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年羹尧颇不喜尔,尔须加意防范,勿露破绽,被伊指摘。——雍正帝给凉州镇总兵宋可的批示
1.密折制度
(1)背景:清雍正年间,西北军务繁忙。
(2)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秘书机构。
处理一般文书
处理机要文书
直接监督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
养心殿
一、政治稳定与体制僵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设军机处
(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赵翼《簷曝杂记》
思考:军机处的职权、特点如何?
(4)特点: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地处廷,便于宣召有官无吏,效率高
(3)职权:
密
简
速
决策封闭性强
①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总计不过数十名……不称职即随时“罢值”回原任。——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644建立全国性的政权
1688颁布《权利法案》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29设军机处
1765英国工业革命
1775美国独立战争
1689《尼布楚条约》
1757一口通商
1793马戛尔尼访华
1789法国大革命
1796白莲教起义爆发
1840鸦片战争
如今新生蓬勃崛起的工业文明
曾经辉煌逐渐落幕的农业文明
鼎盛
出超
入超
不满入超地位的欧洲国家会提出什么要求? 面对这种要求,清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乾隆帝拒绝扩大贸易是否有隐情?这种做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扩大贸易
拒绝要求,闭关自守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四)闭关锁国
台湾省的国中历史课本
台湾省的国中历史课本1.台湾省历史教科书=。
大考刚结束,趁历史课本还没丢,让台湾省高中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吧高一上敎台湾省史高一下敎中国史高二上敎古代世界史高二下敎近代世界史高三时则只有修社会类组的才要念进阶史学中国史方面:第一章华夏世界的形成(上古到秦汉)第二章中古的变革(汉末三国到唐朝)第三章近世的发展(五代到清朝初年)第四章近代的冲击(清中期到清朝亡)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辛亥革命到退守台湾省)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两岸关系( ... 建党到现代)清朝被视为王朝之一,文化压迫的问题则是与明朝一起合并讲解,举例"由於明代的折辱儒生,利用特务机关巩固王权,明代多数儒生没有采取政治抗争一涂。
""满清入主中国后,尽管仍以科举取士,但以满ˋ汉二元方式统驭中国, ... 儒生就算进入 ... ,也往往并无实权。
两面政策,一方面以编修四库全书ˋ八股科举拢络士人并消耗其精力,一方面以文字狱ˋ禁毁书籍等手段折辱儒生""科举考试,明清两代以制义(即八股文)作为应考方式。
内容流於空泛,思想钳制"近代的冲击一章中,将科技衰微落后的主因归咎於人口急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下降,从明代开始中国陷入人口增长与密集劳动互补促进的恶性循环中清廷 ... 缺乏近代思想,天朝观念更进一步引发对外冲突,南京条约中以协定关税危害甚剧,中国产业面临外商低价倾销,无力抗拒台湾省史:清廷据台,为防范各种可能的叛乱,不从事积极的建设,还设下对於开发和 ... 的种种限制,但大多流於形式,挡不住一波波 ... 潮的开发,也定型了以 ... 为主的社会(前期移垦社会到后来定居社会)清代台湾省, ... 极少参与建设,也不使用公权力来协助经济发展大体来讲,台湾省的历史教课书侧重於讲解现象和分析背景因素或后续影响,不会去多加评论,清代据台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 ... 并没有在之中出多少力,满清则被视为王朝之一,曾有短暂的辉煌,但后期就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这也是台湾省多数人的看法)2.求台湾省高中历史书的版本,三民、全华、东大、南一、泰宇、康熹、翰林、龙腾三民、南一、翰林、龙腾,这四家在高中课本出版社中,算是比较有名的,相对的历史课本也较多学校采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历史联系,以及1949年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分治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解两岸人民亲情与合作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改善的具体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演变,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认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和大陆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岸地理位置的相近,提问学生对两岸关系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密切关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台湾地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细节仍需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政治问题敏感度较高,需要引导他们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过程,认识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海峡两岸交往的过程,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2.课件:制作课件,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3.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事件、新闻报道等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拓展环节。
4.视频:准备与课题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情感教育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引出本课主题。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
第二、在北京设立商馆。 “尔使臣称:尔国买卖人,要在天朝京城,另立一行,收贮货
物发卖。”《南京条约》没有提到北京的事,但是五口通商里有 附加条件: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两者的意思可能有些相 近。对于这样的要求,乾隆当然不会同意了:
“京城为万方拱极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外藩人 等,在京城开设设货行之事。”这事没商量,京城是肯定不会让 你们开商馆的,你都想啥呢?
清王朝“天朝上国”意识和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的 根深蒂固,以及闭关锁国、拒绝交流的封闭心态。
既是一种“基于实力的自信”,又是一种“基于无知的自负”
但是英国使团来华遭遇失败的原因单纯是因为清朝统 治者的妄自尊大、封闭保守和“礼仪之争”吗?(问题探究)
非也-将英国使团要求和后来的《南京条约》做对比
第一、要求开放通商口岸。 “尔使臣称:尔国货船,将来或到浙江宁波、珠山、及天津、广东地
知识拓展——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赋予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的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而 并入土地税。
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 (明朝后期) 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
(清朝)
首先将役银中按 人丁摊派的部分 “丁银”加以固定
第三、割让海岛。 “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南京条
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这么明显侵犯国土主权的事,乾隆 要是同意了,跟他孙子道光还有什么区别?
乾隆义正言辞的驳斥说:“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一句话,祖宗疆土, 不可尺寸与人,做甚么白日梦呢?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疆域的奠定★ 3.统治危机的初显
2024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原因: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 者。 (2)概况:_德__国__、_奥__匈__帝__国_、__意__大_利__组成“同盟国”,_英_国__、__法__国_、__俄__国_ 组成“协约国”。 (3)影响: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 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萨拉热窝事件 (1)概况:___1_9_1_4__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 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影响: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 速恶化。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①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 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 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②战争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一战引起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 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共研·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大国矛盾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 [史料实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 史料一 下表是选自美国作家亨利·莫利斯的《殖民史》中的殖民地 面积表。(单位:万平方千米)
1860年 1880年 1899年
英国 250 770 930
法国 20 70 370
德国 — — 100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__西__两__线__ 作战的困境 西线相继发生__凡__尔__登__战役和__索__姆__河__战役 英德在__日__德__兰__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 的海上封锁 ___美__国___和___中__国___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共29张PPT)
苏联:大量援助
美国:政治上孤立、经 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外交上不承认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
时空背景 国际:美苏冷战
国内:新生政权需巩固和外援
外交诉求 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70年代
站稳脚跟
1978
走向世界舞台
二、“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978-201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历史背景,概括此时的外交诉求
时空背景八十国年际代:我和平们与要发做展的主要是三国件内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重对大霸调权整 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
(5)1956年
一、站立于世界舞台: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空背景 国际:美苏威胁国防安全
国内:阶级斗争思维影响
外交诉求 维护国防安全,冲破封锁
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打人”;远交
外交成就 (1)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2)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 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
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
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共25张ppt)
摧毁的四大帝国
德意志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三、一战的影响
1.削弱了 帝国主义 和 殖民主义 力量,动摇了 欧洲 的世界优势;
思考:一战演变成了什么形式的战争? 阵地战(堑壕战),综合国力的较量
二、一战的进程
英国
荷兰
问题一:①②③ 分别属于什么战役?
索 姆河
比 利
时
①马恩河战役(速决战破产)
德
②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③索姆河战役(地狱)
塞
问题二:重要战役主要集中在
马
巴黎
恩
国
法纳河 凡尔登河哪条战线?西线
国
二、一战的进程
美国参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法军火车车厢上有乱 涂的字:微笑,仅仅 是巴黎-柏林之间令 人振奋的旅行。
二、一战的进程
(四)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年,重心在西 线, 马恩河 战役标志德军 速决战 破产;
爆发 同年,对德国宣战的 日本侵占了中国 山东 的租借地。
第二阶段: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 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王利《英国应对美德扩张的策略及原因分析》
问题一:20世纪初, 列强主要矛盾有几对? 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 巴 尔 干 火 药 桶 ”
一、一战的背景
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军事: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寻求同盟者 ②影响:扩军备战、制定计划、制造危机和冲突、局势日益紧张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主要讲解的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a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b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
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
——赵翼
3、文化专制
思想文化专制
君主专制
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 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 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名不副实的机构,为什么还要设置?
特点:简速密 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 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曰“马上飞递”者,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 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 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 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 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何炳棣 人口急剧增长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
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
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
人事之权殚矣!
——汪士铎
资源危机
高、曾之时……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 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 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 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共19张ppt)
09:00 批阅奏章 17:00 鉴赏文物
11:00爱新觉经罗筵·日玄讲烨 20:00
爱就新寝觉罗·胤禛
爱新觉罗·弘历
(1651-1722)
(1722-1735)
(1735-1795)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
二、多元治理疆域定:疆域的奠定
思考:清朝治理边疆的策略有何特点及作用? 3.西北、北方特点:①恩威并施,剿抚并用;②因地制宜、因俗
2.东北
而治;③颁布律令等。
(1)平定蒙古族准噶作尔用部:叛 ①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②增
乱,在蒙古族设立强盟了旗各制 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加速了
度
意义:①提升了地方事务处理的 效率,②实现以文制武维护中央 集权;③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出现 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 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更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清朝前中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最终奠定。
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
和安全了”
——(英)马戛尔尼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第四单元明清版图的奠定与面临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 意义;
——黄爱平 近代化进程。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过程
确立
完善
发展
君主专制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绪论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鸡笼(基隆)为子口2.结果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宠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服务以利宣教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历史重心北移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益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1.欧美列强的侵扰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b.清廷反应:以生番凶悍不可理会,且不归地方官管束为由,未予理会c.结果:李仙得再度深入番地,并与十八社头目签订协议,宣称台湾番地不隶中国版图,埋下日本侵台的远因B.近因:a.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向海外扩张,正欲寻衅,藉机向清廷交涉b.得知中国将「生番」视为化外,为政教所不及,乃进一步策划征台行动C.藉口:同治10年琉球漂流船民为台湾生番所害,为保护琉球属民而出兵,自琅墧(今恒春)登陆,遭牡丹社原住民壮烈抵抗D.结果:沈葆桢率军来台查办,后与日本订立北京专约解决,给予遇害琉民家属抚恤银10万两,补偿日军银40万两,并称日本此次行动乃「保民义举」E.影响:a.法理上,清廷已承认琉球为日本所有,促成日本并吞琉球b.暴露了清廷宁以金钱换取和平,怯以武力对抗侵犯领土者的态度c.台湾主权终获确保,清廷治台政策转趋积极3.光绪10年中法战争与台湾A.事因:中、法对越南宗主权的争执不断,后清廷应越南要求派兵援越,并支援刘永福之黑旗军抗法,终於在北越爆发军事冲突B.波及台湾a.法为挟制清廷让步,将战线延伸到中国沿海,并企图占领台湾b.刘铭传来台督办军务,以北部为重心,置重兵於基隆、沪尾,严防法军袭击C.结果:法军司令孤拨毁福州马尾船厂,数度炮轰基隆二沙湾,并进占澎湖妈宫,封锁台湾海峡,直至中法和议成立才撤离D.影响:a.清廷愈感台湾地位重要,因而促成台湾建省,加速台湾现代化的建设b.战争期间激发台人的民族意识,并在乙未抗日运动中大放异彩c.孙中山决心革命二、沈葆桢的新政建设1.增置郡县:一府四县三厅→ 二府八县四厅A.增设台北府,下辖淡水厅、新竹县、宜兰县及基隆厅,自此确立台北的政治地位B.於台湾南端设恒春县,中部设埔里社厅,东部设卑南厅,以加强后山地区的开发C.为健全制度,奏请闽抚冬春驻台半年,以整饬吏治2.开山抚番A.开辟北、中、南各路山道,分别为今苏花公路、中横、南横之苁矢B.设立番学堂教化原住民,教其农耕,不再行隔离政策,有助於东部(后山)的开发C.此举除证明清廷实质上拥有番地主权外,并有助於茶与樟脑业的发展3.废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A.招徕汉人移垦,除免费乘船外,还供给口粮、耕牛、农具、种籽等,造成新的移民风热潮B.自此前、后山畛域渐泯,进而带动台湾全岛的开发4.推行新政A.於安平修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并题字,兴建恒春古城,购置洋炮、洋枪B.备轮船行驶闽台之间,筹设福州、厦门至台湾的电线C.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以机器开采的西式煤矿5.奏准为郑成功追封建祠(延平郡王祠),列入祀典,以励正风俗民心三、丁日昌的治台1.加强治台:惩治贪污、严饬吏治外,并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台2.开山抚番:积极招募客民垦殖后山,并加强原住民的教化与抚绥,台湾府试曾特别录取淡水厅属原住民一名3.续行新政:A.架设台湾府城至安平、府城至旗后的电报线,并筹建铁路B.积极提倡开矿和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咖啡、棉等4.部署防务:视台湾为中国南洋海防重镇,曾奏请购置铁甲船、新式武器等,以巩固东南七省四、刘铭传与台湾现代化1.光绪11年台湾改建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2.重要治绩A.增设府县:二府八县四厅→三府一州三厅十一县a.保有台北府,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在中部增设台湾府;东部设台东直隶州b.原拟将省会设於台中,但因省城尚待筹建而暂驻台北;继任的邵友濂则奏请将省会正式设於台北B.整顿财政:推动以「清赋」为主的土地改革;清丈土地,重定税则,厘清土地所有权(减四留六)等改革措施,期使台湾财政能自给自足B.推行新政a.兴建纵贯铁路:光绪17年完成台北至基隆段,19年延伸到新竹b.购置轮船航行於两岸之间,航线远达南洋c.铺设南北电线,及於福建,并创办新式邮政d.扩充基隆煤矿,并在台北开设机器局,自制枪炮e.完成了全中国第一个自办的电力公司,并兴办完成电灯、自来水、医院等近代化措施D.人才培育:先后创办电报学堂、中西学堂,以培育自强新政人才E.振兴商业a.重振樟脑、制茶及硫磺业,鼓励机器制糖,充实建设经费b.设商务局以利对外贸易,为招徕华侨投资,更於新加坡设通商局c.大力建设台北府城,一面整顿大稻埕,兴建市街,一面扩充城内建设,时人有「小上海」之称F.抚垦理番a.於大罔畆设抚垦局,以林维源为抚垦大臣,统筹拓垦抚番事宜b.遇汉、原纠纷时,则剿抚兼用,以安其业;并重视原住民的教化工作3.结果:台湾现代化事业颇多进展,在乙未割让之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第二节乙未割台与台民抵抗一、马关议和与割台交涉1.马关议和经过A.日本久蓄南进野心,侵台野心可见a.甲午战争初期,以兵力不足,故未将台湾、澎湖列入进攻目标b.后拟进军直隶,但因恐招致列强干预,乃转而采取「直冲威海卫并攻取台湾」的方略c.於马关议和前即派军进犯台、澎,攻陷澎湖,欲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作为要求割让的谈判筹码B.张荫桓、邵友濂在美国斡旋下赴日议和,但遭日以「全权不足」拒绝C.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协议割台问题a.朝廷重臣翁同和、张之洞、刘坤一均力表反对,光绪皇帝亦不赞同b.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认为非割地不能和局c.李鸿章本期待列强伸援,但各国对割台问题并不重视,故而屈服於日本的要求2.乙未割台与朝野的反应A.全国反对声浪极烈a.廷臣疆吏纷纷上书,痛斥庸臣误国,一时之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b.康有为邀集北京应试举人联名「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以挽救危急c.报纸竞相报导民众对割地赔款的痛恨,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表达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心声d.台湾绅民奔相走告,聚哭於市;台籍京官、翰林、举人联名上陈,直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B.清廷迫於内外情势,忍痛批准换约割台a.光绪帝曾一度拒绝用宝,并电谕李鸿章乘三国干涉还辽之机,暂缓批准和约b.李鸿章等主和派坚持割台以全和局,反对废约再战c.割台已成定局,清廷恐台事迁延,令巡抚唐景崧率官员内渡,并派李经方来台与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办理交割事宜二、台湾民主国的抗日运动1.台湾民主国的领导抗日A.倡导成立:丘逢甲B.首任总统:唐景崧,建号永清C.目标:改官制、制国旗,以期商结外援,拒日保台,声称事平之后,再请命中朝,仍归中国D.成立义军:北部以唐景崧为首,大陆兵勇为主;中部由丘逢甲、林朝栋任指挥,多为义勇团练;南部由刘永福领导,多民军团练E.结果:失败a.清军内渡:南北防务顿感空虚b.义军兵员与训练不足,武器匮乏c.缺乏海军协防:制海权操之敌手,只作陆上防御,成为战略的致命伤d.孤立无援:清廷的决绝与列强袖手旁观,陷民主国於孤立无援的绝境2.台湾北部失陷A.日军由澳底登陆,连陷瑞芳、基隆,唐景崧、丘逢甲仓皇出走,台湾民主国瓦解,仅存13日而亡B.日军进占台北,在台湾总督府举行「始政式」,宣布建立殖民统治政权,台湾成为日本第一个殖民地C.此时日军实际仅占领基隆、台北、淡水一带,其他地区仍在抗日军掌握之中三、日军南下与中南部的抗日运动1.抗日中心移至台南,由刘永福继起领导A.士绅多已弃职内渡,由文武生员及绿林豪杰等领导的义军,成为抗日运动的主力B.承台湾民间的自卫传统,具有强烈的守土意识,在台北陷落后,迅速整编C.抗日军事行动a.桃竹苗地区的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牵制日军达一个月之久,首重挫日军b.彰化八卦山之役,吴彭年、黎景嵩的义军将日少将山根信城击毙,但之后云嘉地区仍然失守c.打狗、凤山在激战后沦陷,日海军又从枋寮、布袋登陆,台南三面受敌,兵匮饷绝,故刘永福西走厦门,全台沦陷2.台湾民主国在台北的抗日行动,远不及中南部的抵抗激烈之因A.抗日意志的强弱:大陆兵勇远不及各地自发的抗日军有强烈的保乡卫土意识B.自卫武力与地利:桃竹苗地区民间开垦集团往往拥有自卫武力以面对原住民,兼且熟悉地形,故能以「地利」进行抵抗C.日军残暴激发反抗:攻打台湾的主力近卫师团,来台后滥杀无辜,时有烧村之举,并军纪不良,引起台湾住民同仇敌忾之心3.抗日保台运动的检讨与结果A.以义军及黑旗军为主体的抗日保台运动,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不可侮的抗敌精神B.日军伤亡惨重,高级将领能久亲王亦负伤而亡,日本朝野为之震惊,故在愤恨之馀,据台后大肆屠杀第三节对日本统治的抗拒与调适一、日本统治政策的演变1.先后依据「六三法」、「三一法」及「法三号」,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2.1919年以前为前期武官总督时期:非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日本在完成全岛的军事控制后,台人仍伺机抗日,情势不稳B.目标:宽猛互用,在台湾树立殖民基础C.措施a.发布「六三法」¬赋予台湾总督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的专制独裁权力,奠定台湾总督绝对权力的法律基础后虽设总督府评议会作为总督的谘询机关,对总督的专制权力并无实质改变b.维护并巩固殖民统治,使总督府的控制力得以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强化警察职能,於全岛各地密布警察网路,地方政务均委由警察处理,使之成为总督府独裁统治的有力支柱颁行保甲条例,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居民相互连坐,并在警察督导下成立壮丁团,负责防范「匪徒」及各种灾害,成为警察行政的辅助制度c.推动各项基础建设及调查事业¬采渐进主义原则,调查台地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再顺势绥抚并尊重台湾礼俗清丈土地租税,并於1905年实施台湾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其他:统一币制、成立台湾银行、振兴糖业、完成纵贯铁路和兴筑基隆、高雄两港、改善卫生等3.1919至1936年为文官总督时期: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一次大战后,「民族自决」思潮高涨,台湾同胞渐呈民族觉醒之势B.目标:将台湾从殖民地逐步转化成日本本土的一部分C.措施:a.实施「内地延长主义」,以同化政策安抚台人b.推动地方制度改革、设置评议会提高台人的政治地位,以消弭台人的社会运动c.推动内台共学等,以教育教化台人认同日本,但成效不彰d.其他:创立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实施地方自治、修建日月潭水电事业、进行嘉南大圳工程、创立糖业试验所等4.1937至1945年为后期武官总督时期:皇民化运动时期A.背景:日本进入战时体制,待台胞彻底动员支援战争B.目标: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C.措施:积极从精神层面消灭台胞的民族意识,生活层面脱离汉民族的样式及色彩a.以「内台如一」的口号推动皇民化政策,积极普及日语,养成日式生活习惯b.鼓励台人改从日本姓名,供奉日本神,并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策动全台成立「皇民奉公会」,对人力、物力进行全面性掠夺,强徵20万台籍军ロ入伍、妇女成为慰安妇5.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桂太郎南弘6.理番事业A.称呼:「生番」或「番人」→1923年「高砂族」B.消极防卫:初因专注於压制平地汉人的抗日,无暇顾及原住民,故沿用清代隘勇制度,以阻挡原住民的袭击C.积极镇压a.1906年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上任,正式展开镇压原住民的「理番事业」,以招降或歼灭的方式进行作战,并伸展隘勇线范围b.1910年设立「五年讨番事业计画」,在台湾全岛12个区域对原住民展开作战;1915年总督府已能有效控制原住民D.原住民的抗日:1930年泰雅族酋长莫那鲁道所领导的雾社事件a.起因:¬日本理番政策过於残暴,官吏统治手段横暴资本家掠夺山地资源,并经常强徵原住民服劳役®番地警察玩弄原住民妇女感情b.结果:¬总督府采取强力镇压行动,并以毒气弹轰炸,几将该族屠杀殆尽雾社事件迫使总督府重新检讨调整理番政策,石冢英藏总督与总务长官、警务局长等官员亦因此引咎辞职二、殖民地的经济与社会1.经济政策:以榨取廉价的粮食与原料为目的,同时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A.1895~1904年:重点为现代化的基础建设a.提出以「殖产兴业」为中心的财政计划,对台湾展开土地、林野资源调查、金融体制的建立、交通事业的建设等「基础工程」,以利日本资本垄断台湾经济b.其中土地改革与林野调查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建设,也是日本对台湾加强控制、巧取掠夺的重要手段B.1905~1930年:致力推动以米、糖为中心的商品化经济a.推动绿色革命¬1920年开始建造嘉南大圳,并陆续完成水利灌溉系统鼓励大量种植甘蔗及稻米,并且协助日资发展新式制糖工业®设置嘉义农林学校,以培养农业耕种技术与品种改良的人才b.确立「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形成台、日垂直分工的体系c.成果:商业性农业飞跃发展,但多被日本财阀所垄断,台人仍以在来米、蕃薯为主食,未蒙其利C.1931年以后:工业化建设成为重心,使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a.日本侵略华南、南洋日亟,台湾成为日本的南进基地,故推动以军需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以因应日本扩张侵略需要¬配合南洋廉价的农工原料,台湾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工业原料生产设立多处发电厂,运用廉价的电力及进口原料,进行次级加工,以支援日本的重化工业b.1937年开始强化对台湾经济的管制,实行物资管制及配给制度,并设立经济警察制度,以有效执行经济管制2.殖民地的社会状况A.社会结构与分配关系a.日本的殖民官僚和资本家是台湾社会的主导力量b.少数有钱有势的台籍绅商地主,如鹿港辜家、板挢林家、雾峰林家、高雄陈家,因追随日本效力而得以位列社会上层c.绝大多数的本土中小企业,都处於从属及被排挤的地位d.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多为日本人,工资亦较台湾人多,是典型的「劳动贵族」e.日本官僚和资本家经由贷款、产销、灌溉等方面的控制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渗透,使农民沦为殖民经济的生产工具B.社会控制:主要以警察与保甲制度为主,於战争期间更成为动员的机器C.风俗习惯的变迁a.利用保甲全面推动放足断发,并以渐进方式禁革鸦片b.引进星期制及实施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要求各公、私机构以标准时间制定作息,养成守法守时的观念c.建立现代卫生观念,建自来水道、地下水道等,改变台湾人的医疗卫生习惯,大幅降低死亡率,使台湾人口呈现高自然增加率三、殖民地教育与文化发展1.殖民统治下的教育体制A.目的:同化台人并培养中低级技术人才,以利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政治控制B.分期发展a.1899~1918年:颁行《台湾公学校令》,正式引进近代西方教育,但台人与日人的待遇并不相同,中等教育也以日人为优先b.1919~1936年:颁行《台湾教育令》确立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制度;1922年,形式废除日台分离的教育制度c.1937年后: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使台湾加速皇民化运动,教育的军国主义色彩更加浓厚C.日人与台人教育的差别待遇a.初等教育¬日治时期的台湾以初等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是为了使台湾人具备基本教育水准,以利於总督府的统治及推动产业政策分为专收日人子弟的小学校与台人子弟就读的公学校相较,无论师资、设备均明显有别®1941年实施日台学生共学的国民学校,仍有日人适用的第一课程表及台人适用的第二课程表之分ˉ1943年为了落实皇民化运动,加速台湾人日本化,推行6年国民义务教育,此举使台湾的国民就学率有突破性的发展b.中等教育¬原只为在台日人升学需求而开设,台人子弟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则多所限制,只有少数家境殷实者能够远赴日本留学因士绅请愿及捐资,始准林献堂设立台中中学校(台中一中),招收台籍学生c.高等教育¬包括台北帝国大学和医学、农林、商业、工商等专科学校,日籍学生均占有绝对优势台北帝国大学基本上是为了保障在台日人接受高等教育而设,台湾人入学极为不易,并限制台湾人报考法政科目,主要以医科为主®结果:战后初期台湾本土菁英中的法政人材,大部分是到日本接受教育D.总结日据时代台湾教育的特色a.教育制度始终保留台、日不同的差别待遇b.教育目的是为实行「皇民化」,企图将台湾人同化於日本社会,但也激发台湾人的不满和自觉c.以初等教育为重心,日治后期国民学校快速成长,有助於日语的普及,也有助於现代基本知识的传播d.初等教育重视公民训练和体育卫生,教师富敬业精神;中等教育注意职业训练;高等教育重视应用科学和学术研究,是值得肯定的2.文化发展A.背景:a.日人引进了新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科学新知,有助於打开台人的视野b.一次战后,文学、美术、音乐及戏剧等新学艺思潮,在新式教育制度及留学生倡导下,逐渐蔚成风气B.重要专业团体a.文学上:南音社、台湾文艺联盟等,鼓励文学创作b.绘画上:台阳美术协会举办美展,提供画家创作发表的园地c.话剧上:民烽剧团倡导新话剧运动,使新学艺扎根台湾社会C.结果:固有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虽然面临重估,但也引起民族主义的反抗浪潮,成为日治时期台湾民族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从武装抗日到政治社会运动1.1895~1902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乙未抗日运动屠戮极惨、殖民统治极严苛、乡土意识与民族认同等因素B.主要势力:北部陈秋菊、简大狮;中部简精华、柯铁父子;南部林少猫、黄国镇C.日人的压制政策a.乃木希典总督采取「三段警备制」,就抗日势力的强弱,分三区以军队、宪兵、警察负责警备治安,但并未奏效b.儿玉源太郎总督改采镇抚兼施手段¬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颁发「绅章」等手段以笼络士绅,成立保良局,围堵抗日份子一面改组警察体制,颁行保甲条例,利用壮丁团协助警察围剿;一面以「匪徒刑罚令」等苛法镇压,抗日势力遂相继瓦解2.1907~1915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a.总督府已渐次完成台湾经济资本主义化的基础工作,为日本资本家开启了控制台湾产业的大门,台人生业进一步遭到榨取与掠夺b.受到中国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B.重要抗日事件a.1907年北埔事件:唯一发生在辛亥革命前的抗日事件b.1913年苗栗事件:罗福星等人发动,后失败而被判处死刑c.1915年西来庵(噍吧蜠)事件:余清芳等人假借神力吸引教徒从事抗日,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抗日行动C.结果:a.总督府的社会控制已十分严密,大部分的抗日事件在密谋阶段即被破获b.西来庵事件后,台人改采非武装的抗拒方式,转向以政治社会运动争取权利,展开近代台湾的民族运动3.晚期:1930年代后期起。
台湾国文教材目录14.12.25
台湾国文教材目录【一册90 版】一、哲学家皇帝-----------------陈之藩二、师说 ------------------------韩愈三、柳宗元寓言选 --------------柳宗元(一) 永某氏之鼠(二) 蝜蝂传四、再别康桥 ------------------徐志摩五、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六、伤仲永 --------------------王安石七、脸谱 ----------------------梁实秋八、岳阳楼记 ------------------范仲淹九、明湖居听书 ------------------刘鹗十、醉翁亭记 ------------------欧阳修十一、方山子传 ------------------苏轼十二、生活的艺术 --------------夏丏尊十三、训俭示康 ----------------司马光十四、一杆称仔(节录) ------------赖和十五、古诗选(一)迢迢牵牛星 ----------------佚名(二)咏史诗之一 ----------------左思【第二册90 版】一、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二、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三、墨池记 --------------------曾巩四、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五、纵囚论 ------------------欧阳修六、六国论 --------------------苏洵七、穿内裤的旗手 --------------萧萧八、六国论 --------------------苏洵九、错误 --------------------郑愁予十、离魂记 ------------------陈玄佑十一、范进中举 --------------吴敬梓十二、义田记 ----------------钱公辅十三、数字人生 --------------吴鲁芹十四、长干行 ------------------李白【第三册89 版】一、左忠毅公轶事 ----------------方苞二、正眼看西方 ----------------龙应台三、纵囚论-------------------- 欧阳修四、白玉苦瓜 ------------------余光中五、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六、墨池记 ----------------------曾巩七、刘姥姥 --------------------曹雪芹八、项脊轩志 ------------------归有光九、三峡(节录) ----------------余秋雨十、赤壁赋 ----------------------苏轼十一、廉耻 --------------------顾炎武十二、杨柳 --------------------丰子恺十三、卖柑者言 ------------------刘基十四、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十五、唐诗选(一) 山行 --------------------杜牧(二) 黄鹤楼 ------------------崔颢(三) 石壕吏 ------------------杜甫【第四册89 版】一、台湾通史序 ----------------连横二、散戏 --------------------洪醒夫三、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四、祭妹文 --------------------袁枚五、弦诗选 ---------------------弦(一) 坤伶(二) 乞丐六、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七、种梨 --------------------蒲松龄八、夏之绝句 ------------------简媜九、指喻 --------------------方孝孺十、留侯论 --------------------苏轼十一、秦士录 ------------------宋濂十二、柏克莱精神 --------------杨牧十三、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十四、宋诗选(一)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二)书愤---------------------- 陆游(三)观书有感 ------------------朱熹【第五册90 版】一、桃花源记 --------------------陶潜二、谏逐客书 --------------------李斯三、万鸦飞过废田 --------------洪素丽四、兼葭------------------------ 诗经五、礼记选---------------------- 礼记1. 成子高寝疾2. 美轮美奂3. 大同世界4. 进学之道六、过秦论 ----------------------贾谊七、雁 --------------------------白荻八、世说新语选 ----------------刘义庆1. 殷仲堪俭食2. 咏絮之才3. 坦腹东床4. 绝妙好辞九、典论论文 --------------------曹丕十、出师表 --------------------诸葛亮十一、鲁智深大闹桃花村 --------施耐庵十二、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十三、词选(一)浪淘沙 ----------------------李煜(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第六册(各课的顺序未定)90 版】一、国殇 ----------------------屈原二、陈情表 --------------------李密三、从你美丽的流域 ----------张晓风四、与陈伯之书 ----------------丘迟五、韩非子选 ------------------韩非六、容忍与自由---------------- 胡适七、劝学 ----------------------荀子八、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九、看大 --------------------王鼎均十、鸿门宴 ------------------司马迁十一、庖丁解牛 ----------------庄子十二、元曲选(一)南吕一枝花 --------------关汉卿(二)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三)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除上述课程外, 还另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程合并于国文课教授学年学期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年论语选读论语选读第二学年论语选读孟子选读第三学年孟子选读学庸选读第一册第二册壹、论学(选19 章)壹、论孝(选9 章)贰、论仁(选20 章)贰、论待人接物[忠恕](选15 章)参、论修身(选36 章参、论君子[士](选31 章)肆、论诗礼乐(选5 章)第三册第四册壹、论教育(选7 章)壹、别义利(选5 章)贰、论政治经济(选21 章)贰、辨异端(选3 章)参、论古今人物(选11 章)参、论性善(选5 章)肆、论孔门弟子(选13 章)肆、论养气(选4 章)伍、孔子自述(选11 章)伍、论教学(选9 章)第五册第六册壹、论处世(选7 章)壹、大学选(选5 章)贰、论权变(选4 章)贰、中庸选(选4 章)参、论治道(选11 章)肆、论古人(选4 章)伍、孟子之抱负(选2 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绪论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鸡笼(基隆)为子口2.结果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宠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服务以利宣教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历史重心北移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益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1.欧美列强的侵扰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b.清廷反应:以生番凶悍不可理会,且不归地方官管束为由,未予理会c.结果:李仙得再度深入番地,并与十八社头目签订协议,宣称台湾番地不隶中国版图,埋下日本侵台的远因B.近因:a.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向海外扩张,正欲寻衅,藉机向清廷交涉b.得知中国将「生番」视为化外,为政教所不及,乃进一步策划征台行动C.藉口:同治10年琉球漂流船民为台湾生番所害,为保护琉球属民而出兵,自琅墧(今恒春)登陆,遭牡丹社原住民壮烈抵抗D.结果:沈葆桢率军来台查办,后与日本订立北京专约解决,给予遇害琉民家属抚恤银10万两,补偿日军银40万两,并称日本此次行动乃「保民义举」E.影响:a.法理上,清廷已承认琉球为日本所有,促成日本并吞琉球b.暴露了清廷宁以金钱换取和平,怯以武力对抗侵犯领土者的态度c.台湾主权终获确保,清廷治台政策转趋积极3.光绪10年中法战争与台湾A.事因:中、法对越南宗主权的争执不断,后清廷应越南要求派兵援越,并支援刘永福之黑旗军抗法,终於在北越爆发军事冲突B.波及台湾a.法为挟制清廷让步,将战线延伸到中国沿海,并企图占领台湾b.刘铭传来台督办军务,以北部为重心,置重兵於基隆、沪尾,严防法军袭击C.结果:法军司令孤拨毁福州马尾船厂,数度炮轰基隆二沙湾,并进占澎湖妈宫,封锁台湾海峡,直至中法和议成立才撤离D.影响:a.清廷愈感台湾地位重要,因而促成台湾建省,加速台湾现代化的建设b.战争期间激发台人的民族意识,并在乙未抗日运动中大放异彩c.孙中山决心革命二、沈葆桢的新政建设1.增置郡县:一府四县三厅→ 二府八县四厅A.增设台北府,下辖淡水厅、新竹县、宜兰县及基隆厅,自此确立台北的政治地位B.於台湾南端设恒春县,中部设埔里社厅,东部设卑南厅,以加强后山地区的开发C.为健全制度,奏请闽抚冬春驻台半年,以整饬吏治2.开山抚番A.开辟北、中、南各路山道,分别为今苏花公路、中横、南横之苁矢B.设立番学堂教化原住民,教其农耕,不再行隔离政策,有助於东部(后山)的开发C.此举除证明清廷实质上拥有番地主权外,并有助於茶与樟脑业的发展3.废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A.招徕汉人移垦,除免费乘船外,还供给口粮、耕牛、农具、种籽等,造成新的移民风热潮B.自此前、后山畛域渐泯,进而带动台湾全岛的开发4.推行新政A.於安平修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并题字,兴建恒春古城,购置洋炮、洋枪B.备轮船行驶闽台之间,筹设福州、厦门至台湾的电线C.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以机器开采的西式煤矿5.奏准为郑成功追封建祠(延平郡王祠),列入祀典,以励正风俗民心三、丁日昌的治台1.加强治台:惩治贪污、严饬吏治外,并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台2.开山抚番:积极招募客民垦殖后山,并加强原住民的教化与抚绥,台湾府试曾特别录取淡水厅属原住民一名3.续行新政:A.架设台湾府城至安平、府城至旗后的电报线,并筹建铁路B.积极提倡开矿和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咖啡、棉等4.部署防务:视台湾为中国南洋海防重镇,曾奏请购置铁甲船、新式武器等,以巩固东南七省四、刘铭传与台湾现代化1.光绪11年台湾改建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2.重要治绩A.增设府县:二府八县四厅→三府一州三厅十一县a.保有台北府,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在中部增设台湾府;东部设台东直隶州b.原拟将省会设於台中,但因省城尚待筹建而暂驻台北;继任的邵友濂则奏请将省会正式设於台北B.整顿财政:推动以「清赋」为主的土地改革;清丈土地,重定税则,厘清土地所有权(减四留六)等改革措施,期使台湾财政能自给自足B.推行新政a.兴建纵贯铁路:光绪17年完成台北至基隆段,19年延伸到新竹b.购置轮船航行於两岸之间,航线远达南洋c.铺设南北电线,及於福建,并创办新式邮政d.扩充基隆煤矿,并在台北开设机器局,自制枪炮e.完成了全中国第一个自办的电力公司,并兴办完成电灯、自来水、医院等近代化措施D.人才培育:先后创办电报学堂、中西学堂,以培育自强新政人才E.振兴商业a.重振樟脑、制茶及硫磺业,鼓励机器制糖,充实建设经费b.设商务局以利对外贸易,为招徕华侨投资,更於新加坡设通商局c.大力建设台北府城,一面整顿大稻埕,兴建市街,一面扩充城内建设,时人有「小上海」之称F.抚垦理番a.於大罔畆设抚垦局,以林维源为抚垦大臣,统筹拓垦抚番事宜b.遇汉、原纠纷时,则剿抚兼用,以安其业;并重视原住民的教化工作3.结果:台湾现代化事业颇多进展,在乙未割让之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第二节乙未割台与台民抵抗一、马关议和与割台交涉1.马关议和经过A.日本久蓄南进野心,侵台野心可见a.甲午战争初期,以兵力不足,故未将台湾、澎湖列入进攻目标b.后拟进军直隶,但因恐招致列强干预,乃转而采取「直冲威海卫并攻取台湾」的方略c.於马关议和前即派军进犯台、澎,攻陷澎湖,欲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作为要求割让的谈判筹码B.张荫桓、邵友濂在美国斡旋下赴日议和,但遭日以「全权不足」拒绝C.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协议割台问题a.朝廷重臣翁同和、张之洞、刘坤一均力表反对,光绪皇帝亦不赞同b.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认为非割地不能和局c.李鸿章本期待列强伸援,但各国对割台问题并不重视,故而屈服於日本的要求2.乙未割台与朝野的反应A.全国反对声浪极烈a.廷臣疆吏纷纷上书,痛斥庸臣误国,一时之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b.康有为邀集北京应试举人联名「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以挽救危急c.报纸竞相报导民众对割地赔款的痛恨,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表达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心声d.台湾绅民奔相走告,聚哭於市;台籍京官、翰林、举人联名上陈,直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B.清廷迫於内外情势,忍痛批准换约割台a.光绪帝曾一度拒绝用宝,并电谕李鸿章乘三国干涉还辽之机,暂缓批准和约b.李鸿章等主和派坚持割台以全和局,反对废约再战c.割台已成定局,清廷恐台事迁延,令巡抚唐景崧率官员内渡,并派李经方来台与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办理交割事宜二、台湾民主国的抗日运动1.台湾民主国的领导抗日A.倡导成立:丘逢甲B.首任总统:唐景崧,建号永清C.目标:改官制、制国旗,以期商结外援,拒日保台,声称事平之后,再请命中朝,仍归中国D.成立义军:北部以唐景崧为首,大陆兵勇为主;中部由丘逢甲、林朝栋任指挥,多为义勇团练;南部由刘永福领导,多民军团练E.结果:失败a.清军内渡:南北防务顿感空虚b.义军兵员与训练不足,武器匮乏c.缺乏海军协防:制海权操之敌手,只作陆上防御,成为战略的致命伤d.孤立无援:清廷的决绝与列强袖手旁观,陷民主国於孤立无援的绝境2.台湾北部失陷A.日军由澳底登陆,连陷瑞芳、基隆,唐景崧、丘逢甲仓皇出走,台湾民主国瓦解,仅存13日而亡B.日军进占台北,在台湾总督府举行「始政式」,宣布建立殖民统治政权,台湾成为日本第一个殖民地C.此时日军实际仅占领基隆、台北、淡水一带,其他地区仍在抗日军掌握之中三、日军南下与中南部的抗日运动1.抗日中心移至台南,由刘永福继起领导A.士绅多已弃职内渡,由文武生员及绿林豪杰等领导的义军,成为抗日运动的主力B.承台湾民间的自卫传统,具有强烈的守土意识,在台北陷落后,迅速整编C.抗日军事行动a.桃竹苗地区的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牵制日军达一个月之久,首重挫日军b.彰化八卦山之役,吴彭年、黎景嵩的义军将日少将山根信城击毙,但之后云嘉地区仍然失守c.打狗、凤山在激战后沦陷,日海军又从枋寮、布袋登陆,台南三面受敌,兵匮饷绝,故刘永福西走厦门,全台沦陷2.台湾民主国在台北的抗日行动,远不及中南部的抵抗激烈之因A.抗日意志的强弱:大陆兵勇远不及各地自发的抗日军有强烈的保乡卫土意识B.自卫武力与地利:桃竹苗地区民间开垦集团往往拥有自卫武力以面对原住民,兼且熟悉地形,故能以「地利」进行抵抗C.日军残暴激发反抗:攻打台湾的主力近卫师团,来台后滥杀无辜,时有烧村之举,并军纪不良,引起台湾住民同仇敌忾之心3.抗日保台运动的检讨与结果A.以义军及黑旗军为主体的抗日保台运动,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不可侮的抗敌精神B.日军伤亡惨重,高级将领能久亲王亦负伤而亡,日本朝野为之震惊,故在愤恨之馀,据台后大肆屠杀第三节对日本统治的抗拒与调适一、日本统治政策的演变1.先后依据「六三法」、「三一法」及「法三号」,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2.1919年以前为前期武官总督时期:非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日本在完成全岛的军事控制后,台人仍伺机抗日,情势不稳B.目标:宽猛互用,在台湾树立殖民基础C.措施a.发布「六三法」¬赋予台湾总督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的专制独裁权力,奠定台湾总督绝对权力的法律基础后虽设总督府评议会作为总督的谘询机关,对总督的专制权力并无实质改变b.维护并巩固殖民统治,使总督府的控制力得以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强化警察职能,於全岛各地密布警察网路,地方政务均委由警察处理,使之成为总督府独裁统治的有力支柱颁行保甲条例,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居民相互连坐,并在警察督导下成立壮丁团,负责防范「匪徒」及各种灾害,成为警察行政的辅助制度c.推动各项基础建设及调查事业¬采渐进主义原则,调查台地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再顺势绥抚并尊重台湾礼俗清丈土地租税,并於1905年实施台湾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其他:统一币制、成立台湾银行、振兴糖业、完成纵贯铁路和兴筑基隆、高雄两港、改善卫生等3.1919至1936年为文官总督时期: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一次大战后,「民族自决」思潮高涨,台湾同胞渐呈民族觉醒之势B.目标:将台湾从殖民地逐步转化成日本本土的一部分C.措施:a.实施「内地延长主义」,以同化政策安抚台人b.推动地方制度改革、设置评议会提高台人的政治地位,以消弭台人的社会运动c.推动内台共学等,以教育教化台人认同日本,但成效不彰d.其他:创立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实施地方自治、修建日月潭水电事业、进行嘉南大圳工程、创立糖业试验所等4.1937至1945年为后期武官总督时期:皇民化运动时期A.背景:日本进入战时体制,待台胞彻底动员支援战争B.目标: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C.措施:积极从精神层面消灭台胞的民族意识,生活层面脱离汉民族的样式及色彩a.以「内台如一」的口号推动皇民化政策,积极普及日语,养成日式生活习惯b.鼓励台人改从日本姓名,供奉日本神,并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策动全台成立「皇民奉公会」,对人力、物力进行全面性掠夺,强徵20万台籍军ロ入伍、妇女成为慰安妇5.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就任年份初期武官总督就任年份文官总督就任年份后期武官总督1895 桦山资纪1919 田健治郎1936 小林跻造1896 桂太郎1923 内田嘉吉1940 长谷川清1896 乃木希典1924 伊泽多喜男1944 安藤利吉1898 儿玉源太郎1926 上山满之进1906 佐久间左马太1928 川村竹治1915 安东贞美1929 石冢英藏1918 明石元二郎1931 太田政弘1932 南弘1932 中川健藏6.理番事业A.称呼:「生番」或「番人」→1923年「高砂族」B.消极防卫:初因专注於压制平地汉人的抗日,无暇顾及原住民,故沿用清代隘勇制度,以阻挡原住民的袭击C.积极镇压a.1906年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上任,正式展开镇压原住民的「理番事业」,以招降或歼灭的方式进行作战,并伸展隘勇线范围b.1910年设立「五年讨番事业计画」,在台湾全岛12个区域对原住民展开作战;1915年总督府已能有效控制原住民D.原住民的抗日:1930年泰雅族酋长莫那鲁道所领导的雾社事件a.起因:¬日本理番政策过於残暴,官吏统治手段横暴资本家掠夺山地资源,并经常强徵原住民服劳役®番地警察玩弄原住民妇女感情b.结果:¬总督府采取强力镇压行动,并以毒气弹轰炸,几将该族屠杀殆尽雾社事件迫使总督府重新检讨调整理番政策,石冢英藏总督与总务长官、警务局长等官员亦因此引咎辞职二、殖民地的经济与社会1.经济政策:以榨取廉价的粮食与原料为目的,同时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A.1895~1904年:重点为现代化的基础建设a.提出以「殖产兴业」为中心的财政计划,对台湾展开土地、林野资源调查、金融体制的建立、交通事业的建设等「基础工程」,以利日本资本垄断台湾经济b.其中土地改革与林野调查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建设,也是日本对台湾加强控制、巧取掠夺的重要手段B.1905~1930年:致力推动以米、糖为中心的商品化经济a.推动绿色革命¬1920年开始建造嘉南大圳,并陆续完成水利灌溉系统鼓励大量种植甘蔗及稻米,并且协助日资发展新式制糖工业®设置嘉义农林学校,以培养农业耕种技术与品种改良的人才b.确立「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形成台、日垂直分工的体系c.成果:商业性农业飞跃发展,但多被日本财阀所垄断,台人仍以在来米、蕃薯为主食,未蒙其利C.1931年以后:工业化建设成为重心,使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a.日本侵略华南、南洋日亟,台湾成为日本的南进基地,故推动以军需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以因应日本扩张侵略需要¬配合南洋廉价的农工原料,台湾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工业原料生产设立多处发电厂,运用廉价的电力及进口原料,进行次级加工,以支援日本的重化工业b.1937年开始强化对台湾经济的管制,实行物资管制及配给制度,并设立经济警察制度,以有效执行经济管制2.殖民地的社会状况A.社会结构与分配关系a.日本的殖民官僚和资本家是台湾社会的主导力量b.少数有钱有势的台籍绅商地主,如鹿港辜家、板挢林家、雾峰林家、高雄陈家,因追随日本效力而得以位列社会上层c.绝大多数的本土中小企业,都处於从属及被排挤的地位d.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多为日本人,工资亦较台湾人多,是典型的「劳动贵族」e.日本官僚和资本家经由贷款、产销、灌溉等方面的控制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渗透,使农民沦为殖民经济的生产工具B.社会控制:主要以警察与保甲制度为主,於战争期间更成为动员的机器C.风俗习惯的变迁a.利用保甲全面推动放足断发,并以渐进方式禁革鸦片b.引进星期制及实施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要求各公、私机构以标准时间制定作息,养成守法守时的观念c.建立现代卫生观念,建自来水道、地下水道等,改变台湾人的医疗卫生习惯,大幅降低死亡率,使台湾人口呈现高自然增加率三、殖民地教育与文化发展1.殖民统治下的教育体制A.目的:同化台人并培养中低级技术人才,以利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政治控制B.分期发展a.1899~1918年:颁行《台湾公学校令》,正式引进近代西方教育,但台人与日人的待遇并不相同,中等教育也以日人为优先b.1919~1936年:颁行《台湾教育令》确立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制度;1922年,形式废除日台分离的教育制度c.1937年后: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使台湾加速皇民化运动,教育的军国主义色彩更加浓厚C.日人与台人教育的差别待遇a.初等教育¬日治时期的台湾以初等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是为了使台湾人具备基本教育水准,以利於总督府的统治及推动产业政策分为专收日人子弟的小学校与台人子弟就读的公学校相较,无论师资、设备均明显有别®1941年实施日台学生共学的国民学校,仍有日人适用的第一课程表及台人适用的第二课程表之分ˉ1943年为了落实皇民化运动,加速台湾人日本化,推行6年国民义务教育,此举使台湾的国民就学率有突破性的发展b.中等教育¬原只为在台日人升学需求而开设,台人子弟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则多所限制,只有少数家境殷实者能够远赴日本留学因士绅请愿及捐资,始准林献堂设立台中中学校(台中一中),招收台籍学生c.高等教育¬包括台北帝国大学和医学、农林、商业、工商等专科学校,日籍学生均占有绝对优势台北帝国大学基本上是为了保障在台日人接受高等教育而设,台湾人入学极为不易,并限制台湾人报考法政科目,主要以医科为主®结果:战后初期台湾本土菁英中的法政人材,大部分是到日本接受教育D.总结日据时代台湾教育的特色a.教育制度始终保留台、日不同的差别待遇b.教育目的是为实行「皇民化」,企图将台湾人同化於日本社会,但也激发台湾人的不满和自觉c.以初等教育为重心,日治后期国民学校快速成长,有助於日语的普及,也有助於现代基本知识的传播d.初等教育重视公民训练和体育卫生,教师富敬业精神;中等教育注意职业训练;高等教育重视应用科学和学术研究,是值得肯定的2.文化发展A.背景:a.日人引进了新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科学新知,有助於打开台人的视野b.一次战后,文学、美术、音乐及戏剧等新学艺思潮,在新式教育制度及留学生倡导下,逐渐蔚成风气B.重要专业团体a.文学上:南音社、台湾文艺联盟等,鼓励文学创作b.绘画上:台阳美术协会举办美展,提供画家创作发表的园地c.话剧上:民烽剧团倡导新话剧运动,使新学艺扎根台湾社会C.结果:固有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虽然面临重估,但也引起民族主义的反抗浪潮,成为日治时期台湾民族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从武装抗日到政治社会运动1.1895~1902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乙未抗日运动屠戮极惨、殖民统治极严苛、乡土意识与民族认同等因素B.主要势力:北部陈秋菊、简大狮;中部简精华、柯铁父子;南部林少猫、黄国镇C.日人的压制政策a.乃木希典总督采取「三段警备制」,就抗日势力的强弱,分三区以军队、宪兵、警察负责警备治安,但并未奏效b.儿玉源太郎总督改采镇抚兼施手段¬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颁发「绅章」等手段以笼络士绅,成立保良局,围堵抗日份子一面改组警察体制,颁行保甲条例,利用壮丁团协助警察围剿;一面以「匪徒刑罚令」等苛法镇压,抗日势力遂相继瓦解2.1907~1915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a.总督府已渐次完成台湾经济资本主义化的基础工作,为日本资本家开启了控制台湾产业的大门,台人生业进一步遭到榨取与掠夺b.受到中国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B.重要抗日事件a.1907年北埔事件:唯一发生在辛亥革命前的抗日事件b.1913年苗栗事件:罗福星等人发动,后失败而被判处死刑c.1915年西来庵(噍吧蜠)事件:余清芳等人假借神力吸引教徒从事抗日,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抗日行动C.结果:a.总督府的社会控制已十分严密,大部分的抗日事件在密谋阶段即被破获b.西来庵事件后,台人改采非武装的抗拒方式,转向以政治社会运动争取权利,展开近代台湾的民族运动3.晚期:1930年代后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