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教科书第十章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摘要:1.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简介2.中国近代史的关键事件和问题3.两岸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和解读4.对中国近代史的反思和启示正文: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关键事件和问题。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苦难和挣扎的历史时期,它从鸦片战争开始,历经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最终走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关键事件和问题。
例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众反抗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斗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
戊戌变法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尝试,它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和科技来振兴国家,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然而,对于这些事件和问题,两岸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大陆地区倾向于将这些事件看作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斗争,强调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台湾地区则更注重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试图从中找出台湾的历史地位和未来方向。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反思和启示,两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大陆地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和挣扎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闭和弱小,因此,中国必须开放和强大,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台湾地区则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苦难和挣扎主要是因为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台湾必须保持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才能保障台湾的未来。
台湾国文教材目录
转帖]你所不知的台湾国文教材目录你所不知的台湾国文教材目录台灣課本:一冊90版一、哲學家皇帝-----------------陳之藩二、師說 ------------------------韓愈三、柳宗元寓言選 --------------柳宗元(一) 永某氏之鼠(二) 蝜蝂傳四、再別康橋 ------------------徐志摩五、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王維六、傷仲永 --------------------王安石七、臉譜 ----------------------梁實秋八、岳陽樓記 ------------------范仲淹九、明湖居聽書 ------------------劉鶚十、醉翁亭記 ------------------歐陽脩十一、方山子傳 ------------------蘇軾十二、生活的藝術 --------------夏丏尊十三、訓儉示康 ----------------司馬光十四、一桿稱仔(節錄) ------------賴和十五、古詩選(一)迢迢牽牛星 ------------------佚名(二)詠史詩之一 ------------------左思第二冊90版一、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二、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三、墨池記 --------------------曾鞏四、給母親梳頭髮 ------------林文月五、縱囚論 ------------------歐陽脩六、六國論 --------------------蘇洵√七、穿內褲的旗手 --------------蕭蕭八、六國論 --------------------蘇洵九、錯誤 --------------------鄭愁予十、離魂記 ------------------陳玄祐十一、范進中舉 --------------吳敬梓十二、義田記 ----------------錢公輔十三、數字人生 --------------吳魯芹十四、長干行 ------------------李白第三冊89版一、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二、正眼看西方 ----------------龍應台三、縱囚論-------------------- 歐陽脩四、白玉苦瓜 ------------------余光中五、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六、墨池記 ----------------------曾鞏七、劉姥姥 --------------------曹雪芹八、項脊軒志 ------------------歸有光九、三峽(節錄) ----------------余秋雨十、赤壁賦 ----------------------蘇軾十一、廉恥 --------------------顧炎武十二、楊柳 --------------------豐子愷十三、賣柑者言 ------------------劉基十四、始得西山宴遊記 ----------柳宗元十五、唐詩選(一) 山行 -----------------------杜牧(二) 黃鶴樓 ---------------------崔顥(三) 石壕吏 ---------------------杜甫第四冊89版一、臺灣通史序 ----------------連橫二、散戲 --------------------洪醒夫三、晚遊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四、祭妹文 --------------------袁枚五、弦詩選 ---------------------弦(一) 坤伶六、正氣歌并序 --------------文天祥七、種梨 --------------------蒲松齡八、夏之絕句 ------------------簡媜九、指喻 --------------------方孝孺十、留侯論 --------------------蘇軾十一、秦士錄 ------------------宋濂十二、柏克萊精神 --------------楊牧十三、張中丞傳後敘 ------------韓愈十四、宋詩選(一)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二)書憤---------------------- 陸游(三)觀書有感 ------------------朱熹第五冊90版一、桃花源記 --------------------陶潛二、諫逐客書 --------------------李斯三、萬鴉飛過廢田 --------------洪素麗四、兼葭------------------------ 詩經五、禮記選---------------------- 禮記1. 成子高寢疾2. 美輪美奐3. 大同世界4. 進學之道六、過秦論 ----------------------賈誼七、雁 --------------------------白荻八、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1. 殷仲堪儉食2. 詠絮之才3. 坦腹東床4. 絕妙好辭九、典論論文 --------------------曹丕十、出師表 --------------------諸葛亮十一、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施耐庵十二、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一)浪淘沙 ----------------------李煜(二)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三)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第六冊(各課的順序未定)90版一、國殤 ----------------------屈原二、陳情表 --------------------李密三、從你美麗的流域 ----------張曉風四、與陳伯之書 ----------------丘遲五、韓非子選 ------------------韓非六、容忍與自由---------------- 胡適七、勸學 ----------------------荀子八、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九、看大 --------------------王鼎均十、鴻門宴 ------------------司馬遷十一、庖丁解牛 ----------------莊子十二、元曲選(一)南呂一枝花 --------------關漢卿(二)沉醉東風(漁父) ------------白樸(三)賣花聲(懷古) ------------張可久除上述課程外,還另有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課程合併于國文課教授學年學期上學期下學期第一學年論語選讀論語選讀第二學年論語選讀孟子選讀第三學年孟子選讀學庸選讀第一冊第二冊壹、論學(選19章)壹、論孝(選9章)貳、論仁(選20章)貳、論待人接物﹝忠恕﹞(選15章)參、論修身(選36章參、論君子﹝士﹞(選31章)肆、論詩禮樂(選5章)第三冊第四冊壹、論教育(選7章)壹、別義利(選5章)貳、論政治經濟(選21章)貳、辨異端(選3章)參、論古今人物(選11章)參、論性善(選5章)肆、論孔門弟子(選13章)肆、論養氣(選4章)伍、孔子自述(選11章)伍、論教學(選9章)第五冊第六冊壹、論處世(選7章)壹、大學選(選5章)貳、論權變(選4章)貳、中庸選(選4章)參、論治道(選11章)肆、論古人(選4章)伍、孟子之抱負(選2章)不想作任何评述.台湾省高中语文课本目录台湾省的课本由民营公司出版,学校选用,似乎至少有6套,由建宏,大同,龙腾,三民,翰林,东华几家的版本。
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制度(社会设置)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制度的涵义,构成、类型及功能,认识社会制度的作用和运行规律。
掌握制度的功能分析方法。
认识制度改革的动因及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改革的意义。
重点内容:社会制度的社会学涵义、构成、功能、制度改革动因分析难点:理解制度如何运行从而掌握社会学的制度分析方法讲授学时:4学时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制度英文social institution,具有多重含义,协会、制度、公共机构。
英文里institution具有风俗、习惯、机构、组织、规则等含义。
在中文里往往将social institution翻译成社会制度;人的行为是制度化行为,社会制度的作用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互动的需要,又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是社会秩序的表现形式,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和工具。
什么是社会制度呢?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它。
(美)库利:认为社会制度是明确的,既定的公共心理状态。
(美)萨姆纳:社会制度是由一套民俗和民德所交织的社会行为体系,这些行为是由社会所规定和制约,由民众所公认的。
(日)横山宁夫: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其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有组织的行为方式。
吴文藻:社会制度是人类团体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形式,或者说是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体系。
孙本文:社会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系统的行为准则。
(台湾)龙冠海:社会制度是维系团体生活与人类关系的法则。
它是人类在团体生活中为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并为公众所公认的社会行为模式。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规范体系。
吴文藻和费孝通的定义带有明显的功能主义色彩。
制度经济学文献中,将制度与规则或规范联系在一起。
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凡勃伦认为,制度根源于人们的思想和习惯,而思想和习惯又源于人的本能。
所以,制度归根到底是受本能支配的。
制度经济学的后继者康芒斯将制度理解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集体行为所要求的是个人的实行、避免和克制。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有什么不同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有什么不同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
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
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
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
”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
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
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
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
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台湾初一历史教材第一课
第一章中國史前文化第一節舊石器時代史前史的意義歷史是人類活動的過程和成就,換言之,也就是人類已往活動的遺跡。
研究歷史卽在研究人類活動的遺跡,藉以充實經驗。
遺跡的留傳,主要是靠文字的記載。
但文字是人類進步到某一階段纔有的,在未有文字之前,人類早已有活動,有歷史。
這箇時期,學者稱之為「史前時代」;這箇時期的歷史,學者稱之為「史前史」,亦卽未有文字紀錄的歷史,其時間的悠長,十百倍於文字紀錄的歷史。
不過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尚不太多。
我們能夠約略明白史前時代的真象,唯一的憑藉為當時人類所畱下的實物,特別是他們使用過的工具。
製作和使用工具以增進自身的福利,為人類獨具的能力。
隨著時代的演進,工具製造的程序,初為石器,次為銅器,再次為鐵器。
史前時代的工具以石器為主,所以人類最早的歷史稱為「石器時代」。
這些石器精粗不同,粗製的時間在先,精製的時間較後,因之又有「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之分,前者約當西元前五十萬年至前一萬年,後者約當西元前一萬年至前一千年。
中國猿人與真人約在四五十萬年前,中國北部已有人類出現,學者名之為「中國猿人」,通稱為「北京人」【注一】。
他們的身材不高,四肢和現代人相似,惟腦的容量較小。
天然的山洞是他們的住處,馬、牛、犀、鹿是他們的獵取對象。
他們已知道用火,這是人類史上的一樁大事。
他們是中國的原始居民,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
猿人屬於舊石器時代的初期;到了晚期,方有「真人」或現代人出現。
中國最早的「真人」,學者名之為「山頂洞人」【注二】。
他們已具有現代人的形態,其時間距今約二萬餘年。
他們的文化較猿人大為進步,以漁獵為生,可能有了初步的社會組織。
他們的石器頗為複雜,並有骨製的針,可知他們已知縫紉,有了衣服。
【注釋】一、約在三十餘年前,考古學家在北平西南房山縣周口店發現了許多動物的牙齒和骨骸,經研究之後,斷定為介乎人與猿之間的人類化石,所以名之為「中國猿人」。
又因為發現的地址去北平(北京)不遠,所以又被稱為「北京人」。
台湾教科书有关《道德经》的节选
台湾教科书有关《道德经》的节选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台湾高一历史第一册
年的演化,到了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的體質已經進化成「真人」﹙Homo sapiens﹚。我國 最早發現的「真人」為「山頂洞人」【二】。他們不僅已具有現代人的體質,並且有蒙古人 種的特徵,其時間距今約二萬年。他們的文化,遠較猿人進步;石器和骨器種類也多,並有 骨製的針,可知已有縫紉的能力。這時可能已有了初步的社會組織。從埋葬的習慣以及殉葬 品來看,表示已有了信仰未來的觀念。舊石器時代末期的「真人」,在廣西等其他地區也有 發現。
禹受舜的禪讓,即天子位,都於安邑(山西安邑)【二】,國號夏。夏的建立,與禹的 功業實有密切的關係。
禹的功業
禹是上古時代的一位偉大人物,其生平功業,以下列二事最為著名: 一、平治洪水:堯時洪水氾濫,人民不能安居,堯用鯀治水,鯀以築堤防堵的方法,結 果九年無成。舜即位後,改命禹治水,禹測量地形高下,疏通水勢,把氾濫的洪水都導之入 海,水患才告消除。禹之治水,備極辛勞,公而忘私,治水十三年【三】,曾三過家門而不 入。水患平定之後,禹又大興農田水利,教民種植,人民始得以定居。 二、征服三苗:三苗是遠古時代南方的一大部族,主要分布在洞庭、鄱陽二湖之間,與 中原華夏民族衝突甚久。堯舜時代,三苗在江淮一帶為亂甚烈,舜往征伐,未能成功【四】, 至禹始將其完全征服。自是江淮一帶綏定,三苗不再北侵,並逐漸與華夏民族融合。
夏朝的建立
洪水與三苗,是長久以來遭到的天災與外患,禹解決了這兩大問題,實屬空前的功業。 他的聲望增高,權力也隨之加大。禹以前的堯舜,不過是天下的共主,禹即位後,曾一再會 合諸侯,顯然具備了天子的權威。
禹在位時,本要依照堯舜的傳統,禪讓於益;但禹死後,諸侯及人民因禹子啟很賢能, 而禹又有德澤於民,因此擁載啟而不擁載益,於是啟即天子位,從此禪讓政治結束,君位成 為世襲。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台湾“中研院”口述民国历史经典丛书(套装共8册)
1
导言
本书口述者简 2
介
3 第一章民国初
期外交
4 第二章中国与
巴黎和会
5 第三章中国与
华盛顿会议
第四章中国与 1
《九国公约》
第五章北伐时 2
期的外交
3 第六章国际联
盟对中日冲突 的处理
4 第七章二三十
年代的中日关 系
5 第八章抗战爆
发前的中日关 系
第九章三十年代的中 德关系
第十章抗战时期的中 苏关系
一山东问题之解决 二关税条约 三其他事项
一九国公约会议的由来 二九国公约会议实况 三和美国代表戴维斯的谈话 四中国与《九国公约》 五使人失望的结果
一北伐期间的外交措施 二围住租界另寻新境
一向国联控诉日本 二国际联盟行政院会议 三币原基本条款与国联调查团 四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五国联特别大会与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六日本退出国联
《口述历史辑要丛书》 序言
导言
本书口述者简介
第一章济南惨案和张 作霖被炸案
第二章从察哈 1
尔抗日同盟军 到两广事变
第三章西安事 2
变
3 第四章汪精卫
集团投敌叛国
4 第五章从南京
大屠杀到长沙 大火
5 口述历史资料
来源
一济南惨案 二张作霖被炸案
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二福建事变 三两广事变
一南京大屠杀 二重庆大隧道惨案 三长沙大火
(一)民国时期的海军学校 (二)国内战争中的海军 (三)抗日战争中的海军 (四)西方国家对民国海军建设的帮助
第十一章抗战时期的 中美关系
第十二章抗战时期的 国际局势
第十三章关于 1
东北问题的交 涉
第十四章马歇 2
尔调停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摘要:一、引言二、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背景1.列强入侵2.民族危机加深3.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三、民族觉醒的标志1.戊戌变法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四、民族觉醒的影响1.推动政治改革2.激发民众爱国情感3.促进民族自强五、结论正文:【引言】本章将重点讲述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程及其影响。
从列强入侵导致的民族危机,到民族觉醒的标志事件,以及觉醒所带来的政治改革和民众爱国情感的激发,我们将全面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民众为民族复兴付出的努力。
【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背景】民族觉醒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自19 世纪中叶以来,列强入侵、瓜分中国,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逐渐提高,许多人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民族觉醒的标志】民族觉醒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重要事件:1.戊戌变法: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于1898 年实行戊戌变法,试图进行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尽管变法最终失败,但它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辛亥革命: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3.五四运动:1919 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全国范围内的五四运动。
这场运动促使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反思,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民族觉醒的影响】民族觉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政治改革: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不断加深,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条件。
2.激发民众爱国情感:民族觉醒使民众认识到国家的危亡,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这种情感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促进民族自强:在民族觉醒的过程中,民众意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从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民众努力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结论】本章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背景、标志及其影响的分析,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民众为民族复兴付出的努力。
台湾教科书与大陆部编历史教科书示意图比较——以初中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
台湾教科书与大陆部编历史教科书示意图比较——以初中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作者:牛文浩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6期牛文浩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2017年9月起,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版”)在大陆地区投入使用。
示意图是教科书中插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无专门研究部编版中示意图的论文。
台湾康轩版社会教科书(以下简称“康轩版”)中的历史部分的示意图很有特色。
本文对康轩版的示意图进行研究,以期推动部编版教科书的完善,并望有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部编教科书。
本文所述的历史教科书中的示意图,是指为了说明较复杂的历史事实或概念而绘制的插图,由文字、图形、符号和数字等构成。
历史教科书中的示意图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制度类示意图、关系类示意图、变迁类示意图和工程类示意图四大类。
本文中“关系类示意图”指非制度类的关系,以避免与“制度类示意图”有交叉。
本文区别“关系类示意图”和“变迁类示意图”的方法是,“关系类示意图”注重解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变迁类示意图”注重描述而非解释历史的变迁。
示意图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简洁、直观地呈现课文内容中抽象、复杂的部分,帮助学生理清头绪,理解复杂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文字叙述相比,示意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机。
部编中国古代史上下两册,上册4个单元,下册3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3至9课构成。
两册合计212页(不含目录和附录,下文比较的范围亦不含目录和附录)。
康轩版为综合课程“社会”,初中共6册,每册三个单元,三个单元依次分别为地理、历史、公民方面的内容。
其中,中国古代史为第三册的的第二单元,名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该单元共有6课,每课又包含3至6小节。
该单元共计71页。
康轩版虽然简短,但在示意图方面颇有可取之处。
两套教科书比较如下:一、分布数量两套教科书中,这段历史对应的总页数差别很大,但两套教科书的页面大小相同,因而页均示意图数是个更合理的对比指标。
台湾教材 人教版 历史文化
台湾教材人教版历史文化有岛内历史老师向台媒投诉,开学后最新版的初中二年级历史课本被大量删减,“三国消失,武后不见”,台媒经查证发现,新课本第一章“从商周到隋唐的国家与社会”删到只剩短短4页,2400年历史仅以1600字讲完,历史人物几乎只提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匆匆带过,课程简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翻开台湾新版初二上学期历史课本,以翰林版而言,第一章“从商周到隋唐的国家与社会”正文仅短短4页,其中“从部落到封建”这一小节没有夏朝,只讲商朝到西周,600年历史不到300字完成。
“从封建到帝制国家”这一小节讲述东周到汉末,800字讲完,着墨稍多的是秦始皇和法家之治,接下来正文就转到汉武帝提倡儒家和荐举孝廉、曹魏时期九品官人法和唐代科举。
谈唐朝之前(包括唐朝)2400年的国家与社会,传统政治史必谈的政权交替例如周武王伐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汉末黄巾之乱、三国、魏晋南北朝等等,新课本统统没有;史籍经典《史记》、《汉书》完全不提;九年一贯有版本因为只提了3行的楚汉相争而被舆论质疑,这回新课本删到一字不剩。
值得一提的是盛唐时期的政治史,例如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安史之乱均未提及,编书者却把唐朝放在第二章“从商周到隋唐时期的民族与文化”里,大谈唐朝的对外交流。
台湾嘉义大学应用历史系教授吴昆财统计,60页、6个章节讲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每章正文仅1500字却要讲600年。
“凌乱、不知所云、没有时序、没有前因后果。
”吴昆财说:“只能说‘破碎’是民进党当局历史教育最大特色。
”台湾《中国时报》评论文章指出,绿营推动“去中国化”十多年来,不只历史课受害,文言文选文变少,老师要上少得可怜的文言文时,还要帮学生“恶补”历史。
有教师表示,学生如果没有历史作支撑,就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那么对他们来说大文豪苏东坡,也不过是个无病呻吟的“文青”罢了。
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痛批,学生文史底子薄弱,根本是语文老师十几年来不变的桎梏。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原创版】目录1.概述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的内容2.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意义3.第十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4.对第十章的评价和反思正文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是对中国近代史的一次重要梳理和研究,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回顾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演变。
这一章节旨在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意义在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期,这段历史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磨难与奋斗,也包含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复杂性。
通过两岸学者的共同研究,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展现这段历史,促进两岸同胞对共同历史的认识,增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第十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首先,论述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衰落,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洋务运动的发展及其影响等。
其次,探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如农业经济的波动,手工业的衰落和近代工业的兴起,以及外贸格局的变化等。
再次,关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如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民间风俗和价值观的演变,以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最后,讨论了近代中国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如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影响,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创新,以及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等。
对第十章的评价和反思是,这一章节在展示近代中国历史全貌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努力,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
例如,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尚有不同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引入更多跨学科的视角,以期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做出更为全面、深入的解读。
总之,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第十章为读者呈现了近代中国的丰富历史画卷,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
战后台湾中小学历史教育与教科书的演变
战后台湾中小学历史教育与教科书的演变
刘兴民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历史教育是型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历史教科书更是担负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其作用可能是无可替代的。
战后台湾因为现实的政治和特殊的历史情势,在中小学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经历了多次波折,甚至可以说是台湾政情的浓缩版。
【总页数】6页(P57-62)
【作者】刘兴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63
【相关文献】
1.应在全国大中小学加强有关台湾的历史教育 [J], 叶文玲
2.战后日本中小学历史教育与公民素质培养 [J], 李哲
3.战后日本教科书制度的演变 [J], 臧佩红
4.战后台湾中小学历史教育与教科书的演变 [J], 刘兴民;;
5.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史教科书民族叙事的演变及其影响 [J], 陈孔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教材大删中国史
台湾教材大删中国史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很多知识值得现在研究,关于台湾教材大删中国史这一事件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对于这一行为大家都指出不合理,对于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存在很大的误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件事情吧。
台湾初二新版历史教材投入使用,部分出版社根据台当局审定的新课纲编写的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史。
多位教育界人士担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历史观。
有台媒指出,这样的历史教材违逆学术伦理。
有岛内历史教师向台反映,由于新课纲把“中国史”改为“东亚史”,台湾初中二年级学生拿到的新历史课本中,中国古代史被大量删减,“三国鼎立”时期的内容甚至完全消失。
台媒查证后发现,新课本第一章、从商周到隋唐的历史被删到仅剩4页,2000多年历史仅用1600字就讲完了,课程简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教授吴昆财认为,读历史要了解前因后果,现在全球都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批判能力,但台湾新版历史教材会令学生阅读历史的能力下降,甚至缺少历史概念。
同时,历史教材不提《史记》《汉书》等,未来连语文都很难教。
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认为,学生文史底子不够,对事物的了解就会停留在字面上。
现在学生专业知识愈来愈薄弱,所有科目基本能力都下降。
2016年民进党当局上台后,极力操弄课纲改革。
根据2019年版新课纲,台湾中学的历史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史内容,持续引发争议。
据ETtoday新闻云报道,有初中历史老师认为,新历史教材是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产物。
同时,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完全没脉络,老师的教学压力也增大。
中时新闻网8日的“新闻透视”文章认为,新版历史教材内容凌乱破碎、无时序、无因果,并删除《史记》等内容。
绿营恣意违逆学术伦理,终将被历史本身反噬。
任何人妄图通过篡改历史,麻痹民众,以此阻挡中国统一的进程,都将是痴人说梦,都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关于台湾教材大删中国史这一事件,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认同这件事情,对于删除历史事件,这本身就是在误导学生。
近代初期台湾史学界的重要工具书——《早期台湾历史文献研究书目》
近代初期台湾史学界的重要工具书——《早期台湾历史文献
研究书目》
陈晰
【期刊名称】《中国索引》
【年(卷),期】2011(009)001
【摘要】2006年“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出版了《早期台湾历史文献研究书目》(Bibliograph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Taiwan,以下简称“书目”),它是以2001年编辑的《荷兰时期台湾史研究书目》为基础,重新修订而成的一本历史工具书。
这本书目的收录范围以近代初期(eadymodemperiod)台湾史研究相关的史料、论著及研究专文为主,同时侧重于17、18世纪台湾史及西方与台湾互动部分。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陈晰
【作者单位】美国欧柏林学院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1
【相关文献】
1."和"与"战"的变奏:抗战初期武汉近代学者陶希圣的从政心迹——写在中华民族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之际
2.研究新加坡华文文学的重要工具书——《新加坡华文文学编年书目(1965—2009)》
3.明治初期日本近代化民权思想的形成——
围绕加藤弘之早期几部政治学著作的思考4.台湾历史学界对郑成功的研究5.美国国会图书馆MARC21书目数据格式的重要变化及我国西文编目工具书机读目录格式的修订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明清之际中国与西方的直接交通绪 论一、地理大发现后,欧人纷纷东来,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1.16.C前,无论是陆上丝绸或海上陶瓷之路,乃至郑和七度奉使海外下西洋,中国从未曾与欧洲国家直接交通2.16.C的葡萄牙(佛朗机)、西班牙等国已逐渐发展重商主义,并且建立了海外的殖民帝国3.明武宗正德11(1516)年,葡萄牙人遣使来华,才开启了中西直接交通之门二、中西直接交通的影响1.刺激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A.虽然明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但高额的利润,仍驱使海商冒险从事走私贸易B.将江南的农工生产与世界市场相连,并从而引发区域分工的形成、江南市镇的勃兴、白银广泛的流通、商人集团的活跃等一连串社会经济的变革C.中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的引进,改善了粮食的供给,有助於舒缓中国人口压力2.西学与西教的传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A.原因:宗教革命的爆发,天主教的耶稣会士为弭补在欧洲丧失的教徒,於是积极向东方开拓新教区B.方法:利用当时中国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潮,以西方较进步的天文、数理、火炮、地理等学问,作为传教媒介,积极争取士大夫,并且宽容中国信徒祀天、祭孔、拜祖等礼仪C.结果:a.西学难以在中国生根发展,雍正禁教后,中西文化交流为之中断b.中国文化传回欧洲,主要在园林建筑及瓷器制造技术方面第一节 海上交通与商业昌盛一、中西海上的直接交通1.欧人东来的原因A.15.C后期,葡、西等新兴王朝,热切寻求直航中国、印度的新航线B.文艺复兴后,欧人观念已改变,不再视《马可波罗游记》为荒诞之谈,同时地圆说也渐为一般人所接受C.政府奖励和协助:葡、西两国在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上,首先获得成功2.贸易往来国A.葡萄牙a.1498年,达伽马经南非好望角到达印度,先后据有印度果亚、麻六甲等地b.1516年,葡使到中国强要通商不遂,此后开始经营澳门,后并成为在中国及东亚进行殖民贸易的根据地B.西班牙a.1519年麦哲伦西航至菲律宾,1565年征服吕宋岛后,成为重要贸易地b.曾短暂占据台湾北部淡水一带,不久即为荷兰人所逐C.荷兰a.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以印尼为据点向东南亚扩张势力,并积极谋通中国b.明熹宗时曾夺占澎湖及台湾南部,至1662年(清世祖时)方为郑成功所逐D.英国:以印度为据点,於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明思宗时获准与中国通商3.影响:明朝海外政策的转变A.明初:怀柔主义a.政策:对外朝贡贸易与对内海禁(防海贼与倭寇)b.措施:(1)於浙、闽、粤三地设有「市舶司」,负责管理外邦的朝贡与贸易事宜(2)准许贡舶附载货品来华贸易,且不向外商徵税,以示优惠(3)中国的物品藉朝贡方式大量输出国外;外国物品借朝贡方式输入中国c.高峰:郑和七次奉使海外,诏谕南洋诸国,因此来华贡舶络绎於途,并奠定华侨移民南洋的经济基础d.结果:(1)吸引各国来华从事朝贡贸易,并有延缓资本主义萌芽之效(2)此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愈繁荣,中国的逆差也就愈大,故15.C中叶后,明廷开始缩减朝贡团优惠的范围B.明末:营利目的a.原因:(1)欧人东来后,中国在南洋的政经地位,渐为欧人所排挤(2)欧人挟其强力的组织与雄厚的资金来华通商,迫使明朝不得不改变b.措施:(1)对商舶货物的进口,严格执行「抽分」(入口税)(2)贡舶附载的货品,也抽取一定成数入官c.结果:市舶商税渐形重要,广东官员的月俸,多以「番货」支应d.再度实施海禁与解除(1)实施之因:明世宗嘉靖年间倭寇猖獗,罢废市舶司(2)结果:番货顿减,影响国计民生,故在官民屡疏请恢复通市,明廷只得取消海禁,再度恢复通商二、国际贸易的昌盛1.葡萄牙:据澳门地利之便,与中国贸易关系最深A.中国出超,获利可观a.输出以丝、银、瓷器为大宗,自葡输入仅有少量的枪炮、玻璃等工艺品b.通常以银钱交易,故万历年间由澳门输入极为可观的银货B.澳门的贸易完全由葡萄牙操纵,欧洲各国均需果亚总督与澳门当局的同意,才得前往澳门贸易2.西班牙:以吕宋为中心A.福建商人早在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之前,即已大量前往吕宋经商;至是以吕宋为中心,展开中、西的贸易B.华人对西班牙货品兴趣不大,西班牙只能以银钱交易中国货品,故传入了大量的墨西哥白银3.结果A.货币经济改变:明初本以纸币为主,后改采银铜双本位制B.赋税制度的简化:将过去以钱币缴纳的两税法,改为以银钱缴纳的一条鞭法C.出现许多大的商帮:增强商业资本的聚集及发展;国内商业以山西商人最有名,沿海贸易则以福建商人最出色D.对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有积极促成的作用三、清初的海禁与明郑的开海政策1.清初海禁原因:抵制明郑A.明亡后,明遗臣仍持续在江南及东南沿海进行「反清复明」运动B.郑成功多次起兵抗清,又驱荷复台做为反清基地2.海禁政策:世祖顺治A.海禁令:严禁民间商船从事海外活动B.迁界令:a.强迫江、浙、闽、粤沿海三十里内,毁城迁地,坚壁清野以防明郑b.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以禁绝中外贸易,经济封销台湾3.结果:反有利於明郑A.破坏东西通海以来世界新的经贸秩序,反促使欧洲商人纷与明郑建立贸易关系B.明郑的经济虽深受打击,但也因此刺激而强化对台湾的各项政经建设C.使中国沿海地区民生受到极大的破坏四、从海禁到开海⌒清初的开放通商1.原因:清初的海禁迁界令,使澳门葡人的航海贸易被禁止,后因葡两度遣使请求通商,清廷始暂准各国在澳门贸易2.开放通商:康熙22年,施琅攻台,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翌年,解除海禁3.措施A.设立江、浙、闽、粤等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徵收关税,其中以粤海关最为重要a.广州自汉代、六朝以下,即是重要的外贸据点b.清廷设海关之后,洋货及中国各地茶、丝、瓷器等聚集此地,使关税收入大增B.广东十三行商人的出现及行商制度的创建a.用意:清廷为期对外开海贸易的顺利发展,同时维持「严华夷之大防」b.作法:康熙25年,特准由广东官府组织并指定一些商人,专门从事广东对外的进出口贸易,实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方法第二节 西教与西学的传播一、明代后期耶稣会士的东来1.背景:随欧洲殖民势力东来2.基督教三度来华A.唐代的景教a.为5.C君士坦丁大主教聂斯托留所创,因主张耶稣由道身和肉身合成,被放逐到波斯,遂传入中亚,再辗转传到中国b.唐德宗时,教徒大会於长安,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盛况c.唐武宗会昌灭法后,一度中绝B.元代的十字教a.由花剌子模传入中国,称教徒为「也里可温」,意即「有福缘的人」b.教徒多为色目人,少有汉人,元亡后退出中国,其教遂绝C.明末的天主教耶稣会: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而东来3.着名的传教士A.沙勿略:耶稣会的创办人之一,首先来华B.利玛窦(义大利人):奠定传教基础a.传教地:初在广东、南京、苏州等地传教,后到北京,获明神宗赏识,允许留住北京,并赐屋且准设堂传教c.传教成功之因(避免阻力的方法)(1)采「排佛趋儒」的策略,学习中国文化,以儒家经学阐释基督教教义,并权宜修改教规,允许中国教徒敬天、祭祖、拜孔(2)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做为结交官绅士大夫及促进传教事业发展的门径c.成效(1)此种传教模式,其后踵继来华的耶稣会士如熊三拨、艾儒略、汤若望、邓玉函等,都遵行不替,终於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至明亡之前,全国大部分省分都已有教堂,教徒人数也增加到近4万人4.西教西学的输入及反动A.热烈欢迎(全盘西化):徐光启、李之藻a.主张:以务实的精神学习西方科技,希望有助於达成中国的富国强兵b.贡献(1)推荐传教士叁与编订《崇祯历书》、铸造西洋炮抵御满人、以几何学原理解决河工及兴修水利等(2)明思宗因此崇信天主教,并准许汤若望等三位耶稣会士自由出入宫廷(3)翻译各种西方科技着作,如《几何原本》的前半部、《同文算指》、《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等,以补传统科学理论研究之不足(4)使明末在汲取西方科技知识方面有许多突出的表现,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c.缺点:过度崇拜西学,往往不辨内容,照单全收,缺乏分析批判精神B.排斥否定:沈榷、黄贞a.主张(1)基於传统伦理纲常观念,认为西教有损名教正典,有违夷夏大防(2)对於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意识深恶痛绝,斥西学为末流小技,不值一顾b.结果:神宗万历44年发生南京教案,直至沈榷失势后,反教运动始渐告平息二、清代前期西教与西学的发展1.清初皇帝对传教士优礼有加A.世祖:任汤若望为钦天监(天文台)监正,编定《时宪历》B.圣祖a.亲自主持编纂《数理精蕴》,汇集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各种数学知识b.延聘耶稣会士每日轮番进讲c.用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并写《神武图说》铸造大炮以平定三藩之乱d.指派杜德美进行全国实际测绘的地图,完成了《皇舆全览图》e.西画家郎世宁供职於宫廷,并建造圆明园中巴洛克风格之欧式宫殿建筑C.结果: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2.士人的反应A.理性接受:深入分析比较中西学术文化的内容特质,进而提出对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基本主张a.梅文鼎: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强调「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表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b.王锡阐:为民间杰出天文学家,主张「考证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表现出不盲从、不守旧的理性态度B.守旧排斥:如杨光先三、中外文化冲突与西教西学的禁断1.原因A.大一统帝国建立后,继承明代的文化专制与思想箝制政策,失去了进取的精神B.认为传统的社会礼俗与儒家学说遭受西教或西学挑战,而以「卫道」自任2.冲突事件与结果A.南京教案a.事因:17.C初利玛窦去世,继任者反对其宽容政策,引起士大夫的反感b.结果:明神宗颁布禁教命令,更大肆搜捕教徒、传教士,前后长达7年之久B.康熙历狱:钦天监教案(康熙3年)a.事因:杨光先等以「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态度,指责汤若望等阴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b.结果:各省教士受拘捕圈禁,直至圣祖亲政后始告平息C.礼仪之争a.事因:圣祖晚年,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b.结果:康熙59年,圣祖谕令:「以后不必西洋人到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西教西学从此在中国陷入困境D.禁教(雍正元年)a.原因:教士牵涉政争,故下令禁止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除少数供职北京外,其馀均全部驱逐b.结果: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发展的西学,亦告中断四、检讨:西学未能在中国生根茁壮之因?1.传输者A.耶稣会传输西学有严重的局限性:采取上层路线,致使传播的对象十分陕隘B.目的是传教:当认为目的已达时,就经常会中途停止,如利玛窦只口译《几何原本》前六卷C.不能违反天主教教义:在天文学方面,绝口不提哥白尼、伽立略等人的地动说2.接受者A.徐光启、李之藻等先驱认为西学多发前贤所未言,希望能够截长去短,会通以求超越;后继者因华夏优越感作祟,发展出「西学源於中国」说,转而沈迷於古籍中去考证西学的源流B.中国人倾向於吸收立即有效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常是短暂而局部的3.结果:自传教士被禁止到中国传教以后,西学也因来源中断,致使中西科技文明的差距愈来愈大,对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