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教案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CDE =32∠BAF +32∠CDF =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下册5.3平行线的性质5.3.1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a
b
3.已知AB∥DE,试问∠B、∠E、∠BCE有什么关系. 请完成填空: B A 解:过点C作CF∥AB, 1 F C 2 ∠B=∠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则 _______ E D 又∵AB∥DE,AB∥CF,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____________ ( CF∥DE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____ ∴∠B+∠E=∠1+∠2 即∠B+∠E=∠BCE.
1 a
b
c3
4 2
∵∠2+∠4=180° ∴a∥b
2.平行线的其它判定方法:
方法4:如图1,若a∥b,b∥c,5:如图2,若a⊥b,a⊥c,则b∥c. (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
图2 图1
a b c
b
c
a
3.平行线的性质
同 位 角 内 错 角 同 旁 内 角 图形 1 2 c 3 两直线平行 2 c a//b ∠3=∠2 内错角相等 ∠2+∠4 两直线平行 =180 ° 同旁内角互补 已知 a//b 结果 依据
B
D 2
F
5.如图,EF∥AD,∠1=∠2,∠BAC=70 °,求∠AGD 的度数. C 解: ∵EF∥AD,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 D F
2 1 3
G
又∵∠1=∠2, (已知) ∴∠1=∠3.(等量代换) ∴DG∥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B
E
A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AC+∠AGD=180° . ∴∠AGD=180°-∠BAC=180°-70°=110°.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2019春七年级数学下册配套教案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 +∠CDE =32∠BAF +32∠CDF =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又∵∠A=100°,∠C=110°(已知),
∴∠ 1 = 80 °,∠ 2 = 70 °(等量代换).
∴∠AEC=∠1+∠2= 80 °+ 70 ° = 150 °.
当堂巩固
1. 填空:如图,
A
(1)∠1=∠2 时,AB∥CD.
1
(2)∠3= ∠5 或∠4 时,AD∥BC. B
D
5 2
3 C
4 F
解:过点C作CF∥AB,
A
则 _∠__B_=_∠__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C
又∵AB∥DE,AB∥CF,
D
∴___C_F__∥__D_E___(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E=∠__2__(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E=∠1+∠2
即∠B+∠E=∠BCE.
B 1F 2
感受中考
2.(3分)(2021•包头8/26)如图,直线l1∥l2,直线l3交l1于点A,交l2于点B, 过点B的直线l4交l1于点C.若∠3=50°,∠1+∠2+∠3=240°,则∠4等于( )
A.80°
B.70°
C.60°
D.50°
【 分 析 】 由 题 意 得 , ∠ 2=60° , 由 平 角 的 定 义 可 得 ∠5=7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
c 图1
b
c
a 图2
3.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填一填
图形
同a 位 角b
1 2 c
内 错 角
a 3
b
2
c
同 旁
a
内 角
b
42 c
已知 a//b
结果 ∠1 = ∠2
人教版2019七年级数学下册 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优质教案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CD,E,F分别是AB,CD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2∠EDF.(1)判定∠BAE,∠CDE与∠A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与∠AE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CDE=32∠BAF +32∠CDF=32(∠BAF+∠CDF)=32∠AFD,∴∠AED=32∠AFD.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 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和∠ACE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BD.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C.解:CE∥BD.理由如下:∵DF∥AC,∴∠D=∠ABD.∵∠C=∠D,∴∠ABD=∠C,∴CE∥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CD,E,F分别是AB,CD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2∠EDF.(1)判定∠BAE,∠CDE与∠A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与∠AE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CDE =32∠BAF+32∠CDF=32(∠BAF+∠CDF)=32∠AFD,∴∠AED=32∠AFD.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 +∠CDE =32∠BAF +32∠CDF =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2019七年级数学下册 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优质教案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 +∠CDE =32∠BAF +32∠CDF =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教案设计
第 2 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综合运用;(要点、难点 )2.领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差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断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差别是什么?判断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二者的条件和结论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断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研究研究点一:先用判断再用性质如图, C, D 是直线 AB 上两点,∠ 1+∠ 2= 180°, DE 均分∠ CDF , EF ∥ AB.(1)CE 与 DF 平行吗?为何?(2)若∠ DCE= 130°,求∠ DEF 的度数.分析: (1) 由∠ 1 +∠ DCE = 180°,∠ 1+∠ 2= 180°,可得∠ 2 =∠ DCE ,即可证明CE ∥DF ;1(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CDF = 50° .由 DE 均分∠ CDF ,可得∠ CDE =2∠ CDF =25° .最后依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获得∠DEF的度数.解:(1)CE∥ DF .原因以下:∵∠ 1+∠ 2= 180°,∠ 1+∠ DCE =180°,∴∠ 2=∠ DCE,∴CE∥ DF ;(2)∵ CE∥ DF ,∠ DCE = 130°,∴∠ CDF = 180°-∠ DCE= 180°- 130 °= 50°.∵DE 均分∠ CDF ,∴∠ CDE =12∠CDF = 25° .∵ EF∥ AB,∴∠ DEF =∠ CDE = 25°.方法总结:依据题目中的数目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种问题的要点.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断,从平行线获得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混杂.研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断从角的关系得二者不要如图,已知DF ∥ AC,∠ C=∠ D ,CE 与 BD 有如何的地点关系?说明原因.分析:由图可知∠ ABD 和∠ ACE 是同位角,只需证得同位角相等,则线的性质联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变即可获得∠ ABD=∠ C.CE∥ BD .由平行解: CE∥ BD.原因以下:∵DF ∥ AC,∴∠ D =∠ ABD.∵∠ C=∠ D ,∴∠ ABD =∠ C,∴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断两直线平行的题,可环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研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断中的研究型问题如图, AB∥ CD ,E,F 分别是 AB,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 2∠ EAF ,∠ CDF =2∠ EDF .(1)判断∠ BAE,∠ CDE 与∠ AED 之间的数目关系,并说明原因;(2)∠ AFD 与∠ AED 之间有如何的数目关系?分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往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 AED =∠ BAE+∠ CDE.原因以下:如图,过点 E 作 EG∥ AB.∵ AB∥ CD,∴ AB ∥EG∥ CD ,∴∠ AEG=∠ BAE,∠ DEG =∠ CDE .∵∠ AED =∠ AEG+∠ DEG ,∴∠ AED =∠ BAE +∠ CDE ;(2)同 (1)可得∠ AFD =∠ BAF +∠ CDF .∵∠ BAF = 2∠ EAF ,∠ CDF = 2∠ EDF ,∴∠ BAE+∠ CDE =3∠ BAF+3∠ CDF =3(∠BAF+∠ CDF )=3∠ AFD ,∴∠ AED=3∠ AFD . 22222方法总结:不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变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水到渠成.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断两直线平行性质本节内容的要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断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渐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的差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观点和命题的构成,不知道判断和性质的实质差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课中,应让学生经过应用和议论,领会到假如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断;反之,假如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配套教案设计含反思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CDE =32∠BAF +32∠CDF=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 《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 +∠CDE =32∠BAF +32∠CDF=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CDE =32∠BAF +32∠CDF=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下数学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教案
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D是直线AB上两点,∠1+∠2=180°,DE平分∠CDF,EF∥AB.(1)CE与DF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130°,求∠DEF的度数.解析:(1)由∠1+∠DCE=180°,∠1+∠2=180°,可得∠2=∠DCE,即可证明CE∥DF;(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50°.由DE平分∠CDF,可得∠CDE=12∠CDF=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的度数.解:(1)CE∥DF.理由如下:∵∠1+∠2=180°,∠1+∠DCE=180°,∴∠2=∠DCE,∴CE∥DF;(2)∵CE∥DF,∠DCE=130°,∴∠CDF=180°-∠DCE=180°-130°=50°.∵DE 平分∠CDF,∴∠CDE=12∠CDF=25°.∵EF∥AB,∴∠DEF=∠CDE=25°.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AC,∠C=∠D,CE与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和∠ACE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BD.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C.解:CE∥BD.理由如下:∵DF∥AC,∴∠D=∠ABD.∵∠C=∠D,∴∠ABD=∠C,∴CE∥BD.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CD,E,F分别是AB,CD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 =2∠EDF.(1)判定∠BAE,∠CDE与∠A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与∠AE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 ∥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 +∠CDE=32∠BAF+32∠CDF=32(∠BAF+∠CDF)=32∠AFD,∴∠AED=32∠AFD.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教案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平分∠CDF ,∴∠CDE =12∠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CDE =32∠BAF +32∠CDF =32(∠BAF +∠CDF )=32∠AFD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数学下册《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教案
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D是直线AB上两点,∠1+∠2=180°,DE平分∠CDF,EF∥AB.(1)CE与DF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130°,求∠DEF的度数.解析:(1)由∠1+∠DCE=180°,∠1+∠2=180°,可得∠2=∠DCE,即可证明CE∥DF;(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50°.由DE平分∠CDF,可得∠CDE=12∠CDF=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的度数.解:(1)CE∥DF.理由如下:∵∠1+∠2=180°,∠1+∠DCE=180°,∴∠2=∠DCE,∴CE∥DF;(2)∵CE∥DF,∠DCE=130°,∴∠CDF=180°-∠DCE=180°-130°=50°.∵DE平分∠CDF,∴∠CDE=12∠CDF=25°.∵EF∥AB,∴∠DEF=∠CDE=25°.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AC,∠C=∠D,CE与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和∠ACE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BD.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C.解:CE∥BD.理由如下:∵DF∥AC,∴∠D=∠ABD.∵∠C=∠D,∴∠ABD=∠C,∴CE∥BD.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CD,E,F分别是AB,CD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 =2∠EDF.(1)判定∠BAE,∠CDE与∠A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与∠AE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 ∥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 +∠CDE=32∠BAF+32∠CDF=32(∠BAF+∠CDF)=32∠AFD,∴∠AED=32∠AFD.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初一七年级数学下册《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教案【人教版适用】
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如图,C,D是直线AB上两点,∠1+∠2=180°,DE平分∠CDF,EF∥AB.(1)CE与DF平行吗?为什么?(2)若∠DCE=130°,求∠DEF的度数.解析:(1)由∠1+∠DCE=180°,∠1+∠2=180°,可得∠2=∠DCE,即可证明CE∥DF;(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50°.由DE平分∠CDF,可得∠CDE=12∠CDF=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的度数.解:(1)CE∥DF.理由如下:∵∠1+∠2=180°,∠1+∠DCE=180°,∴∠2=∠DCE,∴CE∥DF;(2)∵CE∥DF,∠DCE=130°,∴∠CDF=180°-∠DCE=180°-130°=50°.∵DE平分∠CDF,∴∠CDE=12∠CDF=25°.∵EF∥AB,∴∠DEF=∠CDE=25°.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如图,已知DF∥AC,∠C=∠D,CE与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和∠ACE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BD.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C.解:CE∥BD.理由如下:∵DF∥AC,∴∠D=∠ABD.∵∠C=∠D,∴∠ABD=∠C,∴CE∥BD.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CD,E,F分别是AB,CD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 =2∠EDF.(1)判定∠BAE,∠CDE与∠AE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与∠AE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 ∥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 +∠CDE=32∠BAF+32∠CDF=32(∠BAF+∠CDF)=32∠AFD,∴∠AED=32∠AFD.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三、板书设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人教版】2019春七年级数学下册配套教案5.3.1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
第 2 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 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一、复习引入 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 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 如图,C,D 是直线 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EF∥AB.(1)CE 与 DF 平行吗?为什么? (2)若∠DCE=130°,求∠DEF 的度数. 解析:(1)由∠1+∠DCE=180°,∠1+∠2=180°,可得∠2=∠DCE,即可证明 CE∥DF; 1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50°.由 DE 平分∠CDF,可得∠CDE= ∠CDF=25°.最后根据“两 2 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 解:(1)CE∥DF.理由如下:∵∠1+∠2=180°,∠1+∠DCE=180°,∴∠2=∠DCE,∴CE∥DF; (2)∵CE∥DF,∠DCE=130°,∴∠CDF=180°-∠DCE=180°-130° =50° .∵DE 平分∠CDF,∴∠ 1 CDE= ∠CDF=25°.∵EF∥AB,∴∠DEF=∠CDE=25°. 2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 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 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 如图,已知 DF∥AC,∠C=∠D,CE 与 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 CE∥BD.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 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C. 解:CE∥BD.理由如下:∵DF∥AC,∴∠D=∠ABD.∵∠C=∠D,∴∠ABD=∠C,∴CE∥BD.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 如图,AB∥CD,E,F 分别是 AB,CD 之间的两点,且∠BAF=2∠EAF,∠CDF=2∠EDF. (1)判定∠BAE,∠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 解:(1)∠AED=∠BAE+∠CDE.理由如下:如图,过点 E 作 EG∥AB.∵AB∥CD,∴AB∥EG∥CD,∴ ∠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 3 (2)同(1)可得∠AFD=∠BAF+∠CDF.∵∠BAF=2∠EAF, ∠CDF=2∠EDF, ∴∠BAE+∠CDE= ∠BAF 2 3 3 3 3 + ∠CDF= (∠BAF+∠CDF)= ∠AFD,∴∠AED= ∠AFD. 2 2 2 2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 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板书设计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判定 性质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 “∴”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 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 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 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 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 行线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重点、难点)
2.体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一、复习引入
问题: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判定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关系,性质是已知平行关系得角的关系.
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相反,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互逆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先用判定再用性质
如图,C ,D 是直线AB 上两点,∠1+∠2=180°,DE 平分∠CDF ,EF ∥AB .
(1)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
(2)若∠DCE =130°,求∠DEF 的度数.
解析:(1)由∠1+∠DCE =180°,∠1+∠2=180°,可得∠2=∠DCE ,即可证明CE ∥DF ;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CDF =50°.由DE 平分∠CDF ,可得∠CDE =12
∠CDF =25°.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到∠DEF 的度数.
解:(1)CE ∥DF .理由如下:∵∠1+∠2=180°,∠1+∠DCE =180°,∴∠2=∠DCE ,∴CE ∥DF ;
(2)∵CE ∥DF ,∠DCE =130°,∴∠CDF =180°-∠DCE =180°-130°=50°.∵DE
平分∠CDF ,∴∠CDE =12
∠CDF =25°.∵EF ∥AB ,∴∠DEF =∠CDE =25°. 方法总结:根据题目中的数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这类问题的关键.从角的关系得到直线平行用平行线的判定,从平行线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关系用平行线的性质,二者不要混淆.
探究点二:先用性质再用判定
如图,已知DF ∥AC ,∠C =∠D ,CE 与B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明理由.
解析:由图可知∠ABD 和∠ACE 是同位角,只要证得同位角相等,则CE ∥BD .由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稍作转化即可得到∠ABD =∠C .
解:CE ∥BD .理由如下:∵DF ∥AC ,∴∠D =∠ABD .∵∠C =∠D ,∴∠ABD =∠C ,∴CE ∥BD .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探究点三: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
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AFD 与∠AE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
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
+∠CDE =32∠BAF +32∠CDF
=32(∠BAF +∠CDF )=32∠AFD ,∴∠AED =32
∠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
三、板书设计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定性质两直线平行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综合,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