Bezier曲线3、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1.实验1实验结果:○1实验的代码如下:#include <GL/glut.h>#include <stdlib.h>#include <vector>using namespace std;struct Point {int x, y;};Point pt[4], bz[11];vector<Point> vpt;bool bDraw;int nInput;void CalcBZPoints(){float a0,a1,a2,a3,b0,b1,b2,b3;a0=pt[0].x;a1=-3*pt[0].x+3*pt[1].x;a2=3*pt[0].x-6*pt[1].x+3*pt[2].x;a3=-pt[0].x+3*pt[1].x-3*pt[2].x+pt[3].x;b0=pt[0].y;b1=-3*pt[0].y+3*pt[1].y;b2=3*pt[0].y-6*pt[1].y+3*pt[2].y;b3=-pt[0].y+3*pt[1].y-3*pt[2].y+pt[3].y;float t = 0;for(int i = 0; t<1.1; t+=0.1, i++){bz[i].x = a0+a1*t+a2*t*t+a3*t*t*t;bz[i].y = b0+b1*t+b2*t*t+b3*t*t*t;}}void ControlPoint(vector<Point> vpt){glPointSize(2);for(int i=0; i<vpt.size(); i++){glBegin (GL_POINTS);glColor3f (1.0f, 0.0f, 0.0f); glV ertex2i (vpt[i].x,vpt[i].y);glEnd ();}}void PolylineGL(Point *pt, int num){glBegin (GL_LINE_STRIP);for(int i=0;i<num;i++){glColor3f (1.0f, 1.0f, 1.0f);}glEnd ();}void myDisplay(){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glColor3f (1.0f, 1.0f, 1.0f);if (vpt.size() > 0) {ControlPoint(vpt);}if(bDraw){PolylineGL(pt, 4);CalcBZPoints();PolylineGL(bz, 11);}glFlush();}void Init(){glClearColor(0.0, 0.0, 0.0, 0.0);glShadeModel(GL_SMOOTH);}void Reshape(int w, int h){glViewport(0, 0, (GLsizei) w, (GLsizei) h);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glLoadIdentity();gluOrtho2D(0.0, (GLdouble) w, 0.0, (GLdouble) h); }void mouse(int button, int state, int x, int y){switch (button){case GLUT_LEFT_BUTTON:if (state == GLUT_DOWN){if (nInput == 0){pt[0].x = x;pt[0].y = 480 - y;nInput = 1;vpt.clear();vpt.push_back(pt[0]);glutPostRedisplay();// }else if (nInput == 1){pt[1].x = x;pt[1].y = 480 - y;vpt.push_back(pt[1]);nInput = 2;glutPostRedisplay();// }else if (nInput == 2){pt[2].x = x;pt[2].y = 480 - y;vpt.push_back(pt[2]);nInput = 3;glutPostRedisplay();// }else if (nInput == 3){pt[3].x = x;pt[3].y = 480 - y;vpt.push_back(pt[3]);nInput = 0;glutPostRedisplay();//}}break;default:break;}}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glutInit(&argc, argv);glutInitDisplayMode(GLUT_RGB | GLUT_SINGLE);glutInitWindowPosition(100, 100);glutInitWindowSize(640, 480);glutCreateWindow("Hello World!");Init();glutDisplayFunc(myDisplay);glutReshapeFunc(Reshape);glutMouseFunc(mouse);glutMainLoop();}○2实验的截图:2.实验2:○1实验代码附在代码文件夹中,关键代码如下:// Bezier.cpp : Defines the class behaviors for the application.//#include "stdafx.h"#include "Bezier.h"#include "MainFrm.h"#include "BezierDoc.h"#include "BezierView.h"#ifdef _DEBUG#define new DEBUG_NEW#undef THIS_FILEstatic char THIS_FILE[] = __FILE__;#endif/////////////////////////////////////////////////////////////////////////////BEGIN_MESSAGE_MAP(CBezierApp, CWinApp)//{{AFX_MSG_MAP(CBezierApp)ON_COMMAND(ID_APP_ABOUT, OnAppAbout)// NOTE - the ClassWizard will add and remove mapping macros here.// DO NOT EDIT what you see in these blocks of generated code!//}}AFX_MSG_MAP// Standard file based document commandsON_COMMAND(ID_FILE_NEW, CWinApp::OnFileNew)ON_COMMAND(ID_FILE_OPEN, CWinApp::OnFileOpen)// Standard print setup commandON_COMMAND(ID_FILE_PRINT_SETUP, CWinApp::OnFilePrintSetup)END_MESSAGE_MAP()///////////////////////////////////////////////////////////////////////////// // CBezierApp constructionCBezierApp::CBezierApp(){// TODO: add construction code here,// Place all significant initialization in InitInstance}///////////////////////////////////////////////////////////////////////////// // The one and only CBezierApp objectCBezierApp theApp;///////////////////////////////////////////////////////////////////////////// // CBezierApp initializationBOOL CBezierApp::InitInstance(){AfxEnableControlContainer();// Standard initialization// If you are not using these features and wish to reduce the size// of your final executable, you should remove from the following// the specific initialization routines you do not need.#ifdef _AFXDLLEnable3dControls(); // Call this when using MFC in a shared DLL#elseEnable3dControlsStatic(); // Call this when linking to MFC statically#endif// Change the registry key under which our settings are stored.// TODO: You should modify this string to be something appropriate// such as the name of your company or organization.SetRegistryKey(_T("Local AppWizard-Generated Applications"));LoadStdProfileSettings(); // Load standard INI file options (including MRU)// Register the application's document templates. Document templates// serve 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ocuments, frame windows and views.CSingleDocTemplate* pDocTemplate;pDocTemplate = new CSingleDocTemplate(IDR_MAINFRAME,RUNTIME_CLASS(CBezierDoc),RUNTIME_CLASS(CMainFrame), // main SDI frame windowRUNTIME_CLASS(CBezierView));AddDocTemplate(pDocTemplate);// Parse command line for standard shell commands, DDE, file open CCommandLineInfo cmdInfo;ParseCommandLine(cmdInfo);// Dispatch commands specified on the command lineif (!ProcessShellCommand(cmdInfo))return FALSE;// The one and only window has been initialized, so show and update it.m_pMainWnd->ShowWindow(SW_SHOW);m_pMainWnd->UpdateWindow();return TRUE;}///////////////////////////////////////////////////////////////////////////// // CAboutDlg dialog used for App Aboutclass CAboutDlg : public CDialog{public:CAboutDlg();// Dialog Data//{{AFX_DATA(CAboutDlg)enum { IDD = IDD_ABOUTBOX };// ClassWizard generated virtual function overrides//{{AFX_VIRTUAL(CAboutDlg)protected:virtual void 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DDX/DDV support//}}AFX_VIRTUAL// Implementationprotected://{{AFX_MSG(CAboutDlg)virtual void OnOK();//}}AFX_MSGDECLARE_MESSAGE_MAP()};CAboutDlg::CAboutDlg() : CDialog(CAboutDlg::IDD){//{{AFX_DATA_INIT(CAboutDlg)//}}AFX_DATA_INIT}void CAboutDlg::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CDialog::DoDataExchange(pDX);//{{AFX_DATA_MAP(CAboutDlg)//}}AFX_DATA_MAP}BEGIN_MESSAGE_MAP(CAboutDlg, CDialog)//{{AFX_MSG_MAP(CAboutDlg)//}}AFX_MSG_MAPEND_MESSAGE_MAP()// App command to run the dialogvoid CBezierApp::OnAppAbout(){CAboutDlg aboutDlg;aboutDlg.DoModal();}///////////////////////////////////////////////////////////////////////////// // CBezierApp message handlersvoid CAboutDlg::OnOK()// TODO: Add extra validation hereCDialog::OnOK();}○2实验结果截图:输入n:鼠标输入控制点:计算曲线:。

计算机图形学Bezeir算法实验报告

计算机图形学Bezeir算法实验报告

实验四 自由曲线绘制算法1. 实验目的:1.掌握曲线的表示形式、曲线的连续性条件、拟合和逼近的基本概念2.掌握Bezier 曲线的性质3.编程实现Bezier 曲线生成算法2. 实验描述:绘制三次Bezier 曲线,可以采用公式法或德卡斯特里奥(De Casteliau )算法绘制。

3. 算法设计:在空间给定1n +个点012,,,,n PP P P ,称下列参数曲线为n 次Bezier 曲线:,0()(),01ni i n i P t P B tt ==≤≤∑其中,()i n B t 是Bernstein 基函数,其表达式为:,!()(1)!()!i n ii n n B t t ti n i -=--,接着我们讨论3次Bezier 曲线,我们也采用将表达式改写为矩阵形式的方法,我们得到:3303!()(1)!(3)!i i ii P t P t t i i -==--∑32230123(1)3(1)3(1)t P t t P t t P t P =-+-+-+01323232323331,363,33,P P t t t t t t t t t P P ⎡⎤⎢⎥⎢⎥⎡⎤=-+-+-+-+⎣⎦⎢⎥⎢⎥⎣⎦01322313313630,,,133001000P P t t t P P --⎡⎤⎡⎤⎢⎥⎢⎥-⎢⎥⎢⎥⎡⎤=⎣⎦⎢⎥⎢⎥-⎢⎥⎢⎥⎣⎦⎣⎦4. 源程序://1)TestView.hclass CTestView : public CView {…….protected:bool Flag;//标志CPoint *pt;//顶点int CtrlPoint;//控制多边形顶点……..}2) //TestView.cpp#include "math.h"//数学头文件#define N_MAX_POINT 10//控制多边形的最大顶点数#define ROUND(a) int(a+0.5) //四舍五入。

CAD设计中的曲线生成算法

CAD设计中的曲线生成算法

CAD设计中的曲线生成算法曲线是CAD设计中常用的图形元素,能够表达出复杂的形状和曲率。

而实现曲线的生成则需要依赖于曲线生成算法。

本文将介绍CAD设计中常用的曲线生成算法,并分析它们的原理和使用场景。

一、直线段生成算法直线段是最基本的曲线元素,广泛应用于CAD设计中。

常见的直线段生成算法有DDA算法和Bresenham算法。

1. DDA算法DDA(Digital Differential Analyzer)算法是一种简单的直线生成算法。

它通过确定起点和终点,每次沿着斜率较大的方向前进一个单位,并根据斜率确定在垂直方向上前进的距离,从而逐步生成直线段。

2. Bresenham算法Bresenham算法是一种基于整数运算的直线生成算法,它通过维护一个决策变量来判断下一个像素点的位置,并通过调整决策变量的值来实现曲线的生成。

相较于DDA算法,Bresenham算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二、曲线生成算法1. Bezier曲线Bezier曲线是一种二次或三次的曲线,它由起点、终点和两个或三个控制点确定。

Bezier曲线的生成可以使用递推的方式实现,其中二次Bezier曲线的生成可以通过插值方式计算,三次Bezier曲线的生成可以通过分割与递归方式计算。

2. B样条曲线B样条曲线是一种基于多个控制点的曲线,它通过控制点的位置和权值来确定曲线的形状。

B样条曲线的生成可以使用递推的方式实现,其中常用的B样条曲线生成算法有de Boor算法和NURBS算法。

三、曲线生成算法的应用场景1. 工业设计在工业设计中,曲线生成算法能够帮助设计师绘制出各种复杂的曲线形状,如汽车外观曲线、产品造型曲线等。

通过选择合适的曲线生成算法,设计师可以实现精确的曲线绘制。

2.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曲线生成算法常用于生成建筑物与构件的曲线轮廓,如弧形门窗、曲线墙面等。

曲线生成算法能够精确计算出曲线的坐标点,为建筑设计提供便利。

3. 动画与游戏在动画与游戏开发中,曲线生成算法常用于创建人物与物体的自然运动轨迹、特效以及路径寻优等。

实验曲线的绘制

实验曲线的绘制

用最小二乘法绘制实验曲线在做各种实验中,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

一般的,我们都会在实验之后,将这些实验数据进行某种处理,然后用图形来描绘实验结果。

用图形来描绘要比提供一大堆枯燥的数据直观明了得多。

但是,因为实验本身会受到各种具体因素的影响。

比如:实验仪器设备的精度、原材料因素、工作人员的水平以及温度等的影响,使得实验数据测得的数据总会或多或少的带有误差。

也就是说,这些实验数据本身就不精确。

所以在绘制实验曲线的时候,如果是按点点通过将这些数据点连成曲线,那么这种看起来似乎很精确的方法恰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用一条光滑的曲线,以适当的方式来逼近这些数据点。

因为曲线并不通过每个数据点,所以可以弥补由于误差造成的数据点的跳动用一系列数据点(i i y x ,)(i=1,2,.....,m ),所要绘制的曲线)(x f y =,用什么样的表尊来评价这条曲线是否处于较为合理的状态呢?通常把数据点的坐标值与曲线上对应的坐标之差ε作为评判的标准。

在这里:i i i y x f -=)(ε式中i ε成为残差;)(i x f 为理论值;i y 为相应的实测值。

常用的评价方法是:使残差的平方和∑=mi i 12ε达到最小。

这也就是常说的“最小二乘法”。

用最小二乘法来绘制实验曲线,其实质也就是要找一个经验方程)(x f y =来描述这些数据点,并使每个点的)(i x f 和i y 之差的平方和为最小。

所以,第一步首先要根据数据点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测,该经验方程可能是属于什么类型。

比如说是线性函数,还是二次函数或其他阶次的多项式曲线。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设有测得的数据点),,2,1)(,(m i y x i i ⋅⋅⋅=,根据这些数据点的分布情况,预测到他们之间呈线性关系,并设该线性方程为一般形式21a x a y +=。

于是,我们可以按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建立起下面的式子:∑∑==-+=mi i i mi iy a x a122112)(ε其中i i y x ,为测得的已知数据点的值,故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关于1a 和2a 的函数,即有两个未知数1a 和2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曲线生成算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根据曲线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曲线的数学基础,对其算法进行程序设计,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并通过程序结果加深对常用曲线数学模型的理解。


(2)写出Bezier曲线的算法实现;
(3)写出B样条曲线的算法实现;
二、实验内容
(一)Bezier曲线的算法实现
1、建立一个BezierCurve的工程文件:
2、右击CBezierCurveView类,建立成员函数:
int CBezierCurveView::Multiply_n(int m, int n)
用于的函数实现:
!!!
()!
double CBezierCurveView::Bernstein(int m, int n, double t)
用于实现伯恩斯坦多项数的函数实现:

()
3、编写自定义的成员函数代码:(注意:程序灰色底纹部分为自己添加,没有底纹的为工程文件自动生成。


int CBezierCurveView::Multiply_n(int m, int n)
{
int i,j,a;
if(m!=0)
{
a=1;
for(i=m+1;i<=n;i++)
a=a*i;
for(j=1;j<=n-m;j++)
a=a/j;
return a;
}
else
return 1;
}
double CBezierCurveView::Bernstein(int m, int n, double t) {
int i,j;
double sum;
sum=Multiply_n(m,n);
for(i=1;i<=m;i++)
sum=sum*t;
for(j=1;j<=n-m;j++)
sum=sum*(1-t);
return sum;
}
4、编写OnDraw()函数:
void CBezierCurveView::OnDraw(CDC* pDC)
{
CBezierCurveDoc* pDoc = GetDocument();
ASSERT_VALID(pDoc);
// TODO: add draw code for native data here
int i,j,k,n=3;
double curx,cury,t,b;
double dt=0.01;
int array[4][2]={{30,100},{100,30},{50,150},{200,40}};
CPen PenRed(PS_SOLID,1,RGB(255,0,0));//定义红色笔
CPen PenBlue(PS_SOLID,1,RGB(0,0,255));//定义蓝色笔
//绘制特征多边形
pDC->SelectObject(&PenBlue);
pDC->MoveTo(array[0][0],array[0][1]);
for(i=0;i<=n;i++)
pDC->LineTo(array[i][0],array[i][1]);
//绘制Bezier曲线
pDC->MoveTo(array[0][0],array[0][1]);
pDC->SelectObject(&PenRed);
t=0.0;
for(i=0;i<=(int)1/dt;i++)
{
curx=0;cury=0;
for(j=0;j<=n;j++)
{
b=Bernstein(j,n,t);
curx=curx+array[j][0]*b;
cury=cury+array[j][1]*b;
}
pDC->LineTo(curx,cury);
t=t+dt;
}
}
5、编译、调试和运行程序,程序结果如下:
6、尝试修改特征多边形的顶点,生成其他形状的Bezier曲线。

(二)三次B样条曲线的算法实现
1、建立一个BSplineCurve的工程文件:
2、右击CBSplineCurveView类,建立成员函数,并添加代码如下:
double CBSplineCurveView::f03(double t)
{
return((-t*t*t+3*t*t-3*t+1)/6);
}
double CBSplineCurveView::f13(double t)
{
return((3*t*t*t-6*t*t+4)/6);
}
double CBSplineCurveView::f23(double t)
{
return((-3*t*t*t+3*t*t+3*t+1)/6);
}
double CBSplineCurveView::f33(double t)
{
return((t*t*t)/6);
}
3、编写OnDraw()函数:(此例为5个顶点生成的两段三次B样条曲线的拼接)
void CBSplineCurveView::OnDraw(CDC* pDC)
{
CBSplineCurveDoc* pDoc = GetDocument();
ASSERT_VALID(pDoc);
// TODO: add draw code for native data here
int n,m,pointnum,i,j;
int x[5],y[5],curx,cury;
double t,dt;
n=3;
pointnum=5;
x[0]=10;y[0]=200;x[1]=40;y[1]=100;x[2]=100;y[2]=100;
x[3]=150;y[3]=150;x[4]=150;y[4]=200;
pDC->MoveTo(x[0],y[0]);
for(i=1;i<pointnum;i++)
pDC->LineTo(x[i],y[i]);
m=pointnum-n;
dt=0.01;
for(i=0;i<m;i++)
{
t=0;
for(j=0;j<=(int)1/dt;j++)
{
curx=f03(t)*x[i]+f13(t)*x[i+1]+f23(t)*x[i+2]+f33(t)*x[i+3];
cury=f03(t)*y[i]+f13(t)*y[i+1]+f23(t)*y[i+2]+f33(t)*y[i+3];
if(j==0)
pDC->MoveTo(curx,cury);
else
{
pDC->LineTo(curx,cury);
t=t+dt;
}
}
}
}
4、编译、调试和运行程序,程序结果如下:
5、尝试修改顶点的位置和个数,查看生成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