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的探究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
土家族哭嫁歌与婚俗研究哭嫁,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重要内容。
土家姑娘在同男方商定结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闺房放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开始哭嫁。
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
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
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
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
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哭嫁的哭唱形式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即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祖宗、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
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两人哭泣”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哭唱一起一落。
寨里的亲友每晚都要来陪哭,非亲非友的少女们也互相邀约,成群结队来学哭嫁,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下塌:人断气时,由儿子跪在地上烧落气纸钱。
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摘要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
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
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哭嫁歌婚姻文化情感孝道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
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
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
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
‚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
亦歌亦泣 若悲若喜——浅谈土家族哭嫁歌
只有 利 用 这 种哭 嫁 的 合法 机 会 控诉 和诅 咒 。媒 人 ,就 是 哭嫁 者 诅 咒 的对 象 之 一 。媒人 是 婚 配 的牵 线 人 ,也 是 悲剧 的 促 成 者 ,是一 种势 力 的代 表 。在整 个 哭 嫁 过程 中 ,媒 人 以新 嫁 娘 的 对立 面而 出 现 。《 媒 人 的 歌 》这样 唱道 :“ 栗花 开 球对 球 ,背 时媒 人 想 猪 哭 板 头, 豌豆 花 开荚 对 荚 , 时媒 人 想 鞋袜 ” 背 ;为 了撮 合 婚 事 ,媒人 花 言巧 语 ,四处 游 说 ,“ 媒 人 ”对 其 唯利 是 图 ,贪得 无 厌 的 丑 态 , 哭 揭露 得 淋漓尽 致 ,入 木 三分 :“ 时媒 人是 条狗 , 背 这头 吃 了走 那头 , 土 家 族 哭嫁 歌 婆 ;新 嫁娘 一 怨 爹娘 的 糊 涂 ,二 土 家族 哭嫁 歌俗 称 “ 姊 妹 ” 哭 。新 娘 在 出嫁前 3 或 7 开始 , 娘 家 又 夸女 婿好 , 家 又夸 嫁妆 多 ” 天 天 哭 也 有 的前 半 个 月 ,一 个 月 甚 至 三 个 月就 已揭 开 了哭 唱 的序 幕 ,手 恨 媒 人 的巧 嘴 滑 舌 ,“ 媒人 ” 对 媒人 的斥 责 言 辞 直率 而尖 刻 : 树 岩 骗得 我 爹点 了头 / 得我 娘 骗 执 花 帕盖 住 脸 哭 唱 ,两 旁 有 几 位 姑娘 作 陪 。从形 式 上 来 看 ,土家 “ 上 鸟儿 骗 得 飞 / 坎 猴 子骗 得 走 / 族 哭嫁 歌 既 有 数 百年 来 沿 袭 不 变 的 固定 程 式 ,又 有 即 兴而 作 的 内 开 了 口… … ” 。 二 是 与 亲情 道 别 ,感谢 父母 养 育 之恩 ,难舍 兄 弟 姐妹 手 足 之 容 ,哭 中有 唱 ,唱 中有 哭 。句 式 自由 、长短 不 一 、语 言含 蓄 明快 、 明俗性 很 强 。 不像 汉 族 哭 嫁 歌 则句 工 工 整 、起 承 转合 分 明 、文学 情 。随着 时 代 的进 步 ,包 办 婚 姻逐 渐 减少 ,于是 ,倾 诉 亲 人 间 的 性 较浓 。土 家族 哭 嫁 歌 按 不 同 的 形式 可 分 为 :连续 哭 唱 、间 断哭 骨 肉分 离 便 在 土 家族 哭 嫁 歌 中被 表 现 的 淋 漓尽 致 ,其 凄 凉 哀 婉 , 唱 、抱 着 哭 唱 、跪 着 哭 唱 ,新 娘 领 唱 、众 人 一起 哭 唱 等 等 。 土家 催 人 泪 下 ,情真 意 切 ,感 人肺 腑 。如 《 家 人 》 我 的 哥 呀我 的 哭 :“ 爹娘 面前 同长 大 ,今 天 就要 分 别 了 / 堂上 爹 族哭 嫁 歌 都 是 由新 娘 、亲 属 和 陪嫁 女 自愿 、 自发 地 进 行 。 土家 族 嫂 ,你 的妹 妹 命 不好 , 妹 想 ” 哭嫁 歌 的 类 型 大致 有 这 么 几 种 :由新 娘 主 哭 ,接 着 亲 人 们 顶 腔接 娘 我丢 开 ,千 万重 担你 们挑 , 妹成 了远 乡 客 , 得 到来 做 不到 。 声劝 哭 ;你 一声 ,我 一声 , 自然 形 成 了一 种多 声 部 合 唱 。 由人代 离 别 哥 嫂 难 舍难 分 ,新 嫁 娘 向哥 嫂 哭诉 离 情 和嘱 托 ,亲 情 至 深 , 爹娘 若 有病 和 痛 ,全靠 哥 嫂来 照 料 , 问安来 早 哭 ,新 娘 陪 哭 ;这 种 类 型是 因 为新 娘 不 会 唱哭 嫁 歌 , 出嫁 时 ,请 活脱 脱 体 现 出来 :“ 山上 有 柴替 妹砍 ,水 井 有水 替 妹挑 , 寒 人代 哭 唱 ,新娘 在 一 边掉 泪一 边 跟 唱 。女 、娘 对 哭 ,出 嫁 时 ,新 夜 问好 ,要 替 妹妹 多代 劳 , 。 娘 和母 亲 又哭 又 唱 ,互相 告 别 ,表 达 依 依 不舍 的情 怀 。 土家 族 哭 天 洗 衣 替 妹 冷 , 白天 泡茶 替 妹 烧 … …” 三是 对 未 知 生 活 的隐 忧 ,惶 惑 。对 “ 日之 日不 可 留 ,今 日 昨 嫁 歌 的腔 调 大多 来 源 于 土 家族 山歌 ,其 中有 又哭 又 唱 、只 唱不 哭 和只 哭不 唱三类 。哭是 低沉 的 ,短 促 的 ,呜呜 咽咽 ,气 氛悲 切 、哀 之 日不 可知 ” 的 出嫁 女 子 ,于 未知 的新 生 活 充 满 了惶 惑 ,迷 茫 。 《 :“ 随着 自己 怨 、忧 伤 。声 调 是 舒缓 的 、 昂扬 的 ,接 近 于 朗诵 调 ,一般 多 用 汉 如 : 哭 父 母 》 太 阳起 来 三重 楼 ,我慢 洗 脸来 慢 梳 头 / 吃 语 哭 唱 。从 内容 上 看 ,土 家 族 哭 嫁 歌 通 常 唱 的是 土 家 族 姑娘 出嫁 的 父母 住 ,父 母 双手 煮来 单 手 递 , 完 早饭 碗 一 丢 ,想 到 哪去 到 ,在 父 母 的 庇 护 下 生 活无 忧 无 虑 ,如今 即将 出嫁 ,走 上 一 时与 亲 人 、父 母 分 离 的悲 伤 之 情 ,是 土家 族 妇 女 生 活感 受 的现 实 哪 去 ” 反映 ,包 括 有 “ 父 母 ” 哭 哥 嫂 ” 哭 伯叔 ” 哭姐 妹 ” 哭 种新 鲜 而 陌 生 的生 活 ,新 嫁 娘感 到 惶 恐 ,忧 虑重 重 ,因此 ,哭 嫁 哭 、“ 、“ 、“ 、“ 歌 的 内 容就 充满 了依 恋 ,矫 情 的特 色 :“ 刚 叫来 天 刚亮 ,我 快 鸡 媒 人 ” “ 梳 头 ” 哭上 轿 ” 等等 ,它 可 分 为 四 部分 : 、 哭 、“ 随到 别个 的父母 住 ,急 忙把 饭 煮好 递拢 去 , 今后 心 是 反对 包 办 婚 姻 的 怨 愤 。进 入封 建 社 会 时 期 后 ,哭嫁 歌 的 洗脸 来 快梳 头 , 。 基 调 逐 渐变 成 发 泄对 封 建 婚 姻 制 度 不 满 的情 绪 ,表 现 出 一种 强 烈 想 来 望你 ,二 姓 父 母 不 放 口… …” 四是 亲 人 用哭 对 新 娘表 示 祝 福 和劝 解 。 亲人 对 即 将 出嫁 的女 的控诉 ,地 位低 下的 土家 族 民间 女子 ,在封 建 势力 面 前无 力 抗 争 ,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2、演唱形式独特
2、演唱形式独特
土家族哭嫁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其中, 独唱最为常见,演唱者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婚姻、家庭的和对自由恋 爱的追求。而对唱则多用于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彼此之间的爱意和依恋。
2、演唱形式独特
合唱则是一种集体表达的方式,通过众多女子的共同演唱,表达了对婚姻制 度的反抗和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哭嫁歌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可以推 断出其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据史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在唐宋时期就已有“哭嫁” 之习。而现今的土家族哭嫁歌则主要流传于湘西、鄂西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区。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文化内涵
1、婚恋观的体现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内容情感丰富,寓意深远。其中既有对婚姻的 不满和控诉,也有对离别的悲伤和无奈,还有对生活的苦涩和幽默。歌词中常常 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命运的抗争。
一、歌词情感丰富,寓意深远
歌词常常采用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如,在 哭嫁歌中经常出现的“蝴蝶双飞”、“鸳鸯戏水”等比喻,表达了新娘对自由生 活的向往和对夫妻恩爱的期望。又如,“一盏盏黄灯笼,一阵阵白茫茫”,这样 的描述既表现了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
目录
01 一、土家族哭嫁歌的 历史渊源
02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 文化内涵03ຫໍສະໝຸດ 三、土家族哭嫁歌的 艺术特色
04
四、土家族哭嫁歌的 传承与保护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土家族哭嫁歌,作为土家族女性重要的民间口头表达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本次演示将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土家族哭嫁歌进行深入分析。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及传承价值摘要: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习俗中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谣,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土家族人的婚俗历史,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嫁仪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出了酉阳土家族女性的社会地位,也表现出了酉阳土家族婚嫁文化。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来了解酉阳土家族哭嫁文化的发展,唤起人们对哭嫁文化的保护,使酉阳土家族哭嫁歌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酉阳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点;传承价值一、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土家族在中国分布地区广泛,许多地方都有土家族的身影。
如:湖北宜昌地区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东南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
虽然同属于土家族,但每个地方的土家族都有各自的来历与不同。
那么,酉阳土家族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哭嫁歌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一)酉阳土家族的形成土家族历史悠久,在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经过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的过程中,土家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得出,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和湖北宜都以上的长江沿岸。
酉阳土家族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酉阳人传说,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何民族,只知道他们是世世代代居住下来的土著居民。
(二)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哭嫁歌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只知最早在清乾隆年间,湖北《长阳县志》中对哭嫁习俗有过相关的记载。
但关于酉阳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却有着许多种不同的说法。
有:掠夺婚姻说、过渡婚姻说、原始参与婚姻说等。
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1.掠夺婚姻说“掠夺婚姻说”就是有一部分人认为:由于女性在旧社会地位低下,不受人尊敬,没有人权,婚嫁都受人支配,甚至会发生抢夺妇女的事件;而她们只能用“哭”来宣泄心中的悲伤以及无助。
风光旖旎哭嫁歌——对于湘西地区《土家族哭嫁歌》的非遗考察
Kew rs teT j l ut n eigsn; utr aigadv u; n agrds tsad poe- y o d: h ui ma yc s msa dWep og c l a me n a e edn e t u rtc a t o n ul n n l e a n -
作者 简介: 田文婷 (9 1 )女 , 19 一 , 主要研究方向: 社 学。
第 3 卷 第 3期 9
田 文 婷 : 光旖 旎 哭 嫁 歌 风
仪式 的主角 和核心 。 新娘母 亲则与新 娘对哭 , 有时甚至 主导哭 嫁仪式 。 新娘的姊 妹因与新娘共 同成长 , 是哭嫁 中主要 的陪哭 群体 , 与见 证大部分甚 至是整套哭嫁仪式 。 参 另外还有新娘 的 女性 亲属 , 如姑 、 、 嫂 祖母等 , 她们 也会 与新娘对 哭 , 是参 与 但
不仅是 土家族女性 出嫁 时抒 发 内心 “ 亲恩 、 恋 伤别离” 的情感
( )土家族语 言传 承功能。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 。全 国 5 80多万土家族人 口中能操土家语 的不足 1 0 6万。 流传在龙 山
县他砂 、 靛房 、 车等乡镇 的土家婚嫁歌 , 农 大部分 采用土家语
哭唱 , 其语汇丰 富, 比兴绝妙 , 能以歌传 承 , 于记忆 , 便 从而更 有效地保护土家族 语言。
性不是很高 。 由此构成可 以看 出: 土家族姑娘 “ 哭嫁” 不是 出嫁 的姑娘 ,
一Hale Waihona Puke 然成为一种心理承重和心态转变的手段 ,帮助 女性完成角色
的转换 。因而 ,哭嫁是标 志着土家族 女性 人生转折 的象征仪 式, 而哭嫁歌则是这一仪式 中的核心要素 。
对于土家族妇女而言 , 哭嫁作为一种生命礼仪 , 了土家妇 贯穿
从土家族的哭嫁婚俗解读土家女性世界
制度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 , 当然这并不否认其中一 种婚 姻形 式对它 有决 定 性 的意 义 。 所 以说 哭 嫁 也 ” 不例 外 。 土家 族历 史上 的婚 姻是 比较 自由的 , 男女 双方 经过 自由恋 爱 , 征得双 方父母 同意 , 即可结 为夫妻 。 土 家族实 行一 夫一妻 制 , 解放 前有 姑舅结 亲成 为姑 表婚 和填房 婚之 俗 。姑 舅 表婚 , 称 “ 骨种 ” 在 又 还 , 土家族 中 比较 普 遍 , “ 家女 伸 手 取 , 家要 隔 有 姑 舅 河 叫” 说 。土 家 族 重 视 婚 姻关 系 , 旦 成 婚 , 之 一 不 会轻 易休婚 和 离婚 。这 其 中主要 与 土 家族 人 的 民 族观 念保守 、 家庭 经济 能力低 下原 因相关 。 土家族 是 一个 只有 语言 而没有 文字 的 民族 , 但 是我 们可 以从 土家族地 区流传 的神话 、 说故事 看 传 出土 家族是 经历 了母 系 氏族 向父 系 氏族 过 渡 的这 个 阶 段 , 先是开 始 改 变婚 姻 家 庭 的形 态 , 后再 它 然 改变 财产 继 承 制 度 来 实 现 的 。恩 格 斯 曾经 说 过 : “ 母权 制 的 被 推 翻 , 是 女 性 具 有 世 界 意 义 的失 乃 败 。母 系 氏族 社会 向父 系 氏族社 会 成 功 的过 渡就 ” 宣告 了女性 为 主的社会 彻底结 束 , 这个 阶段土 家 在 族 女性 逐渐成 为男 性 的附属 品 , 但在母 系 氏族 时期 留下 的观念让 她们非 常 的抵触 , 她们便 在 出嫁 前 聚 在一起 哭诉 自己 的不幸 以及 对 父权 制 的 不满 。 随 着时 间的推移 父权 制逐渐 地巩 固和 发展 , 种抵触 这
俗 中女子 出嫁时所 唱 的哭 嫁歌 。 土家族 的哭嫁 习俗 以及哭嫁 歌 由来 已久 , 于 关 其产生 的原 因有 很 多种 说 法 。一 部分 学 者 认 为是
土家族《哭嫁歌》民俗文化研究
Ke y wo r d s : T u j i a ; w e e p i n g— ma r r i a g e s o n g; f o l k c u h u r e
在 我 国许 多 民族 的婚 俗 中都 流 行 “ 哭嫁 ” 传 统, 而土 家 族 的哭嫁 活动 最 为 典婚俗事象之 一 , 有着特 殊 的民俗风 格 , 鲜明 的地域特 点。从土 家族新娘 哭
嫁仪式的主要过程 , 可以窥见其哭嫁仪式 中的民俗 文化 内涵 , 揭示 土家族新娘哭嫁习俗的社会功能 。 关键词 :土家族 ; 哭嫁歌 ; 民俗文化
[ 中图分 类号 ]K 8 9 2 . 3
Q I A N N A N MI N Z U S H I F A N X U E Y U A N X U E B A O
Vo 1 . 3 4 No .1
F e b . 2 0 1 4
土家族 《 哭嫁歌》 民俗 文化研究
旷薇 薇 , 刘 自学
( 黔 南 民族 师 范学 院 政 治 法律 经 济 系 , 贵州 都 匀 5 5 8 0 0 0 )
基 金项 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 学校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青年 项 目( 大 学生项 目) 《 土 家族( 哭嫁歌>民俗 文化 研 究》 研 究成果
正是 我们 今天研 究 哭嫁 歌 的意 义所 在 。
1 土 家 族 新 娘 哭 嫁 仪 式 的 主 要 过 程
哭 嫁 是一种 曾经在 世界 各地 广 泛流行 的古老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1—1 6
戚 中有 德行 、 有福 气 的长 辈妇 女来 给新 娘修理 额 头
旁的头发和眉毛, 把新娘的头发梳成 “ 盘盘儿” ( 用
符号学视角下的土家族哭嫁文化研究
符号学视角下的土家族哭嫁文化研究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
土家族的嫁娶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中的哭嫁文化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土家族哭嫁文化,探讨其符号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概述土家族哭嫁是土家族嫁娶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土家族文化中独特的民俗活动。
婚礼当天,新娘从父母家出嫁,整个出嫁过程中,新娘和亲友以及亲属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乡土风情。
在土家族婚礼上,哭嫁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不哭不嫁”之说。
在哭嫁的过程中,亲友们会高声歌唱,哭嫁歌传唱着土家族的哀婉和感伤。
二、哭嫁文化的符号学意义1. 哭嫁歌歌词的意义土家族哭嫁歌歌词是哭嫁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它们承载着土家族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哭嫁歌歌词不仅表达了新娘对离别的不舍与伤感,也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歌词中,往往流露着一种淳朴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歌曲的传唱和独特的旋律,成为土家族哭嫁文化的重要符号。
土家族哭嫁仪式中的一些细节也是重要的符号,比如在出嫁过程中,新娘披着红盖头,面部覆盖红巾,由亲友簇拥着缓缓走出家门。
这一过程中,红色盖头和巾帕成为了一种象征,它们不仅代表了土家族婚姻中的吉祥,也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而新娘缓缓走出家门的过程,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离别的哀思和感伤,同时也昭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三、哭嫁文化的文化内涵1. 家族情感的表达土家族哭嫁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家族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这一传统文化中,亲友们集体高歌悲泣,表达对新娘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之情。
哭嫁文化以家族为单位,通过哭嫁歌与祭奠仪式,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传达出了土家族人民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2. 女性情感的诉说哭嫁文化也是土家族女性情感诉说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哭嫁过程中,新娘和亲友们通过高歌悲泣的方式,表达了对婚姻的期许和对家庭的珍爱。
对土家族“哭嫁歌”音乐文化的思考
的抒情性歌谣 。它以一种哭伴歌的形式 , 抒发 内心情感 , 曲调
低 沉 、 婉 、 人 、 人 泪下 , 誉 为 “ 国式 的 咏 叹调 ” 哀 动 催 被 中 。
一
、
土家族“ 嫁歌” 哭 的文 化 起 源
哭 嫁 作 为土 家 族 一 种历 史 悠 久 的 传 统婚 俗 ,它 的产 生 与 发展 , 接 受 到 当 时 的封 建 社 会 中不 平 等 的 婚姻 制度 和婚 俗 直 的影 响 。土 家族 的婚 姻 在早 期 是 自由的 , 有 它本 民族 独 特 具
十 三 年 (7 5 实行 “ 土 归 流 ” 度 以后 , 着 汉 文化 的逐 渐 13 ) 改 制 随
风格 , 从序曲到高潮至尾声每个 章节 的哭唱 , “ 把 哭嫁歌” 组
成 一部 完整 的套 曲 。
( ) 哭 嫁 歌 ” 演 唱 形 式 一 “ 的
“ 嫁 歌 ” 边 哭 边 诉 的 歌 , 式 多种 多样 , 一人 单 哭 , 哭 是 形 有
围坐 在 床 前 , 们 边哭 边 唱 , 中有 哭 , 中有 唱 , 而低 头 , 她 唱 哭 时 时而 相 视 ,唱 时 经 常会 出现 相 互 拍 背 部 或腿 部 的动 作 ,这 不 仅 是 情 感 的 需要 , 时 也 是借 由这 种 方 式 来 暗 示演 唱 的起 落 同
和调 控 节 奏 、 度 以及 速 度 。 力
,
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 负, 告别旧的女儿角色, 为进入媳妇 角色做心理准备。哭嫁歌作为土 家族的文化奇 葩, 土家族 是
妇 女 千 百年 来 智 慧 的 结 晶 , 现 了土 家族婚 姻 制度 的发 展 变化 。 展 [ 键 词 】土 家族 ; 关 哭嫁 歌 ; 术特 点 ; 会 价 值 艺 社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铜仁土家族哭嫁歌研究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铜仁土家族哭嫁歌研究“哭嫁歌”是曾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婚嫁习俗,它是土家族女性遭受不平等婚姻和封建思想坑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土家族妇女智慧的结晶,它真实反映了土家族地区妇女深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形式的束缚,婚姻不能自主,不得不“顺从”父母和媒人的撮合,于是借出嫁之际以“哭”来“宣泄”内心的愤懑之情。
它是历代土家族女性用眼泪写成的一曲悲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土家族女性的痛苦,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罪恶行径,也抨击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思想。
“哭嫁歌”中的主人翁——出嫁姑娘,实际上是土家族女性的一个缩影,更是勤劳勇敢的土家女性的概括形象,深受封建婚姻制度的毒害,借哭嫁这一习俗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反抗。
学术界以“哭嫁歌”作为研究对象的甚少,而以女性主义为切入点的相关研究就更少了。
本文拟以女性主义为主要研究视角,结合性别意识、文化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理论,对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哭嫁歌”进行分析,从而探讨铜仁地区土家族女性在“哭嫁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面貌、性别意识、个性特征及婚姻形式的变化。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分析铜仁土家族哭嫁歌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通过对哭嫁过程中男性话语的暂时隐退、土家族女性主体性抒写及土家族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与重构对铜仁地区土家族哭嫁歌进行分析。
第二章主要分析铜仁土家族哭嫁歌对女性社会身份和性别意识的彰显,对出嫁姑娘在哭嫁过程中展现的三重社会身份、传统道德伦理和性别意识进行论述。
第三章主要从铜仁土家族哭嫁歌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诠释切入,论证哭嫁歌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和生态女性主义之维。
第四章主要从铜仁土家族哭嫁歌与女性婚姻的消费现象出发,对哭嫁歌与土家族婚姻观的嬗变及土家族女性婚姻的消费维度作了论述。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湘西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哭嫁歌是湘西土家族婚礼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以歌唱方式传递思念和祝福的表达方式。
婚礼当天,新娘子要离开父母家,进入新郎家,这对新娘子和她的亲人来说是一个分离的时刻。
在这个时刻,亲人们会为新娘子唱出哀怨的歌声,表达出对她的思念之情。
而新娘子也会以歌声回应家人的思念,传达出自己对家人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这种以歌唱方式表达的思念和祝福,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动人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音乐节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哭嫁歌的音乐常常以悲伤的调子开头,表达出亲人们的离别之情。
接着,在高亢的音乐旋律中,歌曲逐渐转为庄重而祝福的调子,表达出对新娘子的美好祝福。
这种音乐节奏的变化,既能表现出离别之情,又能表达出对幸福生活的期望,给人以鲜明而真实的艺术享受。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远。
哭嫁歌的歌词内容往往与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等寓意有关。
歌词通常会包含对新娘子的美好祝福,祝愿她婚后幸福美满,生活富足。
歌词中也会表达出对家人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的重视。
这种丰富多样的歌词内容,不仅让哭嫁歌更加生动有趣,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湘西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氛围。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它通过歌唱的方式,传递出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给人以真挚的情感体验。
其音乐节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远,既表达出对新娘子的美好祝福,又体现出对家人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这些特点使得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艺术形式。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浅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关键词:土家族哭嫁习俗民歌土家族,这个居住在我国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以织绣艺术作为妇女传统工艺,尤以“西兰卡普”闻名于世,爱唱山歌,热情好客的民族,其自身的文化真可谓丰富多彩而博大精深。
一谈起土家族的山歌,就不得不提被宋祖英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土家族山歌的代表作——《龙船调》,其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带有民族方言特色的歌词展现了土家儿女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美满的生活氛围。
土家族山歌的种类五花八门而各具特色。
哭嫁歌作为其中文化内涵深厚的代表,也每每被搬上各地土家族旅游景点的舞台作为彰显土家族民族风情的代表作演出。
说起哭嫁歌,就得追根溯源分析土家族的哭嫁文化。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的表现说起这哭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在远古的母系社会时期,社会上形成了“是女的坐天下”,“人只晓得阿娘”的风气,后来,在闹沧湖地方出现了一个蛮狠的男人,身高力大,是个“吃雷公局火闪”的角色。
一天,这个狠男人看到一个女子在溪边岸上独自摘野果,吃得很开心。
他不管女子肯不肯,硬把这个女子抢到屋里,强迫成了夫妻。
由于妇女不高兴,想起就伤心,常以泪洗面。
而从这以后沿袭成了“男婚女嫁”的风俗,所以,姑娘嫁出门之前,“都要数七数八、摇肝动肺地哭几天几夜。
”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出嫁本该是高兴的事情,新娘该是笑容满面的迎接它的到来,可土家姑娘却是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因此,土家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会“哭”,便可从这几个方面解读。
一是伤感离别,思念亲人:新娘通过哭嫁来表示自己对父母养育以及亲友陪伴的感激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
即将离开父母远嫁他方,平日不曾给与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再现,回顾往事,新娘喜从悲中来,用哭起来表达自己的这份不舍与感恩。
二是为改变了身份而忧虑自身的前途,婚嫁的盛行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了媳妇,这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改变,一方面让新娘为告别女儿角色而不舍往日生活,另一方面则是新娘为即将履行的媳妇职责而充满恐惧,在这双重忧愁下,土家姑娘选择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女性文化探究
·252·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女性文化探究陈 瑾摘要:湘西的土家族能歌善舞,音乐文化悠远流长。
“哭嫁歌”是在土家族婚礼中必唱的抒情歌谣,同时也是土家女性展现自我、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其曲调取自于山歌和小调,气氛悲切、哀怨忧伤。
有人说,哭嫁的习俗起因于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这一特性的民族文化其实也表达了土家女性对未来平等生活的要求以及对理想的婚姻家庭生活的不懈追求。
可以说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女性群体创作的结晶,是研究土家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女性;民俗*本文为:201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少数民族婚嫁民歌的女性文化探究》课题。
课题编号:2010YBB036湖南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张家界、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凤凰等地,由于特殊的山区环境,这里的文化传统古朴、原始,传承着具有本地特色的婚嫁礼俗。
哭嫁歌主要是新娘及其姊妹亲友在婚嫁仪式中所唱的抒情歌谣,演唱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所以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也被看作是女性在婚嫁仪式上以艺术性的歌唱而进行的女人之间的交流,是土家女性文化的产物。
一、哭嫁歌是湘西土家女性争取话语权的表现形式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表述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生成的”观点,即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模塑作用巨大。
随着封建文化的深层渗透,土家族婚俗在经历了漫长濡化的进程后,女性自觉接受了社会文化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而对权利失去了应有的敏感。
在男权化的社会里,掌握着话语权的多是男性,女性难以从两性的差异中去发现自我价值。
生活在湘西的传统土家女性,更是不敢奢望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关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状态下,她们真正拥有自己话语权的机会是少得可怜的。
所以,土家新娘以哭嫁来迎接人生的一大变化——洞房花烛,实际上也是当地女性在压抑了数年之后,在自己一生最为重要的时刻争取来的话语权。
历史上湘西土家族也曾有自由婚姻,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相识,用摆手舞来表明心迹,在取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便能结婚。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湘西土家族是中国第八大少数民族,其特有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土家族的“哭嫁歌”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
一、源起和历史渊源“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源于土家族的远古民间传统。
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文化传统。
在土家族传统的婚嫁仪式中,“哭嫁歌”是新娘在离别时由亲朋好友和族人共同为她送行、祈福的歌曲。
在这首歌里,既有对新娘的祝福和祝愿,也有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盼。
二、曲调和表现形式“哭嫁歌”以其悲凉、激昂的曲调著称。
曲调多采用五音制,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要音域。
在演唱过程中,歌者往往会交替运用高音和低音,使得整个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情感表达力。
起始时节奏慢悠悠,唱到背后时,节奏逐渐加快,达到高潮。
整个过程中,歌者往往会间或加入高亢的哭腔,表现出对离别的深情不舍。
三、歌词和情感表达歌词是“哭嫁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表达情感和寓意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歌词中多以对新娘的祝福和祈愿为主题,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和思念。
歌词常常充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和深沉的哲理。
歌词的篇幅通常很长,有的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因此演唱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口才和情感表达力。
四、承载的文化内涵“哭嫁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通过“哭嫁歌”,人们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家国情怀。
“哭嫁歌”在土家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被人们喜闻乐见、传颂不衰。
五、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歌”
“哭嫁”是一种婚俗仪式,在仪式中所唱的歌曲称为“哭嫁歌”,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曾存在着这种传统婚俗形式,其中土家族的“哭嫁”颇具代表性。
在土家族风俗中,“哭嫁”是具有典型和影响性的活动。
湘西州古丈县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何继光都出生于这片灵地。
在湘西州古丈县境内,长期以来盛行着用土家语演唱的形式独特、内容丰富的“哭嫁歌”。
婚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新娘就要开始哭嫁,所有女性亲属会来帮哭及劝哭,新娘用哭唱的方式来迎接婚姻这一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这种哭声哀怨悲切、曲调悲悯、唱腔独特,音乐形式及风格十分独特,还包含着土家女性丰富的思想感情:对父母的不舍、对媒人的谩骂、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痛斥及母亲对新娘的婚前教导等。
这种“哭嫁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风格别致,它的产生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妇女的智慧与思想。
笔者作为一名古丈县土家族女孩,怀着对本民族“哭嫁歌“的好奇与钟爱之情,有意对其进行考查和研究,将此作为笔者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
笔者运用在校积累的理论知识及学习方法,通过对古丈县土家族“哭嫁歌”的实地考查和资料收集,采用例证、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试图对古丈县土家族“哭嫁歌”的形式内容、音乐特色、渊源发展及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希望通过对古丈县土家族哭嫁内涵的分析,探讨哭嫁习俗研究的现实意义,以便获得积极有益的启示,以及为这种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习俗的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土家族哭嫁歌探究
由女声演 唱 , 无伴奏。除了新娘或亲人独 自哭唱外 , 也有新娘和亲人 “ 对哭 ” ——双方轮流交替哭 唱 , 及 众人 与新娘 同哭 同唱 ,此 时根据 哭唱者 的身份 不 同, 各人所 唱的 内容 是不相 同的 , 际是一 种多 人 实 混唱的形式 。演唱往往从新 娘的哭诉开始 , 引起 姐 妹好友及母亲 的不舍和劝慰 之情 , 歌者 的演 唱姿 势 为坐唱 , 唱者手 执手 帕 , 于擦 泪 , 用 或用手 挥动 , 借
以抒情 。陪唱者 围坐在一起 , 低头或相视而唱 , 为了 劝慰 对方 , 调节演 唱的起 止 、 节奏 、 速度 、 力度 等 , 唱
是边哭边唱 , 唱中有哭 , 中有 唱 , 哭 哭得越悲越好。
( ) 一 内容
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短 小精炼 , 内容充满生 活
气息 , 言浅显易懂 , 语 每句歌 词既具有独立 意义 , 又 可 串连一 起 , 成为一 首长歌 , 据演 唱者 的情绪 而 根
一
婆” “ 、妹哭 姐” “ 、姐哭妹 ” “ 、妹哭嫂 ” “ 哥哥” “ 、哭 、 哭 弟弟 ”“ 出菜” “ 、哭 、哭甩 筷子” “ 、 哭上轿 ”等 不胜枚 举, 这些 内容一般都 是诉说 父母 的养育 之恩 、 弟 兄 姊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 之苦 , 或是 表达 自己对 未来 生活的一 种担忧等 。
的 内容 比较丰 富 ,如 : 女哭娘 ” “ 陪客” “ 姑 “ 、哭 、哭
标准 。由于地理位置 、 交通条件 相对滞后 , 以及当地 文化环境 与民众 的需求 , 土家 族的哭嫁歌一 直保 留 至今 。随着社会文 明的飞速发展 , 人类 的不 断进 步 以及科学技术 的 日新月异 , 国家对 民族文化保 护与 传承越来越重视 , 这种被誉为 “ 中国式 咏叹调” 的哭 嫁歌也越来越得到社会 的关注 。
解读湘西文化——土家族哭嫁习俗
解读湘西文化——土家族哭嫁习俗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哭嫁歌,是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枝奇葩。
哭嫁的由来: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
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
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
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地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哭嫁内涵: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
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
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哭嫁流程: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土家族“哭嫁歌”的由来摘要: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有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静静的流淌中,他们不仅能征善战,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如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的茅古斯,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舍巴日”,他们就是土家族。
但暗暗隐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悠久文化传统中还有一个闪烁光芒的点,那是土家族流传千年的传统——哭嫁。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历史由来引言:虽然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及地区中都有哭嫁的习俗(在汉族的有些地区也存在哭嫁这一传统习俗),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历来被公认为最富民族特色,极具地方文化色彩而积淀丰富的文化景观。
本文以对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即产生的原因进行浅析。
被称为“歌舞之乡”的土家族,在未婚女子出嫁时,即兴或传唱留传下来的“哭嫁歌”而表达未婚女子出嫁时复杂心情。
“哭嫁歌”有五种基本类型,他们分别为哭辞祖先○!;骂媒人;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
土家族哭嫁歌的腔调大多来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类。
哭是低沉,短促、哀怨、忧伤。
声调是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一般多用汉语哭唱。
历史上氏族形态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萌芽在历史上一段时期,土家族妇女不但在生产生活中居重要地位,且在婚配中有一定自主权,以自由婚配为主,青年男女多以歌相识,以歌传情。
在社会生产中,土民“重农耕,男女合作”,“妇女勤俭,耐劳苦”,“水耕火种,妇女任之。
”可见,土家妇女不仅与男子一同从事农耕生产,还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严格的男女区分的观念,一是“服饰不分男女,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二是在男女交往方面,永顺“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鹤峰“向来土俗,无论亲疏,即外来行客,一至其家,辄入内室,甚而坐近卧榻,男女交谈,毫不避忌”。
这种男女自由交往不避嫌疑的母权制遗风,被汉族封建统治者视为“伦理俱废,风化难堪”。
这种自由婚配的婚姻关系并不十分牢固,已婚妇女悔婚、离婚者并不鲜见,且退婚、离婚并不十分困难,也不受歧视,乾隆《鹤峰州志》载:“旧日土民妇女,以夫家贫寒,或以口角缘故,背夫逃回,而女家父兄不加训诫,以女为是,收留经年累月,纵其所为,甚至背义悔盟,妄趁改嫁。
”尽管当时的汉族统治者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将此视为异类,但通过这种现象,说明当时土家族地区的婚姻自由而简朴,正如土家情歌中唱的:“豆腐开浆靠石膏,纸糊灯笼靠篾条,新打木桶靠竹筲,土家成媒靠歌谣。
”但其后,这种类似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崩溃,父权制的兴起,也就埋下了妇女悲剧——即“哭”的种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母权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而自此之后,女性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位一落千丈,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庸和被男人支配的“工具”○2。
其后,社会婚姻形态过渡到群婚时期,并实行共夫制,即任何一个男性都有做任何女性的的丈夫的权利。
女性为从这种痛苦的时期中泅渡出来,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完成了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度发展。
女性用献身的赎罪办法,把“自己从古时存在过的共夫制下“赎”出来,而获得只委身于一个男子的权利(即上文提到的群婚共夫制)”;其后民族外婚产生后,出嫁,一种作为骨血的转移的方式,嫁往他氏族,部落的女性也需以哭嫁的形式向本氏族祖先谢罪,乞求祖先的谅解,允许和宽容。
另外,在土家族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原始群婚残余“初夜权”和掠夺婚现象。
土司时期,一些残暴的土司对管辖下的土民新婚行使“初夜权”,即是土司对未婚年轻女性新婚之夜的残暴占有,而且这“初夜权”的行使,已消散了向神赎罪的性质。
关于这一史实,在土家著名的民间长诗《锦鸡》和民间故事都反映了这种现象。
其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野蛮的抢亲之俗逐渐消亡,但男性对女性那种霸道的选择夺取之风,仍在土家社会生活中持续了不少时间。
民国《永顺县志》中记载,甘明蜀在《西蜀视察记》中说:“‘婚姻制度在昔纯为男性选择形式,任何人家的女子,男人只须买一个火炮去在女子家门口放了,便算定了亲。
女家任何人不得反对。
有时一个女子被多数男子选定举行放火炮仪式后,弄的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嫁给谁好,男子方面,总是采取有力的手段掠取婚姻,不惜歼灭婚敌,因而波及岳家之安全,亦所在皆有。
’”因此,从这些婚姻制度的一步步过渡中,男性对于女性残暴的占有,必然给了新娘心理感情上以极大的伤害和摧残,从而酿成女性的悲歌。
每当女性出嫁时想起将要受到的折磨,怎能不伤心落泪?对此彭胜宇以人为:“对出嫁的的悲哀怨愤是妇女们共同的情感倾向,哭嫁便是女性的这种共同心声的集体感的自然流露”○3。
这些便成为了土家族“哭嫁歌”出现的萌芽。
旧习俗对妇女的束缚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改土归流前的土家族社会,还盛行族外婚等的婚姻习俗,即“在婚姻上实行不同集团之间的婚配”,是古代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
“姑舅表婚”也称“还骨种”,即姑舅表亲通婚,是原始的血缘婚一种。
它通常是把外甥女当作是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补偿,舅家单方面具有优先权,姑家女被认为生来就是舅家的媳妇,故有“除了青岗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凡故氏之子,须舅氏之子”等说法。
在这种习俗下,不管年纪大小是否相配,竟有姑妈之女长十余岁而必须等待舅家之子长成配婚,着还不知酿成了多少婚姻悲剧。
即使舅家无子,外甥女嫁与他人也要征得舅舅同意,且男方要向舅家送一笔“骨种”钱。
史载:“土司旧制,凡姑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曰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
”土家历来就有“姑家女,伸手取,舅舅要,隔河叫”之说。
如忠孝土司田氏,共十一代,其中九代与施南土司覃氏通婚,为姑舅表婚的典型。
长阳土家族也把“姑舅表而联姻,是为族德也”。
在土家族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兄死弟娶寡嫂,弟丧兄纳弟妇”这种收继婚制。
如长阳土家族就有“兄亡而弟就,或姊亡而妹填”之习俗。
而在民国《永顺县志》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媳,谓之‘坐床’或‘填房’。
”对于寡嫂和寡弟媳,只有兄或弟不收她们,她们才可以改嫁他人。
同时,在土家族的历史上“同姓为婚”也曾占有重要的一页。
土司时期的土家族地区,盛行“同姓为婚”的习俗,如忠洞土司田氏与容美土司田氏,在明末清初时,世代通婚,忠洞土司十三世田大丰、十四世田楚祯、十五世田桂方、十六世田雨公、十七世田光祖,他们的妻子均是容美田氏。
容美土司田霈林的妻子又是忠洞土司田氏。
一些史籍和地方志中也有许多关于“同姓为婚”的记载,如永顺土家族“同姓为婚,嫁娶背负”。
保靖土家族也曾“同姓为婚,婚嫁不用轿,背负新人”。
鹤峰“土司娶亲,不论同姓,或不凭婚约”。
以上显然这些封建的婚姻制度都是造成曾经土家族女性婚姻悲剧而“哭嫁”的重要原因,他们都是束缚土家族女性婚恋自由的枷锁。
而这,在社会也就为土家族女性“哭嫁”提供了土壤。
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盛行是土家族“哭嫁歌”产生的根本原因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
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土家族“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
“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置疑的信条。
可以说,改土归流后,曾经土家族的“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彻底消亡了,而以“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为准则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盛行,从而把土家族妇女推向了更为悲惨的地步。
在土家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进行的是“以歌为媒”的原始性自主婚姻,社会对于男女自主婚恋气氛宽松,青年男女婚恋较为自由,土家族青年男女的性情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舒展;但在此时封建礼教律条的束缚下,女性一下子由自由高飞的自翔之鸟变成了笼中鸟,毫无婚恋自由可言。
前期的婚恋自由和后期的禁锢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在此突然变更中不能不让土家族女性感到压抑和窒息,所以伤痛更深,控诉更烈。
而“哭嫁歌”恰好为处于痛苦之中的土家族女子提供了一个倾诉自己痛苦的机会,这样客观上也为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兴起了“东风”。
女性自身的特点也促成了土家族“哭嫁歌”的形成红楼梦中说“女儿都是水做的。
”女儿自古都柔情善感。
比较而言,女性的心理较细腻,感情也颇脆弱,没有男性的不拘小节与刚强,更何况出嫁意味着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即将走进另一个陌生的家庭,不免有几多不舍与悲伤。
因此“哭嫁歌”对于即将出嫁的土家族女子也就是人之常情。
故感伤骨肉离别之悲自然成了“哭嫁歌”中贯穿始终的抒情基调,也是哭的出发点。
“哭嫁歌”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多是有这“恋亲恩,伤别离”的感情枢纽生发联系而来的。
这种感情在即将出嫁的特定的情况下在女性心中十分自然地生发开来,绝不是无病呻吟。
也就把哭嫁说成是:“女子文化素养的展示,是女子有特定身份的标志。
○4”所以抒发女性自身心理感情的土家族哭嫁歌特别真挚强烈,深动感人,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
这也不得不说是土家族“哭嫁歌”的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1陈廷亮彭南均主编.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J].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7.○2万建中著.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K].第21卷第1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3彭胜宇著.论哭嫁习俗的起源[J].贵州民族研究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4萧洪恩著. 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58页参考文献:○1中国文化网○2万建中著.哭嫁习俗意蕴的流程[K].第21卷第1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3彭胜宇著.论哭嫁习俗的起源[J].贵州民族研究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页○4萧洪恩著. 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58页○5黄彩薇.浅析“哭嫁”婚俗得起源与发展[K].群文天地,第7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