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_论苏轼_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

合集下载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

试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同【中文摘要】: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

但是,他们的词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苏、辛豪放词中同题材词作的对比上,可见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词风;差异性;豪放词风;苏词;辛词;词作中国文学长河浩浩荡荡地流进中古时期丰腴的大地,壮阔的波澜托起两颗璀璨的超一流明珠——唐诗、宋词。

诚然,词为宋之骄子,然非宋之所独,亦非随宋而亡。

自隋唐,经五代,盛两宋,及辽金,历元明清,至近现代,可谓源远流长,汪洋浩瀚。

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我们通常会把宋词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派和豪放派。

比如高中学习过的柳永的《八声甘州》,李清照的《一剪梅》等等。

那么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等。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豪放词风的开启与拓展“词为艳科。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语言风格,也因此难以脱离柔媚纤巧的樊篱。

所以,绝大多数都是婉约词,很少有豪放的风格。

宋代的豪放派,自范仲淹始。

范仲淹的词,直接开宋代豪放词之先声,开苏轼豪放词之先河。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谈了对”豪放“的看法,他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

”他认为,“豪放”首先是一种创新,并不拘守古人成法;同时,既极豪放,却又符合规律——不违反生活事物的“自然之数”和“妙理”。

苏轼也常把“豪放”称作“雄放”、“真放”。

苏轼还认为,“豪放”、“雄放”本是作家的一种内在气质的表现。

在《观吴道子画壁诗》中,他指出“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之后,接着又说:“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

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
一、在题材上的区别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情切婉丽为宗,内容被局限在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上,因此便有了“词为艳科”的说法,从南唐到北宋前期所写题材离不开都市风光、市井生活,词人中也出现不少慷慨之作,但数量有限,影响不大。苏轼把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加以表达,奠定了词的基础。而辛弃疾在之后进一步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合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将词推向了高峰。
二、对词的开拓程度不同
苏轼以其广博的学识总是既向内心世界开拓,又朝外在的世界开拓。他总是处于一种哲理思索中,因此达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地。他在词中既融入日常场景,又杂以大自然之壮丽景色。他“以诗为词”,大胆运用题序、典故使词的表现力空前提高。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人生命运的倏忽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老梦一生”(《醉蓬莱》)、“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而辛弃疾虽也在内外世界上有所开拓,但在内心世界开拓上程度远不如苏轼。他的词多停留在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苦闷,少了苏轼的旷达和超脱。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格
苏辛二人可以说在两宋词史上是占一山而突两峰的两大宗师。以他们为代表的豪放派历来为人所推崇。他们词作主要艺术特征同为豪放,他们独道的词风和创作方法,以及词中显露的伟大人格都把词的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影响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但同中有异,各具风采。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词品浅解》)。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词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研究探讨·336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焦 薇【摘要】在我国历史上,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风的代表词人,他们不受当时词曲声律的束缚,作品以豪放见长,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都独树一帜。

但同时,两人因为个人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其豪放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文将对豪放派代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词作都饱含着奔放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他们用开阔的题材和手法将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一派的格局。

苏轼和辛弃疾被后人合称为“苏辛”,他们豪迈慷慨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苏辛词风的相似之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代表了两宋豪放词风的最高成就,他们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

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

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

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

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

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二、苏辛词风的不同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牡 丹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之比较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11级六班欧秋菊 1140016017【摘要】苏轼、辛弃疾一向是词史上并称的大家。

两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并有着豪迈旷达的相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代、社会地位不同,心灵世界及个人生活经历有别,使得他们的词作在意境开拓的程度、豪放风格以及内心世界等表现方面,又有着不容忽视的鲜明差别。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异同前言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

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称为“苏辛”。

同时,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但因为人生际遇、社会地位等总多因素,两人在感情色彩、思想格调等许多方面又有着许多不同,加之艺术风格的差异,苏辛二人的豪放风格自然迥异。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苏轼和辛弃疾以积极博大的胸襟、热烈奔放的情感、真挚浓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词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二人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豪放词的创作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点。

1.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都饱含着热烈奔放的豪情。

不仅为人间生活而高歌,也为建功立业而呐喊;为庙堂宫殿感叹,也为传奇河山吟诵。

是在用生命来谱写豪迈。

自“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说一出,世人多以“豪放”品评东坡词。

可见苏词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也常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清人陈延绰《白雨斋词话》谓“东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云‘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

令我神往”此处就可看出苏轼将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性情襟怀与词作结合做一块,透过词来体会背后的怀抱。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摘要:说道豪放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同为宋词豪放派的重要人物但是由于两人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人生观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表现出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之后的洒脱旷达;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出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迈、词风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在文学上颇有成就。

苏轼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发愤苦读加之其天资聪颖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而他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

由于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被迫离京,流放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之后又遭遇“乌台诗案”,整体来说苏轼这位才子一生坎坷,但是他一直都抱着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虽是被流放但他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他的渊博的学问和他的气质内涵让他能随遇而安,作品中也流露出有着深沉底蕴的旷达豪放。

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和苏轼则完全不同,他所处的年代是国运衰微的南宋朝。

辛弃疾自小就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二十三岁就组织义军抗金,以其勇敢果断名重一时,开始了仕途生涯。

但南宋皇帝“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让辛弃疾感到异常无奈。

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他逐年显露出的刚直性格也是他越难在朝中立足。

在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归隐山田后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又一面心灵深处不停地涌起波澜,辛弃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终成了他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满足的心愿。

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第一篇: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

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

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

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

苏轼以词为诗,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

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

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旷达自得。

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真正归宿。

《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文论文《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古文论文《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格,稼轩雄健的词笔,则饱蘸壮志豪情,满蕴英雄本色。

他们的词风,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突破了“艳科”藩篱,于婉约之外别立豪放一宗,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点: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能更鲜明地呈现。

对人生、对功业执着的追求,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是其相同点。

因此,两位词人才既具有豪放的个性,又共领豪放风骚。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有其不同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对后世影响三个视角来分析其不同点。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

苏辛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

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贾谊等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这些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地展现,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

(二)写景。

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但更多的是“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等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这些景色多披一层薄风细雨、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奔放、豁达为主要特点。

然而,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有部分区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题材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描写山水田园、人生哲理等,注重意境的表现;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描写战争、爱情、英雄等,注重情感的表达。

2. 情感表现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大度宽容的情感;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情激昂、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情感。

3. 生活态度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体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思想;而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世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同时对传统思想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因此,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作都具有豪放的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他们作为两位著名的文学家的独特魅力所在。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二、主题内容的比较
1.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词作中流露出浓郁的爱国情怀。他生活在南宋末年,亲身经历了宋亡对他的打击,所以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对亡国之痛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望。辛弃疾的《北国风光》一词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怜今夜月,向来离别多。”其中无一不流露出他对于南宋亡国的伤痛之情。
宋代词人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比较
引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词人。而辛弃疾和苏轼无疑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杰出的两位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在宋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比较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探讨他们在创作手法、主题内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创作手法的比较
2.苏轼的豪放洒脱
苏轼的词作则主题更加宽泛,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抒发,还表达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词作深受自然的启发,他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考。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段抒发出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困惑,给人以宽广的遐思。
三、表达情感的比较
1.辛弃疾的有激情和悲痛。他用豪情万丈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的痛心和愤恨之情,以及对于个人对不公正和不公平的愤慨。他的《鹧鸪天·雨打梨花深闭门》一词中写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表达了他对于青春的不舍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总结
辛弃疾和苏轼作为宋代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词风和创作特点。辛弃疾的词作善于用典奇特,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激昂的情感;苏轼的词作则更加平易近人,锐意观察生活,豪放洒脱,抒发了他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两位词人虽然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

虽然苏轼、辛弃疾都属于“豪放”一派,但是,如果对他们的词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豪放只是他们词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在感情色彩、审美格调等许多方面,二者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苏轼词的旋律更为旷达潇洒,而辛弃疾词的基调却颇多深沉悲壮。

这应当说是苏、辛豪放词风最重要的差异之一。

苏轼、辛弃疾词的这种超脱与执着、旷达与悲愤的区别,从他们的作品中大量的表现了出来。

苏轼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达观情怀。

如苏轼在游赤壁前一年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表面上是写词人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狼狈不堪。

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

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

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面对。

实际上作者借此反映自己在政治风雨中的坦然与旷达,潇洒超俗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遭遇挫折时依然情怀不改。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坎坷又算的了什么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经历政治风雨的一种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必然会有风和日丽的到来。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胸襟和气度,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保持乐观情绪,解脱自己的苦闷,充分表现出他那种旷达开朗的性格。

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

如辛弃疾的那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

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

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

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

苏轼以词为诗,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

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

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旷达自得。

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真正归宿。

《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广受赞誉。

他们在文学上的共同点是豪放,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主要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

首先,从创作主题和内容上看,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存在较大差异。

苏轼的豪放词常常以自然和人生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豪放情感。

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细腻描写和哀叹,表现出了他对于国家的爱和报国之志。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则更多地表现出其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他的代表作《青玉案·元夕》以中秋节为背景,描绘出一个忠诚爱国、不忘家国的文人形象。

同时,在大量的爱情词作品中,他同样表达出了对于爱情的倔强和抗争精神。

其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语言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苏轼的豪放词语言较为简练,形式较为自由。

他通常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但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要求,流畅自如。

而辛弃疾的豪放词语言则更加雄浑豪放,形式也较为繁复。

他既可以采用七言或八言诗体,也可以采用骈文或对偶的形式,以增强表达效果。

再次,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思想与人生哲学上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苏轼主张人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在《赤壁怀古》中,正是他对于人性自由的追求和对于拜物教的批判。

而辛弃疾则更加注重生命的真实与价值。

他主张人应该珍惜生命,并尽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水龙吟》中,他表达了对于生命无限价值的感悟和自我肯定。

综上所述,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创作主题和内容、语言和形式、思想与人生哲学等方面。

这种差异恰恰也展现了豪放派文化多元性和丰富性,启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促进文化发展和交流。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辛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由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正如王国维所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人间词话》)〔1〕何谓“旷”?何谓“豪”?郑骞更进一步阐释:“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

能摆脱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

“能摆脱,故凡事总由窄处往宽处想”,苏轼就是这样。

虽屡遭贬谪,如被流放到澹州、惠州等荒凉之地,而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却能“吟啸”、“徐行”,视若等闲,无丝毫窘迫畏缩之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词人已彻悟人生旅途中与风雨相伴为必然之事。

这就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能担当,故凡事虽由宽处往窄处想,甚至窄到无地自容,无处可走”,辛弃疾正是如此。

他南归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恢复大业,却始终不能亲到前线;最后到了镇江任知府,正筹划抗金大业,就又被调离原职。

所以,辛词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沉郁情结。

尽管他政治上的风波远比东坡要少,但那份豪气中所露出的无奈却远胜于东坡。

正如《菩萨蛮》(书造口壁)中所表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蹭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故苏轼能以一种超然旷达之怀抱,俯仰人间,求得自身之安顿与排遣。

虽境遇钝迟,而处之坦然,即去国离乡之感,亦殊觉哀而不伤,故“词极超旷,而意境和平”。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提纲]一、宋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综合分析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1、苏轼作为彻底的文人和豪放词的创导者,其词风重在“放”,高旷且飘逸,是其个人趣味上的积极的宣泄以及对人生的渴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分析)2、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极大地发展了豪放词,其词风重在“豪”,雄浑且慷慨,是其着眼于国家安危大局而对现实不满的发泄和意志的抒发。

(《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分析)3、总结苏词、辛词形式上的近似与内容上的差异。

三、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异同的根源初探。

1、苏轼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状态之分析。

2、辛弃疾的个人经历与性情、思想之分析。

3、思想层面上总结苏词、辛词的根源异同。

四、简要总结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前驱是范仲淹。

北宋时期的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

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以其个人才华把诗的立意带入词的天地。

这是和他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抱负、仕途坎坷及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南宋时期的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

辛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表现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失意时消极颓废的情绪。

苏、辛二人是宋词史上的两座丰碑,他们的词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虽同属豪放词却既有共同又有不同,谁也取代不了谁。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一、词的形成及发展与南北宋的社会环境概貌。

词是兴起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的一种新诗体。

随着中土与西部交往的日益密切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胡汉大融合进程中形成了新型的民族音乐,其特点是以长短句配合变化繁多的音律。

初期词是配合燕乐而作的歌词,成熟后逐渐脱离乐曲而自成一种新型的格律诗。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

国开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差异摘要:苏轼与辛弃疾: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词体开拓次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

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第一篇:苏轼词与辛弃疾词比较在我国诗歌史上,堪与唐诗宋词争雄斗胜的宋词,就其内容和风格,题材和形式而言,传统上分为婉约词和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的两大词家。

苏、辛的词,豪迈雄放,气象宏大,意境开阔,代表了宋词的杰出成就。

他们都是词体的革新者,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把词从“偎红倚翠”、离愁别恨和诗酒优游、消遣娱乐的狭窄圈子里解放出来,为词的健康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苏拭和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这种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也反映在他们写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作(我们称为农村词)上。

这类作品,清新明朗,质朴无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人喜爱,不仅是《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中别具一格的珍品,而且在整个宋词中占有突出地位,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

很多人都研究认为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词是中国农村词中一起盛放的两朵奇葩。

有很多文献为证,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虽然只是选读了宋词选修课,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但是我其实很喜欢宋词,平时也读到很多他们的农村词,我这里想发表一些拙见。

我觉得辛弃疾的农村词是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和创新。

事实上辛弃疾在农村词上的造诣已经高过苏轼了。

我罗列了一下几点。

第一,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苏轼。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

这是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是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

同时和前辈作词家相比,有二十年农村生活经历的辛弃疾,对农村生活显然也更为熟悉。

苏轼的农村词均为一地之作,而辛弃疾的农村词却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农村生活的反映不仅更加广泛,而且更深入。

第二,辛弃疾农村词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农村词传统的突破和丰富上。

传统的农村词,包括田园诗,都以恬淡闲适为主要特征。

苏轼的农村词也描写田园生活,但那是在自己祈雨后对农村生活的一种近乎与理想的描写,其中充满了对自己政绩的肯定和欣赏。

而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拓宽了农村词的内容,而且突破了自我写照的传统。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

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论文素材)苏轼一.苏轼,生活在经济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年间,那时候的大宋,虽然没有盛唐时的开阔豪迈,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输得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苏轼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他的官场总是不得志,后来还受牵于乌台诗案,可他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当官也不小,湖州、苏州、黄州、密州……中国的大好河山在他当官期间可没少去。

所以,在苏轼的豪放中,经常看到的是对山河的歌咏,对人生的参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牵黄,右擎苍”,惬意之极。

苏轼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间,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词写大处,高屋建瓴,有穿越时空之境。

写小常于小见大,洞见人性。

辛词词守格律,重在性情,写大处气势恢宏广大,写小处精微具体。

二人都喜用典,苏更甚之。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二.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1.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2.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一: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 第1期Vol.15No.1重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2001年2月Feb.2001 文章编号:1006—401X(2001)01—0099—03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Ξ———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杨 小 青(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重庆 400047)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词中的两大家,具有各自独特的美学风貌:苏词的豪放是深广的内涵与漫不经心、自然流露的表现手法的结合体,而辛词的豪放则是炽热爱国情怀与表现手法的细腻多姿的结合体。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区别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北宋词人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胡寅《酒边词序》)拓展了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种与词的正宗———婉约派完全不同的美学风貌,开创了豪放词派。

南宋辛弃疾“大声镗鞑,小声铿钅匐,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辛稼轩词序》刘后村),与苏轼的以诗为词不同,是以文为词,在词的内容上,也可说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与婉约词风大相径庭,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

不过,笔者认为,苏辛的豪放词风相同点似乎只在突破上,即突破了以纤艳柔脆调抒婉委轻软之情的传统词风,然而在突破以后形成的各自的风格如何?则豪放一词很难概而言之,而苏辛作为词中的两大家,其最珍贵的应该是异,即各自独特的美学风貌。

苏轼所处的北宋,正是积贫积弱的局面,国内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地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是持保守态度。

在政治舞台上他饱经忧患,不断遭贬、被捕、流放编管,动辄得咎。

因而,苏轼的思想显得比较复杂。

他一开始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后又赞成,他不太能掌握、看清政治风云。

而且苏轼参与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斗争目标不可能指向最高统治者———皇帝。

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这时的斗争目标非常明确,即抗金,因而辛弃疾的思想则相对要单纯得多,表现在词的内容上,辛词始终紧密关联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即爱国主义是他最突出、最鲜明、最广泛的特征和内容。

对于苏词,因其思想复杂,表现在词里的内容也难抓住一个明显的特征,但人们读其词,总的似乎都感受到了其超逸空灵,“有神仙出世之姿”(王世懋《艺圃撷余》),清旷放达,“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文学是人学”。

辛弃疾性格英武刚毅,是有胆气英豪的斗士,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总逆流挺进,始终不渝坚持自己的反对投降,坚持抗金的政治思想。

辛弃疾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以词来表达思想参与现实,鄙薄吟风赏月的诗人。

因而在其词中,围绕当时的现实,为民族国家发出慷慨激昂的正义呼号,斥责南宋当局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答陈同甫》)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

他抒发报国之志,充满以身殉国的慷慨激情:“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旋。

”(《八声甘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被开裂。

”(《贺新郎》)其词奔放驰骤,生气勃勃,凌厉向前,充满济世创业的英雄气概。

由于对祖国的感情太真挚,太强烈了,而满腔报国的忠勇赤诚,一生纵横杰出的特达才气无处可用,又不肯与他所鄙视的人物同声气,因此有种兀傲不平的气概和长久被压抑的幽愤。

尽管如此,他仍能坚持理想至死不变。

这样,他在词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真挚而且深沉。

尤其是在南渡之后,赤胆忠心并不能挽救灭亡,与前期的英姿勃发、豪迈、激昂略有不同,而流露出一种难言的感伤,苍凉的格调,读来使人压抑和沉痛。

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表现得凄婉苍凉,辛词是“潜气内转”“推刚为柔”的慷慨悲歌,沉郁顿挫,因而辛弃疾的词风不仅豪放,即气魄雄伟,感情真挚强烈,而且兼带沉郁。

归根结底,辛词的词风的内涵便是对祖国的一种披肝沥胆的炽烈情怀。

Ξ收稿日期:2000-12-25作者简介:杨小青(19652),女(汉族),重庆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苏轼的性格是达观开朗的,他能看穿忧患,随缘自适,不象辛弃疾那样执著于现实,苦苦不能舍离他亲爱的祖国。

苏轼傲视荣华富贵,对所受的磨难能一笑置之,屡遭贬谪,处置泰然,不象辛弃疾那样耿耿于怀,诉诸词中,读来使人压抑和沉痛。

我们读苏轼的词则没有这种感受。

苏轼词具有辛弃疾词所没有的道家气味的浪漫主义,苏轼向往一种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加之他那种襟怀开阔、乐观旷达的艺术家的气质,因此他的词有种旷然自得、放逸自乐的情韵,与辛弃疾词的风发凌厉、悲慨清壮、雄壮深沉是不同的。

辛弃疾声明自己不能成为“达者”,而苏轼似乎做到了,释道思想帮助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一种精神安慰。

这种释道思想还不如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表现在词中,便是苏轼词的理趣,即哲理,抓住入世与出世、情与理的矛盾,用转折的笔法,大小处均转,层出不穷,越转越深,最后矛盾解决,《水调歌头》便是典型的体现苏词理趣的词。

也正因为苏轼意识到了处处存在矛盾,才使他的词显得超脱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而刘熙载曾把东坡称为词中李白,而辛弃疾是词中杜甫,这样的评论不失精当。

然而仅仅这样评价苏轼,即飘逸超脱、空灵,这只是苏轼词的表现。

“词之大要,不外厚而清。

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也”(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只有“厚”才是苏轼的真正内心世界,也就是苏词的最核心的内涵。

苏轼这个词人内心丰富复杂,不象辛弃疾那样被爱国主义激情所围绕,很容易看到其内心,而且内外一致。

而苏轼不是这样,他的超脱、达者全是表面的,他的内心充满矛盾、苦闷。

他一面在民事上辛勤劳苦,毫不放松,一面又觉劳而无功,无补于事,对辛苦负责的吏职感到很大的苦恼和拘束。

他时常感到不知自己应走的道路是什么,59岁时还“此生何岁略知津”。

既想“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行香子》),又恐“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满庭芳》),恨不能“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水调歌头》),他内心的重重矛盾不是可以象辛弃疾那样解脱的,即辛弃疾有时也想隐退也有矛盾,也有壮志难酬的苦闷。

但终其内心,无非是围绕着报效祖国的愿望。

在皇帝清明时,他的愿望有可能得到满足,而苏轼的内心苦闷是永远无法排除的,因为他所表现的内心实已牵涉到各个时代,以至现在、将来都很难解决的矛盾:即个人的充分自由。

每个人都应该有生活、情感和思想的自由,不依赖于社会,不被政治束缚。

苏轼所处的时代,倾轧激烈,竞争不断。

个体的人被控制、被压抑、被奴役,死生无凭,祸福无端,是非莫辨,似乎人生总在被他人,被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在操纵着。

苏轼在词中就表达了对摆脱束缚,摆脱这个“整体”的苦闷及渴望。

而读者也“看”到了一个渴望超越的痛苦灵魂。

苏轼对人世的纷纷扰扰有何目的与意义感到茫然:“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装点浮生梦!”(《渔家傲》)苏轼有着沉重的失落感和孤寂感,他要寻求精神上的归宿和家园。

《念奴娇》这首词,柢掌天下事,击楫中流,表达感情起伏跌宕,确实是豪放的。

但细细体会,这首词兼有感伤、感奋两重色彩。

他是在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并非只有“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我以为不在于他思考所得出的结论,而意义却在这思考中,即思考人的问题。

苏轼所感受到的矛盾是人的自我内心矛盾,即个人的心理矛盾冲突。

而辛弃疾则仍是徘徊于人与社会的冲突。

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深刻得多,而且也更广泛了。

这种矛盾是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人所共有的,超越了时空。

这就是苏轼词的“厚”,质言之,苏词豪放词风的内涵是异常深广的,不只是“空”,是超逸、飘渺,这只是他的外部表现形式,他的词给人的感觉是沉痛的。

辛弃疾的沉郁是对社会而言,而苏轼的巨大悲愁具有个人心理深度。

因此,辛词是激烈的悲壮的,“峥嵘突兀”。

而苏轼词是蕴藉深沉,把悲哀、把疑问充塞读者心田。

苏轼的艺术家气质太浓厚了,作词挥洒自如,不事工巧,崇尚自然,反对绮艳,既不雕镌句调,更无拙劣之笔。

因此,苏轼豪放词读来明丽清朗,有时会使读者似乎离开了词的文字,直接触碰词人的内心情感。

而辛弃疾词读来则似乎有些生涩,然细细体会,实是他注重意境的设计,感情的变换和色彩的渲染,使词俊健而不只粗犷,率真而又不流于浅露。

苏轼作词靠其天才,以及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辛弃疾则是以才学为词,他那过于炽烈的爱国激情,不得不经过精致的锤炼,形成了丰富斑斓的色彩及开合跌宕的心境,因而他的豪放词风既纵横奇肆,又蕴籍含蓄,既郁怒雄猛,又温柔深婉,表现手法腾挪多姿,比苏轼词更精致。

辛弃疾词风的豪放便是由其词中所表现出的炽烈爱国情怀及表现手法的细腻多姿的结合体,与苏轼的豪放即深广的内涵以及漫不经心、自然流露的表现手法的结合体显然是有差别的,而赢得读者永远喜爱的只能是其各自不同的美学风貌。

001重庆工学院学报Broad and Deep Connotations and B lazing P assion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shi ’s and X inqiji ’s Bold and Inhibited P oetic StyleY ANG X iao -qing(Department of Chinese ,Chongqing T eacher ’s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47,China )Abstract :The great tw o men of ci ,Sushi and X inqiji ,possessed their own specific aesthetical styles and features :the fea 2ture of being bold and inhibited of Sushi ’s ci is the combination of deep connotations and the natural and careless outpouring style ,while that of X inqiji ’s ci is the combination of blazing patriotic passion and the fine and sm ooth style.K ey w ords :Sushi ;X inqiji ;bold and inhibited style of ci ;difference(责任编辑 彭 熙)(上接第98页) 唉,我已经不想再说她的坏话了。

但我只是想告诉你菲舍夫人对她的看法。

I just don ’t know/can ’t imagine/couldn ’t say where he ’ll end up.我只是不知道/不能想象/不能说他最后会变成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