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旧陶瓷器的自然痕迹

合集下载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们在长期的历史时间和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老化和痕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一、老化痕迹:
1. 疏釉:古瓷器因陶土的收缩程度不同,造成釉面与胎体之间的收缩度不同,会形成釉面细微的裂缝。

2. 急干裂纹:古瓷器在制作时,内部与外部受热的速度不一样,造成胎体内外温度不一而收缩不同,出现急性干裂。

3. 断口:断裂后重新拼接出现痕迹,称之为断口。

二、鉴定方法:
1. 检查表面:通过瓷器表面的纹路、釉面、瓷体色泽和声音,可以初步判断瓷器的真伪。

2. 审视断口:观察断口的颜色和质地,若是新破的断面没有伪造的痕迹,瓷器的真实性就可初步确定。

3. 鉴定器具:使用专业的鉴定器具手段,如紫砂灰、紫红砂、紫水浸等,可以检验瓷器的真伪、制作工艺、时代等。

以上是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的简要介绍,通过对这些痕迹的观察和鉴定,可以更好地判断古瓷器的真实性,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公安部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规则

公安部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规则

公安部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规则公安部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显微鉴定规则一、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根据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古旧陶瓷的准确性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古旧陶瓷器自然老化痕迹鉴定的对象和范围是历史上和现代生产的各种带釉面的陶瓷品。

第三条术语和定义1.古旧陶瓷:是指始自商代的原始青瓷和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带釉面瓷器。

2.老化痕迹:即自然老化痕迹。

陶瓷器自烧成之日起,经长时间存放(河海、窖藏、随葬。

掩埋、库存等)受到空气氧化、化学腐蚀、生物侵蚀等,使瓷器釉面发生质地、色释、形态方面的变化。

自然老化痕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和相对稳定性。

老化痕迹是针对人为做旧产生的痕迹而言。

3.老化痕迹鉴定:就是根据物件上的自然老化痕迹的特定性和稳定性的原理,通过显微镜观察、数码照相记录、微机处理等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瓷器釉面痕迹采集、标注、比对、诸存等,对器物的新与旧(仿品、赝品)做出确切结论。

第四条利用古旧陶瓷器的自然老化痕迹鉴定方法是在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手段的科学检测方法,其结论是准确的鉴定结论。

(一)准确识别出是古旧陶瓷器物,还是新品的决断性鉴定结论。

(二)确定是赝品瓷器,还是故意做旧,可以做出推判性结论。

(三)根据一些窑口器物上的自然老化的独特特征确定部分器物的生产窑口。

(四)可以采取古旧陶瓷上的自然老化痕迹建立器物的“DNA”档案,一旦发生纠纷或被盗等问题时可以准确确定其个体身份。

第五条利用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法,是在发展中的创新技术,新手段,在断定新旧方面与传统的目鉴鉴定法和其他科学技术检测法相比,其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都有优势,但不能依其代替其他的鉴定方法。

如传统的目鉴鉴定法和其他的有效科技检测法结合,可以构成目前中国古旧陶瓷鉴定新体系。

二、自然老化痕迹特征分类第六条目前通过对已采集到的标本上的自然老化痕迹的观察、比较、归纳,可将各种古旧陶瓷器物上的老化痕迹的形态分成十类。

十类老化痕迹形态特征:一、直线、曲线、弧线、半环形腐蚀线。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古代陶瓷鉴定咬(也叫吃土):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

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

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

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

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

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

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

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

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

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

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

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

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

从瓷器三大痕迹谈古瓷器的鉴定技巧(组图)

从瓷器三大痕迹谈古瓷器的鉴定技巧(组图)

从瓷器三大痕迹谈古瓷器的鉴定技巧(组图)很多藏友包括同行经常会谈论一个话题: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

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

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

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其核心问题就两个字:自然。

经实践检验,鉴赏中国古瓷器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

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上个月王中信老师鉴宝活动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来一个大将军罐,往桌子上一搁,没等我开口他就说:“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

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

”我把这个罐子翻过来,对老先生说:“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

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

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

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

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通过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古陶瓷真假

通过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古陶瓷真假

通过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古陶瓷真假艺术品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在过去的5~10年中,艺术品的表现都超过了金融资产、股票和房地产。

艺术品的年平均回报率达到了16.6%。

而古瓷器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等,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收藏界最为火爆的艺术品。

而随着古陶瓷收藏市场的火热,也出现了诸多由于瓷器作假而上当受骗的事件。

而且作假者甚至开始运用高科技作伪,让艺术品投资者防不胜防。

面对赝品横行,在此提示广大古玩爱好者、收藏家等要保持清醒认识,多看真品,多了解、学习瓷器鉴定方法。

接下来具体介绍下古陶瓷的鉴定方法。

古陶瓷的鉴定方法有许多,但综合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传统眼学经验和现代科学仪器鉴定。

传统眼学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进而达到鉴定瓷器的目的。

近些年来,收藏行业发生过多起瓷器鉴定争议事件,如“王刚砸宝”“邱季端捐瓷器”等,引发社会各方面争论探讨。

这种情况也是由传统眼学经验本身具有较强主观性所决定的,而且当前相关组织、国家都积极推动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因此科学仪器鉴定成为古陶瓷鉴定发展趋势,“眼学目鉴”结合“科鉴”成为古陶瓷鉴定唯一出路。

这里重点介绍下一种广受认可的“科鉴”方法——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

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是文物在时间梯度、空间梯度等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是人为无法仿制的形态特征。

而随着光电技术发展,尤其是便携式显微镜的出现,使这项利用科学证据鉴定古陶瓷的技术和方法应运而生。

不仅解决了以“人证”为中心的证明方法不适应当代实践发展需要的难题,而且把高科技的成果应用到古陶瓷文物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

古瓷老化微观痕迹鉴别实物效果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方法是如何实现的呢?因为古旧陶瓷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都是微观的,必须借助高倍便携式数码显微技术,寻找、发现、采集古陶瓷釉面自然老化痕迹。

(转)古瓷……自然老化的釉面斑痕

(转)古瓷……自然老化的釉面斑痕

(转)古瓷……自然老化的釉面斑痕
古陶瓷釉面经过时间岁月的摩挲和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老化痕迹,是有规律可循的。

通过对大量的古陶瓷釉面的观察、鉴别、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种自然老化痕迹:
1、釉面因受侵蚀,在釉表面形成的直线、曲线、环形线等形状的下凹线;
2、不规则的几何形线;
3、覆盖在釉面上的氧化膜层;
4、侵蚀斑块;
5、结晶斑;
6、蝇翅纹;
7、蛤蜊光。

以上的综合分析,为我们区分瓷器的新旧、辨别真伪、断定年代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益的参考资料。

[转载]古陶瓷釉面老化痕迹鉴定

[转载]古陶瓷釉面老化痕迹鉴定

[转载]古陶瓷釉面老化痕迹鉴定
古陶瓷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釉面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的作用,它的自然老化现象,有的用肉眼能看出,有的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分辨出来,这是目前鉴定古陶瓷新和老最有效的方法,它方便易行(百倍放大镜即可),准确率也非常高。

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边去,人为做旧的东西所留下的痕迹也没有历史的层次感,自然老化痕迹有历史的层次感丰富感。

古陶瓷釉面及釉内自然老化痕迹,据我用百倍放大镜观察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化气泡:破口泡、变色泡、死亡泡(干煸气泡)、结晶泡等。

2、结晶体:釉表结晶体、釉内结晶体。

釉表结晶体:分鱼子状结晶体(其中有个体也有群体分布)、片状结晶体、网状结晶体和酸碱结晶体等。

釉内结晶体:釉内分未融化的结晶体和已融化的结晶体。

结晶体
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冰花状、棉絮状、颗粒状等,有白色、粉色、褐色、黄色等。

3、沁蚀痕迹:有土沁、水沁、酸碱沁等痕迹(人为做旧的痕迹都浮在表面没有历史的层次感和沧桑感)。

从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毫无疑问的老瓷片和老瓷器中用百倍放大镜获取的釉面老化现象作为参考依据,再和传统鉴定经验与理论结合到一起,来鉴别新老瓷器是目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

任何把传统经验和釉面老化痕迹鉴定以及其它科技鉴定相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有片面性,只有把传统经验和老化痕迹鉴定结合到一起的观点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

即用瓷器胎釉的自然老化现象断新老,用古陶瓷传统的经验断窑口和年代,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老瓷器釉面特征

老瓷器釉面特征

老瓷器釉面特征
老瓷器釉面具有以下特征:
1. 釉面质地细腻:老瓷器的釉面质地非常细腻,触感光滑,不起毛刺。

2. 釉面透明度高:老瓷器的釉面透明度高,可以清晰地看到器物下面的胎体纹理或者彩绘图案。

3. 釉面颜色鲜艳:老瓷器的釉面颜色鲜艳且均匀,具有独特的色泽,不会出现明显的色差或者斑点。

4. 釉面光泽自然:老瓷器的釉面光泽自然,不过度闪亮,也不呈现过度暗淡的质感。

5. 釉面细腻纹理:老瓷器的釉面上可能会出现微小的细腻纹理,如细细的鱼子纹、蜂窝状纹等,这些纹理是手工制作时由于技艺和工艺的差异而产生的。

6. 釉面渗透性佳:老瓷器的釉面渗透性好,可以有效地保护胎体,防止渗水。

总的来说,老瓷器的釉面质地细腻、透明度高、颜色鲜艳、光泽自然,同时可能呈现出细腻纹理,这些特征是辨别老瓷器真伪和价值的重要指标。

古陶瓷鉴定之十大老化痕迹特征

古陶瓷鉴定之十大老化痕迹特征

古陶瓷鉴定之十大老化痕迹特征在古玩领域,既有自然天成的,必也有仿制品。

那么该如何区分人为做旧的物质表现和自然老化的物质表现?最便捷最无争议的便是借助科技手段,实证最具说服力。

古陶瓷由最朴素的自然之水、火、土结合而孕育化生,经过时间的淘洗之后,沉淀下来的不仅是外表看似温润古朴的美,还有发生在胎体、釉面等内部物质结构中的自然老化痕迹,与其他物质所必经的一样,它的成长和蜕变也有自己的规律。

只要掌握了古陶瓷釉面的老化,气泡的变化,胎骨的的老化,彩料的老化等特征,再想分出古陶瓷的新与旧并不难。

公安部评审通过的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技术,应在古陶瓷鉴定上加以推广应用。

目前已经确定并应用的十种老化痕迹鉴定标准列举如下:腐蚀线,几何图形,腐蚀坑点,腐蚀斑块,局部釉面脱落,变色气泡,破口气泡,腐蚀网纹,胎体析盐,釉面混融。

可通过微观镜观察釉面的老化痕迹特征,反复比较,了解并掌握这十种老化痕迹的形貌特征。

1、腐蚀线:腐蚀线、破口泡、钙化斑并存现象(200倍显微镜下)腐蚀线、坑点、雾化斑、网状纹并存(200倍显微镜下)2、几何图形:元青花青料青面局部出现的几何图形、放射线几何图形(200倍放大)3、腐蚀坑点痕:宋蓝釉釉面的坑点(200倍放大)宋龙泉窑上的坑点斑(200倍放大)宋汝窑标准器上的坑点斑(200倍放大)4、腐蚀斑块:釉下放射线斑与腐蚀线共存现象(500倍放大)5、局部釉面脱落:釉面脱落釉下析盐并存(200倍放大)6、变色汽泡200放大下各种古瓷标本釉面上的变色包气泡7、破口气泡现象:宋瓷标本上的部分破泡现象(200倍放大)部分五代青瓷釉面上的破口气泡(500倍放大)8、腐蚀网纹元青花青料釉面上的链珠状网纹与钙化白斑并存(200倍放大)宋钧窑釉面上的老化网状纹痕迹(200倍放大)9、胎体析盐:釉下析盐结晶现象(200倍放大)开片处呈现析盐结晶体(200倍放大)10、釉面混融与结晶现象釉面混融现象(500倍放大)釉面结晶与相混融现象多种老化痕迹并存:北宋汝窑标本上多种痕迹并存(200倍放大)元青花标本器上多种痕迹并存图(200放大)宋钧窑多种痕迹并存图(200倍放大)古陶瓷老化痕迹鉴定,是根据物理学中的分子运动原理,借用高倍显微镜等先进的现代科学仪器,观察出老化痕迹的物质表现。

中高古陶瓷的八种自然痕迹

中高古陶瓷的八种自然痕迹

中高古陶瓷的八种自然痕迹(一)直线、曲线、弧线。

釉面因受腐蚀会出现短直线、曲线、弧线。

颜色多为白色,也有黄色与黑色。

纹线处下凹。

(二)几何图形。

釉面因受腐蚀,表面会出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几何图形。

出现最多的是圆形,极个别的器物釉面会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

图形颜色有白色、黄色、黑色之分。

纹线处下凹。

(三)腐蚀坑点。

随着腐蚀进一步发展,几何图形中的圆形腐蚀将从环状圈表面斜向圈底部发展,圈内组织也逐渐变成与圈相同的白、黄、黑色,形成色点。

腐蚀再加剧,色点脱落,在釉面上形成一个个有色的小麻坑,麻坑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

坑点有的较大,有的极为细小。

(请放投影)(四)腐蚀斑块。

现发现五种腐蚀斑块。

1.多个圆形腐蚀圈相连成斑;2.釉上多条短直线相交成斑;3.釉表膜皮局部受腐成斑;4.釉下针状腐蚀发育成斑;5.釉下棉絮状腐蚀成斑。

斑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黄色、灰色等。

(请放投影)(五)釉面局部脱落。

现发现三种釉面局部脱落形态。

1.因腐蚀在釉表出现的直线、曲线、弧线处腐蚀往宽往深处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腐蚀沟槽,沟槽处被腐蚀的物质脱落露出胎体,形成条状釉面脱落;2.腐蚀沟槽可将釉面分割成若干斑块。

有的斑块脱落露胎,形成斑块釉面脱落;3.腐蚀斑处物质脱落但不露胎,形成斑块釉表脱落。

(请放投影)(六)变色泡。

因受腐蚀,釉中最接近表层的气泡有的先改变了颜色,其色泽基本上可分成白色、黄色、黑色。

白色气泡又可细分为:1.白色雾气泡:泡内似有雾气或烟气,气泡颜色深浅不一;2.白色磨沙气泡:气泡泡面似白玻璃磨沙色,色泽也深浅不一;3.白色冰气泡:气泡似冰雹嵌在釉中,气泡分大、中、小,有微量色差。

黄色气泡又分为:1.淡黄色气泡:淡黄色物质附在气泡表面,气泡仍有一定的透明度;2.土黄色气泡:气泡呈土黄色,没有透明度;3.棕黄色气泡:气泡呈棕黄色,没有透明度。

黑色气泡:有黑色的物质全部或部分附在气泡面上,气泡仍有一定的透明度。

鉴宝秘笈——段氏古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十二条标准

鉴宝秘笈——段氏古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十二条标准

鉴宝秘笈——段氏古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十二条标准个人简介段大宾,又名晓冰,祖藉河北安平县。

斋号静思园,别号“静思园公”、“博陵子”。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发明家、收藏家、独立学者。

1953 年,生于河北保定革命干部家庭,自幼受良好教育。

1975 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硅酸盐专业。

同年就职于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建筑材料工业局,从事玻陶企业管理与科研工作。

1990年下海,从事建筑业。

后创办“石家庄燧人能源环保研究所”,从事生物质能研究,获五项国家专利。

段先生阅历丰富,历经政府官员,科技工作者、私企老板、发明家、收藏家、独立学者等多重身份,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早年,即涉足收藏领域,醉心于历代古瓷,金石书法,收藏颇丰,多有重器。

天命之年,放弃实业,笃修学问。

以自有金石藏品为基础,潜心研考中国书法史,著有《论“北魏洛阳邙山体”的成因与渊源》一文,遂获中书协“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大奖,并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之誉。

耳顺之年,以硅酸盐专业知识为根底,以自有古瓷藏品为基础,主攻中国陶瓷史。

著有《北宋汝窑研究》、《五代柴窑研究》等书。

两书均为难度极高之学术专著,在当代古陶瓷研究著述中,较为罕见。

为解决古陶瓷鉴定之问题,殚精竭力,总结出《段氏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十二条标准》,以此鉴别陶瓷器的新老真伪,简便易懂,效果显著,堪称古瓷鉴定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段先生淡泊名利,静思悟道,潜心学问,做事低调,被朋友戏称为“大隐之人”。

编者按段大宾先生跻身硅酸盐材料行业已逾40载,特别是收藏古瓷30年来,对古瓷鉴真辨伪一事,尤为重视。

面对地摊之瓷无明确考古发掘记录之严酷现实,他长期对“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进行研究,可谓殚精竭虑。

近年来,他以所藏历代古瓷实物为基础,结合硅酸盐材料学基本原理,参考国内专家学者的有关经验,总结出《段氏古瓷自然老化痕迹鉴定十二条标准》,解决了古瓷鉴定中的瓶颈问题,终使古瓷鉴定中最关键的前期程序得以建立。

用水鉴定老瓷器方法

用水鉴定老瓷器方法

用水鉴定老瓷器方法老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珍贵遗产,它们历经岁月沉淀,散发着古老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鉴别老瓷器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用水鉴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用水鉴定老瓷器的方法。

首先,准备一盆清水,将待鉴定的瓷器轻轻放入水中。

如果瓷器是真品,它将在水中浮起来,因为瓷器的比重较小,而且瓷胎比较坚密。

而如果是仿品,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不同,它将下沉到水底,因为仿品通常使用的是普通的陶瓷材料,比重较大。

其次,观察水中的气泡情况。

真正的老瓷器在水中会产生细小的气泡,这是由于瓷胎本身的微小孔隙和瓷器表面的细微裂纹所造成的。

而仿品通常是采用机器制作,表面光滑,不会产生气泡。

再者,可以观察瓷器在水中的透光性。

将瓷器放在水中,如果是真品,水中透过来的光线会比较柔和,而仿品透光性较差,光线会比较刺眼。

这是因为真正的老瓷器胎体均匀致密,而仿品的胎体通常不均匀,透光性较差。

最后,可以通过观察瓷器在水中的变化来鉴定真伪。

真品的老瓷器在水中会有轻微的变化,比如颜色略微变深或者出现细微的裂纹。

而仿品在水中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用水鉴定老瓷器的方法虽然简单,但需要一定的经验和观察力。

在进行鉴定时,需要注意水质的干净程度,避免因水质不纯导致误判。

另外,也要注意瓷器的保存和保护,避免因长时间浸泡水中导致瓷器受损。

总的来说,用水鉴定老瓷器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鉴定手段,通过观察瓷器在水中的浮沉、气泡、透光性和变化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

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结合其他鉴定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鉴别老瓷器的真伪。

希望大家在鉴定老瓷器时,能够多多注意,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瓷器露胎处土受土蚀时首当其冲(之十二)

古瓷器露胎处土受土蚀时首当其冲(之十二)

古瓷器露胎处土受土蚀时首当其冲(之十二)
古瓷器露胎处硬度低,直接暴露无遮挡,在土中受侵蚀最为严重。

随着日积月累不断反复侵蚀土咬:不均匀颗粒卷击风化,更加清晰凸现;泥料陈腐孔隙的原貌钳击重创形成蚂蜂窝;均为剝去糟泊留下精华。

色泽因南北方土壤区别,深沉程度也不一致。

土蚀古瓷器露胎处虽然千疮百洞,但是地质地气地温造就的自然神态,岁月春夏秋冬雕琢的美丽奇观,是历代高仿者永远弄不到位的。

图1:古瓷器露胎处被侵蚀成马蜂窝状
图2:侵蚀后裸出釉面的露胎处。

古瓷新老开片的微观“吃土”痕

古瓷新老开片的微观“吃土”痕

古瓷新老开片的微观“吃土”痕
古瓷大多出自地下,难免会留有自然的“吃土”痕迹。

有的古瓷不用放大镜,也能直视有没有“吃土”痕迹。

有的古瓷表面“吃土”痕迹不明显,需要借助放大镜。

表面粘的土很多,开片的小缝里也有土,即为“吃土”。

有“吃土”现象的瓷器不一定为“老货”。

肉眼观察瓷器的“吃土、不吃土”决不可看表面。

真“吃土”不在表层,是进入胎骨和釉下。

它通过“微孔”沁入釉层,成为点状的“土斑”。

“土斑”很小用眼直接看不到,必须借助放大镜。

在放大镜下,微观才可见“土斑”。

有的古瓷入土时间长,在地下恒温并不开片。

出土后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产生新开片。

有的古瓷当时出窑即有开片,入土时间长,老开片会有自然的“吃土”老化特征。

出土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又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新开片。

这就更加证明是自然的“吃土”而不是人工做伪,当然是老货……。

古瓷水土沁或蛀蚀形态

古瓷水土沁或蛀蚀形态

古瓷水土沁或蛀蚀形态(1)水土沁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出土器物不一定都带水土沁;自然水土沁一般轻重有别,沁痕成无序状态;有的水土沁器物在出土第一时间擦拭会留下永久性擦拭或手印痕迹;部分器物由于在潮湿度较高的泥土中年代久远,老裂纹被土锈填满甚至还会高出釉面。

水气沁者有的象白雾状的一层薄膜,也有的呈白锈斑、片、点、鱼子纹状,古瓷古玉常见具此特征者;沁色湿水可现出器物本色,水干再现,火烧无异味,滴硝酸冒白烟。

此沁应与土质、地气相关,河南古瓷中多有此等沁者。

湿坑出土器物附有“千年泥”,千年泥因年代久远而形成,不怕长时间浸泡的附着泥土,但此泥能刮除。

古瓷凡带“千年泥”者,必为古物无疑;只有年代久远才会出现这种“千年泥”质。

要辨“千年土”真伪很简单而可信度高,可用“水侵法”;用水湿透抹布敷在土痕上,也可直接浸入水中,经宿土痕仍不脱落者为真。

作伪者既使土中添加粘和剂之类,侵泡时间一长也极易清洗干净。

自然土沁一般成颗粒或结快状,器内最明显,用手捻都已达到一定硬度,这应是已具石化或钙化趋向,新石器时代的玉石器上有的附有坚硬的土锈就是证明;但由于陶瓷出现较晚,一般土锈还达不到那种质变程度。

影响美观的土沁可慢慢清除掉;器内一般倒不出土就行了,但在中性沙质土或干燥环境中的古瓷是没有土沁的。

不易清除的沁土可用竹签类轻刮,一般稍用力就能清除干净,有的会留下黄斑点;有的沁入裂纹内很牢固,且有土锈高出老裂纹的现象,此状不必清除,一般用干布轻轻一擦即可。

自然土沁者附土与器表都有一定亲和度,手感已带沙性,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松散,绝不会一冲洗就掉。

往往露胎部位更难清除,此状态可做为年代久远的佐证保留;土锈是指土中沉淀杂质的凝结物与器物结合较牢者,都属自然土沁类。

在中性或沙质土壤中的器物少有土沁或不见土沁。

有的出土器物为金属类物质所沁染,颜色有褐红、淡黄等色,应与在地下与金属类器物相近或与土壤中所含金属成分有关,有的器表沁上数种不同的颜色;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

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

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你是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呢?怎么样可以看的出之自然老化而不是人为?请看下面:1.釉面光泽辨识‘宝光’的光泽观察一些老瓷的釉面发现油感的釉面仍显‘宝光’另外,还有一些亚光釉老瓷器,釉面看上去油油的,似乎看不到这种‘宝光‘,但如果是你透过油层细细观察,它仍然能反射这种光泽,只是在油光的包围下它的莹光度有所减弱,但光线仍然是’活‘的,釉面质感也是均匀细腻的,这跟酸腐蚀后再涂上油的仿品那种呆滞的光泽是完全不同的。

笔者通过对大量老瓷,新瓷和新仿瓷的观察和比较,印证了这种‘宝光‘现象确实为大部分老瓷所独有的现象。

2.气息辨识笔者注意到不是所有的老瓷器釉面都能明显的观察到这种薄薄的莹光和晶光的,特别是含铁量高的黑釉瓷,某些海捞瓷,深色釉瓷和氧化腐蚀严重的瓷器等鉴定这样的瓷器不但要看它的釉面质感是否均匀,反射的光是否有‘活气’,最主要要看其釉面和底胎气息是否沉稳,这种气息的直观感觉上面也提到过,就是火气退去后釉面和胎相对新瓷器颜色要’淡,干‘的感觉。

而新仿器由于火气重釉面和胎颜色有‘深,湿‘的感觉,这就是区别,这种‘深,湿’的气息是仿者做不掉的,因为火气是一种能量,酸很难腐蚀掉,而且酸一般只对新仿瓷器的外表破坏,里面的釉层不会被破坏,所以这种能量仍然会从釉内部散发出来。

以上介绍的光泽,气息,釉面等辨识方法在实战中既有侧重,又可互相配合鉴别,经过针对性的练习都是可以掌握的,关键是平常要多进行新仿品和老瓷器,瓷片的对比,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记忆,做到捻熟于心。

3.老器复烧的辨识复烧后的老底火气大,并有凝结现象自然的老底,表面颗粒松散,无火气复烧器就是老的瓷器或部件经过回炉烧制后的仿品,这些仿品与老瓷器存在很多方面的共性,所以有很大的的欺骗性。

因此,笔者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复烧仿品大致有二种情况,一是接老底复烧,也就是上面是新的,底是老的,二是整个老器复烧,有的`还在老器上加彩复烧。

我从微观看瓷器——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我从微观看瓷器——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我从微观看瓷器——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展开全文
化学做旧的主要目的与物理做旧一样,也是为了把仿古瓷器的强烈光泽变为莹润柔和的光泽,用稀释的强酸浸泡或涂抹瓷器表面,釉面与酸液产生化学反应,在瓷器表面形成很多高低不平的突出点或流淌痕迹,让瓷器表面的直射光变为从不同角度反射的散射光,在釉面上形成慢反射现象,让我们肉眼感觉瓷器表面光泽很柔和,达到做旧的目的。

下图中仿元代青花小罐,器物表面因化学作用把原本光滑的表面变成程度不同的,高低不平的突出点,可确定为化学做旧。

仿宋代钧瓷鼓钉洗,因钧瓷彩料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紫彩上酸洗后的化学反应现象为大面积的流淌痕迹,就如水在带有细沙的河床上流过后的痕迹一样,可以确定为化学反应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多个圆形腐蚀圈相连成斑;
2.釉上多条短直线相交成斑;
3.釉表膜皮局部受腐成斑;
4.釉下针状腐蚀发育成斑;
5.釉下棉絮状腐蚀成斑。
斑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黄色、灰色等。(请放投影)
(五)釉面局部脱落。现发现三种釉面局部脱落形态。
(七)破口泡。变色气泡泡面受到的腐蚀进一步加剧,泡面物质会继续脱落直至破口,破口基本分成小、中、大三种:
1.小破口:破口形态有的系圆形,有的系裂状,有的口部多边角,很不规则;
2.中破口:破口的直径达整个泡面直径的一半左右,破口形态大多为圆形,也有椭圆形,破口口沿边缘处一般都比较圆滑;
(三)腐蚀坑点。随着腐蚀进一步发展,几何图形中的圆形腐蚀将从环状圈表面斜向圈底部发展,圈内组织也逐渐变成与圈相同的白、黄、黑色,形成色点。腐蚀再加剧,色点脱落,在釉面上形成一个个有色的小麻坑,麻坑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坑点有的较大,有的极为细小。(请放投影)
(四)腐蚀斑块。现发现五种腐蚀斑块。
二.自然痕迹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古旧陶瓷器产生的痕迹是有规律可寻的。根据对大量实物的观察研究,现发现了古旧陶瓷器上十余种共性自然痕迹,这些痕迹均呈现在器物的胎釉上。在详细说明自然痕迹种类形态之前,我们应该对新烧制的陶瓷器的釉面有个基本的了解,以便能更清楚的去认识那些自然痕迹特征。首先我们要了解釉的概念,根据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的解释:“釉是附着于陶瓷胚体表面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质。”新烧制的陶瓷器釉面是光亮、平滑、洁净的,其透光性很好,折光率很高。用40倍以上显微镜观察各种古旧陶瓷器釉面,可以发现其釉面及露胎部位与新烧制的陶瓷器釉面及露胎部位有着种种微细特征区别,古旧陶瓷器胎、釉面呈现着一系列的自然痕迹形态。为了证实古旧陶瓷器自然痕迹的客观存在,我现在将采集的各窑址、博物馆古陶瓷器上的自然痕迹中的八种,用投影的形式介绍给大家。其它痕迹种类因工作的需要,今天暂不做介绍。介绍的八种自然痕迹中,因前三种多伴生在一起,将一起放投影介绍。
一.自然痕迹产生的原理
烧成后的陶瓷器主要相组成包括:气孔;玻璃相;莫来石晶体;未熔解的石英及粘土物质的质点。陶瓷器的釉经煅烧冷却硬化为玻璃态的硅酸盐。陶瓷实际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能。古旧陶瓷器自然痕迹的产生,首先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属性,这是内因;在外因方面,历史上的古旧陶瓷器生产出来以后,基本上处在三种环境下:一在地下,二在水下,三在地上。地下环境有窑址、窖藏、墓葬之分。水下的古旧陶瓷器有被地下水或海水浸泡之分。地上古旧陶瓷器有民间传世与宫廷传世之分。古旧陶瓷器所处的环境不一,它们分别受着各自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下古旧陶瓷器受着当地地下泥土、水分、各种微量矿物质、微量有害气体的影响。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地表的温度、湿度都是不一样的,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四季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造成地下古旧陶瓷周围湿度也会不断地变化。古旧陶瓷器的釉面微观仍是有孔隙的,只是我们的视力不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不到它们。古旧陶瓷器的胎体又较为粗糙,毛细管、气孔较多,胎体对周围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周围湿度大,胎体就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吸收水分,周围湿度小,胎体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又释放水分,胎体自动保持着内部水分与外界水分的动态平衡,长年做着平衡水分的运动。地下水汽除含水分外,还含有可溶性盐碱类物质及其它杂质,水汽带着这些物质通过古旧陶瓷器釉面的孔隙及胎体内的毛细管不停的渗进与透出,古旧陶瓷器在地下少则近百年甚至上千年,其胎釉在盐碱长年的化学作用下及盐碱在胎釉内重新结晶所产生的机械力,便使古旧陶瓷器改变了以往的面貌,呈现出多种自然痕迹。水下的古旧陶瓷器也多有泥土及沙砾相伴,海水、泥土及沙砾中多含盐碱类物质,水中盐碱浓度不会是绝对平衡的,它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胎内的盐碱浓度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胎釉面是盐碱平衡浓度的出入口,水下古旧陶瓷器的化学变化原理与地下的古旧陶瓷器大同小异。经观察,水下各种古旧陶瓷器生成的自然痕迹特征与同类地下古旧陶瓷器生成的自然痕迹特征大体是相同的。传世的器物在地面上长年与空气、灰尘等接触,空气与灰尘中含有硫化物、卤化物等化学物质,硫化物遇水会转化成酸,这些化学物质对陶瓷器的釉面、胎土也发生化学腐蚀作用,也会产生类似出土器的某些自然痕迹特征。因地面较干燥,不利于化学物质的化学反应,所以呈现的自然痕迹特征一般都比较轻微,但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却很大。总之,无论古旧陶瓷器处在什么环境下,这种硅酸盐物质都必然要与环境中的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切古旧陶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自然痕迹,这是古旧陶瓷器的普遍规律。
变色的气泡泡面往往伴有物质脱落,泡面上呈现出线条状、坑点状、碎裂状凹陷。这是因为可溶性盐碱类物质在变色气泡泡面孔隙处结晶,产生的机械力造成的.
改变颜色的气泡多在釉的表层,一般较大,从碎瓷片断面处可见大泡下的胎体均有孔隙与气泡相连。水分在此部位交换较强,所以较大的气泡泡面先改变了颜色。(请放投影)
黄色气泡又分为:
1.淡黄色气泡:淡黄色物质附在气泡表面,气泡仍有一定的透明度;
2.土黄色气泡:气泡呈土黄色,没有透明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棕黄色气泡:气泡呈棕黄色,没有透明度。
黑色气泡:有黑色的物质全部或部分附在气泡面上,气泡仍有一定的透明度。
上述表述的气泡色泽只是大致划分,实际气泡的色泽仍有较多的色差。
3.因环境、条件不同,古旧陶瓷器上的自然痕迹有的出现的多,有的出现的少,有很大差异,有的器物自然痕迹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
(六)变色泡。因受腐蚀,釉中最接近表层的气泡有的先改变了颜色,其色泽基本上可分成白色、黄色、黑色。
白色气泡又可细分为:
1.白色雾气泡:泡内似有雾气或烟气,气泡颜色深浅不一;
2. 白色磨沙气泡:气泡泡面似白玻璃磨沙色,色泽也深浅不一;
3.白色冰气泡:气泡似冰雹嵌在釉中,气泡分大、中、小,有微量色差。
(八)网纹线。现发现四种网纹线:
1.由曲线与形态不一的环状圈相连在一起形成的似蛛网形的网纹线;
2.由直线、曲线与形态不一的环状圈相连在一起形成的似蝇翅纹形的网纹线;
3.环套在一起类似等高线一样的环形纹线;
4.由长短直线与曲线相连或交叉形成的网纹线。
1.因腐蚀在釉表出现的直线、曲线、弧线处腐蚀往宽往深处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腐蚀沟槽,沟槽处被腐蚀的物质脱落露出胎体,形成条状釉面脱落;
2.腐蚀沟槽可将釉面分割成若干斑块。有的斑块脱落露胎,形成斑块釉面脱落;
3.腐蚀斑处物质脱落但不露胎,形成斑块釉表脱落。(请放投影)
3.大破口:气泡整个泡面基本齐根部脱落,因泡的基部边缘总或多或少还保留小部分泡面,所以大破口的边缘多不规则。
上述小、中、大三种破口是大致划分,实际破口处于三者之间的仍有很多。
破口泡是因变色泡继续受腐蚀变化发展而来的,其色泽与变色泡是相同的。
有的破口泡的边缘及泡内有凝集物或沙土。(请放投影)
(三)自然痕迹检测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的优点。传统经验鉴定存在着局限性,所以人们又研究出一些科学仪器对古陶瓷进行鉴别,如热释光测年法、元素鉴定法等等。但热释光测年需要在鉴定物上钻孔取样,元素鉴定又受采集的数据不全面所限,所以用这些仪器鉴定,仍是有一定问题,更何况如今造假者对热释光检测已有应对之法。另外这些设备谁也不能带在身上,在收藏者的直接交易中,往往很难先做这些测试再成交。而自然痕迹检测则不然,它只需四十倍以上带光源的袖珍显微镜,无论白天黑夜都可以观察检测鉴定,熟练掌握以后,对有的器物几秒钟就可知新、老,方便、快速、准确,这是现有其它任何方法不可比拟的。
在介绍自然痕迹之前,请先放新瓷釉面的投影--(放投影)
我下面介绍八种自然痕迹。
(一)直线、曲线、弧线。釉面因受腐蚀会出现短直线、曲线、弧线。颜色多为白色,也有黄色与黑色。纹线处下凹。
(二)几何图形。釉面因受腐蚀,表面会出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几何图形。出现最多的是圆形,极个别的器物釉面会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图形颜色有白色、黄色、黑色之分。纹线处下凹。
四.应说明的问题及掌握运用痕迹检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应说明的问题
1.今天在会上介绍了八种自然痕迹,有的种类痕迹介绍不全面,原因是我发现那种自然痕迹时没有拍照的条件,没能拍下。论文则不能不写出来;
2.今天自然痕迹种类只介绍了八种,应该说有上述八种自然痕迹的陶瓷器是老的,但没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新的,因还存有别的自然痕迹检测手段;
(二)自然痕迹检测可以辅助断代。产生自然痕迹是一切古旧陶瓷器的普遍规律,痕迹的多少及轻重程度与古旧陶瓷器内在质量、生产时间、存放环境密切相关。如熟知了各时代各窑口古旧陶瓷器自然痕迹轻重程度,据此是可以大体断代,但这不会绝对准确,因条件不同,元代器物的自然痕迹也可能多于重于宋代器物的痕迹,因此断代还应主要依据传统经验的方法,但自然痕迹检测可以作为断代的辅助手段,综合起来断代会更加准确。
上述网纹线在釉面上或局部出现或成片出现,纹线处下凹。纹线在自然光下多为白色或黄色。如经常擦拭,腐蚀纹线可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三.自然痕迹检测在古旧陶瓷器鉴定中的作用
(一)自然痕迹检测可以准确区分被鉴定器物的新与老。对古旧陶瓷的鉴定有四项内容:一是断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断窑口,四是评价值。这四项内容中真与伪的鉴别是基础,真伪断不准别的都无从谈起。鉴定时,一件被鉴定物只有三种情况:一是真品;二是后仿品;三是新仿品。运用自然痕迹检测的方法可立即将新仿赝品剔除。另外有些古陶瓷只要判明了新老,时代、窑口的问题随之就解决了,如元青花,我国对它的研究只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历史上明,清没有仿过元青花,仿元青花只是近些年的事,鉴别一件传统特征与元青花相似的瓷器,只要判明它是老的就可以判定它为元青花了,又如唐三彩(民国有仿制)高丽瓷等也是如此。
论古旧陶瓷器的自然痕迹 --华夏瓷网人物纹
作者:刘志城
痕迹一词依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事物留下的印记、迹象。”经多年研究,我发现古旧陶瓷器上存在着很多痕迹。根据这些痕迹不同的形成原理,可以将这些痕迹分成自然痕迹(也可以称为自然老化痕迹)与人为痕迹两大类。人为痕迹又可以细分为工艺痕迹、使用痕迹两种。我今天主要论证的是自然痕迹。在自然环境下古旧陶瓷器会不会产生痕迹?对这个问题是应该首先需要论证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运动中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遵循着由生成、发展到衰亡的规律。陶瓷器属硅酸盐物质,它也将遵循上述规律,在运动中因化学作用也会由量变到质变,由此物质转化成彼物质。物质在转化的过程中,它必然要呈现各种表征。所以说古旧陶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自然痕迹。本人多年来对大量古旧陶瓷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观察,范围包括了原始青瓷至民国期间众多窑口的陶瓷器,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曾得到多位专家、藏家的帮助,也得到了河北临城邢窑博物馆、河北曲阳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河北磁县文物保管所、耀州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民窑博物馆、景德镇古陶瓷研究所、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河南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江苏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市金坛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的大力支持。经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在古旧陶瓷器上共发现了十余种自然痕迹。大量的实物证明古旧陶瓷器确实会自然生成痕迹。各种自然痕迹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它有那些种类?形态如何?研究它对古旧陶瓷器鉴定能起什么作用?针对这些论题,下面我进行具体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