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2海底地形的分布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典例透析 思维突破
编后语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一、释疑难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二、补笔记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例题】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 题。 (1)该海域位于( ) A.北大西洋 B.北太平洋 C.南印度洋 D.南太平洋 (2)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 A. A处是大陆架 B. B处是海沟 C. C处是大陆坡 D. D处是洋中脊 答案:(1)D (2)C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南太平洋,从等深线的数值 和疏密推出A处是海沟,B处是洋中脊,C处是大陆坡,D处是洋盆。
2019/5/2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5/2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海底地形 判断方法
大陆架
大陆架是水深不超过 200 米,坡度缓和的大陆边缘向海 洋延伸的部分,所以其等深线较为稀疏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成因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1、炽热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 央裂谷带涌升 2、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 洋底不断扩张 3、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 递增
珊瑚礁海岸
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1、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3、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 深 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 4、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5、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海蚀地貌
分布: 利用: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 粤、桂、琼、台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南沙群岛
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6000米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海岸低洼地带
澳大利亚大堡礁 生物堆积作用形成的 利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一种特殊海岸
避风良港
分布: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南沙群岛、
珊瑚礁(堡礁)
珊瑚礁(环礁)
澳大利亚-大堡礁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 岸
生 物 海 岸
成因
特点
利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课件第二章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二节 海底(hǎi dǐ)地形的分布
第一页,共27页。
第二章 海岸(hǎi àn)与海底地形
情景导入 东京消息:据媒体报道,2012 年 6 月 1 日,日本自民党制 定了“无人国境岛屿管理法案”,法案规定政府可购买尖阁 诸岛(钓鱼岛)等位于国境的无人岛屿或强行取得所有权。 自民党将把该法案提交本届日本国会,希望以此明确其保 卫主权及海洋的立场。 消费链接:日本无耻政客的叫嚣,将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矛 盾进一步激化,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钓鱼岛的基本概况。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岛弧和海沟为什么常常相伴而生? 提示: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岛弧和海沟的平行并 存,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时,大洋地壳倾没于大 陆地壳之下的结果。如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 的位置又相对较低,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 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入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 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 使它的前缘的表层沉积物质相互迭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
度缓,光 大陆 海洋方向延伸 200 m 以
照、营养物 — 架 至坡度显著增 内
质和海洋 大的地方为止
生物丰富
第十六页,共27页。
栏目 导引
海底 地形
位置
水深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特点 地形地貌
坡度大,表
大陆 大陆架向外延伸 200~4
面崎岖不
—
坡 的部分
000 m
平
大陆与洋盆的过
岛弧
渡地带,也称“岛 海平面 弧形分布, 太平洋西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hǎi dǐ)地形
No Image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情景导入目标定位东京消息:据媒体报道,2012年6月1日,日本自民党制定了“无人国境岛屿管理法案”,法案规定政府可购买尖阁诸岛(钓鱼岛)等位于国境的无人岛屿或强行取得所有权。
自民党将把该法案提交本届日本国会,希望以此明确其保卫主权及海洋的立场.消费链接:日本无耻政客的叫嚣,将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钓鱼岛的基本概况。
钓鱼岛位于东海海域,在台湾省的东北,距中国福建省东山岛约190海里,距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0海里,距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约78海里。
钓鱼列岛指的是一组岛屿,除主岛钓鱼岛外,还有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岩礁濑)等岛礁,散布在东经123°20′~124°45′,北纬25°44′~26°00′的海域中,陆地面积共计6。
5平方千米,钓鱼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闽台渔民的重要渔场。
【思考】钓鱼岛属于海底地形中的哪一种类型?还有哪些海底地形类型?说明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的分布位置。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1.海底地形有何特点?提示:一是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二是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和岛弧、洋盆和洋中脊,它们以洋中脊为轴,基本对称分布。
错误!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以内.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沉积物和营养盐,阳光可透射至海底,海洋生物繁盛.(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作大陆坡。
水深一般为200~4_000米,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4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掌握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②理解每一种海底地形的特征结合板块学说,通过实例图的观察,把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海底地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海底地形种类及分布规律三、教学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陆地上的地形你掌握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海底是不是一样高低不平,多种多样呢?以学过的板块运动的知识引入洋中脊的概念。
除洋中脊之外海底还有那些地形?学生看书,回答。
二、教师总结:主要有以下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洋中脊(海岭)三、问:这些地形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基本规律:从陆地向大洋中心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洋中脊(海岭)思考: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各类海底地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对称)四、问:这些地形有没有什么特点?1、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坡: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大陆架: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2、岛弧和海沟(多火山地震)海沟: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岛弧: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五、活动:(1)观察地形图,分析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的位置关系。
(2)2.图2.16为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大陆架向洋盆过渡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比较三图的不同特点,并与上述三地对应起来。
3、洋盆和洋中脊洋盆由沉积物铺盖形成,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六、课堂小结七、课堂练习。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地质学家,模拟实地考察海底地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实验:开展海底地形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海底地形分布规律的理解。
(3)游戏:设计海底地形探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海底油气的开发、海底矿物的开采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底地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2: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何影响?
答案: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重要影响。例如,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沟地区水深压力大,光照不足,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同海底地形地区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海底地形探险》、《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化》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底地形研究的新进展,如最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类型、海底地形对环境的影响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2海底地形的分布1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① 处的海底深度最深, (3)①②③④中,________ 马里亚纳海沟 世界最深的是________ 。
P17 活动
• .观察地形图,分析大陆架、大陆坡、岛弧、
海沟的位置关系。 并将其与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对
应起来。
• 2.比较下列三幅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图的差异,
B
A C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地形平坦
地壳活动稳定 水深:4000---6000米
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 为止,平均75千米 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原因
(1)大陆架
(2)大陆坡
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2、岛弧和海沟—大陆边缘 与洋盆的过渡带
(1)岛弧:
概念 著名岛弧 分布
(2)海沟
著名海沟
一、陆高与海深的对比
8844.43m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基本规律
从陆地向大洋中心: 大陆架—大陆
坡—海沟—洋盆—洋中脊(海岭)
P16 思考: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各类海底地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对 称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1、大陆架和大陆坡
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
3、洋盆和洋中脊
最长的海底山系
(2)洋中脊
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分布
太平洋—大洋东部
大西洋---大洋中部 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P18 阅读
• 大西洋中脊的发现
1. 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ppt课件
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 为止,平均75千米 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原因
④我国主要的大陆架分布
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2)大陆坡 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
米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岛弧和海沟—大陆边 缘与洋盆的过渡带
(1)岛弧: 概念
著名岛弧 成因 分布(2)海沟 著名来自沟成因P17 活动
• 1.观察地形图,分析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的 位置关系。
• 2.比较下列三幅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图的差异,并将 其与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对应起来。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2
《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课为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根据海底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判断不同海底地形,并归纳海底地形的分类。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及特征2.过程与方法阅读海底地形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洋盆、海沟等,本节主要介绍了海底地形的分布情况,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识记情况,以及等值线图的判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陆地地形的分布情况,特别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知识课堂,趣味课堂,生活课堂!五、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展示、小组竞赛、合作探究、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相结合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播放电影《海王》剪辑片段导入,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共同领略海底世界的奇幻想象。
从中国古代《西游记》中四海龙王和水晶宫,到西方神话中的海王,古今中外,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
影片中我们欣赏到大西洋底炫目美丽的亚特兰蒂斯,也看到海沟族领地的阴暗诡谲,让人望之生畏。
那么真正的海底地形究竟如何,让我们今天共同走进蓝色大海的传说,探究海底地形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展示,使学生明确重点几种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三、新课讲授【创设情境,背景探究】(一)人类对海底地形的探索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
1953年以来,开始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人们发现,洋底也和陆地一样,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定义2、阅读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运用地图,了解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状况【学习过程】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自然地理中海岸包括和带。
2、海岸线定义:是海洋与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3、海岸带(1)潮间带:和之间的地带(2)海岸带:①位置: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②宽度: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③环境特征:兼备海陆两种属性,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图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阅读:“海岸线的进退”4、影响海岸发育因素:海浪、潮汐、洋流、风暴潮、海啸、流水及生物、全球变暖、地壳运动等因素(1) 是海岸线;是潮间带;______ 是水下坡岸;(2) 海岸带是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向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是海岸带的主体。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活动:课文第14页1、填表:海岸类型形态特征利用方式图A图B2.辽东半岛:海岸江苏北部: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南沙群岛:海岸【课时评价】一、基础过关1.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A.大陆架B.海岸带C.大陆坡D.洋盆2.图示海岸类型为A.基岩海岸B.生物海岸C.淤泥海岸D.三角洲海岸3.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4.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A.淤泥质海岸B.砂质海岸C.珊瑚礁海岸D.基岩海岸5.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A.基岩海岸B.淤泥质海岸C.生物海岸D.砂质海岸6.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7.关于红树林海岸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树林海岸是一种泥沼地海岸B.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C.具有很强的抗御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和湿地保护等作用D.红树林具有气根,在沿海漂浮繁殖,可以在各种地区的沿海生长8.世界上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有:A.渤海沿岸、浙江沿海和美国西部海岸B.澳大利亚东北海岸、马尔代夫沿海C.江苏北部沿海、广东福建沿海D.夏威夷群岛、斯里兰卡沿海二、能力挑战9.读“黄河入海口的海岸线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课后检测新人教选修2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一、选择题1.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A.洋中脊B.海沟C.大陆内部D.断层上答案:B2.有关洋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B.水深较浅,多在2 000米左右C.内部多海底火山,说明地壳活动强烈D.分布有海底山脉、海底丘陵,说明地形很不平坦解析:选A。
此题考查洋盆的特点,要求对洋盆的分布特点有全面的认识。
洋盆水较深,平均深度4 000~6 000米,处于板块内部,故地壳活动相对稳定,且因其地形较为平坦,有“深海平原”之称。
下面图1为某同学在“谷歌地球”截取的部分区域图,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局部区域素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2中甲地形与图1中序号“________”所示的地形相同( )A.①B.②C.③D.④4.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的特征是( )A.地形相对平坦B.坡度较缓,深度不大C.狭小而深凹D.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解析:第3题,图1中序号①~④依次是大陆架、岛弧、海沟、洋盆;图2中的甲为大陆架、乙为大陆坡。
第4题,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是洋中脊。
答案:3.A 4.D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C.f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D.d处地质稳定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B.a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解析:本题组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同时必须知道:洋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答案:5.C 6.B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单位:米)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该海域位于( )A.北大西洋B.北太平洋C.南印度洋D.南太平洋8.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是大陆架B.图中B处是海岭C.图中C处是海沟D.图中D处是大陆坡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南太平洋,从等深线的数值和分布疏密可推出:A处是海沟,B处是海岭,C处是大陆坡,D处是洋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优质课件(共21张PPT)
2、岛弧和海沟—大陆 边缘与洋盆的过渡带
读图: (1)自北到南有哪些 著名的群岛和海沟? (2)据它们的分布, 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岛弧与海沟往往相 伴而生,多位于板 块交界处。
P17 活动
• 1.观察地形图,分析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 沟的位置关系。
• 2.比较下列三幅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图的差异, 并将其与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对应 起来。
A C
B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地形平坦 地壳活动稳定 水深:4000---6000米
(2)洋中脊
老
新
(2)洋中脊
最长的海底山系
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分布
太平洋—大洋东部
大西洋---大洋中部
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课堂小结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11日星 期三2021/8/112021/8/112021/8/11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设计
(2)大陆坡:
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④我国主要的大陆坡分布
【知识拓展】
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基本处于大陆架上。
黄海水深一般在50米到70米之间,而东海平均深度也不过100米左右。
大陆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
在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这些泥炭就是远古时大量陆地植物的遗骸生成的。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有关大陆架和大陆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架组成物质与海洋相同
B.大陆架宽度从高潮线起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C.大陆架即大陆坡 D.大陆坡相对陡峭
2.岛弧和海沟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 )
A.阿留申海沟
B.秘鲁智利海沟
C.东加海沟
D.马里亚纳海沟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深”:水深4000—6000米
“平”:地形较平坦,但内部有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稳”: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四大洋皆有,相互连通
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
大西洋—大洋中部,“S”字型,与两岸大致平行分布
印度洋—大洋中部,“入”字型
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A ,
B ,
C ,
D ,
E ,
【小组活动:学以致用,解密四大洋洋底地形】
四小组结合课堂内容并结合课前查阅资料,依次派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分享所代表的大洋海底地形分布情况。
(注:每组基础分3分,指图讲解或提出独立思考有额外加分。
)
【资料链接】
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太平洋海底地形起伏较大。
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中脊是巨大的弧形,海岭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
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
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
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许多分散的海底山。
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大西洋海底地形:大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
它从冰岛海岸起向南延伸,穿过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极洲附近.南北全长达15000千米。
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
海岭宽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约占大西洋总宽度的1/3。
高度一般在200~4000米。
海岭的中央地带最
高,也最陡峭,山峰距海面只有15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成为高峻的岛屿,如亚速尔群岛的山地。
沿着大西洋海岭的脊部有一条非常陡峭深邃的大裂谷,深度达 2000米,宽30~40千米,长1000多千米。
印度洋海底地形:印度洋中部,分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海岭。
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一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在罗德里格斯岛交汇。
中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北部分支,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一印度海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相连。
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
南极——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梅岭的东南分支。
中央海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错杂,其间还分布着许多横向的断裂带。
“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把印度洋分为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
北冰洋海底地形:北冰洋中部,横卧着两条海岭,即罗蒙诺索夫海岭和门捷列夫海岭。
两条海岭把北冰洋海底分为三个海盆,即南森海盆、加拿大海盆和马卡罗夫海盆。
北冰洋海底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陆架非常宽广,总面积达440万平方千米,占北冰洋总面积的33.6%,是世界四个大洋中大陆架面积占大洋总面积比例最大的一个洋。
【小组竞赛——挑战赛】
各小组依次选择1分3分6分或9分题,选择自己答或送给其他组,答对加上相应分数,答错其他组加上相应分数。
一分题:观察地形图,分析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的位置关系。
三分题:读海底地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
B.①处海底平均海拔最低
C.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
D.④处海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
六分题: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止确的是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九分题:比较下列三幅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图的差异,并将其与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洲西部对应起来。
四、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完成板图上海底地形规律分布,总结概括各地形特点。
五、结束语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走进了海洋深处,身临其境般的认识了海底地形的分布。
生活中不缺乏美的事物,希望同学们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探索美的心灵,更加了解和热爱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