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_文化素质教育_大学英语选修课_吴承钧
复旦插班生文综书目
复旦插班生文综书目
复旦插班生文综书目如下:
1. 《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王汉生、王家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者:丁明洪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文化常识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王萼、王景福、关永超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4. 《地理学》
作者:吴宗泽、刘双成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5. 《生物学》
作者:刘健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6. 《化学》
作者:汤万金、徐强、马鸣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7. 《物理学》
作者:科学出版社
系列:科学引领丛书
8. 《信息技术与社会》
作者:陈晓明、赵孟伟、丁海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是复旦插班生文综书目的综合参考,供选择使用。具体根据教师和学校的要求,可能会有调整。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选修办法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选修办法
教务函[ 2011] 13号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选修课程)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办法。
一、通识选修课程,是指我校制定的“2011本科教学计划修订(标准模板)”中“通识选修”的课程部分,也包括09版及以前版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文化素质等系列课程”里的选修部分。
二、通识选修课程按领域由相关院(系)负责开设。各院(系)有责任和义务为相关专业开设数量合理的本领域高水平课程供学生选择,领域分类与开课院(系)及课程限修的专业见附表。
三、学生按以下原则选课:
1、在学院指导下,每个学生至少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前参加一次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岳麓讲坛”。
2、理学、工学门类专业(不含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每门课程不低于2学分。建筑类专业学生须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专业发生变动的学生以变动后的专业为准。
3、经济、管理、文学、法学、艺术、教育、历史等七个门类专业,必须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以及在工程技术领域或计算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计算科学领域中选一门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专业发生变动的学生以变动后的专业为准。
4、对以上按领域限选课程,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修同领域的高级课程替代,但须经课程主讲教师同意。在教学资源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相关学院与教务处予以备案并提供方便。
5、其余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可在学院的指导下任选各领域的课程,学分总数达到基本要求即可。
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吴鼎民教授的“三套车”教学理念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融入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应该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吴鼎民,2005)有鉴于此,英语选修课可分为“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行业英语类”,语言文化类选修课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去理解语言的思想内涵,从运用中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内高校开设的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主要有: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概况、西方文化经典、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对中外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研究需要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和鉴赏逐步积累。全球化的发展使东西方的交往更加密切,学生需要运用英语去了解外国文化,更需要用地道的英语去传播自己的本土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准确地表达中国的观点。西方某些人的无知造成了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这些壁垒需要我们培养能够用英语阐述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去消除。世界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参与。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为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英语分层次、个性化教学的迫切需要
“国外高校开设选修课的概念,源于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提出的‘选修制’,而我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选修制则始于1922年北京大学推行的《新学制》”。(鲁霜慧,2007)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英语选修课在通选课程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开设时间相对较晚,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南京大学为例,以前大学英语总共要修满16个学分,从2004开始必修学分减少到12个,另增4个选修学分。每年开设20门英语选修课,学生在完成了综合基础英语课的学习之后,进入提高阶段,即专项英语选修课的学习。专项英语选修课的设置本着满足各学科的特殊需要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宗旨,以语言学习为目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文化和语言赏析”三类。实践证明南京大学英语课程的这一改革既保证了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顺应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分层次、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选修课还可以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把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作者:吴立农韩素玲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2年第10期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通识教育的使命。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是当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目标2007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调整、修改和补充,提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培养目标上深入推行改革,培养目标要包含知识技能和运用发散能力等多个层面,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因此,目前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挑战与新的机遇。大学英语教学融合通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作为公共科目,大学英语学习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学时和学习氛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多数高等院校把英语教学当作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以便通过各种考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尽管运用了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只开设了读写课、听力课。许多大学生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几乎把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外语上,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英语词汇,大搞题海战术,有小部分学生幸运过关。且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绝大多数无法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不仅如此,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还与其他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二是学生大多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从而割裂了语篇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篇情景意义。
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实训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实训课程改革
前言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许多大学设立了英语
实训课程。然而,传统的英语实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不重视、缺乏实效性以及单一的教育方式等。为此,本文将从通识教育理念的
角度出发,探讨大学英语实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
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实训课程的改革
通识教育理念是大学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它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输入、输出,更强调学生的全面素养培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通识
教育的指导下,大学英语实训课程需要改革,以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下面就如何改革大学英语实训课程进行探讨。
建立目标明确的英语实训课程
建立目标明确的英语实训课程,是大学英语实训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传统的英语实训教育中,许多教师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英语语言知
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能力差异。而建立目标明确
的英语实训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能力差异,量身
定制实训课程目标。例如,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注重英语口语的训练,而另一些学生则需要提高阅读和书写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是大学英语实训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方向。
传统的英语实训教育中,许多教师采用一种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
的不同学习需求。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
性化需求和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让学生在多种教学环境下学习英语。
引入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
引入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实训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方向。传统的英语实训教育中,许多教师采用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无法
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在于帮助 学生树立做人和做事 的正确态度 与能力 , 实施通识 教 育的主 渠道是 开设 通识
课 程 。 作 者 阐述 了开 设 通 识 课 程 的 原 则 、 求 、 法 以及 教 师 的 条 件 , 述 了通 识 教 育 要 做 叙 与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的 关 系。 关键词 通 识 教 育 ;专 业 教 育 ;文化 素 质 教 育 ; 识 课 程 通
世纪 7 O年 代末 刚从 “ 文化 大革 命 ” 难 中恢 复 过 来 时 , 本 上仍 然 按 照 五 六 十 灾 基
年 代计 划经 济模 式 操 办 。 随着 8 O年 代 中期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开 始 在 中 国大 陆推
国高等 教 育长期 以来 受计 划经 济体 制 的束 缚 , 在着 一 系 列 弊端 。从 教 育 目标 存
到教学 方法 , 些弊端 可 归 结 为 “ 这 九重 九 轻 ” 重 专 业 , 基 础 ; 科 技 , 人 文 ; : 轻 重 轻 重 做事 , 做人 ; 轻 重技 能 , 轻素 质 ; 共性 , 个 性 ; 理论 , 实 践 ; 重 轻 重 轻 重课 内 , 轻课 外 ; 灌输 , 参与 ; 平 坦安 排 , 自主 除 障 。这 里 , 主要 的是 过度 专 业 化 的 重 轻 重 轻 最 人才 培养模 式 。它表 现在 过早 地 分专业 , 窄 的专业 内涵 , “ ” 过 过 专 的技 能训 练 ;
通识教育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
通识教育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专业化教学逐渐转向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一种超越专业范畴,由教育机构为所有学生提供的教育体制。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素养,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在通识教育下,公共选修课程则是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机会,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公共选修课可以选修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各种领域,如文学、艺术、科学、政治、社会问题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
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所谓公共选修课,就是不依附于专业设置的一些通识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外拓展视野。通过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思想、社会问题、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自己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一些问题。
另外,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也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和选取应当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要求。它们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了解和掌握实际技能技术能力,从而增加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而在公共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付出诸多努力。首先,学校需要合理安排公共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并确保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其次,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确保学生能够自由、方便地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最后,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支持和保障,鼓励教师在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使用新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梳理
教务处〔2014〕49号
关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梳理
及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立项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构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学校决定启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梳理及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立项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通识教育选修课定位及模块设置
(一)课程内涵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健全的人格、宽容的态度、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1)基本性,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2)整合性,有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融汇贯通;(3)引导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完备理性、健康人格、美好情感;(4)普适性,不以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遍适用。
(二)模块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四大模块:
1.人文与艺术类
主要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帮助学生了解哲学分析的方法,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文学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沟通和交流能力。
2.自然与科技类
主要涵盖理学、工学、军事学等学科领域,使学生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作者: 高润;汪霞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高等理科教育
页码: 8-1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课程;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比较
摘要:我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一些高校尝试进行通
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两者的关系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主要就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和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产生与发展、实践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发展理念、课程发展进程、课程主修和必修的模式、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给学
生的负担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廖建锋 雷蕾 ( 1 . 河南经 贸职业学院;. 2 河南财经学院)
摘 要 : 国大 学 为 了 更 好地 落 实文 化 素质 教育 , 须 真 正 推行 通 识 教 育 , 国 高 校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设置 中 的问题 ,认 为 必须 从 课 程体 系和 结 构上 我 必 并 对 我 们 的 课 程 观 念做 整体 性 变 革 , 在推 行 通 识 教 育 的 过 程 中 , 妨 借 鉴 美 进 行 改 革 。 不 徐辉 、 诚 钧 从通 识 教 育理 念 、 识 课 程 目标 与设 置 、 季 通 课程 国大学的经验 , 结合我国和 本校 的实际情况, 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更加合理 , 教学与管理等 方面对大陆、 香港 、 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课程进行 通 识 教 育 更能 卓 有 成 效 的 开 展 。本 文 对 国 内 外研 究现 状 做 了一 个 归纳 , 给 了相 互 比 较 分析 , 阐述 了大 陆通 识 课 程 存在 的问题 与 不足 。 是 对 并 并 二 出简 要 评 述 。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方 式 的探 讨 , 黄 明 东 、 惠敏 认 为 通识 教 育 的 实 如 冯 施 , 要 加 强通 识 课 程 师 资 队伍 和 相 关 规章 制 度 的 建设 , 需 除正 式 课程 就 性质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高 等教 育 的 组成 部 分 , 所 有 大 学 生都 通 是 外, 非正 式 课程 即校 园文 化 建设 也 是 非 常 重要 的一 条途 径 。 陶成 建议 应该 接 受 的 非专 业 性 教 育 : 目 的而 言 , 识 教 育 旨在 培 养 积极 参来自百度文库与 就 通 大 学 可 以通过 设 立 分 类 必修 、 心 、 典 名 著 等课 程 和 开展 第 二 课 堂 核 经 社 会 生 活 的 、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 面 发 展 的 社 会 的人 和 国 家 的 公 民: 有 全 的途径实施通识教育。 刘少雪、 洪作奎指出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 就 内容 而 言 , 识 教 育 是 一 种 广 泛 的、 专 业 性 的 、 通 非 非功 利 性 的基 本 式 已经成 为 当今 大 学 实 施通 识 教 育 的有 力 途 径 。三 是 对我 国高 校通 知 识 、 能 和 态度 的教 育 。 技 识教育课程 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 并提 出建议。如余凯对北京大学 、 清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已经有 1 O多年 的历 史 了 ,它在 美 国大 学 本 O 华 大学 、 江 大学 、 汉 大 学 , 曼 丽 等 则 对 北 京 大 学 、 华 大 学 、 浙 武 李 清 中 科教 育 改革 中总 是 首 当其 冲 , 识 教育 课程 也 随 之 不 断经 历 变革 。 国 通 国人 民大学进行研究 ,对我 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状况以及实施中 外对 美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研 究较 多 , 的来 看 , 些 研 究 主要 可 分 为 总 这 的问题展开分析, 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三 个 方面 : 一 , 通 识 教 育 历 史 的研 究 , 温 (tp e .o n介 第 对 鲍 Se h n HB we ) 与 对 我 国 通识 教 育 课程 进 行 的研 究相 比 ,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绍 了通识 教 育 的发 展 历 史 , 对 普 通 ( n r1核 心( oe、 学(n— 并 g ea 、 e ) c r)大 u i 课程 进 行 的 研 究 明 显偏 少 。 其 中李 曼 丽 的研 究 影 Ⅱ较 大 ,她 的著 作 向 v ri) 自 由《 ea这 四个概 念 进行 了比较 。1 9 美 国学 者联 盟 es y与 t l r1 i ) b 6年 9 《 通识教育一一种大学教育观》是国内首本研 究通识教育的专著 , 对 (ai a A o c t n o c oas 选 取 了 5 N t o l s s i i fS h lr) n ao O所 有 影 响 的学 院和 大 我 国通 识 教 育 的理 论 和 实 践做 出 了一 定 贡 献。 书 中 , 搜 集 了美 国 在 她 学对 1 1 、9 9 1 6 、9 3年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进 行 了比较 分析 。这 9 4 1 3 、9 4 1 9 数 十所大学 2 O世纪 7 O年代至 9 O年代的本科课程计划和其他 有关 个 报告 影 响较 深 远 , 国高 等 教 育专 家 艾诺 默 斯 ( n my o ) 门对 美 An o u s专 资料 ,据此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实践的现状及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这 个报 告进 行 过简 介 。 艾诺 默 斯还 介 绍 了美 国学 院和 大学协 会 对 美 国 如 通识 教 育 的 内容 、 课程 结 构 、 整 个 教 学计 划 中所 占的 比重 等做 了 在 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 分析。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在他 的专著 《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 夫 (rd r k R d lh对 1 3 Fe ei u oP ) 6年 以 来 的 美 国本 科 课 程 进 行 了研 究 , c 6 践》 则专门有一章“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考察 报告 ”其中详细介绍 了美 , 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第 二, 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 , 斯特斯 国 十所 较 著 名 大 学 的课 程 实 施概 况 , 并提 出 了考察 心得 和 具体 建 议 。 (ee tra认 为 在 大学 里通 识 教 育 仍 旧是 一 个 活 跃 的 主 题 , 有 P trS e ) n 要 其他 研 究还 有 : 少 雪 对 美 国 1 著 名 大 学 通 识 教育 课 程 概 况 进行 刘 0所 效 的 开展 必须 更 好 地设 计 计 划 、 定 范 围和 控 制 规 模 , 选 同时 有学 校 领 介绍。 李曼丽对哈佛核心课程进行 了述评 。 李成 明以哈佛大学 的课程 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斯科特(ee o t提 出随着社会变化 , P trS ct ) 变 化 阐释 了美 国 大 学通 识 教 育课 程 的历 史 发展 。 金生 比较 了 哈佛 、 易 美 国高 等 教育 进 入 大 众化 阶段 , 等 教 育 的 目的随 着 发 生 变化 , 识 高 通 麻 省 理 工 学院 ( T和 北 大 、 华 通 识 教育 的 课 程 设 置。 振 海 、 Ml) 清 何 杨桂 教 育 的理 念 也要 随 之变 化 。 迈克 多纳 德 (/ rc D n a ) 通 识 v . o k Ma c o l把 \B d 梅 对 麻 省理 工 学 院 本 科 教育 的教 育理 念 、 教育 目标 、 育 方 式和 课 程 教 教 育 应 概 括 为 以下 三 个 问题 : 生 应 该 知 道 什 么 , 生 应 该 掌 握 哪 些 学 学 设 置 等 方面 进 行 了研 究 并提 出 了相应 的启 示 。 刘拓 等 对 中 美几 所 著 技 能 , 应 该 分享 什 么价值 , 在 此基 础 上提 出课 程 的 不 同形 式。 他们 并 也 名 大 学 通识 教 育 实 践 进 行 了 比较 分析 。陈 建平 在 对 芝 加 哥 大学 的访 有 一 些学 者介 绍 了 美国研 究 型 大学 当前 的一 些通 识 教 育 实践 , 杰肯 如 问考 察 后 介绍 了芝 加 哥 大学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 。 ;巧 玲 通 过 在加 州 州 先 斯 ( h e k s通 过 自己 在 马萨 诸 塞 大 学 的 教 学 经 验 认 为 通 识 J nA J n i ) o n 立 大 学 访 问学 习 的亲 身 经历 ,介 绍 了 美 国加 州 州立 大 学 通 识教 育 值 教 育 对研 究 型 大学 的学 生来 说 是 必不 可 少的 。 国华 盛顿 大 学 的本校 美 得 我 们 学 习 的地 方。 航 空学 系最 近 为 非 工 程 学 的 学 生 开 设 了一 门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A 1 1 A 0 总 的来 说 , 国 内对 美 国 大学 通识 教 育 课 程 的研 究 局 限 于某 个 或 ( ra d S a e v he s,学生 很 感 兴趣 。 艾本 哈德 (o t E e— Ai n p c e il ) e S ct b r 某 几 个 研 究 型 大学 , 系统 化和 深入 程 度 需 要进 一 步 提 高 , 对研 究 型 大 h rt 绍 了这 门课 程 的经 验 , ad) 介 并认 为这 是通 识 教育 一 个 很好 的实 践。 学 通 识 教 育课 程 实施 存 在 问题 和 困难 以及 发 展 趋 势研 究 也 甚 少。 我 第三 , 对通 识 教 育 将 来 的研 究 , 佛 ( r af 他 的 文章 和 著 作 盖 J r GG f在 ey ) 国研 究 型 大 学 在 借 鉴 美 国 研 究 型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经 验 的 基础 上 , 中都 预测 了美 国大 学通 识 教育 课程 的发展 趋 势 。 定 要 注 意 它们 实施 所 存在 的 问题 和 发展 趋 势 ,从 而 寻 找 到适 合 本 改 革 开放 以来 , 识 教 育 在 我 国开 始 受 到 重视 并 不 断 发 展 。 其 通 尤 国和 本 校 的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内容 和 实 施 方式 。 在 19 9 4年 我 国提 出 “ 化 素 质 教 育 ” 一 术语 后 , 国学 者 对 我 国 文 这 我 参考文献 : 通 识教 育 课 程 进行 了较 多研 究 。 们 的研 究 主 要 可 分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他 n】 惠 敏 中国 现 代 大学 通 识 教 育 [ 武 汉 : 汉 大 学 出版 社 .0 4 冯 M] 武 2 0 是对 我 国 通 识 教育 课 程 实 施 中 的 问题 的 研 究 ,如 蔡 映辉 指 出 了我 [ 少雪. 2 J 美国著 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 J 比较教育研究.0 4() 20 . . 4
大学英语教材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解读——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为例
大学英 语教材 中老子道家思想 的解读
— —
以《 大 学英语综合教程》 第三册为例 吴承钧 , 施镜蔚
( 华 东理 工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上海
2 0 0 2 3 7 )
摘要 : 外语教 学 中要 充 分挖 掘 中 国传 统 经典 文 化 的精 髓 , 这 一 理 念 已经得 到 外语 界 的广 泛 认 同 。本 文运 用老 子 的道 家思想, 从 道 法 自然 的心 灵体 验 、 圣人 不仁 的 平 等 思 想和 生死 自然 的 达 观 态度 三 个 方 面 , 对现 行 大 学英 语 教 材 相 关 主题
一
物的根源和始源 ; 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 、 发展和运动 的规律 ; 三是存在于人类社会 的准则和标准 。作为形而上
的“ 道” 是我们人类无法感觉和知觉的, 但是世界万物的发 展变化都要尊 “ 道”而行 ,人类的行为方式也是一样 , 以 “ 道” 为标准 , 在“ 道” 的范围内活动 , 那就是符合道 的本性 的, 因为“ 所谓 ‘ 道法 自然 ’ 就是说 , 道以自 然 为归 , 道 的本
题 进行 阐述 。 道 法 自然 的心 灵体 验
一
“ 道至尊 , 德之贵, 夫莫之命而常 自然 ” ( 《 道德经》 第5 1
章)
“ 是以圣人欲不欲 , 不贵难得之货 ; 学不学 , 复众人之 所过 , 以辅万物之 自然 , 而不敢为。” ( 《 道德经》 第6 4 章) 本册书开篇第一单元的主题为“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w a y w e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精选资料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
一、通识教育
1 通识教育的来源、目的及其分类
“General Education”即通识教育,它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形成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它是美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的产物。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其有社会责任感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因此,通识教育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必不可少的非专业教育。
Levine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1)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 Requirements),指“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一般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在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或最低学分数)作出规定的通
识教育课程计划”;(2)名著课程型(Great Books Program Curriculum),也称“巨著课程型”,是“美国若干高等学校为实施通识教育制定的一种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它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提出的;(3)核心课程型(Core Curriculum),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一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类型,《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Webster's New College Dictionary)
的解释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4)自由选修型(Free Electives),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个性发展,主张自由选修,反对必修,例如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
(完整版)通识教育课分类
教育选修课一览表
备注
英语、播音专业不选 限选800人 限选500人 《百家讲坛》之《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3D) 《百家讲谈》之《葛剑雄谈地域文化》(2D) 《百家讲坛》之《英雄史诗》(1D) 《百家讲坛》之《楹联故事》(1D) 《百家讲坛》之《探秘中国汉字》(1D) 《百家讲坛》之《孔子》(2D) 《百家讲坛》之《〈论语〉心得》(4D) 服装、艺工、艺设、动画、服设专业不选
《百家讲坛》之老子谈1道德(2D) 《百家讲坛》之老子谈2情感(2D) 《百家讲坛之老子Ⅲ》(2D)
艺设、艺工、服设、动画专业不选。
英语专业不选,限选600人
《法律讲堂》——《消费者维权指南》(4D) 《法律讲堂》——《秦兵说房》(2D) 物流、工业、管理、人力、营销、会计、行政、法学、国贸专业不选 管理、人力、营销、会计、行政、国贸专业不选 限选300人
年级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科学方法论 生命科学导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环境与人类
科学与文化类 《百家讲坛》之文化篇
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览表
承担 单位
任课教师
管理 李海英
思政部 郗芙蓉
生命 龚国利 薛海燕
资环 赵串串
化工 刘保健
职称
讲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副教授 讲师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混乱和文 化 冲突 而 面 临一 系列 的 困 惑 与 挑 战 , 学 通 识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日益 凸现 出来 , 大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因其 特 有 的 目的 与 功 能 在 今 天 正 受 到 人 们 的关 注 。 尽 管 大 学 的通 识 教 育 只 是 大 学 教 育 的 一 个 环 节 , 已 不 是 大 学 教 育 中 可 随意增减 、 面 附带 、 有 可无 的教 育装 饰 , 表 可 吊挂 在 大 学 教 育 巨轮 之 后 任 凭 拖 带 的 、 有 没 自身 目的 的 附带 物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不 只 是 大 学 教 育 的侍 仆 , 是 大 学 教 育 的 灵 魂 。高 师 更 院校 作 为 教 师 培 养 的 高 等 学 府 , 通 识 教 育 其 也是整个 教育 中的 不 可或 缺 的组 成 部 分 , 高 师 院 校 进 行 通 识 教 育 有 其 独 特 的 目的 与 意 义 , 教 师 教 育 内在 规 律 的 反 映 , 教 师 职 业 是 是
结构 , 很 难 胜任教 学 工作 , 负 起“ 道 、 刚 担 传 授 业 、 惑 ” 重 任 。 因此 有 必 要 对 未 来 的 教 师 解 的 进 行 通 识 教 育 , 他 们 文 理 兼 备 , 备 多 方 面 使 具 的 文 化 素 养 。 同 时 , 行 通 识 教 育 也 是 适 应 实 普 通 教 育 的 需 要 , 好 地 为 普 通 教 育 培 养 合 更 格 师 资 。 目前 , 通 教 育 正 在 推 行 综 合 课 程 , 普 如 自然 、 会 等 课 程 , 果 高 师 院 校 还 受 狭 窄 社 如
师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方案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便用
陕西师范大学通识教疗选修课课程方案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为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疗选修课由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教授讲堂”一核心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冇任意选修课组成。其中,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课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美育与健康、教师教育等4个系列。
第二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理念为“学科贯通、研读经典、需师授课、夯实基础、提高素养”。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鼓励开设经典著作导读和学科交叉课程。
第三条本科生应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主动修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取得8学分, 方可毕业。学生在修读期间必须从通识教冇核心选修课中选修非本专业6学分的课程,从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中选修非本专业2学分的课程(“非本专业课程”指本专业教学计划以外的课程)。其中对于通识教育核心选修谍,要求学生从每一系列中至少选修1学分的课程,文科学生须选修2学分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理科学生须选修2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师范生须选修2学分教师教育系列课程。
第四条每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周学时为2,教学周数一般为9周或18周,课时一般为18 课时或36课时。每18课时计1学分。
第五条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不得免修。但学生跨校、跨学院选修的课程及辅修课程(修读之前,须经学院主管领导和教务处认能批准)可计为相应的通识教疗选修课学分: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奖励、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得的专利,记为相应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
【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现状的分析,认为所开设的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相符的,但在体现通识教育“把培养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上却相去甚远,同时课程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据此,笔者提出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用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的价值观,以ESP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元典文化;大学英语选修课ESP
本世纪初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英语作为非专业英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刊登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关于该研究的论文已有近百篇之多,代表性的观点有: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培养人文通识型的英语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强调功用主义与人文主义并重、专业与通识兼顾(张中载,2003);主张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教育(张西平,2007);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许国璋);开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王守仁,2010),这些观点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考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要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大学英语选修课
吴承钧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摘要】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及其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轨迹,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现状的分析,认为所开设的课程与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相符的,但在体现通识教育“把培养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上却相去甚远,同时课程的单一性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据此,笔者提出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用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的价值观,以ESP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国元典文化;大学英语选修课ESP
本世纪初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大学英语作为非专业英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也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刊登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关于该研究的论文已有近百篇之多,代表性的观点有: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培养人文通识型的英语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强调功用主义与人文主义并重、专业与通识兼顾(张中载,2003);主张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主义教育(张西平,2007);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许国璋);开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王守仁,2010),这些观点的共同点都是强调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要考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要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它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旨在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通识教育中通才和全人的理念异曲同工,因此如何汲取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延续我国传统元典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有更大的相融性,是放在教育者面前急需讨论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国内六所大学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发现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给予学生某几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培养大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这几项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但与通识教育要求“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的首要目标相去甚远。此外,课程的设置也难以使学生获得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通识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造成了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在学生英语水平远未达到不需要学习英语的程度时,在教育部要求大学英语应尽量保证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时,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进入了一个压缩学分时期,不仅范围越来越大,而且势头越来越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通识教育的内涵,明确通识教育“把培养社会公民和完整的人放在首位”的理念和使“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能力结构”的要求,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中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中国元典文化树立学生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专门用途英语(尤其是学术英语)为主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内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19世纪末随着美国大学的改革而逐步形成,国内目前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尚无较为准确和规范的界定,但从诸多的文献来看,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李曼丽博士的描述,她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描述有所充实和延伸,首先更加明确了通识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相对的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一种全人的大学理念,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首先注重的是对一个“人”的培养,然后才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为一个职业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完整的人”是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是会学习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最早倡导大学通才教育的是蔡元培先生,民国初年他提出要培养“硕学闳材”,要通融“文理两科之界限”,主张“文理兼学”;20世纪30年代,梅贻奇先生接受了美国通识教育的思想,发展其理念,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1949年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专业化,大学教育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现象,20世纪末,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极其相似的一面,首先,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通识教育不同的含义,但从本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重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是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互为主题性关系的教育,也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蔡达峰指出:“通识教育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
“从
19
哲学上说是培养自由人或完整的人,从社会学上说是人性的守护者、未来社会的领导、文化与政治共同体的公民”。可见,通识教育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的,这一点与我国提出的文化素质教育是相同的,因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的弊端,重点都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本”;其次,二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更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飞升的两翼,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科学精神讲究对事物的求实与创新,坚持追求客观真理;人文精神讲究对人的关怀与尊重,坚持实现人的理想与价值。科学的进步可以丰富人文的生命内涵,而人文的提升又可以提供科学的精神支撑”。
正如通识教育的源头是欧洲的自由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继承了中国教育哲学的两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重视“做人”和“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学思想方面,道家哲学中“形上”与“形下”、“本”与“末”、“道”与“器”这些概念之间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即在重视“形上”、“本”、“道”的同时,又不舍弃“形下”、“末”、“器”,亦即主张“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整体思想,因此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有着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活动的传统。
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都是一种对“人”的教育文化活动,“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说是通识教育的另一称谓”。在全球通识教育背景下,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同时也是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本土化创新的道路,从而实现涂又光先生积极倡导的办“a university of China(中国的大学)而非a university in China(在中国的大学)”的愿望。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与通识教育
回顾大学英语30年发展的过程,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到重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
80年代教学的目的是传授语言知识,因此在80年的《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语法教学的内容,教学重点是阅读能力的培养;1985年《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及1986年《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开始强调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教材取名为《基础英语》、《文科英语》、《理科英语》,这一阶段语言被视为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而且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方式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人为地割裂开来,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体现。
90年代这一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大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之外,还强调文化的导入,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此时,教材被细分为《精读》、《泛读》、《快速阅读》、《听力》、《语法与练习》等五种,课堂上主要使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文内容的选择也以突出“趣味性、知识性和可思性”为主,期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达到素质教育培养和应试准备双赢的结果”,至此,大纲首次把提高学生总体文化素质的重任明确在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开始体现通识教育的功能。
随着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英语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2007年的《教学要求》使得英语这门学科具有了“更强的教育属性,而不是语言属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可见大学英语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三、通识教育中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分析
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每一步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从语言被看成单纯的符号系统到交际工具再到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大学英语课程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全球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它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21世纪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已从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转向了要求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为适应社会需要,在原来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开设了实用技能性和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但是需要考察的是,这些课程是否充分贯彻了通识教育理念,把培养“社会人”和“完整的人”放在首位?这些课程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总之一句话,是否满足了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笔者对六所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情况如下:
1.分析。在开设的课程上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①相对于传统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文理分科的设置,现阶段的课程已经初步具备了通识教育模式下综合、跨学科、多层次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②所有学校的选修课都开设了与英美文化有关的课程,外语教学本质上是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又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选修课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③选修课技能课程较多,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通识教育的内容包括给予学生几种基本技能的训练,
英语工具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
20