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数学第3单元第2课时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第2课时(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第2课时(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第2课时(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归类,分类理解物体的共性和差异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发现其特征。

•归类分析物体,并总结归纳规律。

教学重点•正确观察物体发现特征。

•通过归类分析,理解物体的共性和差异性。

教学难点•通过归类分析,总结归纳规律。

教学准备•展示用物体:红蓝黄绿色的小球、长方体、正方体、三角锥、圆柱体、圆锥体、橙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开始进行观察。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球、橙子、手表、花盆、电视机、书桌……•教师:这些物体有什么相似之处或共同的特点?Step 2 观察物体让学生观察展示用物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物体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他们的形状、颜色、质地、大小等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出每个物体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并总结出相似之处。

Step 3 归类分析根据观察的特点,让学生将物体分类,可以先分类为球体、长方体、正方体、三角锥、圆柱体、圆锥体和橙子,然后根据颜色进行细分。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将这些物体按照他们的形状、颜色分类,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将他们分类整理。

Step 4 总结归纳让学生将分类整理后的物体摆在桌上,让学生观察,从中找出每组物体的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并将其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笔画出相同的物体或特点,再用框圈出每组物体不同的地方,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不同组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评价•能够正确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共同特征。

•能够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归类,分类理解物体的共性和差异性。

•掌握分类的方法和步骤,并总结归纳规律。

第三单元第2课时《有多少名观众》示范课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第2课时《有多少名观众》示范课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乘法第2课时有多少名观众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较大数量进行估计。

如果把较大数量分成大体相等的几个部分,那么只要能估计出其中一部分的数量,就可以用乘法算出所要估计的数量。

所以,这节课也体现了乘法的实际应用。

教科书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讨论用什么策略估计体育场观众人数(较大的数量):书中以学生讨论的方式,呈现了两种用乘法估计的策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估计;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估计一个看台观众的人数:书中同样结合两个1/ 7同学的讨论,希望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索估计的策略;第三个问题是如何估算得到体育场可容纳的观众人数:在讨论、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用乘法估算整个体育场能容纳观众的人数。

通过估计体育场有多少观众的过程,体验估计大数的策略与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与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

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

教学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2/ 7有多少名观众)。

1.交流讨论。

师: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3/ 72.估一估。

(1)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师:你是怎么想的?小组合作,在书本上分一分,画一画或数一数。

要求每个小组整理后推荐一种方法,各组选派代表有条理地向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反馈,课件演示。

(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这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学生小组交流,思考并回答。

生1:7人可以分成3部分,每部分一排有7人,有8排,列式为:7×8=56(名),56×3≈180(名)。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 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连除或带小括号计算的简单问题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 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连除或带小括号计算的简单问题

3.2 连除或带小括号计算的简单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连除或带小括号计算的简单问题⏹教学提示本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也要按照问题解决教学流程来处理。

关键是交流算法时,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亮亮的算法改写成一个算式时要加小括号的道理。

通过学习了解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含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试一试”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开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只要方法正确都要进行鼓励和表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把连除运算改成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知道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运算。

2、能解答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并尝试把分步算式改写成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的过程。

2、掌握把连除运算改成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些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会运用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和运算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

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例3和“试一试”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连除运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等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旧知铺垫、引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计算下列各题。

(过程要求)840÷14÷15936÷9÷832×4×26540÷(30×3)(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3)请四位同学演示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师:上面的计算都是连除或含有小括号的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连除或含有小括号的运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连除或带小括号计算的简单问题)设计意图:课始,先复习连除或含有小括号的运算,然后直接引出本课时学习内容。

这样的教学设计,简单直接,直奔主题。

常州市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案新人教版

常州市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课件、量角器、直尺。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1.认识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图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引导学生得出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1度还有个简洁的写法,记作1°。

学生观察1°的角,并体验1°的角。

2.尝试量角。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估一估角1的大小。

尝试测量角1的度数。

把量角的方法讲给同桌听。

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

(先估,后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补充,逐步完善量角的方法。

练习:先估一估角2的度数,再来量一量。

学生说出自己读度数的方法,突出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作用。

3.总结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板书:点点重合)(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板书:线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板书:读准度数)(4)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板书:从0开始)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观察它们的大小,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读出度数,然后小组检查。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三个基本特征:形状、大小和颜色;2.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能使用适当的词语和语句描述物体;3.通过练习观察和描述物体,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词语和语句描述物体;2.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和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在班级中放置几个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后说出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教师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表面特征。

2. 新知识的学习1.形状: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图形,如圆、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依次观察图形并描述它们的形状,引导学生使用了解的词汇,并做适当的比较。

2.大小:对同种物品分为大小,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差异,并使用大小的比较词汇,如“大”、“小”、“更大一些”、“更小一些”等。

3.颜色:让学生在不同的颜色物品之间进行比较,并使用颜色的描述词汇,如“红色”、“黄色”、“蓝色”等。

4.教师还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互相出题并回答。

3. 练习和巩固在教室的四周放置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收集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进行汇报。

4. 作业布置1.带家长观察家中的物体,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回家自己找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日常用品,并进行观察和比较。

五、思考题1.怎样才能更好的观察物体的特征?2.观察中需要注意哪些因素?3.怎样使用正确的词汇描述物体?4.观察和描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六、教学反思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丰富词汇和准确表达为核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表达及归纳结论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认识到教师应该用学生喜欢的、更为生动的方式来呈现学科知识,增加幼儿的参与。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第2课时)继续让学生在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理解。

本课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知识,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语言描述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能用语言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卡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第2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多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对物体的多角度观察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

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2.准备一些图片,展示物体从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提问:“你们平时是如何观察物体的?从哪个角度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角度观察物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物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并画出观察到的形状。

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形状。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

如:“如果你站在物体的不同位置,你看到的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意义。

人教版四上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上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第二课时课题笔算乘法(例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298×3= 523×3=2、笔算24×12= 44×59= 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145×12=1740145× 12-------2901 45-------1 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个人修改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1、书后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教后反思: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索乘除法的含义和规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乘除法的基本应用。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答乘除法的含义及关系。

2. 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乘除法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乘除法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题: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乘除法的含义和规律,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方法,发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乘除法的基本应用。

3.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拓展提升
1. 通过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探索乘除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一些物品的数量、如何分配一些东西等,引导学生用乘除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总结与作业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乘除法的含义、关系以及基本应用。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一些与乘除法相关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哪些环节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2. 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课件
重__合__;
4.读度数 从零__刻__度__线__开始,一十一
十的数,数到另一条边的 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选自教材P41页 做一做 第1题]
( 50°)
( 55°)
两次读度数,零刻度线位置相同吗? 读法有什么不同呢?
2 ∠1=__4_5_°_
∠2=__4_5_°_
1
3 ∠3=__9_0_°_
1
2 ∠1=__3_0_°_ ∠2=__6_0_°_
3 ∠3=__9_0_°_
2.量一量下面的角各是多少度。[选自教材P44页 练习七 第3题]
∠1=__5_5_°_ ∠2=__5_5_°_ ∠3=__11_0_°_
∠4=_3_6_°__ ∠5=_1_0_8_°_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1=( 60°)
∠2=( 85°)

0°刻度线 中心
0°刻度线
每1份所对的角的 大小就是1°。
量角器是把半圆分 成180等份制成的。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
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怎样量角器量出上页∠1的度数? 量角的步骤:
1.找方(法1)把角放量角器里面;
1
∠1=30°
2.点重(合2)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_顶__点__
重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第2课时《角的度量》
一、借助问题,统一认知
下面两个角哪个大? 大多少? 要知道大多少就得准确测量。
1

第3单元解决问题第2课时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第3单元解决问题第2课时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
先除法 后乘法
1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2×(256-198) =42×58 =2436
先减法 后乘法
648÷(8×9) =648÷72 =9
先乘法 后除法
409+325÷25 =409+13 =422
先除法 后加法
2 某自行车厂4名工人6小时安装自行车48辆,每名工人每小时安装几辆?
48÷4÷6 =12÷6 =2(辆)
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70÷9÷6 840÷14÷15 48×(2×7)
936÷9÷8 23×5×16 540÷(20×3)
某公司买了3箱公文包,每箱有12个。
一共720元。
每个公文包多少元呢?
观察上图,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要 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买了3箱公文包,每箱有12个,一共花了720元。求每个公文包 多少元。
答:每名工人每小时安装2辆。
3 妈妈按医生开的处方,买来一盒健胃药,每板12粒。如果每次吃6 粒,这盒药够吃多少次?
12×8÷6 =96÷6 =16(次) 答:这盒药够吃16次。
4 一箱鸡蛋的个数是一篮鸡蛋个数的3倍。一箱鸡蛋有96个,6篮鸡蛋 有多少个? 96÷3×6 =32×6 =192(个)
答:每桶方便面5元。
3 2台织布机5小时可织布50米,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多少米?
50÷2÷5 =25÷5 =5(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布5米。
4 可可在家里烙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2分钟,烙8张饼需要多 少分钟? 2×2×8 =4×8 =32(分)
答:烙8张饼需要32分钟。
5 学校五、六年级组织参加西柏坡研学活动,五年级有302人,六 年级有297人。如果每52人乘坐一辆车, 租12辆车够吗? (302+297)÷52 =599÷52 =11(辆)……27(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第2课时 角的度量∣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第2课时 角的度量∣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2课时角的度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了解角的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度量方法2. 量角器的使用3. 角的大小比较三、教学重点1. 角的度量方法2. 量角器的使用四、教学难点1. 角的度量方法2. 量角器的使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角的定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角的度量方法a. 教师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并示范量角器的使用。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

c.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角的度量方法。

(2)量角器的使用a. 教师讲解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

c.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角的度量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角的度量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度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学会了正确使用量角器,提高了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角的度量方法”和“量角器的使用”,因为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首先,对于“角的度量方法”,教师应该详细解释角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公共端点形成的图形,而角的大小是通过量角器来测量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经历角的度量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对生活中的角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还没有学习过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因此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角的度量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也可能因为初次接触量角器而感到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经历角的度量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角的度量产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学会用符号表示角的大小,并能够比较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并能准确地读出角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教学法:使用量角器模型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度量过程。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量角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发现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模型、实物图片、课件等。

2.学具:量角器、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角,如钟表、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单元第2课时《有多少名观众》(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第2课时《有多少名观众》(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第2课时《有多少名观众》(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运算,并能正确计算结果。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运算。

2.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运算。

2.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和题目。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张体育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吗?”2. 学生回答:“体育场。

”3. 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体育场里有多少名观众吗?”4. 学生回答:“不知道。

”5.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计算体育场里的观众人数。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道题目:“小明去体育场看比赛,他坐在第12排,每排有34个座位。

请问,这一排有多少个座位?”2.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408个座位。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运算:“我们用12乘以34,得到的结果是408。

这就是这一排的座位数。

”4.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体育场有20排座位,每排都有34个座位,那么整个体育场有多少个座位呢?”5. 学生回答:“680个座位。

”6.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运算:“我们用20乘以34,得到的结果是680。

这就是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道练习题:“小明去电影院看电影,他坐在第9排,每排有25个座位。

请问,这一排有多少个座位?”2.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225个座位。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运算:“我们用9乘以25,得到的结果是225。

这就是这一排的座位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练习-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解决问题(二) 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练习-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解决问题(二)  冀教版

四上第三单元第一课解决问题(二)(同步练习)一、计算。

432-720÷30 660÷(65-50) 532-539÷71649÷97×32 (720-288)÷36 720÷(6×6)二、解决问题。

1、五年级(2)班54位小朋友为灾区人民祈福折纸鹤,554天共折8910只。

平均每人每天折多少只?2、春天来了,四年(3)班同学们分成8个小组种花,每个小组6人,共种花720棵,平均每人种花多少棵?3、某商场6月份共卖出8箱皮鞋,每箱12双,一共收入9408元,平均每双皮鞋多少元?4、小希和5个小伙伴画风筝,1天画了72个风筝。

要一填画完192个风筝,需要几个人?5、6只蜻蜓一晚上吃了144只蚊子,如果一晚上要吃掉600只蚊子需要几只蜻蜓?6、花农王大伯在12平方米的土地上共栽树苗108棵,照这样计算,450平方米的土地上可以栽树多少棵?参照解答一、计算。

408 44 455 544 12 20二、解决问题。

1、8910÷54÷5=33(个)或 8910÷(54×5)=33(个)答:平均每人每天折33只。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先求每人5天折几只,再求每人每天折几只;或者先求5天相当于多少小朋友在折纸鹤,再求每人折几个。

2、720÷6÷8=15(棵)或720÷(8×6)=15(棵)答:平均每人种花15棵。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先求每个小组栽几棵树,再求每个人栽几棵;或者先求一共多少人,再求每人种几棵。

3、9408÷8÷12=98(元)或 9408÷(8×12)=98(元)答:平均每双皮鞋98元。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先求每箱皮鞋多少钱,再求每双皮鞋多少钱;或者先求一共有多少双皮鞋,再求每双皮鞋多少钱。

4、5+1=6(人)192÷(72÷6)=16(人)答:需要16人。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乘法第2课时 有多少名观众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乘法第2课时 有多少名观众
3 乘法
第2课时 有多少名观众
(大数的估计)
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
情境导入
东东,你知道怎么 计算体育场能容纳
多少名观众吗?
女排姑娘们 真是太棒了!
真想去现场看 比赛!场面一
定更壮观!
探索新知
探究点1 大数的估计
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你有什么办法?
你能算出这个体 育场的座位数吗?
壮观的体育场!
当堂练习 源于“典中点”的应用提升练
先数数文章每( 行 )大约有多少字,再数数共有多 少( 行 ),然后用( 乘 )法算一算,大约有( 300 )字。
课堂总结 源于“点拨”
估计较大数量的事物时,可以用“以 小估大”的策略,把它分成大致相等的若 干份,先估算出一份的数量,再乘份数算 出所要估计的数量。
用每个看台大约 的观众数乘28。
这个体育场共 有28个看台。
探索新知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 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这个体育场大约
估算时可以根据 四舍五入法把数据 估算成整十、整百 的数,方便计算。
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估算: 160×28≈ 4800(名)
170×28≈ 5100(名)
30
一般情况下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 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课后作业 作 业 1.请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 第1~5题。
探索新知 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
将座位分成大致
相等的3份,先数
一数其中1份有多 共
少名观众……
8

每排7人 7×8×3≈170(名)
探索新知
共 8 排
每排约20名 20×8=160(名)
也可以把一个看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课时 卫星运行的时间(2)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2课时 卫星运行的时间(2)教案
教学重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数位对齐和进位的问题,
教学难点
难点:探究三位数中间有0的的竖式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师:欢迎来到状元路慕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2课时---卫星运行的时间。
408
×23
1224
816

师:说一说要注意什么?
生:我们要注意“3”和“0”相乘时,要注意加上进位上的数。
师:非常好,下面各题可以怎样计算?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54×312
生:列竖式54乘312,先用312个位上的2去乘54,得数是108,末位数与个位数对齐,再用312十位上的1去乘54,得数是54,末位数与乘数的十位对齐,再用312百位上的3去乘54得162,末位数与乘数的百位对齐,最后把这三个得数加起来等于16848,
通过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老师要考考您们哦,请同学们拿出提前准备的笔和本,我们的检测马上就要开始喽。
三、达标检测
随堂练习
4、森林医生
5.算一算,并和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
6.包装一个小礼盒需要31厘米长的彩带,现有32021样的小礼盒,估一估,准备90米的彩带够吗?
7.
912×25473×28 26×130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吗
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师: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做一做热身训练,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计算下面两道题。
789×22= 999×11=
师:789乘22位数多的写到上面,先用22个位上的2去乘789,得到的末位数和22的个位对齐。再用22十位上的数去乘789,得到的末位数和22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结果等于17358。同学们你们算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二道,999×11,位数多的数放在上面,个位上的1去乘999,十位上的1去乘999,得999,末位和十位对齐,两数相加等于10989

北师大版数学四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试一试)》

北师大版数学四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试一试)》

《卫星运行时间(试一试)》教学简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已有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探索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算理,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根据乘数特点灵活进行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问题。

在乘法竖式计算中哪里容易出现错误?1、辨析对比,探索新知。

(1)尝试计算。

(2)出示错例,寻找错因。

(3)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注意乘数中间的0。

2.森林医生。

(数学书第32页第4题)3.下面各题可以怎样计算?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1)学生自主完成。

(2)交流不同算法,优化计算技能。

第一题,也可以将三位数写在上面,竖式计算的时候,只要乘两次,对提高正确率有帮助。

第二题,计算的时候,可以先把0暂时放旁边,直接算21×47,最后在积的末尾补写0。

师生小结:这两种做法都对,可以根据乘数特点选择灵活简便的算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

(数学书第32页第7题)(1)学生观察数据特点,选择算法。

(2)独立计算,订正错误。

2.解决问题。

(数学书第32页第6题)3.解决问题。

(数学书第32页第8题)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3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第2课时(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3单元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 第2课时(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3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第2课时(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能够发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材质等特征;2.能够灵活使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对物体进行比较;3.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2.利用比较思维方式进行物体比较。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较思维方式进行物体比较。

四、教学准备1.物品: 不同形状的水果、颜色不同的小球、材质不同的建筑块等;2.小黑板或白板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玩一个游戏,找到教室中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物品,一起观察这些物品,并发现它们的不同特征。

2. 观察物体(10分钟)老师介绍本节课的重点——观察物体,要求学生观察不同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认识物体的特征。

老师可先拿出一个球,让学生观察球的颜色、形状、大小,然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特征,老师在板上记录下来。

接下来,老师再拿出另外一个物体,让学生对比与之前的球的不同,找出不同的特征并写在小黑板上。

这样,老师可以逐个拿出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把观察到的特征写在黑板上。

3. 比较物体(20分钟)通过前面观察物体的环节,学生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物体不同的特征,甚至可以说是记住了。

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物体的比较。

老师首先将小球和水果放在同一个桌子上,要求学生将它们两两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

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记录在小黑板上。

接下来,老师再让学生把材质不同的建筑块加入比较,同样进行整理记录。

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单独或小组练习,进行更为有针对性的物体比较,例如比较大小相似的两个物体,比较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物体等。

4. 总结(10分钟)在学生们完成物体比较的练习后,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总结。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观察物体、比较物体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会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位和()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位和()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提示:若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计算时要把进位数加上。
三、同伴互助,全班交流分享
1、向学习对子提出自己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
襄阳市大庆路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导学案第2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
课题
笔算乘法--例1
课型
新知探究
主备人
王丹丹(大庆路小学)
复备人
审核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我能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难点预测
学习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温馨提示:大展示时,最好注意两点:一是充分发挥小黑板的作用;二是号召全班同学参与互动,比如请他们解答问题等。
2、组间进行补充、建议或质疑对抗、点评,必要时教师引导点拨。
六、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完成书本第50面第2、3、4题。
七、运用双色笔,整理导学案。
1、对照学习目标,把自己已经完成的学习目标后面画个笑脸。
学习过程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一、学前准备
列竖式计算:
216×3= 13×23=
二、独立探究,学海探秘
认真独学书本第49面例1:
1、列式:
(1)估一估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尝试列竖式计算:
145
×12
()……()与()的乘积
()……()与()的乘积
()
2、想一想:笔算145×12时先算什么?积写在哪里?再算什么?积又写在哪里?最后算什么?
2、把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或提醒自己的话用红笔写在右面栏里。
学法指导:
列竖式前先想一示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和评价哟!
2、对子相互交流、补充、建议或提出质疑独学部分,并运用双色笔相互批改,然后各自再修改、完善导学案。
3、全班交流。
四、大显身手,尝试练习
1、完成书本第49面“做一做”。
2、322 145 679 286
×24×27×13×35
五、主动展示,张扬个性
大展示:
1、各小组采取恰当的方式,对本组领取的任务进行大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