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选修2【必做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A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作用) C 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抬升)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497
10°N 3000
交界处板块 亚欧、非—美 印度洋—非 印度洋—非 美—亚欧 印度洋—亚欧 非—亚欧 太平洋—美 太平洋—亚欧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名称:①
② 亚欧板,块③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形成: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
的下面,亚欧板块受挤压抬 升形成的; 红海形成: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3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形、气候、生态系统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海底地形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中有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容普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在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自主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地壳运动和海底火山活动等概念。此外,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以直观理解。此外,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具准备
Xxx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成因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1、炽热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 央裂谷带涌升 2、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 洋底不断扩张 3、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 递增
珊瑚礁海岸
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1、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3、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 深 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 4、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5、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海蚀地貌
分布: 利用: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 粤、桂、琼、台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南沙群岛
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6000米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海岸低洼地带
澳大利亚大堡礁 生物堆积作用形成的 利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一种特殊海岸
避风良港
分布: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南沙群岛、
珊瑚礁(堡礁)
珊瑚礁(环礁)
澳大利亚-大堡礁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 岸
生 物 海 岸
成因
特点
利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巨大 山脉
位于两大陆板块交接处, 消亡 地壳挤压、隆起形成 边界
喜马拉 雅山脉
海沟
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 消亡
块的交接处,大洋板块俯 边界 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形成
日本、菲律 宾东侧海 沟
12/11/2021
第八页,共十四页。
【例题1】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dānwèi):米),读图,完成
第十二页,共十四页。
答案:(1)大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
(2)A (3)消亡 (4)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实际上是板块构造机理模式图。该图说明新 大洋地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地震、火山分布的关系。本题主
要考查了如下(rúxià)内容:板块类型、板块边界类型、海底岩石年龄分布规律等,
(1)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其运动方向可分为两种 向两侧张裂←→ 相互挤压→←
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消亡边界
(3)板块边界类型不同,运动方向不同,塑造出的地形也不同。
(4)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推动岩石圈物质(wùzhì)在不断地循环,使大 洋地壳处于不断的生长—扩张—消亡过程中。
12/11/2021
下列各题。
12/11/2021
第九页,共十四页。
(1)在乙图中作出MN一线的地形剖面图。
(2)写出海底地形名称:A
,B

(3)从海底地形分布特点来看,A多分布在大洋的


(4)简要(jiǎnyào)分析A、B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B多分布在大洋
12/11/2021
第十页,共十四页。
答案:(1)作剖面图如下:
第三节 海底(hǎi dǐ)地形的形成

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汇聚区。(3)海底扩张是海底岩石圈自大洋中脊的轴部向两侧的扩张 运动。而大陆则伴随着海底的运动,被动地做长距离位移。根据海 底最古老岩层的年龄,可以推算出海底岩石圈从裂谷处形成到海沟 处俯冲消亡,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两亿年。海底扩张速度大约为每 年几厘米。
2.海底地形 (1)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2)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洋中脊。(3)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4)洋盆岩壳向大陆板 块下附冲形成海沟。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来自解析:第(1)题,①代表美洲板块,②代表亚欧板块。第(2)题, 从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间是生长边界,丙和丁之间是消亡 边界。第(3)题,A 处位于板块内部,B 处位于板块交界处。第(4)题, 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 正处于成年期。
2.大洋本身有生命吗? 提示:大陆裂谷是大洋形成的孕育阶段,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亚丁湾则是大洋的幼年期;大西洋已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盆地, 标志着它已进入成年期;而太平洋洋中脊偏居一侧,边缘发育了一 系列海沟—岛弧,表明它已到了衰退期。相向运动的大陆彼此接近, 大洋则趋于关闭,进入终了期,如现在的地中海。当洋壳俯冲殆尽, 两岸的陆块拼合碰撞,海水退出,大洋就此消亡。由此可见,海洋 是有生命的,有其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
,为
什么?
(3)A 处与 B 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
,原因是什么?
(4)现在大西洋仍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优质课教学设计_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海洋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酒精灯、托盘、热水、海绵块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看到一片碧波荡漾的海洋,你们觉得海洋的中心和海洋的边缘相比哪里的海水更深一些呢?(引导学生认识洋中脊)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学说)回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导学生理解地幔物质对流的模拟实验。

海底扩张学说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动态模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海底扩张学说教材P20案例1:学生讨论并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裂谷的形成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张,形成初期的海洋,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使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形成大西洋。

(1)找出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多少年?(4)与地球46亿高龄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由四个思考题引导出下一个内容——洋壳的消亡)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中图选修2中图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中图选修2中图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六页,共十七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ks5u精品课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pènɡ zhuànɡ)时, 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No
Image
12/13/2021
第十七页,共十七页。
2.3 海底 地形的形成 (hǎi dǐ)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一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二页,共十七页。
美国(měi ɡuó)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
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 果。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九页,共十七页。
板块 构造 (bǎn kuài)
A
E
B
D
C
F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一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三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四页,共十七页。
ks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六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七页,共十七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地质学家,模拟实地考察海底地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实验:开展海底地形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海底地形分布规律的理解。
(3)游戏:设计海底地形探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海底油气的开发、海底矿物的开采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底地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2: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何影响?
答案: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重要影响。例如,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沟地区水深压力大,光照不足,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同海底地形地区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海底地形探险》、《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化》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底地形研究的新进展,如最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类型、海底地形对环境的影响等。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的分布与形成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海底地形的分布与形成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一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知识梳理】海底地形的分布 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主要分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大陆架 位置:从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特点:水深在________米内,坡度______,光照、_________和_________丰富 范围:平均宽度约_______千米,占海底总面积的8% 大陆坡 位置:________向外延伸,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_______ 特点:水深在200米—_______米之间,坡度_______ 范围: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 岛弧 位置:_______边缘与________的过渡地带,也称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地区:________________ 海沟 位置:岛弧外缘,一般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分界线 成因:陆壳与洋壳挤压后在_____________一侧形成 典型海沟:_____________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洋盆 又称“____________”,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特点:水深在4000米—6000米,地壳活动__________,地形较为________ 地形组成:海底火山、海底_______及海底________ 洋中脊分布:多分布在大洋_______,并相互连通 形状:大西洋中脊呈“______”型,印度洋中脊呈“_____”字型 景观:中轴为_________,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_________ 成因:岩浆上涌冷却 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_________活跃的地带,多_______、_______【达标训练】1.下列关于岛弧和海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沟两侧不对称,靠近大陆的一侧相对比较平缓B .海沟和岛弧是构造运动不活跃的地带之一C .太平洋东部海域是岛弧分布最多的海域D .海沟和岛屿常相伴而生,在太平洋西部海域尤为明显2.关于大陆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陆坡具有深度浅、坡度平缓的特点B .大陆坡是海底最深的地方C .大陆坡水深一般在200-4000米,宽度一般为数十千米D .大陆坡是海岸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读右图,回答3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_9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_9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

2.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

【教学详案】同学们,屏幕上给大家展示的是海面,远处依稀还能看到地表的山脉。

一直以来,人们对海面和地表的了解的比较多而对海底的认识却很少。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飞机就坠入海底,至今还没找到。

请大家看一段新闻视频了解一下,看视频的同时请大家了解其中提到了哪些海底地形?如果把海水抽干,我们看到的大概就是这幅形态,大家可以看到海底地形的起伏甚至比我们陆地上还要大。

讲到陆地,请大家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陆地地形都分哪几种?构成地表初始形态的力量又是谁?其实海底地形的成因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海底地形的形成。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的名称叫“洋壳的形成”什么叫洋壳呢?其实它是大洋底部的地壳,我们简称为“洋壳”。

相对应的位于大陆的部分的地壳我们就可以简称为“陆壳”。

请大家看图,洋壳和陆壳在厚度和密度上有什么差异?洋壳的形成同时也造就了海底最基本的两种地形洋中脊和洋盆。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思考岩浆位于什么位置?形成洋壳的过程属于什么地质作用?洋壳最后化为岩浆又属于什么地质作用?请同学们再看一遍视频,仔细观察并思考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回答。

请大家来看我们课本上用精确的语言这样描述的,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这几个关键的字词,老师用红色进行了标注。

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动态模拟洋中脊和洋壳形成,用手向两边拉这张纸,我们可以用课本来模拟过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演示。

洋壳的形成过程中诞生了洋中脊和洋壳这两种基本的海底地形,而能解释洋壳形成的学说就是著名的海底扩张说。

请大家看这四幅图,A是2亿年前全球还是整个大陆,B 图请大家记住这个时间,1亿3千万年前,海底开始扩张从C图到D图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来寻找大西洋在哪里。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1。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教案: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教案: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
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
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 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读图,完成第1~2题。

1.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答案:1.B 2.D解析:第1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壳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新洋壳。

第2题,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

读“部分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①处的海底地形为( )A.洋中脊B.岛弧C.海沟D.洋盆4.①②③④中年龄最老的是( )A.①B.②C.③D.④5.①处的海底地形是( )A.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B.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C.大洋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的D.相向运动的大陆板块彼此接近而形成的答案:3.A 4.D 5.B解析:该组题以部分海底地形示意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的相关知识。

第3题,①处洋壳向两侧运动,为新的洋壳诞生处,是洋中脊。

第4题,洋中脊为新洋壳形成的地方,年龄最小,距它越远,年龄越老。

第5题,①处海底地形为洋中脊,它是地幔物质沿断裂带涌出后冷却凝结形成的。

下图是“板块运动与地幔物质运动剖面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是( )A.地幔物质的对流B.地球自转离心力C.天体之间的引力D.地转偏向力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海沟,是板块生长边界B.甲附近多火山、地震C.乙处岩石年龄比甲处老D.乙处海底地形在大西洋中的走向呈“入”字形答案:6.A 7.B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内部因为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大量的热,使地幔物质发生对流从而带动板块运动。

图中甲处为海沟,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活动。

乙处为洋中脊,在大西洋中的走向呈“S”形。

甲处岩石年龄比乙处老。

二、能力提升1.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由板块碰撞而形成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答案:B解析:大西洋是由海底扩张而形成的;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2.关于海底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大洋均有洋中脊,且位于大洋中部B.各类海底地形中,洋盆面积最大C.各大洋中都有众多的岛弧、海沟D.边缘海的海底都是大陆架答案:B解析:太平洋中脊位于太平洋东部;太平洋西侧为大洋板块俯冲带,有众多的岛弧、海沟,其他大洋岛弧、海沟少;边缘海的海底不完全是大陆架,如东海、南海。

读下图,完成第3~5题。

★3.图③中的岛屿形成的原因是( )A.两侧的海峡断裂扩张B.海底火山喷发C.大洋板块俯冲,使大陆板块受挤隆起而成D.洋中脊抬升而成★4.①~④图中都占有一定面积的是( )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5.①~④中,邻世界最大火山地震带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3.C 4.B 5.C解析:第3题,图③中岛屿为台湾岛。

台湾岛为大陆岛,是由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使大陆板块受挤隆起而形成的。

第4题,①图处在板块消亡地带,北面为亚欧板块,南面为非洲板块,②图全部属于亚欧板块,③图主要属于亚欧板块,④图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接地带,故选B项。

第5题,世界最大火山地震带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③位于该地震带中,①④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②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不易发生地震。

读下图,完成第6~8题。

6.能较好地解释图中A和H形成的理论是( )A.海底扩张说B.板块构造学说C.大陆漂移学说D.上帝造地(球)说7.图中各字母所在地点的距离越来越近的是( )A.B和CB.E和DC.A和DD.C和E8.下列最能代表海洋地壳从P到E的年龄分布状况的是( )答案:6.B 7.C 8.C解析:A处为海沟,H处为海岸山脉,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海沟和海岸山脉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新洋壳诞生的地区为洋中脊,地幔物质对流使洋壳从洋中脊向两侧推移,所以距离越来越近的是A和D。

由洋中脊到海沟,岩石的年龄越来越老。

读下图,完成第9~10题。

9.根据海底扩张说,图中属于洋壳诞生处的是( )A.AB.BC.CD.D10.图中岛屿形成的原因是( )A.两侧海底岩层断裂下陷,中间岩层隆起B.海底火山喷发C.大洋板块俯冲,使大陆板块受挤压隆起D.洋中脊抬升答案:9.D 10.C解析:第9题,由图可以判断,D处为洋中脊,海底扩张说认为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第10题,图中的岛屿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接地带附近,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底部,使大陆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

读“某大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完成第11~15题。

11.关于图中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洋底全部属于一个板块B.板块边界都是消亡边界C.西侧多岛弧,东面多高大山地D.边缘地壳稳定,内部多火山、地震12.图中表示洋中脊的是( )A.①B.②C.③D.④13.图中洋底地层年龄最老的是( )A.①B.②C.③D.④14.图中②是( )A.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而形成B.地幔物质从裂谷带涌出,冷却凝固而形成C.新洋壳推动旧洋壳向两侧推开,洋底扩张而形成D.海底火山喷发而形成15.关于图示区域东部甲处的高大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乞力马扎罗山成因相同B.由印度洋板块俯冲大陆板块隆起而成C.与③处板块边界类型相同D.形成过程与美洲板块无关答案:11.C 12.A 13.D 14.C 15.C解析:第11题,图中大洋为太平洋,洋底分属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中的板块边界主要为消亡边界,也有生长边界;太平洋边缘为板块交接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故A、B、D三项错。

第12题,①处海底岩石年龄最轻,且向两侧变老,洋中脊是新洋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轻。

第13题,④位于洋盆的边缘,距洋中脊远,③不在洋壳上,可排除。

根据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④比①②均老。

第14题,②为洋盆,是洋底扩张而形成的。

第15题,乞力马扎罗山为火山喷发而成,甲处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而成,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洋中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震使海底抬升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17.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岛弧和海沟B.海岭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答案: 16.C 17.A解析:第16题,洋中脊是海底扩张岩浆上涌而形成的。

第17题,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往往形成岛弧、海沟或海岸山脉。

1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阴影处所示的区域地貌类型是,它是如何形成的?(2)图示阴影区域将最终发育成,请用海底扩张说描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1)裂谷地幔物质对流,使大陆地壳上拱、断裂形成。

(2)海洋裂谷不断扩张,形成了初期海洋,上升岩浆冷凝形成海洋地壳,洋壳的不断生长和扩张最终形成大洋。

解析:此题考查地貌类型、海洋及成因。

由图中位置可确定阴影为东非大裂谷,用海底扩张说可解释其成因:东非大裂谷处于板块生长边界,在不断扩大,最终将发育成新的大洋。

19.读“世界某区域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答图中板块F与D之间、B与E之间板块运动方向的差异及形成的地形类型。

(2)C所在大陆东西两侧大洋的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试从板块运动角度简析原因。

答案:(1)F与D之间为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B与E之间板块挤压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消亡,为消亡边界,形成海洋中的岛弧、海沟和海岸山脉。

(2)C所在大陆为美洲大陆,东面为大西洋,由于大西洋中脊的张裂作用,洋壳不断扩张,大西洋面积增大;西侧大洋为太平洋,太平洋板块边界多为消亡边界,中部没有洋中脊的张裂作用,由于边缘地带挤压作用强盛,使其面积减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

图中A为非洲板块,B为亚欧板块,C为美洲板块,D 为南极洲板块,E为太平洋板块,F为印度洋板块。

然后,根据各板块间边界类型来分析相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