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样把苏联的核动力航母做掉的?
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历史分析
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的历史分析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军备竞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时期,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但是双方实际上并没有直接交战。
在这个竞赛中,双方为了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全球霸权的目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在这个竞赛中,双方不断的测试和升级自己的军事技术,这些技术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背景冷战时期指的是从1947年到1991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这段时间。
在这个时期,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但是双方却没有直接交战。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中,美国和苏联是同盟国,反抗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
但是,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合作关系迅速瓦解。
冷战开始的契机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一篇被认为是里程碑的文章: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这篇文章试图推动欧洲的经济复苏和重建,但是它却被苏联批判为美国的扩张主义。
这标志着两个大国之间真正的对抗开始了。
竞赛在这个竞赛中,美国和苏联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互相超越对方的技术和力量。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双方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研发新的军事技术,包括核武器、导弹、战斗机和航母等等。
关于核武器,美国是第一个开发出这个技术的国家。
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不断对这种武器进行升级和改进。
苏联则是追随美国在这个技术上的步伐,并在1949年成功开发出了自己的原子弹。
双方的军备竞赛也延续到了空中和海上。
美国开发的F-15战斗机是一款全天候武器。
它的设计目标是可以作为空气优势和空对地精度的攻击平台。
而苏联则开发了著名的米格-25战斗机。
它是目前速度最快的战斗机,能够在高空飞行到达接近于马赫3的速度。
在海军方面,美国开发出了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之一。
而苏联也开发了自己的核动力航母,其中龙门山号更是被认为是最好的。
这些技术在今天仍然是重要的军事设备。
美_俄核潜艇技术发展述评_陈虹
2 发展历程简述
核潜艇从诞生到现在已发展了半个世纪 。 与其 他军事装备一样 , 驱动核潜艇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来 自 2 个方面 : 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 。 作战使命需求决 定了核潜艇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要求 , 而更新更高的 技术则支撑着核潜艇更多更好地完 成其使命任务 。 作为需求牵引的一个典型例证 , 在冷战时期 , 美国攻 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作战目标是苏联的核潜艇 , 而苏联 则需同时应对水下和水上威胁 , 因此 , 苏联发展了巡 航导弹核潜艇 。 核动力本身则是技术推进的一个典 型例证 , 它不仅实现了 “真正的潜艇 ”, 更导致了国防 战略思想的变革 — — —战略导弹核潜艇的二次核报复 能力是使人类免于核战争灭顶之灾的主要因素 。 因 此 , 核潜艇的发展一直和国际 、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 对 核潜艇技术发展的讨论离不开对当时国际环境的认 识。 在讨论技术发展时 , 一般会采用 “分代 ”的概念 , 把技术特征作为分代的主要依据 。 由于对技术特征 的了解和划分标准不同 , 对核潜艇技术的分代有各种 不同见解 。 本文从设计指导思想的角度来划分 , 把设 计建造年代和设计指导思想相近的核潜艇归为一代 。 原因是 : 第一 , 核潜艇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尖端产品 , 技 术细节和实际性能的保密性高 , 直接从技术特征入手 进行分析 , 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 , 准确性较差 。 而设 计思想必然要反映时代需求 , 比较容易根据当时的国 际形势和公开发表的可信文献分析得到 。 第二 , 设计 指导思想必定对产品的技术特征有重要影响 , 可以认 为设计思想不同 , 产品技术特征有较大不同 。 第三 , 设计指导思想一般会在同时期相关技术的发展中体 现 , 可以从密级较低的相关技术发展报道中探寻当时 关心的技术思路 。 例如 , 可以认为 “大青花鱼 ”号常 规动力试验潜艇反映了当时对快速性的关注 ; “利普 斯科姆 ”号反映了当 时对低噪声的 关注 。 根据这 种 划分方法得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结果 , 最为典型的是 把美国 “海狼 ”级和 “洛杉矶 ”级划为一代 , 因为它们 都基于冷战时期的深海对抗思想 。 2. 1 探索阶段的核潜艇 二战后到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 , 美国在世界上率 先开展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 成功建造出 “鹦鹉螺 ” 号和 “海狼 ”号核潜艇 , 给潜艇技术带来了革命 性的
夭折的前苏联核航母
套蒸汽推进
甚 至 还 有 拉 大 的趋 势
,
实际上 早在
2 0 年代
u 6 0 工 程 的 初 步设 计 方 案 得 到 了 海 军 总 司 令 造船 l 个 不 J 和 航 空 工 业 部 领 导 的 赞 扬 国防 部 长 格 列 齐 科 更 是 大 力 可 企 及 的 梦 想 但 这 次 不 同 了 当 时 苏 联 莫 斯 科 级 1 支 持 这 方 案 甚 至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载 机数 量 要 直 升 机 航 母 的建 造 工 作 正 在 加 班 加 点 进 行 中 更 大 更 l 与美 国刚 刚 建 成 的 尼 米 兹 号 相 当
具 体 分 析 苏联 在 海 军 发 展 上 的 决 策
。
就 更 能 看 出其 内在 的
,
在 美 苏海 基 核 导弹射 程 都很有 限 的 年代
”
苏联 开 始 发 展 的 随着
一
莫斯 科
级 直 升 机 母 舰 只 是 为 了 在诸 如 地 中海 等 海 域 消 灭 企 图
。
抵 近 发 射 潜 射 核 导 弹 的 美 国 弹 道 导 弹核 潜 艇
一
,
力 战舰 在 当 时 无 出 其 右 的 技 术 战术 优 势 摆 出 了 爱 因 斯 坦 的 质 能方 程
电子 系 统 方 面 差 距 更 大 些 设 备 都要 比西 方 大
一
,
因此 各种
一
美 国水 兵 们 甚 至 得 意 洋 洋地 在 飞 行 甲板 上
,
些
,
重
些
。
当
,
宣 告 美 国海
。
时 苏 联 海 军 要 求 的 排 水 量 达 到8 万 吨
瓦良格航母到中国经过
中国获废航母真相:原纯属商人所为某部建议拆掉7月27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了正在改造航母的消息。
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少将郑明注意到,对于“瓦良格”的描述,新闻发言人耿雁生用了“废旧”二字。
“中国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这个‘废’字用得挺妙。
”郑明说,这既是“瓦良格”号航母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外国企业无奈将其出售的历史悲情,又反映了中国引进航母技术跌宕起伏的过程。
作为中国航母论证、考察有关过程的主要参与者,郑明对个中曲折记忆犹新。
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诞生,似乎应了一句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外收获一位海军内部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关于航母的讨论议而不决之时,有两起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坚定了高层建造航母的决心:一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美国海军以怀疑中国向伊朗运送化学原料为由,在公海上拦截中国商船“银河”号;二是1996年台湾海峡对岸的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大陆方面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却招来美国海军两支航母舰队前来“示威”。
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美军事关系走向密切之时,美方曾经“乐见中国制造航母”,也曾多次邀请中国军方领导人前往参观美国的航空母舰。
前述海军军官也曾获邀到停泊在香港附近海域的尼米兹号上参观。
“那天,我们几个人上午10点飞到香港,下午2点回大陆。
美国人跟我们说,‘你们想看什么都可以。
’”此行让中方人员深受震动,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国海军的强大实力。
“登上航母,你就感觉到自己变成了大海的主人。
”除了航母的规模、武器装备令他们震动、汗颜并羡慕不已以外,航母上的生活设施也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中的一个人偶然去了副舰长宿舍中的厕所,结果让他吓了一跳——那个厕所有酒店一个房间那么大,装修之豪华程度无异于五星饭店。
他回来后告诉我们,我们所有人都依次去了一次,开开眼界。
”然而,中国的航母计划依然迟迟未决,直到1992年,一个让航母从论证走向现实的机会出现了。
核动力航母工作原理
核动力航母工作原理
核动力航母运作原理
核动力航母是一种由核反应堆提供动力的航空母舰。
它与传统航母相比具有更长的续航能力和更大的军事威慑力。
核动力航母的核心部件是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内的核燃料(通常是铀或钚)会经历核裂变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
这种热能通过循环冷却剂(通常是水)来转化为动力。
冷却剂从核反应堆中吸收热量后变为蒸汽,并通过蒸汽轮机产生动力。
这些蒸汽轮机驱动航母上的螺旋桨,使其前进。
与传统航母不同,核动力航母不需要频繁加油。
核反应堆能够提供长时间持续的动力,只需要周期性地添加核燃料和循环冷却剂。
这使得核动力航母能在没有陆地补给的情况下,长时间在海上执行任务。
核动力航母的核反应堆也能提供电力供应,满足航母上各种装备和设施的能源需求。
此外,核动力航母还可利用核能为舰载飞机提供起飞和飞行所需的蒸汽弹射系统,以及为飞机提供电力。
核动力航母具备高速和长航程的优势,能够更快地抵达目标区域,并在那里进行长时间的作战行动。
它还具备更强的持久力和作战能力,能够支持更多的舰载飞机起降、导弹发射等任务。
然而,核动力航母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核反应堆的运行需
要高度的安全控制和管理,以确保核材料不会泄漏或被恶意利用。
此外,核动力航母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都很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投入。
因此,核动力航母的运作原理是通过核反应堆产生热能,并将其转化为动力,带动航母前进。
它具备长时间持续动力、大航程、高速度和强大作战能力等优势,但也伴随着核能安全和高成本等挑战。
苏联核航母惨遭解体的教训
苏联核航母惨遭解体的教训日本22DDH级轻型航母即将于8月初下水,美英新一代大型航母即将现身,但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海军的新式航母方案却迟迟未能亮相。
由于坚持以核潜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前苏联海军对于航母的地位和作用长期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不仅阻碍了苏联海军走向远洋的步伐,也令其继任者俄罗斯海军尝到了苦头。
而在此问题上,前苏联红海军发展“乌里扬诺夫斯克”级核动力航母的经验和教训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可比拼美国核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级大型核动力航母堪称苏联海军最后的巅峰之作。
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网站介绍,苏联海军曾设想发展一型装备弹射器以便于起降米格-23K和苏-25K舰载机的“1153项目”舰。
为实现这一目标,苏联工程师从1973年就开始着手设计采用直通甲板的核动力航母。
按照最初的设计,“1153项目”舰排水量超过8万吨,可装备70架舰载机。
然而,支持该项目的前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去世后,其继任者并不认同大型航母发展计划,“1153项目”舰随即被喊停,苏联海军错过了核动力航母的发展良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另一个项目上马,苏联海军才明确了装备2艘采用直通甲板的大型核动力航母的发展计划,这就是“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
即使与如今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相比,“乌”级也不落后。
该型航母长约324米,飞行甲板宽约76米,满载排水量近8万吨,装备有2座核反应堆,最高航速超过30节,可搭载2300名海军作战人员和1500名海军航空兵。
在舰装、舰载武器方面,“乌”级航母装备有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和近程防御武器,可搭载27架苏-27K(苏-33)、10架苏-25舰载攻击机、15到20架直升机以及数架雅克-44型舰载预警机。
单从武器配置上就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海军建造“乌”级航母就是为了同美国海军航母舰队争夺制海权。
时运不济惨遭解体经过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苏联海军最终将“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从图纸推上了船台。
美国海军航母装备项目管理机制
美国海军航母装备项⽬管理机制2019-10-05项⽬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在装备建设领域的具体运⽤,是各国海军普遍采⽤的武器装备采办管理模式。
美国海军应⽤项⽬管理制度已有数⼗年的历史,在诸多采办项⽬中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世界的前列。
美国海军新⼀代“福特”级航母的采办过程充分体现了项⽬管理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体制完善,机制顺畅,有⼒地保证了航母装备的顺利推进。
美国海军航母装备项⽬管理组织体系美国海军装备的项⽬管理体系1986年从原装备管理体系中分⽴出来,建⽴了完善的四层指挥关系,相对独⽴于装备⾏政管理体系,以实现对项⽬的专业化管理。
建⽴相对独⽴的四层管理体系,保证采办⼯作的专业化为实现对重⼤装备的专业化管理,美军建⽴了以采办执⾏官为⾸的项⽬管理线,形成采办执⾏官-海军采办执⾏官-计划执⾏官-项⽬主任的四级项⽬管理指挥线。
航母等重⼤装备的阶段决策与审查均需由项⽬主任报计划执⾏官、海军采办执⾏官甚⾄采办执⾏官审批。
这四层项⽬管理线具有单独的⼯作指挥关系,与传统的装备⾏政管理体系相对独⽴,由⾏政管理体系提供保障与协作,如海上系统司令部向航母计划执⾏官及其下属的航母项⽬办公室提供基础设施、⼈员、技术保障,海军检查与检验局、作战试验与鉴定部队则向其提供试验保障。
在航母装备管理⽅⾯,美国海军在海上系统司令部设⽴航母计划执⾏官,接受海上系统司令部与负责海军采办执⾏官(负责研究、发展与采办的助理海军部长)的双重领导,其中,在现役航母的使⽤保障⽅⾯接受海上系统司令部的领导,在新航母采办⽅⾯直接接受海军采办执⾏官的领导,办公室下设航空系统处、舰艇系统处、作战系统处、技术与创新处等业务部门,以及两个项⽬办公室—“福特”级航母和“尼⽶兹”级航母项⽬办公室,共有80⼈,全⾯负责现役及在研航母采办⼯作。
设⽴专门的项⽬管理办公室,赋予其全寿命全系统管理职责项⽬办公室是美国海军采办项⽬管理的核⼼机构,在项⽬管理中发挥着“枢纽”作⽤,全⾯负责航母采办项⽬的管理⼯作,职责主要包括:制定项⽬采办⼯作计划;开展合同签订前的资格审查;签订合同;制定项⽬进度计划;参与项⽬阶段评审;监督合同与经费的执⾏情况;组织质量管理和试验鉴定,提供技术保障等。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简介曼哈顿计划是1942年到1946年之间,美国联合英国、加拿大所做的一项研究,其目的是制造原子弹,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服务的一项军事工程。
这项工程由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的Leslie Groves将军领导,负责人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曼哈顿计划是经美国总统批准的。
曼哈顿计划早在1939年就秘密地开始了,雇佣了超过13万人员,花费了将近二十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58亿美元)。
超过九成的花销用于建造工厂和制造核裂变的原材料,剩余部分用于制造和发展武器。
曼哈顿计划开展于超过30个城市,其中一些地点被设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秘密地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自此开始,美国正式卷入二战。
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铀计划”(德语:Uranprojekt),目的是制造出核武器,运用在二战之中。
一些美国科学家提出,要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发出原子弹。
1942年12月2日,在费米的指导下,世界上一个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在芝加哥建成,成功实现了可控的链式反应。
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科研人员开始了制造原子弹的工作;翌年,美国橡树岭工厂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原材料;45年7月12日,第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的装配。
1945年7月16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成功,爆炸当量大约21000吨TNT炸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放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3日后(8月9日),向长崎投放名为胖子的原子弹。
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顺利结束。
曼哈顿计划1932年,著名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因纳粹迫害,被迫离开德国到美国定居,很多在欧洲工作的犹太裔科学家也陆续逃往美国,美国被告知:德国正在制造原子弹!德国原子弹研制计划使反法西斯国家的许多科学家寝食难安,他们知道,如果纳粹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人类就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核灾难,人类的明天将不堪设想,这些科学家们意识到,遏制像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反法西斯国家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
美拉德反应原理
美拉德反应原理
美拉德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核反应,也被称为裂变链式反应。
它是在铀、钚等重原子核中发生的裂变反应,由于铀和钚的原子核都相对较大,因此容易发生核裂变。
在裂变反应中,原子核被撞击到后会分裂成两个较小的核,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和中子。
这些中子又会与其他铀或钚的原子核发生碰撞,进一步引发新的裂变反应,形成裂变链式反应。
为了控制和利用裂变反应,人们设计了核反应堆。
核反应堆中的燃料元素(如铀-235、钚-239)被控制地聚集在燃料棒中,通过控制棒来调节放射性核燃料的反应速度。
控制棒可以插入或抽出燃料棒,从而控制中子的释放和吸收。
同时,在核反应堆中还放置了冷却剂,如水、重水或液态金属钠,用于控制反应堆的温度。
美拉德反应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并且可以用于发电。
核反应堆中的裂变链式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被用来加热冷却剂,产生蒸汽,并驱动发电机发电。
这种核能发电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
然而,美拉德反应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核能发电会产生高放射性的废物,处理和储存这些废物是一个挑战。
其次,核能发电也面临核能事故的风险,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就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在利用核能发电时必须严格控制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美拉德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核反应,可以用于产生大量能源。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核能发电所带来的安全和环境问题。
加强核能技术的研究和安全管理,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核能发电的潜力。
美国扔下原子弹
美国扔下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市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事件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原子弹的设计与制造、美国扔下原子弹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这一事件背后的种种因素。
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争,激烈的战事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陆,日军也积极进攻亚洲各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对于战争的结束变得越来越迫切,寻找一种终结战争的方法成为各国之间的共同诉求。
原子弹的设计与制造原子弹是一种以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核能的大杀伤力武器。
二战期间,美国组织了众多科学家和专家,如罗伯特·奥本海默、尤利西斯·赫申格和埃米利奥·塞格雷斯塔等,共同参与了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对铀和钚的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进行研究,科学家们最终成功地开发出了原子弹。
美国扔下原子弹的原因美国决定扔下原子弹的决定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日本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力,且对战败不肯妥协。
为了尽早结束战争,美国认为使用原子弹可以对日本施加巨大的压力,并迫使其投降。
其次,美国担心苏联在战后会对亚洲产生过大的影响力,通过扔下原子弹,美国试图以震慑的方式向苏联施压,维护自己在战后的地位。
最后,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警示其他国家,以避免类似的战争爆发。
原子弹对社会的影响美国扔下原子弹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事件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广岛和长崎的大规模破坏和伤亡令人痛心。
其次,原子弹的威慑力迫使各国重新考虑和平与冲突之间的选择,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发展。
此外,这一事件也加速了冷战的到来,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推动了核武器的发展与竞赛。
结论美国扔下原子弹是二战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走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尽管这一事件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和伤害,但它也促使人们反思战争的可怕性和和平的重要性。
苏联航母发展史
苏联航母发展史20世纪初,全世界海军舰艇发展迅速,比较有名的海军大国有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当时,苏联也开始发展海军和航母,本着“苏维埃海军”的理念,一步步完成了苏联海军航母的发展。
苏联第一艘航母加州号是在20世纪的初期,1917年,苏联决定从美国购买一艘正在建造的航母。
美国当时正在建造一艘“加利福尼亚”号航母,由于美国宣布不能出售军舰,苏联购买的航母并未完成,并在1918年以“加州号”的名义被转卖给苏联。
苏联将“加州号”改装成为自己使用,成为苏联首艘完全重型航空母舰。
1933年,“加州号”更名为“领事号”,开始作为实验性的航空母舰,参加舰载机的试飞,并考察苏联舰队的组织和技术升级情况。
1937年,“领事号”在苏联海军节日上搭载着数架苏联海军新型舰载机,参加阅兵。
“加州号”参与了多次斗富沙可湾(日本海)军事演习,但最终在1942年在黑海遭受日本空袭沉没。
1938年,苏联拿到英国“安德鲁公主号”航空母舰,作为交换货物,并把它改名为“贝尔法斯特号”,并于1940年服役。
“贝尔法斯特号”是苏联真正的首艘大型舰载机航空母舰,服役的4年中,苏联海军一直在仔细研究运用舰载机,并把它们应用在一系列演习中。
1943年,苏联又从美国购买了一艘正在建造的舰载机航空母舰,改名为“苏维埃号”,并在1944年服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回收甲板上的四架苏联新型战斗机,并参加了多次战斗演习,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1945年,苏联海军从德国接收了两艘航空母舰,分别是“格罗德巴赫号”和“沃尔库拉号”,在抗日战争结束后,苏联海军成为了一支可以与世界其他海军相媲美的力量。
1948年,苏联又从美国购买了“安德鲁王子号”航空母舰,它不仅大大提高了苏联海军的实力,而且被视为苏联海军航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苏联从1956年开始研制并服役本国建造的航空母舰,在此之前,苏联海军基本上是从外国收购或获取的航空母舰为主。
1956年,苏联服役了首艘自研的航空母舰“克里夫兰号”,这使苏联海军研制制航母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红海军的末日余晖——浅谈苏联“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航空母舰
红海军的末日余晖——浅谈苏联“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航空母舰苏联最后没有完工的航空母舰有2艘:11436“瓦良格”号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11437“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其中11437“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是苏联最新也是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集成了弹射器、核动力系统,如果真的建成那么可以说是苏联海军的骄傲。
实事求是的说,“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如果能在90年代顺利完工服役,那么它将是世界上最接近于美国“尼米兹”级以及“小鹰”级的航空母舰,苏联也成为除美国之外唯一拥有重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国家。
只是苏联的解体也葬送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在乌克兰手中被美国人忽悠拆解,彻底消失。
按照当年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对“瓦良格”的说法:“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回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性能话题上,其实这艘航空母舰该有的都有了,并根据苏联特殊的战略和实际条件进行了专门的设计。
设计背景苏联航空母舰的发展思路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受到特殊的国家战略和军方高层的影响过大。
早期,苏联几代领导人对航空母舰的印象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斯大林曾说建造航母是过度浪费资源;赫鲁晓夫认为航母是活靶子;勃列日涅夫则认为航空母舰是进攻型武器,与苏联防御军事学说相违背。
而海军高层的库兹涅佐夫和戈尔什科夫则认为航空母舰是现代化、远洋化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了不与上层背道而驰,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制定的是“过渡性航空母舰发展策略”,即由简到繁的发展思路。
考虑到苏联一直奉行核战略,即海军以弹道导弹核潜艇为核心力量,所以苏联海军也在借“反潜舰”的名义发展早期航空母舰,也就是1132型“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1144型“基辅”级载机巡洋舰。
1132型“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1144型“基辅”级载机巡洋舰1132和1144型基本只具备对潜能力,远程突击能力远远无法与真正的航空母舰战斗群相媲美,使用中有极大局限性,苏联海军也明白想要在与美国海军在大洋深处势均力敌的对抗就必须向更高一级的航空母舰。
张召忠:美浮岛式航母思路值得中国借鉴
张召忠:美浮岛式航母思路值得中国借鉴1903年的12月7日,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飞机,人类开始真正地飞上蓝天。
1909年,法国人克莱曼·阿德在一本著作中构想出“航空母舰”。
他当时的设想就是在一艘船上有平台,飞机可以在上面起飞降落,并管它叫航空母舰。
他把这种概念提出来后,并没有引起法国人的兴趣。
但英国人看到了航母的巨大前景,英国人从1910年改装航母。
1917年3月,英国改装的暴怒航母下水,这是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
90年过去了,航母经历了由辉煌到衰落的过程,我国至今没有发展航母。
法国《欧洲时报》5月17日载文称:美军新任太平洋司令蒂莫西·基廷近日在访华时表示,中国制造航空母舰的想法“可以理解”,“我们认为此举不会造成任何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如果中国选择建造航母,我们会在他们所需的、且我们力所能及的程度上为研发计划提供帮助。
”此语既出,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
媒体对基廷的话大致可作两种解读:一是对外界此前盛传的“中国正在造航母”向中国军方表达美国的极大关注;二是中美军事交流已到了可以探讨更深层问题的程度。
无论这句话传出来的信息是什么,加强中国军事同世界的对话,增加透明度,增进军事互信,加强中美间的军事交流与合作,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任务之一。
90年过去了,随着高科技武器的发展,航空母舰是否还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21世纪航空母舰何去何从?让我们听听军事专家的讲解。
航母,伴随着强国的崛起记者:航空母舰一直是读者十分关心的一个军事话题。
张老师,就目前来看,世界上哪些国家拥有这种武器?他们的军事实力都怎么样?张召忠: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它是世界上拥有航母最多、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二战时,美国海军如果连护航航母计算在内的话,曾经达到100多艘的水平。
战后初期,美国国会对航母花钱太多以及在核武器的打击下能否生存疑虑重重,最终决定把已经开工建造的美国号航空母舰废掉,用省下来的钱去发展B-52和战略核导弹。
鹰眼防务观察
鹰眼防务观察击沉一艘现代航母要有多难?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破坏2016-07-16 鹰眼防务观察现代航空母舰体型巨大,要求极高。
它与普通船舶不同的是有很高的破损安全要求和强度刚度要求,二战时期建造军用船舶的钢材屈服强度只有250~450兆帕,现在的民用船舶沿用这种类型的钢材。
50年代,现代航空母舰开始使用550兆帕的特殊高强度钢;60年代以后含钛镍钒高强度合金钢取得突破,出现了HY80,屈服强度高达800兆帕,广泛用于美国建造的潜艇和航空母舰;80年代以后性能更好的HY100钢屈服强度已经达到1000兆帕,很快就取代了HY80成为航母主要用钢。
除美国外,能批量生产HY80以上牌号钢材的国家只有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建造无敌级航母是从法国采购的550兆帕的钢材,而法国自己建造戴高乐航母主要使用的还是从美国采购的800兆帕的HY80钢。
通常来说3万吨以下的轻型航母弯矩值小,不一定需要最好的高强度钢,而大型航母使用高强度钢可以节约上万吨的结构重量,高强度钢是必需的。
我国在2000年前后冶炼出类似于HY80和HY100钢的品种,但是这两类高强度特种钢产量非常少。
英国设计CVF 航母的时候引入了许多民用船舶的设计技术和建造技术。
英国人特别在意航母的建造价格,他们仍然没有使用性能最好的HY100钢,只是在主要龙骨和框架上采用了HY80,HY80的价格仅有HY100的1/2。
其余结构则应用了强度为450~650兆帕的其他牌号钢材,大部分材料都是近年来民用船舶采纳的。
这种设计方法虽然会造成船体结构较重,但是CVF航母本身取消了许多传统常规航母笨重的部件,增加了排水量,有较大的排水量余度,足以抵消结构增重。
现代航空母舰从舰体底到飞行甲板高度为20-25米,有7.9层甲板。
水线下有三层甲板。
舰体两侧为贯通的多层纵壁,纵壁间是航母的油水存放的舱室,通常,考虑纵壁的层数和设置主要与舰体设计防鱼雷和水雷的程度有关。
俄罗斯航母发展史
俄罗斯航母发展史总体上来说,苏联航母的发展是受很多非军事的因素影响,另外苏联海军的历史和苏联的地理环境也有影响,我说的比较简单,详细的苏联核动力航母历史可以参考06年《兵器》有专门的文章海军从沙皇俄国开始就不是强项,在一战中沙俄海军就没什么优势,二战中苏联几乎没打什么海战,对海军建设,特别是航空兵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苏联的对手主要是德国,受到二战中德国潜艇在北极航线的表现,苏联战后对潜艇近乎神话,但是战争后期,特别是1945年美军在太平洋的表现(主要是指美国利用强大的海军航空兵优势的登陆作战)刺激了苏联,而且苏联估计到美军占领日本后会利用强大的海军航空兵在日本海或者是中国黄海形成对苏联的合围,使得苏联认识到了海军航空兵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对苏联的敌视态度使得苏联不可能从有丰富航母经验的英美甚至是日本那里得到任何资料,所以苏联盯上了二战中德国研制的是没有建造完,自行沉默于波兰外海的“齐柏林”号(翻译的方法可能不同,我按照《兵器》上的方法),研究之后苏联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仿造(基本上没什么改变的仿造,应为那个时候苏联缺乏舰载机,也不懂技术),但是后来还没进入实际阶段,苏联人就发现他们落后于时代了,所以马上放弃了它,但是它作为苏联航母的启蒙对苏联人影响很深,甚至一直到建造基辅级航空母舰的时候。
到了赫鲁晓夫时代,盲目迷信核武器,使得苏联本来就不强大的水面舰艇受到冲击,苏联开始迷信潜艇,但是在古巴导弹问题时,苏联因为缺乏强大的海军水面舰艇使得苏联丢尽了脸面,后来苏联开始发展航母,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误导和苏联领导人的个人好恶使得苏联航母发展缓慢,在经历了多代领导人的讨论和争吵之后苏联终于建造了“莫斯科”号直升机航空母舰,但是苏联海军明白莫斯科号与西方比较简直不堪一击,后来苏联建造了“基辅”(注意,基辅号的设计思想基本等同于二战中德国航母),仍不能与美国大型航母相比较。
苏联其实曾经考虑过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但是由于领导人的好恶,干涉多次胎死腹中,两次开工,两次停工,第一艘航空母舰最后建成了一艘不伦不类的“通讯舰”(现在它被作为海上发电站,在波罗的海)。
核动力航母原理
核动力航母原理
核动力航母(Nuclear-Powered Aircraft Carrier)是一种以核能为主要动力源的航空母舰。
相较传统燃油动力航母,核动力航母具有更长的航行续航能力和更高的速度,并且在燃料补给方面更加灵活和经济。
以下是核动力航母的原理解析:
核动力航母的核心动力系统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涡轮发电机和推进器组成。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核能转换、热能转换和动力推进。
核动力航母利用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通常是铀或钚)引发核链反应。
这些核链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在核反应堆中释放。
核燃料中的裂变反应将产生高速中子和大量热能。
热能会通过蒸汽发生器传递给工作介质(通常是水)。
蒸汽发生器中的热能将水转化为高温高压的蒸汽。
这个过程类似于传统燃油动力航母中的锅炉产生的蒸汽。
高温高压的蒸汽会被输送至涡轮发电机组。
在发电机内部,蒸汽的压力和温度会引发涡轮转动,并以此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这些电能不仅可以为舰艇提供所需的电力,也可以满足各种设备和电子系统的需求。
一部分电能会被用来驱动航母的推进器系统。
核动力航母通常配备了多个推进器,例如螺旋桨或船舶喷气推进器,它们通过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来推动航母前进。
由于核动力航母的核能转换效率高,所以可以提供足够的功率和速度,使其能够在长时间航行中保持较高的速度和续航能力。
简单来说原理就是:核动力航母利用核能转换为热能,再通过蒸汽发生器将热能转化为蒸汽,进而驱动涡轮发电机产生电能。
通过将一部分电能用于推进器系统,核动力航母实现了自主持久航行、高速性能和灵活的能源补给,使其成为现代海上军事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围剿中国的战略战术
笔者指出:过去冷战模式是以前苏联与美国全球对抗,中国辅之。
如今的新冷战模式是美国已成为全球单极一霸,利用软实力、巧实力,也就是美国内部称谓:橡皮糖战略,全面对俄中实行包围与围剿战略。
前者俄罗斯篇重点指出美国针对俄罗斯准备用民运方法消灭俄罗斯,例如:俄罗斯采取主动挑衅美国,而美国也不应战!而是通过对俄罗斯周边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和导弹打击体系,逐渐箍紧包围,然后发起民运反政府武装打倒俄罗斯。
而对中国不同,美国准备用经济、金融货币、欧美市场、亚太岛链军事包围胡萝卜加大棒软硬一起上全面绞杀中国。
但对待中国也同样采取橡皮糖战略,躲在代理人背后,挑唆中国周边国家因领土争端、经济利益和能源争端,开始实施阻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可见,新的冷战格局已成定局,美国按自己制定的战略,正在向俄中快速出牌!一。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时快速腾飞,高速发展!结果被美国出手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走向萎缩的下坡路,而如今中国是否也会遭遇同样的结局呢?作者战略思考指出:美国统治世界法则为:1。
在劳动密集区,劳动力低廉区,通过资本金输出、产业输出、知识产权资本与高科技输出,为该国建立起生产适合输入到有美国生存的必需廉价商品。
它适合于美国远离低技术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利于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产业化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定格为美国服务的世界代工厂,从而满足美国与欧洲发达国家长期获得廉价劳动力与廉价商品供给体系。
2。
美欧利用美元体系、英镑与欧元体系,建立控制性的货币交换金融帝国体系,利用单一的美元货币交换来捆绑世界各国货币,利用高的惊人的货币汇率差价来变相剥削别国。
3。
当世界代工厂一旦获得市场条件与美欧提供的市场经济发展机会,就会迅速茁壮成长,正当这个世界代工厂新兴经济体国家得意洋洋地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几乎超过美国,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世界经济老大的时候,美国开始发动对这个国家关闭欧美市场战略。
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动金融与经济危机,将原来对这个国家提供的强大经济市场原动力,一下子打回冰冻期,使世界代工厂的国家生产的产品无销路和市场,美元此刻急速下跌与贬值,使世界代工厂原来被美元差价喂的肥肥的,一下子无所适从美元差价变得不但没有利润,反过来开始亏本!最终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自主产权,没有自己可以控制的高科技产品及主导市场,没有自己可以主导世界的交换货币,将自己所有血汗建立起来的企业产业都抵押在美欧市场上。
冷战时代的核动力飞机狂想
在涡轮喷气发动机技术并不发达的上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为保证各自的战略威慑力,均尝试研制一种以核燃料为动力的飞机,并期待该机携带核武器在空中长期存在,进而形成高效的核威慑能力。
其中,以美国的nb-36h核动力轰炸机最为出名,该机虽然没有真正依靠自身携带的核燃料作为动力源飞行过,但该项目的研制依然在人类核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1946年,美国启动“飞机核能推进计划”(nepa),该计划由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管,由费尔柴德公司的发动机和飞机分部负责实施。
这一项目的启动源于人们在二战后期对核能的狂热思潮,当时有人甚至认为,核能将成为一种全新的能源服务社会新型产业,进而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核动力飞机的设想如果实现,除了在军事领域影响全球力量格局外,从社会角度来看,也会彻底改变人类出行、甚至是生活方式。
但这样的想法现在看来实在大胆,试想,我们的头顶漫天飞翔着载有核燃料的飞机,以2014这个所谓的“最黑暗航空年”的情况来看,人类将生活在充满核辐射的环境,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里,“人造核辐射”就将成为促使生物进化的最重要因素了。
但是,那时的人们还是这么做了。
b-36h,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荣幸,也毫无置疑的当选了核动力飞机项目的试验载机,原子能委员会与美国空军开始了一场以时间、金钱、核为赌资的划时代赌博。
负责载机相关工作的康维尔公司与洛克希德公司选用两架b-36h基本型,将其重新编号为x-6,用以进行结构、管路、通信等相关系统的改造工作,后又选择一架b-36h,并赋予其nb-36h型号(n为“核”nuclear首字母),用以安装通用电气公司研发的核反应堆,并进行试飞工作。
其实所谓核动力,原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将当年瓦特蒸汽机里的煤换成核燃料,使其可控发热,加热水蒸汽,依靠蒸汽产生的压力推动涡轮发动机运转。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原理,在实施上一点都不简单,核燃料产生的热需要大量极高热容的介质进行交换与冷却,这样一整套设备对排水量动辄数万吨的航母而言还算容易布置,对潜艇而言已显困难了。
奇特的冰制航母
奇特的冰制航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 月15日,大不列颠公众心目中最英俊的海军上将路易斯·厄尔·蒙巴顿,怀着对德国人的极端愤恨,在英美总参谋部魁北克战略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奇思妙想——建造世界舰船史上空前绝后的冰制航空母舰。
蒙巴顿上将是一位并不幸运的指挥官,德国人一度曾使他感到屈辱无光。
在他坐镇指挥的海战中,德国人曾两次将其座舰击沉。
在会上,蒙巴顿勋爵拔出手枪向桌上的两块冰射击。
第一块冰被击得粉碎而另一块冰却毫无损伤。
子弹从冰块上滑开了,差点擦伤参加会议的美国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的大腿。
蒙巴顿勋爵的表演就这样结束了,上将用枪布轻轻擦了擦他那支引为自豪的枪,开始了有理有据的演说:“色泽混浊、未被击碎的冰块内掺入了一定比例的木屑,其刚度、强度比普通冰块大得多。
如果用这种特制冰制作航空母舰,敌方潜艇的武器将无能为力。
”并声称:“由于钢铁材料的短缺,加之德国海军潜艇战的日益猖狂,利用这种经济、快速的特制冰制造航空母舰就等于掌握了取得战争胜利的武器。
”蒙巴顿还认为,一艘长600 米的人造冰航空母舰既可作为浮动岛屿停放大批飞机,又可作为反攻希特勒控制的欧洲大陆的跳板。
济济一堂的参谋人员像听天书似的瞪大了眼睛,他们根本无法相信用冰能造航空母舰,更无法相信冰造航空母舰能够战胜德国那一群群神出鬼没的潜艇。
可在当时,盟军在迪埃普、圣那撒雷和布洛涅的 3 次登陆均以失败而告终,仅1942年11月,盟军就有134 艘86万吨的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
在无法对付德国潜艇的前提下,冰制航空母舰的设想竟使丘吉尔也着了魔,他指示总参谋长黑斯廷斯伊斯梅对这项计划进行论证。
在这之前,建造冰制航空母舰的计划由记者兼间谍的杰弗里·派克于1942年10月提出。
派克最初提出将北极海域的巨冰拖至大西洋改造成人工冰岛。
不过,这一设想当初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因为,冰山的绝大部分位于水下,而北极地区的冰块又太薄,根本不可能抗击大西洋高达数米的大浪。
世界上最烂的十大航母
世界上最烂的十大航母航母是以较大规模搭载舰艇作战的海上舰艇,是海军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航母的发展走向了一个大而全的过程,但是总有一些航母不能称得上很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烂的十大航母。
第一,苏联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
该舰于1975年服役,并于1991年退役,它有150米长,最大航速为29节,最大排水量为弱小的53000吨。
它的乘员数量也很少,仅有1300人,远远不及现代航母的标准。
它的关键武器只有四门130毫米主炮,这是一种极其落后的武器,无法与现代航母进行有效的对抗。
第二,西班牙的“加拉蒂亚”级航母。
这是一艘中型航母,总长度为175米,最大航速为30节,最大排水量为13万吨。
它携带了六门127毫米主炮和30枚导弹,但是由于其武器装备的落后性,使得它在现代海战中毫无作用。
此外,由于其尺寸和能力的限制,使它无法搭载足够的起降机和舰载机,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美国的“洛根”级航母。
它于1943年服役,长约195米,最大航速约为30节,最大排水量为30万吨。
它有十个127毫米主炮,但是它的武器装备已经显得非常落后,无法与近代航母的武器孰胜。
它的发动机运行效率也非常差,排水量也远远低于现代航母的标准。
第四,意大利的“拉布兰诺”级航母。
它是一艘中型航母,于1939年服役,长度为171米,最大航速为26节,最大排水量为14万吨。
它携带了8门100毫米主炮,和12枚对空导弹,但是这些武器都显得太过落后,很难与现代航母进行有效的对抗。
同时,它无法搭载足够的起飞机和舰载机,也无法胜任现代海战的任务。
第五,日本的“伊势”级航母。
它的长度约为265米,最大航速为37节,最大排水量为18万吨。
它携带了九门203毫米主炮,以及四门152.4毫米炮。
该舰的机动性能也比较差,无法与现代航母相比。
此外,它不能搭载足够的起降机和舰载机,从而无法发挥其完整的作战能力。
第六,英国的“英格拉姆”级航母。
它于1942年服役,长度为194米,最大航速为30节,最大排水量为25万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是两个西方皮包公司将前苏联航空母舰工业连根拔起。
众所周知,苏联建造所有大型水面舰艇的造船工业都集中在乌克兰,如乌克兰著名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厂。
苏联解体时,苏联海军的第四代巨型核动力航母、已经完成建造近30%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命运,成了一个最大的未知数。
关于这艘巨舰的命运,结果是这样的:这艘巨舰最终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船厂,在老厂长马卡洛夫的亲自组织下彻底拆毁了,并且以极低的价格当废钢铁卖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时,俄罗斯付不出钱,乌克兰拿不到钱,就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西方国家开始出面打破这个僵局。
首先到尼古拉耶夫船厂来的是一家挪威的造船公司。
它向尼古拉耶夫船厂下了建造6艘大型商船的订单。
这些商船很大,以至于只能在尼古拉耶夫船厂的建造“乌里扬诺夫斯克”的零号船台建造。
同时订单很急,要求马上就要开建,而且订单下的定金也很丰厚。
为此,就要空出船台来造商船。
船台怎么空出来?造了30%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还放在船台上,总不能直接把它推到海里去吧?就在船厂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另一家美国废旧钢铁回收公司找上门来,由副总裁亲自带队,说要收购废旧钢铁,而且开价一吨450美元,这个价大大高于当时国际废钢铁的收购价格。
还有比这天上掉馅饼更好的事吗?还有别的选择吗?一边等着要零号船台,一边急着要废钢铁,而且开高价,一边佣金丰厚,一边收购价格很高,甚至连定金都给了。
尼古拉耶夫船厂上上下下,已经没有别的任何选择了,毕竟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们做出了唯一可能做出的选择,把这艘完工30%的苏联海军第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彻底解体。
就在解体工作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时候,西方的两家公司都变卦了,挪威船厂那边通知尼古拉耶夫船厂,由于市场环境影响,原来的订单取消违约金照赔。
美国收购旧钢铁的公司派来了一个新的代表,说不了解国际市场废钢铁的行情,开的价格过高,继续卖也可以,价格150美元一吨,不是450美元。
最后,尼古拉耶夫船厂也没有别的选择,航母已经解体,150美元一吨也得卖。
就这样,两个皮包公司,两个虚假的合同,在付出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违约金的情况下,就把苏联海军的一代杰作“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彻底“做掉”了。
可以说,这就相当于把苏联海军几十年发展的积蓄,苏联航空母舰工业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几十年的巨大投入,甚至整个航空母舰工业都给连根拔起了。
实际上按《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毁灭历程》,早在美国公司出现时厂方就决定要在几个月内将之解体了。
而且也没有证据证明两公司是皮包公司。
事实上一条万吨光荣级巡洋舰到2012年也未建完,而JR GLOBAL ENTERPRISE公司至今还在美国营业。
苏联-俄罗斯,这个曾经拥有9艘航母的海上大国,如今仅剩下“库兹涅佐夫”号孤独地守望着辽阔的海上疆域。
在内讧和外强的双重阻挠下,不过五十年的时间,苏联航母一步步从低谷走向巅峰,又从巅峰瞬间坠落。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航母的最终陨落,标志着苏联几十年航母梦的彻底终结。
见证了苏联几代航母下水的尼古拉耶夫船厂老厂长马卡洛夫这样哀叹:“这不仅是一艘航母的终结,而且是俄罗斯航母时代的终结,是工厂及全国为之奋斗了近三十五年伟大事业的终结,是伟大强国骄傲与威严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