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教材不同之处

合集下载

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材之比较

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材之比较
读. 并让他 们提 出问题 . 探 讨 问题 ) 提 高教 师 的 问题 意 识和教 学能 力 . 引导 学生 质疑提 问
( 二) 中学历 史教 学 手段 的单 一性 历 史学. - j - 主要 是 以历 史素材 为基 点 的 .而 中学 的 历 史教 学 材 料 大 多是 以课 本 为主 , 并 且 以平 面化 的 文字 、 图 片为 主 . 过分 政 治化 、 理论化, 缺 乏 生 活化 、 时 尚感 , 从 而弱化 了学生 们 的 学 . - j 兴 趣。与此 同时, 历 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 , 缺乏对立、 辩证 的 史学 思 维 , 从 而使 得 学 生们 的创 造 思维 、 问题 思维被 束 缚 另外, 在 当今信 息化 不 断发展 的今 天 . 教 学方 法 和 手段 也 变 得 多样化 . 但是有些教 师在历 史教 学的过程 中. 无法将多媒体技 术 等 与历 史 学科 的优 势 结合 在一 起 . 不 能及 时与 学生进 行 沟通 与 交流 . 故 而也很 难 引导 学生 产生 问题 意识 三、 培 养 中学 生 “ 问题 意 识” 的教 学方 法 在 教 学 实践 中 . 中 学历 史 的课 堂教 学方 法 是 多 种 多样 的 . 其 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 在 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 中. 中学 历 史教 师 应 当结 合 学生 的年龄 特 征 和认 知 能力 . 选择 和 运 用适 当 的教 学内容 , 更新教 学观念, 构建 问题平 台, 培养学生质疑 能力。 ( 一) 改 变传统 的 历 史教 学的 观念 . 鼓 励 学 生提 出疑 问 切 创造 始 于“ 问题 ” . . 在初 中历 史教 学的过 程 中 . 教 师 绝 不 能 在 知识 层 面上 止 步 .而 是 应 当大胆 地 改 变传 统 的 历 史教 学理 念. 鼓 励 学 生们 提 出问题 . 树 立 问题 意 识 的理 念 , 并 让课 堂教 学成

台湾和大陆汉语使用差别

台湾和大陆汉语使用差别

台湾和大陆汉语的差别虽然海峡两岸的人们多少年来都在使用着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但由于几十年来的认为隔绝,使得汉语在各自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

1.台湾语言的古旧色彩浓重例如:(1)他鉴于学校这几年来包括升学的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以及社会接连发生宋七力等怪力乱神事件,认为有必要在教育方面多用点心力。

(《中国时报》1996.11.28)(2)(通缉犯)并跳下涵洞抢夺另辆机车逃逸,警方扼腕不已。

(同上)按,《论语》中即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而“扼腕”义为“惋惜”,也是由古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其中许多后来变成了双音节词,而在台湾,却仍时常取其单音节形式,这也反映了古旧的特色,例如:(3)林老师只好采折衷办法来帮助他。

(《中央日报》1996.11.26)(4)兴建一座具国际水准的观光温泉俱乐部。

(同上)同样的句子中,在大陆就只能用“采取”和“具有”。

2. 语言形式缺乏统一性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用字不统一这里有繁简字的并存,如“台湾”的“台”,各种书报上就繁简不一;也有同音替代,如“启程”和“起程”;而更多见的,是某些常用虚词的混用。

比如,结构助词“的、得、地”,三者的使用在台湾也有大致的区分,且与大陆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中却相当混乱,例如;(a)快,好好的享受一番。

(《立报》1996.12.2)(b)自民国廿四年以来中山堂的古朴典雅,简单流畅,蕴蓄着柔和之美,更是活生生地无言教材。

(《中国时报》1996.11.28)(c)(姚高桥)语带玄机的表示,专案小组已掌握重要线索,相信离破案不远。

(《中央日报》1996.11.26)2)表数不统一台湾的表数方式比大陆复杂得多,分数的表达最为混乱,比如以百分之二十二为例,我们见到的就有以下几种书写(排印)方式:a)百分之二十二;b)百分之廿二;c)22%;d)二十二%;e)廿二%;f)22%;基数表达的不统一主要是同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时报》1996年11月28日第18版有一篇文章,前边有“七千五百万”,后边又有“一0五六位中国人”;《民众日报》1996年12月2日26版有一文,是竖排的,前边出现了横式的“114(毫克)”,隔几行又有“一百四十毫克”,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比较分析作者:李思涵来源:《地理教育》2024年第14期一、前言在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与学的桥梁,反映一国或地区的教育观念及其基础教育水准。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一纲(标)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地理教材的编写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尽管如此,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更需要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我国地理教材建设。

我国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其教育发展受发达国家影响,基础教育水平较高。

2018年台湾地区开始正式施行《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标志着我国台湾地区正式步入十二年基础教育时期,并随即发布最新版地理教材。

因此,有必要对海峡两岸的地理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中国台湾地区地理课程的发展现状和最新动态,拓宽大陆教材研究的视角和教材编写的思路,促进教材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目前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均采用“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台湾地区南一书局出版的地理教材具有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使用频率高,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人教版(必修一、选必一)和南一版(地理一)地理教材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其中“大气”专题内容是自然地理中最为抽象和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核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构建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选择人教版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一教材与中国台湾南一版教材的“大氣”专题内容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对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高中地理教材的结构体例、课文、图像和作业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二、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课程标准分析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于2018年相继开始实施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两岸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大气”专题内容的要求为例,第一,中国大陆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组成及其运动相关知识;中国台湾地区课标中则将这一内容纳入地球科学课程中。

大陆、台湾小语教材知识呈现方式之比较

大陆、台湾小语教材知识呈现方式之比较

大陆、台湾小语教材知识呈现方式之比较作者:刘仁增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第12期作为课程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科书,以何种方式呈现语文知识,将直接制约和影响知识功能的发挥,进而制约和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可等闲视之。

大陆和台湾教材的语文知识呈现方式差异明显,有必要来一番比较辨析,以期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

一、目标提示的模糊化与明晰化以人文为单元主题的文选型教材最有可能出现两大问题:一是语文知识内容隐伏于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组成的文章中,隐隐约约,捉摸不定;二是语文知识之间既不互为关联,又无前后递进,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

在这方面,大陆和台湾的教材一个散落暗藏,一个专列明示,差异巨大。

人教版教材的语文知识点主要分布在单元导读、课后“思考与练习”和“学习园地”(高年级是“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比如五下第一单元语文知识比较丰富:(1)有感情朗读;(2)背诵积累;(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4)句式仿写;(5)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表达效果;(6)认识文章写法;(7)“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手拉手’的活动”的口语交际;(8)练学写信。

参照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后四项应该是重点。

但问题依然存在,语言的优美和句子的含义深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比喻还是借代(《草原》课后练习2、3要求)?文章的写法是《草原》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还是《白杨》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难以定夺。

此其一。

同样是体会语句含义、交流文章写法,是把语句意义和文章写作当作学习内容本身,还是把其当作学习写作、说话、阅读技能的材料,目的在于掌握语句表达和文章写作的方法?也需斟酌一番。

此其二。

如此一来,只能靠教师用“我以为”“我觉得”的个人经验来选择了,片面、谬误在所难免。

同样是以人文为单元主题,台湾教科书的语文知识明明白白地显示在“统整活动”或“语文天地”中。

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比较研究

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比较研究

深入了解他们对教材选文系统的理念、目标和策略的认识;文本分析将主要 针对两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选文,从主题、难度、作者身份和文学体裁等方 面进行对比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差异:
1、选文主题方面,大陆教材选文主题更为丰富多样,涉及古代文学、现当 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化常识等多个领域,而台湾教材选文主题则相对集中,主 要涉及文学、文化、自然等方面。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比较发现,台湾翰林版与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系统存在一定 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文来源差异
台湾翰林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多来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这体现了其对中 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而大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则更加广泛,涵盖了 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经典,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2、选文难度方面,大陆教材选文的难度整体上略高于台湾教材,表现在词 汇量、句式和文章思想深度等方面。而台湾教材选文难度相对较为均衡,既注重 选取易于理解的文本,也涉及一些较为深奥的内容。
3、作者身份方面,大陆教材选文作者主要为国内名家,包括现当代文学作 家、古代文学研究者等。而台湾教材选文作者则多为专业作家或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学者、艺术家等。
4、文学体裁方面,大陆教材选文涉及的文学体裁较为广泛,包括诗歌、散 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而台湾教材选文则更注重文学性较强的散文和小说, 对诗歌和戏剧的选取相对较少。
五、结论
通过对大陆与台湾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两地在选文 理念、目标和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选文主题、难度、 作者身份和文学体裁等方面。在未来的教材改革和修订过程中,建议两地可以相 互借鉴和吸收各自的优点和经验,共同推进高中语文教材的优化和发展。本研究 也存在一定限制,如样本数量和种类的局限性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 化相关比较分析。

中国大陆人教版与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比较——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中国大陆人教版与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比较——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广东华侨中学 龙志昆摘 要: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研究是地理教材研究的热门之一,随着两岸教育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地理教材的对比研究逐渐深入。

运用图像系统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图像类型和数量、图像设计、图像组合等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大陆人教版教材和中国台湾龙腾版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人教版教材图像数量少、图像类型使用不均衡、图像组合类型单一、图像质量有待提高等结论,并对人教版教材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材比较;图像系统;高中地理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0)22-0181-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0.22.086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之一,同时是地理教材微观内容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国台湾地理教材极其注重图像系统的应用,其应用大量的示意图来阐明地理事物发生的原因、过程、特征和影响以及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研究中国台湾高中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设计,有助于中国大陆地理教材的优化。

笔者通过对中国大陆人教版和台湾龙腾版高中地理教材“天气与气候”图像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的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图像数量和类型比较地理图像是指地理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其包含地图(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景观图(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漫画遥感影像等。

两岸教材图像类型比较比较项目中国大陆人教版教材中国台湾龙腾版教材图像数量与密度36/24 1.556/30 1.87普通地图0000专题地图822%1629%自然景观图0012%人文景观图514%610%示意图1953%1730%统计图411%1527%统计表0012%漫画0000遥感影像0000总计36100%62100%备注:36为大陆人教版教材本章节总的图像数量,24为本章节页数;56为台湾龙腾版本章节总的图像数量,30为本章节页数;其他数字为本项目数量。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我国大陆与台湾阻隔多年,虽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两地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规范和要求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两地又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两地的课程文件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借鉴台湾语文课程文件的优点,对促进大陆语文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笔者想从台湾与大陆高中语文文化课的比较谈谈这个问题。

台湾一直沿用过去的说法,将“语文”称作“国文”。

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

前两种要求必修,《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

在台湾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六十。

内地高中语文共六册,按一定的体例收古文40篇。

教法还是串讲为主,要求学生掌握与现代文不同的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知识。

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退到后台,有的老师甚至串讲就算完成任务,将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的分析人为删去,因为无关高考。

我们的文言文课后练习主要以考查字词为主。

也有类似台湾的开放性题目,但往往被忽略。

学生也因为其与生活联系不紧或与高考无关而毫无兴趣。

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一直沿袭不变,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大大削减了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

更谈不上对教材文化内涵的把握。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传统篇章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其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从文化语文的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不能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大陆人音版与台湾翰林版音乐教材中“编创”内容之比较

大陆人音版与台湾翰林版音乐教材中“编创”内容之比较
多 展 现 无 深化 的 特 点 。 在 台 湾 翰 林 版 整 套 书 中 可 见 的 “ 编创” 手
要 学习即兴与创作的方法 ,而高段年级则要 考虑对故事和情景
进行再 建构 和再改编 。这样细致的划分由于太 过细致 , 所 以教材
法有 : “ 编节 奏” 、 “ 编动作 ” 、 “ 填音符 ” 、 “ 编 伴奏” 、 “ 编歌词 ” 、 “ 编
材 为依据 , 以“ 编 创” 内容为 研究对象 , 从原 型 、 编创 手法 以及编 创 内容 的设 计等人 手 , 分析 两岸音乐 “ 编创 ” 的共 同规律与 不 同
之 处

作、 改节奏 、 改 旋律 、 改 曲调 等“ 变易 ” 手法对这些 中国 曲子 的“ 原 解, 笔者整理表格如下 :
5 4
9 5
l 1 7
9 7
9 6
8 4
9 5
6 4
1 0 8
7 4
运用 中国曲子有 5 4首 , 占原 型曲子 的 6 5 %。足以可 见 , 人音版教 材在音乐 创新教学环节更加 注重以 中国传统 优秀 的音乐 文化为 载体来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 这是 由中国传统的教学理 念以及 “ 母 语” 音乐 教育 的课程建设 ① 的倾 向决定 的 , 既保 得 了中 国优 秀传 统音乐文 化的传承 ,又促得学 生创 新意识 的发展和音乐 素养 的
五至六 年级1 , 对每个阶段学生的“ 编创 ” 要求是不一样的 , 低段年 级在“ 编创 ” 方 面只要求进行 游戏性质 的即兴创作 , 中段 年级就
音乐 、体 验与感受音乐以及创造音乐都有形 式与 内容上 的具 体
展现 , 表现出较 高的系统性 。台湾翰林版 “ 编创 ” 手法多样性具有

中国大陆与台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

中国大陆与台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

中国大陆与台湾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也是语文课程理念展现的平台,是师生进行语文活动的主要凭证。

中国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同为华夏子女,在相同文化底蕴的熏陶下使用着相同的语言文字,“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了,但其文化的根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责任的国文教材,更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

大陆与台湾的语文教材在编排方式、呈现方式以及选文体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充分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有利于促进两地语文教育的交流与互动。

基于此,本研究着眼于大陆与台湾两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比较两岸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标准、编写体例、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等获得两岸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进一步完善语文教材的功能,促进两地语文教育的互动发展,为接下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该部分包括选题缘由、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及评述、研究设计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两岸语文课程标准(纲要)发展沿革的比较。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了两岸语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发展的背景,详细介绍了两套课程标准(纲要)发展的基本阶段,并对发展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与概述,最后深入分析了课程标准(纲要)发展的基本特征,以期为研究语文教材提供文件上的指导。

第三部分为两岸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编排体例的比较。

主要从整体组织架构、单元结构和单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人教版和康轩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从形式上对两套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全面研究两套教材做铺垫。

第四部分为两岸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结构的比较。

全面分析了两套语文教材的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的异同点,并对两套教材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第五部分结合两套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探讨了其特色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经典取向与时代取向,知识取向与人本取向,从而为两岸语文教材的互动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我国大陆与台湾阻隔多年,虽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两地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规范和要求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两地又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两地的课程文件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借鉴台湾语文课程文件的优点,对促进大陆语文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笔者想从台湾与大陆高中语文文化课的比较谈谈这个问题。

台湾一直沿用过去的说法,将“语文”称作“国文”。

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

前两种要求必修,《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

在台湾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六十。

内地高中语文共六册,按一定的体例收古文40篇。

教法还是串讲为主,要求学生掌握与现代文不同的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知识。

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退到后台,有的老师甚至串讲就算完成任务,将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的分析人为删去,因为无关高考。

我们的文言文课后练习主要以考查字词为主。

也有类似台湾的开放性题目,但往往被忽略。

学生也因为其与生活联系不紧或与高考无关而毫无兴趣。

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一直沿袭不变,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大大削减了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

更谈不上对教材文化内涵的把握。

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传统篇章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其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从文化语文的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不能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大陆与台湾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除法的编排比较

大陆与台湾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除法的编排比较

大陆与台湾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除法的编排比较
分数的除法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位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编排在大陆与
台湾尤为是重要的比较对象。

从大陆的数学教材中可以发现,分数的除法的概念以及基本的术语描述已经介
绍的非常详尽,分数的乘法更多地针对具体的例题做了分析,强调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尤为注重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掌握。

对比台湾教材,可以看到其也有着相似的编排、设计,在介绍分数除法的概念
和基本术语时也有对应的介绍,文字教材用了较为保守的描述,但在实际演算中增加了许多多样的具体例题,有利于学生在解题同时加深对概念的认知,同时也让老师就比较有底蕴的题给出给学生,以检验他们的理解情况。

综上所述,大陆与台湾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除法的编排比较可以发现,以双方
都朝着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重视加强解题能力,相同的方向行动。

同时,灵活使用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获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从语文教材看两岸语文教育之异同

从语文教材看两岸语文教育之异同

从语文教材看两岸语文教育之异同进入二十一世纪,两岸几乎同时开展教学改革。

同宗同源的语文教科书在今日会有哪些异同,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教版教科书和翰林版教科书的比较,管窥两岸课程价值观、语文观、学习观的差异。

教科书;翰林版;课程观;语文观;学习观两岸语言两宗同源,其教科书编排有许多共同点。

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简称人教版)和台湾国文翰林出版的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翰林版),是两地比较权威、使用范围比较广泛的教科书,笔者阅读了这两版本教科书后,发现二者在整体编排、教材选文、练习系统、呈现方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由此隐见两岸语文教育主张的一些差异。

下文将就此作些比较。

一、课程价值观的差异:家国大义为主抑或个人情怀为重从选文看,大陆人教版选文涉及的主题从大类来分,“了解自我”“体悟社会”“人与自然”,三者比例相当。

台湾翰林版选文涉及的主题则多集中于“了解自我”与“体悟社会”。

(在台湾,“人与自然”这一话题的相关学习多放在科学学科中。

)那么,从“了解自我”与“体悟社会”两大主题的选文中,可看出一些什么呢?人教版选文中,谈家国大义之文不少。

如谈国运之文: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谈历史、战争之思: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都德的《最后一课》等。

从这些选文可看出,编选者力主培养学生展开个人与国家、民族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对应到大陆的课程价值观,可以理解其依据:中国教育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表述彰显大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作用,其倡导高尚的思想道德,传递与弘扬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主张在思想深刻的精品文中获得精神的熏陶与思想的升华,因此,“大爱、大义”成为大陆教科书传递情感的主旋律。

相较之下,台湾地区选文较关注个人情怀。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推荐下载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推荐下载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

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摘自《看世界》杂志2010年5期作者:毛春初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

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

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

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

”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

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

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差异分析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差异分析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差异分析语文,在台湾称为“国语”。

由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分析两岸在语文教材编写上的差异,了解台湾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的独特做法,对于我们强化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本文以台湾国民小学选用比较广泛的台湾翰林出版公司的《国语》(以下简称台湾版)五年级上、下两册与大陆凤凰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以下简称苏教版)五年级上、下两册进行对应比较,了解两者的差异。

一、编写体例方面差异众所周知,台湾书籍为右侧装订,竖排,自左往右翻页,自右往左阅读,这与中国古代典籍的装订和阅读习惯完全一致,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台湾版教材的基本编写体例是,教材采用“单元组织”的方式统整编写,以每3~4篇课文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课文内容结束后,以较大篇幅组织“统整活动”。

其具体安排顺序有6个方面的内容,即单元主题介绍→单元导读→问题讨论→课文3~4篇→统整活动→试一试或想一想。

以第一单元为例,其按照先后顺序编写的情况如下。

第一单元:生态与环境单元导读:本单元通过三篇记叙文和一篇议论文来谈论生态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一起爱护地球,维护自然环境。

问题讨论:1.我们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护动物?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可以怎么做?课文:第一课:湖边漫步(刘克襄)第二课:带箭的花凫(夏婉云)第三课:珍珠光彩的蝴蝶梦(王洛夫)第四课:迈向低碳生活统整活动:1.词语的运用。

(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笼统”用语和“精确”用语的区别,并提出问题,要求读者“想一想”)2.概览式阅读。

(介绍什么是“概览式”阅读方法,最后提出问题,要求读者“试一试”,概读下一单元的一篇新课文,然后自己说出课文大意)3.凸显主题的“对比技巧”。

(介绍“对比”这一写作手法,并要求“想一想”,学生个人在暑假前后心理活动的不同)4.国字(汉字)的由来——象形字、指事字。

(介绍汉字的两种构词方法,并要求学生分析具体字形)5.认识书法的字体——篆书、隶书。

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比较

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比较

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比较【摘要】本文主要比较了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的插图设计风格、内容选择、质量、使用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通过对比发现,两者在插图设计风格上存在差异,新目标更注重简洁实用,而康轩版更倾向于色彩丰富、生动。

在内容选择方面,新目标更注重与课文内容的结合,而康轩版更多呈现生活场景。

插图质量方面,新目标更注重清晰度和专业性,康轩版则更注重趣味性和艺术感。

在使用方式上,新目标更灵活多样,康轩版更注重插图与文字的统一呈现。

两版教材的插图均对学生学习有积极影响,但具体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插图设计和使用方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陆《新目标》、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设计风格、内容选择、质量、使用方式、学生学习、影响、差异、具体情况、适合、教材插图设计、结论。

1. 引言1.1 介绍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是两种不同地区的初中英语教材,它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新目标》系列教材是中国大陆普通高中英语教材,内容涵盖了语言基础知识、语法规则、词汇量扩充及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

而《康轩版》则是台湾的一套初中英语教材,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应用和交际互动。

两者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大陆《新目标》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台湾《康轩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激发,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丰富多彩的插图和配图,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

两种教材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无论是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是在语言技能的培养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大陆《新目标》和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地域特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比较

大陆《新目标》与台湾《康轩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的比较

吕春兰;
1: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插图是教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有效辅助学生阅读,凸现文本内容的画面感,增加阅读趣味性。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的《新目标》是在大陆广泛使用的一套初中英语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图文并茂,里面的插图数量繁多、生动形象。

而由台湾康轩文教出版社出版的《康轩版》英语教材也是在台湾广泛使用的一套国中英语教材,笔者将这两套教材的插图进行比较,发现这两套教材的插图在数量、种类、质量及分布情况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康轩版》英语教材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可让《新目标》英语教材借鉴。

香港台湾的中小学教育与大陆有些不同

香港台湾的中小学教育与大陆有些不同

香港台湾的中小学教育与大陆有些不同
是的,香港、台湾和大陆的中小学教育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下面是一些主要区别:
1. 教育体制:香港和台湾具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分别遵循自己的教育法规。

台湾实行12年义务教育,而香港则采用以中学为基础的6-3-3教育模式。

2. 语言环境:在大陆,中文(普通话)是主要的教学语言。

而在香港,中文(粤语)和英文并列,同时进行教学。

台湾则以中文(国语)为主要教学语言。

3. 考试制度:大陆普遍采用国家统一的考试制度,例如高考。

而在香港和台湾,存在不同的评估和升学考试体系。

4. 教材和内容:香港和台湾的教材通常会更加注重本地文化和历史,同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强调英语教学。

在大陆,教材更加侧重于通用的国家标准和课程。

5. 教育目标和重点:在教育目标方面,大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应试能力。

而在香港和台湾,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校园文化:香港和台湾的学校注重学生自治,重视学生参与和发展。

在大陆,学校管理更加集中,注重纪律和规范。

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一些常见的差异,实际上还有更多细微的差别存在。

同时,这些差异并不表示哪种教育系统更好或更优越,每个教育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两岸高中生物教材概念不同表述的比较与思考

两岸高中生物教材概念不同表述的比较与思考

两岸高中生物教材概念不同表述的比较与思考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杨型会(410005)生物学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生物科学的发展也大多是概念的完善或提炼。

笔者仔细比较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高中生物教材,感觉到概念表述不一样,给研究、比较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下面就两岸高中生物教材中常见概念的不同表述及对生物教学产生的影响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同一概念在两岸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不同表述二、同一概念在两岸高中生物教材中不同表述的原因分析1、语法系统本身的多义性决定了两者概念存在差异。

从语义学角度来考察,任何语言的表述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语法系统呈现出来,是由特定的语词符号及其相互间凭依的不同语法和逻辑结构之勾连而形成的概念系统所固定下来的、也是由语法系统所定格下来的客观实体。

语法系统本身在不同情境下一般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导致其多义性。

一方面,语法系统的意义可以根据语词的不同含义作出不同诠释,因而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尽相同的意义解读,从而导致不同阅读者在面对相同文本时会做出不同阐释,获致不同意义空间。

另一方面,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

所以,尽管面对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如“酵素”与“酶”:“酵”,形声字,从酉,表示与酒有关,孝声。

本义:酒母。

指发酵或酵解,也指“酵素”,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起泡沫变酸。

“酶”早期是指在酵母中的意思,形声字,从酉,从每,每亦声。

“每”意为“自身生长出来并遍布于表面的物质”。

“酉”指“腐败”。

“酉”与“每”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有机物自身生长出来并遍布自身表面的物质”。

本义:绒毛状霉变物质。

特指:酒曲。

因此“酵素”的命名侧重于其催化作用的特性,而“酶”的命名则强调其来源,即由活细胞产生的。

酵素最早是由药物学家Planche 于1810年发现,1826年科学家利希提出了酵素的概念,酵素作为酶的最早名称也是由此开始,而有些国家如日本、德国、台湾等地区一直沿用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

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

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

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

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

”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

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

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

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

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

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
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

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

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

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

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

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除了这几次重大的战役外,台湾版在提及抗战将领时,除了“伟大的蒋委员长”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其他将领再无涉及,甚至连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也只字不提。

而大陆不但详细提及,前些年版本的历史书中还放了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的照片。

倒是台湾版在抗战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反面典型,在忻口会战中“守军将领韩复榘不战而走。

蒋委员长下令拏办,处以极刑,军威大振”。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

书中把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贯穿其教科书的主题是:中共扰乱抗战。

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是“窜往陕北的残共,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输诚。

政府为团结抗日,允其所请,将陕北之残共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旋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潜伏江南之残共,编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表面服从政府,暗中扩张势力。

羽毛既丰,故态复萌,窃据地盘,袭击国军。


这个主题延伸到到皖南事变,整个就黑白颠倒了,说是“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调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袭击国军”。

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国军大溃败之际,教科书中还特地点了一笔,“我国经此一役,损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机会。


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则对抗战这一大事,事实重于感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反而是较多的客观描述。

大陆的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

当然作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

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

书中不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马占山、蔡廷锴、冯玉祥、李宗仁、张自忠、池峰城,还有中级军官谢晋元,其中对于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有详细描写。

看过台湾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对台湾刻画抗战的功力还存在联想,没想到在教科书这等事上,台湾不太厚道,不仅对自己的抗战不太细处着笔,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则全部抹杀或者回避,甚至做反面解读。

美国、苏联在教科书中的形象
对于外来势力,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态度问题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由于大陆和台湾在1949年后历史路径的选取上完全不同,大陆与苏联走得很近,而台湾彻底倒向了美国,于是在双方的教科书中,对美苏的描述加上了大量的感情色彩,从而也映照了双方各自对外政策的取向。

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台湾教科书中写道:“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

这实际上就是说,幸亏有了美国的帮助,中国才免于陷入被瓜分的地步。

但在大陆的历史书上,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使得帝国主义发现要瓜分中国实属不易,根本没有提及美国的“功劳”。

不仅没有提及,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专门有一章“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行文笔法上可以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在抗日战争的章节中,台湾版教科书有一个小节“中美联合反攻”,讲述美国提供各种援助(人力、贷款、战略物资)资助国民党政府打赢抗战,这似乎着力在突出美国的功劳,但对苏联红军出力击溃关东军则只字未提。

当然,台湾还是没有忘记苏联,它们特地辟有一节“苏俄的侵略”,历数从辛亥革命以后,苏联对我国东北、外蒙、新疆侵略的历史,尤其是讲到苏联出兵东北攻击关东军的历史时,其侧重点不是苏联帮助中国,而是突出老毛子对中国的掠夺,“所至奸淫掳掠,恣意屠杀;发行军用票,强迫通用;重工业设备,拆卸运走,称是战利品,其不能移动的,加以破坏,所有工厂徒留颓壁;车辆多被劫走。

”通过这一描述,不难想象苏联在台湾人心中形象会何等糟糕。

抹黑
抗日战争,国共还有过合作,在历史书中为了强调抗战精神,台湾教科书对共产党的措辞还相对委婉点,而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为了中国的未来发生了全面的争夺战,台湾
教科书完全抛弃了应有的立场,“叛乱”、“蛊惑”“蠢动”是书中对共产党特定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字眼。

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台湾教科书也完全唱起了另一曲调子。

例如,重庆谈判是因为,“抗战期间,美受苏俄及中共的虚伪宣传所惑,误信苏俄与中共无密切关系,以中共为农村改革者。

美国主持对华政策的官员,复受左倾分子的影响,希望国民政府容纳中共,组成联合政府。

中共则藉此为统战手段,利用和谈,牵制国军行动,争取准备叛乱时机。


尤其令人发笑的是,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由于腐败和搜刮、导致物价飞涨,社会不安,秩序紊乱,教科书中竟然把社会动荡的原因竟然归咎于共产党为了动员农民参军,进行人海战术,在“平分土地、彻底翻身”的口号下,实行清算斗争,“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吓得跑往城市,结果大量难民涌入城市,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

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